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酸枣联盟是什么意思?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华衣锦 学知识 2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三国里的酸枣联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曹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2.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3. 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4. 三国迷局,是谁促成的讨董军事联盟
  5.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曹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你好,我是大菜多多财,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曹操,字孟德,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曹操最初是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自已的军事力量。

曹操能成就霸业,和他的为人处事,分不开。

曹操喜好杀戮,动不动就杀人。一个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就霸业?

但是他另一个方面,文广纳人才,原意给百姓一个进升的机会知人善用。

1.张邹,河间鄚人,在袁绍与曹操作战时,曾提出正确建议,没有被采纳。

后因害怕被害,而投靠曹操。

徐晃,河东扬人,原在扬泰手下。后因扬泰被曹操打败归曹。

于禁,泰山巨平人。黄巾之乱时随鲍信,后来鲍信投靠曹操,他也加入曹操。

庞德,南安狟道人。本为马腾部将,马氏战败后随马超投靠汉中张鲁,后因张鲁曹操打败降曹。

讲了这些将军,都是曹操身边,独当一面的猛将。最初都是,归降曹操。

但在曹操的知人善用,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曹操懂得珍惜和运用,这些归降的将领,另到他们甘愿成为自己忠臣猛将。

为曹操成就霸业,重要的一步。

2.曹操在内政方面,创立屯田制。

那就是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从而获得粮食。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袛、韩浩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

开始了屯田,的进行。

曹操通过屯田,收获谷物,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

从而达到进一步,强大国力。

三国里的酸枣联盟是什么意思?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3.曹操在军事上,开始是个乱撞的鲁莽家。

但是他懂得在战争失败中吸取教训,并能虚心倾听和采纳別人的建议,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在对全局决定作用的,战役,如官渡,柳城,涓南之战,取得胜利。

从而统一北方,问鼎中原,开创新局面。

曹操一生,通过用人,内政,军事上,的成功。从而慢慢地发展起来,成为独霸一方的“奸雄"。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

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么多诸侯的。这些所谓的诸侯名义上是讨伐国贼董卓,但更多的却是各怀鬼胎,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希望能从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分一杯羹,大多都是出工不出力,真正打过董卓的也就孙坚和曹操(顺便说一句,华雄就是孙坚斩的),最终讨董也是草草收场。这里小祁就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

之一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袁术(生年不详-199),字公路,今河南商水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亲儿子,只是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而且因为袁绍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因此史书多称他们二人为堂兄弟。

袁术举孝廉出身,历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后来董卓入京以后为了拉拢“四世三公”的袁术,表袁术为后将军。别看将军带个后字,就以为不咋地,其实这个董卓给的后将军恰恰是十八路诸侯中的更高官职!后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位列第六,秩中二千石,也就是月俸一百八十斛!

(袁术影视形象)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率先僭越称帝,这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先后被吕布和曹操击败。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袁术吐血而死!

第二路、冀州刺史韩馥

韩馥,字文节,今河南禹县人。韩馥是袁氏门生,担任过御史中丞,后来也是被董卓任命为冀州牧。后来韩馥在袁绍的进攻下投靠了张邈,最后因为害怕而自杀了!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绪,今河南开封人。他也是被董卓任命的官员,为豫州刺史!在反董之后病死。

第四路、兖州刺史刘岱

刘岱,字公山,今山东福山人。刘岱与其他诸侯不一样,他是汉室宗亲,先后担任过侍中、兖州刺史。后来他在攻打黄巾军时兵败被杀。

第五路、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节,今山东泰安人。王匡早年跟随大将军何进,何进死后,被朝廷任命为河内太守。

第六路、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字孟卓。年少时家里比较富裕,且爱结交朋友。他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在讨伐董卓失败后先后跟随曹操、吕布、刘备,最后在投奔袁术的路上被部下所杀。(张邈漫画形象)

第七路、东郡太守乔瑁

乔瑁,字元伟。初任兖州刺史,后迁为东郡太守。《三国演义》中说是曹操矫诏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乔瑁(真实历史上叫桥瑁)假借三公的名义要求各州郡出兵讨伐董卓的!后为刘岱所杀。

第八路、山阳太守袁遗

袁遗,字伯业。他是袁绍的堂兄,当然也是出于汝南袁氏!初为长安令,后任山阳太守。最后被自己的士兵所杀。

第九路、济北相鲍信

鲍信,字允诚。初任后军校尉,后任济北相。后在攻打黄巾军时被黄巾军所杀。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举,从小就学习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就是他。他年轻时多次辞官不仕,后来曾先后出任过中军候、虎贲中郎将、议郎,最后逃到北海郡为相。后因为触怒曹操而在55岁时被曹操所杀。(孔融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此时的孔融此时担任的应该是北海相,当时北海国境内黄巾军猖獗,而孔融作为北海相也一直疲于应付黄巾军,根本无暇前去讨伐董卓!

第十一路、广陵太守张超

张超字孟高,是陈留太守张邈的弟弟。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十二路、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字恭祖。他举孝廉入仕,历任舒、卢二县的县令,后升迁为幽州刺史、议郎,黄巾之乱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公元194年,六十三岁的陶谦病死。(陶谦影视形象)

真实历史上陶谦非但没有举兵讨伐董卓,反而还派遣使者去给朝廷进贡。陶谦和其他地方势力对待朝廷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赢得了董卓的好感,陶谦因此被朝廷加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而且还封了侯爵-溧阳侯!

第十三路、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字寿成,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马腾初任军从事,逐渐升迁到偏将军。但是后来马腾联合韩遂等人占据凉州,反抗朝廷。直到公元192年才和韩遂一起进长安,被朝廷任命为征西将军。公元212年,马腾和两个儿子均被曹操杀死,并被夷灭三族!

因为当时的马腾属于叛军,所以也不可能举兵伐董!

第十四路、北平太守公孙瓒

公孙瓒,字伯圭。公孙瓒也是举孝廉出身,初任辽东属国长史,历任涿县县令、骑都尉、中郎将降虏校尉。

公元189年,公孙瓒被朝廷封为奋武将军、蓟侯。之后公孙瓒因为打破黄巾军而名声大噪,后来公孙瓒因为和袁绍争斗中失败而引火自焚。(公孙瓒漫画形象)

在历史上,公孙瓒当时因为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因此也没有参加伐董之战。

第十五路、上党太守张杨

张杨,字稚叔。张杨虽然参加了伐董联盟,但是他当时并不是上党太守,而是在伐董联盟解散以后才被董卓封为河内太守。而且此时的张杨漂泊不定,手下也仅有数千人,是否能够作为一路诸侯还需商榷!

第十六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孙坚,字文台,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坚是真正的猛将,诸侯之中唯有孙坚斩杀华雄、大破董卓,亲率大军攻破洛阳。在所有讨伐董卓的诸侯中,孙坚所率领的军队也是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交锋且能取得大胜的!但是当时其他诸侯只为争夺地盘,无暇攻打董卓,浪费了孙坚的一番努力!

(孙坚影视形象)

虽然孙坚作战勇猛,但是孙坚是否作为一路诸侯也有待商榷。因为当时孙坚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附于袁术的。但是无论如何,孙坚都是这些诸侯中最为勇猛之人!

第十七路、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字本初。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的袁绍过的并不容易,而且就因为这也一直被嫡出的袁术所看不起。袁绍在二十岁前就做到了濮阳县令,后来依附大将军何进。公元188年,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袁绍影视形象)

董卓入京以后,面对董卓的专横跋扈,袁绍极为愤怒,为此曾当面指责董卓。后袁绍因不肯与董卓合作,不得已逃出京城。而董卓为了安抚袁绍,就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邟乡侯。讨董联盟解散以后,袁绍就致力于扩张地盘,他先占领冀州,又先后占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为了汉末势力更大的诸侯。然而后来在与曹操争雄北方的时候失败,于公元202年病死。

第十八路、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字孟德。同样是举孝廉入仕。在曹操名声大噪之前,曹操的官场生涯也是比较坎坷,数次被罢官降职,又数次被启用。公元188年,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在董卓入京后,曹操同样不与董卓合作从而逃出京城。

袁绍讨伐董卓时,曹操以 *** 奋武将军参加了联军。诸侯联军惧怕董卓而不敢出兵,唯有曹操独自率兵和董卓决战,最后因为实力悬殊而大败而归。

此后曹操击败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万人,他收编这些人的精锐,组成青州兵,而这成了之后曹操纵横天下的根本力量!他先后击败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腾等人,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当时更大的势力。只是在他想击败孙权、进而统一中国时在赤壁一败涂地,从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力量与机会。(曹操影视形象)

公元220年,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

在这所谓的十八路诸侯中,出现了刺史、太守和相三种主要官职,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官职并加以比较。

东汉时期的官员等级称秩,以“石”区分,而另以斛计算各级的俸禄米谷!东汉将官员等级共分为秩万石、秩中二千石、秩二千石、秩比二千石、秩千石、秩比千石、秩六百石、秩比六百石、秩四百石、秩比四百石、秩三百石、秩比三百石、秩二百石、秩比二百石、秩一百石共十六级!

东汉将全国除京师以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每个州的长官即为刺史(或州牧),秩二千石,也即月奉一百五十斛。刺史和州牧经过多次更改,但都是一州的更高长官,只是州牧兼领军政、因此权力更大!

在州以下又设郡国(东汉是郡县和封国并存制),郡的更高长官即为太守,秩二千石,和刺史一样!封国的更高长官名义上是国王,而相则是封国实际主持政务的人,秩二千石,类似于郡的太守!

因此这三个官职在等级上是一致的,都是秩二千石,只是在管辖范围上有所区别。而袁术的后将军则位比九卿,秩中二千石,是这十八路诸侯中更大的官职!

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这个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代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百年间浩瀚复杂的雄浑厚重的历史之中,人才辈出,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但你有想过为何强大的汉朝,咋就分成三国呢?

由于东汉朝廷之上,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董卓称霸朝纲,天下群雄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以刘备、孙权、曹操为代表的三国鼎立局面。刘备、孙权、曹操三方你攻我守,形成僵局。相比之下,刘备手下良将最多,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上将,实力雄厚。最后由于蜀国大将关羽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听诸葛亮的劝诫痛失荆州,命丧敌手;大将张飞醉酒怒打部下,被手下酒后偷袭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不惜毁坏孙刘联盟,违背诸葛亮的意愿执意带兵攻打东吴,蜀军大败,最后刘备含恨而终,蜀国开始走向没落。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扶不起的阿斗”。在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去世之后,将王位传给了其子阿斗,并嘱托诸葛亮以及诸位大将尽力辅佐他。但是由于阿斗的软弱无能,还是导致了蜀国最后的灭亡,最终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也得以破灭。而剩下的东吴由于蜀国政权的结束,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最终还是败给了曹操,曹操统一中原,成为了魏王,政权落在了曹操的手中。

三国鼎力时期,东吴有周瑜和鲁肃,蜀国有诸葛亮,魏国有司马懿,他们之间的交锋,斗智斗勇,尽显神威,实力势力都不相上下。可是三国鼎立,谁是最后的赢家呢?吴国在赤壁大战曹操,周瑜采用火烧曹军战船的 *** 大败曹操,东吴占据绝佳的地势优势,扼守吴国属地,易守难攻,魏蜀吴三国相互遏制。其中,曹操兵力最为庞大,吴蜀结盟是最有效的防御 *** 曹操的战略 *** ,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在这样的形势下,各方只能就此僵持下去。正在曹操无从下手的时候,吴蜀联盟遭到了变故。鲁肃多次前来向关羽索要荆州,却被关羽多次直接拒绝归还。孙权就想暂时先放下荆州,毕竟吴蜀联盟才是最重要的。

孙权为了巩固吴蜀联盟,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关羽的儿子,但狂妄的关羽却不同意,还骂孙权是狗,于是就造成了隔阂的开始。后来,刘备带军出征,关羽奉刘备和诸葛亮命据守荆州。因为此次出征需要大量兵力,留守在荆州的军力就不太够,同时也因为关羽不听诸葛亮劝告,狂妄自大,被一个小小的角色捉住砍掉了头颅。远在汉中的刘备知道这个消息后也来不及前去营救。于是刘备回来之后就开始攻打东吴了,进而就遭遇了蜀军惨败,最后导致蜀国没落。

蜀国灭亡后,打破了魏蜀吴三国的制约平衡,很快,东吴就被曹操大军攻破了。曹操、刘备、孙权一辈子征战四方,到头来,刘备含恨而终,孙权也终于大败,只剩下曹操一统中原。曹操统一后,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更不想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是罪臣,自己也不再想要登上帝位。曹 *** 后,儿子曹丕继位。曹丕还是一直信任司马懿,因为他能登上帝位都是司马懿的功劳,于是他给了司马懿很大的权力,这就造成了他最后丧失皇位的结局。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了曹爽的排挤,于是,在曹爽和曹芳离开洛阳后,司马懿举兵起义夺得了政权。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反而是昔日曹操手下的司马懿隐忍,筹划,最终夺得了江山的政权。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且说为何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先说曹操,他是著名的军事家,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不简单。在他死之前他曾对曹丕说务必要防范司马懿,结果曹丕不听曹操的劝诫,给予了司马懿更高的权力。而曹丕本来是没有什么才能的,在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极为欠缺。在他死后,他的后代一直排挤司马懿,就理所当然地造成了司马懿造反的事实。

谁都想不到,群雄逐鹿,举兵讨伐董卓,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征讨三国鼎立,互相遏制,一生都为了统一而奔波征战,结果却是为司马懿打下了整个江山。由于刘备的感情用事,不听劝告,固执至极,最后造成了失败。

三国迷局,是谁促成的讨董军事联盟

是谁促成了讨董军事联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虽然史料中有一些相关记载,但都是一些只言片语,讨董军事联盟形成的脉络还不是很清晰。我们暂且先不下结论,不妨用逆向溯源的办法找到促成讨董军事联盟的核心人物。

根据文献记载,讨董联盟中主要有如下几方势力: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冀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柚、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既然他们组成了一个军事联盟,那么他们之间在此之前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将根据这些联系分析出讨董联盟形成的线索,并找出他们之间的那个“纽带”。

以袁绍为中心的联军

我们都知道此次军事大联盟得盟主是袁绍,那么我们就从袁绍开始说起。因董卓欲废少帝,袁绍与其政见不和,走向决裂,于是离开了董卓,回到渤海后起义兵,而此时冀州牧韩馥接收到了东郡太守桥瑁假传的勤王书。

初平元年春正月,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

韩馥最后选择支持袁绍起兵讨董。曹操在不久前也组建了自己的义军,由于跟袁绍关系比较不错,便也加入了袁绍的大军。鲍信当初积极响应曹操的义军,而且之前也劝过袁绍诛杀董卓,所以此次也加入了袁绍的阵营。袁绍的表哥袁遗以及自己的异母弟弟袁术也积极响应,加入讨伐大军。王匡由于当年和袁绍共同诛杀过官宦,也与袁绍驻军在河内郡。

酸枣方面的会盟

当然,我们知道除了以袁绍得影响力聚集的这股联军,还有一股受臧洪建议组建的联军,臧洪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董卓杀掉少帝后,臧洪劝说张超起义兵,并且获得了张超的认可,张超又找到了兄长陈留太守张邈共同起事。后来通过引见,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也加入他们的义军。他们在酸枣歃血为盟,共同推举臧洪为盟主。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

初平元年正月,山东豪杰并起,以袁绍为核心的联盟与以臧洪为核心的联盟合并在一起,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讨董军事联盟最终形成。

从上述的人物关系来看,袁绍、桥瑁、臧洪这个三个人是促成讨董军事联盟的关键。袁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团结了一批义军,臧洪也通过人际关系完成了酸枣会盟。而桥瑁则通过假传勤王的号召,共推袁绍为盟主,让两个联盟产生了共同目标,避免了前期因“听谁指挥”产生的分歧,如此这样才完成了山东豪杰义军的最终顺利合体。

韩馥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袁绍呢他的结局如何

韩馥不是尧舜,也不是什么圣贤之士,能够将冀州牧让给袁绍也并非头脑发热,而是迫于当时的形势的无奈之举,否则就会有性命之虞。我们一起看看这起发生在三国初期的谦让冀州事件的来龙去脉吧。

韩馥的冀州。

韩馥出任冀州牧之前还是在朝廷当尚书的时候,此时董卓刚刚进入洛阳,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还不是很清楚。周毖就建议董卓启用名士镇抚地方,周毖是董卓的老乡,也很有才干,董卓同意了周毖的意见,就分派许多名士到各个州郡担任要职,其中尚书韩馥就被下派,担任冀州牧。

韩馥是豫州颍川人,是袁氏门生故吏,属于清流派人士,来到冀州后,就着手治理冀州。韩馥治理冀州很有一套 *** ,不出一年,冀州地方叛乱就被平定,凸显政通人和的景象,流民纷纷过来归附,韩馥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如果没有出现意外,韩馥将在冀州牧的任上一直干着,然后逐步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当然这只是韩馥的想法,在乱世之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使韩馥本人愿意呆在冀州称王称霸,那么那些跟随韩馥一起的英才俊杰,难道他们愿意故步自封,老死冀州?

乱世的冀州乃是冀州人的冀州,并不是韩馥的冀州。如果韩馥不能够带领冀州向更好的地方发展,即将被淘汰,很快韩馥遇到一个人,他就是袁绍。

韩馥的十字路口。

袁绍来自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自带光环,即使此刻的袁绍落难冀州,也是光芒四射。

韩馥当然明白袁绍是一个烫手山芋,吃不得也捧不得,就把袁绍安顿在冀州北面的渤海郡,还派了许多人照顾安抚。渤海郡是一个临海的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要兵没兵,要粮没有粮,是一个困住蛟龙的绝佳地方。

当袁绍被困在渤海郡的时候,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书信号召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冀州牧韩馥也收到桥瑁的三公书信,韩馥此时不愿意响应这个事情,感到很为难。对于韩馥来说,守着这个冀州一亩三分地其实也不错,可以当土皇帝。一旦起兵响应,胜负祸福难料。况且渤海郡还困一个人,让他出来,就难以控制。

韩馥不愿意出兵相助,就问比较亲近的谋士刘子惠,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氏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有惭色。

韩馥问的不是如何起兵讨伐董卓,而是问到底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的问题,这充分的体现了韩馥眼界狭窄。在他看来,起兵的目的要么是帮助董卓要么是帮助袁绍,完全不是为了国家大义。幸好他的从事刘子惠连忙辩解说起兵是为了国家,并不是为了董卓或者袁绍。

看到自己辅助的主公目光如此短浅,刘子惠接着说“带兵打仗是非常凶险的事情,我们不适宜当头,可以让其他人当头,我们只需要附和从事就可以了。”这句话完全称了韩馥的心意,可见刘子惠很了解韩馥这个主公。

韩馥很自然就想到了困在渤海郡的袁绍,就将三公书信交给袁绍,让他领头讨伐董卓,而他则躲在后面提供粮草,负责后勤供应。

站在汹涌乱世的十字路口,韩馥退缩了,既不愿意冒险,又想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但是时代再也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人生开始分道扬镳。

袁绍谋夺冀州的步骤。

诸侯联盟结成后,袁绍从渤海郡转移到河内郡,和河内太守王匡一起屯兵河内,同时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号令诸侯。在酸枣联盟失败后,各个诸侯撤回各自地盘,而袁绍则呆在河内没有走,开始着下一步的行动。

韩馥掌握着袁绍军的粮草供应,扼守着袁绍的咽喉。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记载:

韩馥以豪杰多归心袁绍,忌之;阴贬节其军粮,欲使其众离散。

为了离散袁绍的部众,韩馥时常克扣粮草,让袁绍无法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更谈不上建功立业。面对这样的队友,袁绍也没有闲着,在谋士的建议下,采取了三个步骤来应对。

之一,收买麹义。

麹义是韩馥属下的大将,勇猛凶悍。韩馥和麹义的关系很不好,一来二去,矛盾愈来愈大,最后麹义背叛韩馥。韩馥亲自率兵攻打麹义,结果战败。

袁绍抓住有利时机,派人结交麹义,并且和麹义结盟,把麹义招至麾下,成为一员得力悍将。失去了麹义,让韩馥实力大损,也动摇了韩馥的军心。

第二,欺骗公孙瓒。

公孙瓒对于卧榻之侧的冀州一直垂涎欲滴,早就想着抓到手里。袁绍派人联络公孙瓒,合谋瓜分冀州。公孙瓒信以为真,就扬言讨伐董卓,进兵冀州。韩馥率兵迎战,同样连战不利。冀州地位岌岌可危,韩馥感到非常害怕。

第三,游说韩馥让冀州。

对于韩馥来说,此时此刻完全是流年不利,好运气已经过完了,剩下只是霉运连连。内部有麹义叛变,军心大乱,北方有公孙瓒虎视眈眈,冀州已经是危在旦夕。

正当韩馥心怀忧惧的时候,迎来袁绍的五个说客,分别是辛评、荀谌、高干、张导及郭图。除辛评是韩馥的人外,其他四个人都是袁绍的心腹。

在这五个人的轮番游说和恐吓之下,性格本来就很懦弱的韩馥自愿将冀州牧一职让给袁绍,退居二线。

至此,袁绍完成了从渤海太守到冀州牧的转变,大权在握后,立即封韩馥为奋威将军。身为奋威将军的韩馥部下没有任何统属,光杆一人,至此韩馥才知道上了袁绍的当,但是已经悔之晚矣。

韩馥的结局。

领着奋威将军的头衔,韩馥无所于事的呆在府邸闭门不出,企图躲避乱世。

袁绍任命朱汉为都官从事,这个人以前得罪过韩馥,此时想讨好袁绍,以为袁绍想铲除韩馥。朱汉擅自围住韩馥府邸,追杀韩馥,结果韩馥逃走了,却砍掉了韩馥大儿子的腿。

朱汉的残忍并没有得到袁绍欢喜,反而将朱汉诛杀。

懦弱的韩馥经过这事后不敢在河内居住,连忙跑到好友陈留太守张邈那里躲避。

张邈和袁绍也是好友,经常一起谋划事情。当袁绍的使者过来找张邈商议事情的时候,韩馥误以为袁绍派人来诛杀他,就躲到厕所里用削竹简的小刀自杀了。

一代诸侯最终躲在厕所里面自杀,也算是三国时代的一大奇闻了。本想明哲保身,退出官场作为一个富家翁过完一世,哪里会想到这样的结局呢?身处乱世,不能够谋一局,如何谋得一生?韩馥的惨死也彰显了那个吃人的乱世的残酷,难怪世人感叹“宁做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综上所述,作为袁氏门生故吏的韩馥在袁绍的步步紧逼之下,不得不放弃手中的冀州,让位于袁绍。而韩馥的退让更是世家大族对他的放弃,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即使韩馥勉强为之,其结果也是惨不忍睹。因此对于韩馥来说,放弃还是不放弃,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既然如此还是试看一下袁绍的人品吧,或许有更好的结果。

最后,韩馥还是错了,身死名灭,化为尘埃消失在三国历史的尘埃中,也是众多小人物的一个缩影。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三国 酸枣 末年 东汉 分成

发布评论 3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1:53:31

到了困在渤海郡的袁绍,就将三公书信交给袁绍,让他领头讨伐董卓,而他则躲在后面提供粮草,负责后勤供应。站在汹涌乱世的十字路口,韩馥退缩了,既不愿意冒险,又想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但是时代再也没有给他任何机

2023-08-17 08:35:58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三国里的酸枣联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东汉末年为何分成三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曹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为什么东汉末年为

2023-08-17 01:35:08

下结论,不妨用逆向溯源的办法找到促成讨董军事联盟的核心人物。根据文献记载,讨董联盟中主要有如下几方势力: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山阳太守袁遗、冀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柚、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