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与除夕、清明、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 *** 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被 ***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百度 ***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源头有两个。
一个来历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 *** 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第二个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式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现在除了登高祁福与祭祖在传承外,其余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简化。但敬老、爱老却在得到强化。每年的重阳节,更多的人会邀请行动方便的老人一起旅游,或者回家乡陪伴老人,同老人说说话,帮老人家洗洗涮涮,做做家务,陪老人家吃饭成了主题。
这是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呢?
来源百度 ***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菊花节”等。继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三节之后,是入秋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相叠,含义是极高极大,象征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之所以是夏历的九月初九。《易经》称“九”为阳爻,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又被称为重阳。
那么为什么叫重阳节的呢?
其实,一个节日的发展与当地习俗往往是相伴的,重阳节也是一样。重阳节的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已出现重阳:“集重阳人地宫兮,造句始(星名)而观清都。”屈原还在《离 *** 》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早在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已有节日之义了,重阳节也开始初见端倪了。据说到了汉代才比较兴盛,到唐代已被正式定为节日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嫁与平民为妻。贾氏便把宫廷里过“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曾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就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 *** 而成的重阳糕。这段话就包括了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
事实上,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呢。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 *** ,一时暴死。
说的是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易学 ***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告诉他们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初九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于接近。桓景挥剑斩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 *** ,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幸免于难。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来历解释为:九月初九外出登高,是为了躲避灾难,以后相沿成习,成了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起源于西汉,也有人说它起源于东汉。南山老李认为,重阳节首先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华夏五行学说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方式的表现形式,起源于古老的农业生产劳动程序和祭祀习俗等。因为在西汉时期,黄老学说盛行,人们开始对九月初九这个特殊日子,有了“重九”、“重阳”的认识。这时也只是在贵族内部或者皇宫内,小范围内才进行的一些庆祝活动。到了东汉,才在神话故事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广泛的节日。
时间到了唐代,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便被定为官方节日。在重阳日,正是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更受唐人喜爱,可谓“ *** ”。唐人在重阳节,常常会邀好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还会外出登高,“菊花须 *** 满头归”成为民间流传很久的习俗。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都基本延续了唐代的一些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的由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源自原始 *** ,古人选择吉日祭拜祈祷,以谢天地神明,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节也不例外。
据说重阳是元帝得道之辰,战国时期人们就重视重阳,但也仅是王宫中进行活动。《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重阳求寿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真正定重阳节为正式节日,是在唐朝。之后历朝历代,宫廷、民间都非常盛行重阳节,各地以不同的习俗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尤其是登高习俗。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也称为老人节或登高节。历史上,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具体的来历有很多说法。
传说汉朝太医仙人华陀在这一天宣讲长生不老的仙术,教民爬山祈福,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重阳登高的活动。也有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唐代,当时这一天有一种瘟疫流行,人们在这一天上山祈福,祈求消除瘟疫,于是成为了传统的节日。
无论起源是什么,如今的重阳节已成为一个传统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登高赏秋、品尝菊花、烹制菊花酒并祭祖,同时也是表达对老人敬意和关爱的日子。重阳节也是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很多人会在这一天走亲访友、聚餐、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祝福。
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九被赋予了长寿、吉祥、福气等象征 *** 意义。九也被视为阳数,与长久、固定、旺盛等意义相符。因此,九月九日被定义为阳历“重阳节”,本节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人们对重阳节的庆祝,已不仅仅是登高赏景,还包括扫墓、祭祖、赏菊等传统活动。此外,还流传着许多有关重阳的民间故事和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高》、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重阳节是一种源远流长、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向前辈们表示敬意和感激的方式。重阳节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和健康、家庭和生命的重视。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不仅是爱家爱社会的表现,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在我 *** 间,重阳到来时最常见的一种民俗活动就是登高,这一习俗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那么为什么重阳节要登高呢,有数种说法,下面为你介绍,重阳节登高的来历。
一、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
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故事。桓景是东汉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舆北)人,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 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然而, 《续齐谐记》不过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代葛洪《神仙传》卷五记载,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后来跟仙人壶公 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关东汉、三国时期的各种文献资料中均无记载。后来的《宋书·符瑞志》中倒是提到过东晋成帝时有个叫桓景的太守,但时间上已相 差了百余年。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 苦,大多依靠采集和 *** 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 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 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 “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二、重阳节登高的寓意
晋朝时,今河南汝南古上蔡地区,有个名叫桓景的学道的人,他的师傅费长房真人对他说:“九月初九,你家有难,你赶快回去,叫家里的人用绛红色布做成香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处,喝菊花酒,就可消祸。”桓景依照师傅的指点,是日举家登上座落在蔡国故城西面城垣的一处叫做名冈山的至高处避祸。傍晚归来,发现家中的家禽家畜全都死了。费长房知道后说:“这些鸡鸭 *** 狗已经替你们 *** 了。”
唐宋开始,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生活状态的 *** 和改善,使大家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本质的祈求。长生与延寿,逐渐代替了消极的避邪消灾与追逐功利的步步登高。
在近两 *** 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选择、优化和赋予,它形成了我国乃至华夏文明波及到的地区,独具特色的宣泄思乡思亲和祈寿的民俗活动。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 ,中国 *** 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中国 *** *** 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 *** 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几 *** 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 *** 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 *** 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
重阳节还被 ***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仅 *** 作者本人观点,与财富动力网无关。财富动力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 *** 、可靠 *** 或完整 *** 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要 *** 茱萸?重阳节是中 *** 间的传统节日,而每到重阳节,人们总是能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但和登高不同的是, *** 茱萸这一传统习俗现在已经不再流行了,于是很多人都很好奇茱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吧。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取长久长寿之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就作为节日而沿袭至今。
重阳节为什么要 *** 茱萸?
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因此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带茱萸,成为古代的一种习俗。但实际上在宋代以后,这一习俗就已逐渐淡薄,但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而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谓是耳熟能详,因此茱萸这种植物也随之声名显赫,成为重阳节的标志 *** 植物。
茱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茱萸有多个不同的科属及种类,比如:
1、山茱萸
山茱萸为伞形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4到10米。花期在3-4月,果期在9-10月。山茱萸的核果,去核后,被叫作“萸肉”,俗称枣皮,是中 *** 材。
2、草茱萸
草茱萸与山茱萸有情缘关系,也是伞形目、山茱萸科植物,只是草茱萸是单独的草茱萸属,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茱萸的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为8月。
3、食茱萸
食茱萸也叫樗叶花椒、满天星、刺椒等,是一种高度可达15米且浑身 *** 的乔木,主要生长于长江以南、海拔500-1500米山地杂木林中。
4、蜜茱萸
蜜茱萸为芸香目芸香科蜜茱萸属的植物。聚伞花序很小,花也小。且多生长在海南中部以南各地,见于海拔约900米坡地疏林中。
5、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 *** 用植物,气味辛辣芳香。花小,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蒴果扁球形,细小,熟时紫红色。
总的来说,古人重阳 *** 茱萸其目的就是为了防病驱邪,而从以上几种茱萸来看,“遍 *** 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最有可能指的就是吴茱萸。虽然 *** 茱萸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如今依然有保留。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 *** 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 *** 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 *** 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 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 *** 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 *** 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发展与历史演变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菊花节”等。继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三节之后,是入秋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相叠,含义是极高极大,象征长久、长寿之意。重阳节之所以是夏历的九月初九。《易经》称“九”为阳爻,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又被称为重阳。
那么为什么叫重阳节的呢?
其实,一个节日的发展与当地习俗往往是相伴的,重阳节也是一样。重阳节的起源很早,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中已出现重阳:“集重阳人地宫兮,造句始(星名)而观清都。”屈原还在《离 *** 》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可见早在战国时已有餐菊之俗,已有节日之义了,重阳节也开始初见端倪了。据说到了汉代才比较兴盛,到唐代已被正式定为节日了。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一随从侍女贾氏也被逐出宫廷,嫁与平民为妻。贾氏便把宫廷里过“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曾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蓬饵”就是用植物叶子和米面 *** 而成的重阳糕。这段话就包括了重阳节的三个主要习俗。
事实上,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还有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呢。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日:‘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高,夕还,见鸡犬 *** ,一时暴死。
说的是东汉时期,汝南、汝河一带(今河南上蔡西南)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易学 *** 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告诉他们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初九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于接近。桓景挥剑斩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 *** ,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幸免于难。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这个传说把重阳节的来历解释为:九月初九外出登高,是为了躲避灾难,以后相沿成习,成了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也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起源于西汉,也有人说它起源于东汉。南山老李认为,重阳节首先是远古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华夏五行学说的思维方式和记忆方式的表现形式,起源于古老的农业生产劳动程序和祭祀习俗等。因为在西汉时期,黄老学说盛行,人们开始对九月初九这个特殊日子,有了“重九”、“重阳”的认识。这时也只是在贵族内部或者皇宫内,小范围内才进行的一些庆祝活动。到了东汉,才在神话故事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广泛的节日。
时间到了唐代,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便被定为官方节日。在重阳日,正是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更受唐人喜爱,可谓“ *** ”。唐人在重阳节,常常会邀好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还会外出登高,“菊花须 *** 满头归”成为民间流传很久的习俗。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也都基本延续了唐代的一些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 ,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
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重阳节的来历由来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风俗 重阳是什么意思含义新华社天津10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重阳节有何习俗?”“重阳节何时成为正式节日?”“重阳节最早和最晚都在一年中的哪一天?”“为什么把老年节定在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将迎来重阳佳节,当你登高、赏菊时,可曾想过这些问题?
历史学者、天津 *** 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据研究,重阳登高源于山岳崇拜,宴饮源于庆贺丰收,所以自古以来,社会广泛形成登高远眺、秋游观景、吟咏骋怀、佩 *** 茱萸、亲朋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更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又因“九”“久”谐音,古人认为这一天“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东汉末年开始,重阳举行酒宴渐成风气;魏晋时期,更有了赏菊、饮菊花酒的时尚,诗人陶渊明的《九日闲居》前言可为佐证:“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唐宋两代,重阳已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由于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无论男女还形成了“簪菊”之风。明代时,皇宫上下要吃由“蓬饵”演变成的“花糕”,皇帝到 *** 山(今称景山)或西苑的兔儿山、旋磨台登高。清代时,皇帝多登 *** 堆秀山,若在圆明园则登香山。在民间,人们艳羡菊花的多姿多彩和“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霜 *** ,艺菊成风,沿袭至今。
重阳节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公历中的日期并不固定。“对应公历,最早是10月1日(2033年),最晚是11月1日(1995年),但绝大部分都在公历10月份。”罗澍伟说。
自古以来,九月初九就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因此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这一天,老年人要通过登高,饮菊酒等方式来祈祷长寿。
*** 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健康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 *** 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罗澍伟说,今年是我国法定第九个“老年节”,全国多地都将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和重阳主题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进一步增强。
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你知道几个?原标题《重阳节的历史与传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是阳数之极,也是更大的单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为“重阳”。在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九不仅是阳数中更大,而且还与“久”谐音,现代人就借“久久”之意,祝福老年人福寿绵长。2013年国家将重阳节设为法定老年节,由此也能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重阳节的由来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 *** 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 *** 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在九月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成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不过他登的是 *** 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清朝到 *** ,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
重阳节的 *** 茱萸与簪菊
重阳节除了登高外,还有 *** 茱萸和簪菊的习俗。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它是一种带有香味的植物,并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农历九月茱萸会结出气味芬芳的红色果实,人们认为佩戴茱萸囊、 *** 茱萸、饮茱萸酒可以避疫祛病。在唐朝之前重阳 *** 茱萸极为盛行,但从唐朝开始菊花逐渐成为了人们头上的主角。古人认为菊花不仅有不畏严寒,淡泊名利,思念和延寿之意,还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因此重九簪菊渐成新潮流。《菊谱》中载“唐辇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 *** 菊花,民俗尤甚”。唐朝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也写道“又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宋人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记载:“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北宋词人晏几道的《阮郎归》也写到重九簪菊的习俗:“清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宋朝人可说是历代中更爱重阳簪菊的人,无论男女都会在重阳节时头 *** 鲜花,不仅如此,妇女们还会用彩缯剪成茱萸、菊花赠予他人佩戴。不过从宋朝之后重阳簪菊之风渐淡,虽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还有记载,但民间却已经不像宋朝那么盛行了。到了清代,北京地区则是用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应该算是重阳簪菊的一种变俗吧。
重阳赏菊
在重阳节众多民俗活动中赏菊最为雅致,这是文人墨客最喜爱的一个环节,历代文人都留下了大量重阳赏菊的名篇。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见菊花”。范成大的“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
北京重九赏菊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相传辽第八位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偏爱菊花,他曾多次派使臣到北宋都城开封移植菊花,广种于南京城内(今北京)。到了金代,赏菊已经成了皇帝与百姓们共同的爱好,《大金国志》中就有金章宗与宸妃于东明园赏菊的记载。金大定十年(1170年),南宋使者范成大出使金中都(今北京),恰遇重阳节,金朝官员请他到西山赏菊,他即兴写下了《燕宾馆》一诗,其中就有:“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地区重九赏菊已成风俗,而中都百姓们更是“时逢九月,菊花送至都城,都人争购之,不日告罄,有豪门尽购百本,置朱门内外,繁花尽艳, *** 皆观之赞之”。元代宫中以紫菊为上品,皇亲贵族均以重阳簪紫菊为贵,元朝皇帝每年四月至九月要回上都(位于今 *** 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内)避暑,重阳节前后,帝后便从上都返回大都(今北京),如果帝后还大都时正赶上重阳,宫中就要举行品菊赏秋的活动,后成为常制。
明、清两代重阳赏菊之风更盛,明《天启宫词注》载:重阳日宫内四处要按层摆满菊花,“望之若山坡,五色绚烂,环围无隙,名曰‘花城’。”清代赏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过明、清两代人工培育,京城的菊花品种极其繁多,据《燕京风时记》中载:当时京城菊种,有蜜连环、银红针、桃花扇、方金印、老君眉、天女散花、桃花人面、鸟爪仙人、黄鹤仙人、杨妃酔舞、西施粉、六郎面、墨麒麟、鹦哥抱子、蜜蜂窝、合家欢乐等300余种菊花。
品质高洁秀丽淡雅的菊花受到大众的追捧,重阳节时普通百姓也都会买上几盆菊花放在自家阶前案头观赏,而富贵人家则要购买数百盆菊花,摆满在房前屋内,远望如山,称其为九花山子,九花即菊花。如果菊花是按梯形摆放的,则称这种造型为九花塔。重阳节前后,广安门外的天宁寺菊花开得最盛,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赏菊,“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这首诗描写的就是百姓到天宁寺赏菊的盛景。 *** 期间,中山公园、北海公园、西郊之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每到重阳节都会举办赛菊大会。时至今日,中山公园和北海公园在金秋九月还会举办赏菊活动。
重阳节的吃喝
重阳节人们要饮酒,还要吃重阳糕。酒,一般是指茱萸酒和菊花酒,茱萸前文已经说过了,因其味道辛辣,气味芳香,古人认为其有治寒驱毒、辟邪去灾之功能,用茱萸叶泡水喝,人不会得瘟病。农历九月气温逐转凉,在此时饮一杯辛辣的茱萸酒,既可以驱寒还可以辟邪祛灾。重阳节喝的另一种酒,就是菊花酒。菊花生长于秋季,怒放于霜降之时,菊的这种独殊品 *** ,让它成为了生命力的象征,并有“延寿客”的美誉。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人们相信九月九日喝菊花酒可以延寿祛病,菊花有疏风除热、清肝明目之功效,白酒可以活血化瘀、畅通经脉,适量喝菊花酒确实会有养肝补虚、明目健脑、活血止痛、延缓衰老等功效。重阳饮菊花酒的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宫廷内苑也如是,明朝皇帝在重阳节,要举办迎霜宴,其中的饮品就是菊花酒,今天市场上所见到的仁和牌菊花白酒,就是清宫御酒之一,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菊花白现还是北京市非物质遗产之一。
重阳糕,又叫重九糕、花糕,它是重阳节的应节食物。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饵,即古代的糕。“蓬饵”是用黍米 *** 的一种有黏 *** 的糕点,它可算最早的重阳糕。重阳吃糕,有辟邪之意,后又因糕与高同音,有步步登高之意。随着重阳节的流行,饵也越做越考究,出现了多种款式和形态。在《唐六典》和唐《食谱》中记载,重九的食品有麻葛糕、米锦糕等。到了宋朝,重阳糕的花样更加丰富,有狮蛮糕、菊糕等。明清时,北京重阳节吃的重阳糕主要分为二种,一种是两层面饼中间夹有细果,如龙眼肉、青梅、红枣、山楂糕等,两层三层不同,上有双羊或小鹿,寓意吉祥或食禄;另一种则在蒸饼上铺满枣和栗子,大小有所不同,高的能到一二尺,上小下大,成圆锥形,并 *** 以彩旗装饰。除了吃花糕外,北京还流行重阳吃菊花锅,菊花锅是宫廷御膳之一,它非常受慈禧太后的喜爱,入秋之后,慈禧常令宫女日摘白菊数朵,待清水漂洗后,与生鱼片、生鸡片一起放入提前准备好的鸡汤或者肉汤,开锅后便可食用。蒸蟹与烤肉也是京城重阳常吃的食物。
现在的重阳节在众多传统节日中要算“小节”了,它没有其他节日来得热烈浓重。重阳节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无论是从敬老爱老还是恢复民俗方面,我们都应该对重阳节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挖掘。
文丨张田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