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9年9月, *** 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图源:网信桃城)
端午节由来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有别名近30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午日节、浴兰节、菖蒲节、女儿节、龙舟节、龙日节、天中节、地腊节、躲午节、当五汛、解粽节、粽子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名称最多,由来也多,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迎接伍子胥,还有人说“五月五日”为“恶日”,所以人们才会喝雄黄酒挂艾草,以求避疫。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啃噬屈子的 *** 身,他们便乘船沿江漂流,将饭团投入水中,后来演变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图源:新华社)
三说是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 *** 》中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便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是据《会稽典录》一 *** 载端午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 溺于江中数日不见 *** ,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 *** 。
八说认为在《道书》中记载,五月初五是祭祀先祖的日子。
九说是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所以人们在这一天 *** 艾叶,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纪念屈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这是民间 *** 中崇拜龙的一种形式,借龙的神威祈福、辟邪。赛龙舟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北方大多以吃甜粽为主,南方则更偏爱咸粽。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 *** ,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是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
钟馗捉 *** 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拴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之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拴上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的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之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带来一年的好运。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极为盛行。雄黄是一种中 *** 材,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等俗语。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内饮则有害,需慎重。
中韩“端午”大不同
端午节在我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力。
2005年,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遗之后,很多人认为是抢了中国的端午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中国人对此忿忿不平。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其实并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完全不同。唯一的相同点是时间相近。
名称不同。在我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五”或“重五”。由于古代“五”与“午” 相通, 因此,“端五”“重五”亦称为“端午”“重午”,是我 *** 间夏季重要的传统节日。
韩国的“端午”,时间上与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相同,他们也称之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传统称为“上日”。“端午”从字义上解释为“初午”,属五月之一个“马日”。五月本是一个阳数(也称为奇数),初五即是两个阳数相遇,他们与我们一样有着重视奇数日相遇的习俗,因此定为一大节庆日。
起源不同。对我国端午节起源,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纪念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 家、文学家、诗人。他秉直爱国,政绩显著,却被罢黜,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人怀念他,在每年端阳节时向江心投掷粽子、油糕等食品,用意有二:一是让江中的蛟龙鱼鳖等吃这些食品,免得伤害屈原 *** ;二是祭奠屈原,让他的亡灵亦享有人间的食品。另有图腾 *** 、镇妖避邪日、伍子胥的忌辰、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等说法。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习俗不同。相传,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驾舟顺江而下打捞他的 *** ,当时正在湖上打鱼的渔夫们得知后,也竞相划舟帮助打捞。捞而不得,渔人们悲痛万分,其中一人将带给屈原的粽子和鸡蛋投入江中,以期鱼虾饱食之后免去吞食屈原的 *** 。一名老医生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欲 *** 昏蛟龙水兽,让它们远离屈原的 *** 。久而久之,便有了端午节赛龙舟、端午食粽、饮雄黄酒等习俗。
农历五月酷暑炎热,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避邪驱瘟的风俗,如端午节这天,人们也会早早地把艾枝和菖蒲悬挂在门边,其枝叶上散发出清香,据说挂上这两件东西能保平安,病魔瘟邪都能挡在门外。
韩国的端午祭,在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江陵地区的端午祭,有着烦琐的祭祀仪式,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
影响力不一样。中国的端午节和韩国的端午祭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端午节几乎是全民共庆的一个节日,中国56个民族中有36个民族是过端午节的。
在韩国,对于端午祭,江陵之外的其他地区中很多的韩国人已经不是很了解了。
(极目新闻综合网信桃城、新华社、新华网报道)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 *** 。
端午吃粽子的寓意和由来(最全)端午节马上到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可能很多小伙伴不太了解端午节吃粽子是如何得来的,下面由我来给大家科普一下端午吃粽子的寓意和由来!
端午、粽子、赛龙舟有何寓义?
以前可能我们只知道为纪念屈原,但是自从看了我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能只知道告诉孩子有人跳河了,是为纪念屈原,其实由来和寓意何止这些,主要由以下几个寓意和由来....
1、纪念屈原
众所周知:屈原是战国楚国人,他不忍看到国家灭亡,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为了不让屈原被鱼虾吃掉,老百姓争相划着船去打捞 *** ,并把自家做好米饭撒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便有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
2、“粽”驱蛟龙
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 *** 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要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 *** 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3、祈求“粽”子
因“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高“粽”功名
因“粽”和“中” 音近,有“高 *** 名”之意,寓意学士考 *** 名。通常古代科举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想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寓意高中。
5、光“粽”耀祖
因“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综上所述,大家看了这文章,是不是对端午节粽子的由来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文章也是搜集了大家的目前所知道的综合一起,谢谢大家,祝大家端午安康!
端午漫谈③:端午节的习俗
讲述人:王杰, *** *** *** 校哲学部教授
年年粽叶飘香时,端午习俗知多少?作为中国传统民俗大节,端午节仪式感很强,“文艺范儿”十足,积累了如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品尝美食等诸多习俗。直到如今,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民间仍然吃粽子、划龙船、挂艾草、喝雄黄酒。这些独特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别有情趣的生活方式。
端午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水上竞技活动。据《事物原始·端阳》记载:赛龙舟“起于越王勾践”。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则认为,划龙舟的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战国之前的龙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俗。
南北朝后,端午节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据考证,其实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与屈原毫无关系。但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 *** 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都隆重举行竞渡仪式。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先到屈子庙朝拜,还抬着龙头祭庙,祭毕才开始龙舟竞渡。是时,群龙一齐下水,一声炮响,船似箭发,两岸欢呼,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端午习俗——吃粽子
提到习俗,大家最开心的或者就是“舌尖上的端午”,也就是家家户户吃粽子。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包裹而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糯米而得名;筒棕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成而得名。
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而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西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有类似记载:“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还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唐代诗人郑谷“诸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吃粽子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之后也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古城长安有专门 *** 经营粽子的店,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市场上有“巧粽” *** 。还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做的。陆游的“盘 *** 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
到了乾隆年间,林兰痴《邗上三百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粽子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品种越来越丰富多彩,用流行语来说就是,“可盐可甜,可方可圆”。从用米上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纯米粽子,陕西人叫“蜂蜜凉粽子”;二是有馅的粽子,即依不同地区的习俗,有豆沙、枣泥、芝麻等馅心;三是夹果粽子,一般以枣、栗、柿、银杏等分别与糯米包裹而成。从地域上看,粽子还有南北之分:江南粽以宁波、苏州等地的最负盛名,其馅心多为豆沙、枣泥、咸肉、火腿、油脂等;北方以北京江米小枣粽子为佳,其馅心以小枣果脯等最为常见。从形状上看,各地粽子有三角、四角、枕头形的,还有形若小宝塔的。
端午习俗——挂艾草、菖蒲
艾草正氤氲,菖蒲试新酒。民谚有云:“清明 *** 柳,端午 *** 艾。”端午节这天,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 *** 于门眉,悬于堂中。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古老的端午习俗,最早都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维护健康的,所以端午节亦被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菖蒲作为水生草本植物,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 *** 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 *** 物;叶片呈剑型, *** 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则 *** 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 *** 草, *** 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所以端午期间挂艾草、菖蒲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端午习俗——饮雄黄
旧时,每逢端午节家人团聚时,爱喝杯雄黄酒,以示庆贺。雄黄也是一种 *** 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我 *** 间还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古人以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以饮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里外,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驱散瘟疫毒气。
除了以上四种习俗外,在中国很多地方,端午节还可以佩戴香囊、沐浴兰汤,这些习俗都是民间情感和国家情怀的具体表现,体现了我们华夏儿女的生活智慧。
*** :李方舟 张悦鑫
< 责编:张倩 >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曹飞
来源:作者:王杰
粽子的由来昨天上午坐在洪湖岸边,透过垂柳稀疏的缝隙,望着生长茂盛的芦苇,想起国外入不敷出行业下滑的日子。
前天看到一则笑话。 *** 时代,苏联渔夫捕了一条鱼,想煎着吃,没油;煮着吃吧,没盆;烤着吃吧,没柴。渔夫只得把鱼扔回水里,鱼儿高兴地跃出水面,高声喊道: *** *** *** !
那么古人为什么吃粽子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生活和当代没法比,真是要啥没啥,恰好苇叶大,裹上大米一包,煮熟了吃,连下饭菜也省了,更别说鱼肉。
大家觉得我的解读牵强么?
#夏日生活打卡季#? 今天是6月22日,星期四,农历5月初5,端午节,你吃粽子了吗?
每年的端午节,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粽子有三角形,方形,外面是粽叶,里面是糯米和馅,有甜的,也有咸的,这个习俗已流传了2000多年了,传说是为纪念中国的一位 *** —屈原,他为了国家跳入江河中,当地人们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河中让鱼吃,这样鱼就不会食屈原的身体了。
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年都会包粽子给我们吃,唉,现在人都懒了,不想去做,感觉大街小巷都是卖粽子的,想着买几个回来吃一下省事。
动画丨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粽子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雄黄酒,身体壮;划龙舟,喜洋洋。”
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因救国的愿望破灭,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278年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中。当时楚国人不舍这位贤臣死去,闻讯后纷纷划船追赶,但追至洞庭湖上却已不见踪影。这变成了每年此日赛龙舟的起端。
众所周知,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又称为“角黍”,不过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主要食品。
另外,端午节很多人都会在门上悬挂白艾、菖蒲,沐兰汤、饮雄黄等习俗,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们容易患病,也是瘟疫 *** 的大肆扩散时期,再加夏季是蛇虫繁殖的旺季,所以要十分小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习惯。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大家通过赛龙舟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
端午的习俗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啦,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让血脉代代相传。
动画 邹孟霖 文稿 王善昆 配音 郭静
粽子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以及粽子的演化历程。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各种配料制成的传统食品,外层用竹叶包裹,呈三角形或菱形。它是我国端午节的重要食品之一,也是一种典型的民俗美食。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似乎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然而,粽子到底是如何与端午节结缘的呢?
根据民间传说,粽子的起源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大臣屈原是个忠诚的 *** 。但是,他的建议受到了反对并被 *** 的官员诽谤被流放。当他知道他的家乡被敌人攻陷时,他跑到汨罗江,跳入水中 *** 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就在汨罗江边放置粽子来喂鱼,以避免鱼吃掉他的遗体。
除此之外,有些历史书籍也记录了关于粽子起源的故事。《齐民要术》就提到糯米和肉制成的食品,用来赛龙舟。而另一个故事则称,当时有一位清明节时到徐州祭祖的汉代大臣,看到徐州的人们在用细箩筛米,他就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询问这种传统的由来。当地人的解释是,他们祭祀祖先时需要用到粽子,因此在清明节时用箩筛米。
无论是哪种说法,粽子都已经与我国的端午节密不可分了。在过去,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会将粽子挂在门前,或者把它们放在竹篮子里,以驱赶 *** 怪并保护家庭安全。而现在,人们则更注重品尝粽子的美味和文化内涵。如今,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有咸粽子、甜粽子、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等等,口味十分丰富。
在粽子的演化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据说,清代乾隆年间,龙泉山的一位名叫陈贵的老人 *** 的粽子口感非常好。当时,龙泉山是我国的名茶产区,陈贵老人就将山茶叶加入粽子中,制成了一种茶叶粽。这种粽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传承至今。
此外,粽子的演变还与各地区的人文历史、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包括粽子的形状、馅料、口味和包裹方式等。比如广式肉粽、苏式蛋黄肉粽、浙式咸肉粽、福州甜粽、安徽鸭蛋五香粽等等,都是各地的特色粽子。
无论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看,粽子与端午节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同时也是我 *** 俗文化的重要 *** 之一。它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传承着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夏日生活打卡季#
粽子自晋周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上 *** 的历史。关于粽子的来历有许多说法,最为家喻户晓的传说,莫过于为纪念春秋时期报国无门,投江献身的忠诚义士屈原,而投江以粽,防止其身躯为江中蛟龙所食。其实关于粽子的历史渊源和传说轶事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
粽子来源经古书考证,粽子的起源源于“包烹”之说,自中国古人熟悉火烧食物起,就地以树叶包裹烹饪熟食,最后剥开树叶而食,这可能就是最初粽子的雏形,经过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以中华传统食物的形象就逐渐被文字记载了下来,形成了粽子的礼物。粽子最初的用途,也离不开祭祀,祭祖及神灵是古人最为重视的一项活动,“仲夏荐角黍”是东晋《祠制》对粽子用途最早的记述,文中说明了粽子是一种仲夏祭祀的传统食品,“角黍”就是现在角形的粽子,以粽中糯米为阳、以菰叶(粽叶)为阴,包含阴阳结合的哲学思想,祭祀粽子也能达到祈福平安的作用。
而以传说为论,还有一种说法,粽子的发展其实源于另一位远古历史的治水功臣,台骀,作为三晋古时的以为治水能人,由于交通不便,食物运输成了大问题,于是他们想到用像是现代粽子状的糯米团子为基本形状,用树叶包裹,借水势将食物传送给下游的治水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吃粽子的习俗便流转开来了。
除此之外,同样还有说法表示,粽子的出现也可能是为了纪念义士伍子胥的五月五日之死所设立,不过粽子的历史大多源于我们后人的追溯,真实情况早已无人知晓。
重要的是现如今粽子作为中华传统美食的一大名点,依然在用它出众的口感给着食客们不一样的体验,近年来各大粽子品牌 *** 出镜率也越来越高,五芳斋、诸老大、真真老老,老字号粽子厂家的名声也逐渐家喻户晓,整个粽子界都呈现着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从古老的西安凉粽到最新潮的水晶粽子,有数不尽品类罗列在我们面前,回想起来,烹制出之一只粽子的那个古人,应该远远不会料到现如今这繁华盛景吧。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 *** 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 *** 》、《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 *** 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不过今天的人们大都还是以纪念屈原为传统,大家过节就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而这个文化 中的人物,当然应该以像屈原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为 *** 。即传丞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又宣传了爱国主义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此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 *** 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 *** 肉、 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 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 *** 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 *** ,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 *** 品种,其个头较小, 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 *** 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 、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 *** 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 洪长兴的粽子很具 *** 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 *** 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 *** 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 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 ***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 *** 、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 :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 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明天就农历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大家应该都准备好了过端午节的粽子了,发扬传播传统民族文化,从你我做起,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了,身体健康!
传说的背后:粽子为何成为端午的祭品,此前的祭品是什么?本文为系列美食游记《寻味中国》的端午节特别篇,上篇名为《没有屈原的端午》,讨论的是端午节的由来。本篇分析粽子为何成为了端午的祭品,最早的粽子是什么形态,更早的祭品又是什么。本文讨论的并非美食,而是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和饮食的演变,其中或有让读者不适的内容,敬请理解。
提示:请勿在吃饭时阅读本文。
1. 献祭与牺牲
在上一篇结尾,引用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可以看得,至少在屈原的同时代,中国北方仍然延续着用活人祭祀河神的风俗。
连环画 《西门豹治邺》
故事中,被祭献的女孩子身披彩衣,坐在如嫁女的床席上,浮之河中,行数十里乃没。请问:姑娘若是反抗、跳水怎么办?是否要将她绑起来?或者衣服就是特制的?
前 *** 过分析,端午节更可能源自吴越人纪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吴王夫差听闻伍子胥死前诅咒后,盛怒之下命人将伍子胥的 *** 用皮革包裹,投入钱塘江。按照吴越人的传说,这就是粽子的来历。
《史记·伍子胥列传》
民间传说未必可信,但千百年来形成的传说总有其背后的逻辑。为何将 *** 丢入江中?为什么用革囊?如果是为了不让伍子胥入土为安,焚 *** 才对。
伍子胥传说中所隐喻和《西门豹治邺》一样,都指向了端午祭的原始形态——人牲。
所谓人牲就是用活人向天地神灵献祭的祭品(牺牲)。人牲以及之后出现的人殉(陪葬)在世界各地在早期文明中都曾存在。无论是华夏族的仰韶文化,还是吴越族的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中都有人殉证据。河南安阳殷墟,陪葬的 *** 骨更是多得令人发指。
到了战国末期,人牲的风气才被逐步改变,但在民间却仍在延续。《西门豹治邺》恰恰说明这一转变的过程,请注意作为主官的西门豹没有公开反对这一恶俗,而是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正说明了用活人献祭在当时并不违法。
殷墟甲骨文中对人牲的记载 来源:知乎网
人殉是对死者的,古人对天地神灵的人牲,是否有明确的记载?
当然有,《殷墟文字甲编》二九 *** 片的卜辞就记载了商王一次将三十名羌人献祭河神。河神就是是西门豹故事里的河伯(黄河之神),羌是北部少数民族的俘虏。
人殉的证据到处都有,对河神的献祭如何进行,目前尚不得而知。是咔嚓了还是活着丢进水里?殷墟里的人殉很多是 *** 的。如果活人进水,是否需要用绳子绑好?或者装入皮囊里(那时候没有布袋子)?再来看,吴王夫差对伍子胥是怎么做的?
2. 祭品的演变
汉朝,道教兴起、 *** 传入,华夏民族进入儒家文化时代,东汉前后,吴越之地纳入到华夏版图中。如前篇所述,正是在这个时期,发源于吴越的端午祭从对水神、瘟神的祭祀转向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这是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的结果。
在此期间,某些以现代眼光看来是残忍的习俗,已经悄悄地隐去或变身,例如,用陶殉代替人殉。然而,那些原始的巫俗是否就已绝迹?当然不会,下图这种祭祀用品象征着什么?
祭祀用品 来源: *** 网
人牲虽已消亡,但人们对天地 *** 神先祖的敬畏,以供奉换取庇佑、驱邪避恶的心态从未改变。献祭仍在继续,只是祭品发生了改变,就如用纸扎的童男童替代商周时期陪葬的仆人。
下面我们来看看除了活人之外,早期的祭品是什么。《礼记·内则》中记载周天子祭祀用九鼎八簋。商代的鼎里放的是 *** 猪等肉食,簋(读guǐ)则用来盛放稻、黍、稷、粱、麦、苽等所谓的“六谷”一类。请注意,都是食材。到了周朝,祭品开始向熟食转变,簋里出现了煮熟的饭。显然,这一转变与烹饪技术的发展有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簋为中间鼓腹带盖者) 来源:湖北博物院
我们供奉的给神灵先祖的,一定是我们喜欢吃的,我们现有的饮食。就如当今的岭南地区,烤乳猪代替了生猪头。在闽南地区,宗祠用的祭品也都是做好的家常菜。。
现在的祭品多也是做做样子,供完了拿回家接着吃喝。到了端午节,你看过谁拿粽子丢水里纪念屈原?除了某些地方为了旅游造势,没人会做这种败家的事儿。
古人供奉比现在更虔诚,祭品必须消耗掉。例如祭天, *** 就要烧成灰。向河神、瘟神祭献,祭品如何处理?显然不能在河边摆一会儿就拿回去分赃,也不能像祭天一样烧成灰。祭品必须丢入河中,就如人牲一样。全猪全羊的还好说,谷物怎么办?往水里撒?你把人家龙王当小鸡不成?
祭品从食材转向烹饪好的食物后,选择主食做端午的祭品?春秋战国时代,烹饪技术只限于烤、煮、蒸等有限的几种。由于小麦较晚才从西亚被引进,人们日常的主食是蒸煮后的大米饭(南方)和小米饭(北方),浇上酱汁,或配以蔬菜瓜果、肉脯鱼干之类。这种盖浇饭往河里倒合适不?
在端午节的故事中,百姓们本就是向江里投入大米、饭团,后来因为屈原托梦,才发明了粽子。传说都有背后的逻辑和隐喻,从散米到粽子,就是祭品演变的过程,印证了饮食发展的轨迹。
3. 为什么是粽子
为什么不是馒头?为何不用年糕、发糕?土豆、红薯这种整个的块茎丢进去岂不是更简单?
这就是本文第二个主题,关于古代的食材与烹饪技术演变。
出于虔诚,我们必然向神灵献祭更好的食物,祭品的形式由当时的饮食水平决定。商代可以供奉一头大象——彼时河南有象(“豫”的由来)——但不可能盛一碗土豆烧肉,酱油、铁锅还没被发明,土豆、红薯之类的也没被引进。同样道理,由于石磨技术在汉代才进入中原,春秋战国没有馒头、年糕。在端午诞生中国南方,主食只有大米饭一种选项,杂粮显然不适合做祭品。
换一个角度,如果端午发源于北方,且是在汉代以后,或许馒头就成了主角。馒头能否做祭品?中国北方的花馍象征着什么?难道就是为了过寿或者逗孩子玩?
山西枣花馍 来源:凤凰网
再来到长江中下游的端午诞生地,有没有什么食品能够盛得住米饭作为祭品?装在陶罐里当然可以,罐子丢水里就太奢侈了。这么说来,唯一的指向已经确定,那就是——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糉,是粽的原字,读音相同。中国之一部部首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糉解释为“芦叶裹米也”。春秋时期,糉分两种,一是用茭白叶子裹米做成牛角状煮熟,称为“角黍”,另一种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也就是现在的竹筒饭。
竹筒饭的历史早于粽子(角黍)。在盛产竹子的南方,将生食(不限于稻米)装入竹筒,煨入炭火中,也能带来美味佳肴。此时竹筒就成为了一种烹饪器具,古时被称为“竹釜”。显然,竹釜是最古老的烹饪器具,甚至早于陶器。
竹筒饭 来源: ***
竹筒烹饪,需要以竹叶或其它树叶封口,用竹木纤维扎紧,见上图。这就是粽子最早的来历。
《康熙字典》中引用了《续齐谐记》,说明粽子就是竹筒饭,文中提到的楝(读:liàn)叶就是生长于南方的苦楝树叶,与五色丝一起用来驱蛟龙。
《续齐谐记》作于南朝,彼时祭祀屈原的端午习俗已成型。这一段貌似说明了粽子的起源,其实是以果为因。在上一篇《端午论粽(上)没有屈原的端午》中已经分析过,端午源自祭献龙神和五毒神(瘟神)的端午祭。楝叶有毒,可驱蛔虫、灭钉螺、治皮癣,五色丝线可辟邪,更说明了早期的端午并非是祭奠屈原或伍子胥。
《康熙字典》
采用粽子而非其它作为端午的主要祭品,是否还隐 *** 其他的寓意,或者说残留着上古人牲的痕迹?角粽象征着什么?竹粽又象征着什么?为何捆扎多道?回到伍子胥的故事,为何将他装入革囊?
*** 民俗的演变有其必然的逻辑,传说的背后有时很黑暗。
至于为何竹筒饭为何让位于角状的粽子,就很好解释了。一方面是民俗定型后需要统一的形式与象征,另一方面,粽子的烹饪成本更低,也易于普及。毕竟找张大一点的叶子将米饭裹起来,哪儿都能做得到,竹子可不是南北都有。
4. 观点总结
● 商周时期,人牲是献祭河神的更高礼仪。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牲让位于日常食物。
● 由于当时中国南方的饮食烹饪条件,粽子成为端午的祭品。
● 端午传说和粽子的形式,依然残留着早期人牲的痕迹。
最后一条,笔者不能完全确定。
到这里读者会发现,粽子是不是因端午而被发明的?
当然不是,粽子甚至都不是中国独有的饮食。这一问题,我们下篇再说。《端午论粽(下)没有端午的粽子》,敬请期待。
后记
本想这一篇搞定,结果又是太长,不得已再分成两篇。这种劳心劳力、又臭又长,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文章,真是折磨人。
能读到这儿就给点个赞吧,祝您胃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