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伐军?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

华衣锦 学知识 2

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北伐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2. 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
  3.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4. 山东军阀拥有将近20万军队,为何挡不住只有10万北伐军
  5.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为什么我国古代由南往北打就叫北伐,而由北往南打却叫南征

解决这个问题先搞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古人对天下的理解。

天子管辖的区域就是天下之中,这也是最早“中国”的来源,诸侯管辖的国。

征和伐主要是指对待南和北方向的人的不同态度。当然这个南和北是以天下之中为原点。

当时往北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往南走是山地,山民,渔民等。黄帝和炎帝交战之后融合之后,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农耕集团。

农耕集团对土地的要求就是能够耕种的,那些只长草,水资源不足的北方是不适合耕种的。南方虽然多山,但还是很适合耕种的。

我们再来看征和伐两个甲骨文就知道了。

伐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武器,那武器刚好对准人的脖子,言下之意就是肉体消灭了。

再来看征的甲骨文。

不用任何解释,你将这两个字进行比较,就能感觉出明显的不同的态度。征其实就是正,左边的偏旁是后加的。正字如下:

就是在止之上加一,规正之意。言下之意就是不要你的命,但是要你改正错误。

所以在古人眼中南征就是教训教训你,让你听话,学乖。北伐就是很惨烈的肉体消灭。这是当时中原王朝对待不同地方族群的不同态度。你再翻翻古代史,你再细细品品其中味道,你再想想为什么在北方修建万里长城,而不是在南方修建万里长城。有些东西联起来想,很容易想清楚,单个去想是很难搞清楚的。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一个体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后来这种说法就成了一种习惯,变成往南打是南征,往北打是北伐。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南征北伐之意了。

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孙中山与北伐的关系是国共之一次合作时期的北伐,实际上孙中山先后主导过两次北伐,之一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在广东韶关发动了两次北伐,最后的北伐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革命时期的北伐,虽然不是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但是也是孙中山一直主张的北伐的具体实践。

孙中山为什么频频要主张北伐呢?当然每个时期的北伐背景是不一样的,因而孙中山的北伐动机也是不一样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此后南北双方在江浙士绅的调停下在上海进行和谈,1月中旬,和谈进入僵局,孙中山、黄兴等因而决定发动武力北伐,以撼动清王朝,1912年1月14日,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制定了六路北伐的计划,其中还包括海军的北伐,不过没有几天,1月14日,孙中山就下令停止北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南北之间的关系出现缓和,袁世凯的态度出现转变,因而之一次北伐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孙中山后来为什么要在韶关进行北伐呢?因为在经历了护国、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对于北洋军阀已经彻底丧失信心,因而决定发动武装讨伐。1922年4月和1924年9至10月孙中山两次在韶关设立大本营,誓师北伐,不过两次北伐都因为各种原因而失败了。

1926年7月,广东国民 *** 在广州誓师北伐,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大革命时期的北伐,北伐最终取得成功。

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 *** 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中华古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 *** 。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山东军阀拥有将近20万军队,为何挡不住只有10万北伐军

提问者太看得起张宗昌了。他确实很擅长拉队伍,但他不会带兵。他的部队基本上就是乌合之众。

民国十年,被直系大佬吴佩孚扫地出门的张宗昌净身出户,转投到奉系。

张宗昌只身来投,张作霖起初也不想收,但直接拒绝又怕坏了自己的名声,让真正有才的人不敢来投自己。因而张作霖便勉为其难的收留了张宗昌,让他以中将师长的身份担任奉军的宪兵营营长。

不过,张宗昌也是命中有福,他加入奉军没多久,就碰上了一场让他名扬东北,发挥他招兵买马特长的机遇。

民国十一年春,张作霖与曹锟交恶,奉系大军挥师入关,之一次直奉大战爆发。

奉系主力入关后,曾被张作霖击败的原吉林军阀高士傧(原吉林督军孟恩远外甥)认为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便偷偷潜回吉林,联合胡匪卢永贵拉起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在后方给张作霖捣乱。

当时,张作霖在前线和吴佩孚交战,手上无机动兵力可派,便只好让张宗昌先率宪兵营回吉林平乱。这场战斗是一场势力悬殊的较量,张宗昌原本不太想去。但是当他在阵前和叛军打了一个照面后,惊人的发现,原来都是老朋友啊。

张宗昌早年闯过关东,认识很多从山东到东北的土匪。土匪卢永贵手下的大小头目,很多都跟张宗昌是昔日的朋友。张宗昌瞅准时机,便在阵前对众土匪头目忽悠道:只要大家跟着自己,他保证各位都能升官发财。

土匪造反,本来就是求财的。张宗昌保证能荣华富贵,土匪们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张宗昌就兵不血刃,消灭了高士傧,并吞并了卢永贵的数千名土匪。

事后,张作霖兵败关内,死伤惨重,心情极度低落。不过他听说张宗昌替自己搞定了后方的那趟子烂事,心里很是高兴,觉得张宗昌那家伙有点本事。于是张作霖就任命张宗昌为吉林省防军的第三旅旅长兼吉林省绥宁镇守使。这样,张宗昌自离开直系后,在东北就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为什么北伐军?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不久后,俄国内战,被苏联红军击败的白俄军败逃到了东北。这些人无处可去,正经的部队也不要他们,因而他们大多就都投靠了张宗昌的土匪部队。

吸收了白俄军后,张宗昌的队伍扩充到了大约一万人。

张宗昌势力坐大后,奉系的老将领对他极为不满。要求张作霖把他赶走,顺便把他的土匪部队也遣散算了。

张作霖见众怒难平,且当时奉军也确实在裁汰冗员,打造精军(受之一次直奉大战失利的影响,认为兵多无用)。于是,张作霖就让负责训练奉系新军的郭松龄去张宗昌的部队探探情况。如果张宗昌所部真的如众人所说的那样是匪气极重的垃圾队伍,那就找个茬把他赶走。

反正像他这样的部队也没什么战斗力,养着也是白吃干饭。

张宗昌听说是“郭鬼子”是找茬来的,知道自己不拿出点狠劲,队伍就解散了,于是他猛做表面文章,在郭松龄视察期间,督促部队表现的非常像一支正规军,通过了郭松龄的测试。

事后张作霖听说了此事,他觉得张宗昌挺有意思的,就没裁他的土匪兵。不仅没裁,而且还把张宗昌从吉林调到奉天,多给了他一个团的编制。

至此,张宗昌的部队从三个团变成了三个旅(下辖四个团)。而他的队伍逃过一劫,没被裁撤掉,也为他后来的“大爆发”,奠定了基础。

民国十三年(1924年),直奉战争再起。张作霖二度挥师入关,与吴佩孚展开大战。

大战开始后,冯玉祥阵前倒戈,从前线杀回北京软禁曹锟,给吴佩孚背后捅了一刀。吴佩孚两面受敌,进退失据,十万直系大军没几天就彻底崩了盘。

直系退出中原,中原就变成了一块无主的逐鹿之地。张作霖抓住时机,任命张宗昌为镇威军第二军副军长,让他南下华东,趁其他人没反应过来,赶紧抢地盘拉队伍。

前面说了,抢地盘,拉队伍,这本来就是张宗昌的强项。所以张宗昌南下后,他很快就拉起了五个军的队伍,六七万人之众,俨然变成了一个半独立的军阀。

其时,冯玉祥盘踞华北,直系后起之秀孙传芳等人也虎踞浙江,对张作霖构成威胁。张作霖深感压力过大,自己无法应付,便默认了张宗昌半独立的事实,替他争取了山东督军和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的职务,让他驻扎徐州,替自己守南大门。

把张宗昌安排在山东后,张作霖又派了杨宇霆和姜登选分别去江苏和安徽任督军。其用意一是让他们和张宗昌互为犄角,相互能帮忙;二是让他们盯着张宗昌,别让张宗昌真的脱离自己了。

不过,张作霖还是小看了张宗昌。因为后来张宗昌用实际行动证明,他对大帅还是比较忠诚的。

民国十四年十月,张作霖的势力由于扩张的太快,严重威胁到了孙传芳和冯玉祥,因而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江苏、安徽等省的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引发了浙奉战争。

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调集浙军四个师另六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

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不包括张宗昌的部队),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是这十多个师被分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和安徽四个省。兵力太分散。

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

江苏地方部队(投靠张作霖的苏军)认为奉军完蛋了,立即造反,以四个师的兵力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

杨宇霆这一溜,等于门户洞开,又是一通连锁反应。安徽地方部队认为奉系完了,也立势反叛,包围了安徽的奉军。

一时间,江苏、安徽全部沦陷,三个奉军精锐师就被缴械了。

眼瞅自己的地盘丢了,张作霖心有不甘,便急调四个师另两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前线总司令,让他在淮河一线挡住孙传芳。

张宗昌收到指令后,迅速南下,很快就在淮河一线布防。然而,张宗昌不会打仗,他招兵买马很擅长,真碰到专业军事人才,立马就漏了陷。

孙传芳指挥直军抵达淮河一线后,发现张宗昌的正面防线虽然很稳,但他没有在侧翼布置兵力。于是孙传芳专业打业余,指挥部队绕到了奉军防线背后,打了张宗昌一个措手不及。张宗昌情急之下,只得北撤,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

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抄张宗昌的后方。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

至此,奉系大势已去,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以奉系完败告终。

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十几个仆从师,连丢江苏、安徽两省。损失非常的惨重。

更为要命的是,由于冯玉祥偷袭京津,切断了山东和关外的联系,张宗昌的山东变成了一个孤岛,被冯玉祥和孙传芳围在了中间。

屋缝连夜偏漏雨,就在张宗昌被强敌环伺之际,郭松龄造反,于冀东前线给了张作霖致命一击。这导致张作霖几乎垮台,根本没办法去救张宗昌。这段时间是张宗昌最难熬的一段时间。

不过,好在张作霖得到了关东军支持。并在其武力帮助下,顺势发动反击,于巨流河击败郭松龄,逆转了颓势。

后来吴佩孚倡议反冯,张作霖、张宗昌、阎锡山三人响应,四人合力在南口击破冯玉祥的国民军。

接连搞定郭、冯后。张作霖强势入关,并在张宗昌和孙传芳等人的拥护下,宣布成立安国军 *** ,他本人担任安国军司令,张宗昌因护主有功,封为安国军副司令。

此时的张宗昌,其势力达到顶点。他的直鲁联军有36个军,将近20万人。基本上跟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实力相当,是当时实力排第四的军阀。

但是,直鲁联军是“联军”,不是张宗昌一个人的武装,他只是联军的“盟主”。比如直隶督办褚玉璞基本上就不听他的指挥,二人实际上是平级关系。所以此时的张宗昌只是“虚胖”而已。

并且更要命的是,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是在毫无节制,军队编制完全处在失控状态下扩张出来的。连张宗昌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军队。他刚到山东时,济南人就发现“副官满街走,差遣多似狗”;不久后,民谣就变为“参谋满街走,副官多似狗”;再过段时间,又变成“司令满街走,参谋多似狗”。

因为他无节制扩军,而部队组织又乱七八糟,时人形容张宗昌的军队是“官比兵多”、“兵比枪多”、“枪比子弹多”,因此“三多”。

所以说,他的部队跟真正的威武之师打起来,根本不堪一击。也没人会替他卖命。

民国十五年底,孙传芳被北伐军击败,退到了长江以北。孙跑到北京求援,张作霖指令张宗昌率直鲁联军南下,援助孙传芳。张宗昌不敢不听张作霖的话,就立即派了直鲁联军南下。

但是前面说了,直鲁联军战斗力太差,别说是跟北伐军打了,就连上海的工人纠察队都打不赢。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就被工人们打的惨败,灰溜溜的逃回了山东。

对张宗昌的败退,张作霖十分恼怒,要追查责任。就在这时,张宗昌得到一个情报,说第八军军长兼海军司令毕庶澄和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暗中有联系。

于是,张宗昌就杀了毕庶澄,以借刀杀人的方式搪塞了自己南下战败的罪责,把失利原因推到毕庶澄通敌之上。

不久后,张作霖再次让张宗昌南下。张宗昌知道自己的草台班子不是北伐军对手,就怂恿孙传芳先上。南京本来就是孙的地盘,他收复自己的地盘责无旁贷。于是,孙传芳就借蒋介石和桂系矛盾,国民 *** 没有话事人之际,挥师十万渡过长江,在龙潭和北伐军发生了恶战。

此战,张宗昌没参加。但事后他了解了战斗的经过——把他吓死了。

首先,北伐军太横,尤其是桂系钢七军打起仗来跟不要命似的,张宗昌“官比兵多,人比枪多”的直鲁联军,给人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其次,北伐军今非昔比。广东誓师时,北伐军七个军,十万人。但拿下南京,坐拥东南半壁江山时,北伐军的实际兵力(不包括冯玉祥和阎锡山),有二十多个军,将近三十几万人。

人家北伐军打仗比他凶悍,兵力、装备也比他强。此时此刻的张宗昌,哪里有跟北伐军一较高低的资本。

民国十七年四月,蒋介石、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集体宣誓北伐,以七十万大军对张作霖和张宗昌的四十万奉军和直鲁联军进行打击。张宗昌驻守山东,他首当其冲的就遭到了北伐军的打击。

坚守半个月后,不堪一击的直鲁联军被北伐军击溃。当月底,张宗昌率部逃出济南,撤往德州、天津,来到冀东。一个月后,奉军也是全线溃败,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

离京之前,张作霖指示张学良,让他不要放张宗昌出关。于是,张学良就真的把张宗昌拦在了山海关内。

当年八月,桂系白崇禧部追到山海关下,将张宗昌部全歼。残部五万人被收编(孙殿英就在其中),张宗昌只身逃往日本占领下的大连,以求日本的保护。至此,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就消失在了历史中。

为何几万北伐军能打倒北洋军阀

北伐战争开始时,仅就规模而言,北伐军远远弱于北洋军阀。

当时,北伐军号称10余万人左右。

然而,实际兵力却不足10万:据李宗仁回忆,当时实际兵力约为7、8万人;据李品仙回忆,“可用之兵”不过5、6万人。

而北洋军阀中,吴佩孚20万、孙传芳22万、张作霖35万。如果把各地大大小小军阀算一起,总兵力不下百万!

所以,开战之前,舆论普遍不看好北伐军,甚至连北伐军将士自己也没有足够把握。

然而,仗打起来之后,北伐军却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不过7、8个月,就扫定长江以南,“真非始料所及”。

北伐军,何以取胜?又何以取胜如此之快?

兵力对比并没有那么悬殊:不该遗忘的“战友”

当时,除了上述兵力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西北冯玉祥。

冯玉祥本就是一个大人物,他常年与吴佩孚、张作霖交手,算是实力最雄厚的军阀之一。

1926年左右时,他开始投向革命阵营。3月,他去苏联学习;5月,加入 *** ;10月,五原誓师,加入北伐战争。

冯玉祥的实力就很强了,尽管五原誓师时兵力5万,但很快就联合起西北军20万!

冯玉祥成为“战友”,对北伐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首先,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转变。

南北革命军,加起来达到30万,与对手的兵力差距缩小到1:2左右。

同时,冯玉祥在西北起兵,与南方北伐军形成呼应,使吴佩孚陷入了遭到南北夹击的态势。

在当时军阀眼中,冯玉祥是比南方北伐军威胁更大的对手,因此,优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冯作战,客观上为北伐军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伐军各个击破的战略成功

北伐战争前,北伐军就明确了作战目标:北伐军的打击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收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如此,其他中小军阀,原本就是只求割据一地,并无问鼎之心,因此,原本就持观望态度。

北伐军明确只以吴孙张为打击目标,不但可以避免中小军阀“误判”,甚至可以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实际上,只在北伐军攻占湖南后,贵州军阀袁祖铭、王天培;赣军第4师、湘军第1师等部,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而远在四川的刘湘、刘文辉也通电声讨吴佩孚!

而在打击吴孙张时,北伐军也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方略。

北伐进行前,众将对进军方略进行过激烈讨论。

最终,大家采取了加仑将军的建议:各个击破!

因此,打击吴佩孚时,北伐军与孙传芳、张作霖做了争取。

攻吴佩孚时,国民 *** 对孙传芳以承认其“五省总司令”地位为条件,要求其与吴佩孚划清界限。

同时,国民 *** 又与张作霖谈判,表示要建立反对吴佩孚的联盟。

这些接触中,自然不可能真的达成一致。但是,却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孙传芳也好,张作霖也罢免,都不看好国民 *** 的军事实力,更不相信国民革命军能很快击垮吴佩孚。

因此,他们虽都是“反赤联盟”,但也乐见国民革命军削弱一下吴佩孚。

所以,在吴佩孚尚实力雄厚时,他们坐观北伐军与吴佩孚交战,不做支持。

而在吴佩孚陷入败局时呢?墙倒众人推!张作霖直接把吴佩孚老巢河南拿下了···

总体来说,由于国民 *** 各个击破战略的成功,因此,实际上,每次交战时,国民革命军的兵力都不处下风!

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优势

此外,国民革命军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先谈钱。

当时,国民革命军地盘不大,但是,广东有钱呀!

1925年10月-26年9月,广东一省的财政收入就超过8000余万!

有钱以后,革命军官兵的待遇也提高了。

当时,一个国民革命军士兵的月饷10-12元,远远高于其他军队!

当兵吃粮,有钱就有吸引力。

事实上,这也是北伐过程中,各军阀部队纷纷来归附的重要因素。

据白崇禧回忆,当年,他与李宗仁的广西归附国民 *** ,也与此有关:桂军如不参加国民革命军,就没有能力调整不合理的官兵待遇···

当然,只谈钱是不够的,还得谈一谈精神。

国民革命军数量不多,但他们采纳的事苏联红军的练军模式,尤其是注重政治教育。

因此,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不惜牺牲生命!

反之,北洋军阀的精神就比较尴尬了。

北洋军,依然以传统的“忠义”为核心思想。然而,且不说时间早已到了民国,你吴佩孚、张作霖也并非“君”呀!因此,部队多不知为何而战,常需要大刀队压阵。

北伐军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优势,使其可以越战越强。

军事上的优势

而北伐军在军事上的优势,则使他们往往能在硬碰硬中击败对手。

1、地利。

北伐军与吴佩孚、孙传芳的作战,主要是在南方多山地形。

北洋军阀的官兵,多为山东、中原一带的北方人,甚至有一些人连山都没有见过。

而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多为两广两湖人士,多擅长跋山涉水。

因此,吴佩孚军、孙传芳军,都曾试图凭险阻击,然而,善于山地行军的国民革命军,往往能突破天险,出敌之后,打乱敌人的部署!

而且,即便作战不利,国民革命 *** 身就撤入山中,另寻机会,而北洋军则迷茫不知去向,行动困难,多遭覆灭。

2、中基层军官的素养。

山地作战中,由于地形割裂,很多时候,只能以营、连,甚至班排等小单位各自行动。

这种情况下,对中基层干部的军事素养要求很高。

北洋军的基干多为军校生且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然而,基层干部,素质堪忧。

相比之下,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中基层干部的素养可就非常高了。要知道,林彪、粟裕,当时都是其中的基层军官呀!

因此,看北伐战争的历史,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个英勇作战的故事,然后就是胜利了,似乎很难看到复杂的调度、指挥。

这可不完全是煽情!

北伐军英勇的士兵,在素质极高的基层官兵带领下,奋勇穿插,深入敌人阵地,彻底打乱敌人部署,引发敌人的总崩溃,这是北伐战争在南方作战时的常态!

对手失误,使其节奏全乱

吴佩孚等人,一开始,就将冯玉祥视为主要威胁。

因此,吴佩孚一开始,就将精锐集结于南口,猛攻冯玉祥。

直到北伐军连战连胜,兵临武昌时,吴佩孚部才现身,但为时已晚,其大势已去啦!

可以说,吴佩孚就是在混乱的节奏中,走向失败的。

同样,孙传芳也是如此。

他一开始只做观望,直到吴佩孚陷入败局,孙才仓促出兵江西。

结果,孙军主力立足未稳,就被北伐军所破,最后,连战连败,几无喘息之机就失败了。

爱国的力量

在打垮吴佩孚、孙传芳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之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由于老蒋得到了江浙财阀及英美的支持,其在军事、经济上的实力进一步膨胀了。

此后,对山东、中原的进一步北伐,国民革命军继续取胜。

然而,以实力论,北伐军要打过山海关,讨灭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彻底完成北伐,难度极大。

此时,爱国的力量决定了走向!

张作霖虽为反动军阀,但他在民族大义面前,仍有自己的底线。

因此,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渐长,最终被日本军阀杀害!

张学良将军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果断“东北易帜”,使国民 *** 至少在表面上完成了统一,结束了北伐。

同样需要一提的是,尽管各地大小军阀依然割据,纵横捭阖,与国民 *** 抗衡,但是,他们也大多有着爱国之心。

抗战爆发后,大小军阀,无分南北,多积极参与抗战,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割据利益,值得赞许!

可以说,每一次国家走向统一(无论其统一是“表面上”的还是“实质上的”),都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因素,但是,最后能归与一统,归根到底,都源自中国人心中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之情!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北伐军和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标签: 孙中山 北伐军 为什么 北伐

发布评论 3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6 23:23:14

山东,他首当其冲的就遭到了北伐军的打击。坚守半个月后,不堪一击的直鲁联军被北伐军击溃。当月底,张宗昌率部逃出济南,撤往德州、天津,来到冀东。一个月后,奉军也是全线溃败,张作霖坐火车离开北京。离京之前,张作霖指示张学良,让他

2023-08-17 03:45:56

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南征北伐之意了。孙中山为什么要北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孙中山与北伐的关系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北伐,实际上孙中山先后主导过两次北伐,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在广东

2023-08-17 01:32:55

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