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东晋为什么不北伐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东晋的建立和灭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东晋为何无力灭十六国
东晋并没有能力北伐。
东晋是一个悬在半空的王朝,基础非常薄弱,它的基础是世家。东晋的存在,不过是这些世家集团抱团取暖,推出一个皇室作为王朝的牌子而已。皇帝权力微薄,只有一个名义。不仅如此,一旦有人拿到兵权,世家就开始捣乱,因为军政强人对大家是一个威胁。东晋之后出现了军政强人桓氏父子和刘裕,结果他们发现当了皇帝以后,这种情况仍然没有改变。晋、宋、齐、粱、陈这几个朝代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朝廷无力更新底层,权力基础薄弱。北伐,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 *** ,对世家能有什么好处?南朝衰落的死局,就在于世家垄断了权力。
世家,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并在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之后制度化,这确保了 *** 权力的世袭,世家垄断了基层。这也是曹魏、晋和南朝四代不稳定的根源,这种结构虽然新的王朝建立起来容易,但灭亡也快,这些王朝不过是世家推出的替死鬼而已。
世家,这种势力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从东汉一直到隋朝,使多个朝代不稳定。甚至北方胡人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也不得不采用,也是这些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北朝最终消灭南朝,根本原因就在于北方胡人王朝对世家的打击更强一点,国家根基稳定。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
三国归晋,天下一统,八王之乱,二世而亡,316年匈奴人刘渊灭亡西晋,中原的士族和人民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今南京),420年被刘裕所建的刘宋取代,享国103年。东晋初年,司马皇帝没有实权,而由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四大豪门大族轮流把持朝政,既相互争权,又相互制约,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同时在北方与东晋并存的政权为“五胡十六国”,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他们自304年匈奴刘渊建立汉国(后改为赵)开始,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在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建立的十六个主要政权。可以概括为:一汉(成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五凉(前凉、后梁、南凉、北凉、西凉)和胡夏,这些政权有些是同时存在,有些则为此生彼亡,互相替代。
东晋为何能够偏安一百多年?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西晋灭亡,“衣冠南渡”,胡族人将争夺重点放在天下中心、帝王基础的关陇地区和河北地区,而对于当时经济远不如北方的江南并未当作重点,东晋得以残喘。
二、东晋凭借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有利于防御,当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之间狼烟四起,战乱不休,内耗极大,无暇南顾。
自304年,北方一直征战不休,仅前秦苻坚曾短暂统一,秦苻不顾名相王猛生前建议,出动北朝全部军队,结果被名将谢石、谢玄带领的东晋八万人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又四分五裂,根本没有实力灭掉东晋。
东晋曾多次北伐,比如祖逖、庾亮、殷浩等三次讨伐后赵,虽因粮草、选将等原因失败,桓温三次北伐,灭了成汉,刘裕两次北伐,灭了南燕后秦等。
三、东晋虽皇帝并无实权,由四大家族共同执政,平时内部矛盾重重点,但在国家危亡时刻,还能齐心协力、共同对外,并且东晋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如谢安、桓温、刘裕及闻鸡起舞的祖逖、刘琨等。
东晋自桓温刘裕北伐后,宋齐梁陈四朝,再无北伐,是人心思定还是国无良将
鉴往知今,千年依旧!
西晋末年,永嘉南渡,北土沦陷,众多有识之士苦思北伐,其中最出名的有三位,祖狄、桓温和刘裕,但因为士族门阀的制约,只有刘裕卓有成效,最终刘裕也凭借空前威望,屠尽东晋皇室,打压士族,重用寒门,篡晋建宋,成为南方四朝中国力最强盛的一朝。
自刘裕之后,南方四朝并不是再无北伐,相反一共十二次北伐,因为皇权门阀士族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有实权的帝王苦思北伐获取威望打压士族,但这十二次均遭失败,我们可以从其中最经典两次来看一下为什么会失败。
元嘉北伐刘裕死后,刘宋陷入了短暂内乱,最终刘义隆崛起登基是为宋文帝,励精图治数年,开创了南朝之一治世:元嘉之治。
文治鼎盛的同时,刘义隆便考虑着开疆扩土,同时消除北方的威胁,于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南朝之一次北伐,是为元嘉北伐。
共计三次,分别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次战争中宋文帝虽留守建康,各次派不同将领出征,但都会传诏传授战略。三次北伐主要目标及战场均为宋的河南失土,战事耗费了不少兵力及物资,但结果全遭失败。尤其第二次北伐对江北各地造成极大破坏,江南人民也在恐惧震荡中,久久不能平复。
宋文帝去世后宋更陷入内斗混乱中,北魏渐取得军事上的优势,逐步夺取宋的北方领土。
太建北伐太建北伐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对长江以北两淮地区的一次军事行动。由南朝陈将领吴明彻指挥,作战对象是北齐和北周。此次作战使得南朝陈一度恢复了对江北淮南地区的统治。后因对北周作战失利,吴明彻被俘,淮南地区得而复失
这么多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和东晋一样,门阀士族过多制约。
其二:准备不够充分,太过仓促。
其三:南北易势,难度一直在增加。
其四:朝廷上下人心未能统一。
这是这些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有前面提到的人心思定,国无良将的因素,但不是不北伐的原因,是北伐失败的原因。
东晋的建立和灭亡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內迁,形成“五胡乱华”,局面,建都洛阳的西晋统治瓦解。公元317年,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新建立晋朝,史称东晋。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族也建立十六个政权,也称“五胡十六国”。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黜晋安帝,建立刘宋政权,晋朝灭亡。
东晋真的没有能力统一天下吗,为什么
东晋政治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名实相符的【集权中心】,也就是说:皇帝名分与实际权柄始终是分离的。这种名实不合的不稳定态,被田余庆先生概括为【东晋门阀政治】或【皇权政治的变态】。我们既可以把东晋政治视为魏晋皇权彻底崩解以后的“旧制度末世”,也可以把东晋政治视为南朝皇权孕育过程中的“新制度前传”。总之,【东晋政治】是一个“名实不合”的不稳定时代。
东晋建国是本不具备继承权的司马睿与世家大族相妥协的产物司马睿本身名分的欠缺以及他创设建康朝廷时世家大族的鼎立支持,使得东晋诸帝在一开始就不是有着煌煌军威的强力皇权。东晋在一开始便是一个必须依靠世家大族军政经文影响力方能维持其统治的政权。弱势的皇帝始终希望重振皇权、强势的门阀始终希望更加强势、弱势的世家始终希望维持均势、流民武装与土著豪族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政治地位,整个东晋域内的各方势力全部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比起“恢复北方”,在荆扬之间、朝堂之上争权夺利明显更符合东晋内部各方的基本利益。
世家大族不乐意看到集权政治的重生另外,想要“恢复北方”就必须调集足够充足的资源,想要拥有足够的资源,就必须集中充分的权力,但大多数门阀世家是不乐意这样干的,他们更乐意维持眼前的均势,无论是司马氏皇室出面集权(元帝、孝武帝、会稽王)还是强势门阀出头集权(王敦、桓温、桓玄),都难免遭到大多数门阀世家的联手反对。王导与谢安,之所以被并举为东晋名相,其实正是因为他俩的执政方针就是更符合大多数门阀世家利益的美美与共。
任何一次东晋北伐都得不到全力支持在各方势力都更乐意在荆扬之间争权夺利的不稳定状态下,“北伐”、“恢复”、“一统”等语词,根本无法有效转化为东晋政权上上下下的一致追求,只能沦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靠着流民武装与河南坞堡势力北伐的祖逖,靠着荆州军力北伐的桓温,靠着东晋朝廷支持北伐的殷浩,他们所掌握的武装力量,在为国北伐的同时却也面临后方不希望他们坐大的势力牵制,瞻前顾后,怎能取得更持久而有效的成果?何况较为成功的领军人物桓温与刘裕的数次北伐,基本上就不是为了统一,至少首要目标就不是统一,而是通过功勋积累来增加用于篡代的威望,行曹魏篡汉之事。
北方十六国频频产生军事强权阻碍北伐顺利开展除了东晋内部的因素,北方间歇性诞生后赵、前秦、北魏等三大黄河流域强权,且割据一方的前赵、前燕、后秦均是军事实力不弱的政权,他们的存在也使得东晋很难获得可以大踏步北伐的窗口期,再加上东晋自身的持续内耗,即便有窗口期也很难充分把握。
小结东晋百年,无时无刻不处于更高权力的内部角逐状态,强势门阀、司马皇室、南渡望族在权力上层相互拉扯,土著豪族、流民武装在权力边缘挣扎,上上下下凝合不到一块儿,并且在朝堂之上、荆扬之间进行着持续角逐,哪里还能腾出手来克复中原?
综上,内部持续不稳的状态,使得东晋政权始终停留在表面上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实际上却始终保持一种内耗严重的状态,不是分裂,却神似分裂。内部不统一,外部有强敌,自然实现不了统一大业。
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
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
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东晋为什么不北伐和东晋的建立和灭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评论列表
,但灭亡也快,这些王朝不过是世家推出的替死鬼而已。世家,这种势力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从东汉一直到隋朝,使多个朝代不稳定。甚至北方胡人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也不得不采用,也是这些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北朝最终消灭南朝,根本原因就在于北方胡人王朝对世家的打击更强一点,国家根基稳定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实际上却始终保持一种内耗严重的状态,不是分裂,却神似分裂。内部不统一,外部有强敌,自然实现不了统一大业。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获取更多国史干货知识,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