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作为安徽省黄山市特色传统小吃,刚出炉的黄山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黄山烧饼很容易存放,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黄山烧饼本是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面团揉匀饧透后,放入炉壁边,经过木炭烘烤而成。由于个头小,携带方便,不易变质,当年曾随徽商走遍大江南北,名气也越来越大。
黄山烧饼又名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相传1357年,朱元璋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烧饼吧!
而关于皇印烧饼名称的由来,是相传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之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方格之一次吃黄山烧饼是朋友相赠,现在的黄山烧饼里面可能还会用梅菜辅以佐料,吃的之一口觉得有特别的香气,吃到两三个的时候就发现完全停不下来。里面是有拌好的猪肉馅,特别是在小饿小困的时候,非常好吃并且补充体力。
烧饼外壳酥脆,里面馅料也是口感层次丰富,完全不会觉得干瘪或者噎嗓子,确实回味无穷~
好啦说着说着方格又准备下单黄山烧饼了哈哈哈,本期的“尝百味,知天下”就结束啦~
关注 方格子推,了解更多美食资讯!
老少咸宜的“黄山烧饼”文|曾庆伟
馅料香鲜的黄山烧饼 资料 ***
暮春时节,我们一行朋友驱车从武汉去徽州绩溪出差,途径安徽省的黄山市,离天下名山——黄山也就是踩一脚油门的路程,于是有人提议说今天的时间还很富裕,不妨顺道上黄山一趟。
这个提议受到了同车人的一致赞同。
但是天公实在不给力,雨雾迷茫浓厚,10米开外几乎都看不清楚子丑寅卯,想必上山也是云遮雾罩,看不着什么名堂,于是我们沮丧地打消了上山的念头。但我们心有不甘,不想就这么离开黄山的地界,于是改为开车在黄山市的街上转悠。沿路看到有多个店家的招牌上书有“屯溪烧饼”的字样,便找了个门脸干净的小店停车驻足,买来袋装的“屯溪烧饼”尝鲜。
徽州老街 资料 ***
我从事的工作是美食评论,按理说对全国的美食,应该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惭愧得很,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烹饪技法花样繁多,许多美食我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亲口尝过了。比如,在没来黄山之前,只是耳闻过黄山有名的吃食——“屯溪烧饼”,但没吃过。
烧饼在全国各地都不是陌生的小吃品种,尤其在北方更是司空见惯。我们常见到的烧饼,形状多为椭圆形和圆形,长相像小鸡蛋糕似的“屯溪烧饼”我还是之一次见到。“屯溪烧饼”颜色近似谷黄,而且像景德镇烧造的“窑变”瓷器一样,其 *** 浅深不一。“屯溪烧饼”的外壳有些酥脆,里边包的馅是梅干菜裹有猪肉丁,味道咸鲜、微辣,且有微微的腌渍味道。这种烧饼的味型对于我们一行湖北佬而言,完全能够接受。
回武汉后我查阅资料,才知道“屯溪烧饼”在黄山地区也叫“黄山烧饼”,屯溪是黄山市的一个区,依据黄山当地大多数人的看法,正宗“黄山烧饼”的起源就在屯溪,所以把这种吃食叫“屯溪烧饼”或许更准确。但是,从地名的知晓度而言,黄山市比屯溪区的名气不知道要大多少倍,在全世界,知道黄山的人多,知道屯溪的人就太少了,把“屯溪烧饼”叫成“黄山烧饼”,更有利于这道小吃食物的宣传推介。
所以,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更愿意用“黄山烧饼”来说道说道这款小吃。
说实在话,把“黄山烧饼”以小吃 *** 来写本文,我心里边还是有一番纠结的:因为我有点拿不准,到底应该把“黄山烧饼”归类于点心还是应该归类于小吃?
按照辞典的解释,饼的意思是圆形薄片或扁圆形的面食食品。以我这个外地食客的眼光看,“黄山烧饼”更像点心而不像小吃。其一,从外形上说,“黄山烧饼”一点也没有“薄片或扁圆形”的形象,倒是与小鸡糕的造型相似,说得更具体点,“黄山烧饼”与武 *** 所熟悉的油炸豆腐泡一样,外表光滑,棱角圆润,但表面上洒有星点的芝麻。
其次,“黄山烧饼”烹制 *** 为烘焙,其程序大抵如是: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猪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用手工分别 *** 皮和馅;然后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
既可作小食又可当点心的黄山烧饼 资料 ***
“黄山烧饼”的烘烤是在特制炉中进行,炉中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与武汉小吃烧饼的烘烤 *** 相似),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需耗费数小时。这种吃食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为蟹黄,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被文人们形容为“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所以这道吃食又叫“蟹壳黄烧饼”。
如此看来 “屯溪烧饼”跟做成一个月饼类的点心没什么两样。
诡异的是,我所查阅的资料书籍,全都说“黄山烧饼”为徽州汉族传统小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没有哪一种资料称“黄山烧饼”为点心的。
也罢,为了尊重黄山当地民众的饮食习俗,我在本文中还是将“黄山烧饼”以小吃品种加以说道。
“黄山烧饼” 是一种道古老的吃食,相传始于晋代十六国,原称“胡饼”。经过1700年时间的流传与淘洗,现在的“黄山烧饼”融合了徽州饮食文化,已然成为黄山地区民众老少咸宜的吃食,是当地百姓过早食物的首选品种,当地百姓对“黄山烧饼”的热爱情感,人民教育家、徽州人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白话诗淋漓尽致地予以表达:“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经过无数次的变化,这款黄山地区的特色小吃已然成为一张黄山当地的文化名片。
以食材角而论,“黄山烧饼”无疑当属草根阶层,是款平凡的吃食。它的更大优点,首先在于取材容易,其外层多用在徽州地区算不上稀罕的面粉。馅芯可以就地取材,尤其多以山区人家的当家咸菜——梅干菜为馅,你想,山区有哪户人家。每年不会在冬季备足咸腌菜以度来年春天的蔬菜之淡呢?
其次是携带方便,易于保存。由于“黄山烧饼”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极利于贮存,就算受潮,烧饼烘烤后依然酥香如故,而且食之经饿。徽州自古地少人多,徽州男 *** 多数在十三四岁时即离开故土,外出闯荡 *** ,以四海为家谋生。“黄山烧饼”正是走四方的徽州人,离开故乡在路途上用以度命的干粮。
从食材到烹制 *** ,“黄山烧饼”应该算是不凡的小吃,但平凡的“黄山烧饼”却有不平凡的故事。据徽州地区的传闻,平民吃食“黄山烧饼”曾经得到过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赏识。
这个故事说的是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由徽州商人江春出面接待,这就徽州历史是传说中的“江春大接驾”。江春乃一代 *** ,为“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在出面接待过乾隆皇帝之后,于天下商界有了“以布衣结交天子”的美誉。
为什么乾隆皇帝会对江春这样一个布衣商人首肯?原因就在江春接待乾隆皇帝时,以一款吃食打动了乾隆皇帝的内心,这款吃食就是徽州特产“黄山烧饼”。
舟马劳顿的乾隆来到徽州,江春安排的茶点便是“黄山烧饼”。 生于宫中长在宫中的乾隆皇帝吃过山珍海味无数,却没有吃过如“黄山烧饼”这般的平民食物,而且“黄山烧饼”非常合他的口味,吃过之后,乾隆欣然给“黄山烧饼”赐名为“皇印烧饼”,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重视程度堪比随身携带的皇帝印信。
离开徽州,乾隆继续他的巡游之行时,相传高宗皇帝是带着一大箱“黄山烧饼”上路的。所以至今“黄山烧饼”在徽州地区还有个名字叫“皇印烧饼”……
古韵徽州 资料 ***
各位看官,如果你想去“五岳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游玩,别忘了还要尝一尝“黄山烧饼”,合你口味叫做美食品鉴,不合你的口味,则当是尝个新鲜。依我看,这一路惟有有游又有吃,你的黄山之游才算不虚此行,堪称完美。
本文刊载于《味蕾上的乡情》(曾庆伟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者简介:曾庆伟,武汉市人,作家、美食评论家,现任《炎黄美食》 *** 总编辑、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特聘教授、武汉餐饮业协会副 *** 、已出版《楚天谈吃》《味蕾上的乡情》《武汉味道》等书籍多部。
说黄山烧饼,馋!流口水!去黄山走走,这里特产太多了。路上看到吃的马上流口水,馋!!
有人说,黄山烧饼是皮薄馅饱,酥脆,外面还撒点芝麻。黄山烧饼用得梅干菜和徽州的猪肉。但是,我要告诉你,其实真正的区别在于做法和口感!
黄山烧饼是一种传统的徽州特产,以黄山为名,起源于黄山市,是烧饼中的一种。酥脆黄山烧饼则是一种升级版,梅干菜是菜叶晒干腌制、晒干装坛,它香味醇厚,而且具有生津开胃的功效。而猪肥肉切成丁后,在烘烤下用饼皮揉成用梅干菜和肥肉丁“相遇”,迸发出浓烈的香气,更是令人食指大动!
不仅如此,酥脆黄山烧饼还有着比黄山烧饼更加香脆的口感,有辣的也有甜的,能让人一口接一口。一咬,酥脆的外皮和嫩滑的内馅立刻就能让你爱不释口!
所以,如果你想品尝一种更加美味、更加有层次的黄山烧饼,那就尝试一下酥脆黄山烧饼吧!
#徽州 #黄山烧饼 #酥脆黄山烧饼
黄山烧饼多少钱一袋 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黄山烧饼很好吃,它的里面是包含的梅干菜,吃起来香酥可口,味道微甜,那么黄山烧饼多少钱一袋?黄山烧饼哪个牌子出名?
黄山烧饼多少钱一袋
基本是按个买的比较多,屯溪老街那沿河的路边有10元3袋的,每袋10个。茶城那边的家利烧饼比较有名,6元一包有12个。 *** 都有卖的,很好吃。
黄山烧饼哪个牌子出名
黄山烧饼好吃的很多,这东西你可以找人 *** ,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哪家烧饼更好吃,不是吗
黄山烧饼本是古徽州的地方小吃,面团揉匀饧透后,放入炉壁边,经过木炭烘烤而成。
由于个头小,携带方便,且烘烤时间长,水分大多蒸发,不易变质,当年曾随徽商走遍大江南北,名气也越来越大。而且现在晚上的时候来两个又美味又抗饿,但是就像楼主说的你不能为了一个烧饼就跑到黄山来吧嘿嘿那样就太奢侈了,我感觉那种酥饼的味道适合我点。很多层的那种,就是你说的线上的有个(鹿鹿吃货)的,是酥饼,而且你要知道哦,烧饼到手了肯定都是冷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吃到刚刚出炉的味道呢,没错,用微波炉微波上10秒,不用太多时间,10秒就够,你就可以品尝到刚刚出炉烧饼的味道了。#p#副标题#e#
黄山烧饼的 *** ***
所需食材:面粉1 *** 克,酵面500克,猪肥膘肉750克,梅干菜135克,葱末40克,精盐100克,食碱15克,芝麻仁75克,饴糖50克,芝麻油100克。<4>
*** ***
1.梅干菜放入温水中涨发,洗净切碎,放入盆内。
2.猪肥膘肉切成小丁,放入梅干菜中,加盐、葱末、芝麻油拌匀成馅料。
3.面粉放在案板上,先用沸水将1/6的面粉烫过,再与其他面粉拌匀,放入酵面和冷水500克揉匀,盖上湿布,静饧10分钟左右,然后加食碱揉透,搓成长条,摘成每个重约125克的面剂,逐个按成圆饼,包入馅料一份,按扁,刷上饴糖,撒上芝麻仁,即成烧饼生坯。
4.烤炉炉壁烧热,用洁净湿布擦去灰尘,堵塞炉门,取烧饼生坯在无芝麻仁一面沾点水,贴在炉壁上,待全部贴完后,去掉炉门塞,烤约10分钟即成。
游黄山,错过了黄山烧饼,自制黄山烧饼,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黄山烧饼,小巧玲珑酥脆咸香,现如今也算的上是网红产品了,小小的黄山烧饼盛行于古徽州一带,及周边部分地区,用当地特有的食材梅干菜做馅,包入酥皮中,而起酥油用的也是当地盛产的菜籽油。烧饼经过木炭火的焙烤,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有“蟹壳黄烧饼”之名。
当你一口咬下去就能听到“咔”的清脆声,赶紧用手接着,如薄纸一般的酥皮散落下来。
黄山烧饼外皮松酥脆香,内馅咸甜滋润,梅干菜的陈香、猪肉的鲜香,相融交织让 *** 罢不能。
黄山烧饼与通常的酥饼不同处在于不仅酥松还有点焦脆,因为在入炉烘烤前在表面刷了一层饴糖,而不是通常的蛋液。也因此色更加接近蟹黄。
说的你口水直流,是不?现在就来教你在家做,吃的是一种成就感。
12个黄山烧饼材料:
水油皮:面粉100克、菜籽油30克、开水60克、糖浆或者饴糖10克、泡打粉1/5茶匙
油酥:面粉80克、菜籽油40克
馅料:梅干菜肉馅约240克
表面装饰:白芝麻、饴糖或者糖浆
注:黄山烧饼一定是用菜籽油,而非猪油或黄油。
*** :
1.将做好的梅干菜烧肉剁细,因为小烧饼很小,肉粒不可太大。
2.然后锅里倒少量的水烧开,将剁细的梅干菜烧肉入锅煮开几分钟,让汁水全部浸入菜中,这样做是为了更加入味,也不会因汁水太多,影响饼皮的起酥。
3.和水油皮:将饴糖10克、30g菜籽油和60g开水混合均匀,筛入100g面粉和1/5茶匙泡打粉,用筷子搅拌成团,放入保鲜袋中,静置20分钟。
4.拌油酥:40g菜籽油烧热,倒入80g面粉中拌均匀。
5.将醒好的水油皮取出揉光滑(这时的面团应是非常软的),稍微擀开,将油酥面团放在上面。
6.将长边折叠在一起,两头不要封口,这样做油酥就不会跑出来。
7.然后轻轻地擀长、擀宽,长边三折。
8.再次擀开,卷起来,要卷紧实。
9.手上沾点面粉,揪成12个小面剂。注:揪出来的面团比切出来的容易包馅料。
10.取一个小面剂擀圆(案上和擀面杖上用一点点薄粉),放入馅料约20克包起来。
捏合处做为底面,轻轻地按扁,整理成圆饼。
11.依次做好全部。在饼面上刷上糖浆,或者饴糖,星星点点沾上些芝麻。
12.设置烤箱200度,烤18-20分钟至表面金黄取出,放在架子上散热。中间遇到蓬起过分的要及时翻面,没有鼓起的不要翻面,此烧饼应该如煮熟的蟹背壳一般。
注:我这也是做过才知道,烤到中间时全部翻面,结果有的就感觉太扁了。
说起安徽美食,你会想到什么?是淮南牛肉汤还是符离集烧鸡?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道安徽的特色小吃,叫做黄山烧饼。黄山烧饼是安徽省黄山市的一道传统小吃,以外层酥脆里层咸香,油而不腻香甜爽口著称,黄山烧饼个头不大,像三四岁小孩的拳头大小,小小一个入口方便,而且携带方便不容易变质,所以随着徽商走遍大江南北而流传开来。黄山烧饼层多而且薄脆,香味浓烈,让人口口留香。
关于黄山烧饼的由来有两个典故,一是朱元璋还没称帝时曾经路过徽州,得到一家农户的救济,给他烧饼充饥,饥肠辘辘的朱元璋大呼好吃,后来还不忘赏赐这家人,于是这个烧饼就流传开来。还有个说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徽商为了迎接他,精心准备了一席饭菜,其中就有这道烧饼,让乾隆皇帝赞不绝口。当然具体是如何由来,我也不知道,反正 *** 便宜味道好就够了。
我们在江苏镇江东岳巷附近,发现一个小推车正在卖黄山烧饼,店主是一对夫妻,来镇江已经有二十年了,一直以卖烧饼为生,为了迎合镇江人的口味,除了传统的黄山烧饼之外,他们的小摊上还有长条的大烧饼,同样好吃。
这对夫妻的烧饼是现做现吃,用的是老面,一块钱两个,有咸甜两种口味,虽说打着黄山烧饼的旗号,但感觉不太正宗,更像是油酥饼。摊位上有一口烤炉,可以现场烘烤,里面非常热,要徒手把一个个饼贴在炉壁上,非常辛苦,但是老板已经做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贴一个饼子不需要两秒钟,很快就做好了。
一锅烧饼大概十分钟就 *** 完成,烤好之后放在旁边,小摊看着简陋,其实收拾得挺干净,五毛钱一个的 *** 也很划算,咸香入口、香甜可口,两种滋味都很好吃,咬一口口口掉渣,真是太酥脆了。除了这种小烧饼之外,另外的大烧饼也很好吃。
这个大烧饼是空心的,只有外面脆脆的口感,而且放了很多芝麻,香味很浓郁,直接吃就很香,如果夹上肉那更过瘾了,配一碗鸭血粉丝汤也不错,真是百搭小吃。老板说自己在这里20年都没有挪地,而且风雨无阻,有很多老主顾,就是不想让客人跑空,所以天天都坚持出摊,而且自己出生农村,为了赚钱养家也不怕辛苦。
如果你也喜欢这种传统小吃,随时可以来这里偶遇美食哦!
徽味:皇上都爱吃的黄山烧饼“三个蟹壳黄,两碗绿豆粥,
吃到肚子里,同享无量福。”
这是陶行知的一首白话诗
说的就是这黄山烧饼蟹壳黄
蟹壳黄即黄山烧饼,徽州的传统小吃之一。
在徽州,几乎每个街头小巷,不用刻意寻找,只要用你的鼻子,顺着梅干菜的鲜香味过去,总能找到一家黄山烧饼摊子。
黄山烧饼是由梅干菜+肉丁做内馅,酥皮上撒白芝麻,一口咬下去,酥脆爽口,碎肉丁加上梅干菜特有的香气,咸甜中带着辣味,唇齿间几颗芝麻粒散开,一种好吃到上瘾的感觉瞬间弥漫整个味蕾。
因为外形长得像螃蟹外壳,色如蟹黄,又叫“蟹壳黄烧饼”。
《第二季之家乡的味道》中就有关于黄山蟹壳黄烧饼的介绍,是明清徽商文明的产物,也是徽州人对每年数百万游客的馈赠。
700年历史传承,帝王亲赐名号
黄山烧饼又名“救驾贡饼”、“皇印烧饼”、“蟹壳黄烧饼”,这中间还有几个典故。
相传1357年,朱元璋避难来到徽州一农家,饥饿难当。这家主人便拿出平日爱吃的烧饼给朱元璋充饥,吃的他是满口生香,大为赞赏。
次年称帝时,没忘这农户的救命之恩,说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贡饼。
乾隆皇帝和黄山烧饼也有一段故事。
当年,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张罗接待,即以“江春大接驾”研制的烧饼招待。
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深为喜爱,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比之于随身皇印,予以最崇高的褒赏。
严选优质食材
烧饼所采用的材料来源于本土农家,山里的梅干菜,晒足了阳光,喝饱了大山深处的雨水和露珠;农户放养的黑猪,天天在山上跑,长出来的猪肉肉质紧实,有嚼劲。
梅干菜是当地农户在山里种的,等到成熟的时候每天起早贪黑、跋山涉水进山去收集。回来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充分接收光照。把上面的水汽全都晒的 *** 的,这样子的梅干菜做起来饼,才好吃。
梅干菜一定精选洗干净、晒的 *** 的那种,没有洗干净的梅干菜上嘴的口感太软糯,烂烂的化不开,是做饼师傅严格禁止采用的。
烧饼里面的猪肉,是皖南山区特有的农家黑猪,全部谷饲散养长大,整天在山上山下满世界的跑,这样的猪肉吃起来肉质细嫩、紧实,肥而不腻。
*** 考究,给你最纯真的味道
黄山烧饼的 *** 是 一个繁复的过程。别看小小的一个烧饼,前前后后却要经过大概十几道工序,并且每一步都很讲究。
你吃到的每一个烧饼,都是经过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芝麻、烘烤等10余道工序,才 *** 完成的。
烤香的肉丁释放出油脂,渗入菜丁之中,滋养着梅干菜。为了保留烧饼的传统滋味,师傅们并不会做过多的调味,所用的调料只有盐和菜籽油,再进行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
烘烤在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胚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再焙烤,烧饼饼皮水分蒸干,酥皮层次分明,开始由白到黄,再局部焦黄。
终于,火候到了,用火钳轻轻一夹,经过炭火的焙烤,那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的烧饼就溢着香气出炉了。
烧饼里没有防腐剂,这是因为烧饼的烘烤时间长,水分大多蒸发,不易变质。
放置于常温23℃的室内,避免阳光直射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存30天呢。
来源:皖南派
黄山烧饼,又名“蟹壳黄烧饼”、“救驾烧饼”,“皇印烧饼”,是安徽徽州汉族传统名吃,盛行于古徽州地区及周边部分地区。用上等白面粉与素油搅拌作皮,选嫩干菜和肥膘肉为馅,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故又名“火炉饼”。因饼形小巧饱满,呈 *** ,似蟹壳,故俗称“小烧饼”和“蟹壳黄”。
黄山烧饼形似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又名蟹壳黄。它是采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同三分之二的水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选酶干菜和肥膘肉做陷,芝麻撒面,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贴于炉壁,烤熟取出。刚出炉的“蟹壳黄”,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
历史文化
“救驾烧饼”名称由来:
相传1357年,朱元璋驻军歙南覆船山(主峰搁船尖),这里是三县交界处,历史上曾发生过明教的陈硕真和方腊 *** ,有一定的 *** *** 基础。是伏羲、女娲、神农的圣地,属于古徽州“三天子都”之一,整座山恰似一个天然的覆钵式白塔,以中国的母亲花·黄花·伏羲文化开山,由南北朝维摩禅的祖师傅(翕)大士开山立派,儒、释、道三教合一,建立以不动 *** ·搁船尖、 *** 师 *** ·雨伞尖为中心,千仞壁立,嵯峨怪石,36石门,环布铁围,边缘有七金山,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天宫龙宫,七峰三十六天门成园形环绕的东方二大光明佛国:阿閦佛的妙喜世界和 *** 师佛的净琉璃世界·覆船山「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覆船山隐藏佛光普照的意思,搁船尖隐藏日月宝焰,这里有道自然风光风光“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隐藏的就是“朝拜日,夕拜月”的 *** 思想,于是这里的开创者们就 *** 了顶谷大方茶(中国扁形茶鼻祖)和似月似日的烧饼,一样隐藏着日月同辉的意思,朱元璋以这里为根据地(吴晗著作【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秘密发展明 *** 为 *** 士,完成他霸业的坚实基础,而这烧饼就是这块深山圣地明将徒素食中的一个产品,适合行军打仗作为干粮。朱元璋当时也只能吃这样的食品,他本身也是农民出身,吃起来满口生香。称帝后,没忘这圣地的这么个天物,护国救驾有功,就册封为救驾烧饼。
“皇印烧饼”的来历:相传乾隆皇帝之一次下江南时,由清代著名“两淮八大总商”之首,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徽州人江春承办一切供应,筹划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江春大接驾”的之一道茶品是由江春的徽州班底构成的家厨团队根据他的精心设计并集体开发研制的烧饼,其外层酥脆,内滋润鲜香,嚼之异香可口,令舟马劳顿的乾隆顿感身心舒畅,精神倍增,并欣然御赐名“皇印烧饼” ,寓意乾隆对该烧饼的喜爱程度堪比随身皇印,予之以最崇高的褒赏。
做法
以上等精面粉、净肥膘肉、梅干莱、芝麻、精盐、菜油等手工分别 *** 皮、馅,经泡面、揉面、搓酥、摘坯、制皮、包馅、收口、擀饼、刷饴、撒麻、烘烤等10 余道工序制成,其烘烤系在特制炉中进行,内燃木炭,将饼坯贴于炉的内壁,经烘烤、焖烘、及将炉火退净后焙烤,前后在数小时而成。因经木炭火焙烤后,形如螃蟹背壳,色如蟹黄,故得此名.其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有叶氏词为证:"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
饼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中国人把饼吃出了各种花样,如:河南的鸡蛋灌饼、山东的煎饼果子、苏州麻饼、山东的马蹄烧饼、黄山烧饼、南京鸭油酥烧饼、广州的鸡仔饼、新疆的馕,还有吊炉烧饼、咸甜酥烧饼、手抓饼、锅盔、葱油饼、酱香饼、千层饼……。国外的,如意大利披萨、美国百吉饼、法国可丽饼、阿三飞饼、比利时华夫饼……
胡饼是最早的烧饼,汉代时由班超从西域传入。“灵帝好胡,京师皆食胡饼”,说的就是汉灵帝更爱吃胡饼,随后迅速在东汉贵族阶层流行开来。胡饼又叫“胡麻饼”,就是现在的芝麻烧饼。
班超 *** 来自 ***
魏晋以后,饼食在中原快速发展,在民间更是被吃出了各种花样,古书中有关饼的记载也随之增多,《饼赋》中提到的面点就有10多种,北魏《齐民要术·饼法》中记录的面食超过10种,有蒸饼、汤饼、胡饼、烧饼、髓饼、乳饼、膏环等。当时人们认为,蒸饼上面开裂出“十”字状的更好吃,大概就是类似今天的开花馒头,有的贵族只吃头上开花的饼,如西晋贵族何曾就是 “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开花馒头 *** 来自 ***
唐朝,全面进入“吃饼时代
唐朝人爱吃“笼饼”,放在蒸笼里蒸熟的面食,做法和现在的馒头差不多。
武则天时的侍御史侯思止,最初是买饼为生,做官后吩咐自家厨子顿顿蒸饼,而且要“多放肉少放葱”,吃饼达人无疑了。
安史之乱时,玄宗与杨贵妃一口气逃到咸阳集贤宫后,又累又饿了身边也没什么可吃的,杨国忠赶紧跑到集市上买来了胡饼给二位果腹。白居易有一首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说的是杨大宰相在逃难路上给主子买的饼,当时二位吃出了长安街蒸饼名店复兴坊的味道。
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季龙,特别喜欢吃蒸饼,而且比晋朝贵族何曾更会吃,除了饼头上开十字,同时饼里还必须有 “馅”。
宫饼,唐朝宫廷高级面点,在宋朝皇家中也很流行,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月团”。“月饼”最早在南宋出现。现在,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已经是国人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月饼 *** 来自 ***
现在流行的“葱肉饼”,据说是唐宋时做笼饼和包子时,有人偷工减料,多放葱少放肉以减少成本,如今成为最受食客们喜欢的饼类之一。
饼类鉴赏
- 烧饼
更大众化的饼类,品种繁多:大饼、烤饼、烧饼、传统烧饼、湖沟烧饼、芝麻烧饼、油酥烧饼、起酥烧饼、发面堆、掉渣烧饼、糖麻酱烧饼、炉干烧饼、缸炉烧饼、罗丝转烧饼、油酥肉火烧、什锦烧饼、炉粽子、杜称奇火烧、牛舌饼等。
烧饼 *** 来自 ***
- 龙凤饼
也称喜饼、寿饼(寿饼还有特定的样式),酥脆,纯甜,爽口,有桂花香味。中秋、春节、婚娶寿庆大事时,都做龙凤饼。形状大,花纹图案有龙有凤,或有喜字、寿字,同时点缀花草虫鱼,丰富多姿,工艺要求很高。
龙凤饼 *** 来自 ***
- 春饼
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东北,北京一带春饼口味最为佳,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卷着各类炒菜吃。
春饼 *** 来自 ***
- 煎饼
起源于山东,据说有5000多年的历史。菜煎饼、煎饼果子等风靡全国。种类:玉米面煎饼、玉米碴子煎饼、大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豌豆煎饼、糖油煎饼、糖酥煎饼、煎饼盒子,咯馇煎饼、咯馇合,小麦石磨煎饼、白面煎饼,菜煎饼,香酥煎饼、饭糍等。
煎饼 *** 来自 ***
- 盘丝饼
山东烟台特色传统名吃,面丝金黄透亮,酥脆甜香。清末《素食说略》详细说明了用福山拉面 *** 的盘丝饼。
盘丝饼 *** 来自 ***
- *** 饼
对,就是“ *** 里没 *** ”的那个 *** 饼,广东潮州特色传统名点,广东潮式月饼中最为食客们熟知的一种。
*** 饼
- 鲜花饼
云南特产,用可食用的玫瑰 *** 出来的饼。酥脆的表皮,吃一口满满的玫瑰花香。
鲜花饼 *** 来自 ***
- 披萨
发源于意大利,在全球颇受欢迎。比萨饼的通常做法是用发酵的圆面饼上面覆盖番茄酱、奶酪以及其他配料,并由烤炉烤制而成。
披萨 *** 来自 ***
- 百吉饼
最早产于美国,现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身影。圆圈圈的形状,有点像面包圈,口感比较硬也比较脆。
百吉饼 *** 来自 ***
- 可丽饼
法国的传统美食。早期的可丽饼是用柴火烤出来的,如今可丽饼的口味非常多,奶油的,水果的,腊肠的,烟熏鲑鱼的……
可丽饼 *** 来自 ***
- 阿三飞饼
用调和好的面粉在空中用“飞”的绝技做成,美味可口、浓郁香酥,有10多个品种。 *** 飞饼的厨师在餐厅现场表演 *** ,潇洒大方,技术精炼。
阿三飞饼 *** 来自 ***
- 华夫饼
源于比利时的烤饼,用配有专用烤盘的烤炉制成。属于点心类,主要原料 *** 蛋和牛奶。
华夫饼 *** 来自 ***
梅干菜和猪肉的搭配你一定不会觉得奇怪,梅菜扣肉,梅菜肉饼,梅菜包子什么的,反正无论怎么吃,梅干菜+猪肉的组合都是黄金搭配!就像是酥饼这样的小吃,各地叫法虽然不一样,大家却不约而同地用梅干菜和猪肉做馅儿。在安徽,称之为黄山烧饼,而在浙江,叫做金华酥饼。相传,还是隋朝时候程咬金首创,虽然各种传说已经无法考证,但是美味的酥饼依然流传至今。
梅干菜和猪肉搭配的精华大概就在于,梅干菜的陈香和肉的鲜香相得益彰。梅干菜在吸收了肉中的油脂后,鲜美而不干柴,猪肉去除了多余油脂后,更是香而不腻。
内陷饱满,香味浓郁。外壳则是酥脆无比,呈现出蟹壳般的油亮金黄的色泽。一口咬下去,外皮层层酥脆,混合着芝麻的醇香,与鲜香的馅料,在口中融合,造就奇妙无 *** 口感。
酥饼小巧,一口一个刚刚好,让你每一口都享受到馅料和酥壳更佳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