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鲥鱼、刀鱼和河豚是久负盛名的鱼中贵族,味道鲜美且资源丰富,沿江人民将其合称为“长江三鲜”。
上个世纪是长江三鲜的巅峰时代,三大种群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下至长江口,上至鄱阳湖、洞庭湖乃至三峡江段都能见到洄游的鱼群,每年贡献的捕捞量高达数千吨。
长江刀鱼
其中,刀鱼应市的时间最早,名气更大,故被列为三鲜之首;鲥鱼以肉质丰腴、全身鱼鳞皆可食用为特色,上海、江苏一带还将鲥鱼与白鲟、长吻鮠、中华鲟并称为“四大名鱼”;河豚的魅力则在于美妙的口感,其鲜味不亚于刀鱼和鲥鱼,江南人所说的“尝遍世间鱼万种,唯有河豚味最鲜”便是佐证。
长江鲥鱼
新世纪以来,人们却很少再见到长江三鲜的踪迹,鲥鱼已销声匿迹20多年,安徽以下江段至今未有捕获信息,刀鱼、河豚相继陷入危机,种群规模大幅缩减。曾经无限荣光的长江三鲜为何会陷入“资源困局”?为解开疑问,我们首先要了解三种鱼的生活习 *** 和背后的辉煌历史。
长江三鲜:长江中的三大珍品
长江三鲜自古就是长江的名贵鱼种,在文化领域也堪称是“三大名鱼”。然而在生物学习 *** 上,长江三鲜还有一个少为人知的共 *** :都是长江的“时令鱼”,鱼群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 *** 规律。当繁殖期来临,刀鱼、河豚、鲥鱼相继离开海洋,由长江口一路洄游到长江中游,亲鱼沿途奔波并寻找产卵场,最终在环境适宜的干流、支流和湖泊中繁衍后代。
长江刀鱼的洄游路径
三者所不同的是,洄游的时间有先后之别,洄游路线和路程存在差异,繁殖和栖息的地点也各有不同。
更先洄游的是长江刀鱼,每年2~3月就开始成群结队往上游回溯。清明节前后,刀鱼的海水咸味全部退去,鱼刺变软,肉质变嫩,此时的刀鱼最受推崇, *** 更是炒到3000多元一斤。沿江老渔民对刀鱼有这样的评价:“清明前鱼骨软如棉,清明后鱼骨硬如铁”,这其实和刀鱼的 *** 别比例、生理变化都有关系。
据科学考证,在洄游前期,更先被渔民观察到的是以雄 *** 刀鱼为主的群体,此时捕捞的刀鱼体型较大,脂肪含量多,因而鲜美程度更高。到了洄游后期,雌 *** 刀鱼变多并成为鱼群的主体,此时捕捞则个头较小,脂肪含量较低,肥满度有所下降。
另一个原因则关乎刀鱼的生理:亲鱼由海入江会经历截然不同的水环境,我国近海的盐度高达30,长江口的盐度为2.5~12,长江下游和中游则完全由淡水控制,盐度的锐减会引发刀鱼的生理变化,亲鱼不吃不喝,脂肪含量不断降低,更多的能量用于 *** 腺组织的发育。上述生理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刀鱼的肉质和品质。
几乎同一时期,和长江刀鱼相伴出现的还有长江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每年3月,刀鱼的鱼汛已经过半,洄游的河豚刚好无缝衔接。 *** 成熟的河豚逆流而上,在主要产卵地鄱阳湖完成种群的繁衍任务,繁殖活动持续到5月份。次年春季,河豚幼鱼成群顺流而下,再次返回大海。
暗纹东方鲀
在生物学上,河豚属于鲀类,我 *** 有35种,但大部分都生活在海洋,也叫海河豚;只有小部分能进入长江流域,被列为“长江三鲜”的暗纹东方鲀就在此列。
河豚在民间享有“鱼中之王”的美誉,但和刀鱼、鲥鱼不同,河豚的内脏和血液中含有河豚 *** ,被人们称作“最危险的美食”。我国流传着“拼死吃河豚”的说法,野生的河豚毒 *** 很强,只有经过专业厨师的料理才能食用。现在市面上出现的河豚全是养殖品种,毒 *** 很低,安全 *** 也得到了保证。
最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鲥鱼,鲥鱼的洄游开始于每年4月下旬,此时刀鱼的洄游已经结束,河豚的渔季也渐入尾声,但成熟的鲥鱼刚开始集结,先后经江苏-安徽-江西进入鄱阳湖,并沿赣江逆流而上,最后在新干至吉安江段产卵。我国渔谚中素有“谷雨见鲥鱼”的说法,直至每年6~7月,长江鲥鱼进入产卵盛期,此时也对应捕捞的旺季。7月中旬以后,鲥鱼的幼鱼在鄱阳湖的南部湖区集结逗留,当年秋季由湖口进入长江干流,最终于冬季潜入海洋生活。
长江鲥鱼
鲥鱼在海洋中生活3~4年才会洄游,其肉质更像是海水鱼,远非普通江鲜所能媲美。根据老渔民的介绍,鲥鱼具有肉嫩、脂厚、鳞鲜、汤美的优点,这种鱼还非常爱惜自己的鳞片,一旦触到渔网便不再挣扎,乖乖束手就擒,所以鲥鱼也被称为“惜鳞鱼”。鲥鱼的精华恰好也在银光闪闪的鱼鳞上,鳞下有丰富的脂肪,鲜嫩肥美而不油腻,风味堪称一绝。
辉煌一时的长江三鲜:鲥鱼消失不见,刀鱼、河豚陷入危机
作为重点渔业对象,长江三鲜在我国可谓辉煌一时,刀鱼、鲥鱼、河豚的更高年产量都突破了1000吨,长江刀鱼更高创下了3750吨的极值渔获,鲥鱼更高产量为1575吨,河豚则为1500吨。得益于丰富的渔业资源,鲥鱼、刀鱼一度低至白菜价,70-80年代的长江刀鱼一斤仅售0.59元,重达三斤的鲥鱼也不过0.8元一斤。
这里就以长江刀鱼为例来看上世纪的资源盛况。据资料记载,20世纪70年代,江中的刀鱼有80%以上都是3~4龄的高龄鱼,平均体长超过30cm,均重超过110g。刀鱼的成汛时间也在70年代达到了高峰,平均为20天左右,鱼群规模蔚为壮观,从江苏镇江到湖南的洞庭湖皆有稳定的产量表现。
由于刀鱼的生产太过重要,我国为此专门成立了刀鱼的资源调查协作组,统计了中下游省市生产现状。根据《长江刀鱼资源及其利用》的科学报告,在1973年,长江刀鱼的产量记录为700~800万斤,而刀鱼幼鱼的产量是成鱼的2~3倍,捕捞量约是2000万斤左右(约合1万吨),而自然资源远多于捕捞量,大家可以想象刀鱼的资源基础是多么雄厚!
辉煌的长江刀鱼也造就了繁荣的长江渔业,渔船的规模与渔获量高度同步。以江苏常熟为例,当地在1968年共投入了46艘渔船,共捕获5.4万斤刀鱼,平均每条渔船捕捞1174斤;1973年,船只投入数量增加到72艘,总产量增至25.53万斤,单船产量为3550斤,单船捕捞能力提升了三倍。
但在 *** 度的捕捞下,刀鱼的年龄结构、规格大小开始朝消极方向演变。
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高龄的长江刀鱼在明显减少,主体鱼种变成了1~2龄,平均体长不到20cm。另一方面,长江刀鱼的平均体重也跌破了20g,二两以上的大刀鱼越来越罕见。在1996年,体重50g以上的刀鱼所占比例为30%,而到了1998年,同一体重组的刀鱼仅占10%,这反映出大部分刀鱼都变成了小型鱼、低龄鱼。
紧随而来还有鱼汛消失、成汛时间减少等信号。2005年,长江刀鱼的鱼汛期由原来的20天减少到3~5天,安徽全域、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等江段的鱼汛规模锐减,品质下降。2009年,长江干流仅剩下江苏的常熟、江阴一带还能看到少量的刀鱼群,但资源丰富度显著降低,不足以维持 *** 度的商业捕捞。
江苏镇江:刀鱼历史捕捞量
无独有偶,长江鲥鱼、河豚也未能幸免,渔业产量都经历了从高峰到低谷的转变。其中,江苏段是河豚的主要产区,1959年的河豚产量高达409吨,1973年已经不足50吨,90年代仅剩10多吨,鱼汛亦消失不见。幸运的是,河豚目前仍保留有一定的野生种群,在长江下游的监测中有较高的出现率。
相比之下,长江鲥鱼才是目前处境最为惨淡的名贵江鲜,它的消失是长江生态的“物种之殇”。1984年,国内更大的鲥鱼产卵场迎来鱼汛,八艘渔船连续作业30天也仅捕获了87条鲥鱼; *** ,鲥鱼的繁殖群体已经凤毛麟角,捕捞量只剩17尾。在关乎鲥鱼命运的90年代,我国成立了鲥鱼专项调查组,试图在长江下游寻找鲥鱼的蛛丝马迹,但结果令 *** 失所望。
长江鲥鱼的产量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1994年5月中旬,安徽段江的最后一条鲥鱼被芜湖渔民捕获,体重为1kg。而在整个长江中下游,最后一条鲥鱼被发现于1998年,江苏段的渔民捕获了一条1.5kg的鲥鱼,至今已有24年。下图是笔者找到的资料图:
鲥鱼种群衰亡的时间太过迅速,70年代高峰初现,80年代急转直下,90年代就戛然而止。整个过程超乎预料,以至于专家学者想通过人工繁殖拯救鲥鱼时,江中已经找不到足够的野生亲本作为繁育对象。
三大鱼群内外交困
长江三鲜的困局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这其中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内因是刀鱼、鲥鱼、河豚的繁殖能力有限, *** 成熟周期长,当繁殖资源遭到 *** 时,后继群体无法在短期内形成有效种群。
在长江三鲜中,刀鱼的 *** 成熟年龄至少为1~2龄,鲥鱼为3~4龄,河豚为2~3龄,而在禁渔前,长江的天然捕捞则是年年进行,渔船数量有增无减,捕捞周期短于鱼群的恢复周期。在产卵量方面,成熟刀鱼的产卵量平均为5万粒,鲥鱼个体较大,怀卵量可达100~330万粒,暗纹东方鲀则为14~30万粒。但在自然条件下,鱼卵的孵化率一般不超过10%,天敌的捕食、相同生态位的竞争都 *** 了鱼群的恢复。
鱼卵的生理发育过程
外界因素对三大鱼群的影响更甚一筹,水利工程的修建,工矿、农业及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渔民的酷渔滥捕,长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非法采砂作业等共同作用,无异于给长江鱼群的自然繁殖布下了重重难关。举个例子:拦江大坝阻断了刀鱼、鲥鱼的洄游通道,亲鱼按照固有路线洄游,但却无法抵达世代选定的产卵场,野生资源进而面临“断代危机”。
在长江禁渔期间,部分不利因素已经有所改观。禁渔这两年,长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干流全部退捕、禁捕,野生鱼类资源受到国家保护;《长江保 *** 》明确规定了长江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有效管控了废水乱排现象,长江水质质量不断提升;湿地恢复效果明显,鄱阳湖、洞庭湖再现水鸟翔集的生态美景。
水利工程的影响则需要辩证看待,短期无法消除,但是可以改善。20世纪80~90年代,长江干流的水利工程没有配套修建生态鱼道,大坝定期蓄水、放水改变了江河的水温和水量,阻断了 *** 连通。不过,我国在三峡首创的生态调度顺利兼顾了中下游鱼类的繁殖需求,四大家鱼的产卵量创下历史新高,洄游 *** 鱼类的繁殖环境大为改善。
根据资源调查,长江刀鱼、河豚的数量也正在稳步恢复。其中,刀鱼因 *** 成熟周期短,繁殖频率高,对应的恢复效果也更明显。在2020~2021年间,长江口的刀鱼采样量呈阶梯式增多,出现频率从25%增加到100%,渔获中的数量占比从3.11%增加到9.66%,重量占比从2.41%增加到7.42%,这说明长江刀鱼的种群规模正在迅速壮大,恢复效果显著。
关于人们重点关注的长江鲥鱼,鱼汛重现的几率可能不如长江刀鱼和河豚可观,但只要有一线生机,长江生态的保护就不应该停止。不可否认,十年禁渔为长江三鲜的回归铺平了道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还能在长江中目睹鲥鱼的踪影。
目前鲥鱼市场 *** 多少钱一斤?它是海鲜吗?有什么营养价值?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那么,目前鲥鱼市场 *** 多少钱一斤?它是海鲜吗?如何选购?有什么营养价值?
一、目前鲥鱼市场 *** 多少钱一斤?
鲥鱼市场 *** 非常昂贵,一般养殖鲥鱼的市场 *** 大约160~400元一斤,长江野生鲥鱼的市场 *** 高达2000~5000元一斤,但从八十年代以后野生鲥鱼已经绝迹。
二、它是海鲜吗?
鲥鱼属于海鲜,鲥鱼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 *** 群体由海洋溯河作 *** 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 *** 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觅食,至9-10月才降河入海。
三、鲥鱼如何选购?
新鲜的鲥鱼外形光亮,鱼鳞白亮如雪,鱼鳃红色鲜艳,鱼体较肥,体重1.5斤以上较佳,通常鱼体越大口味越佳,鱼体越肥口味越香,肥壮的鲥鱼体宽肉厚。但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基本上见不到新鲜鲥鱼的影子,加上鲥鱼格外娇弱,出水即死,因而就更难一见了。
四、鲥鱼有什么营养价值?
鲥鱼的肉味甘、 *** 平,归脾、胃经,能温中开胃,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疗疮。宜连鳞蒸食,鲥鱼蒸后,以其流下之油,可涂抹烫伤处。鲥鱼肉嫩味鲜美,鳞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有益。
长江十年禁渔初见成效,大量鲢鱼出现在河道,此外四大家鱼也蓬勃发展。
然而有喜就有忧,鲢鱼的 *** 式增长表明,鲥鱼的生存处境并不理想。
鲥鱼并非四大家鱼,相反,它是一种 *** 地区特有的鱼种,至今能确定的地区是我国的南方河流。
往长江投放的鱼类
鲥鱼的饮食与鲢鱼高度重合,因此被认为是鲢鱼的竞争对手。
然而鲥鱼的繁殖方式很特别,这注定了它很容易受到影响。
那么长江的鲥鱼的现状怎样呢?
根据镇江地区的一次调查,河道内的鲢鱼数量已经恢复,但是鲥鱼的数目却还没有恢复。
长江里的鲢鱼
鲥鱼难求
鲥鱼是一种洄游 *** 鱼类,它平时是居住在海里的,只有繁殖季节才会逆流而上,进入河道和湖泊内产卵。
幼鱼必须在淡水中生长,等成年之后才游回大海,待到他日成熟,再返回自己的出生地进行下一个繁殖轮回。
鲥鱼的繁殖能力并不弱,一个繁殖季节就可以有上百万枚卵。
但是鲥鱼的幼苗很脆弱,是很多淡水鱼的食物,因此它们是生得多,被吃得也多。
长江里的鲥鱼
长大后的鲥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食谱上与鲢鱼高度重合。
鲢鱼又称白鲢,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不管是人工饲养还是野外种群数目一直比鲥鱼多。
这是因为鲢鱼的食 *** 更杂,它们不仅吃浮游生物,还会吃腐食、吃昆虫、甚至在食物匮乏的季节吃植物。
鲥鱼的鱼卵和幼苗也会被它吃掉。
生活在海里的鲥鱼
鲢鱼的体型要比鲥鱼大,并且它们的大小上不封顶,根据生活的环境来决定,所以我们经常能在新闻里看见几十斤重的鲢鱼。
而鲥鱼的更高记录是在钱塘江捕到的5公斤个体。
因此,在与鲢鱼的直接竞争中,鲥鱼败下阵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鲥鱼在自然界与鲢鱼竞争失败,又遇上了人类的捕捞。
鲥鱼的画像
腹背受敌
1974年,在长江口的鲥鱼捕捞量达到了157.5万公斤,到1985年,产量下降到仅有3万公斤。
鲥鱼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污染,作为洄游鱼类,鲥鱼需要穿越入海口进入淡水河道。
长江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承担着繁重的航运工作。
这导致在长江入海口的船只非常多,它们的燃油对入海口的水质是严重的污染。
鲥鱼在穿越入海口的时候,被这些污染物伤害,导致它们出现了和白鱀豚一样的病症—— *** 。
长江航运
鲥鱼的鱼卵含有大量的脂质,加上它们是体外 *** ,对于污染物质来说是一种溶剂。
也就是说,污染物会溶解在鲥鱼的卵里面,影响鲥鱼的授精与成长。
白鱀豚受到伤害则是因为豚类动物体内偶有很多脂肪,它们溶解了有害物质,导致白鱀豚们的生育遭受危机。
最后一只白鱀豚
这样的伤害对于鲥鱼来说是毁灭 *** 的,直接导致了长江鲥鱼的基数减少,日后想要恢复,难上加难。
此外,鲥鱼是洄游 *** 鱼类,它的人工繁殖难度也远超过了四大家鱼,因此也没有办法使用人工繁育来帮忙恢复种群数量。
原本以为长江十年禁渔能够让鲥鱼的数量得到恢复,没想到更先恢复的是鲥鱼更大的竞争对手鲢鱼。
人工饲养的鲢鱼
禁渔很有可能导致“偏科”
长江十年禁渔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在实行2年之后,长江鱼群的数量得到了显著恢复。
然而仔细分析了恢复的鱼类后,科学家们倒吸了一口凉气。
得到种群恢复的,是原本就数量众多的四大家鱼以及鲤鱼鲫鱼,基本上都属于鲤形目。
而其他鱼类,如鲥鱼所在的鲱形目、中华鲟所在的鲟形目,以及长江江豚所在的鼠海豚科,数量均没有得到大的突破。
长江中华鲟
也就是说,禁渔拯救的,只是一小部分鱼类,其他更多的鱼类依旧处于比较危险的边缘。
为何禁渔无法使这些动物得到种群恢复呢?
之一个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就比鲤形目的鱼类脆弱,鲤形目在美国被统称为“ *** 鲤”,由此可见其生存能力不同寻常,可以作为入侵物种出现。
鲤形目的生活方式非常不讲究,有吃的就吃食物,没吃的甚至能够自相残杀。
并且它们对河流污染的耐受度更高,即便是重金属超标,它们也能好好地活着。
在美国泛滥的 *** 鲤
这就注定了它们成为了长江淡水鱼中的扛把子,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其他鱼类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第二个原因,就是基数不同。
四大家鱼和鲤鱼鲫鱼本身在长江就有更多的基数,恢复起来速度更快。
其他鱼类之前受到的 *** 太大,想要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像鲥鱼的成熟时间需要等到自己3岁以后才能繁殖,还必须从海里再返回河流产卵。
并且鲥鱼需要的水温在25到32度之间。鲢鱼只需要18度以上就可以,这让它的分布范围也超过了鲥鱼。
四大家鱼
第三个原因就是,四大家鱼是长江的常驻型鱼类,几乎不用洄游,因此人工繁殖技术很成熟,已经饲养了上 *** 的历史。鲥鱼不一样,人工繁殖就一直没有成功。
一个人类可以帮忙,另一个人类帮不上忙。
最后的结果就是,数量多的鱼特别多,已经到了乌泱泱一大群的地步。
但是数量少的鱼也特别少,像鲥鱼更是一鱼难求。
鱼类学家们认为,十年禁渔之后,长江很有可能出现“偏科”,一些鱼多到泛滥,一些鱼少到要灭绝。
人工养殖的鱼类
解决办法
对此有鱼类专家呼吁,可以 *** *** 禁渔,对于已经恢复的鱼类,如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可以进行捕捞。
这样不仅有助于它们的更新换代,还能给一些珍稀鱼类,如鲥鱼、鲟鱼腾出一定的空间。
对此鱼类学家们建议,由国家组成捕捞项目,进行计划 *** 商业捕捞,不用担心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
长江实行十年禁渔
长江十年禁渔的成果优缺点显而易见,如果任由鲢鱼、草鱼等常见鱼类继续恢复,那么很有可能长江会彻底变成它们鲤形目的天下。
其他鱼类很有可能像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那样,被压缩生存空间。
长江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失去了太多独有物种,“淡水鱼王”白鲟宣布灭绝,“水中大熊猫”白鱀豚功能 *** 灭绝,已经多年没有发现踪影了。
此外,扬子鳄只能挤在很小的破碎保护区内,中华斑鳖目前全球只剩下了3只,灭绝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扬子鳄
就连长江江豚差一点就要重蹈白鱀豚的覆辙,好在它等到了长江十年禁渔。
有人说这些长江动物们的灭亡是人类的错,可问题在于,几十年前,人们吃饭都成问题,如何保护它们?
当我们的生活变好了,有能力去保护的时候,很多动物已经等不到那一天了。
因此十年禁渔不能只是呆板地不捕鱼,任由鱼类野蛮生长。
曾经的长江捕鱼
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长江的生态已经失去了平衡,禁渔恢复也不可能恢复到之前的样子。
因此这件事情上,人类必须出手干预,否则鲥鱼很有可能变成下一个白鲟,停留在博物馆的标本里。
遥想当年,鲥鱼还是我国的四大河鲜之一,是美味的代名词,不少诗人为它留下了诗句。
如今,竟然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希望长江早日恢复生机
希望有一天,长江能再次出现浩浩荡荡的鲥鱼群,它们刚从海的那边来,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产卵。
东盛澜丨鲥鱼如何做好吃 鲥鱼的做法鲥(学名:Tenualosa re *** sii)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体长为体高的2.60~3.06倍,为头长的3.25~3.56倍,头长为吻长的4.03~4.28倍,为眼径的4.29~4.75倍,为眼间隔的4.46~4.75倍。体背部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幼鱼期体侧有斑点。吻部乳白色。吻背方淡灰色。鳍淡 *** ,且背、尾鳍边缘灰黑色。
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作 *** 洄游;幼鱼在 *** 内生长,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在海中发育成长。分布于中国(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 *** 、 *** 、 *** 省)和 *** 。
清蒸鲥鱼
1、鲥鱼肉质鲜嫩,把它清蒸以后食用更好吃,平时 *** 时需要准备鲥鱼一条,鸡油一百克,葱适量,生姜长适量,食用盐也要适量准备一些,最后再准备适量的红椒。
2、把鲥鱼清理干净,去掉鱼鳞和内脏,然后再用清水洗净,去掉水分以后放入料酒和盐与葱姜再加上鸡油腌制半小时,腌制过程中可以把鱼经常翻动一下,便于它更好的入味。
3、把腌好以后的鲥鱼放到蒸锅中隔水蒸制,开锅以后再蒸十五分钟,然后取出撒上切好的红椒丝进行装饰,摆好以后色香味俱全的清蒸鲥鱼也就做好了。
红烧鲥鱼
1、鲥鱼红烧也很好吃,在 *** 时除了需要准备鲥鱼以外,还要准备适量和冬笋和香菇,另外再准备适量的食用盐和味精以及白糖还能酱油与料酒等配料,最后葱姜蒜和花椒以及香油等调味料也要适量准备一些。
2、把鲥鱼处理干净,去掉表面的水分。在炒锅中放食用油,加热以后把葱姜入锅炒香,再把鲥鱼入锅煎制,煎到两面金黄以后加入准备好的配料,再加适量清水。
3、用小火慢慢炖制,等鱼肉熟透以后加入湿淀粉勾芡,然后出锅装盘,淋上适量香油提味就能上桌食用。
张爱玲为什么要“恨鲥鱼多刺”?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能跟《红楼梦》相提并论,可以鲥鱼有多美好了。
江南酒,何处味偏浓
醉卧春风深巷里,晓寻香旆小桥东,竹叶满 *** 。
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醚酊任愁攻。
这是宋人王琪写的《望江南·鲥鱼》诗,东风送春,当杏子青青,梅子返黄的时节,也是应时的鲋鱼上市的季节,邀三二知己,躲入深巷之中,大口的喝酒,品味入味的鲥鱼,真乃人生一大乐趣。
在鱼类分科中,鲥鱼是鲱科,体延长,侧扁,长约40公分,背青黑色,腹部为银白色,属于冷水 *** 海洋上层鱼类。鲱的种类很多,如沙丁鱼就是鲱科鱼。在我国,常见的、经济价值较高、名气较大的有鲥鱼、鳓鱼等。
鲥鱼主要生长在海洋中,以食浮游生物为生。每年初春,成熟的鲥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入陆地的江河产卵。进入中国的鲥鱼是生活在太平洋的鲱鱼,大多进入珠江、钱塘江、长江水域。中国认识鲥鱼已有几 *** 的历史。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把它写作“鯦”或“魱”,后人认为“鯦”和“魱”就是现在人讲的鲥鱼。
明代宁原《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
古代的训诂学家很注重从古籍中考据,而自然知识少得可怜。段玉裁和 *** 生都是江苏籍人士,他们肯定吃过鲥鱼,也了解一些有关鲥鱼的常识,可是他们也有弄不懂的地方,古人讲的“鯦”或“魱”都是生长在海里的“海鱼也”,而他们知道或看到渔民是从长江里把鲥鱼捕捞上来的,于是 *** 生的《说文通训定声》中又带着一种“说不准”的口吻讲:“然鲥鱼出江中,魱出海中,疑江海都有之”。
《广韵?之韵》:“鲥,鱼名,似鲂,肥美,江东四月有之。”大约在每年的仲春三月开始,鲥鱼开始进入长江口,溯水而上,最远可以达到湖北省境内,全过程约2-3个月。一般情况下,在一个地段的长江水域中,鲥鱼的捕捞期只有一个月,过了捕捞期,鲥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是鲥鱼的这种“因时而至”而又“因时而去”,人们就把它叫做“鲥”或“鲥鱼”。俗名替代真名是常有的事,花鲤、胖头鱼是鳙鱼的俗名,如果你到水产市场指着花鲤讲“买一条鳙鱼”,摊主一定会朝你翻白眼。
鲥鱼是江南一带对这种鱼的称谓,实际上不同地方的人对鲥鱼有不同的称谓,如明代杨慎《异鱼同赞》中讲:“鲥鱼似鲂,厥(其)味肥嫩,品高江东,价百鳢鲔。界江而西,谓之“瘟鱼,弃而不食”。长江进入江西以后,突然改向北流,江西省即以位于长江之西而得名,江苏、安徽则位于长江之东,古称“江东”,项羽临死时大呼“无颜见江东父老”是也。
鲥鱼进入内河的一大使命是繁殖后代,初入长江时体强力壮,满腹瞟腴,此时的鲥鱼味最美,价更高,身价百倍。而当其继续西上进入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水面,卵已产尽,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后的鲥鱼已经瘦骨嶙峋,肉质枯涩,难怪湖北人把鲥鱼当作“瘟鱼”而弃之一边。
清人《事物异名录》则讲:《宁波府志》:“箭鱼即鲥鱼,海中者更大,腹下细骨(实际上是鳞片)如箭簇,俗名‘箭鱼’”。宁波临海,有甬江流入大海,但宁波人吃到的大多是海中捕捞到的鲥鱼,此时的鲥鱼还未进入 *** 成熟期,它的滋味当然不及长江产鲥鱼。人们则根据鱼“腹下细骨如箭簇”而把它叫作“箭鱼”。这是清人的记录,不知现在是否还是如此。
有一次 *** 博物馆丁新豹馆长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商谈业务,我们假座“豪门酒店”宴请丁馆长,上桌的菜谱中有“清蒸鲥鱼”(实际上是美国鲱鱼),我的同事们向他介绍这是鲥鱼。丁馆长听了半天弄不清这是什么鱼,我即用广东音告诉他:“这是广东人讲的 san lei鱼”。”他才恍然大悟。鲥鱼在广东叫“三黧鱼”、“三来鱼”、“三徕鱼”,也见于古书的记录。明人王省曾在《鱼经江海诸名》中讲:有鲥鱼,盛于四月,鳞白如银,其味甘腴,多骨而速腐,广州谓之“三黧鱼”。
鲥鱼之所以贵,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美味甘腴”,其二就是“速腐”。它的鱼汎只有一个月,鱼上岸即死,较快腐烂而难以保鲜。从阳春三月开始,长江中下游的河段上均可以捕捞鲥鱼,但大多数人均以为以镇江江面上捕捞到的鲥鱼品质更高,这可能是鲥鱼在进入长江以后,还未产子,仍在长瞟,当然也可能与镇江是长江和运河南北航运的中心和枢组有关。
清人孙枝蔚《供馔萧然回忆江都鱼味之美》诗有“笋即渭川竹,鱼非京口鲥”之句,京口即今镇江的旧名,古人确实以为以镇江的长江水域产鲥鱼为更佳。据记载,镇江的鲥鱼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被列为贡品,照例,镇江与北京有运河相通,可以将鲥鱼运抵北京的,但是朝廷限定将刚捕到的鲥鱼在三日内运抵北京,于是,地方只能动用当时专门传递公函文件,紧急 *** 的驿站马匹,以当时马匹传递信息最快的速度一“日行八百里”赶送至北京。清人(佚名)做《进鲜行》描述了进贡鲥鱼时的情节,云:
江南四月桃花水,鲥鱼腥风满下起。
朱书檄下如火催,郡县纷纷提鱼子。
大网小网载满船,官吏未饱民受鞭。
百千中选能几尾,每尾厘装银色铅。
……
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
马上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至尊。
鲥鱼也是馈赠的好礼品。清人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号退庵)是福州人,嘉庆壬戌进士,先后任江苏按察使、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之职,也是一个学问家,著作甚丰。他在《浪迹三谈》中感慨地讲:回忆起三十余年做官时“凡遇鲥鱼,率皆属吏争先呈献,即同人往腹投赠,亦取自官中而已矣,从未破费囊中一钱,辞官以来乃反是”,而此时有人送了他一尾新捕捞到的鲥鱼,使他感慨不已,联想到鲥鱼多刺,即信手提笔作《鲥鱼》诗:
莫嫌一尾到珊珊,助尔欢场锦簇团。
此物由来官宦味,卅年世态静中看。
眼福还兼口福忙,醉乡胜否黑甜乡。
嘉鱼名卉偏多刺,莫怪题诗易感伤。
鲥鱼的 *** 虽贵,但在汛期,捕捞量较大, *** 也会下降,平头百姓只要肯出钱,品尝鲥鱼也不见得是很难的事。鲥鱼味鲜,所以通常的食谱就是清蒸,配料与其他清蒸的鱼相近,只添加葱、姜、白酒少许就行。但民间蒸鲥鱼时,一般不会除鱼鳞,并会在鱼身上覆盖网油(上海人又叫作“板油”即猪油)的薄片少许,目的是增加鱼背肉的油脂,口感会更软滑清香。
不少辞书讲:鲥鱼的“鳞下有丰富的脂肪”(《汉语大词典》语),而近人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鲥》则讲:“…腹下有鱼鱗,可食,多脂肪味美。”李时珍《本草纲目?鲥鱼》也认为鲥鱼“腹下有三脚硬鳞如甲,其肪亦在鳞甲中,自甚惜之…连鱗蒸食,乃佳。”
年轻时我经常能吃到清蒸鲥鱼,确实没对鲥鱼的“鱗下有丰富的脂肪”或“其肪亦在鱗甲中”进行比较。近年来上海的不少高档餐厅鲥鱼供应常年供应, *** 不菲,一斤左右的鲥鱼 *** 在280元-400元之间(可半条 *** )。点菜毕,服务生会主动问:“是要头还是要尾”,“是否要去鱗”之类的话。通常客人会提醒“不要去磷”,因为鲥鱼的鳞片含脂,细嚼后可入肚。实际上,这种“鲥鱼”的鳞片很硬,咬不断,也嚼不出什么味道。但是,有一个疑问在我脑中挥之不去,鲥鱼是季节 *** 很强,且上市时间很短的鱼,这餐厅里怎么能够长期供应鲥鱼,它又是产于何地的鱼?后来从餐饮业行家处得知,它是从美国空运过来的大西洋鲱(b1 herring)中的一种,与鲥鱼同科不同种,难怪其吃口不及中国的鲥鱼。
美国的鲥鱼(Shad)有三种:其一,AmericanShad(美洲西鲱);其二,Gizzard Shad(美洲真鰶);其三,Hickory Shad(北美西鲱)。其实这三种都不是鲥属(Tenualosa)鱼类。具体来说,应该都是鲱鱼。因此,基本上跟长江鲥鱼根本不是一回事,口味也不同。不过,跟长江鲥鱼一样,非常多刺。不过,在长江鲥鱼消失的这30年,American Shad早已 *** 中国市场,作为长江鲥鱼的重要替代品。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 编辑:项建英
来源:薛理勇
探秘美食:长江鲥鱼的前世今生张爱玲曾说过,人生有三恨,其一就是鲥鱼多刺。这个鲥鱼就是长江鲥鱼。
鲥鱼是小型鱼类,更大的也就长到50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头侧扁、大嘴巴。作为一种洄游鱼类,鲥鱼也是生在江河,长在大海,因为每年初夏时候从入海口游至长江,其他时间都不出现,准时而守信,古人在造字时就在鱼字旁边加一个“时”字而得名。
事实上,在我国南到珠江、北至长江都有分布,不过只有生长在长江的鲥鱼才能被赋予“三鲜”之名和“鱼中之王”的美誉。而一直以来,也是以产于长江中下游的马鞍山当涂至采石矶一带的鲥鱼味道更好。
鲥鱼在我国的分布范围
鲥鱼乍看上去,其貌不扬,和普通淡水鱼区别不大,不像同为长江三鲜的河豚、刀鱼那样不同寻常,但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鱼中之王,鲥鱼肯定是有不同寻常的地方。仔细看它的鳞片,紧致细密,闪闪发光、润泽油亮,非常漂亮。鲥鱼确实也很珍惜这身鱼鳞,所以在水中,只要被网挂住,它就一动不动,生怕碰掉一片鱼鳞,宁可雍容华贵的死,也不愿鳞片破损的活,著名文学家、美食家苏轼称其为“惜鳞鱼”。
而且这层鳞,不仅好看,更好吃。正所谓“鲥鱼吃鳞,甲鱼吃裙”,鲥鱼最外层是闪闪发光的鱼鳞,入口即化,富含胶原蛋白,对皮肤滋养有好处;鱼鳞下面是灰色肉质层,口感绵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再往里才是白色鱼肉,肉质细腻且蛋白质丰富。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江南一户大户人家娶媳妇,男方家觉得女方小门小户配不上男方,新婚之一天,婆婆就想给新媳妇树树威风,于是给她一条鲥鱼,让她处理。因为鲥鱼这种珍贵的食材只有常吃的大户人家才知道怎么处理,最主要的就是不能去鳞。婆婆在厨房窗外偷偷地看着,只见新媳妇上来就把鱼鳞刷刷刮掉,婆婆心里嗤之以鼻,回去安坐在座位上,准备等下好好教育教育。饭菜上桌后,最后一道就是清蒸鲥鱼,媳妇掀开盖碗,满座大惊:原来新媳妇把刮下来的鳞片用丝线一片片串起来,摆在鱼身上一同蒸,既不损鲥鱼的鲜美,又方便食用。这样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正是大户人家的极致做派,男方一家再也不敢小瞧新媳妇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我也没听说谁把鱼鳞刮下来再穿起来,反倒是这样的做法有点“皇帝金锄头”的味道,但这个故事也道出了 *** ,那就是一直以来鲥鱼都是很珍贵。
从明代万历年间起,鲥鱼就成为贡品,叫“鲥贡”。不过远在北京的明朝皇帝,压根儿就没吃过新鲜的鲥鱼。因为鲥鱼生 *** 娇贵,出水即死,以那时的交通水平,运到北京后,早就成臭鱼了。据说每年五月十五日要用鲜鲥鱼祭祀南京明孝陵,然后开船北上,七月初一祭祀太庙,供御膳。就是从南京到北京鲥鱼要走一个半月……早就成“臭鳜鱼”了。而且明人还记载,沿途本来应该用冰保鲜的,由于官员 *** ,把购置冰块的钱贪墨了,船上的鲥鱼“皆臭秽不可向迩(靠近)”,这样的臭鱼到了北京,还要先贡列祖列宗,然后皇帝再吃,有时还要赏赐大臣。尽管御厨想尽办法用各种作料掩盖臭味,但仍让人难以下嘴,所以在北京,鲥鱼还有个“臭鱼”的诨名,来历就是这里。
甚至还有个笑话,因为北京的皇室和大小官吏一直以来吃到的都是臭鲥鱼,以致他们认为鲥鱼就是这个味道。后来北京的一个官员到南方任职,正是鲥鱼上市,有天,他把厨师叫来责骂,问:为什么不烧鲥鱼给我吃?厨师很委屈,说:我每餐都做给您吃了啊。官员不信,厨师将鲥鱼指给他看,官员看了后说:这鱼的样子倒是很像,但为什么不臭呢?
糟香蒸鲥鱼
所以当时的人们为了保存鲥鱼,除了用盐腌制外,还采取“糟”的手法,在《 *** 》里就有送糟鲥鱼的详细记载。
到清康熙年间,据说康熙下江南尝过一次鲥鱼后,从此就念念不忘,鲥鱼被宫内授予“鳞品之一”,列入“满汉全席”。吃过鲥鱼的康熙可不会被臭鲥鱼蒙骗,为了让皇上在北京也能够一尝美味,官员们想尽办法。
在江上捕到鲥鱼后,立即涂上一层猪油放入储满冰的木匣中,然后快马加鞭一路北上,每到一个驿站立即换马换人,24小时不停歇,就这样最快也得三四天时间才能送到宫中,据说接力运送的时候“日则举旗,晚则悬灯”,可比得上“一骑红尘妃子笑”了。如此的劳民伤财,就为了皇帝的口腹之欲。后来有大臣向康熙进谏,才算停了这项“鲥贡”。
作为高档鱼种,鲥鱼一直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 时期,因为捕捞技术的提升,鲥鱼产量大增,虽然 *** 还是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但已不再只是皇家能够享用的贡品了。比如当年徐悲鸿夫妇在春节时,就特意派人为齐白石送上长江鲥鱼,并嘱咐烹制时“不必去鳞”,千里送鱼,可见鱼的珍贵。捕捞量的增大,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得尝美味,另一方面也为鲥鱼的绝迹埋下伏笔。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上还是能买到长江鲥鱼的,作为产区的长江流域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篓”,可见鲥鱼的美味和地位。那时售卖的鲥鱼多有四五斤的,有的摊贩用柳枝作为绳索,穿过鱼鳃系住,挂着售卖,银鳞翠叶,很是漂亮,正是“春江穿柳卖鲥鱼”。而大部分人还是买不起整条鱼,所以摊贩会将鲥鱼切开,分段 *** ,这是不同于一般鱼的。
鲥鱼的经典吃法就是带鳞清蒸,把火腿丝、香菇丝放在清理好的鱼身上,然后用猪油,讲究的用猪网油裹住鱼身,在蒸制过程中,鱼鳞下面的脂肪和猪油融化,混合火腿、冬笋以及香菇的鲜味,融入鱼肉中,让鱼肉吃起来又嫩又润又鲜。
鲥鱼吃法也有讲究,据说有外地人在南通看到刚刚出锅的清蒸鲥鱼,忍着扑鼻香味却迟迟不下筷,原来是看到鱼身完好,银鳞在身,不知怎么吃。座上的老者看到了,先用筷子轻轻拨开鱼鳞,夹取一两片,含入口中 *** 一番后吐出来,莹润的鱼鳞上面油润丰盈,吃过后满嘴腴香又不肥腻,再剥开肉细细品尝,腴美无比,最后鱼骨头也不能放过,每一根刺都值得细细品味。而且,鲥鱼有一块“香骨”,就是鱼的颧骨,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味,甚至有“一根香骨四两酒”的说法。
然而,因为无度的捕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长江鲥鱼已经形不成鱼汛了,钱塘江鲥鱼在七十年代基本绝迹。1994年,安徽一位张姓渔民在芜湖江段捕到一条2斤重的鲥鱼,1998年,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江苏采集到一条1.5斤重的鲥鱼,此后,再也没有长江鲥鱼的消息了。
2006年,水科院长江所在安徽段组织了124船次、连续25天462小时的捕捞,一无所获。时至今日,近三十年过去了,可以说长江鲥鱼已经绝迹。而珠江鲥鱼,现在也只是偶尔有渔民和钓友声称在珠江口遇到过。
有人会说,现在在市场上见过或者是在饭店里吃过鲥鱼,其实这都不是长江鲥鱼,有的是东南亚的长尾鲥,有的是美洲西鲱也就是所谓的美国鲥鱼,目前国内养殖的也基本上是美国鲥鱼。
超市售卖的美国鲥鱼
至于味道,因为最后一次能吃上长江鲥鱼是在上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40年,大多数吃过的人都已垂垂老矣,所以到底长江鲥鱼和美国鲥鱼有多少区别,小编也不知道。而且更加尴尬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所谓鲥鱼的照片,竟然没有一张是长江鲥鱼或者珠江鲥鱼、钱塘江鲥鱼!包括这篇文章中的所有 *** 。没有留下一张照片,这也是中国鲥鱼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遗憾。
长江鲥鱼只有绘图
2020年开始,我国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就是为了保护长江的鱼类资源,不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好消息是,禁渔2年时间,消失已久的长江鳤鱼再度现身。辽阔的大海中是不是还藏有神秘的鲥鱼,这些鲥鱼什么时候能返回故园重现长江,我们一直在等待……
十年禁捕,在常州如何吃到鲥鱼这一口“鲜美”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这一空前严格的禁渔令,为长江摆脱“无鱼”困境带来了希望。自禁捕退捕以来,常州市及时收回处置渔民渔船渔具;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1300多名渔民转产上岸并纳入社会保障……随着一揽子禁捕措施有序展开,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得到有效落实,长江得以真正的休养生息。 “长江禁捕后,还能吃到江鲜吗?”“像鲥鱼这种老辈人记忆犹新,年轻人却没什么印象的江鲜名品哪里品尝?”这些是时下人们最关心的话题。 在新孟河鲥鱼基地养殖棚内,鲥鱼在水中姿态蹁跹的 *** 游动,露出水面的背脊微微泛黑,鱼体自上而下过渡到雪白。鱼鳞细密光亮,在光线的变化下,反射出一波波蓝紫色的粼粼光纹。
长江禁捕倒逼水产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养殖业由四大家鱼向利润更高的特种鱼转变。 *** 的郭经理介绍道:“老百姓日常所需的水产品大部分来自人工饲养。长江鲥鱼已经绝迹,国内市场上引进美国鲥鱼作为替代品进行养殖推广。鲥鱼与一般的鱼不同,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我们在养殖塘内构建了水循环 *** ,养殖水引自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并模拟长江的活水环境进行生态养殖,保证优质鲜美的鲥鱼供应上人们的餐桌。” 据悉,新孟河鲥鱼每年产量可达3吨以上,一上市就被高档餐馆饭店订购,推出的“清蒸鲥鱼”这道传统江南名菜深受广大吃客的欢迎。
每天中午,华东地区更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江苏凌家塘 *** 市场人来车往,一批批装着淡水产品的运输车从全国各地满载而来。
在凌家塘水产区承包摊位多年的张忠明师傅一边卸货,一边说道:“长江禁捕并没有影响我的生意,我经营的都是从本省苏北还有湖北、江西运来的鲢鱼、鲫鱼、草鱼等淡水鱼养殖品种,销量都不错。以前有部分摊位上有标注‘长江野生江鲜’字样的水制品卖,都知道长江禁捕,这种标注了野生江鲜的“李 *** ”明显扰乱市场经营。”
针对这种现象,常州市钟楼区市场监管局对所有摊主进行了宣传教育并签了不经营非法捕捞渔获物的承诺书,要求进货时一定要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并保存好记录。钟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稽查大队队长王昕群介绍道:“去年9月份钟楼区 *** 成立了退捕禁捕工作专班,并建立了农业农村、 *** 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在开展长江禁售专项行动中,我们重点检查了水产市场、商超、餐饮行业等场所,督促市场经营主体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依法严厉打击收购、加工、销售、利用非法渔获物等行为。”
去年至今,钟楼区累计排查9家食品生产企业,3665家餐饮单位,402家冷库以及15家水产品交易市场,现场发现存在问题的经营主体共计12家,均已按要求进行整改。处理了涉及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案件2起,其中一起依据 *** 建议书发掘的销售“长江白鱼”虚假宣传案入选江苏 *** 江禁渔工作十大典型案例。只有通过严防死守,打击非法捕捞,大力整顿市场秩序,才能让长江早日摆脱“无鱼”之困,重现昔日鸢飞鱼跃的美好景象。 交汇点记者 张宇熠 通讯员 金松
从蚕豆、草头到鲥鱼、黄鱼,让春菜“邂逅”江鲜早春时节,万物新生,江鲜和春菜最能体现时令风味的魅力。
尝春地点: *** 轩江南菜中餐厅
特色:江南春菜
推荐菜:红汤蒸鲥鱼、汤酱草头鮰鱼肚、鲜豆瓣春笋黄鱼片
*** :北京市东城区金宝街90- *** 号北京励骏酒店
红汤蒸鲥鱼。
北京励骏酒店 *** 轩江南菜中餐厅开启了春日菜单,将鲥鱼、白鱼、鮰鱼肚等江鲜,搭配鲜嫩的江南春菜,比如香椿、蚕豆、春笋、草头等,通过简单的烹饪技法,展示自然赋予的鲜美。
春日菜单包括香椿拌鲜核桃、红汤蒸鲥鱼、鲜豆瓣春笋黄鱼片等。其中,鲥鱼是春季美味的亮点,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肉质丰腴、滋味鲜嫩,是众多食客的心头好。传统的鲥鱼烹饪技法主要是清蒸或红烧,红汤蒸是江浙一带颇为流行的烹制方式。加入了花雕酒的秘制红汤,在不同厨师手中有不同配方,但都突出一个“鲜”字。鱼肉在红汤的衬托下,鲜咸之中有丝丝清甜,鲜美膏脂在口中弥漫化开,值得用整个春天来回味。
鲜豆瓣春笋黄鱼片。
鲜豆瓣春笋黄鱼片也是一道时令菜。黄鱼是近两年的热门食材,主厨将黄鱼改刀成鱼片,用鲜豆瓣和春笋烧制,豆瓣软糯,春笋脆爽,将黄鱼的鲜美突出到极致,充满春日滋味。
汤酱草头鮰鱼肚。
汤酱草头鮰鱼肚是经典的江南菜。草头是南苜蓿的别称,也叫金花菜。每到春天,草头便成为江浙沪不可错过的美味,因其鲜嫩的日子非常短暂,一年只此一季,虽是野菜,却显得格外珍贵。烧好的鮰鱼肚,搭配用热油烹过的草头最嫩部分,一荤一素在高汤中交融,层层递进,别有一番滋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赵琳
*** 受访者供图
长江禁渔十年,消失已久的鳤已经出现,鲥还能再回来吗?自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2年的时间,从目前江水流经区域反馈的情况来看,禁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甚至连消失已久的长江鳤鱼,也再次出现在长江流域。
2020年11月,长江科考水产品研究人员,在长江宜昌江段对水生物考察时,惊喜地发现了1条鳤,此次距离洪泽湖段发现的鳤,已经过去3年之久了。
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流域,又称刁子、麦秆刁、昌刁和刁杆等,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肉食 *** 鱼类,与常见的鳡鱼有些相似,更大能长到25斤左右,但鳤鱼的鱼肉却比鳡鱼美味。
由于鳤鱼有市场,所以就有捕捞和伤害,而过度的捕捞导致原本常见的鳤,在长江几乎销声匿迹。虽然“十年禁渔”才过去2年,但能让消失已久鳤鱼再现长江流域,说明禁渔对鱼类生长正在发挥作用了。
尤其是重点打击了电鱼、锚鱼等违法的生产 *** 捕捞,对长江一些珍贵和稀有鱼类的生长的确有很大的保障。随着长江生态环境逐渐变好,那么,被誉为“长江鱼王”的鲥还能回来吗?
“长江鱼王”——鲥
鲥,又称时鱼、三来鱼、里夫斯氏薄河鲱、三黎鱼和鲥鱼等,是一种海河洄游型鱼类,一生是在海河之间度过。
鲥鱼在长江繁殖孵化后,大概需要经过3个月的时间生长,长到15厘米左右时在返回大海,在海洋之中需要生活2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 *** 成熟后再次回到江河繁殖。
鲥鱼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近海岸生活,以及长江流域城市,具体有江西、海南、上海、福建、广东、浙江、和 *** *** 一带。
鲥鱼是属于温 *** 鱼类,喜欢栖息在海河的中上层。鲥鱼它的食 *** 在不同的阶段会发生变化,幼鱼期在淡水生长阶段的鲥鱼,通常是以浮游生物为食;鲥鱼进入大海后,主要是以海洋桡足类和硅藻为食。
鲥鱼鱼肉细嫩脂厚,味极腴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鲥鱼与长江刀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而鲥鱼排居首位,因此又被称为“长江鱼王”等美誉。
鲥鱼高产纪录
鲥鱼原先是沿江地区常见的食用鱼类,根据鲥鱼最早鲥鱼捕捞记录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中旬,当时全国鲥鱼捕捞量的总和为157.5万千克,平均年产量约在50万千克主左右。
但好景不长,随着经济发展需求,长江鲥鱼的产能逐年递减。从1985年统计的数据显示,鲥鱼的年产量仅有3万千克。想不到,仅仅过来十多年的时间,长江鲥鱼的年产量的总和缩减了接近20倍。
从鲥鱼更高157万千克的年产量来看,它应该是属于繁殖能很强的洄游型鱼类。根据百科资料显示,一条成年的鲥鱼绝对怀卵量在100万粒以上,体型较大的鲥鱼更高可产卵3 *** .4万粒。
与鲥鱼同样是海河洄游型鱼类的刀鱼,更大怀卵量只有77500粒,虽然在没有禁渔之前,野生长江刀鱼的数量就已经开始减少,但也不至于像鲥鱼这样30多年了,至今不见踪影。
鲥鱼消失的原因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的经济并不发达,长江两岸的工厂也很少,所以长江的水资源生态一直保持良好。但随着发展经济的号角吹响后,新建很多工厂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当时很多污水都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到长江流域,逐渐地 *** 了长江水质。长江又属于重要的水上交通,日益增加的大型船舶和油渍排放,对鲥鱼的生存环境造成了 *** 。
另外,鲥鱼主要产卵繁殖场地在江西赣江,由于赣江的平流梯级枢纽工程的兴建后,把鲥鱼洄游产卵的路线给阻断了,使鲥鱼无法洄游,同时建设造成鲥鱼产卵场所也被 *** 殆尽。
即便如此,鲥鱼年产量不足3万千克时,仍然被大量捕捞,因为当时的监管手段有限,加上夜间偷捕者屡禁不止。因此,在1988年,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级野生保护。
鲥鱼还能再回来吗?
1987年,为了保护长江鲥鱼的资源,长江渔业科研人员曾提出,对长江鲥鱼实施为期3年的禁捕,在当年3月份正式实施。随后,还对鲥鱼生长、繁殖和人工授精孵化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很快,科研人员就掌握了鲥鱼人工繁育技术,并在鄱阳湖口至安徽宿松的八里江水域,建立了鲥鱼繁殖路的重要通道,但令人遗憾的是,仍然控制不了长江鲥鱼的资源走向枯竭。
从1996年至2012年,渔业科研人员曾经连续多次,在鲥鱼繁殖场地鄱阳湖一带水域捕捞长江鲥鱼,但连续16年的科研捕捞仍然是一无所获。后来又在鲥鱼喜欢栖息的峡江监测捕捞,但最终都没有发现鲥鱼的踪迹。
安徽的八里江,江西的鄱阳湖和赣江,浙江的钱塘江,以及广东肇庆至广西的珠江水系江段,曾经都是鲥鱼最喜欢栖息的场所,但在这些江段里已经有很多年,都没有发现鲥鱼的存在了。
通过种种迹象表明,长江鲥鱼的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地步了,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宣布灭绝。随着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结合十年禁渔的实施,鲥鱼会不会像鳤鱼那样,再次回到长江呢?#长江禁渔##鲥鱼##珍稀濒危动物#
传说中的鲥鱼你见过吗?
每斤200~300元!“长江三鲜”之首鲥鱼在泸州试养成功,即将批量上市王义鑫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7月20日,四川泸州市江阳区举行鲥鱼推介会暨2023年鲥鱼烹饪比赛活动,封面新闻记者从推介会上了解到,作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鲥鱼在江阳区试养成功,即将批量上市。“一斤重左右的鲥鱼 *** 在两三百元,这个 *** 会因为市场供需量而上下浮动。”江阳区副区长曾镜枫介绍道。
推介会现场
据了解,鲥鱼、刀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而鲥鱼居其之首,又名三黎鱼、惜鳞鱼等。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种群数量处于濒危状态,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2020年,泸州市科协、江阳区科协开始引进鲥鱼进行试验。2022年6月,当地在江阳区丹林山农水寨专业合作社 *** 投放鲥鱼苗 *** 00尾,如今已然成功,几乎每尾重量都达到了500克。
推介会上,“中国鲥鱼养殖之父”、西交利物浦大学慧湖 *** 学院教授 *** 华博士介绍,鲥鱼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脑黄金、卵磷脂居鱼类之首,可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鲥鱼鳞也可食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在江阳区捕捞起的鲥鱼。谢婉玲摄
鲥鱼养殖并非易事。鲥鱼长势慢,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其鳃组织面积小,出水即亡,需不停快速游动获得溶氧,同时对一般鱼类不受影响的高频 *** 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对养殖环境和水质标准的要求极高。这些生物学特 *** 决定了鲥鱼养殖具有高门槛、高难度、高风险特征。
“我们将加大与‘中国鲥鱼养殖之父’ *** 华博士的合作,在董允坝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谈及鲥鱼推广规划,曾镜枫说,江阳区将从苏州引进1名博士后和技术团队开展高端水产品的试验示范,建立“ *** 项目扶持+专家技术指导+基地养殖”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鲥鱼生态养殖标准,加快鲥鱼养殖推广,丰富江阳区水产品品种,提高水产养殖协会(专合社)、基地和农户收入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 *** 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