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噶尔丹为什么败给了康熙和康熙为何下跪噶尔丹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浅谈康熙皇帝为何御驾亲征葛尔丹
浅谈康熙皇帝为何御驾亲征葛尔丹?
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主要是处于巩固边防安全,巩固自身统治。
满人入关以后,逐步统一中原,最终建立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在俄国 *** 的怂恿支持下,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逐步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
一、区域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皇太极始建清朝以来,一直强调满蒙一体思想。他打败察哈尔的林丹汗后,不仅是后金的皇帝,同时还兼任蒙古大汗。
如果说现在任由噶尔丹南下,势必影响大清基业稳固,而且噶尔丹当时的势力已经到了明长城。康熙不能让先帝打下来的江山有闪失,所以御驾亲征,也给噶尔丹一个震慑。
二、“千古一帝”不好惹。康熙帝堪称“千古一帝”之明君,他登得了庙堂,战得了沙场。他的历史功绩不胜枚举。但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灭了“三藩”、 *** ,还有就是平定噶尔丹。
噶尔丹当时的政权不可小觑,而且还有沙俄的扶持。所以对噶尔丹的战役,硝烟战火烧到眉毛的时候,必须自己亲征。一来稳定军心,二来显示出我大清王朝并不好惹。
三、噶尔丹力量强大,康熙御驾亲征才有获胜把握。自己的政权自己打,自己的基业自己守。
从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出噶尔丹非康熙能对付得了。马背上的民族是不甘寂寞的。噶尔丹一开始夹在沙俄和清朝之间,虽然清朝没有攻打的意思,但俄国 *** 一直虎视眈眈,而且极不好惹,与其这样还不如南拓,相对风险要小一些。然而噶尔丹低估了康熙的实力。三次都是自己亲征,直至最后一次,康熙也是不松口,不把这股力量消灭,大清江山肯定不稳。明智之举的三次亲征,最终控制了噶尔丹的势力。不得不说康熙的英明神武和果断。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点评,一起学习研讨。)
噶尔丹为什么打不过康熙帝
我们先看看噶尔丹是怎样一个人物:噶尔丹全名绰罗斯·噶尔丹,是漠西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6子,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那么噶尔丹所在的准噶尔部究竟是怎样一个部落?这个部落为什么会成为康熙眼中的一大劲敌呢?话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手中收复燕京之后蒙元势力就退回北方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起来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到明末清初蒙古各部大体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自治区)、漠北喀尔喀蒙古(今蒙古国)、漠西卫拉特蒙古(今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部属于漠西卫拉特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其中和硕特部长期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进入17世纪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1623年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卫拉特四部一起进攻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王朝,杀其首领。此战之后哈喇忽剌统治了阿巴坎河至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1628年准噶尔部又逼迫土尔扈特西迁。1629年哈喇忽剌联合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首领固始汗再次进攻阿拉坦汗王朝,此战后卫拉特人完全控制了天山草原。1634年哈喇忽剌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东面的漠南蒙古诸部和南方的大明王朝在对立了两百多年后遭到了新兴的后金王朝的打击,到了1632年漠南蒙古盟主察哈尔部的林丹汗被后金皇太极击败,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个部族的四十九个王公拥戴皇太极为可汗,同年皇太极仿行汉制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尽管这时皇太极的主攻方向是南面的大明王朝,可巴图尔珲台吉仍能感受到皇太极志在混一天下的咄咄逼人之势。正当东面的清王朝磨刀霍霍之际在准噶尔部的西面也崛起了一个大敌——由莫斯科大公国演变而来的沙皇俄国自1480年脱离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就走上了持续不断的扩张道路,当巴图尔珲台吉继位时沙俄的扩张触角已延伸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开始和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地区接壤。巴图尔珲台吉面对东西方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他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退越境俄军后开放了和俄罗斯的贸易;向西击败哈萨克汗国。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去世前夕以第五子僧格为继承人。
本来根据巴图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 *** 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 *** 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至向俄国使者表达了和身为准噶尔首领的僧格和不同的意见。其实僧格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不仅噶尔丹保持着相当的权力,其他兄弟也都不服他,他们甚至公然起兵反叛僧格。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僧格才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在1671年他就被自己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这时僧格的三个儿子都还年幼,根本斗不过僧格那群如狼似虎又年富力强的兄弟们。噶尔丹趁机在征得老师五世 *** 喇嘛的同意后在卫拉特盟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车臣汗的援助下擒杀车臣,将卓特巴巴图尔赶往青海。噶尔丹随即还俗就任准噶尔部首领, *** 的五世 *** 喇嘛不仅同意了他的还俗之请,还特意赐加"博硕克图"之号,使其在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蒙藏诸部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此时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 *** 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迫在中亚一带浪迹近10年,此后他从克什米尔辗转进入 *** 找到五世 *** 喇嘛,在五世 *** 喇嘛的引荐下他前去投奔噶尔丹。康熙十九年(1680年)噶尔丹派出12万准噶尔骑兵经阿克苏、乌什等地向喀什噶尔、叶尔羌进军,准噶尔铁骑在当地白山派教徒的响应下横扫南疆,将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及其家属囚禁于伊犁,扶植和卓伊达雅图勒拉为王,称阿帕克和卓(意为世界之王)。此后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1682年至1683年噶尔丹率兵进攻哈萨克的头克汗,次年噶尔丹攻占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齐等城市,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1683年他又迫使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噶尔丹由此称雄西域。这一时期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试图借助沙俄的力量同清王朝分庭抗礼。
这时在亚洲内陆地区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策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1688年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兰布通,威逼北京。这一时期准噶尔汗国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新疆、中亚、外蒙以及内蒙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局势下葛尔丹顺势将统一蒙古诸部提上议事日程,而这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君主就对蒙古采取过军事行动并成功使漠南蒙古各部臣服于自己,清军甚至组建了蒙古八旗,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 *** 以维持自身统治。准噶尔汗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摆明了是要一统蒙古诸部,清朝又怎么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事实上准噶尔汗国不只具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被葛尔丹打败的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国。青海和 *** 都位于青藏高原上,历史上同属吐蕃王国。吐蕃王国覆灭后藏传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来藏传佛教政权先后归附元、明两朝。和硕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硕特汗国后和 *** 的 *** 政权合作共同统治青藏高原。葛尔丹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青藏高原。就在葛尔丹向青藏高原扩张之时 *** *** 政权与青海和硕特汗国政权却闹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 *** 时期他的管家桑结嘉措利用自己和 *** 的特殊关系掌握了藏传佛教的教权,鉴于当时这一地区政教合一的客观现实要想统治青藏高原必须同时具备教权和兵权,然而桑结嘉措的弄权行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权和兵权出现了分离——教权掌握在桑结嘉措手中,而兵权掌握在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拉藏汗手中。五世 *** 死后桑结嘉措担心拉藏汗乘机剥夺自己的管理权,于是在没知会拉藏汗的情况下自作主张立了六世 *** 。拉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 *** ,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 *** 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葛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
康熙皇帝面对噶尔丹的巨大威胁决定御驾亲征。在此之前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曾给康熙留下一条非常深刻的经验教训——那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事实上康熙在决定御驾亲征之前是对噶尔丹这一对手的实力进行了全面衡量的。当然以当时的信息条件而言:康熙所能得到的关于噶尔丹的情报并不一定比作为过来人的我们更为详尽。那么现在我们也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实力:在与康熙交锋之前的噶尔丹正处于全盛时期:哈萨克、喀尔喀皆为其手下败将,一时间其势力遍及中亚、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所控制的土地面积多达700万平方公里。放眼当时的世界也就西班牙帝国、葡萄牙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和大清帝国可以在国土面积上与准噶尔汗国一较高下,至于大英帝国得等到下个世纪才进入其辉煌时代。具体而言:这时的大清帝国在疆域面积上相比准噶尔汗国可能并无多少优势可言——也就是汉地十八省和东北关外的龙兴之地,今天的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当时都还不在大清帝国的统治之下。不过国土相当不代表国力相当,事实上准噶尔汗国的实力比清帝国有着相当的差距:1685年清朝治下的总人口就已超过了一个亿,而当时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到6个亿。相比之下准噶尔汗国控制下的土地多为草原和荒漠,其游牧经济相比已接受中原汉地农耕经济的清王朝具有先天的脆弱性,在战争潜力上就输了一截。《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就曾说过:”西北战事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是后援“。这句话其实深刻揭露了双方在后勤补给能力上的巨大差异。
事实上经济的脆弱性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缺陷,然而游牧民族也有自身的优势——由于游牧民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天生的骑手,因此他们实际上已完全实现了军民一体的巨大机动优势。然而噶尔丹所身处的时代已不是纯粹的冷兵器时代了,实际上随着清王朝和沙皇俄国在其东西两翼的崛起留给他发挥的舞台已不大了——这点集中反映在双方的武器装备水平上:奉命征讨噶尔丹的八旗军每个满旗有骑兵7350名左右;两个神机营,每营500人200条枪,总共1000人火枪400条;两个炮营,每营600人,装备火炮4门,总共1200人,火炮8门。相比之下噶尔丹方面也装备有火器,但噶尔丹的炮手主要是来自中亚的 *** 且数量极为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准噶尔汗国脆弱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火器生产制造产业,也无法大规模培养优良炮手。尽管如此噶尔丹还是动用了他为数不多的火器部队: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中准噶尔军队“以万驼缚足卧地”组成“驼城”,“士卒于垛隙发射矢铳”;而清军则“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垒,声震天地”,至此以后清军的火器就给准噶尔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阴影。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放话声称从俄罗斯借来了六万鸟枪兵,由此可见清军火器的威力对他的 *** 不小,以致于想到利用俄国火器对抗清军,同时这也间接证明准噶尔汗国本身的火器制造水平应该是不高,否则为什么要向别人借兵?
双方的差异还不只表现在经济和武器层面,政治层面的差异也是显著的:这时清王朝已然接受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政体,在经历了擒鳌拜、平三藩、平台湾等一系列事件后皇权已然高度集中;然而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并不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尽管噶尔丹在经过东征西战之后逐渐将卫拉特各部盟统一在准噶尔的号令之下,可各部盟贵族仍拥有相当的权力,因此当他们面对清朝很难形成合力,噶尔丹真正所能依靠的还是只有自己准噶尔部的嫡系部队。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然而事实上当清王朝和沙俄分别从东西方崛起后准噶尔汗国已注定将扮演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游牧帝国,因为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时的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实际上处于既勾结又防备的状态:一方面噶尔丹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沙俄的支持,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沙俄的存在也使噶尔丹无法放心大胆将所有力量投入到与清朝的战争在,否则一旦失利之后沙俄就有可能转而与清朝合作夹击瓜分准噶尔。从后来发生的事看起来甚至可以说噶尔丹恰恰败于内讧:1696年二月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到了这年五月清军将领费扬古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歼灭其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遁。正当噶尔丹被清军一再重创之时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起兵反叛,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根据地科布多的包围。此时的噶尔丹已陷于两大强敌的夹击之中,在此形势之下他试图集中兵力先打败清军,再回师收拾策妄阿拉布坦,于是在1695年噶尔丹再度进兵喀尔喀。这时喀尔喀各部已归附清朝,于是康熙再次御驾亲征,这时的噶尔丹已只有3万人马,最终不敌康熙的20万大军,连噶尔丹的大妃阿奴也在此战中战死。策妄阿拉布坦趁机夺取了噶尔丹控制下的哈密,彻底切断了他的归路。在经历一年的逃亡生涯后噶尔丹于1697年3月13日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服毒自杀。
康熙为何下跪噶尔丹
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一个人,三次御驾亲征,此人死后康熙当场下跪
史书曾经记载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三次对噶尔丹的亲征经历,在满清最强大的时候康熙皇帝亲自征讨。前两次都没有能够把戈尔丹征服,他就是西北的葛尔丹。年轻时的葛尔丹通过发动政变获得了准格尔的统领权,之后和康熙开始了数年的纠缠。
告诉康熙葛尔丹被彻底消灭。康熙一听十分惊喜,他站在黄河边久久不能平静,最后跪在地上,向上苍跪拜,久久不起。而且还当场跪了下来。由这一点咱们就可以看出来康熙皇帝是多么“在意”噶尔丹这个死对头。
噶尔丹做了什么,为何康熙要亲自征讨他
康熙皇帝,是中国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并且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雍乾盛世”,在他前后长达六十一年的帝王生涯中,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抗沙俄、亲征准噶尔,全国领土得以统一与扩张,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满汉矛盾逐渐消弭,这使得其也收获了非常高的历史评价。
而在康熙一生的对内、对外战争中,康熙皇帝都是坐镇京师运筹帷幄,唯独在与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三次决战中,均选择了御驾亲征。而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噶尔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噶尔丹和他的准噶尔汗国是他一生中所面对最为强大而又危险的敌人,并且对大清王朝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噶尔丹并不是一般的“人”,他最初的身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温萨活佛四世。当时的藏区与蒙古地区,笃信藏传佛教,包括清朝统治者本身,也是奉藏传佛教为国教,而当时藏传佛教中,影响力更大、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便是“四大宗派”中的格鲁派,其宗教领袖为即统领前藏地区的 *** 喇嘛、统领后藏地区的班禅额尔德尼、统领青海内蒙的章嘉呼图克图、以及统领外蒙地区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噶尔丹全家就是虔诚的格鲁派教徒,并且与四世班禅额尔德尼老师的三世温萨活佛关系密切。而三世温萨活佛在临终前,特别指明将要转世于当时尚未出生的噶尔丹,就这样,噶尔丹在出生之后马上就成为了四世温萨活佛,并且在此之后长达十年的 *** 求学经历中,不仅建立与五世 *** 喇嘛以及四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友好关系,同时为自己在藏传佛教教众中,树立了非常崇高的影响力和地位。
康熙九年(1670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哥哥僧格被杀,僧格的旧部纷纷背叛离去,准噶尔部陷入内乱,处在即将崩溃的边缘。此时的噶尔丹利用自己活佛的身份和影响力,马上稳定了局面,特别是他率领着身边仅有的二十名护卫,直接追上了准备投奔车臣汗的部队,带头冲入几万大军中,直接招降了这支部队,进而重新将准噶尔部归于一统,自己则开始担任准噶尔部首领并且辞去了佛职。
然而,噶尔丹作为“活佛”的影响力依旧非常明显,他先是借助 *** *** 喇嘛的支持,完成了对漠西蒙古诸部的统一,建立了准噶尔汗国,随后又吞并了南疆的叶尔羌汗国,统一了新疆。
在这之后,噶尔丹开始利用自己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漠北蒙古诸部中,特别是他不断指责、批评漠北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对其进行打击、排挤,以削弱其影响力,更是持续性的挑唆漠北蒙古两大部落土谢图汗部和札萨克图汗部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漠北蒙古的分裂以及土谢图汗与札萨克图汗之间的战争。而噶尔丹先是暗中支持札萨克图汗,随后又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直接攻打土谢图汗,进而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
至此,噶尔丹建立了一个控制领土和影响力范围达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庞大国家,实力极为强大,更重要的是,噶尔丹更是坐拥着“活佛”身份,这让不少信仰佛教的清朝官兵有着巨大的敬畏之心,在“活佛”面前,必然只会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康熙只能依靠自己“天子”、“皇帝”的身份去震慑噶尔丹,才能平抑士兵心中的平衡,进而才能真正打赢这场与准噶尔部的战争。
与此同时,噶尔丹的实力也是康熙一生之中所面对的对手中,最为强悍的。首先是控制领土上,前文中也说到了,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在完全控制了漠北蒙古诸部之后,噶尔丹已经控制了今天的新疆和外蒙地区,以及内蒙与中亚的部分地区,同时由于当时的藏区实际统治者第巴桑结嘉措是噶尔丹的“同学”兼挚友,选择支持噶尔丹,并且受到噶尔丹的保护,包括今天 *** 、青海、甘肃南部以及四川西部等地区也被划入了噶尔丹的势力范围。这样一来,使得噶尔丹实际控制的范围达到了超过700平方公里。
而此时的清朝实际控制的领土也仅仅是明朝留下的两京一十三省的地区以及清朝入关前的东北与漠南蒙古地区,面积也是700多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此时的噶尔丹已经是与康熙分庭抗争的局面。
其次,噶尔丹得到了沙皇俄国的大力支持,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
清军入关后,沙皇俄国趁着东北空虚,占领大片土地,康熙不得已,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成功打退了俄国侵略者,并且经过漫长的谈判,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式与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在《尼布楚条约》中,清朝已经就领土做出了巨大让步,但是沙皇俄国仍不满足,积极扶持噶尔丹,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财物、粮草等战略物资,同时,更是为其军队装备了当时先进的大炮和滑膛枪,使噶尔丹在与蒙古诸部的对战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而得到沙俄支持的噶尔丹也将矛头继续对准大清王朝。
再次,噶尔丹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先人创下的基业当做自己的目标。
漠西蒙古,也叫卫拉特蒙古,这个“卫拉特”就是明朝时候“瓦剌”的谐音,而噶尔丹就是当年短暂统一蒙古各部,并且在“土木堡之变”中打败五十万明军、俘获明英宗,进而进攻北京、迫使明朝开展“北京保卫战”的瓦拉首领也先的后人。
噶尔丹一直以也先,以及蒙古族的另一位伟大首领成吉思汗为榜样,因而他也有着强烈的进攻欲望,也希望建立大一统的蒙古王朝,这都使得他始终对于清朝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正是因为噶尔丹以及他领导的准噶尔汗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对大清王朝构成的是生死存亡的威胁,康熙也必须要高度重视他这个对手的存在。
一年之前清军与噶尔丹的首次交锋以清军全军覆没收场,此时的康熙已然是没有退路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乌尔会河之战,可以说是大清王朝和准噶尔汗国真正意义上的之一次较量,噶尔丹亲率两万多人的精锐骑兵部队长驱直入,清朝大将阿尔尼率两万清军主力前往迎战阻击,结果是噶尔丹大获全胜,几乎是将阿尔尼的部队打了个全军覆没。噶尔丹的准噶尔骑兵本就战斗力强悍,加上沙皇俄国暗中提供的火炮、滑膛枪械等先进武器,着实让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的清军难以招架。就这样,噶尔丹继续前行,一路势不可挡。
此时噶尔丹的兵锋距离北京仅仅只有不到一千公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对于康熙而言已经是没有退路,战败就以为他也要经历一次“北京保卫战”,甚至是要经历“靖康之耻”,这对于康熙来说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而他也选择了御驾亲征。
最终,经过康熙三次御驾亲征,终于彻底击败了噶尔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康熙与噶尔丹,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康熙调集五万军队,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一路是由安北大将军、恭亲王常宁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起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而乌兰布通之战以清军惨胜告终,康熙的大国舅佟国纲战死,噶尔丹率残部逃走。
六年之后,康熙皇帝先发制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分三路大军主动出击奔向噶尔丹而来。康熙皇帝本人御驾亲征,统领中路大军直面噶尔丹。噶尔丹的部队面对康熙是一触即溃,清军大获全胜,噶尔丹仅率数十人逃离,从此再也无法东山再起了。
一年之后的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得知噶尔丹逃窜到了宁夏地区,随即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噶尔丹而来。这个时候的噶尔丹已经是众叛亲离,在绝望中,噶尔丹选择了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康熙也就此消灭了他一生之中最为强大,同时也是对于大清王朝威胁更大的敌人和对手。
而在噶尔丹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在与大清短暂和平了二十年后,在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清朝对峙,最终经过康雍乾三代帝王近70年的努力,最终灭掉了准噶尔汗国,同时也将自噶尔丹时期开始的准噶尔问题彻底解决。
和通泊之战,清军为何大败
此战,准噶尔叛军正确地采用了诱敌野战之方略。清军统帅傅尔丹求胜心切,误中敌计,于博克托岭突围后,未及时撤往科布多,却在和通泊立营,故再度陷入重围,损失惨重。其实大多战争都是这打法,诱敌深入,以多打少,或者利用地理环境,让敌人进入包围圈。
关于噶尔丹为什么败给了康熙和康熙为何下跪噶尔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列表
为何御驾亲征葛尔丹浅谈康熙皇帝为何御驾亲征葛尔丹?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主要是处于巩固边防安全,巩固自身统治。满人入关以后,逐步统一中原,最终建立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逐步进军内蒙古乌朱穆沁地区,与清王朝发生直接军
尔珲台吉这一安排而言:他的第6子噶尔丹应该是无缘准噶尔部首领之位了。事实上噶尔丹在10岁时就已前往西藏学佛,不过他并没安心当一名僧侣——在西藏学佛期间噶尔丹不时返回准噶尔参与政治事务。据俄国档案记载:1668年4月6日噶尔丹接见了正在准噶尔访问的俄国使者,甚
由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在新疆的统治已日渐衰败,维吾尔族的和卓势力日益强大并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黑山派在察合台后王伊思玛业勒支持下把白山派首领和卓伊达雅图勒拉驱逐出喀什噶尔。和卓伊达雅图勒拉被
同时崛起的大敌一方面进行内政改革,一方面主动出击东征西战:他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领主会议,由此形成了更广泛的联盟;在两次击
藏汗自然不承认这位未经自己认可的达赖,桑结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没有兵权,真打起来绝不是拉藏汗的对手,于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传佛教教权的号召力向葛尔丹发出求援结盟的意向。葛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深受桑结嘉措优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个人感情驱使下葛尔丹率部大举进入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