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曹操的世界观?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

华衣锦 学知识 2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如何看待曹操的世界观和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如何看待曹操的世界观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荀彧为什么和曹操站对立面反对曹操做魏王
  2. 曹操是坏人吗
  3. 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
  4. 《三国演义》中为何将曹操刻画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
  5.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荀彧为什么和曹操站对立面反对曹操做魏王

荀彧(xún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这个人的确很有才能,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追随曹操以后,无论政治、军事上,还是举荐人才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而且,荀彧出身很好,本可以跟随曹操善始善终,既可以成就曹操,也可以成就自己。

但是,有一件事导致了荀彧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出现了偏差,而且因为性格上的特点,最终与曹操分道扬镳。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这样的家庭背景,在汉末门阀制度横行的年代,应该是很吃得开的。

但是,荀彧其父荀绲却因为忌惮宦官,就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尽管当时宦官专权,权势熏天,荀氏得到了很大的政治利益,但依然为世族朝臣所不齿。

这个情况跟曹操很相像,曹操的祖父是宦官曹腾,尽管其父曹嵩、曹腾的养子,贵为太尉,但依然被看做是寒族出身,不为上流社会所认可。

虽然荀彧年少有名,得以免于时人讥讽。但依然感觉很不爽,有一种低人一等的窘况。

而且,荀彧这个人就像鸟儿一样,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对于名声看得特重。

这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据史料记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

《襄阳记》记载:

"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荀彧到人家去做客,他坐过的地方,三天内还有香气。这就是“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典故的由来。

《旧唐书》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

"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

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有诗句:

"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

李颀诗作《寄綦母三》也有:

"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则有:

"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有这些风流雅士的追捧,后世就把”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由此可以设想一下,荀彧对于自己的名声会如何珍惜,那是容不得点点亵渎的。

汉家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匡扶汉室已经不再可能。对此,荀彧是有清醒认识的。无论从理性还是从现实考虑,荀彧辅佐曹操是最明智的选择。既可以展示自己非凡的才能,也尽可能延缓汉室衰亡的过程。

但是,曹操意欲进位魏公,进而会成为魏王,最终走向称帝的道路。

荀彧本来娶了宦官的女儿,就有阿附权贵的嫌疑。如果再协助曹操废掉献帝刘协,登基为帝,那就成了助纣为虐,自己的名声就彻底毁掉了。

不管荀彧是为了匡扶汉室,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但他最终还是与曹操分道扬镳了。

这在豹眼看来,荀彧的作为令人尊敬,但着实很不可取。

朝代的世袭罔替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规律,汉室已经灭亡是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势。没有必要为这个腐朽的朝廷殉节;同时,不该过于看重名声,一个政治家最重要的是看其对于历史的贡献。顺应历史的潮流,并为之付出,或许更为明智和受后世追捧。

曹操是坏人吗

评价一个人是否坏人,这个本就没有标准,好坏都是相对而言的,分对象,分时间,分场合,很难界定,你这个命题很广泛,不好回答,只能试试说说。

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先从基本基本资料说起吧,书上都有的,曹操于公元155年出生(具体日期不详)字孟德,沛国谯人,是大家熟知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比较著名文学家和诗人。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有镇压黄巾起义,煮酒论英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著名战役有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败走华容道等)。

当然,他的孩子也很优秀的,曹植,曹丕。在仕途方面,先后官至东郡太守、兖州牧、丞相,后封魏王。曹操戎马一生,一代枭雄,在历史上也算长寿有福之人,公元220年,65岁高龄的曹操病逝于洛阳,也算善始善终吧,死后谥号武(这个在历史上算很高的评价了,那时没有什么慈善先锋,环球 *** ,和平亲善大使评比),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再来说说好坏吧,就拿几个著名历史事件来说,镇压黄巾起义,黄巾代表的是谁,是农民阶级,本质是农民不堪统治阶级暴政而引发的,从大众情感上来说,我们绝对是站在农民阶级这边的,曹操代表的是统治阶级,所以这样看就“坏人”无疑了。

再说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事情本没有什么对错,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但当时天子姓刘,于是刘家人如刘备之类肯定觉得曹操就是个乱臣贼子,但也不妨碍他安安稳稳做丞相,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被三国演义影响了,总觉得刘备一派才是正义的,至少我当前看三国就是这样想的。

好的呢,曹操最后基本平定了乱局,无论是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至少都让天下朝着和平统一方向而走,和平了战乱就少了,少了流离失所,少了骨肉分离,少了灾民遍野,这又是利天下百姓大好事。

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

不得不思考自己的世界观,特别是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认识。忽然想起西游记好像是非常适合儿童读的书,但我小时候好像对西游记一点兴趣都没有,对水浒也没有兴趣,现在仍然也是。区别是小时候对诸葛亮无比崇拜,后来对曹操情有独钟,现在对刘备是三国里的之一高人。

三国演义对人世界观的影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是交朋友、斗心眼、隐藏、要挟,做事 *** 是后发制人。没有真假善恶。三国演义中背叛很常见,似乎是教育人们: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演义》中为何将曹操刻画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又是有名的奸臣。1949年后,由于受 *** 对曹操评价的影响,也因为一些学者喜欢标新立异,几度出现否定曹操奸臣形象的热潮,甚至认为曹操的形象变坏,成为奸臣,是《三国演义》影响的结果。

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在《三国演义》120回中,曹操在第1回中紧接着刘关张三弟兄出场,在第78回离世,此时三国割据的局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而在前78回中,有67回描写或牵涉曹操。这67回中,叙述了64个具有独立性的曹操故事。64个故事中,绝大多数有史实依据。无论是对历史的演绎,还是虚构的曹操故事,于曹操形象的塑造,立意皆有中性描述、拔高褒扬和丑化贬损之分,非一味诋毁。以完全虚构的和只有史事影子的谋刺董卓、吉平骂曹、逼死徐母、博望败绩、误杀张蔡、赋诗长江、醉斩刘馥、华容获释、开宴铜雀、割须弃袍、遗命设疑冢等11个故事来说,谋刺董卓、赋诗长江显然意在突出曹操的英雄形象和诗人豪气(“赋诗长江”也有反衬赤壁之败的作用),属拔高褒扬;博望败绩、误杀张蔡、开宴铜雀是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需要,对曹操形象无大的影响,属中性描写;逼死徐母、华容获释分别以塑造徐母之气节、关羽之义气为主,系小说人物描写之需要,贬低曹操居次要位置;醉斩刘馥、遗命设疑冢为渲染曹操嗜杀、多疑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只有吉平骂曹和割须弃袍两节是为丑化曹操而虚构,但“吉平骂曹”也有历史事件的影子,与“醉斩刘馥”、“遗命设疑冢”一样具文学真实性;“割须弃袍”故事极力丑化曹操,有从情感上平抚马超“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之用意。

鉴于曹操的本色是奸雄,所以,“《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仍然是奸雄,有关曹操的情节,都紧扣‘奸雄’二字做文章。这个文学形象的性格特征与陈寿《三国志》里的历史人物曹操,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国演义》当然并没有避而不写曹操许多严重违反人道的暴行”,“但它对曹操的描写还是采用不抑不扬的手法,比起通俗文学来,它显得更接近于正史的观点”,

如果认为描写了曹操的罪恶就是诽谤曹操,那是对历史的误读。为了使曹操复杂多变的形象鲜明生动、真实可信,《三国演义》在描画他的残忍险恶的同时,也写他的英雄壮举、才略志节、宽容爱士和性格中可爱的一面,从而塑造了一个由忠臣而权臣,

由奸雄而奸贼,前后变化、形象丰满、契合历史的曹操。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谢谢邀请!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应怎样看待这个观点?我认为真实的历史,曹操不一定说这句话。试想,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怎能说出这样自私的话。这句话是说,他宁愿教天下人善待他,他也不愿意去善待天下人。这与他雄才大略、决心统一天下,结束混战局面、使天下太平的思想不协调,存在一定的矛盾。小说中讲到曹操刺杀董卓未遂,以献宝刀为借口推脱,由于曹操心虚,害怕董卓杀他,趁夜逃跑,经过友人吕伯奢家。吕伯奢安排儿子杀猪,自己亲自去买酒,准备盛情款待曹操。曹操在夜深的时候,忽然听有人说“把它缚之杀之”,又听磨刀之声,曹以为吕家人要杀他,就拔出剑来,杀了吕伯奢全家。杀到厨房,发现缚之待宰之猪,这才醒悟,误杀了,这已经晚了。天将明,曹操要走,正遇吕伯奢买酒回来,心想你家人都被我杀了,留下这个苦鬼也难过,说不定还会带来麻烦,使我不好逃脱,于是又将吕伯奢杀死。文章就在这里,写到曹操对杀吕伯奢全家人的看法,他就是说这句话,“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此时,曹已经感到后悔,我感觉曹操说的应当是自责的话,才符合当时的情境。但从作者尊刘贬曹的出发点来说,目的是为了突出曹操是一个奸雄的形象,所以才这样写的。可以说肯定有人信以为真的。是否是史实,这很难说。

如何看待曹操的世界观?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这是曹操的名言。再看看刘备的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就不一样了,这是刘备教育刘禅的话,意思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危害小就去做这件事,也不要认为这件事好处不大就不去做这件事。这就见其刘备的英明慈善。孙权也有名言,“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是孙权指教吕蒙的话,意思是说今天你掌握军权,管理军国大事,不学习不行。见其孙权雄才大略。三个人物,三个名言,褒贬分明,这很明了。

好了,关于如何看待曹操的世界观和三国演义中的世界观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世界观 三国演义 看待 如何 曹操的

发布评论 4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8:02:22

天内还有香气。这就是“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典故的由来。《旧唐书》记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有诗句:"骑省直明光,鸡鸣谒

2023-08-17 09:01:05

臣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荀彧为什么和曹操站对立面反对曹操做魏王荀彧(xún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

2023-08-16 21:20:33

否定曹操奸臣形象的热潮,甚至认为曹操的形象变坏,成为奸臣,是《三国演义》影响的结果。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在《三国演义》120回中,曹操在第1回中紧接着刘关张三弟兄出场,在第78回

2023-08-17 01:49:58

《三国演义》当然并没有避而不写曹操许多严重违反人道的暴行”,“但它对曹操的描写还是采用不抑不扬的手法,比起通俗文学来,它显得更接近于正史的观点”,如果认为描写了曹操的罪恶就是诽谤曹操,那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