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70年代春节吃什么,以及在部队是怎样过春节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在七十年代,是怎么过年的
记忆深刻的就说七六年吧,猪肉一元羊肉六角,满大街帖标语“反击右倾翻案风”,家家放鞭炮,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打着红旗,举着毛主席像,拿起工具去平田整地,热闹极了!中午进门有煎肉拉面,那个香啊!关键是没愁的事,没怕的事,有毛主席给撑腰作主,即便天塌下来也难不倒中国人!
你记忆中过年最难忘的习俗是什么
我老家是贵州的,最难忘的习俗有5个:
1、过年前宰猪。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辛苦了一年,终于可以吃上肉了,养了一年多的猪,也从小猪仔长成了两三百斤重的大猪了,一般会在离过年的前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甚至两三天进行宰杀,之后就把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喊过来,一块吃泡汤。
几大桌子,热热闹闹的,可以吃到很多肉,那是一年中,吃的更好的一次,有时候,还可以把新鲜的猪肉放点食盐,放到炭火上烤,非常好吃。
2、打糍粑。就是把马上要过年时,做年货,其中,糍粑和粉粑是其中一项,打糍粑,就是把糯米蒸熟后,放到石头或者木头槽子里,用棒槌(下图)打,两个人轮流打,可以打到汗流浃背,之后就是把糍粑捏成一椭圆形,再压扁。再之后,就把它放到水里,浸泡,可以放十天半个月,作为年货。粉粑也是如此。
3、做绿豆粉。就是把大米碾碎,放水,整成浆,放到一个铁盘里,再把铁盘放到有开水的锅里,把锅盖盖上,一会熟了后,拿起来,把粉皮从铁锅里取出,切成丝条状,放到横着的竹竿上,晾干,即是绿豆粉(贵州方言),这种干掉后的绿豆粉,可以放几天十几天,都没问题。这也是小时候过年必备的三大年货(杀猪熏腊肉、糍粑粉粑和绿豆粉)
4、清理样沟。就是对屋前屋后的沟沟坎坎进行清洗清理,打扫干净,进行大扫除。一般会选择在大年二十九,清理干净迎新年。
5、写对字。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父亲写对字(方言:春联),我们负责摆放和对墨水,有时候,两个哥哥也帮忙写对字。
6、吃饭前敬祖宗和放鞭炮。在吃饭前,要在堂屋里对着祖宗烧香拜佛、祭奠和祭拜,下跪磕头。四五点钟开饭前,正式开始放鞭炮,每天从戏子无3点开始(有些人吃饭早,三点开饭),村子里就各种炮火连天,真正的有过年味道,而城市里,一般都在晚上12点后正式开放,吃饭前,是不放鞭炮的,这是城市和农村燃放鞭炮时间点的更大不同。
如今,全家搬到县城,几个子女也有的进入省城工作生活,有的进入外省工作生活,小时候的年货,基本不存在,即便在县城的哥哥弟弟和父母,同样不再做年货,因为,全都可以去购买。
过年,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那种感觉了,我始终觉得,小时候的农村,才是真正的过年,才是真正的年味,才是真正最幸福的过年过节,这种年俗年味,随着我们的长大和远离故乡,也渐渐淡化下来,不再存在。
在部队是怎样过春节的
回首往事,也许很多情景已经早已忘记,可唯有30多年前在部队生活的那段时光却总是历历在目,长久弥存!可能很多人认为此话不过就是在煽情。其实,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彼此共鸣,唏嘘介怀。
回忆起在部队的之一个春节是在新兵连度过的。因为我是1983年10月5日入伍,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赶上跨年。当时处于懵懂少艾之年,一起入伍的同学相当多,哪有什么“佳节倍思亲”的惆怅,更不懂什么叫乡愁。只知道过年了,几天的假期可以不用天天起床出早操,不用随时担心半夜吹哨紧急 *** 拉练。
最开心的就是可以加很多菜,大吃一通。我们那时候比前辈们的生活要好的多,可跟现在比就相当于过苦日子。我们新兵连的伙食以班为单位用餐,一个班围着一个大圆桌就餐,大圆桌中间一个铝盆,相当于家庭洗脸盆那么大,就一铝盆菜全班11人共享。米饭管够,菜就真的是锻炼新兵蛋的胃。那时候我们有句诙谐语:“萝卜丝、萝卜片,围着萝卜打转转。”真的毫不夸张一点。
所以说,过年了怎么不高兴,真像俗话说的:“大人望发钱,小孩子盼过年。“哎,回想起来真的有意思。
年夜饭的经过就不赘述,也就是海吃海喝,眼睛盯着装红烧肉的菜盆,专门挑瘦肉吃。春节新兵连加餐三天,其实真正吃也就那样。加餐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就是吃完赶紧占位置,干什么呢?看春节联欢晚会。这在当时娱乐节目还比较窘迫的年代,春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场娱乐的饕餮大餐。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那个年代,人们都渴望着改变束缚已久的文化娱乐节目,单调的、特定的音乐早就把人们的精神气疲软了。但这首充满 *** ,洋溢着热情、挥洒着豪情、跌宕起伏的爱国之情歌曲一经唱响,就激活了人们内心储蓄已久的火热情感,不知不觉被歌词和旋律所感染,心潮澎湃。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倍感自豪!
这首经典歌曲至今吟唱不衰、长久弥新!
后来,只要是张明敏的歌,我们都争相传唱,买了他的歌本晚上熄灯躲在被子里学唱。回忆起来真有些许愁怀喟叹,叹时光荏苒,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转眼34年过去,逝去的是光阴,留下的是那份情怀。当年我们同时入伍的属于84年兵,我们这批兵不管是现在身居何处,每年都相聚一次,一直延续至今。
老战友欢聚一堂,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不必顾忌什么,忌讳什么世故人情。友情永远停留在部队那纯洁、自律、热情的军营时光。无论现在是否升官发财或者生活困顿,此刻欢聚时分都是战友兄弟姐妹(因为我们是通讯兵,所以有女战友)。
每次聚会三天时间,分别时刻最伤感,真如同柳永词吟:”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是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六十年代看守所里面犯人吃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年代感,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和一段特殊时期。整个六十年代的生活状况,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
人们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处于“穷”的状态,城市里可能情况稍好些,最起码有按时按点的粮食供应。广大的农村就相对比较困难,能填饱肚子就已非常满足了。
那当时的看守所里的犯人吃什么?看守所是看押审判、判刑之前的犯罪嫌疑人的机关。首先我们要明白,看守所是改造与看押犯人的地方,而不是享福的地方。
如果犯人的生活太过优越,则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因此,六十年代看守所的生活水平是比较低的,毕竟全国人民都在勒紧裤腰带设法渡过难关。
在说六十年代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现在看守所里犯人都吃什么。尽管每个地方的看守所的规则不尽相同,但犯人每天的日常生活都差不多,几乎都是一日三餐。
早饭一般在七点进行,主食是粥或米饭,副食有咸鸭蛋、榨菜和豆腐乳,北方一般都配有馒头。中午饭和晚饭一样,基本是白饭和青菜冬瓜,隔一天有一顿肉。
犯人可以加菜,但是要掏钱,牛奶、快餐面和水果都可以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看守所的犯人吃饱是没有问题的,但离吃好还差一些,毕竟是进来改造的。
不可能大鱼大肉的伺候你。六十年代看守所里犯人的生活,自然不能与现在相比,更不能用钱去买东西吃。那时的吃饭都是采用大锅饭的形式,看守所也一样。
生活水平只会比外面差,六十年代前两年属于三年大饥荒时期,那是一个让现代人都感到恐惧的年代。大部分人在饥饿线上挣扎,农村的每个人都是面黄肌瘦。
听爷爷讲过,村里的人经常喊饿,没有粮食吃。全国都是这样,看守所里的犯人能好到哪儿去。为了更直观一些,下面介绍一下当时城市里有工作的人的生活。
三年大饥荒后,许多工厂职工都被下放回农村。一个矿厂学徒两年的工人,月工资大概是35元,中专生毕业的仅有30元。这个钱是要养活一家老小五六口人的。
粮食是严格按定量用粮本或粮票购买,每月大概是27斤到45斤不等,没有工作的家属和12岁以上的小孩都是每人25斤,食用油部分大人小孩,都是每人半斤。
这些定量的粮食中,有30%的粗粮,主要以山芋干、玉米面为主。三年饥荒时期,大米和标准面停止供应,取而代之的是荞麦面、山芋干和不去麸皮的小麦面。
猪肉是每人每月半斤,价格是八毛一斤。豆腐每人每月两斤,白糖每户每月半斤,其余东西很少供应。冬天供应腌制的白菜和萝卜,夏天则以辣椒、韭菜为主。
当时上班的人带饭蒸着吃,配菜就是咸菜。六十年代的生活必需品均实行计划供应,对大多数的城市家庭来说,很难满足人们吃饱的要求,广大农村就更困难了。
看守所中犯人的生活,要能赶上职工的白饭配咸菜,那就好的不得了了。但在现实中却是不可能实现的,那时候的农村人的主食是啥?是黄玉米面馍和黑荞面馍。
这两种馍能顿顿有,就算是条件比较好的,至于副食类的物品,想都不要想。小时候听老人说,七十年代他们去修大坝,吃的是大锅饭,玉米馍也是定量供应。
很多人因吃不饱,在干土方活时晕倒。还有一些人为了吃饱,竟偷偷的跑到灶房去偷拿玉米馍,不少人因此被抓住批判。老人每次讲到此处,都会默默留下眼泪。
于此可见,六十年代的人们更大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能吃上麦面馍,那就更过年一样的高兴。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会想到看守所里犯人的生活水平了。
毕竟整个时代都是那样,看守所的生活水平只会差不会超过人民群众的水平。所以说,白饭配咸菜的奢侈生活是不现实的,那样肯定起不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综上,虽然无法确切的知道当时看守所里犯人吃什么,但大的范围还是可以摸清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看守所里能供应上玉米面馍和玉米糊糊,已相当不错。
7、80年代1元5角可以买些什么
问:七八十年代一元五角可以买些什么?
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之前,一毛五分钱,在农村正好买一斤酱油,那时醋是八分钱一斤,酱油每斤一毛五,大粒盐每斤一毛四,猪肉八毛七,羊肉五毛六,玉米国家排价一毛零四厘,玉米黑市三毛到四毛,邮票八分。
农民工分一天十分工一个劳值,一个劳值多时六七毛钱,少时两三毛钱,平均一个劳值五角左右。
别看那时的东西便宜,但挣的少,比如盐,农民那时干一天只能挣三斤半粗盐,现在盐贵了,一块五一斤,可现在干一天能挣一百斤精盐。
那时在学校上学一毛五分钱能买五个窝头,吃一顿,一个劳值能买十七个窝头,养一个半人。现在馒头贵了,一块钱两个,可干一天能挣三百个馒头,能让五十人吃一天。如果只吃主食,那时一个人只能让一个半人吃饱,现在一个人能让五十个人吃饱。
别看那时东西便宜,相比挣的钱,还是现在便宜。
关于70年代春节吃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列表
望发钱,小孩子盼过年。“哎,回想起来真的有意思。年夜饭的经过就不赘述,也就是海吃海喝,眼睛盯着装红烧肉的菜盆,专门挑瘦肉吃。春节新兵连加餐三天,其实真正吃也就那样。加餐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紧的就是吃完赶紧占位置,干什么呢?看春节联欢晚会。这在当时娱
国家排价一毛零四厘,玉米黑市三毛到四毛,邮票八分。农民工分一天十分工一个劳值,一个劳值多时六七毛钱,少时两三毛钱,平均一个劳值五角左右。别看那时的东西便宜,但挣的少,比如盐,农民那时干一天只能挣三斤半粗盐,现在盐贵了,一块五一斤,可现在干一天能挣一百斤精盐。那
开水的锅里,把锅盖盖上,一会熟了后,拿起来,把粉皮从铁锅里取出,切成丝条状,放到横着的竹竿上,晾干,即是绿豆粉(贵州方言),这种干掉后的绿豆粉,可以放几天十几天,都没问题。这也是小时候过年必备的三大年货(杀猪熏腊肉、糍粑粉粑和绿豆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