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什么宫里的嫔妃不能自戕?清代有哪些针对宫女的刑罚?

华衣锦 学知识 2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办什么宫里的嫔妃不能自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办什么宫里的嫔妃不能自戕的知识,包括清代有哪些针对宫女的刑罚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清代有哪些针对宫女的刑罚
  2. 清朝为什么禁止裹足
  3. 古人的名字里为什么要带一个看似不吉利的“病”字
  4. 大家最近都看了什么好看的言情小说
  5.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清代有哪些针对宫女的刑罚

在《甄嬛传》、《延禧攻略》、《如懿传》中,内务府下辖的慎刑司简直是满清十大酷刑的发源地。嫔妃、宫女、太监,一旦囚禁于慎刑司,简直就是迈入地狱之门!然而,慎刑司不仅不敢对违法犯罪的嫔妃用刑,就连审问嫔妃它也没资格!它严刑拷打的却是戴罪的的太监、宫女!下面就让福垊脑洞大开地带你到神秘而又恐怖的慎刑司一游吧。看看都有哪些对宫女的刑罚吧!

之一种【杖刑】

明朝允许太监和宫女对食(知己)甚至结成菜户(夫妻),然而在清朝是严禁太监和宫女交朋友更不要说搞对象了。一旦发现就会对宫女、太监违反规定,慎刑司立即施以杖刑。太监可以穿裤子挨板子,而宫女必须扒掉裤子打 *** 。为了防止宫女挣扎,影响施刑。他们先令宫女趴在长凳上,并将双臂双腿分开。然后,将四肢及宫女的腰部用固定在长凳上,由两人行刑。一人边杖责边数数,另一人则厉声呵斥:“你知道错了吗?”去衣受杖的目的有二:一是防止衣服里垫东西;二是对犯错宫女进行羞辱。

第二种【猫刑】

猫刑最初是烟花女子犯错受到老鸨惩治的私刑,后来引入了慎刑司,主要对宫女跟太监外的男人发生感情的惩罚。先令宫女宽衣解带,然后赤身跳入大口袋中。然而施刑者先在口袋中投入老鼠,继而投入猫咪。然后,口袋口在脖子处扎住。因为老鼠的存在,猫不停地在口袋中追赶老鼠,猫和老鼠在追赶中,将会把宫女抓得遍体鳞伤。但这种刑罚并没有结束,宫女长期困在袋子中,大小便都拉入袋中,久而久之会感染疾病而死。

第三种【拶(zan)刑】

这种刑罚主要用于慎刑司审案逼供,当宫女犯罪后。慎刑司没有过硬的证据但又非常怀疑宫女时,就会动用这种刑罚。拶刑也就是夹刑,这种刑罚就是用可以牵拉的夹子,将手指伸入拉开的夹子中,然后松动拉线。那种十指连心的疼痛,足以让宫女痛苦万分,一手是血。

其他还有女性宫刑幽闭、木桶刑、针刺指甲缝、灌铅刑、铁裙刑等各种脑洞大开的刑罚。其实上述的这些刑罚正如福垊头段所说,都是脑洞大开的想象,但是清宫的确存在对宫女的惩罚,这种惩罚来她们的上级,也来自慎刑司。福垊需要说明的是清宫规定不许辱骂宫女,因为宫女都是旗人出身。而且还规定不允许打脸,打人不打脸就从那时来的。

清朝为什么禁止裹足

裹足是陋习?是的,裹足确实是陋习,但是古人却并不是这么认为,古人已经将小脚升级到了美学的高度,而且有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曾留下诗句对小脚的美进行赞美,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以娶大脚女子为耻,甚至这个家庭的都会因此而感到羞耻,因此虽然官方 *** 明令禁止,却仍然屡禁不止。

清朝为何禁止裹足?““凡 *** 官民男女穿戴俱照满洲式样”,严禁 *** 女子梳头、缠脚。

这是崇德元年,皇太极下达的禁令,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命令自己自己的 *** 子民们,必须要向满族学习,学习满族文化,穿满族服饰,吃满族食物,与满一样的打扮,而这其中 *** 有女子裹足的习惯,满族却没有,于是满族对其进行禁止。其实这个很正常,起初满族人与 *** 属于两个民族,拥有两个文化,而当时满族人的武力取得了上风,并且以武力使 *** 屈服,但是文化上却没有占据上风,反而有竞争不过 *** 的趋势,因此满族人为了确保自己的文化,不得以不以官方做硬性规定,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

满族人为什么不裹足?

因为满族人不裹足,所以要求 *** 也如同自己一样,不许进行裹足,因此很多人对比发出疑问,满族人为什么不裹足呢?而在回答这个问题至少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 为什么要裹足呢?本身女子裹足这个行为就是不应该发生的,宋元明清时期“女子以小脚为美”这个审美观就是变态的,因此也是不应该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满族人为什么不裹足,其实原因很简单,不说美学的因素,裹足对女子本身是有伤害的,过于小的脚会使裹足女子行为不便,做什么事情也都很不方便,而满族人是游牧民族,无论男子还是女子,都必须会一项技能,那就是骑马,如果女子裹了小脚,还怎么骑马,因此满族女子自然不会进行裹足。更何况

“女子足小有何佳处,而举世趋之若狂?”

清 *** 虽然命令禁止裹足,甚至明文规定,“若裹足,则砍足杀之”,但是裹足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效果颇微,最后清 *** 也没有办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主要的是当时的思想没有改变,无论如何仍然认为小脚为美,此思想根深蒂固,只要思想没有改变,裹足的行为就难以禁止。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古人的名字里为什么要带一个看似不吉利的“病”字

古人名字里带“病”字的也不少,比如汉武帝的得力干将、卫青的外甥——冠军侯霍去病,有兴趣的朋友可查一下汉朝时的花名册,你会发现名字带“病”字的很多,霍去病只是最著名的一个人物,比如汉朝的王去病,李去病,马去病等……

▲霍去病

后来的皇帝名字中也带“病”字。汉朝第十个皇帝汉宣帝刘询原来叫刘病已。从他以后,李病已、牛病已、马病已等名字比比皆是。

我发现汉朝带“病”字的名字很多,这和高官显贵及皇上名字带“病”字有关,可以说是一种时尚吧!

到了宋朝,《水浒传》中的人物病关索——杨雄;还有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宋朝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疾、病相同)。当然,有辛弃疾做榜样,王、李、马、刘等弃疾的名字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我所知道的就这些,亲们有知道的请补充一下吧!

▲刘病已

【图片来源于 *** ,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大家最近都看了什么好看的言情小说

《远古伊甸》清歌一片

《金陵春》吱吱

《夜旅人》赵熙之

《独家记忆》木浮生

《麒麟》by桔子树

《农门长嫂当家纪事》鱼翅

《表哥万福》犹似连载中

《一瓯春》尤四姐

《蒋四 *** 》包子才有馅

《野僧》水怀珠

《韶光慢》冬天的柳叶

屈原为什么要选择投江自杀而不是归隐山林

公元前321年,秦国派出一小队人马偷袭秭归,二十岁的屈原听闻消息后,组建了一支军队,深入秦军后方,趁其不备,抢钱烧粮,逼得秦军只能撤兵。

没过多久,屈原打退秦军的消息传到了楚怀王耳朵里,楚怀王对这个果敢勇猛,机智过人的少年赞赏有加,随即将他提拔为鄂渚县丞,两年后又升任左徒一职。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博闻强识,文采斐然,为人刚正不阿,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在君臣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楚国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土地也是战国七雄中最为辽阔的。

但是,这盛世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当时,各级官员由世袭贵族担任,贤能之士报国无门。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但是,在变法初见成效时,楚怀王却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

那么,屈原到底做了什么让楚怀王的态度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屈原在楚国受尽排挤,为何不离开楚国呢?他最终为何又选择跳江自尽呢?

这一切,还要从屈原变法开始说起。

01谗言陷害

这一日,屈原正在书房中草拟变法诏令,家仆忽然来报,上官大夫前来拜访,已经等候在门外了。屈原心中一惊,赶紧将写有法令的竹简收了起来,然后将上官大夫迎了进来。

上官大夫刚进书房便扫视了一圈,之间书案上放着一份竹简,上官大夫随即问道:“屈子是写了新的大作吗?可否让我一睹为快?”

还不等屈原同意,上官大夫就伸手拿过书案上的竹简看了起来。屈原大惊失色,立刻将竹简抢了过来,厉声回道:“上官大夫,你怎可如此无礼!”

上官大夫见屈原恼怒了,也不计较,摆摆手就告辞了。从屈原家中出来之后,他也没有立刻回府,而是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楚王宫,觐见楚怀王。

大殿之上,上官大夫向楚怀王痛心疾首地说道:“大王,您被屈子蒙蔽了啊!”

楚怀王疑惑地问道:“上官大夫何出此言呢?屈子一心卫国,你可不要信口雌黄!”

于是,上官大夫便开始诬陷屈原恃才傲物,仗着楚怀王的信任目中无人,将变法内容到处宣扬,还将在屈原府中偷看到的变法内容一一说给楚怀王听。

楚怀王一听立刻心生警觉,质问道:“这可是机密,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上官大夫恭敬地回道:“我这是听屈原亲口说的,每一条新的法令推出来的时候,屈子都洋洋得意,在众人面前吹嘘,说变法这样的大事只有他屈平可以做到,完全不把大王放在眼里。”

楚怀王听罢,心中对屈原生出了一丝怀疑,更重要的是,他对变法也是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楚怀王也想变法图强,收旧贵族手中的权力过大,导致王权旁落。想秦国重用商鞅变法,便能东征西讨;魏国重用李悝变法,呼风唤雨几十年。

而另一方面,他不希望变法的脚步过快,激发守旧贵族的矛盾,引起内乱。在楚悼王时期,曾重用吴起变法,楚国国力日渐强盛,可吴起最终却被守旧贵族所害,变法失败。

所以,在上官大夫进献谗言之后,楚怀王对屈原变法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转变。从这之后,屈原呈上去的新法草稿,楚怀王看都不看,便搁置在一旁。

上官大夫高兴了,可是屈原却忧虑万分,变法无法继续推行,楚国要如何强盛。

公元前313年,齐国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齐楚联盟让秦惠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于是,他想要出兵攻打齐国,但是又怕楚国出兵援齐。

于是,他召张仪前来商量对策,张仪便主动向秦王请旨,出使楚国游说楚王,秦王欣然应允。当张仪出使楚国的消息传来后,楚国朝野一片哗然。

楚怀王自然不知道张仪出使的目的,甚至还有些沾沾自喜。强秦自从商鞅变法后,目空一切,东征西讨,从未将哪个诸侯国放在眼里,如今,他派相国张仪来访,莫非是怕了楚国。

上官大夫摸透了楚怀王的心思,于是,赶紧奉承道:“楚国在大王的领导下蒸蒸日上,连强秦也不敢小觑,此次秦王派张仪前来,定是向大王示好的。”

楚怀王听着这些奉承的话,更是心满意足,冲动之下,便决定亲自到郊外迎接张仪。

可是,楚怀王的决定遭到了屈原的反对,张仪不过是秦国相国,楚怀王以一国之君的尊为去迎接他是屈尊。再者,张仪来意不明,若是楚国太过热情,容易陷入被动。

屈原的话很不中听,让楚怀王有些恼怒,上官大夫见状,又立刻讨好道:“大王亲自迎接更显楚国的大度,也最能表达和平的诚意,秦国定然会感念大王的。”

楚怀王对上官大夫的话万分同意,也不容屈原再劝说,便挥手说道:“就按上官说的办!”

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其中,秦国最强,齐、楚次之。当时,各国的外交策略可分为两种,合纵和连横

所谓合纵,是指东方六国联合共同抵抗强秦;所谓连横,则是与秦联盟以求苟安。而秦国的连横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秦在西,齐在东,楚在南,秦国和齐国一直都不对付,因此楚国就成了两国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而楚国惧怕秦国的强大,最终选择与齐国联盟。

当时的楚国朝堂上也分为两个派系,而屈原无疑是主张合纵,联合齐国等弱国抵抗强秦,齐楚联盟便是他一手促成的,而这也是张仪最忌惮的地方,也是他此行的目的。

张仪到达楚国的这一日,楚怀王率满朝文武在郢都郊外迎接,并且亲自安排食宿。入夜之后,张仪便带着厚礼偷偷去见了上官大夫。

张仪一见到上官大夫后,便恭敬地呈上了礼物,直言这是秦王准备的,上官大夫一听,心中便有些自傲。之后,张仪便表明来意,希望上官大夫能为他多美言几句。

但是,上官大夫也知道,楚怀王虽说对屈原有所疏远,但是相比于他,还是更信任屈原。若是屈原反对的话,任上官大夫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便有些推辞。

张仪不禁对屈原有些好奇,问道:“那屈原因何受到怀王如此信赖?”

楚怀王脾气随和,耳根子软,这样的人作为执掌一国朝堂的君王来说缺乏了独断专行的霸气,朝堂上廷议时,往往拿不定主意,很容易被朝臣蛊惑。

而屈原是个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的忠君爱国之人,只要是有了对国计民生有利的计策,他便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楚怀王建议,最终归纳总结为可实行的法令和对策。

因此,屈原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只要是屈原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楚怀王都会一一照办。即便有时候屈原据以力争,有失态的时候,楚怀王也觉得屈原十分可爱。

而更重要的是,屈原促成了六国合纵,这让楚国的国力和军事实力都稳步向前。

张仪听罢后,反问上官大夫道:“大人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破合纵,助连横,若是六国合纵破灭,那屈原还能得到怀王的信任吗?”

张仪本是魏国人,更是鬼谷子的学生,当初学成下山后,他本是想抱楚怀王的大腿,无奈楚怀王没看上他,他才转投了秦国,坐上了秦国相国之位。

当初,张仪投奔楚国的时候,写了一篇策论向楚怀王毛遂自荐,但是楚怀王没有看上张仪。为了养家糊口,张仪就勉强投入了楚国令尹的门下。

一日,楚国令尹在家中宴请门客,酒酣耳热之际,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玉璧拿了出来,给众人欣赏。谁知,宴席上人多手杂,不一会玉璧便消失无踪了。

令尹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所有门客。正在此时,有人向令尹打小报告,怀疑张仪就是那个偷玉璧的小偷。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众门客觉得,张仪家中贫困,见到了价值连城的玉璧定是起了歹心,所以偷盗了玉璧。令尹闻言,直接将张仪捆了起来,严刑拷打,无奈张仪誓死不认,令尹只得将他放了。

此后,张仪转投了秦国,被秦王嬴驷拜为相国。为了出口恶气,他还给楚国令尹写了一封信,直言我张仪早晚有一天要来偷你们楚国的城池。

因此,张仪此番出使楚国,于公于私,都没安什么好心。

第二日,楚王宫的朝堂上,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极力地劝说楚怀王与秦国结盟。楚怀王尚不明确张仪的目的,于是问道:“秦相如何看待秦、齐、楚三国的实力。”

张仪思索片刻回答道:“三国之中,秦国最强,若秦国与齐联盟,则齐重,若秦国与除联盟,则楚重。”

楚怀王又问:“那秦王为何意在楚而不在齐?”

张仪答道:“齐国有三个方面不如楚国!之一,国不如楚。楚国幅员辽阔,连绵千里,让亲人敬仰,而齐国地窄人稀,虽然富足却只是得了先祖庇佑,难以让秦人敬服。”

楚怀王一听这些奉承话,就开始找不着北,连声回道:“有道理!有道理!”

张仪见状,继续说道:“第二,君不如楚。大王是楚庄王之后,威名远扬。秦王多次与臣说,他最敬重的是大王您,最想见的也是大王您,最想结盟的还是大王。而如今的齐王,不论是治国还是带兵,魄力与威望都远不及您。”

张仪将楚怀王夸得天上有,地下无,让楚怀王十分高兴,直说:“有眼光!有眼光!”

张仪又说道:“第三,齐民不如楚民。以前,齐风纯正高雅,可如今时移世易,齐人刁钻虚伪,世人皆知。反观楚民,淳朴诚实,待人赤诚,早已成为世人美谈,这都是大王训教有方的结果。”

张仪句句话离不开奉承,这让楚怀王很是受用,对张仪更是亲切了许多。

在张仪的一番游说攻势下,楚怀王的态度似乎有些松动,于是他拿出了一张王牌。若是楚怀王愿意与齐国断交,秦国愿意双手奉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从商南县到河南西峡县的六百里土地被统称为商於之地,这里曾经是楚国的领土,后来被秦国攻占了,于是,夺回商於之地六百里一直是历任楚国国君的心愿。

屈原见张仪抛出如此大的诱饵,顿觉不好,于是厉声问道:“你身为秦国国相,为何要为楚国谋取利益,不仅主动与楚国联盟,又给楚国六百里土地,若不是秦王昏庸,那必定是有诈!”

楚怀王听了屈原的话,瞬间警惕了起来:“秦相口说无凭,寡人要如何相信秦王的承诺呢?”

张仪面对质问,也不慌张:“大王若是愿意与齐国立刻断交,可派遣使者随我回咸阳,带回秦王承诺的六百里土地。”

办什么宫里的嫔妃不能自戕?清代有哪些针对宫女的刑罚?-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张仪的话滴水不漏,这让楚怀王有点心动。屈原急在心里,脱口而出:“这是张仪的阴谋,大王切不可上当啊。张仪来次的目的就是为了拆散齐楚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张仪不可信!”

此时的楚怀王还是对屈原足够信任的,见屈原有所怀疑,他也不敢贸然决定,于是又继续问道:“若是寡人不与齐国断交呢?”

张仪耐心地说道:“当今乱世,大王有三种国策可以选择。下策,独自与秦国对抗,只能是两败俱伤,于国无益。中策,与齐国联盟,秦国交恶,后患无穷。上策,与秦国结盟,不仅能保证楚国的安全,还能得到商於之地六百里,到时候您马踏商於之地,挥鞭于秦川,这是何等的威风!”

不得不说,张仪的游说之术非常厉害,他能精准的抓住楚怀王的所思所想,适时的将他最想要的东西摆到他的面前。他知道,这个诱惑很大,楚怀王定是心动了。

张仪与屈原之一次的较量也结束了。他发现,楚怀王虽然对屈原直言进谏的强硬态度有些不满,但还是听取了屈原的意见,因此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为了让楚怀王尽快答应联盟,这次他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美女。当年,他去高唐游玩时,曾梦见与神女相遇,神女不仅美艳绝伦,还向楚怀王自荐枕席。

楚怀王的好色人尽皆知,都把心思动到了仙女身上。于是,张仪托上官大夫转告楚怀王,若是楚国与齐国断交,就将秦女嫁给楚怀王为妾。

楚怀王早就听说,秦国的女子肌肤胜雪,温柔多情,早就迫不及待想一睹芳容了,思及此,便满口答应了。

屈原得知消息有,还想再劝。但是楚怀王早已对屈原心生不满,他不看场合,一而再再而三地顶撞楚怀王,不仅伤了楚怀王的面子,还将他的自尊心击碎了。

他不想再听屈原的谏言,直接下了命令,派遣使者逢侯丑跟随张仪去秦国拿回商於之地,另一边则由上官大夫向齐国发出绝交文书。

此后,楚怀王彻底冷落了屈原,屈原在楚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

另一边,张仪带着楚国使者踏上了回秦国的路,他时常与与逢侯丑把酒言欢,称兄道弟,将逢侯丑哄得十分高兴。

可是,当张仪的马车刚入咸阳,他就一不小心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然后称病不出,整整三个月没有上朝。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能自己去找秦王要土地。

可是,秦王却推脱不知,要等张仪身体好了,亲自来说。逢侯丑见状,只得修书一封,将情况如实地报告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以为秦国有所顾忌,于是派遣使者到齐国大骂齐王。

当齐国与楚国断交的消息传得天下皆知的时候,张仪才主动找到了逢侯丑,将自己封地的六里土地交给他,让他带给楚怀王。

逢侯丑一听是六里土地,十分诧异,明明是六百里,怎么就成六里了。可是张仪却坚持说,当初定好的就是六里土地,他不过是个臣子,怎么能定六百里土地的去留呢。

事到如今,逢侯丑才意识到这是张仪设下的一个骗局,没有拿到土地,他只能悻悻地离开秦国,将事情报告给了楚怀王。

楚怀王见张仪戏耍自己,怒不可遏,为了找回颜面,他发兵进攻秦国。秦军在丹阳与楚军决战,最终楚军大败,彻底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掌控权,八万将士也因此丧命。

而此时的齐国,因为恼怒楚国的背信弃义,不肯发兵救援,更是联合韩魏两国,趁着楚国军力空虚,发兵攻占了楚国的邓。

楚怀王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他连忙召见屈原,希望他能再次出使齐国,重建齐楚友好,促成齐楚联盟,共同对抗强秦。

可此时的屈原却十分为难,想他一生清高自傲,却因为楚怀王的决策,背上了背信弃义之命,早已无颜再面对齐王了。可是,楚国危在旦夕,思前想后,他还是再次出使齐国。

这一日,郢都北门,屈原出使齐国的车队缓缓离开,此时的他已经42岁了,两鬓已有丝丝白发,但是他从未忘记过他的祖国,从未忘记年少时的热血。

我想屈原是矛盾的,他一生清高自傲,但是为了楚国,不得不一次次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若是他不那么爱国,他或许可以像张仪那样,转头别国,照样风生水起。

可是,屈原舍不下他的祖国,舍不下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楚怀王,他的原则桎梏住了他,让他不得不一遍遍地为楚国寻求生计。

02怀沙自沉

公元前311年,秦国不愿看到齐楚再次修好,于是提出拿一半的汉中地区来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以此来安抚楚国,想要求得两国暂时的和平。

楚怀王意识到,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向秦王提出,只要将张仪交给他,黔中地区便可双手奉上。

秦王得知消息后,想让张仪出使楚国,却也碍于情分,不好意思开口,正在犹豫之际,张仪主动提出去楚国走一趟。

就在屈原为重建齐楚联盟而殚精竭虑的时候,张仪又一次来到了郢都,不同于之前收到的礼遇,这次他刚进城就被抓了起来,送进了死牢。

此时的楚怀王已经磨刀霍霍,他要选个好时辰,在太庙前杀了张仪,来祭奠楚国八万将士的亡魂。

张仪深知此番出使危机重重,为了保命,他请来了好友楚国大夫靳尚,想通过他传话给楚怀王的宠妾郑袖,希望她能劝说楚怀王放了自己。

这郑袖可是位蛇蝎美人,心思十分狠毒。

据史料记载,楚怀王身有异味,所以很在意别人的看法。而郑袖为了争宠,便欺骗楚怀王的新宠魏女掩着鼻子见了楚怀王,楚怀王大怒,割了魏女的鼻子。

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yì,割鼻)之,无使逆命。

这便是魏女掩鼻的典故,也足以说明郑袖的狠毒。

而张仪与郑袖的相识也是机缘巧合。当年,张仪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投奔楚国时,被诬陷偷盗玉璧,遭到楚国令尹的羞辱,离开之时,他前去求见了楚怀王。

楚怀王好色,张仪便一直投其所好,跟他讲各国的美女。两人正聊到兴头上,郑袖突然走了进来,张仪见郑袖貌美,将郑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哄得楚怀王与郑袖十分高兴。

这一日深夜,郑袖的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国大夫靳尚,他是来替张仪传话的。他告诉郑袖,秦国将用六个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一旦美女入宫,郑袖定会失宠。

郑袖听信了张仪的话,当天晚上便哭闹着要出宫避祸,楚怀王见状十分奇怪,问起缘由。郑袖便哭着说:“大王,听闻您要杀了秦国的张仪。如今,您还未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张仪便来了,足见秦国的诚意,可若是您将张仪杀了,秦国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您还是让我出宫避祸吧。”

楚怀王听了郑袖的话,醍醐灌顶,意识到一时冲动,差点犯下大错,于是决定将张仪放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怀王贪财好色,不辨忠奸,并不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但是他对百姓的关心也是发自内心的。

有一年,楚国大雪,天气寒冷,楚怀王穿着皮袄坐在火炉前还感觉寒冷难耐,他想起了楚国的百姓,于是下旨为百姓送去了取暖的木炭,这便是成语雪中送炭的由来。

本来,他一心想杀掉张仪泄愤,可是经过郑袖的提醒,他担心杀掉张仪后会引的秦军来攻,殃及楚国的百姓,于是一念之间,他又将张仪放了。

可是,被放出来的张仪并未立刻离开楚国,反而再次进宫游说楚怀王。

他表示,愿意劝说秦王放弃黔中地区,将太子送来楚国做人质,将公主送给楚怀王做侍妾。而楚国只需要将太子送到秦国为质,两国结为兄弟邻邦,世代交好。

张仪的这番游说,让楚怀王再次信以为真。于是,他再次背弃合纵联盟,选择和秦国结盟,以此来保住黔中地区。

等到屈原成功说服齐王再次和楚国结盟,匆匆赶回楚国后,得到的却是张仪已经被释放的消息,屈原立刻进宫觐见楚怀王,直言,将张仪放回,便是放虎归山,祸患无穷。

当楚怀王醒悟过来,派兵前去追捕时,已经为时已晚,张仪早已安然的回到了秦国。

公元前311年到公元前305年,仅六年时间,秦国便接连换了两任国君,国内局势动荡。此时,两次欺诈楚国的张仪已经去世了,秦国再次向楚国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秦国的示好,楚怀王再次犹豫起来。

正在此时,屈原向楚怀王进言,称秦王刚刚登基,内乱不止,若是此时与齐国结盟,出动数千乘战车,数十万大军,定能拿回楚国失去的土地,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可是,楚怀王的儿子熊子兰却认为,秦国军事实力强盛,之前丹阳之战,楚军损失惨重,此时不可再轻举妄动,和秦国交恶,楚国讨不到半点便宜。

以屈原为首的主战派和以熊子兰为首的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楚怀王很是头疼。

正在此时,刚刚继位的秦王给楚国发来一封国书,宣称将一半的汉中之地归还给楚国,并邀请楚怀王前往两国边境黄棘签订盟约。

楚怀王见秦国放低姿态来求和,将之前被骗的事情又忘到了九霄云外。可是屈原还是担心这是秦国的阴谋,极力劝阻楚怀王去黄棘。

屈原认为,秦国内部不稳,各国诸侯已经加快合纵的步伐,齐国派遣使者来楚就是更好的证明。为了破坏合纵联盟,秦国定会再次破坏齐楚联盟,因此在此时来献地示好。

楚怀王听完屈原的分析,已经有些不耐烦了,可屈原还是坚持己见,情急之下说道:“秦国亡楚之心不死,大王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到时悔之晚矣。”

屈原的话直接惹怒了楚怀王,怒斥道:“屈平,你说这话是在咒寡人死吗?”

屈原被楚怀王问得哑口无言,只得低下头不再言语。

公元前304年,秦王在秦国边界重镇黄棘隆重欢迎楚怀王,并以国宴宴请。秦国热情周到的接待让楚怀王十分满意,黄棘会盟顺利进行。

至此,秦楚两国的关系已经到达了顶峰,得到土地的楚怀王更是不顾屈原的苦心经营的齐楚联盟,再次向齐王发送了断交文书。

其实,屈原分析得没有错,秦国此时内忧外患,正是楚国反攻的大好时机。但是,苟且偷安的楚怀王并没有把握住这次良机,而是一再相信秦国,看似拿了土地,其实危机重重。

楚怀王回到郢都后,为了炫耀黄棘会盟的丰功伟绩,在楚王宫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在众人的一阵阵恭维声中,楚怀王洋洋得意,只有屈原独自埋头喝酒,不说一句话。

熊子兰见屈原如此,便开始挑拨道:“屈大夫,当初你可是极力阻拦父王前去会盟的,如今可还后悔?”

屈原也不甘示弱,借着酒劲大声回道:“这有什么可恭贺的?秦国归还的一半汉中土地本来就是楚国的,如今他们归还是天经地义。再说,就算是今日归还我汉中,明日仍可夺取,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

屈原不再理会熊子兰,而是朝着楚怀王行了一礼,而后说道:“大王,臣本可以取悦于您,可是臣这么做,于国何用?于民何利?臣所言都是为了大王的千秋霸业,还请听一句臣的逆耳之言吧!”

屈原的话再次惹恼了楚怀王,他叹了口气道:“屈子的好意寡人承受不起,你也不必再与寡人同流合污了,屈子贤智,寡人望尘莫及,不敢在驱使你,这个官你还是别当了。”

经此一事后,屈原被楚怀王驱逐出郢都,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其实,以屈原的才华,他如果不从政,他也可以做一个诗人,也必定会成为诸子百家中一颗璀璨之星,但是,屈原的爱国情怀让他无法放下自己的责任。

公元前303年,因为楚怀王与秦国交好,背叛了合纵联盟。齐、魏、韩三国商议,共同伐楚,楚国不敌,只好向秦国求援。

楚国虽然答应出兵,却是有条件的,那便是让太子熊横去秦国为质。秦国的要求让楚怀王大为光火,他知道,太子一旦入秦,秦国便会借机辖制楚国。

就在楚怀王准备拒绝之时,宠妃郑袖再次蛊惑楚怀王,使他最终改变了主意,将太子熊横送到了秦国。

可谁曾想,太子熊横到秦国的第二年,竟然当街杀死了秦国大夫,然后逃回了楚国。于是,秦国借此机会联合齐、魏、韩三国共同伐楚,大破楚军,占领重丘。

至此,楚国北方门户大开,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战。

到此时,楚怀王才幡然醒悟,之前的一切都是秦国设下的骗局,如今的楚国已然成为砧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他突然想起了屈原,于是连忙将屈原召回了郢都。

屈原奉旨返回郢都后,楚怀王亲自接见了他,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屈原,只见他面容枯槁,身形消瘦,已然没有了之前的意气风发。

他为自己之前对屈原的误解而悔恨不已,希望屈原能留在郢都,再为楚国效力。只是希望屈原能在朝堂上给他这一国之君留点颜面,不要再公然顶撞。

屈原见楚怀王真心挽留,便勉强答应了。

屈原深知,楚国如今危在旦夕,而秦国的国力已经远超其他六国,若是单打独斗,定不能与秦国抗衡,为今之计,只能与齐国求和,组成合纵联盟,威慑秦国。

这次,楚怀王没有再反对。

公元前300年,屈原为楚国重新制定了外交政策,向齐国求和,将太子熊横送到了齐国做人质,换得了短暂的和平。

之后的五年里,楚国得以休养生息,而屈原也在郢都安稳地生活了五年,他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拯救楚国已经衰弱的颓势。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此时的秦国已经强大到无所忌惮,随意欺凌其他诸侯国。为了防止楚国再次与齐国结盟,秦国先后两次出兵伐楚,斩杀两万楚军,攻占八座城池。

秦国此举,是为了再次逼迫楚国与齐国决裂。

公元前299年,正当楚国被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楚怀王突然接到了秦王的书信,请他到秦国协商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

屈原认为,这又是秦国的诡计,胜利者求和,自古未有,他极力反对楚怀王去秦国。

可是熊子兰却认为,楚国实在是得罪不起秦国了,若不是太子熊横一气之下杀了秦国的大夫,秦国也不会派兵攻打楚国,这一切终究是楚国理亏。

就在此时,宠妃郑袖也楚怀王前去秦国。在两人的一番劝行之下,楚怀王这才打定主意,前往武关会谈。

楚怀王主意已定,任屈原如何劝说,也无济于事。其实,楚怀王已经知道此次去武关凶多吉少,可他身为楚国国君,一再决策失误,他不想再看到无辜百姓遭殃,想去武关碰碰运气。

楚怀王在满朝文武百官的注视下,登上了马上,车队缓缓离开,屈原看着远去车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这一次大概就是永别了。

事实正如屈原预料的一般,楚怀王刚到武关就成了秦国的阶下囚,虽然他好色昏庸,但也不失为一位血性的君主,任凭秦王如何逼迫,他都始终不愿割让巫郡,黔中郡。

三年后,楚怀王在秦国病逝。

楚怀王去世后,太子熊横继位,史称楚顷襄王,熊横登上大位后,将弟弟熊子兰提拔为楚国令尹。大权在握的熊子兰与屈原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

公元前296年,在熊子兰的谗言之下,楚顷襄王迁怒于屈原,再次将他流放。

离开郢都的那一日,屈原失魂落魄,二十岁驱逐秦军,二十二岁被楚怀王破格提拔,一君一臣,互相信任,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他的一腔热血只为报效国家。

可如今,楚怀王客死异国,如今的楚王听信谗言,将他驱逐,为何偌大的楚国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为何到处都是尔虞我诈,何处有一片净土能让他栖身。

屈原哀叹着自己的命运,哀叹着楚国的命运,亦步亦趋地离开了郢都。

公元前283年,屈原正在洞庭湖边沉思,一叶扁舟从远处飘然而至,船上站着一位渔夫。渔夫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屈原吗?为何落得如此地步?”

屈原落寞地回道:“举世混浊,我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夫又问:“常说,圣人不拘泥于外物,能随世俗一起进退变化。您为何不能与世人一起痛饮美酒,随波追流呢?为何要如此与众不同,遭受放逐的厄运呢?”

屈原悲愤地说道:“我听说,刚洗头的人一定会将帽子上的灰掸干净,洗过澡的人会将衣服上的泥抖落。怎能让洁白的身躯被这污浊之物所染,我宁可投身湘水,葬身鱼腹,也不会让高洁的品质蒙上世俗的尘埃。”

公元前278年,秦王命白起为将,率军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都城郢都,捣毁了楚国的宗庙和陵墓,这一连串的噩耗终于将屈原击倒,将他推往生命的悬崖边。

这一年五月初五,屈原梳洗整洁,来到了汨罗江边。

他望着楚国郢都的方向,感叹着天高地阔,何处是他的家国。他回望汨罗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

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念完这首《九章怀沙》,屈原怀抱石头,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03最后

屈原的一生获取不够顺利,他少年得志,却因耿谏直言被怀王疏远;中年谋国,却因怀王昏庸而遭受排挤;晚年流放,却因忠诚于国家,不愿逃离故土。

他曾经无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楚国变得富强,可是,当所有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碎,这位深深爱着自己国家的诗人,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命途多舛的一生。

有人说,功名利禄终究是过眼云烟,只有坚毅的灵魂才能撑起空虚的皮囊。屈原便是用自己的信仰,为楚国撑起了一片天空。

可惜,他没能像商鞅、张仪那般,遇到信任他的君主。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求贤若渴,变法图强。

卫国人商鞅曾报效魏国,最后转投秦国;魏国人张仪曾想报效楚国,最终惨遭羞辱,投奔秦国;洛阳苏秦没有投靠周王室,照样身佩六国相印。

可见,在那个时代,世人更热衷于实现自我价值若是屈原能舍弃楚国,转投别国,前途定然能一片光明。可是,他始终坚守着忠诚二字,默默地在江南流浪。

也许,只有更纯粹的灵魂,才能忍受人生的苦难;因为品质高尚,才能光照千古。屈原已经永远的逝去了,但是,他将这高贵的情怀通过文字,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他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路就在我们的脚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留给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呐喊!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宫里 嫔妃 刑罚 宫女 清代

发布评论 2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6 20:14:39

种刑罚主要用于慎刑司审案逼供,当宫女犯罪后。慎刑司没有过硬的证据但又非常怀疑宫女时,就会动用这种刑罚。拶刑也就是夹刑,这种刑罚就是用可以牵拉的夹子,将手指伸入拉开的夹子中,然后松动拉线。那种十指连心的疼痛,足以让宫女痛苦万分,一手

2023-08-16 18:44:55

的存在,猫不停地在口袋中追赶老鼠,猫和老鼠在追赶中,将会把宫女抓得遍体鳞伤。但这种刑罚并没有结束,宫女长期困在袋子中,大小便都拉入袋中,久而久之会感染疾病而死。第三种【拶(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