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什么地步就有实权?科举考试的分级及其特点?

华衣锦 学知识 2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科举什么地步就有实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举考试的分级及其特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科举考试的分级及其特点
  2.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3. 中国古代什么时期官制走向成熟
  4. 中国科举的十大好处
  5.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贡献有多大

科举考试的分级及其特点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就是根据科举的最终结果进行官职的再分配。一般来说,前三鼎甲是直接进翰林院,从翰林院小官做起,而其最终目的就是入阁为相。而其余二甲三甲,多是入驻一方,从地方官做起,当然也有部分进入六部从小官做起。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根据实际考核情况而定的。

科举考试的详细等级划分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之一名为解元,会试之一名为会元,殿试之一名为状元,有连中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的说法。因此科举考试的等级可以分为三个,之一级乡试,第二级会试,第三级殿试。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先秦)、察举制(秦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和科举制(隋唐以后)这几个阶段。世官制按血缘关系世袭为官,即贵族世代为官;察举制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靠自下而上的推举,所以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和"近亲繁殖"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注重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该制度下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隋唐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素质和行政效率;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促进了社会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的形成;下层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是古代中国对世界选官制度的重大贡献。但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义为考试内容,不涉及自然科学,导致了明清时期我国自然科学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什么时期官制走向成熟

后世王朝西区前朝灭亡的教训在一些有才的人帮助下逐渐走向成熟,比如汉代的察举制,每年各个地方的官员(郡级)都有权力像国家举荐人才,被封孝廉与茂才。

古代科举什么地步就有实权?科举考试的分级及其特点?-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然后这样的弊端是很大的,因为当时的高官都是士家大族所垄断,被举荐的人原本就是世家大族的人,而寒门寒士除了卖于世家大族才有机会。

唐朝的科举制度,就不一样的,不分出生只问才干,虽然进士只有几十个,但是人人都有希望当官。

中国科举的十大好处

1,统一了思想,科举制度使得对官方思想的研习成了知识分子晋升最主要的通道,而人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潜移默化的统一了社会的思想。

2,科举制度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当科举制度成为了官员选拔的最主要方式后,世袭的官僚家族没落了,使得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于皇帝之手。

4,不分贵贱阶级的科举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更先进的官员选拔制度,发现并培育了更多的人才。

5,科举制度给了全体知识分子一个晋升通道,笼络了知识分子,等于控制了社会的话语权,左右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6,科举制度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更大限度的抑制了选拔官员时的腐败滋生。

7,科举制度不止制造了官员,也制造了一批乡绅(有功名但未做官的读书人),而乡绅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一环。

8,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了更好,更优秀的谋生手段,使得人们趋之若鹜,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变相的巩固了统治。

9,科举制度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与王朝捆绑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和准官僚集团,在事实上遏制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这对封建王朝无意是有益的。

10,科举制度使得庶族地主阶级主导政权成为了可能。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贡献有多大

科举制度拟制了人人平等,在学识上。当属杰出创新。但也要看到这种制度的危害,中华文明之所以未能创设出近现代科学基础理论,数理化理论体系落后于西方,也是因科举制度,此乃“成也科举,败也科举”。科举的实用至上,“敲门砖”功利性,导致文化偏科发展,以至于科举制带来的“官本位”之弊端,至今为害中国。

特别是“五经搏士鸿儒科”盛行以后,中国历代的优秀人材,都被科举制所圈禁。思想固化,克已复礼,社会创新思维基本被扼杀殆尽。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缺陷之一。

总之,从历史后果看,科举制的贡献弊大于利。

关于古代科举什么地步就有实权,科举考试的分级及其特点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科举 实权 分级 地步 古代

发布评论 2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0:22:23

贵族世代为官;察举制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靠自下而上的推举,所以容易出现任人唯亲和"近亲繁殖"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注重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023-08-17 00:59:32

员时的腐败滋生。7,科举制度不止制造了官员,也制造了一批乡绅(有功名但未做官的读书人),而乡绅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上的重要一环。8,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了最好,最优秀的谋生手段,使得人们趋之若鹜,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变相的巩固了统治。9,科举制度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与王朝捆绑在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