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陕西美食
实在是多到数不胜数
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数凉皮了
如今“凉皮+肉夹馍+冰峰”
被称为最经典的“三秦套餐”
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男女通吃
大街小巷城镇乡村
到处都有卖凉皮的
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
不论男女老少都好那一口
“来碗凉皮,辣子要多”
老陕美食大地上这句话是重复最多的
凉皮种类不同, *** *** 各异
其味道也各有千秋
因原料不同“凉皮”可分为
面皮、米皮、黑米皮等多种
*** *** 不同又可分为
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等
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
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不同
形成了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
汉中热面(米)皮
秦镇米皮
岐山擀面皮
麻酱酿皮
因此被称为 陕西凉皮“四大名旦”
汉中热面(米)皮
汉中位于陕南
盛产大米世称“鱼米之乡”
虽叫面皮其实使用大米 *** 的
将磨好的米粉浆蒸熟
蒸好的面皮切条凉拌
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
其辣椒油没有秦镇凉皮的香气浓烈
但却柔和细腻
更好是趁热吃
其面皮口感软糯,别有风味
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备受大家喜爱
其 *** 工艺于2011年被列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做法
把大米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或宽条,调入盐、米醋、酱油、姜汁、芝麻酱、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一般加点黄瓜丝或豆芽。
秦镇米面皮
秦镇的米面皮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
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
尤其是在辣椒油的 *** 上
辣椒油是秦镇米面皮调料的关键
一碗凉皮的好坏绝大部分取决于辣椒
秦镇米面皮之所以有名
主要是辣椒油的 *** 颇有讲究
秦镇人都有一套 *** 辣椒的秘方
所以会吃的吃门道
秦镇米皮的精髓就在于一勺辣椒
如果你遇到吃秦镇米皮不放辣椒
那一定是个外行
其口感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
吃起来更劲道
同样是加入青菜、小豆芽等
再浇上辣椒
那叫一个唇齿留香
*** ***
把大米洗净,泡入水中,大约泡一个晚上,然后将泡过的大米再加两倍的水和在一起,打成米浆。浆打成后,要测一下浓度, *** 很简单,用木勺舀一勺打好的浆,提起来慢慢倒下,浆汁呈线状又不会断就可以了。秦镇米皮的辅料主要是黄豆芽和小芹菜。调料也比较少,盐、醋、味精、辣椒油,不放蒜,不放酱油。
岐山擀面皮
上面提到了汉中面皮和秦镇米皮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软”
岐山擀面皮的出场一定是非常硬气的
既没加胶也没有打糨子
只是换了种做法而已
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再上锅蒸
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
然后再上锅蒸
蒸熟后再切成稍宽的条状
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
不同于米面皮的是
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 ***
叫上一碗擀面皮,再来点面筋
食客在慢慢咀嚼中
充分体会其中的酸、辣、香
*** ***
把适量的面粉倒入锅内,按1:3比例添入凉水。再用力揉面,直至把面揉成稀泥状为止。接着是擀面,从揉好的面团上揪下一块,尽力地擀(一般是最后擀成圆形),直到将其擀成2-3毫米的薄片。全部擀好以后就可上锅蒸。一般当面皮变成透明状即可。
麻酱酿皮
麻酱凉皮
顾名思义是以芝麻酱为主要调料的凉皮
它区别于汉中面皮和秦镇米皮
均是以辣椒油为主要作料
还有一大区别就是“软糯”
在 *** 街也叫“酿皮”
其做法比较简单
也称为“懒人面皮”
把面粉调成糊状
在 *** 时没有洗面筋这道程序
直接将精制面粉搅成面糊
然后放入锅中蒸熟即可
吃起来满口溢着芝麻的香味
那真的是透着十分的“爽”
瞬间会觉得幸福感油然而生
*** ***
将面糊放入蒸锣内,摇匀下锅蒸。辅料则主要是黄瓜丝和绿色蔬菜,调料中的醋和酱油都要加水熬制,盐和蒜泥也调制成水。调拌凉皮时,先加入醋水、酱油水、盐水等,最后在凉皮表面均匀地铺一层芝麻酱,”。
凉皮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
除了它口感好、营养好以外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餐快
所以也就成就了经典的“三秦套餐”
其实不管是米皮面皮擀面皮
原材料和工艺的差别决定的是口感
唱配角的调料也是影响口感的关键
说了这么多
你一定也和小编一样都饿了
千人有千口总有一款是你最中意的
网友们也时不时会对“四大名旦”进行讨论
网友点评
@无畏的胆小 *** :不喜欢吃米皮,面皮更喜欢,肉夹馍也不错哦。
@气质CiCi *** :很地道的小吃往往就在小巷子里!
@麻匪常晟铭:正宗的热面皮经得起老饕挑剔的味道!再配个卤鸡蛋、一碗大玉米稀饭!就是个忒C!
@熊祥福:吃过面皮、擀面皮、烙面皮,但面皮里面加肉你吃过木有?擀面皮加上卤好的瘦肉丝,太好吃了直接俘虏了我。
@我行我素MARS:擀面皮加一碗生汆丸子汤,想念上学时候的时光……
@ *** 宝猪:咱晚上吃的善鑫擀面皮+月牙锅盔~善鑫擀面皮一定要切菱形的,那样吃起来的口感和肉肉一样。
朋友们,您最喜欢陕西哪款凉皮,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凉拌毛肚麻汁
芝麻酱5000克,四季宝花生酱 *** 0克,红腐乳500克,放在盆里,加熟花生油2000克,香油500克,搅拌均匀,加盐800克,糖700克,鸡粉300克,辣鲜露500克,港顺鲜味汁450克,搅拌均匀即可,
麻酱毛肚
制做
鲜先毛肚洗干净黏液,一边冲水一边用小刀刮掉油,然后放在加入食用碱里泡20分钟捞出,加白醋,生粉,盐,翻复搓洗3次,用清水冲3小时,没腥味即可,改刀切块,
放白卤水里煮1分钟,泡20小时捞出切条,豆皮切条
走菜流成
锅里加水烧开豆皮焯水放在盘子里,毛肚焯水放在豆皮上,调好的芝麻酱80克,油泼辣子40克,蒜沫30克,小葱花20克搅拌均匀浇在毛肚上即可,
凉皮麻酱
芝麻酱75克,加30克纯净水澥开,加油泼辣子20克,蒜沫,盐,香油,港顺鲜味汁,熬好的香醋各5克,鸡粉2克,糖3克,
熬醋汁
香醋400克,加清水800克,放八角,桂皮,小茴香,干辣椒,花椒各2克,烧开晾凉,泡2小时,捞出渣子即可,
小炒芝麻南乳酱
芝麻酱,白腐乳,红腐乳,5.2.1.比例调均匀,每500克在加白糖50克,香油80克,
南乳藕片,
藕去皮切片翻复洗3次,在用清水泡加糖少许,
走菜流成
锅里加水加盐10克,油少许烧开下藕焯2分钟捞过凉保持藕片洁白,锅里加油下调好的芝麻酱25克,炒均匀下藕快速翻炒出锅撒葱花即可,
什么都比不上6元的麻酱凉皮,辣椒油芝麻酱是灵魂,味道赞的没说来 *** 街想吃个麻酱凉皮,在回坊上专门找了家不太有名气的店。名气太大的店去的人太多,吃的会不舒坦。 这家小店卖6元一碗,看着 *** 净净就试试,老板倒是大方,麻酱和辣椒油都舍得给加。
凉皮上面浇了芝麻酱和辣椒油,老板还专门给挖了一大勺干的油泼辣椒,看着贼过瘾。
慢慢的用筷子搅拌开,因为辣椒油和芝麻酱给的真心不少,搅拌快了汁子容易溅出来。
搅拌均匀后,凉皮上蘸满了芝麻酱和辣椒油,看着 *** 的很,同时散发着酸辣香的味道,立刻开吃,不能停。
这皮子比米皮要稍微硬一些,切的也比较粗。吃着特劲道,芝麻酱,醋,辣椒油的味酸辣香齐活了!
里面还有些黄瓜丝,脆脆的和凉皮的劲道劲在一起,口感很丰富。在这个季节吃也很过瘾!
吃的时候还要不停的翻动,这样使得凉皮蘸上更多的汁子,吃得更带劲。6元一碗的品质很不错了,这汁子真舍不得浪费也喝掉,吃完很带劲!
北京人的夏天,为什么离不开芝麻酱??
庞各庄的西瓜红了瓤,小铺里冰镇上北冰洋,老家儿煮好了绿豆汤,过水面配上芝麻酱——一个经典的北京夏天不过如此。
特别是那一碗芝麻酱凉面。有人说,一到夏天,北京人厨房里一半的芝麻酱就都用来拌面了。煮好的手擀面过了凉水,黄瓜细细切成丝,醋和蒜汁一起浇上,添一勺澥好的调味芝麻酱,热气蒸腾的酷暑里,没有什么比这一碗面更顺口的了。
而北京人对芝麻酱的爱又岂止是在夏天,曾经有人总结:北京人的命,就是芝麻酱给的,流淌在北京人身上的血,也都是芝麻酱口儿的。
文 | 韩逸
编辑 | 金石
*** 画 | 陈聃
设计 | 震震
“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这话是老舍先生说的,出处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老舍先生》——有一年,北京城的芝麻酱缺货,老舍提案要求 *** 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因为,“北京人的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粮油副食店就恢复了芝麻酱供应,汪曾祺佩服老舍,“当人民 *** 就要替人民说话。”
电视剧《求佛》里,陈宝国饰演的胡同串子侯三吃芝麻酱凉面的形象就是北京人过夏的标配,一手端面扶筷,一手抓根黄瓜,一口咬下去,嘎嘣脆,喷喷香。
有人说,一到夏天,北京人厨房里一半的芝麻酱就都用来拌面了。煮好的手擀面过了凉水,黄瓜细细切成丝,醋和蒜汁一起浇上,添一勺澥好的调味芝麻酱,热气蒸腾的酷暑里,没有什么比这一碗面更顺口的了。做麻酱凉面出名的新川面馆,会额外在面里加点芥末,提气又 *** ,天热的时候,想排个位子都难。
还有年轻人在老配方的基础上搞了点创新——雪碧麻酱凉面成了北京年轻人的新宠。雪碧、麻酱、蚝油和老干妈,混出了看似奇怪但口感非常惊艳的口感,麻酱的香加上雪碧的爽甜,被评价为“真的没胡闹!味道有点妙!”
其实,不止是夏天,北京人恨不得一年四季都跟麻酱腻味在一起。京味儿特色小吃几乎都躲不过芝麻酱的搭配。爆肚开水一焯,全靠芝麻酱提味儿。凉拌茄泥、凉拌豇豆、凉拌白菜、凉拌西葫芦……都浇着芝麻酱,吃面放芝麻酱,花卷烧饼里都是芝麻酱。就连冰棍、威化和面包,都难逃芝麻酱入侵——难怪曾经有人总结:北京人的命,就是芝麻酱给的,流淌在北京人身上的血,也都是芝麻酱口儿的。
全国各地的特色菜,进了京也得过麻酱这一关。陕北的米皮面皮没能挺住,四川的麻辣烫也不曾幸免,就连香油蒜泥的经典火锅蘸料,也被老北京人二话不说,招呼上一勺子麻酱汁,麻酱纳百川,调料大团结。
北京人为什么如此爱芝麻酱?这一口芝麻酱又蕴藏着多少北京人对于生活的仪式感?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 *** ,在过去半年,我们完成了一次极具“酱心”的“芝麻酱深度游”,关于芝麻酱的一切,你或许都可以从中找到 *** ——
?
之一站 赵府街副食店
?
鼓楼大街后身儿,有一条张旺胡同,从前住过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如今“住”着一个网红商店——全北京最后一家国营副食店:赵府街副食店。
从成立的那天起,赵府街副食店的一天,永远都是从打芝麻酱开始的。早晨7点开门之后,买酱的人就很少间断。“我们北京人啊,就离不开这个。”拖着拖车带着酱罐子来打芝麻酱的北京人,使劲 *** 鼻子,好像想把回忆里的香味儿一起吸进肚子里带走。
老板李瑞生今年刚满60岁,已经在这里打了32年的芝麻酱,早练就了一勺准的手艺。缸沿上横一柄长勺,说好打多少,手腕子一抖,绸缎子一样的芝麻酱变成细细一道,流下来,到了量,再一收,芝麻酱就乖乖回到勺子里,不论多粗的瓶口,酱绝不洒一滴到瓶外,“一勺准”。
?
芝麻酱从勺子里细细一道,流进罐中。图/ 韩逸
这手本事跟当年的物资匮乏有关。那个年代,芝麻酱和糖油酱醋一样是稀罕物,要拿着副食本购买,没法敞开了吃。1956年到19 *** 年之间,赵府街副食店每月定量售卖400斤芝麻酱,供应着周边1300户人家,每人每月一两,都是定数。“你给上家多打一点儿,就要有一家少打,所以一点也不能差。”
90年代以前出生的北京孩子也就因此有了一份艰巨的任务——打麻酱。
打酱不难,可是怎么把一罐芝麻酱完完整整地带回家,就成了一项艰巨的挑战。那个吃肉难的年代,大伙儿嘴里都没有味道,藏在柜子顶上的醋都有人偷喝,副食部门口垛着的大白菜都有孩子偷吃,别说香喷喷的芝麻酱了。小孩子没法抵抗这种 *** ,把手伸进碗口,顺着碗沿儿这么一抹,直接送进嘴里。砸吧砸吧,芝麻酱的香味儿马上漫进整个口腔。
这几乎是一代北京孩子的共同记忆——一路走,一路吃,从副食店出门时芝麻酱还有一斤,到家时还有多少就难说了。当时有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大人派孩子去副食店打芝麻酱,回来发现分量不够,于是找到副食店去理论,要求重新称,售货员说,您更好先称称孩子。
蘸——也成了芝麻酱最基础的吃法之一。豆泡汤要蘸芝麻酱,爆肚也要蘸芝麻酱,铜锅涮肉更要蘸芝麻酱,但最经典的吃法还是蘸馒头——伸手掰了热馒头,蘸着芝麻酱夹白糖。芝麻的香气从馒头里透出来,真能直接唤起人对食物最原始的感情,香,甜,生命的大满足都在这一口馒头里了。
?
爆肚淋上麻酱。图/ 韩逸
当年的稀缺使得芝麻酱成了北京人最深刻的味觉记忆,如今,日子好了,很少有人再用热馒头蘸芝麻酱了,但这并没有改变芝麻酱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它早已成了融入北京人生命中的味道,无处不在。
如今,赵府街副食店里那9个装酱的百斤大桶仍然齐齐地列在长条木柜台周围,900斤酱还是经常不到一周就被卖光。
“别小看这两口缸,一般人不见得看得住。”李瑞生说,看缸有讲究,夏天如果落一只苍蝇,那就要坏一缸酱。他原本今年3月退休,但怕旁人再也找不到这口 *** 道了,想了想,还是决定继续卖酱。
?
在店里忙活着卖芝麻酱的李瑞生。图/ 韩逸
“甜口,出数儿。”这是李瑞生总结的自家酱的优点。如今,超市里卖的芝麻酱分两种,一是纯芝麻酱,还有一种混合酱。芝麻味苦,混上口感偏甜的花生酱,既能保证香气,又能改善口感。老北京人小时候吃的“二八酱”,就是芝麻酱和花生酱以2:8的比例混合成的混合酱。
“别地都没有这个味儿了。”打酱的客人来自北京各地,他们都觉得,李瑞生这里的芝麻酱还是小时候吃的那口的味道。这份儿讲究,让李瑞生成了小小的网红。赵府街副食店也成了鼓楼胡同里拉车师傅经过时都会停下来的一个景点,游客进来拍完照,少不了带两罐酱回家尝尝。
外地人不太了解芝麻酱的具体吃法,常常会问“芝麻酱怎么吃啊?”这时,甭管是来店里打酱的老北京,还是李瑞生,都是一句话:“芝麻酱能怎么吃啊?蘸~~~着吃啊!”
?
陈晓卿曾在《圆桌派》里表示,在北京芝麻酱配什么都可以吃,能蘸全宇宙。图/ ***
?
第二站 顺义燕桥牌香油厂
?
为了保住那口芝麻酱的味道,李瑞生换了好多家供货商,好酱孬酱,尝遍了北京周边的芝麻酱厂之后,李瑞生认定了一家香油厂的二八酱。
顺着李瑞生家香油瓶子上印着的 *** ,不难找到顺义的燕桥香油厂。香油厂设在远郊,距离赵府街40公里,进了厂房门,香味儿直冲鼻子。
香油厂成立于 *** ,副厂长李怡东从食品工程专业毕业之后,来到香油厂做销售,跑遍了全北京的大小超市。
对于老北京人最认可的二八酱,李怡东说了一个秘密,他厂里酱的比例早不是严格的“二八”了。后来,李怡东觉得八分花生太甜,为了增加芝麻的香气,试着提高了一点芝麻的比例,“现在呀,其实更接近三七”。
比配比更重要的是原料。芝麻从产地就能分出高下。李怡东尝试过很多地方的廉价芝麻:苏丹的, *** 的,莫桑比克的,坦桑尼亚的,“都不行”。香气少,发苦。只有埃塞俄比亚的一级芝麻还行,味道最接近国产芝麻,可是磨出酱来,口感还是稍微差一点。最终,他们坚持用湖北孝感和安徽阜阳两个地方的芝麻。
?
来自湖北和安徽的芝麻,被倒进工厂的机器石磨,即将完成从芝麻到麻酱的华丽蜕变。图/ 韩逸
磨酱的工具也有讲究。香油厂里至今有两台工作了十几年的青石磨,是用石景山模式口的青石打磨的,那里旧时叫做“磨石口”,专产给宫里 *** 的石料。这种石头磨出来的芝麻酱,细腻得像牛奶巧克力一样丝滑。
?
丝滑的麻酱从工厂石磨 *** 出。图/ 韩逸
可真要磨出来一碗好酱,原料和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李怡东说,“靠得还是良心。”走南闯北进货的时候,他见过更多行业里掺假作妖的花样儿。掺黄豆的算是良心,掺方便面渣的大有人在。还有人到天津的麻花厂去收购过期的麻花渣,动辄几百几千斤,碾碎,往芝麻酱里一掺,比纯芝麻酱还好吃,“有股特殊的香味儿。”
在香油厂一干这些年,李怡东赶上过芝麻酱的黄金时代。“最有名的那几家馒头品牌,用的都是我们家的麻酱。”那是上世纪90年代,生意好的时候,每三个月左右,60吨来自湖北和安徽的芝麻就得坐着火车进京,香油厂的石磨转到滚烫,即便吹着工业电扇降温,也得每工作一小时就休息 *** 一小时。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李怡东明显感觉人们对芝麻酱的热情淡了。北京周边的芝麻酱厂也在渐渐减少。如今,燕桥香油厂已经是北京城郊为数不多生产芝麻酱的厂家了,其他的要么关门,要么搬到了河北天津。李怡东挺理解人们喜欢尝鲜的心,可他也挺怀念过去芝麻酱蘸一切的日子。“过去穷,人都想法设法地把一个东西吃出花样,就是一个馒头,也活出滋味来!”
但这口芝麻酱,是流在北京人血液里的,不是那么容易撇下。这几年,“那股风过去了,”李怡东发现,老北京的铜锅涮肉越来越流行,老客人又打了 *** 来,张口就定原早的芝麻酱。成箱的芝麻酱又开始往外发,如今一个月就能用上30吨芝麻,是90年代消耗量的1.5倍。
美食公号“三匠厨房”曾经分析过,北京人对芝麻酱的爱,或许根植于一种“匮乏的博大”,“即使曾经贫穷、捉襟见肘,人们也努力在有限的食材中发展出一种精致、一种讲究,尽管日后芝麻酱白糖蘸馒头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是饮食记忆和文化却留存了下来,影响着一代代的北京胃。”
?
撒上芝麻的麻酱烧饼,是北京人经典的早餐之一。图/ 韩逸
?
第三站 前门张记涮肉
?
除了打了芝麻酱就偷吃的孩子,绝大多数人吃芝麻酱的之一步都是——澥。
芝麻有油 *** ,吸水,用水去和芝麻酱,只要沿着一个方向不停搅拌,酱会变得比原先还要浓稠。得再加水,不停地搅,才能逐渐适口。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芝麻酱吃着糊嘴,那是没有澥好,水加少了的缘故。
57岁的张学铭,当年也是回家路上偷吃芝麻酱的馋孩子,如今,他料理着位于前门的张记涮肉,算是北京人中最后一拨会用老规矩澥芝麻酱的人之一。
他的店在许多北京涮肉推荐里榜上有名,在很多美食家心目中,其他火锅不分先后,张记涮肉单列之一。王家卫导演曾经在他那儿吃过一回涮肉,临走给他一句话,“您这个店,是米其林的标准。”
像很多注重食材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一样,张学铭固守着一些坚持不变的东西。对于那碗老北京涮肉蘸料的配置,他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
最基础的芝麻酱要好酱。送来的酱,他会用一根长长的擀面杖一捣到底,上下必须一个味儿,掺不得假。
配料更是样样讲究。青头的小小的海白虾,先发酵,再高温爆炒,把虾的腥味儿爆出去,只剩下虾香。其他弃了不要,虾油入芝麻酱来调。当季的韭菜花摘回来,冲洗干净,阴干20来天,到没有多余的水分,才能腌制。
?
将虾油、酱油澥进芝麻酱。图/ 韩逸
酱里的果香来自当年下来的京白梨。先焖制一个星期,要提防不能焖坏。等到白皮变黑,拿刀一拍。梨肉已经变沙,再焖个透,然后一层一层撒到缸里,加上其他辅料,最后顶上撒一层桂花,封盖。
澥芝麻酱的料水也不是普通的白水。水里加了香叶、肉豆蔻,小茴香等等香料泡了,再高级一点,用柴鸡煮了高汤,纱布沥干,没有一点杂质,鸡油也沥掉了不要,用鸡汤和料水来澥芝麻酱。
澥的过程也讲次序。先放料酒、虾油、酱油、韭菜花,搅匀之后,再放酱豆腐和芝麻酱,先下液体,再下固体,酱料不粘碗儿。要慢,水要一点点加,心急容易澥得清汤寡水。用料汁澥则要均匀粘稠,厚了拌不开,容易搅打在筷子上。
对于澥芝麻酱,还有认真的美食家专门写文章论证过用水还是用油,“有的人用香油代替水澥芝麻酱,我以为并不可取,因为芝麻酱里本来就含有大量油脂,以油澥酱,太过油腻。”
老张自有办法。夏天,加上一点山楂汁,山楂的酸味可以中和油腻,“客人会多点几盘肉。”这样做出来的酱料,叫做七彩香。一碗七彩香,像极了《红楼梦》里叫刘姥姥咋舌的茄鲞,一个再普通不过茄子,“我的 *** ,倒得是十来只鸡来配它!”
张学铭坚持这碗酱是不能用羊肉直接去蘸着吃——刚涮好的羊肉带水,会稀释酱料,越吃到后来味儿就越不对。所以,要把酱料往涮好的肉片上泼。这一口下去,羊肉的鲜甜,麻酱的香气,海白虾的鲜味儿,豆香,酱豆腐的咸香,最后是京白梨的果香,随着羊肉温度的变化,在嘴里慢慢感受味道的不同层次。
?
老张说,往肉上倒酱汁才能保证口感的层次,不让涮肉上的水稀释芝麻酱的味道。图/ 韩逸
尽管如此讲究,但张学铭依然有点失落,因为小时候闻见隔壁吃麻酱面和麻酱蘸馒头的那个幸福感,已经很难再出现了,“从前,我们哪家吃个麻酱面,您别告诉您吃面,一切黄瓜丝儿,那黄瓜的清香就飘过来了。”
?
码上黄瓜丝的麻酱面。图/ 韩逸
?
第四站 百年义利巧克力分厂
?
麻酱威化是“芝麻酱周边”中的一个传说,全名叫“麻酱威化巧克力”,代号是6952,这是百年义利特有的编码方式,表示是1969年的第52号产品。威化的馅儿都是芝麻酱,挂了巧克力酱就是威化巧克力,不挂酱就是麻酱威化饼干。
是谁更先提出来往威化饼干里加芝麻酱这事儿,韩俊已经考证不到了。他从在百年义利学徒开始,这个甜品就是90年代的明星产品。当年人们排队疯抢麻酱威化的架势,绝不弱于今天的小年轻等待喜茶。不一样的是,喜茶耐心点总能买到,麻酱威化却不是轻易能等来的。
“供不应求”。夏天最热的月份一过,韩俊就要跟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备货。一个人看六个炉子,8小时, *** 1100张威化皮子,然后一层皮子一层酱,四张三层,一压,一切,就是成袋的麻酱威化了。
260多个工人,分成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一天能出2吨威化巧克力。可就是这么加班加点,是到了八月十五,麻酱威化仍然是一上货架就卖空的爆品。
?
百年义利著名的麻酱威化。图/ ***
临近过年,韩俊总能看到有中年人蹲在机器后面嗷嗷痛哭——那准是安徽或者河北的供货商,每天住着旅馆,消耗着车马,排队来等着进麻酱威化的货,可是等不到。
大型超市里的销售奇迹也是那时候的麻酱威化造就的。角楼旁边的万客隆,就被盒装908g的麻酱威化巧克力创下了单品销售的记录。在九十年代末,一盒不到30元售价的麻酱威化,一个月内创造了70万的销售额。产品火爆之后,雀巢和稻香村坐不住了,也开始陆续推出麻酱威化巧克力。
“整个义利销售额一个多亿,我们威化巧克力占2000多万。”如今,回忆起自己当年手工生产的麻酱威化的时候,已经退休的韩俊身子斜在椅子里,仰着脸,眯着眼,一说一顿,好像还在咂摸生产线旁边儿的麻酱香味:“非常好吃,非常好吃,非常好吃。”
?
麻酱威化。图/ 韩逸
在当年,麻酱威化好吃到就连边角料也不会被放过。那时候麻酱威化的名字叫做“味得酥”,切剩下的边边角角,叫“味得酥边儿”,也会单独包装售卖,销路比威化还好。一是便宜,二是 *** 威化的过程中,芝麻酱馅被挤到两边,会溢出一些,反倒因为芝麻酱多,更香。
北京百姓把麻酱威化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十几块钱的一大袋子,普通人家可以吃很久。小孩子把大块的挑出来吃了,大人再把剩下的 *** 沫沫抹出来,这里面有酥脆的膨化皮子,有麻酱,有巧克力,磨碎了一冲,喝得一点儿也不剩下。“太棒了,那可比油炒面好吃。”
如今,麻酱威化早已没了当年的火爆,但它仍是芝麻酱渗透入北京人生活的每个缝隙的例证,一位外地人如此记录他在百年义利的门店里看到麻酱威化后的心情:“北京人真是将吃麻酱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彩蛋 一个被芝麻酱支配的重庆人
重庆人刘璐在北京开了三年火锅店了。他对“不放麻酱”的坚持也只维持了一年时间。刘璐不是个容易妥协的人,他尽了全力来保证自己店里的正宗重庆味道:毛肚、黄喉、鸭肠、鹅肠都是从重庆空运过来,锅底是牛油红汤, *** 儿里的红糖都是云南古法制造,蘸料只有蒜泥香油和干蘸料。
连葱花香菜都没有。他记得小时候的重庆老火锅,根本没有葱花香菜,每桌上一个小盆,蒜泥满满的,自己舀。他甚至连味精都不乐意放,只在桌上搁一个小盐罐子,客人可以自己调整咸淡。
可是客人不答应。
不论是北京人,还是在北京住着的外地人,都会主动问有没有麻酱蘸料,好像这东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存在。还有人因为店里的小料不是自助小料,进了门又掉头出去。
刘璐没觉得怎样。一开始,他觉得这是客人的选择。直到有一回,他去吃了心目中很正宗的杨家火锅,那的自助小料也配着麻酱。刘璐妥协了。“你是商人嘛,这是商业。”两年前,他在三里屯SOHO开了新店,有了麻酱。
如今,刘璐的店里,麻酱成了卖得第二好的蘸料。作为重庆人,他唯一坚守的底线是——自己家里从来没存过这种调料,店里的料都是师傅调,他从来不问。
来北京16年,他只有一次觉得麻酱也还挺好吃的。新店装修的时候,刘璐天天蹲店。有次忙过了饭点儿,在门口将就了一顿麻辣烫。看着满满一勺麻酱浇上,他有点无奈,但吃进嘴里,味道竟然意外得挺好。“也可能就是太饿了。”刘璐想了想,那是唯一一次和麻酱版麻辣烫的亲密接触,自那以后,这位重庆人再没主动去吃过。
加 映:一碗芝麻酱凉面的诞生
酷暑难当,记者 *** 亲自下厨,给大家上一碗(假装)正宗的芝麻酱凉面——
?
- 关键在酱。两勺芝麻酱,加上清水五勺开搅。朝着一个方向转动,芝麻酱因为吸水而逐渐变稠,搅到搅不动了,放盐,鸡精,味极鲜继续搅动到稀厚合适。
- 黄瓜切丝,其他面码比如豆芽香椿焯熟切碎。
- 面煮8分熟,捞出来在水中冲凉,装盘。
- 加澥好的酱汁,面码装盘,撒上白芝麻,辣椒油,拌好,开动!
?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公号(ID:meirirenwu)
麻酱凉皮
凉皮是陕西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有着筋、薄、细、虐四大特点,即有嚼头、蒸得薄、切得细、吃起来软,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
原料 凉皮230克。
调料 麻酱汁100克,辣椒油、蒜醋汁各60克,黄豆芽20克,黄瓜丝、面筋各10克。
*** 将黄豆芽放入碗中垫底,放入凉皮、面筋、黄瓜丝后浇入剩余调料即可。
凉皮 1.将五得利高筋面粉5千克放入不锈钢盆中,放入清水2千克和匀,揉成面团,向钢盆中加入清水没过面团,揉洗面团至水白,将水倒出留用。重复洗面3次,每次的水依次减少,洗过3次后剩余即为面筋。2.将三次洗面的水倒入容器中静置5小时,待充分沉淀后倒去上层三分之二的水,剩余水与沉淀拌匀成糊,放入盐25克拌匀。3.将面糊倒入不锈钢盘中,入蒸箱蒸制半分钟后取出,将糊倒匀,入蒸箱中蒸制15分钟,取出后叠放,切成5厘米宽0.2厘米厚的长条即可。
面筋 面团经过三次洗面后即成面筋,将面筋静置蒸发2小时,入蒸箱中蒸制25分钟,取出后切5厘米×2厘米的菱形块即可。
麻酱汁 将芝麻油1千克分6-8次倒入芝麻酱2.5千克中拌匀,放入蒜末100克、盐200克、味精120克、清水1千克拌匀即可。
泡米 磨浆 蒸制
秦镇米皮
旺销理由 米皮是陕西省最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源自秦朝,至今仍受到食客的热烈追捧,其色泽白润,皮薄细软,吃起来酸、辣、筋、爽、凉,独具风味。
原料 米皮230克。
调料 蒜醋汁90克,红油50克,绿豆芽、芹菜段各15克。
*** 1.绿豆芽、芹菜段分别入沸水中焯熟,取出后将绿豆芽放在碗底。2.碗中放入米皮、芹菜段、绿豆芽,浇蒜醋汁、红油即可。
米皮 1.将沣河西岸大米5千克放入不锈钢桶内,注入清水没过大米,浸泡3小时-5小时至 *** 饱满。2.将 *** 倒出,入打浆机中用细刀打制成浆,静置蒸发3小时。3.向米浆中慢慢加入90℃的开水,烫至用筷子挑起可拉线即为烫浆成功。4.将烫好的米浆放入不锈钢盘中,入蒸箱蒸制半分钟取出,将浆水倒匀,入蒸箱蒸制3分钟-5分钟取出,叠放后切成0.3厘米×0.3厘米的丝即可(米皮应早上蒸制后当天使用,第二天则口感不佳)。
红油 将桂皮、白芷、肉豆蔻各10克,香叶、香草各3克,八角、草果各15克,小茴香20克,葱段200克,姜片150克放入不锈钢盆中,撒上细辣椒面1.5千克。将菜子油5千克烧至八成热,用勺子舀出慢慢泼在辣椒面上,一边泼油一边搅拌,使得辣椒充分泼透,并慢慢加入煮香醋100克,至油泼完,静置存放,第二天时使用红油颜色、味道更佳。
蒜醋汁 煮香的醋750克放入蒜末200克即可。
用干面皮拌了一盆凉皮,麻辣味的麻酱凉皮,吃起来简直太香了。
对于我来说,凉皮好像怎么吃都吃不够呢?在街边儿或者是小吃部里,只要看到有凉皮,我就不会去吃别的东西,一定要吃上一碗凉皮,才感觉到过瘾。
把那透亮筋道的凉皮,放到碗里,加上黄瓜丝、香菜、蒜末、香油、芝麻酱、辣椒油等等,然后用筷子一拌,再一闻,简直是太香了。
根本就是 *** 不住的 *** 。
做凉皮,其实真是一项手艺活,没有一定的经验,还真做不出来。
我曾经试着做了一回,结果没成功。揉面筋怎么也揉不成呢。
后来在网上看到有卖干面皮的,就买了一些回来,决定自己拌着吃。
干面皮,在家拌其实也很容易的,今天就拌了一盆,只是少放了一样,就是香菜,冬天想吃香菜的确是有点儿困难的事儿,所以就没有放香菜。
只要把面皮用开水泡五六分钟就能泡透了。然后切点黄瓜丝、香菜末、蒜末,再炸点辣椒油,放点生抽、香油、芝麻酱,把他们往一起一拌,吃起来味道也是不错的。当然比起现做的那种凉皮来说,味道是稍微差一点,不过吃起来味道还过得去,偶尔吃一回,感觉味道还是很美的。
你也像我一样喜欢吃凉拌面皮吗?如果喜欢的话,也可以试着自己拌点吃。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吧,下一篇文章再见。
不出名的小店麻酱凉皮6元,味道超赞舍得放料,难怪生意这么好呢祝吃货朋友们初一快乐!出门来吃个麻酱凉皮,这家店在背街小巷名气不大,但是看着生意不错,都是附近街坊在这里吃,6元一碗点一份试试看。
这种凉皮应该是酿皮子,蒸的比较厚,切得也比较宽,下面是皮子上面再撒点黄瓜丝。
再浇上醋水,蒜汁,调料水这些;
来上两大勺麻酱浇上去,麻酱闻着挺香的很出味。
这麻酱凉皮浇上辣椒油,再弄点干辣子,小店老板挺舍得,要啥给啥会做生意。
这么一份6元,看着料挺足美得很!
赶紧搅拌开,麻酱和油泼辣子都均匀拌开,包裹着凉皮,凉皮吃着劲道因为比较厚,口感很敦实。这汁子确实很香,既有麻酱的香甜,又有辣椒油的香辣,醋不多但是酸味很正,这面皮吃完,连汤都喝干净了。
没名气小店6元的麻酱凉皮,调味料给得很足,连汤都要忍不住喝完祝吃货朋友们初一快乐!出门来吃个麻酱凉皮,这家店在背街小巷名气不大,但是看着生意不错,都是附近街坊在这里吃,6元一碗点一份试试看。
这种凉皮应该是酿皮子,蒸的比较厚,切得也比较宽,下面是皮子上面再撒点黄瓜丝。
再浇上醋水,蒜汁,调料水这些;
来上两大勺麻酱浇上去,麻酱闻着挺香的很出味。
这麻酱凉皮浇上辣椒油,再弄点干辣子,小店老板挺舍得,要啥给啥会做生意。
这么一份6元,看着料挺足美得很!
赶紧搅拌开,麻酱和油泼辣子都均匀拌开,包裹着凉皮,凉皮吃着劲道因为比较厚,口感很敦实。这汁子确实很香,既有麻酱的香甜,又有辣椒油的香辣,醋不多但是酸味很正,这面皮吃完,连汤都喝干净了。
麻酱 凉皮
老相食厨房|凉拌经典!麻酱凉皮!零失误!在家几步轻松搞定
当下,跟一个美食发得最多的朋友聊天,探讨关于做饭的种种是非。我问,你整那么多花样不烦吗?她说,正因为花样多,每做一个花样都特别新鲜,特别期待,所以才不烦啊,让我天天做一样,我非疯不可。适时做出改变,学会一道麻酱凉皮,生活都会多一份光彩!
首先我们准备食材:芝麻酱2勺、黄瓜1根、凉皮2张、面筋1坨、醋3勺、香油4勺、大蒜3瓣、胡萝卜1/3根、豆芽1包、海带丝1把、生抽3勺、白糖1勺、盐1勺、鸡精1勺。
1.海带丝剪段 豆芽菜清理后都煮熟过凉水滤干放入大锅里备用,凉皮就买老相食家的凉皮;
2.凉皮切条、面筋切块、清洗干净,凉皮用干净的水冲洗两遍即可,清洗完成后装入锅里,胡萝卜黄瓜切丝,大蒜切末放入锅里;
3.芝麻酱两勺用四勺香油调稀 加入三勺生抽三勺米醋,搅拌好料汁倒入锅里;
4.加入一勺盐、糖、鸡精、十三香少许,爱吃辣的就加辣椒油一两勺即可,充分搅拌均匀,尝一下味道,咸淡适宜就可以装盘盛出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