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不过江?吴三桂作为藩王,已经起兵占据大半江山,为何不过江北上?

华衣锦 学知识 3

很多朋友对于吴三桂为什么不过江和吴三桂作为藩王,已经起兵占据大半江山,为何不过江北上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吴三桂作为藩王,已经起兵占据大半江山,为何不过江北上
  2.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3.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4. 吴三桂是否真的想过和康熙划江而治,他连南京都没打下来
  5. 吴三桂叛乱是为了做皇帝吗如何评价吴三桂

吴三桂作为藩王,已经起兵占据大半江山,为何不过江北上

三藩之乱伊始,吴三桂兵贵神速,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占领中国半壁江山,照此发展,灭亡清廷指日可待。然而就在吴军势不可挡,如日中天之际,吴三桂却命大军饮马长江,停滞不前,他为什么不率军渡江北上,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之一、忌惮满清八旗兵战斗力

当年吴三桂开城献关,引狼入室,以致满清铁骑如入无人之境,以摧枯拉朽之势平定中原,夺取天下。在此之前,吴三桂也与满清交战多年,对于八旗兵的战斗力知根知底,他有些投鼠忌器,没有把握战胜强悍的八旗兵,所以他一直踌躇不决。

当时也有将领向吴三桂提出了疾行渡江,速战速决的建议,但是吴三桂却说:你等不知虚实,我与他(指八旗军)同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如今我们依山阻水,还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们如何敌得过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吴三桂犯了军事保守主义的错误,过于求稳,导致贻误战机,也给了清廷喘息的时机,给了康熙足够的时间部署长江防务。

第二、担心丢失云贵大本营

造反这种事,本就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落下马,不成功便成仁,不能鲁莽但也一定要果断,因为战机转瞬即逝。可吴三桂过于谨小慎微了,以至于前怕狼后怕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畏手畏脚。吴三桂一直“欲出万全”,担心云贵老巢不保,因为一旦吴军全力北上,意味着大后方防守虚弱。

“倘若大事不顺,中道受挫,就使自己陷入进退失据的危险境地。屯兵长江以南,巩固阵地,站稳脚跟,即使大事不成,尚可划江为国,立半壁江山。”

第三、营救儿子吴应雄

此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雄尚在北京,吴三桂想和清廷谈判,以不过江为交换条件救回儿子。也许有人会说了,如果吴三桂真那么看重吴应雄,起初就不会造反。

非也,如果吴三桂起初同意削藩,乖乖交出兵权的话,不只儿子吴应雄性命不保,他自己也会命丧黄泉,清廷早已视他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这一点,吴三桂好歹也是一代枭雄,他不会不明白。当初没办法,只能牺牲儿子,如今既然儿子性命尚在,自己又坐拥谈判的筹码,当然要考虑他的安危了。

我是西岳顽石,一个放浪形骸的历史神侃手,一个狡猾多变的腹黑肿裁,一个半打节操的现实教主~~~

康熙朝吴三桂造反是否有机会成功

历史曾给了吴三桂机遇而吴三桂却坐使机遇擦肩而过吴三桂败于康熙更败于自己首先战略上吴三桂是以两省之地对抗一个国家机器因此速战速决是上策这场战争拖久了就会变成消耗战对吴军不利唯有全师疾行北渡长江趁着京城附近防务空虚挥师中原直取京城一旦京城失手康熙便无力回天了吴军虽起义之初势如破竹但都采取的方式是诸城诸地的争夺不仅伤亡巨大攻下之后还要大量的分兵驻守使得吴军无力西征北进此外从大周的版图可以看出吴三桂既没有下金陵控制江南富庶的苏湖之地切断清庭漕运南北之通道也没有出川蜀塞姚涵之地以自固哪怕后者能实现也能更大程度缩小与满清在实力上的差距足以与满清周旋甚至划江而治然而其所部控制的地方大多都是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西南区域最终使己方从进攻陷入被动防御这样一来也给了清庭足够的准备时间得以组织起力量进行反扑。

因为吴三桂目光短浅,只有小聪明而无目标和志向。与李自成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吴三桂不是做大事的人。你看他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入缅追杀永历帝,造反时机的选择(天下初定了才起来造反),就没有一件事是预先谋定的,都是在当时形势下随波逐流的临时选择。这样人的造反怎么可能成功?

结论是,造反有机会成功,但吴三桂没机会成功。

吴三桂临死前,为了保全了自己的后代子孙有什么特别的安排吗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67岁的吴三桂躺在衡州皇宫(今衡阳)的龙床上,奄奄一息。由于天气太热,加上吴三桂长时间的焦虑,肝火上升,他先是得了中风,接着痢疾,上吐下泻病倒了,太医们用尽办法也回天无力。吴三桂自知命不久矣,赶紧招来心腹大臣,托付后事。十八日深夜,吴三桂驾崩,只当了5个月的皇帝。他走得不甘心,走得不放心。

吴三桂先是背叛明朝投降清朝,60多岁了又对清反叛。当康熙喊着”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祸小,晚削祸大”的口号,三藩并撤,吴三桂被逼得不要脸地提出“兴明讨虏”的口号反了。

可眼前,各藩王势力一个个地投降,失败已成定局。吴三桂风风火火了大半辈子把自己造的里外不是人。他知道“大汉奸”、“逆臣贼子”、“蛇鼠两端”的骂名是甩不掉了,更可怕的是因反叛,康熙帝要将他全家老小全灭,能不上火吗?!为了保全自己的后代子孙,吴三桂在临终前做了特别的安排。

一、首先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吴三桂戎马一生,他希望当明代沐氏,世守云南,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永享富贵荣华。可他一路走来早已声名狼藉。一败涂地。在他心里只有军队、地盘、权利,想当年为了换来新主子满清的信任,他就在捣垮南明上下狠手,他追杀永历帝,并亲手处决。吴三桂这样做看似想永久熄灭反清复明之火,实际上是在窥探并争取自己称帝的机会,想取而代之。为了拉拢人心,制造舆论,他还舍弃面子跑到朱由榔墓前伏地装作痛哭,边哭边喊:“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一张老脸在地上反复摩擦,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自己心中那份称帝的野心。

果然,1678年,他终于在衡阳称帝登基,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只是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吴三桂称帝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差点将搭建的棚子给吹走喽,这皇帝当得也确实潦草。如今吴三桂就要驾崩了,怎么着也得把吴家江山传承下去。

可是,当时吴三桂并没有合适可靠的子嗣接班去撑起这个烂摊子。

1、他大儿子吴应熊,名为建宁公主驸马,实为清朝的人质,一直被扣在朝廷,早在四年前就被康熙果断绞杀,赔死的还有吴应熊的儿子吴世霖,这在吴家继承人上无疑给了吴三桂致命的一击。

2、次子吴应麒,过继给吴三桂的哥哥了,此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经常妄自尊大惹事端,根本不可重用。

3、吴三桂其余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不在考虑之列。

4、老吴只有从孙子辈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孙子吴世琮,吴应麒的儿子,独占广西,正与清军打得激烈。他父亲都被过继了,不做考虑。

吴世璠:吴应熊的庶子,吴应熊嫡长子吴世霖被绞死后,顺理成章他就是吴应熊嫡长子,在吴三桂登基时被立为皇太孙。

吴三桂为什么不过江?吴三桂作为藩王,已经起兵占据大半江山,为何不过江北上?-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于是,吴三桂临死前密令心腹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尽管吴世璠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

二、如果大周失败,让吴应麒带着吴家人逃跑

吴三桂临死前早就为子孙后代的后路做好打算,他给儿子吴应麒一封密信,让他尽力辅佐吴世璠,万不得已就隐姓埋名,让马宝护卫,带着家人,还有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一起逃跑,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吴家血脉。

三、吴三桂死后他的后代是否被保住?

1、吴世璠一脉

吴三桂死后秘不发丧,一日三餐照旧,手下佯装照常汇报工作,一切日常和他活着时一样。吴三桂的侄、女婿大学士郭壮图与心腹将领马宝、胡国柱(吴三桂女婿)、夏国相,聚集在衡州。

在众人推举下吴三桂的老麾下吴国贵总理军务。胡国柱匆匆去了云南,接吴世璠前来衡州奔丧,郭壮图将自己闺女嫁给吴世璠,不让他离开云南,就是想让他去衡州继位。十二三岁的吴世璠成功登上皇位,改年号洪化,是个傀儡皇帝。

吴世璠在皇位上的时间待的也不长,他在大周与清廷的抗衡中勉强撑了三年,最后在洪化三年(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昆明城被攻破,60多残部投降。吴世璠自尽身亡,年仅十六岁,其妻郭皇后自缢身亡。

2、吴应麒带的一批

吴世璠继位后,楚王吴应麒随吴世璠退守昆明。吴三桂死后,吴三桂全家就遭到清廷疯狂追杀。吴应麒带着剩余的吴家人一路狂奔逃亡,兵马大元帅马宝做护卫。为了掩人耳目,马宝用了金蝉脱壳计,找了个替身携印至姚安,替身被清 *** 活刮了。

吴应麒他们历尽艰险最终逃到了云贵交界处的一片森林中,在那里隐姓埋名隐居生活,从此这些人如人间蒸发般杳无音讯。

到了21世纪,马家寨的村民吴永鹏、吴永松声称:他们是吴三桂的第十一世孙,贵州岑巩马家寨吴氏家族就是吴三桂的后裔。吴三桂家族史的第十代秘传人(为了安全,吴氏家族规定,每代只许在族人中选一个人传递家族史。只许口传,不得书之于文字,避免被清廷发现)吴永鹏还说,他手中有吴三桂的遗物,金银、御赐簿、皇伞和大刀,吴氏家族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陈圆圆、吴应麒逃难的生动传说,而且马家寨吴氏村民都会说一口纯正的江苏高邮话,吴三桂的祖籍为南直隶高邮。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引起专家们和文史学者奔赴研究,鉴定了这些遗物的真实性。

滕绍箴、李治亭等清史专家根据吴三桂墓碑碑文“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考察确定吴三桂墓的真实性。其中“受皇恩颐养”意思是“受皇天之恩眷顾,顾养天年”;“一次”指的是创业之主——大周太祖高皇帝,即“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因为康熙十七年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在云南昆明即位时,追认吴三桂为大周太祖高皇帝;“八十五岁”指的是吴三桂卒年康熙十七年八月十五;“硕甫”是吴三桂的号。

陈圆圆墓碑文“吴门聂氏”据马家寨人称指的就是陈圆圆,“聂氏”的出现很有深意,陈圆圆也叫“沅沅”,本姓“邢”,幼时丧母,被姨夫抚养,跟了他的姓“陈”。这两个姓为左右双耳刀旁,又巧隐“沅沅”、“圆圆”双名,故此碑文之中才会有双耳“聂”的出现。“位席”二字,则是对皇妃死后的尊称。陈圆圆墓被发现后,游客也纷至沓来。不过昆明也说出现了三处陈圆圆墓,为了经济利益和马家寨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

在“全国首届贵州·岑巩陈圆圆吴三桂史迹研讨会”上,3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认为吴三桂后裔为马家寨吴姓族人。随着陈圆圆墓、吴三桂墓、吴应麒墓、马宝墓在此地一一被发现后,偏远穷僻的马家寨在全国走红。

据考证,吴家人逃亡到云贵交界处后,又辗转逃到贵州东部的岑巩县隐藏了起来,为防吴三桂遗体被康熙找到分尸侮辱,大将马宝带着吴三桂遗体,秘密运到黔东南,最后找了这个风水宝地将其安葬。马家寨位于今天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岑巩县境内,此地是武陵山、苗岭山余脉交错的深山林地,境内山峦重叠,河溪交错,在清朝很偏僻,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任凭清军想破脑袋也很难找到。从此吴三桂后代就在此繁衍生息。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逃亡后入寺庙当了和尚,改名为“吴启华”,陈圆圆,马宝也都出了家,皆寿终正寝。

吴氏家族的村子为什么叫“马家寨”呢?清 *** 要对吴氏家族赶尽杀绝,一方面为了安全,另一方面为了纪念大将军马宝的护送之恩,吴家族人就将这个村子称为“马家寨”。

现如今这个地方吴三桂的后人枝繁叶茂,约有230余户1000多人自称都是吴三桂后裔。

结语:

吴三桂虽然历经百战勇冠三军,称了帝,但却留下骂名,最终也未给后代子孙带来荣华富贵,还落得家门差点被灭绝、后代逃亡隐姓埋名300多年的结局。

吴三桂是否真的想过和康熙划江而治,他连南京都没打下来

洪秀全刚起步的实力远没有吴三桂大,但是洪秀全折腾的却比吴三桂好,而且发展得有声有色,为啥?因为洪秀全团队足够聪明,打不下长沙,咱们就绕道直奔南京去。

洪秀全打下了南京,整个半壁江山都为之震动,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跟清廷划江而治了。为啥?因为南京是江南的赋税中心。

吴三桂之所以没做到和清廷划江而治,那就是因为这大兄弟他跑偏了,他一直在衡阳的吃槟榔,既不想着过江北上,又不想着东进打下南京。

最终吴三桂因为岁数太大,活活老死在前线了。死前还不忘过个皇帝瘾,这场仗打了6年之久,吴三桂始终在衡阳跟清军较劲,结果把自己给拖死了。67岁的吴三桂死后,他孙子吴世璠继位,可惜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已经不可挽回了。

吴三桂应该快刀斩乱麻。

吴三桂刚造反那会儿,声势浩大,广东的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广西的孙延龄,四川吴之茂,包括陕西的王辅臣,全都表示支持吴三桂。

这么乍一看,吴三桂一开始就坐拥了半壁江山,他那些投降满清的好朋友们,全都愿意为他效力。

好好一手牌,只要吴三桂不开局王炸,手留一张三,基本上不可能打输了。可是吴三桂为什么越打越被动呢?因为他的动作太慢了,以至于身边的盟友一个个都被策反了。

吴三桂反,郑蛟麟以四川叛应之,遣使诱福。福家留重庆,弟奇官守备,妻子亦在贼中,贼以是劫福。福执其使,具疏入告,遣其弟诸生寿赍诣京师。上嘉福忠,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并官寿主事。辅臣据平凉,福上战守方略。---《清史稿》

吴三桂造反,对他那帮盟友有什么好处?我实在是想不出。尚之信、耿精忠等人本身就是王爵,就算削藩了,他们也能够坐拥荣华富贵。而且吴三桂上台以后,未必就不削藩。

为此康熙找到了他们这帮人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

比如说尚之信,他逼死了乃父尚可喜以后,本打算投靠吴三桂。可是康熙这边招抚的诏书又送来了,为此尚之信采取了首鼠两端的态度,想要看看吴三桂和康熙之间,到底谁能打得赢,为此处于了观望状态,这正中下怀。陕西的王辅臣也是一样,本来说好了王辅臣控制整个关中地区,与清朝作对。可是伴随着吴三桂拖拖拉拉,一直在衡阳没有大动作,王辅臣这边也被康熙围困,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选择降清。耿精忠表面上支持吴三桂,其实他是在给自己打天下。从大局上一点也不跟吴三桂合作,自己北上打浙江。可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也没闲着,趁着耿精忠北上的档口,跑来抢了他福建的老巢。内外交困的耿精忠只好再次投降满清。

这么多盟友都选择投降了满清,亦或是首鼠两端的状态,那么吴三桂就不得不思考一下了,自己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

吴三桂集团就好像是一家上市公司,你一直都没有什么利好的消息,那么持币人为什么要下注买你的股票呢?

吴三桂称帝,已经是强弩之末。

他一直在衡阳徘徊,始终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打。吴三桂的确有与康熙划江而治的想法,可是他没有对全局统筹的一个概念。

当年清军南下的时候,以多尔衮所在的北京城为政治核心,西边攻打李自成,南边攻打朱由崧,逐渐扩散,这才夺取了天下。

是岁,三桂年六十有七,兵兴六年,地日蹙,援日寡,思窃号自娱。其下争劝进,遂以三月朔称帝,改元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首国公,次郡公,亚以侯、伯。造新历。举云、贵、川、湖乡试。---《清史稿》

而吴三桂这一票人,可没想那么多,他们各自为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吴三桂对这帮人也没有管辖的能力,所以大伙儿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

这帮人团结起来,那就是一条龙。一旦分开了被人家各个击破,那就是一条条虫。很显然吴三桂没有足够的指挥能力,是这场反叛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他似乎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自称周王已经不足以震慑这么多军阀了,毕竟大家虽然是两字王,比你一字王地位低,可始终还是镇守一方的王爵。

为此吴三桂选择登基称帝,他将衡阳选为国都,这可能是这座槟榔之城,在历史上最幸运的一次了。他建国大周,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因为吴三桂登基称帝的时候,已经是康熙17年6月,距离他死只有短短5个月的时间了。所以说吴三桂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

拖延症真的是会害死人的。

吴三桂最应该做的,不是在衡阳逗留,而是继续进取。毕竟利好消息,永远有利于股票上涨。当时他有三方面工作可以开展:

首先就是分兵南下,平息广东、广西等地的军阀割据和清军余部,不让自己有后顾之忧。毕竟他要想北上,如果背后有人掣肘,可不是一件好事。其次他应该选择北伐武昌,继而分兵渡江北上。这是更大的利好,因为清 *** 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这说明吴三桂有进取天下的雄心。再者他应该会师东进,夺取南京城。南京从明朝开始,一直都是南方的政治、赋税中心,夺取了这里,不光可以收复南方人心,而且可以掌握大量财富。

这三方面工作,吴三桂是一样都没做全,南下灭了孙延龄夺取广西,他倒是手段挺厉害的,除此之外,没有哪一样是做好的。

既然没有利好消息,一直这么拖着也不是个事儿。吴三桂严重的拖延症,给了康熙剿灭他争取了很多时间。

总结:不拿下南京,谈划江而治根本不靠谱。

当年洪秀全连南方大片地方都没有拿下,可是他却做到了和清军划江而治的局面,为什么?因为他拿下了南京。

不管从军事部署上来说,还是从政治影响上来看,拿下南京对太平军都是利好消息。为此他们公司的股票刷刷刷往上涨,那几年跟国酒没什么区别。

吴三桂更大的缺陷,当然就是不懂得操盘了。不给自己的集团打 *** ,不带来一些利好消息,别说持币人了,就连自己集团里的人,都快分崩离析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吴三桂叛乱是为了做皇帝吗如何评价吴三桂

个人观点!吴三桂顺清入关时没有做皇帝的想法康熙撤藩激起的叛乱有做皇帝的想法!如果深究原因一句话形势比人强!!!在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煤自缢之后无非三条路之一归降李自成的大顺第二拥立新皇第三归降大清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农民军的迅速堕落和格局的限制前明皇族的一盘内斗想活命只能归降大清!因为归降昔日的死敌为表忠心从山海关一路打到缅甸后受封平西王随着大清统治的稳固三藩成为封建帝制不能容忍的存在于是再次为了活命反清复明最终岳州称帝不久死去!吴三桂是个英雄并且是个有血有肉的真男人!有平头哥只要求生不准就死拼的气概!至于后来岳州称帝一者败局已定实不可得求虚无可厚非当皇帝不是原因恰恰是结果形势使然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藩王 不过 江山 起兵 北上

发布评论 2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6 22:44:47

北上,意味着大后方防守虚弱。“倘若大事不顺,中道受挫,就使自己陷入进退失据的危险境地。屯兵长江以南,巩固阵地,站稳脚跟,即使大事不成,尚可划江为国,立半壁江山。”第三、营救儿子吴应雄此时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雄尚在北京,吴三桂想和清廷谈判,以不过江为交换条件救回儿子。也许有人会说了,如果吴三桂真那么看重

2023-08-17 03:09:39

治根本不靠谱。当年洪秀全连南方大片地方都没有拿下,可是他却做到了和清军划江而治的局面,为什么?因为他拿下了南京。不管从军事部署上来说,还是从政治影响上来看,拿下南京对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