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永亮
老妈,我岳母大人,大名董淑琴。
1934年2月16日(农历甲戌年正月初三),出生于今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荫柳村。
2023年1月4日(农历壬寅年腊月十三)晚11点40分,因病医治无效,告别深深爱着的孩子,前往没有痛苦、没有疾病、唯有幸福的极乐世界,与2022年10月8日离世的我岳父大人会合,把不尽思念与无限追忆留给子女们。
这里撷取几件小事,以表达我对老妈深深敬意和永恒爱戴。
俭持家
人们常说某某人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放在老妈身上,远不及也。
1988年新春佳节前夕,老妈率领家人从济南市人民商场后面老爸单位宿舍(平房)搬到甸柳四区(当时是济南市之一个小区),可谓改天换地。
到新房子,老妈转了一圈,那那儿都是一百个满意,就是对冲水马桶左挑鼻子右挑眼,最后狠狠地把水箱那根绳子硬生生给拽断了。
老妈说:洗菜淘米的水用来浇养的花花草草,洗衣服的水涮拖把,涮完拖把再冲厕所。直到老妈卧床不起,那根细细的绳子才悄悄安上。
省电那是更没得说。搬进新家,把家里15瓦灯泡一律换成5瓦,就这,不到万不得已,那电匣子基本上算是个摆设。老妈话说:不开灯,筷子还能捅到鼻孔眼里去了。
老妈看电视,绝不开灯。老妈说,有电视那个光,啥事不耽误。电视声音也是调低到不能再低,老妈认为声音低也能省不少电。有几次,我们开门进去,以为老妈休息了,打开灯才发现老妈盯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当时,老妈没事样子,把我们却吓了一大跳。后来,我们掌握了规律,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个月下来,电用不了几度,水也用不了几方。
刚搬小区那几年,每个月单元水电煤气等费用,全靠各家轮流去收。每每,我们家都是用得最少。就是有一次,我们家水费比楼下一家多了五分钱,惹得老妈好不开心,连夜开家庭会,找漏洞,订措施,到了下个月果然见效。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老妈特别争强好胜。我想说,济南市要是公开评选节约用水、用电标兵,老妈绝对是更佳人选。
当后来有外孙需要读书、写作业时,该用一百瓦绝不用九十九,非常舍得。
一段时间,邻居们甚至怀疑我们家是不是有“窃水、电、煤气”诀窍。再后来,大家也都理解了,并主动到我们家取经。
老妈说,水、电、煤气能省的出来,但力气省了没用。力气就跟趵突泉似的,用了还有,除非水干了见底。所以,老妈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对力气是不惜的。
老妈,赶个集,从东走到西,从南逛到北,一家一家打听,一件一件翻看。这叫货比三家,有时候我们跟着都有点累,但老妈乐此不疲。
二十多年下来,老妈硬是从牙缝里抠出几十万元存款。三个女儿家,谁家买房买车,谁学车领本,三个外孙上大学、出国留学,出手至少上万。老妈老家兄弟姊妹以及他们孩子们有个婚丧嫁娶,该出手就出手,不打一个哏,一个也不能少。
迷体育
老妈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健康长寿,首先是健康,要不然光是长寿意义不大”。还说“生命在于运动”,你动起来,好运自然会来,这就叫运动。
老妈喜欢体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真本事,不像唱歌的跳舞的舞舞咋咋的,体育是实打实”,跟“天气预报有一拼”。这是老妈常挂在嘴边的话。
老妈一生爱体育。每天凌晨四点多,就提着播放机前往广场,打一套回春医疗保健功。一年四季,一季三月,雷打不动,风霜雪雨,天天坚持。直到后来膝盖骨变形腿脚不便,这才放下。
家里电视,锁定在 *** 五套和山东体育台。
时间一长,中国队、山东队相关队员姓名、身高、体重,转会、结婚、生子,老妈都门清,张口就来,比解说员都来得快而准。
老妈有一个专门小本,记着体育频道播出时间及内容。老妈尤其酷爱女排、乒乓球比赛。有一年,买票去看泰山 *** 比赛,八十多岁老人,硬是站着看完全场,跟着旁边年轻人一起喊。不过只看了一次,再也不去了,说:一帮吃货满场子傻跑傻颠,半天进不了一个球。再说人像蚂蚁大小,谁是谁分不清,进没进也不晓得。
老妈,看球带着强烈偏向,如果是山东队对外省队,那百分之一百二十偏向山东。山东队打得好,老妈脸上攒满笑。有一次,山东男篮赢了,老妈开心的像个孩子似,边看电视边用筷子敲打空饼干盒子,震的楼下找上门来。要是山东队输了,你就干等着挨呲好了(诸如白吃三大碗干饭,私孩子玩意),骂得劈头盖脸、狗血喷头那是常有的事。每每这时,我们都是大气不出,敬而远之。
要是郞平出来,老妈那是把她当作自己亲闺女心疼。郞平瘦了,郞平黑了,郞平头发白了……左一个郞平右一个郞平,让我们都有点羡慕忌妒恨。
2016年2月20日,我看到当天《生活日报》开了天窗,原以为是不小心,仔细一瞅,是老妈用剪子给开膛破肚。原来头一天,山东高速男篮输给了广东。输了球,老妈心里窝着火,再加上老妈最看不惯运动员文身,于是将报眼处运动员和内文中两处带文身的运动员给下了狠手,留下一双愤怒无 *** 眼睛注视着……
由此,不能看出老妈对体育那是好到哭。爱之极恨之极啊。有一年,老妈到外地走亲戚,一下火车直奔亲戚家,说是有中国女排比赛,亲戚只好把定的饭店给退了。按老 *** 话说,有比赛吃啥子饭嘛。
讲 ***
老妈虽然酷爱体育,但对 *** 也是十分关注。尤其每年省、市召开 *** 时间。
2011年4月(下),《青年记者》开设了“给 *** 报道的‘提案’“。我应约撰写了《对 *** 报道的几点思考》。拙文分为会中与会前、会上与会下、赞扬与批评、无意与有心四个小标题。笔者在“会上与会下”小题之下写道:笔者以为,媒体记者应匀出追逐名人、明星之精力,多把目光、笔触倾注在人民大众身上,那里有着丰富的宝藏。
我的岳母是位识字不多但基本上能认读《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的老人。有一次老人家拿出报纸上 *** 作的 *** 报告与 *** 作的 *** 报告,并把两份报告关于提高退休职工待遇的问题进行比较。虽说事情不大,但里面折射出普通百姓对 *** 的期待、对报告的关注。另外老人还有一个小小记事本,将近十年的工资收入每次提高的时间、数额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小小记事本,记录的岂止是个人、家庭点滴变化,更多是整个社会进步的缩影。我以为报纸开辟这样的百姓眼中 *** 小栏目,与“五朵金花跑 *** ”同样精彩。
当我把《青年记者》摆在老人面前,老妈高兴,连连说,我这点小事也能上书啊(老人把 *** 称作书)。
下面为老妈日记一则:
2011年的冬至,最冷,在O下11度……
董:的退休金2010(年)是,1,557、50毛
2011(年)从1月份又增长260元,现拿1.8……
(注:零下不会写,写作“O下”。有意思的是老妈还知道千进位,即在千位后加逗号)
好学习
老妈,在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识字班。我分析大约识字量在小学四五年这个水平。
老妈,有记日记的习惯。老妈字迹板正,清晰可见。
老妈,自《齐鲁晚报》创刊后一直订阅,后来又增加《生活日报》《都市女报》,直到前年,视力下降这才不再订阅。
十年前,老妈订阅《齐鲁晚报》还抽到一等奖,奖品是一台海尔微波炉(至今还在小女儿家发挥光合作用)。老妈逢人就讲,晚报就是好,白让我看一年报纸。这下更坚定老妈订阅报纸的信心。每年订阅报纸,总是之一批次,好怕订不上。老 *** 话,早订上早踏实。报社早拿到钱,好多办好事。
当时,我在报刊管理处工作,可以获得赠阅报刊。但老妈说:看报就得花钱,就像到医院拿 *** 要掏钱一个道理。所以老妈平日里抠得狠,但在订阅报纸问题上大方得让人不信。
老妈,遇到不认的字,就会圈起来,有时候写在报纸空白处,等着我们去,一个字一个字问,直到弄懂才会放下。
诸如:小鲜肉、草根、富二代、低调等。小女儿对低调解释为不显摆不张扬。
老妈接上话题说:今天楼下一个人,提着一袋子馒头,说是喂自家狗。这个人做法就有一点不低调,胀包。说到这,老妈还追问,我这个句子造得咋样。外语老师出身的小女儿竖起大拇指:very good!老妈竖起右手食指与中指,组成V字形,说:你这句外国话意思是不是yes!(这是老妈能听得懂唯一一句英语,没有第二)。顿时,全家笑声一片。
有一次,老妈问二女儿韩萍“耄耊”读什么,啥意思。韩萍立即通过 *** 百度后解释道:读màodié,指老年,高龄,大致 *** 十岁的年纪。
老妈说:那我就算是耄耋。难怪这两个字都是“老”字头。人老了头毛就会少,“耄”这个字好认好记好理解。
老妈幽默无处不在。有一次,我中午休息,到了下午一两点时,老妈叫我。我翻了身又睡过去。过了一会儿,老妈说:起来吧,别把梦做重了。
听到这,我一骨碌就跳了起来。
老妈好学,见多识广,心态自然积极向上,再难的事情不让陪着过夜。天一亮,新的一切就从头开始。老妈膝人工关节置换后的这几年,行动不便,常常与床为伴,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焦虑、抑郁了。但老妈依然快乐回想明天,笑谈今天,畅聊明天。天气好时,我们陪着老妈到南部山区、黄河岸边、周村等地来个一日游。即便在家,老妈也会艰难地推着小车活动,边推边数着一、二、三……
善美食
老妈出生于博山,深受博山菜系的影响,也得到老妈老 *** 真传。
1970年,老妈随我岳父从部队转业到济南,分配到济南毛纺厂工作。在单位,老妈把博山菜发扬光大,深受厂里领导和 *** 称道,可谓有口皆“杯”。
老妈,将有限工资分成几大板块,吃饭属于头等大事。按老妈话讲,再穷也不能亏了嘴,对不起胃。
老妈厨艺高超,煎炒烹炸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老妈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牢牢把握在手中,例如:切菜板要生熟分开;超过24小时的食物和剩菜必须加热15分钟以上才能食用,少一分钟都不行;变质的食材坚决丢弃,再贵也不能怕浪费。“食物中毒可了不得”,这是老 *** 口头禅。
每年一到秋季,酥锅会准时登场。博山烩肉、豆腐箱等时不时亮相于餐桌之上。邻里街坊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老妈,特别愿意包水饺。老妈有一句名言,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困觉)。
老妈除了厨艺高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麻利。从做出包饺子决定到端上桌子饺子就酒,一个小时准够。老妈,采用华罗庚数学归纳与统筹法,醒面的时候调料,擀皮子时烧水,前后衔接如一条龙。
老妈讲究色相味俱全。有一次盛鱼入盘时,不小心将一条鱼尾折了一半,老妈脸色立刻化作“味精”丢进了餐盘,自责自己粗心大意好几天。这件小事,也能折射出老妈处处争先的好胜心理。
以前,老妈能动时,轻易不下馆子,老妈说:自己做的放心。其实我们知道,还有重要一条就是省钱。
后来,年龄大了,下馆子多了,也习惯了。于是老 *** 手艺也就渐渐束之高阁了。但老妈养育我们的胃、心的厨艺,将会与感恩的味蕾一道伴随我们到永远。
老 *** 趣事,还有很多很多,等静下心来,细细梳理,听我慢慢一一道来。
老妈,你说可好啊?!
桌子上照片里的老妈笑而不语……
壹点号吴永亮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莫言更爱吃的高密炉包到底有多香?在潍坊比莫言更有名的人其实是...?吾家高密东北乡
三贤四宝美名扬
石磨火烧咬头好
韭菜炉包滋味香
在高密有一户人家
姐弟俩,一个更比一个强
弟弟名扬海内外
姐姐出名在潍坊
您要问她为啥名气这么大呀?
这一手炉包做得香!
山东快板是地方传统曲艺,以说唱为主,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内容反映山东现代生活,美食美景。唱腔语言是鲁西北方言,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快板中唱的潍坊市民口中的姐弟俩,说的是作家莫言和他的二姐,莫言在外时,时常想念家乡和小时候家里的味道,曾写过一首打油诗: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
老家高密的炉包,在莫言的书中也屡次提到,是潍坊人最喜欢吃的主食之一。莫言的二姐一家在当地做炉包是出了名的好吃,饭小二今天就走进莫言的二姐家,为大家探寻炉包的做法。
高密的炉包十分有特色,香、焦、酥、脆,肉熟菜生,底儿焦酥,面皮暄软,有点儿黏,似是半生半熟,带有特色的面香。
莫言的二姐说,莫言老师从小喜欢吃炉包,特别喜欢吃韭菜馅,而且喜欢就着大蒜吃,一口炉包一瓣蒜,别提有多香。
潍坊地道美食
高密炉包
-01-
和面
盆中倒入面粉,加入3克左右的酵母搅匀,用适量的水和成光滑的面团,和好的面团发酵一小时。
-02-
*** 肉馅
选择猪后肘肉,切成丁,加入生抽、酱油、蚝油、太太乐鸡汁腌制。
韭菜切碎,将韭菜和腌好的肉丁混合均匀,加入香油、葱油,肉馅就做好了。
窍门:用食用油、盐、味精、葱末入油后炸香,即可成葱油。
-03-
包炉包坯
在高密,包炉包要全家一起包才行,寓意家庭和乐团圆。
将发酵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再擀成周边薄中间厚的面皮。
面皮放在四拇指中间,放上肉馅,然后大拇指托起,往中间锁住,一个炉包坯就完成了。
-04-
*** 炉包
煎锅中放入底油,将炉包坯转着圈一个个搁上去,炉包坯要一个挨着一个,包口朝下,出锅之后炉包才能连在一起。
等炉包底部煎成金 *** 后,倒入用20克面粉,350克水制成的面浆,盖上锅盖大火煎5分钟。
最后淋上一圈食用油,关火焖制2分钟,正宗的高密炉包就做好了。
小二拿上一个刚刚出炉的炉包,咬一口汁水充盈有嚼劲,皮一面脆一面软口感丰富,怪不得莫言老师到哪都念念不忘家里的炉包,太香了。
在莫言老师的二姐家,小二尝到了非常的正宗的高密炉包,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热气腾腾的炉包不只是忆苦思甜的时代记忆,更成为潍坊人的依赖和习惯。
山东快书里还唱到:来到潍坊里有一道菜必须要吃,名字叫做朝天锅。据说这朝天锅与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时潍坊的父母官郑板桥,还专门为这一道菜颁布了政令,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道美味,从清朝到现在都特别受潍坊人的喜爱?今天饭小二就带您一起学做这道,流传几百年的潍坊朝天锅。
潍坊地道美食
朝天锅
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潍县县令郑板桥微服私访,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让随同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煮猪下货,民众围锅而坐,自己带的干粮配着锅中的热汤一起吃,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01-
煮猪杂碎
选用猪杂碎:猪头、猪舌、猪肚、猪肠、猪心,焯水下入沸水锅,加入葱、姜、八角、盐,原汤原味煮2小时。
加入老汤小火煮至酥烂,猪肉原汤和老汤的比例是7:3。
老汤秘诀:两年以上 *** 鸡、带皮的驴肉,小火煮两个小时以上。这样熬出的老汤没有腥味还提鲜增香。
-02-
*** 薄饼
盆中倒入面粉,用温水和面,这样可以使面团醒发的快而且柔软,面团揪成一个个的小剂子,醒发半小时。
醒好的剂子擀成面皮,不放油,直接用电饼铛干烙成一张张薄饼。
-03-
*** 芝麻盐
锅中放入芝麻,大火快炒出香味,加入盐,炒成金 *** 后用擀面杖擀碎。
煮好的猪下水切成筷子粗细的条状,放在薄饼上,撒上芝麻盐,卷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状即可。
吃一口,薄饼弹 *** 十足,里面的肉却已经酥烂,入口即化,配上大葱和咸菜,味道瞬间得到升华。
潍坊人都知道,朝天锅和芥末鸡是绝配,芥末鸡和拌拉皮、麻汁杂拌、酥锅被称为潍坊四大凉菜,芥末鸡咸鲜可口,一盘都不够吃。
潍坊地道美食
芥末鸡
-01-
闷芥末
黄芥末粉中加少许的糖、米醋、香油,加热水没过芥末,搅拌均匀。
盖上保鲜膜,取一大碗放入开水,隔保鲜膜闷芥末十分钟。
-02-
闷白菜、焯香菜
锅中倒水,放入白菜根、花椒、盐,大火开锅后捞出,倒入米醋拌匀,盖上盘子等凉透。
用闷白菜的水焯香菜,这样香菜可以甜一点脆一点。凉透的白菜切成薄刀片,香菜切成寸段。
-03-
煮鸡
选择新鲜散养的小公鸡,剁成大块下入沸水锅中,加入八角、花椒、香叶、小茴香、姜片、葱段、盐,小火煮30分钟。
-04-
拌芥末鸡
闷好的芥末挖出一勺,加入白糖、盐、米醋、香油拌匀;鸡肉捞出晾凉,撕成丝状倒入,白菜和香菜挤水后倒入,抓匀后芥末鸡就做好了。
鸡皮脆香,鸡肉鲜嫩,配上芥末的辛辣味,不愧是潍坊四大凉菜之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潍坊的美食简直就是潍坊的活名片,吃上一个热气腾腾的高密炉包,再来一个有汤有饼的朝天锅,配上咸鲜可口的芥末鸡,感受风筝之都的舌尖记忆。
潍县乡愁三十首(转载)该文生动感人,饶有趣味,函盖了老潍县民间传统文化和地方名吃的基本内容,作为潍坊人应该了解并知晓,现整理并对一些 *** 、繁体字做了修改,转发给朋友们欣赏、收藏。
1. 风 筝
轻竹薄绢巧手工,
鱼虫神兽满天行。
翘首牵线同点赞,
妖娆腾飞数蜈蚣。
2.听书
放学先向书市跑,
翘首静心听分晓。
心无旁鹜随声去,
不管 *** 骂多少。
注:说评书的场子。
3.打 ***
几块砖头一场戏,
*** 县官和衙役。
各种刑罚形似真,
愿打愿挨碰运气。
4.打懒
硬木陀螺满地转,
振臂甩手一鞭鞭。
励志名字叫打懒,
寓教於乐小儿欢。
5.打尜
二尺尜板三寸宽,
三寸木尜両头尖。
一敲一击出丈余,
胜败双方心俱欢。
注:儿戏打尜的详情見《潍城区誌》第5篇“社会“。
6.压杏核
吃杏留核量不夠,
满街捡拾数来凑。
二指猛压上台阶,
争雄尽在高一层。
7.骑马打仗
少年慕武称英雄,
骑马打仗三人行。
双方博击齐奋力,
玩罢挥汗论战功。
8.肉火烧
精肉葱姜加蛋糕,
海米木耳隔夜浆。
細火慢烤熟通透,
过街穿巷勾鼻香。
9.垃沓饼
两面烙成鱼鳞花,
内藏干面为拉沓。
此饼只有潍县有,
难杀天下众婆妈。
10.鸡鸭和乐
蛋皮汉肉伴鸡鸭,
椒油甜蒜咸香芽。
面如凝脂晶莹亮,
酸辣咸香味道佳。
11.朝天锅
潍县名吃朝天锅,
细火慢炖猪下货。
疙瘩咸菜芫荽末,
吃着大饼把汤喝。
12.潍县罗卜
潍县罗卜高脚青,
皮薄酥脆绿晶莹。
甜中带辣赛水果,
生吃熟食两相赢。
13.锄刃
黄菜豆浆细细熬,
做成豆馅绿色俏。
面皮薄透似蝉翼,
不粘不破有诀窍.
14.芥茉鸡
鸡肉鸡杂鸡翅膀,
焯水白菜去余浆。
香醋芥茉冲鼻辣,
家乡美味伴酒香。
15.潍县酥锅
香咸酸溜带着甜,
骨酥肉烂藕带面。
微火细炖提年味,
游子盘膝享团园。
16.转秋千
淸明时节北沙滩,
结伴来看转秋千。
转起“仙女“下凡来,
小伙拄顶争状元。
17.赊小鸡
肩挑鸡笼似笼屜,
毛绒雏鸡叫唧唧。
春末夏初赊与你,
秋冬不差毫分厘。
18.换针换线
舗衬头发换洋针,
引来婆娘一大堆。
刹时买卖都成交,
挑担再去另一村。
19.轱辘子
肩挑担子串四方,
锔锅锔碗锔大缸。
闲来无事做扒锔,
世间冷暖心里装。
20.剃头挑子
挑着担子走四方,
一头热来一头凉,
剃刀飞舞嗤声脆,
还你一个俊儿郎。
21.拍屋
四邻攒来新麦草,
拍筢尖杖齐舞蹈。
葺面似鳞点点亮,
尽显工匠手艺巧。
22.八蜡(扎)庙会
习沿周礼表民情,
黍米抹糕答神庥。
八扎庙上蜡八会,
秧歌旱船舞龙灯。
23. *** 市
买卖牲囗潍县走,
生意兴隆达西囗。
砍价竞价靠袖语,
扭七别八钩子九。
24.潍县年集
白浪河滩几华里,
人山人海不稀奇。
叫卖叫买声声高,
年货一趟都办齐。
25.潍县城隍庙
潍县城隍有一绝,
出巡相中女娇娥。
建个后殿供奶奶,
这般庙堂无二座。
26. 烧饼馃子咸粘粥
喝粘粥来------,才开锅咧------.
一声粘粥老腔调,
烧饼馃子香脆焦.
現今这囗哪里寻,
想刹吃货潍县佬.
27. 跳绳
一根麻绳两人牵,
摇成城门让你钻,
跳的你我他都乐,
媪叟咪眼忆童年。
28. 斗蟋蟀
秋虫抖翅奏秋音,
欢唱不觉秋意深。
八月仲秋正开咬,
张牙悍战显神威。
注: 潍县城斗蟋蟀叫” 咬土蛰”, 抓来土蛰先厚养蓄精力, 直到仲秋节这天, 才开始进行咬土蛰大赛. 以决胜负。
29.念“月”
枣饼美景千花瓣,
蓖麻叶儿盖上面。
星转玉盘初升起,
念“月” 朗朗巷陌传。
注:潍县城的念“月“习俗举世无双,天下独
30.豆腐脑
滑软香嫩似脂玉,
上覆韭末胡罗卜。
磨煮滤点始成形,
惹得吃货难移步。
声明:以上文字来自 ***
版权归原作者 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