刀鱼是现在很多人都惊叹的,万万没想到鱼的 *** 这么贵!原来,6000元一斤的长江刀鱼真的存在的!野生刀鱼 *** 很贵的,和河边的刀鱼不一样,具体可以看看详细介绍吧!
6000元一斤的长江刀鱼真的存在吗
真的存在。
长江刀鱼我们又称之为长颌鲚、长江刀鲚、刀鲚,该鱼类需求量可以说一直比较旺盛,作为“长江三鲜”之首,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 *** 涨了数倍。
例如:2019年,某地区将长江刀鱼一般按照重量来比较,可以分为特大刀鱼、大刀鱼、中刀、小刀、毛刀5种。其中,特大刀鱼是单条重量在三两五以上的, *** 大约在每斤1800元以上,部分地区如果超过2两,每斤是2300元。
而且,它的 *** 还是存在变动的,每天都可能出现不同的 *** ,在江苏江阴,还出现了每斤要3000多元。当然,这也并非是巅峰 *** 。
刀鱼和秋刀鱼哪个贵
刀鱼会比秋刀鱼贵,因为刀鱼资源比较稀缺,养殖难度大,人工获取鱼种和模拟养殖环境也比较困难。
另外,由于刀鱼 *** 格暴躁,鱼体非常娇嫩,一般来说打捞出来的刀鱼基本都难以成活,需要通过冷链运输,所以市面上的刀鱼 *** 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刀鱼 *** 那么贵
有句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然而刀鱼的 *** 之所以贵,不仅是因为它好吃有营养,更是因为它的稀有。
1、以长江沿岸的刀鱼为例。多年来,刀鱼的产量越来越少。 2002年产量不足100吨。刀鱼在扬州历史上非常有名,但从去年开始,渔民的收获就很少了。
2、刀鱼二两多重,就是算中等个头,三四两算是比较大的刀鱼了。每年二、三月从海中游到长江产卵。不过,刀鱼 *** 强,出水几秒就死了。这也是很多食客认为刀鱼味道不错的原因之一,但也让模拟刀鱼的繁殖环境变得困难。
3、现在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水质和环境的变化,刀鱼的产量自然会减少。
刀鱼长什么样子
1、鱼种论述
刀鱼俗称苦初鱼、凤尾鱼、毛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鲱形目、鳀科、鲚属鱼类,因鱼体形狭长侧薄酷似尖刀而得名,通常生活在海洋中,每年二月至三月,它会顺流而上进行繁殖迁徙。常见的有长江刀鱼、钱塘刀鱼和黄河刀鱼等。
2、形态特征
刀鱼身侧扁而长,前高,向后渐低,背缘平直,腹缘有锯齿状棱鳞,头短,吻部钝圆,突出,口大,下位,被薄圆鳞,无侧线,背鳍中等大,臀鳍基部甚延长,胸鳍位稍低,腹鳍小,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银白色,背侧呈青色、金 *** 或青 *** ,腹部色浅,尾鳍灰色。
3、分布范围
刀鱼通常生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多栖息于浅海和河口。 *** 成熟个体每年2-3月成群 *** ,然后从海中入河,沿河而上进行繁殖迁徙。这一时期普遍分布于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通海河流域。
刀鱼目前市场价多少钱一斤
1、目前刀鱼市场 *** 不同。野生刀鱼的市场 *** 在2000-3000元/斤左右。如果是海刀或者湖刀, *** 会相对便宜一些。长江的刀鱼 *** 也不同。,在200至1200元一斤不等,,并根据不同的地区定价。刀鱼是一种洄游 *** 鱼类,通常生活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多栖息于浅海和河口。
2、刀鱼是长江三大鲜食之一,在刀鱼、鲱鱼、河豚鱼中居首位。目前零售价一般为每公斤3000-5000元,具体 *** 因规格、市场、季节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清明时刀鱼 *** 可能会降到1500元一斤,此外,刀鱼还有江刀、湖刀、海刀等区别。湖刀、海刀的零售价一般在200-500元/斤,但这并不是正统的刀鱼。
刀鱼是保护动物吗
刀鱼,别名长颌鲚,因体型像刀而命名。目前见到的大多是人工养殖的,野生刀鱼现在非常少见。刀鱼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左右,从海水游入淡水,在其没有成为保护鱼种之前,每年春季都会有渔民大量捕捞。
因过度捕捞,刀鱼的数量急剧下降,其 *** 也水涨船高,最贵的时候能达到每条两三千元的天价。刀鱼为“长江三鲜”之首,现在野生较少,目前被列为国家保护鱼种。
江刀8千一斤抢着要,养殖4百没人买,长江禁渔后的刀鱼从哪来?长江刀鱼8000元一斤,卖这么贵别人还抢着要,养殖的才400元一斤,为何无人问津?
2019年3月22号,几名渔民在岸边正在进行交易,埋伏在附近的 *** 突然将他们围住,并送了他们几副“银镯子”。
这几位渔民究竟犯了什么事呢?原来 *** 早就接到举报,有人在长江岸边售卖野生刀鱼。 *** 获时,这几位渔民正在将捕获的26条刀鱼售卖给附近的高档餐馆, *** 是3500元一斤。
3500元一斤?要知道2019年的银价才4元一克,一斤白银不过2000元。事实上那位收购刀鱼的老板以这个 *** 收购绝对能大赚一笔,在很多饭店,一斤刀鱼做好了端上桌能卖8888元,饭店老板含泪赚5000多。那么这刀鱼究底是什么来头,竟然能卖这么贵?
刀鱼学名长颌鲚,在南方一些地区被称为苦初鱼、凤尾鱼。这种鱼全身雪白,身体扁平,成鱼长度大约在20~40厘米,看起来非常像一把短刀。刀鱼的肉质鲜美,它与河豚、鲥鱼一起被誉为长江三鲜。
其实这家伙在长江生活的时间非常短,刀鱼是一种洄游鱼,平时生活在海里,只有到了春季3月份的时候才会从海里返回长江进行产卵,刀鱼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我国的东海。
长江刀鱼在以前并不是保护动物, *** 也没有现在这么昂贵,上个世纪刀鱼还是普通人餐桌上下饭的菜肴,长江沿岸的渔民经常能捕捉到。刀鱼的鱼刺非常少,只有中间一根粗鱼骨,其余的小刺都附着在这根鱼骨上,食用时只要把这个主刺去掉就可以放心的吃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刀鱼的地位与现在的黄颡鱼差不多,还没有桂鱼的 *** 高。1973年,长江地区有记录的刀鱼捕捞量为7350吨,然而到了2002年,长江刀鱼的捕获量只有90多吨,2011年时更少,只有12吨,刀鱼的数量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
面对长江鱼类资源的减少,我国于2020年颁布了10年禁捕令,2021年1月1日开始生效。在禁捕令生效3年之前,我国就禁止捕捉野生的长江刀鱼了。刀鱼虽然没有上保护动物名录,但实际上与保护动物没有区别,售卖野生刀鱼 *** 局也是会请喝茶的。
物以稀为贵,现在长江刀鱼市场是有价无鱼。真的长江刀鱼都是在违法售卖,大多都是沿岸渔民偷捕的,更多的长江刀鱼则是冒充的。因为刀鱼不仅长江有,黄河、钱塘江、和长江支流里都有刀鱼,它们除了脊背上的颜色不一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而且也不存在生物隔离,严格来说属于同一物种。这些刀鱼放到一起,普通人分辨不出,只有老渔民和水生物专家能够分的清。
当然资深的吃货也是能分辨出真假的,不过只有做熟了品尝后才能知道。据说黄河刀鱼和湖泊里定居型的刀鱼有一股淡淡的土腥味,没有长江刀鱼那样鲜美,平时口味重的人是吃不出来的。
长江刀鱼这么少,为什么没被列为保护动物呢?
长江刀鱼的野外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人工养殖的也不少。以前我国一直没有 *** 刀鱼繁育技术,因为它的回游繁殖属 *** 太难把握了,长江刀鱼有应激特 *** ,出水即死。野生鱼捕捉上来后,虽然可以养大但是无法让它们产卵。无法产生子二代,就意味着人工养殖失败。
不过这个难点被一家叫江之源的农业养殖公司给突破了,在几年的科技攻关后,江之源先后解决了应激反应、运输问题、人工繁育等技术难题,至此以后长江刀鱼规模化养殖成为可能。
2014年养殖的两冬龄长江刀鱼每斤的 *** 为3000元 ,到了2023年人工繁育的长江刀鱼降到了400元每斤。但是土豪权贵们却不爱吃了,你说奇怪不奇怪?他们更喜欢吃野生的长江刀鱼,或许8000元一斤的 *** 吃起来更有格调吧。
总之现在人工养殖的长江刀鱼400元一斤都没人要,富人不愿意吃,普通老百姓又吃不起。无奈之下,一些水产公司只能把多余的刀鱼苗放回长江里,上海市每年都会在长江大桥附近放流10万尾的长江刀鱼鱼苗。
不过这种行为也引来了一些生物专家的非议,生物专家认为长江刀鱼数量减少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人类捕捞导致的,而是长江水利工程阻碍了刀鱼的洄游之路,放流刀鱼苗不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野外长江刀鱼数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规模,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总不能为了刀鱼把长江上的水利枢纽都炸了吧!对此小伙伴们怎么看?欢迎在 *** 下方评论区积极讨论。
山东美食大全—东营黄河刀鱼东营为黄河入海口。说到黄河入海,大家知道最近一次黄河变道是什么时间吗?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最近一次是在清朝咸丰五年,也就是1855年,黄河由江苏入海改道为由山东东营入海,俗称“神龙摆尾”。扯远了,还是说吃的吧。
东营的特产就是黄河入海口的刀鱼,又称黄河刀鱼,仅此地出产,甚为珍贵。黄河刀鱼其形似小李飞刀,小的六寸,大的尺余,身薄色亮,鱼鳞细密,肉质细嫩。若小李探花再世,以此为暗器,岂不合 *** 与充饥于一体哉!
原汁原味的清蒸
黄河刀鱼的做法有两种,清蒸和干炸,各有千秋,不分轩轾。清蒸刀鱼原汁原味,保持刚出水的鲜嫩,细品犹如阳春白雪,洞彻心灵。干炸则外焦里嫩,风味乍变,雍容华贵,是佐酒的佳品。
清白人生
娇嫩脆爽
东营,河与海的融合,土与水的交汇,造化出此等美食,不尝一次,不无遗憾乎?#我要上头条##头条带你游中国#
以煎饼卷之
和黄河鲤鱼一样!吃货们想吃还不一定吃得到,生态稻鱼成为抢手货。
大家知道黄河鲤鱼味道鲜美无比,但是这种正宗的黄河鲤鱼现在数量是越来越少。
而且国家还专门在河南郑州设置了黄河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保护为数不多的真正的黄河鲤鱼。
所以现在想吃到真正的野生黄河鲤鱼,那是难上加难,很多号称是黄河鲤鱼,估计也只是在黄河洗过澡的鲤鱼而已。
几乎不太可能是正宗的黄河鲤鱼。
比如我们说的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的鲜味,那是堪称一绝, *** 也是让大部分人无法购买。
关键是现在长江禁渔十年,根本吃不到正宗的长江刀鱼了,因为不准非法捕捞,不准非法买卖。
正宗的黄河鲤鱼也和刀鱼的道理一样。
那么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什么鱼比较抢手呢?
那就是稻花鱼。
稻花鱼顾名思义是养殖在水稻田里面的鱼。
特别是在云南,四川,贵州一带,这样的稻花鱼比较多。
因为这些地方都有很多弯弯曲曲的梯田。
且很多隐藏在山区里面。
稻田里的鱼喝着山间留下来的山泉水,吃着稻田的稻花,纯净生态,肉质鲜嫩,同时,食物较少,鱼儿们不得不长时间活动,导致鱼肉紧实,紧绷有弹 *** ,可以说鱼肉口感相当棒。
稻花鱼一般是这样养成的:
农民们在 *** 秧过后,就会往稻田里面放一些小的鲫鱼,鲤鱼,主要是以鲤鱼为主。
让这些鲤鱼在水田里面自然生长。
期间不会往稻田里抛洒任何饲料。
等到稻子快要收割的时候。
这里面的鱼也长的差不多了。
由于稻花鱼一都是农户自己养殖,且养殖密度不大,个体重量也不大,所以稻花鱼的产量都不高。
且稻花鱼都是在特定的那几个月出产。
所以这样直接也导致了稻花鱼的 *** 水涨船高,近几年贵的 *** 甚至达到了60-80元一斤。
关键是这样的 *** ,你还不一定买的到稻花鱼。
因为产量没有那么高,有时候刚出来就被人预订起走了。
当然在这样的高 *** 的 *** 之下,也有人铤而走险。
就像那些宣传是正宗黄河鲤鱼的人一样,其实就是洗澡鱼而已。
有人将市场买过来的鲤鱼,放到稻田里养殖几天或者十多天,冒充稻花鱼进行售卖。
我想这样的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
但是鱼的口感肯定和真正的稻花鱼口感不一样。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生意不长久,最多骗得了人家一次,二次应该就不行了。
当然,这里也想提醒一下消费者,想要吃正宗的稻花鱼,一定打听好渠道,找到信得过的人,更好可以直接开车到农户家中去购买,考察一下,不要花了钱买到了假的稻花鱼。
我是一个纯粹的钓鱼人,分享钓鱼人自己的故事,介绍野外钓鱼经验技巧,为钓鱼人呼吁自身的权益,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共同交流学习进步,感谢您的阅读和转发!
声明: “本文部分 *** 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或者今日头条平台热点图库提供的“版权 *** ”,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或今日头条平台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长江中下游禁捕3年,刀鱼数量明显增多,禁渔效果有多显著?长江刀鱼是我国的名贵江鲜,和长江鲥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每年清明节前后是刀鱼的更佳捕捞时节,此时肉质最嫩,细骨如毛,堪称极品。因刀鱼的上市时间最早,故被列为“三鲜之首”。
刀鱼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书中多有记载。《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就曾描述,西汉时期长江就已兴起刀鱼渔业,沿岸居民喜食。但就是这样一条享有盛誉的“名鱼”,在90年代却迅速陷入枯竭,壮观的鱼汛成为历史。
长江刀鱼的困局:70年代危机初现
长江刀鱼的重要 *** 可能超乎大家的想象,此鱼出名不仅是因为肉质独特,更在于惊人的产量。早在70年代,国内研究所就组建了资源调查组,目的是评估刀鱼的资源量,并试图找到合理的利用方式。
根据实地调查,长江刀鱼在长江中下游稳居“江鲜冠军”的席位,尤其是在江苏、安徽两省,刀鱼在总捕捞量中独占35%~50%,决定了渔民收成的高低。在数量上,刀鱼以绝对的优势取代了大中型鱼类,相对重要 *** 指数(IRI)远超四大家鱼。
整个70~80年代,长江刀鱼在中下游“独领 *** ”,镇江、扬州、常熟等市获益颇丰。1973年,刀鱼产量创下3750吨的峰值纪录,而这还只是成鱼的捕捞量。据老渔民介绍,刀鱼幼鱼的产量更甚一筹,渔获中的刀鱼大部分都是幼鱼,但经济价值不高。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000吨的刀鱼幼鱼被捕上岸,是成鱼产量的2~3倍,这也反映出了刀鱼雄厚的资源基础。
长江刀鱼看似无穷无尽,但专家还是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意识到刀鱼的资源并非取之不竭,要实现高产稳产,就必须保护刀鱼、保护产卵场。
专家的担忧不无科学道理。在渔获物中,有一个细节被调查组发现:刀鱼的资源变动有“趋低”的迹象。以3~4冬龄的刀鱼为例,1973年的平均体长为314.5mm,1974年降为310.3mm,1975年进一步将至306.5mm,这说明亲鱼的体型越来越小,意味着繁殖力的衰退。
另一方面,机帆船、拖网渔船的兴起大幅提高了捕捞能力,单船生产力约是50年代的5-8倍。高产并不是刀鱼种群壮大的结果,而是因为捕捞强度更甚以往,刀鱼遭到了过度捕捞。
现在看来,老一辈专家的见解有一定的预见 *** :“如果无节制地捕捞,超越了刀鱼的繁殖调节能力,最终就会引起资源的变化”。据此,有专家建议应合理捕捞刀鱼,更好定额捕捞,保护刀鱼的幼鱼、亲鱼,同时应改进闸坝管理,建设配套的过鱼设施。
但这些建议并未起到实际作用,结果可想而知,刀鱼的产量急转直下,且降幅超出预期。80年代,长江刀鱼的产量锐减90%,仅剩370吨左右,90年代湖南、湖北、安徽的鱼汛相继消失,江苏镇江的鱼汛也在1996年绝迹。
镇江刀鱼的历史捕捞量
长江刀鱼陷入资源危机,这是长江生态变迁的一个缩影。值得庆幸的是,禁捕 *** 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刀鱼种群,野生资源有所恢复,禁渔效果显著。
一网捕捞400斤!禁捕3年后,长江刀鱼大量出现
我国对长江刀鱼的保护始于2002年,全江春季禁渔3个月,中下游的禁渔时间为4~6月,2015年又调整为3~6月,有效保护了刀鱼的繁殖期。
但捕捞强度居高不下,短期禁渔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衰退的趋势。直到2019年,我国又为刀鱼提供了专项保护,刀鱼捕捞许可证全部撤销,资源量这才开始升高。
为明晰禁捕效果,研究人员在2019~2020年对鄱阳湖的刀鱼种群进行了调查,采样水域全长65km,宽3~14km,历史上曾是刀鱼的产卵场。结果显示,湖区刀鱼的数量有显著的提升,28船次平均每次捕获8.1尾,2020年增加到140多尾,一年增多16倍,资源恢复迅速。
人民网:鄱阳湖近十年来首次发现大量刀鱼群体
相较禁捕前的状况,效果一目了然。因为在2010~2014年,该水域的刀鱼十分罕见,单船每天只能捕到1.6尾(平均值),2017年仅为0.15尾,捕捞效益相当惨淡。
刀鱼资源恢复迅速,这和繁殖特点密切相关。和鲥鱼、河豚相比,刀鱼的寿命更短,平均仅有4~5年,繁殖速度快,产卵率和孵化率都比较高。因此只要保护得当,禁捕3年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日前,中科院曾在上海崇明段进行鱼类监测,一网下去足足捕到了400斤的刀鱼,这在过去绝无可能发生!无独有偶,科研人员在长江中游的嘉鱼站第二次监测到了一尾刀鱼,规格达到了40cm,估计已有4~5龄,具备产卵能力。
前文提到,长江刀鱼在90年代便从湖北销声匿迹,如今时隔30年重返长江中游,这说明繁殖种群正在扩大,洄游距离正在上延,中游的产卵场有望重新“启用”。而在长江禁渔的十年保护期内,刀鱼可繁殖5代以上,平均产卵2~3万粒/次,能很好地完成种群扩增,未来的成效值得期待。
禁渔效果的难点:区分长颌鲚和短颌鲚
刀鱼并不是孤立的种群,在长江、黄河、钱塘江等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种群。其中,以长江的刀鱼产量为更高,知名度也更大。
长江刀鱼的学名为长颌鲚(Coilia *** cro *** athos Bleeker),但根据外观不易定种,因为此鱼很容易和短颌鲚(Coilia brachy *** athus)、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混淆。在形态学上,通用的鉴定指标是看颌骨的相对长度,即通过上颌骨长/头骨长(S/H)的比值判断,长颌鲚的S/H值为1.012~1.524,短颌鲚为0.728~0.997,而湖鲚则为1.021~1.379。
不同体长的鲚,其比值也有不同,增加了鉴定难度
三者的颌骨/头长比例高度相似,湖鲚和长颌鲚难解难分,而短颌鲚指标的上限0.997和长颌鲚的下限1.012也非常接近,单纯用肉眼无法准确区分。
依据生态习 *** 和分布水域,也很难完全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最容易分辨的就是湖鲚, *** 种是太湖湖鲚。太湖和长江干流不直接相通,封闭 *** 强,而湖鲚(又叫梅鲚、毛刀鱼)则完全适应了封闭环境,产量高达2~5万吨,体型较小, *** 低廉,繁殖期间也会大量摄食。
长颌鲚和短颌鲚则难以分辨,二者体型、习 *** 相似,种群存在混栖现象,并且都有洄游型和定居型的生态群。而民间则普遍认为,只有洄游的刀鱼才是“长江刀鱼”,市场 *** 更高,殊不知其中既有长颌鲚,也有短颌鲚。同理,定居在湖泊中的也不只有短颌鲚,也可能有部分是长颌鲚。
长颌鲚(Coilia *** cro *** athos Bleeker)
二者所不同的是,洄游型的长颌鲚生活在海洋中,2~9月份繁殖,只有在溯河产卵时才大规模集群,并且亲鱼不摄食,古书中记载的“饮而不食”即为实证。短颌鲚则生活在淡水中,5~10月份繁殖,而且没有集群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区分出真正的“长江刀鱼”呢?耳石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科学家发现:在淡水中生活的刀鲚,其耳石中Sr/Ca元素的比值一般小于3;在半咸水的环境中,Sr/Ca一般为3~7;在海水环境中,该比值一般大于7。
(a)长颌鲚(b)短颌鲚(c)湖鲚
因此,通过检测耳石中Sr、Ca的含量比就能判断刀鱼是否经历了从海水到淡水的洄游过程,再结合形态学特征,筛选出洄游的长颌鲚。当然,如果只重视口感和风味,不纠结物种归属,那么通过观察洄游就足以辨出“高价值”的刀鱼。
自然繁殖:解开“资源困局”的关键
刀鱼种群的恢复依赖于自然繁殖,一是因为人工繁殖效率低,育成周期长,技术成本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困局;二是因为刀鱼生 *** 娇贵,出水即死,幼鱼和成鱼的成活率难以保证;三是因为人工环境很难模拟出自然的生态变化,比如:洄游时的盐度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繁殖效果。
因此,刀鱼自然繁殖的奥秘才是解开“资源困境”的关键。历史上,从长江口到湖南洞庭湖,沿线皆是刀鱼的出产地,随着生态的好转,长江下游和中游的产卵场稳定恢复,相信今后的喜讯会越来越多!
黄河的隐忧:鱼储量减少80%,现禁渔4年,千斤鱼王或可“返场”?黄河是中国第二、世界前五的长河,同时也是我国内陆鱼类的天然栖息地。黄河的年径流量约为580亿m3,中下游河段“水少沙多”,上游河段水量充沛且清澈,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
根据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黄河流域的鱼类曾多达191种,多样 *** 指数很高,独有的土著鱼是一大特色。在黄河沿岸,甚至还有民间传闻称河里生活着足以挑翻小船的大鱼!
2015年出版的《黄河鱼类志》中有记载,黄河鱼种名录中含有 *** 鳇鱼、中华鲟、白鲟等大型鱼类,体重可达上千斤。其中,白鲟的成年体型更大,是国内公认的“淡水鱼之王”。这一记载证明,历史上的黄河确实可能存在过千斤以上的大鱼!
黄河渔获减少了80%?
说起黄河里的鱼,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黄河鲤鱼、黄河刀鱼等名气很高的鱼种。除了这些“标志种”外,黄河还孕育了27种土著鱼种,例如黄河鸽子鱼(学名北方铜鱼)、黄河雅罗鱼、厚唇 *** 重唇鱼、黄河 *** 裂 *** 鱼等等,这些鱼都是非常宝贵的水生生物资源。
黄河中的特种鱼和常规鱼曾贡献了极为可观的产量,并在上世纪50~60年代达到高峰。据资源调查,50年代黄河流域一年的渔获量超过20万吨(1954年长江流域年捕43万吨),70年代的资源量开始急剧下降,很多鱼种相继“局部消失”,日本鳗鲡是其中的典型 *** 。
日本鳗鲡的生活史及洄游分布图
日本鳗鲡曾在黄河流域分布广泛,历史上在关中盆地、晋南洪洞、新绛、翼城等地均有发现。但由于中游三门峡等水库的阻拦,目前在陕西河段已经无法再找到野生的日本鳗鲡。产漂流 *** 卵的北方铜鱼也是如此,青铜峡以上河段年产量曾多达15吨,但70年代后几乎在大坝下游绝迹。
2020年,发表在期刊《中国水产》上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黄河渔业的产量比上个世纪下降了约80%~85%,渔获普遍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的特点。反映在鱼的种类上,则是从80年代的191种减少到了2002~2008年的82种,这意味着约有57%的黄河鱼类“消失”了。
需要说明的是,“调查中未发现”并不等于某些珍稀鱼种已经灭绝了,而是说明数量变少或者栖息地缩小了。当一个物种难以通过调查手段被采捕到时,背后的生存危机已经不容忽视了,如今的黄河雅罗鱼、鸽子鱼、鲟鳇鱼等皆在此列。
黄河里更大的鱼有多大?或达上千斤
黄河流域缺少大范围的本底 *** 调查,上一次是在1981~1983年,此后40年全是局部 *** 的调查,比如兰州段、山东段,难以反映出整体的概况。就目前而言,多个渠道的信息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黄河鱼的种类、数量、每年的渔获量确实已经大幅下降。
据渔业部门统计,近年来黄河流域每年的渔获量只有4~5万吨,连长江“无鱼”时期的一半产量都不到。如今,我们也只能通过文献资料来还原、模拟黄河在更早时期的渔业状况,当中的反差和变迁令人瞠目。
和长江中几百斤上千斤的“巨物”一样,黄河中也曾存在同样级别的大鱼。在黄河物种名录中,体型更大的鱼当属白鲟,在四川渔民所说的“千金腊子万斤象”中,“万斤象”指的就是白鲟。
白鲟需要7~8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寿命可能在29~38岁之间(注:估计值),常见体长为1~3米,体重可达150公斤。据鱼类学家秉志记载,南京渔民曾捕获到一条长7.5米,体重908公斤的巨型白鲟,这是迄今为止记录在案的更大白鲟个体,堪称长江里的“ *** 王者”。
白鲟的外观非常奇特,吻部狭长,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远看就像一把利剑,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剑鱼”。白鲟的腹部为白色,背部和头部为灰色,以鲥鱼、青鱼、草鱼等鱼类为食,在长江食物链中处于顶端位置。
由于数量稀少,人们对白鲟的生物学习 *** 了解的并不多,它的捕食策略、极限体长、自然寿命到现在都是未解之谜。在黄河流域,野生的白鲟更加罕见,到现在连一个标本都没有保留。
据史料记载,白鲟在古代被称为鲔,在黄河的干流和河口地区曾有分布(黄河经由大运河和长江相通),其数量在13~19世纪间下降。最后一次关于白鲟的记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此后再也没有任何的 *** 目击报道。
除了白鲟以外,黄河的中华鲟目前也已基本绝迹,这种鱼体重可达500~600公斤,仅次于白鲟。此外,黄河流域四大家鱼个头也不小,普遍能长到1~2米,体重可达100斤以上,在部分支流湖泊中可能存在百斤大鱼。最出名的黄河鲤鱼则相对更小,一般不超过30公斤,10公斤级的就很罕见了。
黄河禁渔四年后,“千斤大鱼”能否再现?
2018年,黄河流域之一次迎来全面禁渔,最初的禁渔时间是从4月1日~6月30日,只有3个月时间。在此之前,黄河上游的扎陵湖、鄂陵湖已在1995年开始禁捕,湖中的花斑 *** 鲤等珍 *** 著鱼得到了保护。上游的宁夏段也是如此,2003年时当地野生鱼的捕捞量只有45万公斤,禁渔3年后资源有所恢复,渔获量也达到了90万公斤。
2022年2月,黄河禁渔再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出通告,对黄河流域的禁渔 *** 做出了调整。根据该通告,黄河上游重点水域和河源区从2022年4月1日到2025年12月31日实行全年禁渔,时长近4年。
从宁夏段至入海口,禁渔时长由2018年规定的三个月延长到了四个月,4月1日到7月31日为禁渔期。和四年前相比,今年新实行的禁渔期 *** 既延长了禁渔时间,又扩大了禁渔的范围,大通河、隆务河、沙湖、哈素海、乌梁素海等河湖都被列入了禁渔范围。
我们可以看到,扩 *** 渔力度正在成为趋势,在黄河渔业资源陷入衰竭的背景下,这种力度可以说是恰到好处。通告还特别指出:“鼓励地方实施更严格的禁渔期 *** ”,这也表明黄河重点水域的资源修复的确受到了高度重视!
那么禁渔四年后,黄河重点水域能否再现“千斤大鱼”呢?这个问题要考虑到黄河的生态现状,梯级水电站、水质污染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黄河白鲟消失的时间超过了50年,按照国际标准可以确定已经“灭绝”,从这个角度考虑,白鲟的重现黄河几率其实是很低的。
但也有专家持乐观看法,认为在长江流域的干支流中可能还有个别白鲟存活。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时候还有四川渔民称看到过数米长的鱼类,而四川段的中华鲟早已销声匿迹,那条大型鱼类也有可能就是白鲟。另外在濒危物种红色物种名录上,白鲟目前仍是“极度濒危”状态,新的名单至今没有更新,其生存状态依然存有悬念。
长江中的白鲟有没有可能通过十年禁渔恢复生机,再通过大运河重返黄河呢?不管怎样,禁渔都将为濒危物种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即便千斤大鱼不能“返场”,现存的土著鱼也能从中享受到生态保护的成果。
四大淡水名鱼是指哪四种鱼?吃过四种的算是资深吃货导读:说起四大淡水鱼,大家都知道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那么“四大淡水名鱼”是哪四种鱼,这个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大多数人只是听过,甚至还吃过2种,能够吃过四种的人,那一定是特别喜爱吃鱼的资深“吃货”了。
在民间鱼有着美好的寓意,很多美好的词语也给了鱼,比如“年年有余余、鲤鱼跃龙门、鱼水情深、鱼鱼雅雅、无鱼不成席”等,可见民间对鱼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春节快要临近了,在所有年货中,团圆饭中的鱼可谓是重头戏,家家户户都会吃“团年鱼”,你家“团年鱼”会吃什么鱼呢?
“团年鱼”大部分地方用的是鲤鱼,当然也有些经济实力雄厚的资深“吃货”不拘一格,他们可能会用上一些名鱼,也会烧上名鱼宴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
你知道哪些“名鱼”呢?在民间就有“四大淡水名鱼”的说法,你知道是哪四种鱼吗?
一、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的名气可谓不小,大部人都听过,尤其是在江浙地区那是无人不知。民间对其的评价,也有诗为证“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松江鲈鱼是一种近岸的浅海淡水鱼,长相像蝌蚪,头大尾小,全身呈泥褐色,由于它的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看上去像2片鳃叶,所以民间也有叫它“四鳃鲈鱼”的称呼。
松江鲈鱼别称“木奶奶鱼”,长相丑陋,但它的名气可不小,早在乾隆时期,松江府(上海)把产自当地的鲈鱼送进宫,乾隆吃过后对这种鲈鱼赞不绝口,并御封为“江南之一名鱼”,从此名闻天下。
现在野生松江鲈鱼已经是保护动物,不能随意捕捞。不过现在松江鲈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得到了推广,市场上松江鲈鱼也有 *** 。
二、太湖白鱼
太湖白鱼,学名翘嘴红,又称翘白、白条等。它是中上层大型广温 *** 淡水经济鱼类,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又主要产自太湖,故民间称其为白鱼。
它主要以肉食 *** 为主,其肉质洁白细嫩,鳞下脂肪多、味道鲜美,鲜食或土法腌制都可,其以味美而被大众所喜爱,并与银鱼、白虾并称“太湖三白”而名闻天下。
据说太湖白鱼上过国宴,接待外宾,可见太湖白鱼来头也不小。
三、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其实是一个统称,刀鱼在长江、钱塘江、灵江、瓯江、湘江、洞庭湖也都有分布,味道都不俗。但要说到哪里的刀鱼味道最有鲜美,民间有说法,长江口以西的刀鱼,才是春江之一鲜货。
长江刀鱼是一种洄游 *** 鱼类,每年春季它从长江口进入长江的各干流、支流以及通 *** 泊湿地产卵、孵化。
所以在南方地区,曾经长江刀鱼是非常的常见,也是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客,并流传着“春食刀鱼”的习俗。
长江刀鱼肉质鲜嫩,营养全面,且含有大量 *** 本身所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倍受江南地区的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长江刀鱼被过度捕捞,现如今已经是非常稀缺的鱼类了。有的地方更是被炒作到上万元一斤,可谓是一鱼难求, *** 也水涨船高。
四、黄河大鲤鱼
黄河大鲤鱼的名气在北方地区不小,南方人可能吃得少,甚至在南方有些人都不爱吃鲤鱼,因为民间传言它是“发物”。但每年的“团年鱼”,南方人还是喜欢用鲤鱼来做“碗鱼。
黄河大鲤鱼可不是普通的鲤鱼,也不是所有在黄河里的鲤鱼能称作为黄河大鲤鱼。
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经过 *** 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后,急转直下,流经忻州地区偏关、河曲、保德这一段时,时宽时窄,河水弯弯曲曲,这样河水冲击沉淀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
黄河鲤鱼吃了这些食物,长得又大又肥,肉质肥美,这样的鲤鱼才能称得上正宗的黄河大鲤鱼。它的味道也是其它河段的普通鲤鱼所不能 *** ,有些国宴上甚至也用到黄河大鲤鱼,名声在外。
结束语:这“四大淡水名鱼”样样都来头不上,营养又美味,但目前这几种鱼也比较稀有,甚至有的野生鱼成了保护鱼,可不要随意捕捞了。
现在人工养殖技术成熟,但这些鱼养殖成本依然不低,市场上售价也不便宜,能吃过其中2种的人都是少数,四种都吃过的,不是土豪就是“资深吃货”。
小编就只吃过黄河大鲤鱼和松江鲈鱼,你吃过几种呢?欢迎留言!
国内十大名贵淡水鱼排名,鱼类珍品人间美味我国水域中存在着许多稀有珍贵的淡水鱼类,它们以其稀缺 *** 和濒危程度而闻名,其中包括大理裂腹鱼、泰山赤鳞鱼、长江刀鱼、淮王鱼、长江鲥鱼、松江鲈鱼、抗浪鱼、野生军鱼、黄河鲤鱼和抚远鳇鱼等等。这些鱼种要么数量稀少,要么濒临灭绝,正因如此它们的 *** 也相应居高不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十大最昂贵的中国淡水鱼品种。
1、大理裂腹鱼(50万元/公斤)
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又称为大理弓鱼,因其能够以嘴衔尾巴跳跃出水面,形状像一把弓而得名。它是一种适应于宁静水域生活的鱼类,在湖泊中的 *** 水域和中层活动。它常出现在湖边的浅滩、入湖溪流和湖湾的鱼沟和鱼洞中。大理裂腹鱼的体型并不大,每条约重二至四两,肉质丰腴多脂,口感细嫩,它的肉中有较多的鱼籽,刺少味苦,非常美味可口。自上世纪70年 *** 始,大理野生裂腹鱼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学术界在过去40多年中一直未能找到它的踪迹,甚至中国科学院曾出价10万元购买一条野生的大理裂腹鱼,但仍然无功而返。
2、长江刀鱼(18.15万元/公斤)
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与河豚、鲥鱼一起被誉为长江三鲜,在市场上现有的刀鱼主要是湖刀、海刀和河刀,然而它们的口感和品质远不及长江刀鱼。由于过度捕捞,长江刀鱼的存量急剧减少。目前,重约二两的野生长江刀鱼售价已达每斤2000多元,重约三两的售价更高,每斤超过3000元,而重约四两的则高达8000多元。在餐馆中,各类 *** 还会进一步翻倍。至于拍卖会上, *** 更是惊人。据报道,2012年江苏拍卖会上,一条重325克的刀鱼王以5.9万元的 *** 成交。
3、抚远鳇鱼(1.5万元/公斤)
哈尔滨市北大荒博物馆的鳇鱼标本,雌 *** ,长约3.7米,重约500千克,鱼龄约70岁,怀子量约400万粒。
抚远鳇鱼可算是淡水鱼中体型最庞大的之一,其肉质中富含 *** 所需的8种氨基酸。主要产自黑龙江水域,一般重量在50至100公斤之间,而更大的个体甚至可以达到1000公斤。由于鳇鱼的生长需要很长时间,大约需要7年左右,因此它的价值非常高。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 *** 鳇鱼的旺季。当鳇鱼长到12年并有200多斤重时,便可以提取其鱼子 *** 成鱼子酱。一条鳇鱼能够产出16公斤的鱼子酱,而每公斤鱼子酱的售价为1.5万元,因此一条鱼就能卖到24万元的高价。
4、泰山野生赤鳞鱼(1万元/公斤、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物种)
泰山赤鳞鱼
泰山赤鳞鱼,又称螭霖鱼、时鳞鱼、斑纹鱼,是一种小型野生鱼类,属于鲤科中突吻鱼属的多鳞铲颌鱼。据《泰山 *** 物志》记载,“本品因螭头喜霖而得名”。作为泰山的著名特产,泰山赤鳞鱼被视为鱼类界的稀世珍宝。它是在泰山泉水中孕育的珍贵山区淡水鱼,也是中国五大名鱼之一。成年泰山赤鳞鱼的长度不超过20厘米,肉质细腻嫩滑,味道鲜美而不腥,是一道珍贵的美食佳肴,同时也具有 *** 用价值。
5、长江野生鲥鱼(4千-1万元/公斤)
长江鲥鱼
红烧鲥鱼
长江野生鲥鱼在市场上的 *** 高达2000至5000元一斤,而一般人工养殖的鲥鱼的市场 *** 大约在160至400元一斤左右。长江鲥鱼主要产自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素以其在江南水域中的珍贵地位而闻名,古代时期更是作为纳贡之物。它与河豚、刀鱼并列,被誉为长江三鲜。鲥鱼身体扁平而细长,呈银白色,肉质鲜嫩,既有鱼类的美味,也具有肉类的口感,入口即化。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鲥鱼的美味。东汉时期的名士严光(字陵)曾因为难以舍弃鲥鱼的美味,拒绝了光武帝刘秀的入仕邀请。
6、松江野生鲈鱼(0.4万元/公斤)
松江鲈鱼
松江四腮鲈鱼
松江鲈鱼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灭绝,如今主要靠人工养殖。曾经,松江野生鲈鱼的市场 *** 一度高达2000元一斤,按照每斤五六条的计算标准,一条成年鲈鱼的长度差不多只有一只巴掌大小,但 *** 却能达到400元。作为中国五大名贵贡鱼之一,松江鲈鱼还被称为四鳃鲈、花鼓鱼、媳妇鱼等。它主要生长在与海洋相连的淡水河流地区,外形饱满,肉质丰厚,口感细嫩鲜美,富含营养。据传,在1972年美国总统 *** 访华时,招待他的国宴菜单中就包含了松江四腮鲈鱼。
7、野生抗浪鱼(0.36万元/公斤)
抗浪鱼
抗浪鱼
抗浪鱼是一种体型较小、肉味鲜美的鱼类,主要栖息在深水鱼洞中。它身体细长且稍微侧扁,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整体轮廓看起来像是狭长的纺锤形。抗浪鱼长期以来一直是抚仙湖渔业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过度捕捞和银鱼等入侵物种的引入,野生抗浪鱼几乎灭绝。因此,如今野生抗浪鱼的 *** 可达2000元左右每斤。如果在捕捞地附近购买, *** 可能会稍微便宜一些,但即便如此, *** 也将保持在每斤1800元左右。
8、野生军鱼(1000元/公斤)
军鱼
野生军鱼,又被称为光倒刺鲃,喜欢栖息在水流湍急、底质含砾石、水色清澈的江河中。由于军鱼对水质要求极高,数量极其稀少,只有在深山的山谷泉水溪流中才能找到军鱼的踪迹,因此捕捉它们非常困难。野生军鱼的肉质鲜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被众多钓鱼爱好者誉为溪水特级鱼类,视为人间美味的 *** 菜肴。野生军鱼的 *** 通常在每斤500元左右。
9、淮王鱼(714元/公斤)
淮王鱼
淮王鱼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尽管现在有人工养殖的方式拯救了这个物种,但野生淮王鱼却几乎无法找到。2017年2月17日,淮南市的常守君先生在集市上发现了一条捕获的淮王鱼,重达7公斤,当时标价为5000元。考虑到野生淮王鱼的稀有 *** ,常守君先生购买后选择将其放生。实际上,淮王鱼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名称源自于西汉淮南王刘安,因他喜爱食用该鱼,并常以此鱼款待客人,因此该鱼被命名为"淮王鱼"。
10、黄河野生鲤鱼(200元/公斤)
鲤鱼
黄河鲤鱼,又称鲤拐子、黄河金翅鲤,主要栖息在黄河水域中,特别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以东的黄河河道。如今,虽然有大量人工养殖,但纯野生的黄河鲤鱼已经非常罕见。甚至连打鱼的渔船一个月也很难捕获到两条体重超过1斤的鲤鱼,供不应求的情况越发明显。因此,黄河鲤鱼的 *** 已经超过每公斤200元。黄河鲤鱼富含 *** 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同时还富含3种 *** 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以及大量的钙、镁、磷等元素。
声明:国内十大名贵的淡水鱼排名主要以各大鱼种的市场价值(市面售价、拍卖价)为研究依据。文中涉及到部分国家保护鱼类,在此仅作交流,不得捕捞交易。排名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别侥幸!在长江流域钓到这些鱼务必放生!不过,大家都很难以钓到长江,孕育着众多珍贵的鱼类资源,其中许多都被列为保护动物。虽然长江已经禁渔十年,但是只要符合垂钓规定,钓鱼人都是可以在里面钓鱼的。但如果你有幸在长江六月钓到这些鱼儿,切记要放生哦,不然后果很严重哦!
1、中华鲟,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属于硬骨鱼纲鲟科鱼类。其体型庞大,有着“长江鱼王”的美誉,更大个体长度可达5米,体重约600公斤。作为底栖肉食 *** 鱼类,主要以小型或缓慢移动的底栖动物为食。
中华鲟是洄游 *** 鱼类,在海洋中生长,繁殖期返回金沙江产卵。幼鱼长到约15厘米左右后,成鱼将它们带入外海,在那里继续成长,可活到40年左右。分布范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 *** 和 *** 。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自金沙江以下至入海口处,同时也偶有出现在赣江、湘江、闽江、珠江等其他水系中。
中华鲟
2、长江鲟,同样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又称为达氏鲟,通俗名有鲟鱼、鳇鱼、沙腊子等。其体型类似于中华鲟,但个体较小,成年个体体长约75-105公分,体重大约4.5-12.5公斤,更大个体甚至可超过50公斤。长江鲟终生栖息于淡水环境,属于淡水定居 *** 鱼类。
长江鲟是肉食 *** 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和幼鱼为食。分布范围包括长江干支流、乌江、黄河、黄海以及东海海域。特别是在宜宾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长江鲟较为常见,同时也分布于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
达氏鲟
3、长江刀鱼。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淡水鱼类,也称为长江银鱼。它属于鲣鱼科,体型细长且稍侧扁,因此得名。刀鱼身上覆盖着银白色的鳞片,背部呈深蓝色,腹部较浅。这种鱼类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繁殖,春末夏初为产卵的主要季节。刀鱼在洄游时呈群体出现,游动迅捷,游姿优美。刀鱼是受人喜爱的食用鱼之一,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它的独特口感和美味使其成为长江地区的传统美食之一,备受人们喜爱。
刀鱼
4、长薄鳅,学名,俗称薄花鳅或红沙鳅钻,属于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它的体型较长且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部扁平且尖,头长大于体高。吻部呈圆钝短小,口较大且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它的头部背 *** 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而头部侧面和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呈浅灰褐色。
长薄鳅是温水 *** 底层鱼类,喜欢栖息于江河中上游江段,尤其喜欢在江边水流较缓的地方,如石砾缝间或 *** 缝隙中活动。它常常集群活动在水底砂砾间或 *** 缝隙中。长薄鳅有溯水上游的习 *** ,特别是江河涨水时。作为凶猛的肉食 *** 鱼类,主要以小鱼为食,尤其是底层的小型鱼类。它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至四川西部的长江中上游水域。
长薄鳅
5、花鳗鲡,属于鳗鲡科鳗鲡属,是一种洄游 *** 鱼类。又被称为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等。它的 *** 凶猛,白天喜欢躲藏在洞穴或石隙中,夜晚则活动并觅食。它是肉食 *** 鱼类,捕食鱼、虾、蟹、蛙及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也会觅食水中的动物 *** 。花鳗鲡在海洋中发育成熟,然后洄游回淡水环境生长。它的分布范围包括长江下游以及长江下游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等江河。它还分布于国外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至 *** 南部和日本纪州,西至东非,东至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
花鳗
6、鲥鱼,是属于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以洄游为特点。这种鱼平时栖息于海水中,到了春末夏初时会洄游至河流产卵繁衍。它的幼苗在 *** 中成长,约到15厘米左右时进入大海,在那里继续发育。鲥鱼属于暖水 *** 中上层海洋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其中挠足类、虾类和藻类为主要食物。
鲥鱼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 *** 、 *** 、 *** 省和 *** 等地。在淡水方面,钱塘江与长江的产量较为丰富。然而,长江口下游在1974年曾达到高产水平,但随后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利工程(如拦江筑坝)的兴建,其产卵场遭受了严重 *** 。再加上过度捕捞亲鱼和幼鱼,鲥鱼的资源量急剧减少。
鲥鱼
7、胭脂鱼,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也被称为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等。这种底栖鱼类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偶尔也食用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产卵。但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的亲鱼无法到达上游的沱江、岷江等支流中产卵,导致宜昌江段部分产卵场的环境也受到了 *** 。尽管在坝下江段仍然可以找到繁殖群体,但由于过度捕捞,野生群体数量仍在持续下降。
胭脂鱼
8、青石爬鮡,属于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鱼类,分布于四川宝兴县。这种鱼体形延长,头部扁平,头长与头宽相当。身体后部侧扁,眼睛很小,位于头部中部的上方。口位于下方,呈横裂。上下颌只有口盖骨的前端有带状排列的齿,齿较粗。青石爬鮡属于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四川宝兴(青衣江)一带。
青石爬鮡
9、鯮鱼,属于鲤科鯮属,也被称为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等。这种鱼体型庞大,甚至可以达到50公斤以上。鯮的肉质细嫩,鱼刺相对较少,再加上个体庞大,因此是上等的食用鱼,并且在一些地方具有 *** 用价值。
鯮是半洄游 *** 鱼类,但由于天然产量较低,主要受到过度捕捞和 *** 阻隔的影响,导致幼鱼难以进入湖泊中生长。此外,中国各大江河鱼类资源总体下降,对大中型肉食 *** 鱼类影响很大,因为食物短缺导致它们缺乏足够的食物。鯮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和长江以南的一些水系中分布。
鯮鱼
10、圆口铜鱼,属于鲤科铜鱼属的鱼类,也被称为方头水鼻子、水鼻子、金鳅、网口、麻花、肥沱、水密子等。圆口铜鱼主要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常常在多乱石的深潭中活动。它的食 *** 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和鱼苗等为主要食物。
圆口铜鱼
圆口铜鱼喜欢栖息在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适合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开阔水面。小于30公分的个体通常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而较大的个体则多栖息在中下层。
各位钓友,你钓过这些鱼吗?你还知道还有哪些鱼是要放生的吗?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可与长江刀鱼媲美的黄河刀鱼,绝迹30年后现身,这种鱼有啥特别?近日黄河水利 *** 会在对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鱼类生物多样 *** 调查过程中,在黄河口现行流路口门处发现一条成年黄河鱽鱼 *** 。根据自然资源部之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黄河径流断流影响以及人工捕捞影响,黄河鱽鱼濒临绝迹,至21世纪初已无捕获记录。这是21世纪在黄河口河道首次发现黄河鱽鱼 *** ,标志着黄河口海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来源《环球网》
黄河鱽鱼很多人对它不熟悉,只是觉得是一种鱼类罢了,它不是普通鱼类。黄河鱽鱼又叫茅刀鱼、黄河刀鱼等,在黄河口一带生存,因其形似利刀而得名。身薄色亮,细鳞小肚,吻短圆突,像一口尖刀,是一种可以和长江刀鱼媲美的一种名贵鱼类。
提起长江刀鱼我们都很熟悉,因为这种鱼类 *** 十分高昂甚至达到上万元一斤。而黄河刀鱼更是有价无市,因为这种鱼类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30年间已无捕捞记录。那么黄河刀鱼究竟有啥特别?
1、故乡在黄河入海口、黄河刀鱼的故乡在黄河口一带,在黄河口,当地人称其为“倒鱼”。
2、体型不大、黄河钓鱼体型不大,一般20-40厘米,更大不过半斤重,为小型鱼类。
3、洄游 *** 、每年农历三月中旬,黄河刀鱼由黄河是海口游进黄河,逆流而上,经东营市境内游到东平湖去产卵、孵化。等卵孵化为幼鱼后,又顺着黄河来到入海口,在渤海生长和越冬。
这3个特别之处,让黄河刀鱼生长不易,但并不是它消失30年的理由。黄河刀鱼是生长在黄河下游的珍稀鱼类,大家都知道,黄河经常断流,特别在1991年至1998年8年中,年平均断流时间达到107天。1997年大旱,使黄河断流226天。断流对生态环境造成恶 *** 循环,黄河沿岸繁衍生息的生物大量减少,河水的断流造成这种黄河独有的鱼类踪迹难寻。
随着近年来调水调沙,黄河水域环境的不断改善,消失已久的黄河刀鱼现身,这是对于环境改善更好的证明,相信这种鱼类随着慢慢繁殖,只会越来越多。
另外:虽然刀鱼时隔30年重新出现,但是还是不要打扰它们的生活,不垂钓、不捕捞、不收购、不贩卖、让它们慢慢繁衍,给它们一个慢慢恢复种群的机会,不到到了消失后才想起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