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虎林市渔民董旗划着船,在乌苏里江上直播打鱼,收网时,一条大鱼让他眼前一亮。
现场
来了,来了,老铁们,大狗鱼好像是,大狗鱼,来了,激动人心,哎呦,不是呀,老铁们注意看,注意看,这是什么?
原本打到大狗鱼,董旗已经喜出望外,可网越拉越近,鱼的真面目越看越清楚,董旗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现场
注意看啊,注意看这是什么,中华鲟,看看,什么叫中华鲟,老铁们,看看,中华鲟来了啊,活化石啊。
大狗鱼变成了中华鲟,董旗笑得合不拢嘴。可再仔细一看,他的高兴变成了震惊。
虎林市渔民 董旗
当时在这条鱼出水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条中华鲟,但是经过仔细验证一看不是,是我们乌苏里江的珍稀鱼种七粒浮子,也是中华鲟的远亲,是远古珍稀鱼种。
七粒浮子学名施氏鲟,是东北淡水“十八子”中体型更大的。施氏鲟外观同中华鲟和达氏鲟相差不多,它体型细长,头和尾巴很尖,嘴长在下面,呈一条缝,有花瓣一样的皱褶。嘴上边有四条一样长的胡子,胡子上面有七个肉瘤似的肉块凸起,所以大家叫它七粒浮子。
虎林市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
助理工程师 战永仁
它的成熟年龄在九年左右,因为这条鱼捕捞上的规格未达到 *** 成熟的年龄,体重也没达到,现在捕上这条鱼的年龄大概在四到五年。
施氏鲟属于淡水鱼中的大熊猫,野生数量稀少。它的生存年代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恐龙时代。它的珍稀程度相当于乌苏里江的鲟鱼、鳇鱼,长江里的中华鲟,属于国家级的二类水生保护动物,也是黑龙江一类水生保护动物。
现场
这条鱼是咱们中国的特级保护鱼种也是活化石,必须得放生,老铁们,来,直播见证中,放生。版权归新闻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 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新闻夜航》 *** :0
《红楼梦》贾家过年乌进孝送来两条千斤胖鱼,鲟鳇鱼是皇贡之首《红楼梦》书里描写贾宝玉家族是白玉为堂金作马,封建社会富贵顶天的家族。贾宝玉家吃穿用度极其奢华,第五十三回里宁国府贾珍所看乌进孝所呈礼单非常之丰盛。
贾宝玉家族丰盛的年货里有两条千斤胖鱼:鲟鳇鱼二个。康熙曾有诗赞云:“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此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它一直是贡鱼,只能由皇帝享用。“鲟鳇鱼”的意思就是寻找皇帝的鱼,这个名字就是康熙皇帝自己起的。
鲟鳇鱼主产于黑龙江水域,其身躯庞大,成年鲟鳇鱼一般体重为1000斤左右,重的可达2000斤。鲟鳇鱼为大型食肉 *** 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有淡水鱼王的美称。现仅存于中国与 *** 的界江黑龙江之中。
清朝 *** 者视东北为发祥地,皇室的祭品、用品多取之于故乡东北,东北所办贡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獐子、狍子、东珠、人参、熊掌、鹿筋、鲟鳇鱼等,几乎囊括了东北的全部土特产。《红楼梦》里贾宝玉家过年,贾珍所看乌进孝所呈礼单就是吉林岁贡。
清顺治入关不久,在吉林设置了皇室贡品基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而产于黑龙江的鲟鳇鱼,是其中最上等、最重要的贡品,是打牲乌拉贡品之首。清朝制订贡献鲟鳇及采捕定例,不得违抗。民间不准私捕鲟鳇鱼,更不许吃鲟鳇鱼,违者砍头。
鲟鳇鱼是皇室祭天祭祖等大祀时的首位供品,也是皇帝生日和重大节庆的必备佳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贡单必须先呈皇上御览、圈点、批示,按批令数呈进。鲟鳇鱼每年春节前送至北京进贡给朝廷,供皇室过年祭祖使用。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 ,“鲟鳇鱼两个”。只有棒打狍子瓢舀鱼, *** 飞到饭锅里的东北山林中,才能捕获这么多野物。
《红楼梦》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个庄头乌进孝进租场景。乌进孝向贾府族长贾珍讲述车队从位于山坳海沿子的黑山头田庄来到北京。“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冬季大雪天从黑龙江到北京送年货的车队走“一个月零两日”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有很多红学大家说贾宝玉的贾家就是曹雪芹,曹寅家,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鲟鳇鱼”是皇家专用,谁会大过年的把“鲟鳇鱼”送到江宁的曹寅,曹雪芹家呢?看不懂《红楼梦》没关系,再学习了,说瞎话就不是红学大家应该干的了,丢人啊!
本文选自《懒云斋初评石头记》之一段,《懒云斋初评石头记》内的一些资料线索来源于一位德高望重古书收藏家的藏书,解密《红楼梦》百年秘密的成绩非一人之功力,特向提供独家资料的尊者致敬,感谢您的博大胸怀。
解密《红楼梦》百年秘密之系列文章,待续。
达氏鳇
提起淡水鱼类,大家印象中就是个体小,没有太大的鱼,但是这种鱼类能够刷新您的认知它就是——鲟鳇鱼。那么为什么叫它鲟鳇鱼呢?这要从清朝开始说起
从清朝顺治年间开始,每年都要向皇室贡献鲟鳇鱼鱼。尤以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为甚。
清朝制订贡献鲟鳇及采捕定例,不得违抗。
民间不准私捕鳇鱼,更不许吃鳇鱼,违者砍头。
捕捉鳇鱼时的巨大风险,皇帝对鳇鱼的重视,致使人们对鳇鱼产生了敬畏神秘心理。
捕到鳇鱼不敢带进室内,恐有神祟;用鳇鱼占卜,形成禁忌。
给皇帝进贡,康熙因此命名为鳇鱼。
民间老百姓中说此鱼“身为鱼中之皇,名之正称为鳇”。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它一直是贡鱼,只能由皇帝享用,称之为“鳇鱼贡”。
——节选自《城市晚报》
其实关于鲟鳇鱼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名字是一样的,都是—鲟鳇鱼。
那么鲟鳇鱼有什么特殊呢?为什么关于它的传说有这么多?
鲟鳇鱼的历史远远比我们人类久远太多,我们的历史对于它来说,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被捕捞的达氏鳇
一、认识鲟鳇鱼
世界上现存鲟鱼1目2科7属27种,由于自然环境改变、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8种。
其中鲟科鳇属有两种,分别是欧洲鳇和达氏鳇。生活在我们国内的,达氏鳇也就是—鲟鳇鱼。
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
达氏鳇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
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的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
达氏鳇横切面呈圆形,鱼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幼体骨板有向后突出的尖棘,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体背部呈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呈淡 *** ,腹部呈白色。达氏鳇形态与史氏鲟相似。
据报道,达氏鳇更大能长到5-6米,体重1千公斤以上,寿命超过50年
需要注意的是,鲟鳇鱼(达氏鳇)和中华鲟或者施氏鲟区别很大,这点不要搞混了。
更大的区别是,达氏鳇的嘴比较圆,中华鲟和施氏鲟的嘴尖。
鲟鱼家族的成员
平时在菜市场或者饭店吃到的一般是养殖的杂交鲟,但是劝大家一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可以食用的鱼类很多,遵守法规,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二、达氏鲟的历史以及分布
达氏鲟在地球的历史非常的长,久远到比人类的历史长的太多了。
1)、达氏鲟的历史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
达氏鲟的外形1亿多年几乎没什么变化,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
真不明白它们的个体这么大是怎么度过“生物大灭绝”的,但是它们能够生长下来,肯定有它的理由。
2)、达氏鲟的分布范围
达氏鳇为淡水鱼类,从来不游入海里,产自黑龙江,属于全淡水鱼类,也就是终生在淡水中生存,不去海洋中洄游。
黑龙江的种群,只在黑龙江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中生存。
或者在黑龙江流域内的支流活动,冬季在深水越冬。
也就是说,它们的栖息地在黑龙江流域的我国、 *** 境内活动。
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所产的达氏鳇,古时曾经是皇家的贡品。
达氏鳇因体大、寿命长是淡水鱼中更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
曾经捕捞的达氏鳇非常大
达氏鳇的历史很古老,和恐龙同时期生存,它们和其他鲟鱼类不同的是,只在淡水中生存,为全淡水鱼类。
三、达氏鳇的生存方式
达氏鳇为肉食 *** 鱼类,也就是主要捕食其他鱼类为生,很难想像这么大的鱼类每天要吃多少才能保持体力。
1)、幼鱼期达氏鳇主要觅食小鱼、小虾、以及水生昆虫,1岁以后,主要以鱼类为食。
2)、成鱼期达氏鳇主要捕食鱼类为食,十分凶猛,由于鲟鳇鱼个体比较大,在水域内基本没有天敌,水域内的鱼类都是它们的食物。
达氏鳇有自己的捕猎方式,也可以潜伏捕食,它的皮肤和江底的颜色相差无几,平时趴在水底,等待其他鱼类靠近,靠近后达氏鳇猛地扑出吞食其他鱼类。
达氏鳇 *** 凶猛,不要看它长那么大,但是它很灵活,要不然不会1亿多年都没有把它淘汰,它既可以主动捕食,也能潜伏捕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它们能生长很大。
老照片,捕捞达氏鳇
四、达氏鳇的年龄
具体达氏鳇能够生长多少年,这要看它的运气,它虽然没有天敌,但是更大的天敌是人类,经常被人类捕捉,现在大个体达氏鳇已经很少见。
只是估计生长50年以上,有可能在野外环境下远远超过50年的寿命。
有些官方报道达氏鳇能够生长100年以上,有些官方报道鲟鳇鱼能够生长200年以上。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年龄能超过50岁,具体多少并没有明确资料供查阅,老猫查阅很多资料,并没有发现达氏鳇的确切记载年龄。
达氏鳇
五、达氏鳇的产卵
那么达氏鳇的产卵期是什么时候呢?它们是怎么产卵的呢?
达氏鳇 *** 成熟晚,繁殖期很长,雌鱼成熟年龄为16-20年,雄体为12年以上。
每年5-7月,水温上升到15-19℃,是达氏鳇的产卵期。
达氏鳇在中国黑龙江干流水流急、深水区且沙砾底质的江段产沉黏注卵。
卵的平均直径为3.4毫米,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为椭圆形或圆形。
达氏鳇的产卵量根据鱼体的大小不同,产卵多少差异很大。
产卵可达25-400万粒,60公斤大的达氏鳇怀卵量为25万粒,每克卵约有40粒。
达氏鳇 *** 卵在水温15-18℃的情况下经过130小时孵化出仔鱼。
捕获的达氏鳇
六、达氏鳇的放流
达氏鳇有记载的从辽金时代就已经开始捕捞并且使用达氏鳇,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达氏鳇生长缓慢,生长周期很长,再加上环境污染水电站的建设,以及淘金者使用化学品对于达氏鳇的生长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达氏鳇的放流得益于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在2013、2014年开始有较大规模的公益基金投入到鲟鳇鱼保护当中。连年投放鱼苗超过20万尾,2016年,首次突破30万尾鱼苗放流。今年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了50万尾鱼苗放流。
放生的鲟鱼
还是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给鱼类一个生长空间,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们,让它们慢慢长大,给它们繁衍生息的空间。
结尾: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老猫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老猫爱钓鱼》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百度图书馆》《360图书馆》《城市晚报》
黑龙江冷水鱼为啥这么火大雪过后,黑龙江省的主要江河已经全线封冻。最近,位于黑龙江下游的佳木斯市抚远东极鱼市,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季卖鱼高峰期。“这批鲟鳇鱼今天下单,最迟明天就能‘飞’走!”在这个声名远扬的鱼类交易集散地,商户们忙着直播卖鱼,前来选购的本地市民也络绎不绝,伴随着人们口中呼出的阵阵哈气,零下20℃的市场显得格外热火朝天。
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与达氏鳇,通常被人们统一称作鲟鳇鱼。鲟鳇鱼,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原始鱼类,被称为“水中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社会、经济价值。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野外种群达氏鳇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施氏鲟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生态养殖
在黑龙江上游的黑河市爱辉区,每到隆冬时节,黑河华之宝鲟鱼有限公司黄旗营子网箱 *** 都会迎来销售高峰,购买新鲜鲟鳇鱼的顾客络绎不绝。
“这点儿鱼都快卖完了,最忙时候一天卖一二百条。”黄旗营子网箱 *** 职工、黄旗营子村村民于绵秀告诉记者,他这批卖的是在黑龙江里养了近一年的鲟鳇鱼,因为黑龙江的水质好,所以鱼肉口感好,买的人特别多。
成立于2010年的 *** 位于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黄旗营子村,现有养殖网箱600个,年养殖能力约20万公斤,养殖品种有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 *** 鲟、匙吻鲟等鱼种,预计春节前夕就能售罄。
鲟鳇鱼味美天然、营养价值高,吸引了不少周边客户预订抢购,市场前景广阔。鲟鱼 *** 效益好了,村里的百姓收益就有了保障,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了增收顾家两不误。黄旗营子村村民李树军自从在 *** 打工,每年的收入就增加了近5万元。
但是,鲟鳇鱼的养殖也不是件容易事儿。
主要生存在黑龙江流域的鲟鳇鱼是冷水鱼,它们的生存条件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据黑龙江省鲟鳇鱼保护协会会长李国志介绍,人工环境下鲟鳇鱼的生长水温要保持在20℃左右,冬天水温保持在2℃至4℃且水面不可结冰,同时还要保证以生态饲料进行天然牧养。“黑龙江的自然条件有利于鲟鳇鱼实现 *** 成熟,也更适合鲟鳇鱼的生存与繁衍。”李国志说。
不只是温度,还有水质、水溶氧量、氨氮含量等参数,都是鲟鳇鱼生存必不可少的指标,更重要的是,鲟鳇鱼需要流水养殖且水质清新无污染。正是黑龙江的水环境治理,成就了鲟鳇鱼养殖产业的不断扩大。佳木斯市水务局副局长冷纪国介绍:“我们在黑龙江流域综合施治,比如四级河湖长加强巡河检查频次,整治入河排污口,提高流域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 *** 保护的实施方案》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黑龙江佳木斯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从而保护和改善了鲟鳇鱼的生存环境。”
保护增殖
今年7月,黑河市逊克县在黑龙江畔举行了鲟鳇鱼增殖放流活动。这次放流的16.7万尾鲟鳇鱼苗来自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逊克濒危鱼类救护基地,经过50多天的精心培育,达到放流标准。近年来,该中心已经向黑龙江干流放流鲟鳇鱼超230万尾。
8月份,一年一度的鲟鳇鱼增殖放流活动也如期在抚远、哈尔滨等地分别举行,约35万尾鲟鳇鱼苗被送归黑龙江、松花江。李国志介绍,这些鱼苗全部由抚远东龙鲟业无偿提供,是今年5月份由水产科研人员人工孵化而成,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培育,鱼苗长到10厘米至15厘米。
“鲟鳇鱼增殖放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对逐步增加鲟鳇鱼野生种群数量有重要意义。”活动主办方之一、黑龙江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吴景林表示,希望通过鲟鳇鱼保护,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水生生物养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人工增殖放流一直是推动渔业资源恢复,保持水生生物多样 *** 的重要举措。放流鲟鳇鱼苗,对有效恢复黑龙江鲟鳇鱼资源、加快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在上个世纪,黑龙江的鲟鳇鱼可没有这般好的待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原因,黑龙江流域鲟鳇鱼资源急剧减少,鲟鳇鱼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鲟鳇鱼资源濒临枯竭。后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将其列为濒危物种。资料显示,鲟鳇鱼 *** 成熟晚、 *** 周期长,雌鱼初始成熟年龄在16年至20年,雄鱼在12年以上,后代群体补充慢,因此其野生资源一旦遭到 *** 很难恢复。
为有效修复野外鲟鳇鱼种群资源,自2001年开始,黑龙江省便持续开展鲟鳇鱼苗增殖放流活动,涵盖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自然分布区域。2009年起,黑龙江又全面禁止鲟鳇鱼商业捕捞活动,不断加大渔政执法管理力度,加强对资源产地、驯养繁殖基地、集贸市场、饭店餐馆和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捉、 *** 、加工、贩卖水生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黑龙江省还不断加强对鲟鳇鱼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已在黑龙江水域划定1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面积超5.2万公顷,建立了黑龙江抚远段鲟鳇鱼和同江段达氏鳇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保护区生态红线,为野生鲟鳇鱼营造良好栖息地。
产业兴旺
鲟鳇鱼全身都是宝:胃、唇、骨、鳔、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鱼皮是 *** 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可与鳄鱼皮媲美;赫赫有名的鱼子酱就来自其卵,经济价值极高,有“黑珍珠”的美誉,不同鲟鳇鱼品种的鱼子酱出口 *** 每千克高达230美元至1600美元不等。
黑河华之宝鲟鱼 *** 是黑龙江省内更大的鲟鱼 *** 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黑龙江优质水体,养殖出的鲟鳇鱼无泥腥味、肉质鲜美、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鲟鳇鱼及衍生产品一年四季畅销国内外。黑河华之宝鲟鱼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煜来告诉记者:“我们还将把黑龙江的三花五罗、名贵鱼种都拿到网箱里来养,补充禁渔期市场没有鱼吃的空白。”
产量上来了、销路打开了,但鲜鱼、冻鱼只是冷水鱼产业的低端产品。为延长产业链,提高冷水鱼价值,抚远市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公司开发高端产品,抢占鱼产品高端市场。
来到抚远市鲟鳇鱼繁育养殖有限公司鲟鳇鱼繁育车间,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人工 *** 取卵,为北京的一家养殖场繁育鲟鳇鱼苗。这条50多斤的鲟鳇鱼通过繁育鱼苗的方式,可获得3万多元的收入,一条鱼就可卖出100多条鲜鱼的价值。抚远利用冷水鱼原种的优势,积极发展冷水鱼种业,让产自抚远的优质冷水鱼鱼苗游向全国,丰富当地百姓餐桌。
在发展冷水鱼种业的同时,抚远市鲟鳇鱼生产企业还积极扩大规模,进行鱼产品精深加工。世界 *** 食材鱼子酱,保健品、护肤品、休闲食品等系列衍生品,从“中国鲟鳇鱼之乡”走上了国际餐桌。“我们今年增加了135亩养殖水面,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李国志告诉记者,企业还在谋划新建数字化设施渔业项目,并帮助农民建起家庭渔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走进抚远市鱼产品销售商店,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熏鱼、鱼子酱、风味鱼柳、鱼罐头等产品琳琅满目。一批以鲟鳇鱼等鱼品深加工为主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注册的企业达到100家左右。在抚远淡水鱼博物馆,馆内收藏展示黑龙江水系特产的施氏鲟鱼、达氏鳇鱼、中国大马哈鱼等重要经济鱼种的标本达80多个,也成为抚远市一个特色旅游景点。
12月16日,“2022黑龙江冷水鱼·冬捕季”新闻发布会召开,拉开了黑龙江省冷水渔业振兴的大幕,以鲟鳇鱼为 *** 的黑龙江冷水鱼产业,已形成了繁育、养殖、研发、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冷水鱼系列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销售模式,打开国内外两个市场。
来源: 经济日报
黑龙江渔民捕获200多斤鲟鳇鱼,曾与恐龙共存,为何能活这么久?黑龙江渔民捕获200多斤鲟鳇鱼
5月17日,渔民杨云胜如往常一样在黑龙江流域开展捕鱼作业。他并非 *** 的渔民,而是就职于当地的一 *** 司,因为国家对渔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教育很恰当,使得现在的这些渔民都拥有丰富的水生物种知识,但大部分时候是用不上的。
但这天,杨云胜还真把知识学以致用了。当他开始收网的时候,感觉网里的沉重感十分不对劲,而且挣扎的力度都是单一朝向的,这 *** 什么?不是一口气捕获了很多鱼,而是捕获到了大鱼。他兴奋地将网拽上船,结果居然看到了一只巨大的鲟鳇鱼!他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鲟鳇鱼,激动之余也不忘打 *** 请相关部门处理。
当地渔政部门对这条鲟鳇鱼进行测量后,就及时将它放回了水里。据测量,它长达2.4米,重约200多斤,对于可以活50年,体长最长可达5.6米的鲟鳇鱼来说,这一条不过算是一条小鱼。
近年来,黑龙江流域经常发现鲟鳇鱼,而且每次都能上新闻,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情况。既说明了当地水域的生态很不错,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也说明了对渔民的教育是合理有效的。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种历史悠久的鱼类。
鲟鳇鱼
鲟鳇鱼,实际上叫达氏鳇比较准确。它是阿穆尔河流域更大的淡水鱼,甚至是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之一。它们起码在白垩纪就已经存在了,跟恐龙共处于一个时代。从化石记录中可以得知,它们在1亿多年来外观几乎没有变化,称呼它“鱼类大熊猫”都有点不恰当了。
很多人都觉得它们很像鲨鱼,同样的身体细长,嘴巴宽阔,牙齿呈针状,但它们缺乏突出的背鳍,它们的脊椎后部有一排小的金字塔形骨鳍,这一排骨鳍可以像鲨鱼的背鳍划破水面。它们多是深浅不一的棕褐色,尾巴呈 *** ,腹部则是白色的。成年鲟鳇鱼寿命可以达到55米,漫长的生命周期里它们更大可以长到5.6 米,体重更是高达1000公斤,不过大部分鲟鳇鱼在长到巅峰之前就会死去。
鲟鳇鱼拥有非常不寻常的头部,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比,它们的眼睛很小,并且位于巨大的脊状头部的中心。由于位于头部前部而不是侧面,鲟鳇鱼可能具有双焦点视力。另外尖长的鼻子也是很重要的识别特征。
生命周期和行为
从5月开始,到7月结束,鲟鳇鱼会以3-20条鱼的小团体组队前往浅砾石层产卵。它们将卵产在淡水河口后就不管了,对后代是完全放养式的。幼鱼发育在83到295小时后,就会把卵中的卵黄囊作为食物,大概可以吃个8-9天。然后它们就必须自己学会 *** 。幼鱼一开始吃微小的浮游动物、昆虫和虾。水流将幼鱼带到海中,在那里它们成年,直到10到14岁左右才会准备繁殖。雌 *** 只能每四年繁殖一次,因此它们的种群即使在保护下,拓张速度也很慢。
成年鲟鳇鱼的食欲惊人,作为底栖生态位的大鱼,几乎所有能找到的生物,它们都能够接受,而且相比其他鳇属的成员,它们会更倾向于主动出击。而这种底栖生态位的选择,让它们在颠沛流离的地球演化中缺乏竞争对手,使得它们可以存活至今。
后记
鲟鳇鱼是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除了本身的肉质,它们的鱼子还可以还可以加工成为鱼子酱,成为世界级的食材,这也成了它们被列为极危动物和一级保护动物的原因。
不过好在人工养殖鲟鳇鱼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再加上人民的素质提高和国家的保护的力度,使得这种鱼类尽管濒危但还不至于灭绝,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它们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段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马勇 摄
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段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马勇 摄
中新网黑河8月18日电 (张思洋 记者 王琳)18日, *** 界江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段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在黑龙江畔举行。被放流的鱼苗产自当地救助的一条 *** 的野生达氏鳇鱼,此前放流25万尾,今日放流7万尾,目前这条鳇鱼孵化的32万尾鱼苗全部放流完毕。
民众参与现场放流。 马勇 摄
达氏鳇是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曾与恐龙同期在地球上生活,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今年6月10日,黑河市爱辉区渔民作业时误捕一条体长2.9米、体重约300斤野生雌 *** 达氏鳇鱼,年龄在60岁以上,身体多处有伤。
小 *** 亲手放流鱼苗。 马勇 摄
经救助后,这只巨型鳇鱼由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黑龙江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进行人工催产、孵化、培育,从获得的40万颗 *** 卵中孵化32万尾鱼苗,孵化率达80%以上。此前,25万尾鱼苗先后在黑龙江干流逊克段、萝北段及爱辉段被放流。
鳇鱼幼苗被放流黑龙江。 马勇 摄
今日,剩余7万尾鱼苗被运往黑龙江爱辉区上马厂江段,参与放流的民众目送鱼苗沿着滑道欢快地游入江中。黑河市爱辉区渔业资源富集,连续10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有助于保护水生生物多样 *** ,持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黑龙江渔业健康发展。
等待被放流的鳇鱼幼苗。 马勇 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星说:“这是首次在黑龙江流域内分两批放流30万尾以上的大规模鳇鱼个体,今天放流的7万鱼苗较之前放流的25万鱼苗个体更大,所以成活率很高。”
后续,渔政专家将对此次放流的达氏鳇幼鱼成活率进行 *** 调查。“我们对苗种进行了荧光标记,就是为了开展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工作。下一步,科研人员将会在一年周期内分几次在放流点的上下江段开展调查。”(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古老的原始鱼类,全身都是宝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与达氏鳇
通常被人们统一称作“鲟鳇鱼”
它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
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原始鱼类
被称为“水中活化石”
王俊杰/制图
全身都是宝
《本草纲目》
记载了鲟鳇鱼的 *** 用价值
(鲟鱼)肝主治恶疮
肉补虚溢气,令人康健
煮汁饮,治血淋
鼻肉作脯,补虚下气
子状如小豆
食之健美
杀腹内虫
鲟鳇鱼的
胃、唇、骨、鳔、籽
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
鱼皮
是 *** 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
可与鳄鱼皮媲美
赫赫有名的鱼子酱来自其卵
经济价值极高
有“黑珍珠”的美誉
不同鲟鳇鱼品种的鱼子酱
出口 *** 每千克
高达230美元至1600美元不等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
鲟鳇鱼肌肉
含有八种 *** 必需的氨基酸
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
亦称脑黄金
对软化心脑血管
促进大脑发育
提高智商
预防老年 *** 痴呆
具有良好的功效
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
有抗癌因子
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
养殖不是件容易事
生存在黑龙江流域的
鲟鳇鱼是冷水鱼
它们的生存条件
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人工环境下鲟鳇鱼的生长水温
要保持在20℃左右
冬天水温保持在2℃至4℃
且水面不可结冰
同时还要保证以生态饲料
进行天然牧养
不只是温度
水质、水溶氧量、氨氮含量等参数
都是鲟鳇鱼生存必不可少的指标
黑龙江抚远市
地处祖国陆地最东端
素有“华夏东极”“太阳的故乡”美誉
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两大水系交汇处
拥有宜渔水域40多万亩
绿色无污染的水域环境
为冷水鱼类的生存和繁衍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有“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等21科105种
是“中国鲟鳇鱼之乡”
“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是名副其实的“冷水鱼都”
也是中国淡水鱼种类
最全、产量最多的地区
抚远东极鱼市。资料 ***
依托黑龙江优质水体
养殖出的鲟鳇鱼
无泥腥味、肉质鲜美、品质优良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鲟鳇鱼及衍生产品
一年四季畅销国内外
(作者吴浩马维维)
来源: 经济日报
黑龙江渔民捕获一条1028斤的大鳇鱼,卖得22万元,后来鱼怎样了?2018年5月19日,黑龙江渔民马红军,和另两位渔民,在黑龙江滩头,合力捕获了一条身长3.59米,重达1028斤的大鳇鱼,一时间引起了抚远市民的关注,毕竟这么大的鱼,真的是百年难得一遇。
后来,这条大鳇鱼被水产部门,以22万元的价钱收购。水产部门的工作人员,随即找来车子,把这条大鳇鱼运走,并立即转入活鱼车间,对这条大鳇鱼的健康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后发现,这条大鳇鱼在捕捞过程中,只是受了点轻伤,工作人员先对它进行了治疗,然后对这条大鳇鱼的鱼鳍,进行鉴定工作,结果发现这条大鳇鱼,已经有100多岁了,算是老年的鳇鱼了。那么这条100多岁的大鳇鱼,是怎么捕获到的呢?
鳇鱼 ***
这条1028斤的大鳇鱼,是怎么捕获到的?
马红军是一位老渔民,有30几年的打渔经验了,靠打渔养家糊口。2018年5月19日,马红军和两名同村的渔民,一起到大江里打渔。大家结队同行,一来是避免没有渔获,可以聊聊天解解闷。二来万一谁有大渔获了,大家可以相互帮忙,有个照应。
吃过午饭后,马红军三人开了一艘大船,向江中驶去,在离岸边约1公里的水域,把鱼网撒了下去,让鱼网顺着水流飘,接着他们望着江水,开始闲聊起来。
马红军说“时间过得好快啊,在这江里打渔都打了三十几年了,孙子都两岁了。”
同行的渔民王某说“那可不?孩子们都大了,我们头发也都白完了。”
另一位渔民吴某也应了一句“是的,好快啊,我也打了二十几年渔了。”
马红军望着远处的江面,若有所思的样子,他突然 *** “你们吃过鱼子酱吗?”王某说“没吃过,听说好贵,一般人吃不起。”
吴某说“我没吃过,但我见过,10年前我在福建,看到过别人取鱼子酱,一条三四百斤的大鳇鱼,取出来好多鱼子酱。”
马红军说“三四百斤的大鳇鱼,至少有两米长了吧?你们想捞到大鱼吗?”王某和吴某同时说道“哪个不想啊?都想了好多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实现。”
马红军捕获的1028斤大鳇鱼
这个时候距离他们撒网,有个把小时了,马先生看了看渔网,发现渔网有一些动静,说“你们看,好像有动静了。”王某和吴某也看了过来,好像动静还不小,三人商量后决定起网。
于是马红军开船,开始收网,把船开到离岸边不远的地方,然后三人开始拉网,拉了两分钟,网拉上来几米了,但他们感觉到,渔网很沉,拽不动。他们又试了一下,但还是拉不动。王某说道“恐怕是条好大好大的鱼,要不然咋那么沉?我们三个人合力都拉不动。”
三人越想越激动,都想快点看到这鱼的真面目,但是等了一会儿,没有看到大鱼浮出水面。马红军就说“我下水把鱼找出来,你们两个在船上收网。”
马红军拿来大铁钩,顺着渔网找鱼,没两分钟,鱼离水近了些,王某看到鱼了,说“你们看,是条大家伙!”吴某说“哇,真的好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吴某和王某站在船上,双手提起网,把鱼围在网内。
大鳇鱼
过了一会儿,大鱼慢慢浮出水面,马红军这才看到,这鱼有3米多长,他慢慢向大鱼靠近,也奇怪,这条大鱼并没有任何防守,乖乖地躺在水里,马红军摸了摸它,跟它说“你好,大家伙”然后骑到大鱼身中,船上的王某给他拍了张照。
马红军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鱼,王某和吴某也没见过,他们商量先把大鱼拖上岸,但是这条鱼少说都有七八百斤,他们三个人合力也拖不上去啊?吴某赶紧联系附近的村民来帮忙。
大家一听3米多长的大鱼,都非常激动,有人拿来几条长长的粗绳,马红军把绳子绕了几圈,然后十几个人合力,花了近半个小时,才把大鱼拖上岸。大家都在议论,这是什么鱼?有人说是鳇鱼,有人说是中华鲟,还有人说它是丑鱼,因为长相不好看。
大鳇鱼
马红军捕到大鱼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抚远市,水产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马红军,声称要上门来看这条大鱼。到了以后,工作人员认出了这是一条鳇鱼,就对马红军说“这条是鳇鱼,属于稀缺物种,我们需要拿回去做研究。你能配合一下吗?”
马红军听了没有马上回应,他寻思着,这条大鳇鱼是他和两位朋友一起捕到的,费了很多时间和力气,就这样免费捐出去吗?朋友可能也不会同意吧?
工作人员见马红军没有表态,他们也知道马先生的想法,后来经过协商,出22万收购这条鱼,马红军和朋友商量,觉得这个价钱可以接受,自己和朋友三个人分一点,再给来帮忙的村民每人分一点,大家都开心。如果自己拿去卖,也不知道卖到哪里去,22万就22万吧。
马红军同意后,水产部门调来大车,将这条大鳇鱼运走,到了车间,先拿尺来量,这条鱼的身长是3.59米,又搬去稳重,这条鱼的体重居然达到1028斤。然后又马不停蹄地送去检查有无外伤,工作人员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它有一点点擦伤,处理好伤口之后,就对它开展鉴定工作。后来,工作人员对这条大鳇鱼的鱼鳍进行鉴定,发现它已经有100多岁了。
那么这条长达3.59米,重达1028斤的大鳇鱼,为什么值22万呢?
黑龙江渔民捕获大鳇鱼
鳇鱼的价钱贵不在鱼肉,而在于卵,也就是俗称中的“鱼子酱”
马红军和朋友捕到的这条大鳇鱼,有人说是鳇鱼,有人说是中华鲟,难道这两种鱼长得很像吗?否则鳇鱼和鲟鱼还能搞混了?
- 鳇鱼到底是啥鱼
其实,鳇鱼也叫鲟鳇鱼,学名叫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是淡水领域中的大型食肉 *** 鱼类。鳇鱼的体型很大,吃得多,力量大,看上去比较笨重,所以还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
黑龙江是鳇鱼的故乡,鳇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常年喜欢呆在底层水域,不怎么喜欢“运动”。
其实,早在一亿三千万年前,鳇鱼就诞生了。恐龙是2.4亿年前出现的,在6500万年前灭绝的,算一下,恐龙从诞生到灭绝,大约经历了1.75亿年。可以说,恐龙曾经是陆地上的“ *** 者”,而鳇鱼已经出现1.3亿年有余。
鳇鱼不仅历史久远,它也是一种寿命很长的动物。生活在欧洲黑海和里海里的鳇鱼,寿命在100年以上,也难怪,鳇鱼被誉为水里的“活化石”了。
重庆渔民捕获的中华鲟
- 鳇鱼和中华鲟的区别
生活的水域不同,鳇鱼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中华鲟生活在长江流域,两条江相隔几千公里,它们的生活没有交集。
生活的习 *** 不同,鳇鱼喜欢呆在缓慢的水流中,或者处在激流旋涡处的水底下,不爱群居,不喜欢集体活动,喜欢独处,河水不动它就静静呆着。中华鲟是一种底栖鱼类,适合生长在水温范围较广的水域。
鳇鱼和中华鲟邮票
珍贵程度不同,中华鲟是一个珍稀品种,在我国属于保护动物,比鳇鱼更珍贵一些。
属目不同,鳇鱼是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鳇属的鱼,中华鲟则是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种的鱼。看这串文字,这两种鱼好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一样的。
鳇鱼 | 中华鲟 | |
纲 | 硬骨鱼纲 | 硬骨鱼纲 |
目 | 鲟形目 | 鲟形目 |
科 | 鲟科 | 鲟科 |
属 | 鳇属 | 鲟属 |
种 | 达氏鳇 | 中华鲟 |
亚种 | 无亚种 | 无亚种 |
保护级 | 二级 | 一级 |
- 鳇鱼名字的由来
鳇鱼为什么叫“鳇鱼”呢?我们知道“鳇”字念huang平声,有边读边嘛。再从“鳇”这个字的结构看,偏旁右边是个“皇”字,那这种鱼是不是跟“皇帝”有关啊?因为汉字一直都是有典故的。
没错,“鳇”字的由来确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黑龙江有一家渔民,捕到一条巨大的鱼,长度三四米,重达上千斤。官府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当地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巨鱼,觉得它长得如此之大,简直就是个奇物。
鳇鱼标本
后来当地官府就把巨鱼,作为奇物献给了康熙皇上,康熙见后十分惊喜,连声赞道“此鱼形体硕大,乃鱼中之皇也! ”然后问大臣“爱卿们说说,此鱼是什么鱼啊?”大臣们摇头说“从未见过,不知道。”有一位天津许大人灵机一动,说道“禀皇上,此鱼估计活了几十年了,可见其乃长寿之鱼,且此鱼被皇上赞为鱼中皇,臣以为,叫它鳇鱼如何?”皇上接道“爱卿所言有理,好好,就叫它鳇鱼。”
名字起好之后,当时的宫中太医来测试鱼肉能不能吃,在检验出无毒之后,便交给御膳房准备鱼宴了,御膳房十几号人,快马加鞭做了一盘美味的大鱼肉,请康熙皇帝品尝。康熙吃过之后,连声称赞,说“此鱼不但是鱼中之皇,肉味也如此鲜美,妙哉妙哉。”
后来,鳇鱼就作为皇家贡品,每年都要进贡给皇上,而普通百姓不能吃,否则会祸害加身。这就是鳇鱼名字的来历传说,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鳇鱼老照片
- 鳇鱼贵不在肉,而在籽,也就是“鱼子酱”
鳇鱼的肉质口感好,肉味鲜美,营养也丰富,鱼肉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造血维生素叶酸,比其他鱼类要高出至少3~5倍,所以鱼肉能卖到60-100块钱一斤。
但是,鳇鱼贵不在肉,更贵的是鳇鱼的鱼子,是制造鱼子酱的上好原料。一条鳇鱼的鱼子取出后,做出的鱼子酱大约占它体重的15个点,鱼子酱的经济价值很高,一斤能卖3000多块。
鱼子酱 *** 过程非常复杂,首先对环境要求很高,需要在零下3到5度的无菌环境下,经过这9道步骤才能 *** 完成:取出鱼籽、分离鱼籽、清洁鱼籽、挑杂质、调味拌盐、筛干水、烘干、称重分罐、贴标签。其次鱼子酱的营养价值很高,所以价钱金贵,被称为“食物黄金”。
取鱼籽
*** 好的鱼子酱
结语:
鳇鱼的体型硕大,寿命长,吃得多,力量强,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是黑龙江省特产的名鱼、土豪鱼,也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
鳇鱼是一种底栖肉食 *** 鱼类,它们在水中只要摆动尾鳍,张开大嘴,便可吞进几十斤重的鱼类,上百条的小鱼群也集体“游”进它口中,堪称“鱼群收割机”。
马红军捕获的这条大鳇鱼,在做完鉴定工作之后,就被放入了直径5米的大水池里,像一个潜水艇一样,躺在水池里,看起来笨笨的,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她“ *** ”了。
因为每年五六月份是鳇鱼的产卵季节,这条大鳇鱼在水池里呆了一段时间,产了150-180万枚卵,经历三个月的生长,也就是到2018年8月,这些卵长成了幼苗,体长达到20厘米左右,工作人员将这些幼苗放生到黑龙江,让它们在江里 *** 地长大。
而这条1028斤的大鳇鱼,则被转移到抚远鱼博馆生活,没有把它放回黑龙江,一是为了防止它再次被渔民误捕上岸,二来也有助于鱼博馆开展科普工作,增加人们对达氏鳇的了解。
3米长,1028斤的鳇鱼只是中国纪录,国外还有这3种超级大鱼一周前,黑龙江省抚远市的几位渔民在黑龙江捕获了一条千斤重的野生鳇鱼,经测量这条鳇鱼为雌 *** ,长达3米,准确重量1028斤。抚远市本来就有鲟鳇鱼之乡,大马哈鱼之乡,淡水渔都等美誉,渔业资源非常丰富,过去几年这里就曾有渔民捕获到超过500斤,接近1000斤的多条大鱼,这一次突破了千斤这道坎,确实可喜可贺。
据悉这条鱼已经被抚远市水产部门收购,将在人工孵化(鱼卵)后进行增殖放流,近些年抚远市一直非常注重渔业生态的保护,也是因为保护的力度足够大,渔民们才有这样的超级大鱼可以捕捞。
黑龙江这种鳇鱼学名达氏鳇,是白垩纪时期存活下来的古生物,它们曾和恐龙一起在地球上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这种鱼也是我国淡水鱼中体重更大的一种,历史上渔民捕获到更大的鳇鱼有2000斤。
在中国鳇鱼并不像老虎、黑熊一样是保护动物,但在世界范围内, *** 已将其列入了濒危保护动物名单。
那么问题就来了,刷新中国纪录的这条大鱼,拿到世界上是什么水平?其他国家的渔民们又有没有捕获过比这条鳇鱼更重的鱼?
世界范围内著名的超级大鱼,有东南亚的湄公河巨鲶(纪录为293公斤),南美洲的巨骨舌鱼(纪录为147.55公斤),非洲的尼罗河鲈鱼(纪录为188.86公斤),它们的重量都没有超过我们捕捉到的这条鳇鱼,有没有超过的?当然也有,比如下面这条,长得有几分像煎鸡蛋的鱼。
这种鱼名叫淡水黄貂鱼,生长在泰国、 *** 附近的淡水河里,它可以长到超过3米长,因为体型宽大,重量自然比普通鱼类更重,据记载当地渔民捕捉到最重的淡水黄貂鱼为1179斤,略胜过我们的鳇鱼一头。
比淡水黄貂鱼更大的,还有白鲟鱼,它生长在美国西海岸,长度能长到超过6米,重量高达1632斤。但和令人恐惧的巨大身形比起来,这种鱼的 *** 格非常温顺,它们是食草动物,也不会攻击人类。
最后,还有另一种生活在黑海和里海的 *** 白鲟,它属于鲟鱼的一种,也是世界最 *** 鱼子酱的来源。在接近北极的寒风和冰冷刺骨的水里这种鲟鱼疯狂的积攒能量,在长度只有4.5米的时候体重就能超过2200斤,历史记载,这种鱼的终极状态是身长超过7米,体重5443斤,也不知道战斗民族的渔民看到这样一条鱼,是怎么把它弄上岸的。
前天我在海南野外采样的时候不慎落水,致使这篇文章姗姗来迟,在这里先向广大读者朋友们道个歉。至于落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从深水区抓完鱼返程时,志得意满的我在一块布满青苔的巨石上滑倒,掉进旁边的水潭里泡了个澡。
或许会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冒着危险去深水区抓鱼?因为深潭能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食物,所以大鱼往往栖居于此,例如长江里便曾生活着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类——白鲟。在我国极北之地同样有着一条宽广的河流——黑龙江,而在其中生活着我国最重的淡水鱼类——鳇(huáng)鱼。
北大荒博物馆的达氏鳇标本,长达3.7米 | A *** respeco / Wikimedia Commons
想必已经有不少读者通过我科考途中屡次落水的“欧皇”经历联想到欧洲鳇了,但是很遗憾,欧鳇在我国并无分布。今天要介绍的是比欧鳇体格略小,却也同样气势十足的达氏鳇。
黑龙江水族的 ***
达氏鳇Huso da *** icus也称达乌尔鳇,和长江里更大的淡水鱼白鲟同属鲟形目,和长江里第二大的淡水鱼中华鲟同属鲟科。古老而丰饶的的大江大河为这些同样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和适宜的广阔生境,使得它们保留着上古时期的庞大身躯,据我国鱼类先驱伍献文先生在《中国动物学志》中记载,达氏鳇的更大捕获记录体长超过5米,体重达2000斤。和其他鲟科鱼类一样,幼年达氏鳇的体表也覆盖着五列骨质硬鳞,但不同于鲟属鱼类鳞片会随年龄逐渐增大,鳇鱼的硬鳞会随着发育过程逐渐变小至近乎消失。
此外鳇鱼的鳃盖膜左右相连(鲟属不相连),便于其口部伸长扩张,吞食大型猎物。而白鲟也有着同样的特征和大口,故而二者均为所在水域的 *** 掠食者。
鳇的鳃盖膜 | 少侠小黄鸡
鳇鱼的鳇字可谓十分贴切,凭借巨大的体格和贪婪的吞噬,鳇鱼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黑龙江鱼皇。然而在更早的时候,鳇鱼的名字并不是这么写的。东汉《说文》中有: “大鱼似鱣(zhān)…肉黄大者二、 三丈,江东呼为黄鱼”。可见在过去,人们因达氏鳇肉质为淡 *** ,故而称其为“黄鱼”。而在辽代,因鳇的头骨宽大似牛首,加之其身形粗壮庞大,故称其为牛鱼。辽帝曾多次在挞鲁河(嫩江支流,属黑龙江流域)渔猎,并摆头鱼宴大宴群臣和外国使节,所用的便是鳇鱼。
达氏鳇,浅虫水族馆,吻部伸出的样子颇为猎奇 | あおもりくま、Aomoriku *** / Wikimedia Commons
到金女真时,由于因为 *** 等缘故,北方大部分的游牧民族不再从事渔猎,仅有少数如锡伯人和赫哲人仍在黑龙江流域世代经营渔猎生活。如同蜀地先民会在金箔上刻画白鲟一般,与江中庞然大物达氏鳇相伴而生的赫哲人,也有许多与鳇鱼相关的习俗。由于成年达氏鳇的皮革坚韧似牛皮,赫哲人会将捕获的鳇鱼剥皮晒干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用鳇鱼皮制成的衣物往往精美实用,是当地鱼皮衣文化中的上品。而在赫哲人每年捕鱼季节开始时,都会用稻草扎出鳇鱼的形象祭奠河神,以期平安无事满载而归。
达氏鳇的亲戚欧洲鳇(Huso huso)绘图,作者Jonathan Couch | 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赫哲人往往称鳇鱼为 “秦王鱼”,这是因为在当地传说中,秦始皇因残暴无道死后被神明化作牛首蛇身的丑陋怪物,孤独监禁于北方大河之中,而喜好独来独往的大鳇鱼便是其化身。由于达氏鳇捕食时声势浩大,会在江心卷起大量泥沙,赫哲渔民们将这些鳇鱼经行处称为“秦王通”。据老一辈赫哲人说,达氏鳇喜好在一处栖地久居,逃跑的鳇鱼往往不久后仍能在同一处位点附近捕获,因此称这些鳇鱼的栖居处为“秦王居”。
被身份拖累的贡鱼
自金代起,一些盛产鳇鱼的地区便会向王室上贡鱼获,这便是“鳇鱼贡”的开端。
而鳇鱼贡之盛则是在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 *** 在北方专门成了一个名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由专门官员负责,每年四季和各时节都会如期如量要求进贡,鳇鱼更是与人参、东珠并称为贡中三珍。由于鳇鱼肉味鲜美无刺,其体内软骨更是洁白脆爽,加之身形硕大威猛,因此深得康熙皇帝喜爱。不仅赐鳇字予它,以彰显皇家威严,更是亲笔书《御制鳇诗》夸赞鳇鱼:“更有巨尾压船头,载以牛车轮欲折。水寒冰结味益佳,远笑江南夸鲂鲫。”
达氏鳇绘图 | 中国动物志
于是自康熙起,鳇鱼贡成为例制,并一直延续到了清末。然而捕捉鳇鱼绝非易事,赫哲人称其为秦王鱼绝不仅是因为传说故事,更是因为鳇鱼体大力强,为江中鱼王。由于达氏鳇通常栖居在江心处,捕捉过程中稍有不慎,被疯狂挣扎的鳇鱼波及,便很容易酿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每年春秋是捕捞鳇鱼的盛季,春天捕捉鳇鱼大多用滚钩,秋季则多用拦网,这些捕鱼的工具由官方派发,并依据河段进行编号。此外这些捕捉鳇鱼的贡河还会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不允许百姓在此私自捕捞。
达氏鳇标本| Andshel / Wikimedia Commons
渔民捕获鳇鱼必须格外小心,不仅要注意自身安全,也要留意不能让鳇鱼重伤或过于虚弱。捕获后的鳇鱼并不是立刻上贡京城,而是要先向有关部门进行上报,测量登记入册后,等到冬天运输才能更大程度保鲜。因此春秋季捕获的鳇鱼多会送至江边专门围起来的大水坑——鳇鱼圈中进行长期暂养,时至今日黑龙江流域还有不少以鳇鱼圈为名的地方。一旦暂养过程中鳇鱼死亡或 *** ,不仅渔民辛苦白费,相关人员还会受到惩处。为了进一步方便管理鳇鱼圈和冬季运输鳇鱼,清 *** 还在松江和嫩江成立了“捕鱼八旗”,征调当地的锡伯人为“鳇鱼差”,对鳇鱼等“贡鱼”进行经营管理。
欧洲鲟(Acipenser st *** io)绘图 | nypl.getarchive.net
这可不是什么美差,相反对于当地的锡伯人而言,鳇鱼差是地地道道的苦差事。每年冬季是向京城运送鳇鱼的最忙时节。一旦江河封冻,鳇鱼差们便在鳇鱼圈里进行冰上捕捞之后浇水上冻,然后装上大马车披上黄绫,沿着驿道,顶风冒雪起早贪黑,一路饥寒艰辛地向京城进发。运输路途快则二十多天,慢则月余才能到达京城。途中事故如马匹病死,如车毁人亡等都时有发生。然而进贡鳇鱼的数目却是有增无减,自康熙年间的12尾增至光绪年间的20尾,以满足皇室和王公贵族需求(如红楼梦中乌进孝进租),却令得当地渔民苦不堪言。光绪二十六年,沙俄入侵雅克萨城,当地文武官员逃窜一空,鳇鱼贡遂自此废止。
美食带来的悲剧
受限于当时的捕捞技术,尽管有捕捞鳇鱼进贡的例制,但捕捞强度还不足以威胁到达氏鳇的种群延续。然而进入现代,一方面黑龙江流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针对鳇鱼的捕捞强度也随捕捞技术的进步而日益增加。人们开始把目光从鱼肉转移到了鱼籽上。
鳇鱼的怀卵量很大,繁殖季节卵巢可重达75公斤,单次产卵量可达四百万枚。而这些肥美的鱼卵正是 *** 名贵美食鱼子酱的优质食材。不同于黑龙江口的达氏鳇种群,我国分布的达氏鳇多为河道定居型,并不入海,因此只在河道中上溯洄游产卵。每年春季是鳇鱼的繁殖季,也是人们的捕捞季,大量满怀子嗣的大肚母鳇被捕捞上岸后剖腹取卵,用以生产鱼子酱,这一毫无节制的杀鱼取卵行为直接影响到了鳇鱼的种群延续。
鲟形目鱼卵腌制而成的鱼子酱 | Pixabay
尽管成鱼寿命悠长没有天敌,但达氏鳇幼鱼的成活率极低,完全依赖庞大的产卵基数来维持种群数量。因此大量产卵亲鱼被捕无法参与繁殖,久而久之对于本就繁殖困难的鳇鱼种群而言,无疑是毁灭 *** 的打击。于是在经历了几年丰产的“繁荣”后,达氏鳇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在多个产地销声匿迹,仅在黑龙江干流等大水体的江心处有少量种群苟延残喘。而近些年发生的杂交鲟 *** 基因污染问题,更是让本就举步维艰的达氏鳇处境雪上加霜。
美国哥伦比亚河捕获用来 *** 鱼子酱的鲟形目鱼类 | Wikimedia Commons
曾经一度黑龙江流域盛产的达氏鳇,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接连成为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定的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尽管人工繁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达氏鳇的未来仍是一片渺茫。究竟它是会随着远亲白鲟的脚步逐渐走向消亡;还是会像 *** 中华鲟那样靠着人工增殖放流吊着一口气,亦或是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迎来转机,我们不得而知。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