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大清时代有什么国家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 *** 都有哪些部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在夏朝以前,中国大地上有没有国家
(二里头一期)
感谢小秘书邀请。
个人觉得,这是个很严肃的历史科学问题——比如,何以算国家?中国夏以前有无国家的认定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应该由专业学者经过充分论证后作出结论,且能够在学界得到基本认可。很赞同孙庆伟教授的《鼏宅禹迹》序所表达的观点——“人人争说夏文化是不严肃的”,在 *** 平台上把严肃的史学问题碎片化,人人争说,亦未必严肃——我们能做的,是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仅只是“交流”而已。一,夏之前有无国家?如果按文献记载来说,那肯定是有了。《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按司马迁的说法,从黄帝开始,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都是国家;不但五帝,三代更是国家了。二,不过,对于五帝,会有不少人认为,那还属于神话或传说的时代。对二里头一期放射性碳素测试,其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正负165年);这一时期的陶器特征也与商文化有明显差异。据此,徐旭升先生判定其应属于夏文化。在这之前的龙山晚期陕西榆林市神木高家堡石峁遗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距今约4300年,被称为“中国之一城”,存在超过300年,毁于夏早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这能不能算“国家”呢?三,位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的陶寺遗址,亦属龙山文类型为主的遗址,面积280万平方米。其绝对年代同为公元前2300年前后。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的手工业区等。一些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而且,发掘中证实,陶寺遗址曾遭受战争的巨大破坏——城墙被掘开、宫殿被掀翻、神庙被破坏、居民被屠杀,……。这算不算“国家”呢?四,距今5300-4500年左右,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广大区域里,分布着良渚文化。遗址面积达34平方公里。更大特色是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括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象征着财富和神权。尤其是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相当精致。良渚遗址被一些学者认为,属于虞舜的领地。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加剧;刻划于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这个又算不算是“国家”呢?五,张光直先生曾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精于融合中西历史研究 *** 。他晚年在论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时说:“我觉得,我们需要做一些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西方社会科学的法则来和中国丰富的历史经验加以对比,看看有多少是适用的,有多少是不适用的。我相信大部分代表人类的法则是可以适用的,但有一部分是不能适用的。这些不能适用的部分有的就牵涉到文明城市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六,李学勤先生说,张光直先生所说的“法则”,其实就是我们讲的“规律”。他认为,人类历史有其普遍的规律,有在规律下显示的共同性、一致性。但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个别性,而我们对历史普遍规律的认识,是通过各个民族、国家具体历史的综合比较来萃取的。例如,讨论文明起源,涉及判断是否属于文明的标准,一般流行的说法是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礼仪性建筑物、文字的发明和金属器(青铜器)的使用等。李学勤先生说,他曾多次说明,这三四条标准是以若干外国古代文明的材料为基准的,并且从开始提出便有争论。他说:“实际上,城市、文字、金属器等都是文明的因素,在各个古代国家、民族间其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正是这种不平衡,使各自走向文明的轨迹不同,构成了文明起源过程的多样性。像中国这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文明的兴起应当有其特有的途径。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出发,深入进行考察探讨,必将使我们对人类文明早期发展的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些年,国内的田野考古呈快速发展局面。随着更丰富的历史遗迹的面世,不仅可以使古文献的记载得到证实,关于文化和文明,包括国家形式的认定标准,大概都能够改变。
清朝皇帝的顺序是什么
清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一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二是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努尔哈赤没有称帝,而是自称天命汗,清太祖是皇太极追尊,所以严格来讲清朝只有十一帝。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统一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另一个为元朝)之一。清朝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共有12位君主,如果从皇太极建立大清开始则有11位君主。1644清朝入关后共有10位君主。
清朝入关前的皇帝有两位,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与明朝有杀父之仇,以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起兵,二十五岁统一女真各部,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国号大金,称天命汗,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后,迁都盛京,此后不断缠食明朝辽东领土。努尔哈赤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去逝,清朝建立后,被追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清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清朝的建立者。于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继承汗位,称天聪汗。皇太极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征服漠南蒙古和朝鲜,解除了对明作战的后顾之忧,重用汉将,在与明朝的辽东争夺中逐渐占据优势。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于松锦之战中大败明军,生擒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明朝松锦防线趋于崩溃,清军入关已是大势所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未能实现他逐鹿中原统一天下的夙愿。皇太极庙号太宗,葬盛京昭陵,由其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1644年清朝顺利入关定都北京,入关后,清朝共有十位君主清世祖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位皇帝。福临六岁登基,由其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顺利挥师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福临成了清朝入关后的之一个皇帝。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死于狩猎中途,顺治帝提前亲政,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对抗清力量改剿为抚,使清朝在中原的统治日趋稳定。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年仅二十八岁,庙号世祖,葬清东陵之孝陵,诏命第三子玄烨继承皇位。
清圣祖玄烨,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最杰出的皇帝。康熙帝八岁即位,14岁亲政,在位期间铲除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积极用兵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 ,三征葛尔丹,平定三藩之乱,加强中央集权,注重与民休息,大力发展经济,重用汉族士人,使清朝的统治达到了空前繁荣强盛,开创了康雍乾盛世的大局面,被称为是“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1722年)康熙帝在畅春园崩逝,享年六十九岁,在位时间之长为中国皇帝之最。庙号圣祖,葬景陵,由四子胤禛继承皇位。
清世宗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晚年诸子夺嫡,结果雍正胜出。在位期间,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民制度,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立军机处等政策,很好的延续了康熙年间的太平盛世,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享年58岁,庙号世宗,葬清西陵之泰陵,由其第四子弘历继承皇位。
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时间长达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雍乾盛世以来的最强盛,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统治后期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清朝逐渐由盛转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太上皇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葬清东陵之裕陵。
清仁宗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嘉庆帝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直到上皇乾隆帝去世后才开始亲政独揽大权,在位初期,铲除大贪官和珅,但嘉庆的能力远不如其父皇乾隆,不仅吏治败坏贪污成风,而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统治期间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 开始流入中国,清朝衰弱迹象明显。嘉庆二十五年(1828年)驾崩,终年61岁,庙号仁宗,葬清西陵之昌陵,由第二子旻宁继承皇位。
清宣宗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号道光。道光皇帝在清中后期算是有为之君,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 *** ,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 *** 战争爆发后清朝战败,道光帝卑膝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执政后期拒绝变革,苟安姑息,清朝的统治已是危机重重。道光三十年(1830年)驾崩,享年69岁,庙号宣宗,葬清西陵之慕陵,遗命四子奕詝继位。
清文宗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年号咸丰,是清朝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握有统治权的皇帝。咸丰帝在位期间,虽勤于政事,大手笔对朝政进行改革,欲挽救清朝于内外交困之中,但无奈积弊重重,收效甚微。在位期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他起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僚镇压起义。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大量的不平等条约都签订于咸丰年间。咸丰帝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庙号文宗,葬于定陵,其子载淳继承皇位。
清穆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同治帝并无实权,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大小政务皆决于东、西两太后。同治帝在位期间,清 *** 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僚镇压并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同时,清朝还平定陕甘回乱,实行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段难得的政治稳定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庙号穆宗,葬清东陵之惠陵,同治帝无子,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被议立为皇帝。
清德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年号光绪。光绪在位的前七年,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慈禧独揽大权一人听政,光绪帝虽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亲政,但大权依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在位期间,颇思有所作为,但无奈慈禧处处掣肘压制。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后,光绪帝痛定思痛要维新变法搞改革,结果又在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压制下变法百日而亡。光绪帝倚重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被慈禧幽禁于西苑瀛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暴崩,享年39岁,庙号德宗,葬于清西陵之崇陵。光绪帝无子,恭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被立为皇帝。
末代皇帝溥仪,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所以也叫清废帝或宣统帝,溥仪即位后,由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共同执掌朝政。此时的清朝,已是风雨飘摇行将覆灭,随着各地革命运动的兴起,南方多省宣布脱离清朝的统治,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之火燃遍全国。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保证退位后会优待清室的承诺下,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退位诏书》中说“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宣统帝退位后,得暂居紫禁城,民国 *** 每一年支付400万以资所用,清朝至此灭亡,世间再无皇帝。
综合,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先后顺序分别是:
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天命汗);清太宗皇太极(后金天聪汗,改国号为清后年号崇德);清世祖福临(年号顺治);清圣祖玄烨(年号康熙);清世宗胤禛(年号雍正);清高宗弘历(年号乾隆);清仁宗永琰,后改顒琰(年号嘉庆);清宣宗绵宁,后改旻宁(年号道光);清文宗奕詝(年号咸丰);清穆宗载淳(年号同治);清德宗载湉(年号光绪);清废帝溥仪(年号宣统)。
清朝期间,中国到底有没有闭关锁国
锁与不锁后来都由不得他了,被人家打怕了。前期也实行过闭关锁国、查辑洋货的政策手段,由此出现矛盾引起战争,导致失败丧失 *** 、割地赔款、开放口岸。
清朝的朝廷有几个部
最主要的就是六部
兵部:掌管兵权,兵部尚书的职务前身就是大将军,大司马
工部:就是建筑修房子宫殿一类,属于工业、建筑部门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等等
刑部:掌管刑法一类,相当于司法部门
吏部:相当于人事部门,组织部门
户部:就相当于人口部门,民政部
清朝 *** 都有哪些部门
谢谢小秘书邀请。明朝不设宰相、中书省,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沿袭明朝传统,内阁的首辅大学士及协办大学士都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
①中央行政机构设六部:
吏部--掌管人事与考核
户部--掌管赋税与钱粮
礼部--掌管庆典与祭祀
兵部--掌管军队与边防
刑部--掌管刑侦与审判
工部--掌管工程与营造
与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还有:
大理寺--掌管刑狱复核
太常寺--掌宫廷礼乐宗庙祭祀事务
光禄寺--掌宫廷膳食
太仆寺--掌马政
鸿胪寺--掌朝会筵席礼仪
国子监--更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
理藩院--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
太医院--服务于帝王皇室的医疗保健机构宗人府--管理皇室宗族事务
詹事府--以翰林叙进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之地
内务府--掌宫廷事务
②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兵统领管辖。
③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少数民族地区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设土知府、土知县,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图片、资料源于 *** ,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大清时代有什么国家和清朝 *** 都有哪些部门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评论列表
1岁,庙号仁宗,葬清西陵之昌陵,由第二子旻宁继承皇位。清宣宗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年号道光。道光皇帝在清中后期算是有为之君,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