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兵部尚书是什么官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兵部尚书是什么官的知识,包括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是不是正一品大员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兵部侍郎是一个什么职位
兵部侍郎,从字面意思说,很容易被误解,以为在这个职位上为官,是应该穿着甲胄的将军,其实不然。
中国古时的官僚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武轻文重”。
百战沙场的将士们,他们的更高指挥官,往往只是通过科举而出仕的书生,对于行军打仗的了解,只是从兵法书籍上得到的文字经验,但书生治军,又岂能尽职。
那么兵部侍郎是一个什么职位?兵部从根本上来说,就只是一个文职机构,它是皇帝的传音筒,对于具体的行军布阵,并不能直接掌调。在《职官志》中,兵部的职能描述,主要是负责基础武官的选用,也就是征兵,以及管理军籍,传达军令。
倘若你有机会回到古代做一个兵部侍郎,那明朝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因为在之前的朝代,兵部就如同一个大家族中的小媳妇,地位低,说话不管事,没人给正眼瞧。
比如在隋朝,兵部侍郎只不过是个四品官,离皇帝之间,不但隔着本部的上级领导,还有更高一级的领导机构——尚书省,除了上朝之外,其余时间想一睹龙颜都非常困难。
宋朝虽然废除了尚书省,但兵部侍郎也没有迎来大翻身,反而更加的地位卑微,因为全国的军事,不论大小,都由枢密院掌管,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直到元朝时,虽然依旧承继了枢密院的制度,但兵部还能参与一些日常的事务管理,不过也只是聊胜于无的琐事罢了。
只有在明朝,兵部侍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翻身仗,多年受气的小媳妇,也成了能管事的老婆婆了。
先从品级上来说,兵部侍郎从四品官职一跃而成了二品大员,不但如此,朱元璋抛弃了宋元的三省制度,又把宰相一职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六部和皇帝之间,直接变成了面对面的关系,兵部侍郎也不再是简单的陪衬,而是直接能参与具体的军政,职位也分为左侍郎和右侍郎。
明朝虽然提升了兵部的地位,还是保留了兵部的文职性质,兵部侍郎的晋升阶梯,依旧是从科举一路而来。另外,朱元璋在军权设计上,更高明的用兵权的分化,来防止出现宋朝顾忌的军权旁落的问题。
具体来说,兵部作为全国更高的军政机构,它还统辖了一个部门——五军都督府。兵部的三位堂官,一个尚书,两个左右侍郎,他们只有调兵权,但是平常的统兵权,却是在五军都督府的手中,也就是说,兵权被一分为二,全部听命于皇帝,成为皇权的左右手。
兵部侍郎在战争时期,手中会有代表皇帝本人的“信宝”,通过这个东西,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向下属的五军都督府下达调兵的命令,比起宋元时的养老职位,兵部侍郎可谓在明朝时过足了一把官瘾。
明朝之后,最开始的清朝皇帝没有在制度上做什么开创,因此兵部侍郎也一样是个实权的官职,只是在左右侍郎上,清朝只让满人做左侍郎, *** 只能做右侍郎,虽然左侍郎是正职,但这并不是代表谁领导谁,因为左右侍郎在清朝只是名义上的正副,没有层级上的区别。
唯一的差异,就是在上朝的时候,左侍郎比右侍郎先一步迈进大殿而已。
兵部侍郎最后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辉煌,在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军政系统做了一次大的改革,设计了军机处,兵部一夜之间,就好像被打回到宋元时期,又成为了一个陪衬衙门,兵部侍郎也更多的成为了一个荣誉表彰,哪个大臣年老退休了,皇帝就给他加个兵部侍郎的头衔,让他可以多领一点退休金,死后的墓碑上,多一个头衔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右督御史是几品官
两江总督是正二品,兼兵部尚书的虚职之后是从一品.总督兼兵部尚书往往是惯例,但是兼右都御史是职责需要,皇帝是让他“去火耗的”,所以兼了都察院的职,但按清朝惯例,往下兼的职位(正二品都御史)就是兼一百个,也不影响品级。所以于成龙最后是做到了从一品,地方官能做到这个级别在康熙帝的时候很难,很少了。
张居正当过兵部尚书吗
张居正没有当过兵部尚书。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晋中极殿大学士,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是不是正一品大员
就两江总督等总督来说,品级为正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已经是“一品大员”了。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皆为清代重臣。与此相对应的是,巡抚的品级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林则徐升湖广总督。
宋朝的枢密使,太尉,兵部尚书的职责是年什么
南宋最后一任兵部尚书——潘任潘任,字肩宏,祖籍河南,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同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潘任官至兵部尚书,是寻乌县潘姓的先祖。
他从小受家长的影响和严师的传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时代就充满着雄心壮志,要立志报效国家,因此在父亲的指导下,博读四书五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南宋德祐年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时值豆蔻年华的潘任积极响应文天祥勤王号召,在汀州率领士兵奋力阻击元军,皇上封潘任为扶驾征讨大将军。他在汀州采取坚壁清野战术,把元军堵在汀州之外。但毕竟敌众我寡,坚守二个多月,汀州失落,潘任并不气馁,又在漳州修筑防御工事,重振军威,并在漳州多次击退元军进攻。
景炎二年,形势急剧恶化,张世杰等抗元将领决定保护皇帝迁入广东。为扫荡外围元军,保皇帝安全转移,潘任随文天祥取道广东梅州,进兵江西。途至安远腰古堡(今寻乌圳下村)一宽阔岗地扎营休整。为防腹背受敌,文天祥留潘任原地驻守,潘任严密防备,于吉潭、剑溪、项山等地布防,激励民众抗元。
不久元军李恒从赣中调重兵攻打兴国,潘任掩护文天祥边战边退,再次转入广东境内。景炎三年,宋端宗去世,其弟赵昺在广东雷州半岛东登位为帝,晋升潘任为兵部尚书。
眼看宋室江山所剩无几,潘任忧心如焚。为加强护驾军队的力量,他率义勇队辗转迂回,于祥兴二年春到达雷州。
却得知皇帝一行在崖山全部遇难的消息,潘任悲痛欲绝。后遍寻赵氏后裔及同僚,却音讯全无,便率残部回乡。走到寻乌项山时,得知闽汀等地的元朝政权已经稳固,部队已难立足,不得已就地解散,他则带着随军的儿子十三郎,在项山定居。
宋亡后,潘任自咎负国负民,终日忧郁,不思饮食,嘱咐儿子牢记国耻。
1279年,潘任积忧成疾,不治而终。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有感潘任坚决抗元、忠于宋朝的气节,颁布“忠节”谥号。并对他予以了高度评价:“忠臣矢志,爱国亡家,良将捐躯,成仁就义。”潘任死后,葬于吉潭镇上车村乌石岗。他的子孙在项山繁衍生息,后来潘氏子孙辗转他乡,迁徙至粤、闽、川、滇等十三个省区及东南亚、欧美各国。
潘氏后裔为了纪念潘任这位“忠节”先祖,于清顺治四年在寻乌县吉潭镇上车村黄金潭建造了“潘氏宗祠”。祠屋系青砖白瓦平房,占地面积为1232平方米,祠设上正幢、下正幢和左右横屋各一幢,祠堂大门左右两侧,立有石狮一对。整座祠堂是典型的客家厅堂式建筑,富丽堂皇,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评论列表
的墓碑上,多一个头衔罢。【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右督御史是几品官两江总督是正二品,兼兵部尚书的虚职之后是从一品.总督兼兵部尚书往往是惯例,但是兼右都御史是职责需要,皇帝是让他“去火耗的”,所以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