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次学包粽子!
By DQ811024
用料- 竹叶 每个粽子2张
- 糯米 约1000克
- 五花肉 约500克
- 黑米 适量
- 小黄米 适量
- 红豆 适量
- 绿豆 适量
- 酱油 2勺
- 老抽 1勺
- 料酒 适量
- 五香粉 少许
- 黑胡椒 少许
- 花椒 少许
- 盐 少许
- 鸡精 少许
1、把糯米、小黄米、黑米、红豆、绿豆洗净,用清水泡一晚上备用
2、五花肉买回来洗净切小块,放入所有的调料腌制半小时。
3、竹叶买回来开自来水,用毛巾一张一张的两面擦洗干净,洗净的叶子放盆里用盐水泡泡杀菌(也可放热水里煮一分钟捞出,煮过的叶子不容易破烂)
4、五花肉放中间
5、肉上,再放一层米
6、包好的样子
7、将粽子放入电压力锅,水没过粽子,按豆筋键煮一个多小时。
8、煮好的粽子
9、看看,这粽子不紧外表好看,而且味道也不错哦。
小贴士粽子所放调料,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粽子里的“新味道”新华社太原6月14日电 题:粽子里的“新味道”
吕梦琦、解园、陈志豪
两片粽叶在手中环成一个锥形,舀一勺糯米装入其中,再塞进几颗红枣,用拇指将粽叶压实后,细线一捆,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前夕,在山西太原市民李建茹的家中,全家老少齐聚一堂,洗粽叶、包粽子、上锅煮……大家分工明确,其乐融融。
“包粽子是我们家端午节的重头戏,从小到大没断过。”57岁的李建茹说,虽然现在买粽子也很方便,但亲手包的总能让她回忆起小时候的味道。
李建茹清楚地记得,之一次吃粽子是在8岁的时候。她回忆道,母亲不知从哪节省出些钱,在端午节前的一次赶会上买了粽叶和红枣,加上家里攒下的一些黄米,一家老少围坐在院子里包粽子,比过年都热闹。
“那年头,粽子可是稀罕物。”李建茹说,全家6个兄弟姐妹,一人一个,“我经常吃一半剩一半,剩下的还能吃一顿,好像跟能多吃两口似的。”
在李建茹儿时的记忆里,浸透着粽叶香的黄米,搭配上软烂的红枣,撒上一小勺白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味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为吃饭发愁了。每年端午节,李建茹也不分吃一个粽子了,每次都吃得饱饱的。她说,馅儿虽还是老样子,吃起来却没有小时候香了。
“直到之一次吃到外地的粽子,才重新唤起了我的味蕾。”李建茹说。
1988年的端午节,刚参加工作的李建茹来到广州出差,为了过节的“仪式感”特意品尝了当地的粽子。李建茹说:“从来不知道粽子还有其他口味!咸肉的、蛋黄的、豆沙的……让我大饱口福。”
在太原市山姆士超市粽子 *** 前,顾客已经络绎不绝。 *** 负责人石绿叶介绍,和往年相比,荞麦蜜豆、低糖多豆等多种低糖健康的粽子受到人们追捧。
在线上,商家推出的粽子更加五花八门。“人们对口味的猎奇感越来越强,促使我们不断推陈出新。”杭州一家百年粽子老店知味观的市场部经理杨荟芸说,继去年推出了小龙虾粽后,今年还推出了芝士烤粽等新口味。
“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再受地域 *** 。”杨荟芸说,2015年以后,客源逐渐从长三角地区拓宽至全国,目前有40%的顾客来自长三角地区之外。
来源: 新华网
中国的粽子 *** ,盘点各地的粽子,各有各的特色,看看你吃过几样以长江为划分,人们经常将两地的南北风味笼统地概括为南甜北咸。但是,这一法则在粽子上却不适用。迥异于南方地区盛产的咸肉粽,北方的粽子,反倒是推行清甜多滋。
而且这两地的粽子除了口味上有差异之外,它们在个头和 *** 方式上也有着极大的不同。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但在我看来,一个地方的特色不止在人上体现,更在饮食上体现。就比如粽子,各地的人文也演绎出不同的粽子特色。
接下来笔者就为大家说道说道中国的粽子 *** ,看看有没有你们吃过的粽子。
北京糯米粽
北京人吃粽子秉持着简约的习惯,和对食物本味追求的理念。因此,老一辈的北京人最喜爱的就是糯米白粽。这种粽子是用洁白清甜的糯米包成小小的三角粽即可,并不会再过多地添加别的馅料。
*** 而成的粽子看上去,洁白的糯米再搭配上红润的裹粽线,真的是给人一种雅俗共赏,简约高级的感觉。要说糯米白粽最为地道的吃法,那便是蘸白砂糖食用。粽子的清香加上白糖的鲜甜,两者在口腔中迸发,这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岭南粽子
俗话说食在岭南,由此可见岭南人个个都是天生的美食家。这一点在粽子上也更是体现得尤为突出。岭南的肉粽不光是形状上千变万化,而且在口味和烹饪技法上也更是百花齐放,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在岭南,粽子的主角似乎不是糯米,清甜的糯米好像是各色食材之间的粘合剂。
硕大的五花肉,橙红的咸蛋黄,黑褐色的香菇等各种各样的食材,都可以被糯米给结合到一起,由此更大程度地融合出美妙可口的风味。
一个包罗万象的岭南粽子,鲜甜都很好的融合在其中。丝毫没有填压过咸这样的分歧,这难道不正是岭南人海纳百川,包容大度更好的印证吗?
广西粽子
广西粽子更大的特点便是它形如枕头,而且选用和芭蕉叶有几分相似的冬叶包制而成。在这里,粽子不仅是在端午节必吃的美味,而且也是广西人逢年过节都会互相馈赠的礼品。他们更好的新年祝福便孕育在一个硕大的粽子当中。
当然,一个巨大的粽子必然是要举家分享的。吃的时候沿着粽子的横截面切开,映入眼帘的便是层次分明的糯米,绿豆以及猪肉。闻上去香气扑鼻,吃上去更是软糯鲜香。
试想一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分享大肉粽的画面,又是封存在多少在外拼搏的游子的脑海中。
嘉兴粽子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粽子或许是一道只有在端午节前后才会食用的美食。但是在嘉兴,粽子更像是街头巷尾的日常烟火。当晨光微曦,能够唤醒嘉兴人的沉睡的,或许不是清脆的闹铃,而是满街飘香的粽子香味。
嘉兴的粽子在长三角一带可谓是一骑绝尘。它不仅在粽子的选材上面下足了功夫,而且也赋予了粽子别样的精巧。就以嘉兴粽子中知名度更高的蛋黄肉粽为例,粽子外观看上去精巧细致,而且内里红润的猪肉和橙黄的咸蛋黄更是相得益彰。
嘉兴肉粽讲究猛火炖煮,这样粽子的鲜香与迅速升温的蒸汽才能很好地释放出浓郁的咸香。咬上一口你会发现,浸满了油脂和酱油的糯米与酥烂的猪肉相辅相成,十分美味。
以上便是笔者为大家介绍的四款地域粽子。饺子于春节,月饼于中秋,粽子亦于端午。家乡的味道或许是游子和家乡一生的牵挂。不知道笔者为大家介绍的几款粽子有没有勾起大伙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笔者码字不易,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收藏。也欢迎大家将你们家乡的美味粽子补充在评论区下方。
粽子的前世今生说到端午,必定离不开粽子,各地端午节虽然有各种不同的风俗,但粽子却是大家共有的吃食。关于粽子的来源,普遍的说法是吃粽子纪念屈原。但其实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进化史。
战国时被赋予道德含义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 *** 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晋代正式成为节日主角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 *** 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魏晋后期,筒粽逐渐消失,而包裹黍米的叶片发展为芭蕉叶、荷叶等,后来大多用箬叶和芦苇叶。与此同时,粽子的内馅材料也在逐渐变化,咸粽开始出现。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开始在米中掺入各种肉类,包裹成“杂粽”,作为往来馈赠的礼品。
唐代走进寻常百姓家
隋唐时,端午节成为全国 *** 的节日,而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标配自然也出现了很多新品种。最著名的“九子粽”,就是用彩线将九个粽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孙,唐玄宗曾用它来大宴群臣,其《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有言:“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而锥粽、菱粽、秤锤棕等也都是当时出现的以形命名的新型粽。
粽子的内里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开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枣、糖、松子、栗子、胡桃、姜桂、麝香之类的多样食材,甚至还出现了杨梅粽、蜜饯粽,以及内含香料,佐以红色蜂蜜的“绯含香粽子”。
宋代成为社会新时尚
宋代保留着夏至食粽的古俗。其时粽子已经基本都用糯米,以箬叶或艾叶包裹,内馅又增加了柿干、银杏、赤豆等,用艾灰淋汁煮熟,其色如金。吴自牧《梦粱录》里就有“裹蒸粽子、栗粽、金挺裹蒸菱粽、糖蜜韵果巧粽”的描写。南宋时,粽子还被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来招揽生意,如《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中就写道:“角黍,天下唯有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如此吸引眼球的设计也说明宋代时粽子已经发展得极为成熟,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考生的吉祥食物
明清时期粽子的品种更加繁多,从宫廷到民间,从南方到北方,各有千秋。造型、用料已经极为丰富的粽子再次被赋予新的意义。明朝是科举 *** 的鼎盛时期,粽子就从这方面做文章,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时至今日,这一手段仍然兴盛不衰,每逢重要 *** ,家长们还是要做枣粽给孩子吃。
而发展到今时今日,粽子的花样变得更加的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 *** 。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粽子,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青睐。它们的种类愈加繁多,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诗词中的端午风物:彩线轻缠红玉臂 竹叶金盘粽子香“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如果节日有颜色,端午节一定是青色的。或是一支江南的竹篙,轻柔点破春江水;或是一枚南国的粽叶,细雨氤氲水湄旁。端午节,似一叶小舟,载着屈原的《离 *** 》,溯流而上,是青青子衿,亦是青史沉沉,穿越 *** ,与你相见。
源流: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即开初之意,故古代称正月为“端月”,称年初一为“端日”。元代《岁时广记》载曰:“五月初一曰端一,初二曰端二,数以至五曰端五。”“端”亦有“正”之意,《广雅·释诂》曰:“端,正也。”《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所以,端为始。“午”即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在正中,阴阳交错立正,是为“端午”。
同时,端午节亦源自天象崇拜,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 *** 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闻一多《端午考》中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来起源于民间原始崇拜的端午节,不断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其中“纪念屈原说”流传甚广。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一生怀才不遇,遭馋去职,流放沅、湘,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 》《九歌》等诗篇。最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有对联曰“汨罗沉恨, *** 难涤屈子愤;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即表达了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屈原一生,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一生忧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终生探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贞志节。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志趣已深入人心,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元代张渥绘《九歌图卷 东君》
唐宋时期,端午节多龙舟竞渡活动。刘禹锡《竞渡曲》便记载了沅江的一次赛龙舟活动:诗以“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起笔,写竞渡场面之开阔盛大;“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写击鼓声音如雷,竞渡声势浩荡;“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更可见唐时龙舟竞渡之盛况。唐代诗人卢肇亦有一首《竞渡诗》,其中“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两联,生动描绘了龙舟竞渡时鼙鼓响动,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盛大场景。
龙舟竞渡亦引发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如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 *** 在世间。”全诗凄婉悲切,情意深沉。明代诗人边贡《午日观竞渡》中,先写“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之竞渡盛景,再写“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之个人感慨,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五月》
风物:水风吹殿送微凉 竹叶金盘粽子香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拿出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为防被蛟龙所食,于是用楝树叶包饭,以彩丝缠缚,后来即发展成棕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后烤熟,称“筒粽”。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唐代,粽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时期,粽叶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用芦苇叶等,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词中亦粽叶飘香,诗人们多写到“角黍”,如宋代赵长卿《一斛珠》词云“菖蒲角黍家家节”,曹勋《端午帖子九首》诗曰“角黍菖丝随丝物”,白玉蟾《端午述怀》诗曰“冷浸水团包角黍”,可见宋代端午食粽之风俗。或称“角粽”,如唐代姚合《夏夜宿江驿》诗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欧阳修《渔家傲》词云“五色新丝缠角粽”,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诗云“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或直称“粽子”,如宋代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即曰:“水风吹殿送微凉,竹叶金盘粽子香”。宋时以果品入粽,诗人们多提到“杨梅粽”,如司马光诗云“懒开粽叶觅杨梅”,苏轼诗云“时於粽里得杨梅”。
▌康士丹 《京都叫卖图·卖粽子的》
南北朝时期,斗草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一种习俗,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由采草 *** 衍生而来,一种是“文斗”,一种是“武斗”。“文斗”,即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和文学之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 *** 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即载有香菱与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人斗草。时值宝玉生日前后,宝玉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即时近端午。原文曰:“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答到最后者为胜。“武斗”,即儿童以叶柄相勾,相拽相绞,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可见宋代斗草之盛。
▌清代《婴戏图册》之《斗草图》
此外,端午节还有 *** 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洗草 *** 水、挂钟馗像、放纸鸢、制凉茶、赏“五端”(石榴、葵花、菖蒲、艾叶、黄栀子)、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等习俗。
诗情: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最著名的是苏轼的两首词。其一曰《六幺令·天中节》,其二曰《浣溪沙·端午》。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 *** *** ,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六幺令”,词牌名。“天中节”,即端午节之别称。这首词上阙写端午节时民间的习俗活动:人们用绫罗布帛等材料制成小虎形,缝缀于儿童臂上,以避恶消灾;人们将青翠的艾叶、菖蒲挂于门前,以避邪驱瘴。端午佳节,人们或放飞纸鸢,或粽叶飘香,或以樽盛酒,或以俎盛肉,或龙舟争渡,或助威呐喊,共同凭吊屈原。由此可见北宋端午佳节之盛况。下阙词人怀古抒情,“感叹怀王昏聩”,借屈原的难遇明主,暗讽时政,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和落寞悲戚。
▌清徐扬绘《端阳故事图册·悬艾叶》
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 *** 。
这首词主要描写北宋女子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是一首优美的风俗诗词。上阙写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和对浴兰活动的期待。端午时值初夏,天气渐热,故轻汗沾衣。“芳兰”即“芳香的兰花”,宋时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参与者众多,故“流香涨腻满晴川”,即指女子梳洗时用的香脂水粉随水流入河中,由此可见浴兰活动之盛况。下阙写端午节时北宋女子的节日装扮和祈愿。她们按照民间风俗,以彩线缠玉臂,“彩线”即 *** 吉祥的五色丝线;以小符挂云鬟,即指女子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 *** 、保佑平安的符录。最后,女子们互致节日的问候,祈求与所爱之人岁岁年年长相见,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全词清新明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
苏轼词展现了北宋端午风俗,南宋诗人陆游亦有一首《乙卯重五诗》,诗云: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 *** ,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作于1195年,即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诗中具体展现了南宋时的端午风貌:端午时节,山村榴花 *** ,风景明丽。诗人吃了有两个尖尖角的粽子,高高的帽子上 *** 着艾枝。同时依照旧俗,忙着储 *** 、配 *** 方,希望能平安无病。日暮时分,诸事既毕,家人早把酒菜备好,诗人身心愉悦,于是喝起酒来。诗中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端午风俗,民风自然淳朴,节日氛围浓厚,字里行间充满闲适与惬意。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这首闲适细腻的生活诗确实让我们倍感慰藉。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来源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郭林丽
编辑:白杏珏
?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端午到,海南的这些粽子你尝过几种?说起端午
你一定会想到粽子
或者可以说
满街的粽子飘香
你才想起端午节到了
粽子可以说是端午节的“代言人”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 *** 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 *** 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
——梁实秋《雅舍谈吃》
粽叶包裹的世界
岂止是甜和咸可以简单说得清的
海南作为以咸口为主的“粽子 *** ”
也有着“百里不同味”的情况
海口香草粽
主料经过香草的腌渍浸泡,入锅前就自带了香味。在秘制香草水中老火慢焖10小时,外至粽叶内至里馅,都弥漫着香草芬芳。每一口都软糯微香,油腻消散。
定安黑猪肉粽
土生土长的黑猪肉,山里摘的半老柊叶,火山地区产的富硒糯米,红土泥腌制的咸鸭蛋黄,样样上乘。“海南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粽子”,这是专属于定安粽子的特殊“ *** ”。
图/张茂
儋州洛基粽
除了传统配料外,咸鱼肉是洛基粽的“ *** 锏”,香松甘醇,是油腻中难得一觅的清香。剥开热乎乎的洛基粽子,闻到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就让人胃口大开了。
澄迈瑞溪粽
澄迈有条九龙溪,溪水清澈,为当地的养鸭户提供了天然的好环境。鸭子爱吃九龙溪里的蚌,生下的鸭蛋营养价值高,蛋黄呈橙红色。做成咸蛋后包进粽子里,油脂比普通咸蛋黄要多,但肥而不腻,甚是清爽。
万宁和乐粽
和乐粽的食材来源独特,离不开一个“鲜”字,海鲜的“鲜”。糯米生长在咸淡水交界处,自带咸味;粽子里的黑猪肉,是渔民用小鱼、小虾、海菜和椰肉喂大的,肉质鲜美;当地的咸水鸭以滩涂地上的小贝壳、小鱼虾、玉米、稻谷为食,下的鸭蛋也和一般的鸭蛋口感不同。
保亭黎家三色粽
生长在山区的旱糯稻(山兰稻米),经过黄姜、鸡屎藤、红蓝藤叶的泡制,呈黄、黑、红三色,三色粽因此得名。在腌制的猪肉中加入胡椒和有着“海南茅台”“ *** ”等美称的山兰米酒,猪肉弹牙,嚼劲十足。
琼中苗寨五色粽
用野生植物的叶液提供天然色素,红、黄、蓝、黑、白五色,光看颜色就已经“先声夺人”。吃五色粽,分热吃和冷吃两种。带着锅气的热粽,香味回溢,软滑粘牙。放凉的粽子,细嚼慢咽,唇齿间仍留有吞不进肚、吐不出口的余味。
陵水机粽
有别于肉粽,陵水的“机粽”没有馅料。晒干的椰子壳烧成“火雾”,加水按一定比例过滤成淡 *** 水,将糯米浸泡其中。通常,陵水人吃“机粽”时会蘸上红糖,不仅少了粘腻,口感反而清爽甜趣。
文昌笠饭
文昌人用露兜树叶(也有说椰子树叶)编成方形或者鸭子形的“饭筒”,再将与盐巴、大蒜搅拌过的糙米灌进“露兜饭筒”煮熟,蒜和露兜树叶的香气相互交融。
白沙豆粽
跟海南其他地区大多数重咸口的人不同,白沙人包粽子,喜欢在糯米里加红豆。淡黄糯米上点缀着零星红色,丰富的口感使味觉的层次更加分明。
乐东牛角粽
乐东多包牛角粽,粽如其名。用野菠萝叶子包制的粽子,四四方方,像牛角,香气独特。
海南的粽子种类实在太多
海妹无法一一列出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每个地方因风俗习惯不同
都会有些许差别
如果说哪里的粽子更好吃
想必会是你记忆里的那一个
出品:海口日报新媒体
文案/制图:陈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话端午|粽子飘香文 | 陈玉玲
“五月端阳节,家家粽子香”。华夏大地处处弥漫着温馨,炎黄子孙陶醉在粽叶淡雅的香味中,沉浸在屈原的不朽精神中。真可谓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的鼓声;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就在风里歌里水里。此时,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 *** 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听着这熟悉的民谣,又想起千古的传说。每逢端午节,留香的艾草、飞渡的龙舟、甜蜜的粽子,总会让人再次感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也让华夏儿女感受到 *** 习俗,带给我们那份深深的情怀。
端午节这天,家家吃粽子。粽子好吃,要感谢我们勤劳聪明的先辈。据说,当年屈原仰望苍天,他时刻忧虑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当传来国都被攻陷的消息后,他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愤怒、他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沉入了江中。老人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 *** 。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喂鱼,后来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敬重。
屈原生前,他忍受着无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殉职后,他的继承者们贯穿古今,前仆后继,层出不穷。李白、杜甫、岳飞等……,数不胜数的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精神。是他让端午节熠熠闪光;是他让江水接受祭拜;是他让国人由蒙昧走向进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屈原的精神从未离开我们,一直在传承。特别是在今年初的 *** 中,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 *** ,灾难降临到人间,瘟疫突袭荆楚大地,并在全国蔓延,幻棕魔影,无声般的侵蚀着人们的健康安全。国人谈疫色变,九州大地惊恐不安,人们的生命正在饱受病痛困扰。
国家号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几万名白衣勇士,在万家团圆的当晚,背起行囊,逆行前往,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在医疗阵地的前沿上。我们的医护人员“万众一心, *** ”,治魔降险,阻止了 *** 的蔓延。用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换取了人们幸福安康,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这就是屈原精神的更好延续。
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走的更稳、更坚定,无往而不胜。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热爱祖国!
屈原那时处在人生的逆境中,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虽亡、情未改的爱国情怀,是国人学习的榜样;那赛龙舟的精神,也是亿万人民同心协力的象征;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自然的强悍面前,人类团结一致,血脉永远相连。
历代诗人对粽子情有独钟,在端午这天,饮酒品粽之余,还以粽子为题材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代诗人殷尧藩:“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表达了背井离乡的游子,重返故里时的激动之情。清代儒学大家谢墉笔下的粽子,另有一种情调,在京城做官时,他念念不忘家乡的粽子:“年年令节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人借粽子倾吐对远方 *** 的思念之情。
记得我们小时候过端午节,粽子都是母亲亲手包制的。每到端午节时,母亲总是提前采来新鲜的芦苇叶,用煮沸的水将苇叶泡涨留着备用。然后把泡好的糯米用这些叶子熟练地包起来,再放上一颗红枣,最后用线 *** 两道,在粽子的一面绑上一个漂亮的结。等到粽子蒸熟了的时候,满屋都弥漫着苇叶和糯米的清香,让人直流口水,我和哥哥常常等不到放凉了再吃,总是烫得嘴都红了也不觉得疼。回想起来,至今还觉得可笑。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及其丰富,超市里粽子种类繁多,甜的有蜜枣、榛子、薏仁……咸的有猪肉、牛肉、火腿……还有水果味道的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母亲亲手包制的粽子最香,还有那满屋都散发着苇叶和糯米的清香。虽然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依然怀念母亲亲手包制的粽子味道。
“情浓粽飘香,端午节安康” 。历经 *** ,端午节却依然焕发出迷人的光芒。人们在端午佳节:“吃粽子,撒白糖, *** 艾叶,配香囊,荡起桨,推开浪,赛舟驰骋处处祥”。此时,大江南北到处呈现出幸福生活美好的景象。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每个节日都蕴 *** 无限的遐想,也饱 *** 先辈对后人的无限期待。千百年来,粽子盛行不衰,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成为文化传承的符号,至今在人们的心中仍有无穷的魅力。
作者简介:网名:碧玉玲珑,原名陈玉玲,在中国人民银行兖州支行,喜欢诗书阅读,诗散文写作,文稿曾被《山东金融文学》、《齐鲁文坛》、《大众报业—齐鲁壹点》、《都市头条》等平台采用。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 *** 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 *** 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臭豆腐粽、火锅粽、螺蛳粉粽……这些口味的粽子你想试试吗?6月12日上午,重庆涪陵红酒小镇举行了一场“百味粽子比赛”,现场迎来了十多种创意粽子(怪味粽) *** 拼。
臭豆腐粽、折耳根粽、辣条粽、大蒜粽、芥末粽、香菜粽、螺蛳粉棕、花椒粽、泡椒粽 、榨菜粽、火锅棕、小面棕、雄黄酒粽、葡萄粽、开心果粽、腰果粽、虾仁粽、鹌鹑蛋粽、花生粽、火腿肠、枣仁粽、豆干粽……
记者看到,现场展示出的粽子口味超乎大家伙儿的想象。有的让人有点小期待,有的也不免让人皱眉。
考虑到端午节将近,主办方特意将这些粽子摆盘,供游客免费品尝。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召唤,游客上前品尝,各种口味的粽子都有人“试水”。
有人说,自己本来就喜欢吃螺蛳粉,所以选择了螺蛳粉口味的粽子。有人选择了辣条粽子,“味道跟辣条一样”。有人觉得泡椒味粽子也不错,“就是泡椒有点辣,我要赶紧去喝水”。还有人吃着螺蛳粉口味的粽子一边皱眉一边说“好吃”……
美心红酒小镇就业扶贫车间食品线负责人张恒说,这些怪味粽都是他带领工人生产的,各种原料均来自于车间。搞这样的活动既是与民同乐,也是“市场调研”。
张恒说,他们每年都要做不同的粽子创意活动。去年搞了一个“千斤粽”,到今年订单量升了3倍,目前车间可量产十多种口味的粽子,各种种类粽子中,腊肉粽的订单量占比更大。
上游新闻记者 张旭
大老虎、小老鼠、胡萝卜……这些造型奇特的“粽子”,藏着孩子们满满的爱意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陆莺 杨阳
“姑姑,这是我设计的大老虎粽子,我想送给您,祝您虎年吉祥。”
“奶奶,奶奶,这是我设计的小老鼠粽子,希望您戴在身上能迎来好运。”
“因为您是属兔的,所以我设计了胡萝卜粽子,我希望您能每天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身体健康!”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宁波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不少同学的长辈们都收到了来自孩子们亲手 *** 的端午礼物——用布料 *** 而成的“粽子”。
这些精美可爱、造型各异的“粽子”,是小港中心学校布艺社团的二十多位同学们在美术教师陆莺的指导下,历时一个月,精心设计 *** 而成的。从构思画稿,到挑选适合的布料颜色,探究多种针法,再到精选优质艾草填充,最后装饰完成,每一处都加入了孩子们的小心思。
603班潘雨萱这次特地 *** 了老虎粽子送给姑姑。她挑选典型的老虎造型,将土 *** 的布料裁剪成长方形,并用平针法和隐针法缝合出三角状的粽子外形,选用醒目的亮 *** *** 它头上的“王”字,为了让老虎的眼睛更加有神,还使用了不同形状、颜色的布料进行叠加,当然还少不了老虎标志 *** 的胡须和张大的嘴巴。
402班地程姝雨做了一个长着笑脸的粽子送给奶奶,“希望我的奶奶笑口常开!”同样 *** 了粽子送给 *** 张艺琼则说:“奶奶在老家,我想亲手为她 *** 一个粽子,希望能长久地陪伴她。”
同学们边设计边讨论,每个粽子都是他们为长辈量身定做的,背后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同学们说,他们想要送给最亲更爱他们的长辈,表达对他们的感谢之情。“以前端午节我们也会向长辈送祝福,但是这次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设计 *** 礼物,感觉更有意义了!”301班张书瑜同学说。
“学校美育教育一直坚持‘以美育美,以美育人’的原则,努力让孩子们从小懂得求真、向善、尚美。”陆莺说,“在端午节前夕,让孩子们在美术学习创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这是‘以美育美’的过程,让他们把亲手 *** 的礼物送给家人,学会感恩,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摘编、改写及进行 *** 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散文丨谢德才:龙潭坪的粽子龙潭坪的粽子
谢德才(土家族)
一个朋友到乡下去,要途经龙潭坪,还隔一座山,他就拔通熟人的 *** ,叫他帮买几个粽子,对方却说,要排队,我给儿子买的都还没买到手……
说起龙潭坪,那里确是个好地方。传说是一个五龙捧圣之地,由五条形似龙的青龙垉、水龙垉、来龙垉、白龙泉、龙溪口的小山而围成。
这地方, *** 如云。她们的腰肢柔软纤细,眼睛大,很能吸引异 *** 的注意。
龙潭坪是粽叶之乡。放眼望去,山川绵延,无边无际。深山里,白雾缭绕,处处都是粽叶。
粽叶,密密麻麻,一页盖住一页,望不见天,偶有一缕阳光钻缝而下,就如穿针引线,连接天穹和天地。
天气晴好的日子,打粽叶的女人天刚蒙蒙亮就起了床。她们背上几个大袋子、一壶茶水和几个蒸熟的红薯就往深山里跑。极个别的,还会在腰间 *** 上一把镰刀,以备不时之需。
红军村的红军寨,是粽叶最多的地方。除了满山遍野的野生粽叶以外,还有大面积人工种植的粽叶。那人工种植的品种,大概经过了迭代和改良,叶儿更宽、更长、更绿。女人们来到这里,主要去野生粽叶林。她们打满两大袋,挑出山,就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歇歇气,土家吊脚楼里的红军后代为她们端茶倒水,还讲起红军村的故事。红军村的所在地毛垭,是 *** 带着队伍活动的地方。当时,不到一百人的村,就有三十人参加红军。这里的云头山、将军岩是 *** ,很多红军战士在这里献出了生命。将军岩就是当年十名红军战士舍身跳崖的那个绝壁。而今,这里的粽叶,漫山遍野。打粽叶的女人不怕累,不时还扯开嗓子,唱起桑植民歌:“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
山外的人来到这里,看到的,是满满的绿色;感受到的,却是红色的精神与力量!省 *** 的扶贫队,曾经在这里定点帮扶多年,所以,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故事。也正因为他们在这里常年跟老百姓打成一片,使红军村远近闻名,从贫困村一跃成为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吸引很多人慕名而来,使得这里的野生粽叶和手工粽子都十分走俏。这里的粽子,经常是一粽难求。
粽叶和粽子卖了出去,乡村的新房就多了起来……
为包好粽子,她们选上打回宽而嫩绿的粽叶,在水中浸润得滋柔。一张张碧绿而狭长粽叶,在女人们的手里,翻来覆去。她们用手指朝上向里转动着粽叶,一大一小的粽叶被她们折成一个个的锥形。成串成串地挂在木椅上,那场景,让 *** 连忘返、跃跃欲试。在折好的锥形里,放上浸泡好的糯米,塞上土家腊肉,或甜枣,或蛋黄,或其他东西,封口,裹实,再抽出一根细细的麻绳,绕着粽子转上几圈。一会儿,身边的盆里,就有了一大堆带有粽叶清香的粽子。
便区别不同的味道,粽子的形状,有三角形,方形和椭圆形。小巧别致,棱角分明。
她们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倒上水,煮上个把钟头,新鲜粽叶的味道和糯米的味道完全融合。粽子出锅以后,表里如一,那翠绿的粽叶变为暗绿,解开绳子,剥开“外衣”,露出的是糯米的底色。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粽香味。那一缕缕的粽香,越闻越想闻,令人垂涎三尺。
那粽子的味道确实好,入口的感觉:香,柔,嫩,糯,越嚼越有一股股的余香。若沾点白糖,再一口咬下去,甜蜜蜜的滋味,便由心底涌出!
一个粽子 *** 。品尝粽子时,人们也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粽子,已不简单是一种吃食。它,蕴含了更深更广的文化传统涵义。
因有了粽叶,有了粽子,这里的粽子店慢慢地多了起来,人们的日子也慢慢地好了起来。
龙潭坪的粽子,妙在一身碧绿、一根红绳、一抹暗香。(配图: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