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
1.下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油 腻(nì) 嘟(dū)囔 腊(là)肉
B.肿(zhǒng)胀 沸(fèi)腾 孥孥(nú)
C.锅铲(chǎn) 搁(gē)置 栗(sù)子
D.唾(tuò)沫 焖( mèn)饭 奈(nài)何
2.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
(3)你们想, *** 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3.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 *** 。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
(3)你们想, *** 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
3.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描写人物的 *** 。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要是真的千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4.(2018·潍坊)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我待,青年一代要勇立时代潮头,只争朝夕,在伟大实践中放飞青 *** 想。
B.行驶在滨海路上,一边是苍茫的大海,一边是无际的农田,沧海桑田,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C.我们要提高电信安全意识,因为每天接到的让人不厌其烦的 *** 扰 *** ,有不少以 *** 为目的。
D.美国采取大规模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霸凌行径直指中国,大有挑起贸易战之势,其图谋无 *** 议。
5.(201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 *** 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 *** 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6.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 )
A.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希望
D.祈求团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母亲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 *** 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 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10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在 *** 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纪念我们敬爱的周 *** ,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 *** 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1976年1月8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选自《冰心七十年代文选》,有删改)
1. 这篇文章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写到了煮腊八粥的哪些人?
2.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通过这条线索把哪三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三、请你在括号里分别填上一个字,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一读,你会有意外的惊喜。你能照样子也来写一写吗?
—衣带( )落石( )生入( )里逃( )离死别
牛 *** 蛇( )通广( )快人( )口如( )览无余
手无寸( )证如( )清水( )而不( )事求是
虎口余( )死存( )羊补( )不可( )门而入
二套
一、文学常识。
1.本文的作者 原名沈岳焕,作家。主要作品有小锐《 》《 》、散文集《 》等。
2.给多音字注音。
(1)蕃蕃咽( )喉肿痛,什么食物都难以下咽( )。
(2)球场遇到劲( )敌,反倒使 *** 劲( )更足了。
(3)他圈( )十亩地作为牧场,准备用来圈( )养牛群。
(4)塞( )外并不闭塞( )。
3.看拼音写汉字。
(1)我最喜欢吃糖炒lì( )子。
(2)她把那丝chóu ( )般的秀发扎起来,开始喝妈妈为她熬的浓chóu ( )的粥。
(3)杯zhǎn ( )碗里chéng( )放食物。
4.理解词语。
(1)嘟囔:
(2)(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3)(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瘀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4)糊糊涂涂:
5.感知课文。
本文以“___”为线索,写了八儿 粥—— 粥——猜粥—— 粥的情节,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请赏析语句。
三套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唾(tuò chuí)沫孥(nǔ nú)肿(zhōng zhǒng)
胀黄焖(mēn mèn)鸡囔(nāng náng)搁(gē gé)多了
二、看拼音,写词语。
hē zhōu xì nì bǎn lì tāng chí
( ) ( ) ( ) ( )
jiān áo shuǐ gāng kuài zi dǎ jiǎo
( ) ( ) ( ) ( )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思与例句中的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妈妈拿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A.把山 *** 搅和在粥里很香。
B.大喜的事让他给搅和糟了。
四、连一连。
腊八节 吃月饼
元宵节 贴春联
春节 喝腊八粥
中秋节 吃汤圆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B.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C.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D.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六、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B.我轻轻地摇了摇头:“你......究竟想和我说什么呢?”
C. *** 在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祝大家进步、快乐、日子越过越好!
D.“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七、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 *** 。
1.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 )
2.妈妈拿起—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
3.“是啊!”孥孥说得对。( )
4.你们想,妈 *** 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后抗吗?( )
八、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的作者是沈从文。( )
2.课文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表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
3.本文的主人公是给八儿熬粥的爹妈。( )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表现了一家人怎样的情感?
⒉.作者是如何写出八儿嘴馋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十、课内阅读。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 *** 总说是时候还早。
*** 妈正拿起―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愈发浓稠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1. 八儿出出进进灶房是为了什么?
⒉.能不能把“出出进进”换成“进进出出”呢?为什么?
3.文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六年级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笔记,品味古诗中的民俗文化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是欧阳修在观览元宵节的花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王安石在感叹新年的之一天。古人在节日这一天里都有很多庆祝活动,流传到今天就形成了我们的民俗文化传统。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形成了非常多的民俗文化活动,今天的三首古诗就分别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节日。诵读古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幅不同的民俗风情画中,又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诗人们不同的心境。这些诗词穿越时空,带给我们精神情感上的震撼,让我们带着感情开始诵读古诗吧。
一、生字预习
【侯】hóu(侯门)(公侯)(侯爵)字义:①泛指达官贵人。②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
【章】zhāng(文章)(篇章)(规章)字义:①花纹。②诗歌文辞的段落。
【泣】qì(哭泣)(抽泣)(泣下如雨)字义:①眼泪。②无声或小声哭。
【盈】yíng(轻盈)(盈利)(热泪盈眶)字义:①[盈盈]清澈的样子。②充满。③多余。
【脉】mò(含情脉脉)(温情脉脉)字义: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
【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字义:鸟停留在树上,引申为居住,停留。
【鸦】yā(乌鸦)(寒鸦)(鸦雀无声)字义:乌鸦,鸟名。
二、多音字总结
【脉】①mò(含情脉脉)②mài(脉搏)(血脉)
【传】①chuán(传奇)(传递)②zhuàn(传记)(外传)
三、近义词总结
日暮——黄昏 终日——整日
四、反义词总结
暮——朝 斜——正 浅——深
五、课文内容导读
(一)《寒食》 【唐】韩翃(hóng)
1、春城无处不飞花,【译文】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这句写的是寒食节整个长安城的迷人风光。不说“处处”飞花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表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加强烈,写出了春天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景象。
“飞花”即柳絮飞舞,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一个“飞”字,明写柳絮如花,暗写风,动感强烈。
?2、寒食东风御柳斜。【译文】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这一句专写皇城风光。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那皇城里的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是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 *** 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
“御斜柳”写出了皇城垂柳随风摇曳之态,“斜”字明写柳而暗写风,与“飞”前后相衬,展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长安城日落时分的情景,前一句描绘了传烛的情形,后一句描绘了沿途轻烟飘散的情景。王侯贵族得到皇帝的恩宠,虽然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特权阶级做出了委婉的讽刺。
赐火用一“传”字,不但描绘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没有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马蹄声,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使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4、主题概括
《寒食》这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是寒食节长安城内的景象,实际上借古讽今,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讽刺之情。
5、寒食节的由来: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霍乱而 *** 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 *** 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烧死了。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二)《迢迢牵牛星》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译文】(用典)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这两句诗写出了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的情景,写景中寄予了无限的哀愁。
2、浅浅擢素手,札扎(zhá)弄机杼(zhù)。【译文】(织女)伸出纤细白皙的双手开始织布,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这一句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两句形声相衬,表现出织女的娇柔与勤劳。
“弄”是玩、戏的意思,可见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她并无心于织布,只是 *** 机杼。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译文】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这两句写织女思念牛郎,悲伤不已的样子。“终日不成章”织女每日思念丈夫,无心织布。“泣涕零如雨”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织女的泪水比作雨水,表现了织女的悲伤,突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译文】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这两句写出了相思的情感因银河的阻隔而无法传递,借景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
“复几许”暗示牛郎织女相距并不远,但二人却只能含情凝视,不得互相说话。
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这两句刻画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凄苦的思妇形象,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脉脉”刻画出牛郎织女默默相对,情意绵绵的神态。“盈盈”和“脉脉”这两个叠音词的运用,生动地表现出了织女和牛郎受银河相阻,默默相望的离愁。
6、主题概括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三)《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中庭地白树栖鸦,【译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
这一句写中秋时节院中的景色,营造了一种清冷、悠远的意境。
“地白”让人想象出月亮将清辉洒向庭院的画面,给人一种空明、冷清之感。
“树栖鸦”是“鸦栖树”的倒装句,乌鸦已经栖息在了树上,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乌鸦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译文】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这一句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了露珠的轻盈。
“湿”在这里用作动词,体现了桂花的莹润。
3、今夜月明人尽望,【译文】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
这一句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尽”是都的意思。
4、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接上句,诗人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懂得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5、主题概括
《十五夜望月》一诗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描绘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课后习题疑难解惑
1、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参考 *** 】这首诗借神话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的悲剧,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状态来抒发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有 *** 不得团聚的悲哀。
2、《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思秋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参考 *** 】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用秋风、家书、说不尽、又开封,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两句明明是写诗人自己因闻笛而思乡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诗人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3、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参考 *** 】《寒食》这首诗与“寒食节”有关;《迢迢牵牛星》与“七夕”有关;《十五夜望月》与“中秋节”有关。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
《元日》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换桃符的传统习俗。
?「六年级语文」第2课《腊八粥》预习笔记,浓香腊八粥浓郁民俗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2.腊八粥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之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腊八那天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 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 *** 、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之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 *** 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温馨的亲情。
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 *** 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的颜色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从妈 *** 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 *** ,让 *** 充分读书,谈读书感悟,充分唤起 *** 的认知体验,有助于 *** 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年级语文」第2课《腊八粥》预习笔记,浓香腊八粥浓郁民俗情小学友们,你们在腊八节这天是否都要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呢?在寒冷的腊月时分,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养生,更寓意着丰收美好。腊八粥中的各种食材,几乎汇聚了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收获。古人用这种食材的大汇总向天地、祖先展示这一年的收获,庆贺这一年的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再来一个好收成。我们们在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时,要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品味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学习具体、细致描写事物的 *** 。
一、生字预习
【腊】là(腊月)(腊八)(寒冬腊月)字义:农历十二月。
【粥】zhōu(腊八粥)(米粥)(僧多粥少)字义:用米、面等煮成的半流质食品。
【腻】(油腻)(腻烦)(心思细腻)字义:①事物油脂过多。②腻烦,饮过多而厌烦。③积污,污垢。
【咽】yàn(咽下)(吞咽)(狼吞虎咽)字义:使嘴里的食物等通过咽喉到食道里去。
【匙】chí(汤匙)(茶匙)(一口两匙)字义:舀汤用的小勺子。又叫调羹。
【搅】jiǎo(搅和)(搅拌)(打搅)字义:①拌。②扰乱。
【稠】chóu(稠密)(浓稠)(稠人广众)字义:①浓,跟“稀”相对。②多而密。
【肿】zhǒng(肿胀)(肿块)(鼻青脸肿)字义:皮肉浮胀。
【熬】áo(熬粥)(熬夜)(煎熬)字义:①久煮。②忍受,耐苦支撑。
【褐】hè(褐色)(短褐)(被褐怀玉)字义:①黑 *** 。②粗布或粗布衣服。
【缸】gāng(染缸)(鱼缸)(水缸)字义:盛东西的陶器,圆筒状,底小口大。
【脏】zāng(脏水)(肮脏)(脏衣服)字义:不干净。
二、多音字整理
【匙】①chí(汤匙)②shi(钥匙)
【脏】①zāng(肮脏)②zàng(内脏)
三、词语解释
1、碗盏:碗。
2、益发:越发,更加。
3、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4、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四、近义词总结
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 搅和——搅拌
猜想——猜测 资格——资历 可靠——牢靠
好奇——新奇 浓稠——黏稠
五、反义词总结
浓稠——稀薄 松劲——鼓劲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可靠——可疑 承认——否认
粉碎——完好 沸腾——平静
六、句式总结
●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意的句子,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双重否定通常是两个否定词:“不……不……”,“没有……不……”,“非……不……”连用。如,“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件事。”,“没有谁不惧怕他的威严。”书面语中还经常使用“无不、无非、不无、未必不”等双重否定词来表达。如,“他的话不无道理。”“我虽然年轻,但未必不是你的对手。”
双重否定句还可以由一个否定词加上一个否定意义的动词构成。如,“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课文原文示例】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例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的 *** :
1、去掉否定词,变成肯定的意思。
2、相应加减词语,使句子通顺。
课文中的句子改为肯定句:这真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七、课文内容导读
1、之一部分“爱腊八粥”(第1自然段):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代指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说明腊八粥是老少皆宜、大众都喜爱的美食。
“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用反问的方式强调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
?“糊糊涂涂”形容腊八粥里放的东西种类多,难以分清楚。
“叹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煮粥鼓出气泡发出的声音,从侧面突出人们对腊八粥的熟悉和喜爱。
“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描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痛快淋漓的样子,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可口,以及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2、第二部分“等腊八粥”(第2—17自然段):写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过程。
(1)第2—8自然段:写八儿对腊八粥的期盼。
?①第2自然段:“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儿了。”夸张的写法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为下文写八儿期待腊八粥蓄势。
“进进出出”突出了八儿迫不及待的心情。“好久”突出了八儿等待的时间长,也突出了腊八粥熬煮的时间长。
②第4自然段:(语言描写)两个“妈”字表现了八儿的“馋”和“急”。省略号省略了八儿要说的话,突出了八儿盼粥快点煮熟的焦急
③第6自然段:(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要哭的样子”显然是八儿故意做给妈妈看的,为了早点吃上腊八粥谎称自己饿了,写出了八儿撒娇、赌气、失落的样子,突出了八儿的天真可爱,颇具童趣。
④第8自然段:“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用反问句说明八儿年龄小,对妈 *** 决定无可奈何。
“叹气”“嘟囔”用拟人的手法,将腊八粥在锅中熬煮的样子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2)第9—11自然段:写粥还未熬好,八儿就迫不及待地分粥了。
①第9自然段:语言描写,八儿分粥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从这里可以看出八儿想喝粥的想法极其强烈,同时表现了他的聪明可爱。
②第10自然段:“孥孥”是湘西方言儿儿子的意思。
③第11自然段:语言描写,八儿又重新分了粥,这次又把妈 *** 半碗分给了自己,可见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想法之强烈。
?(3)第12自然段:写八儿听到粥的声音但却看不到粥的样子。
?(4)第13自然段:写八儿猜想粥的样子。
“只能猜想:”一句,是对八儿的心理描写,写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妙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5)第14—16自然段:写八儿看到的腊八粥的样子。
①第15自然段: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腊八粥的样子,除了粥的颜色,八儿看到的粥与自己猜想的一样。以小孩子的视角来描写腊八粥,角度新奇,充满童趣。
②第16自然段: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前文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颜色却是黑的,八儿既奇怪又感叹。
?3、第三部分“吃腊八粥”(第18、19自然段):写腊八粥味道美,一家人吃得心满意足。
(1)第18自然段:“虽然……但是……”转折句,说明粥虽有不足,但是粥的味道不错,突出了粥的美味。
(2)第19自然段:“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比喻句,把八儿吃饱的肚子比作一面小鼓,说明腊八粥太好喝了,八儿一碗接一碗吃粥,吃的很多,吃得很尽兴。
“浪漫”指富有诗意,充满想象,文中指筷子的摆放不同以往,是诙谐的说法,体现出八儿喝腊八粥后的心满意足。
“奈何”指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了,从中可以看出一家人喝腊八粥喝得很尽兴,即使是以往的美味腊肉也已经再也吃不下了,从侧面突出了腊八粥的好吃及他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八、文章主题概括
《腊八粥》一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描写了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了一幅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九、课后习题疑难解惑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解析】边读边想既是阅读的重要 *** ,也是良好的读书习惯。八儿的馋样儿在盼着赶紧吃上腊八粥、想多吃几碗腊八粥、猜想腊八粥的样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读这些段落时,我们可以抓住八儿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那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 *** 】等粥这部分内容写得详细,喝粥这部分内容写得简略。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充分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3、“花生仁脱了它的 *** 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参考 *** 】(1)“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合拢起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粥当作人来写,读起来有一种亲切的感觉,非常生动形象。
(2)“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写出了腊八粥逐渐粘稠、咕嘟冒泡的样子,极具画面感。
4、〈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事物。
【参考 *** 】我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做糖醋里脊时,先把里脊肉洗净切成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淀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捞出。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水淀粉,煮到汤汁儿变稠关火,倒入炸好的里脊肉快速搅拌,再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六年级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笔记,了解老北京的年味儿
“双减”在行动|新学期 多地课堂有了“新变革”央视网消息:今年的春季学期是“双减”过后的第二个学期,各地持续发力,在做好课业负担“减法”的同时,努力做好课堂提质增效的“加法”,让新学期的课堂有了“新变革”。
这是江西南昌站前路学校六年级的一堂跨学科实践课,围绕《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的“腊八粥”元素,分析食材营养、绘制思维导图、撰写研究报告,老师为同学们布置了一项项特别的任务。
围绕国家课程设计真实任务,撬动有趣的思考,这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站前路学校落实江西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 ***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力推的“生·动课堂”。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导主任刘余:设置了“行走”课程、“阅读”课程、“食光”课程、“趣博竞技”课程等六大课程群,比如“行走”课程群,主要是社会实践类的,培养科学态度与精神。
而在河南,一份关于《河南省义务教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重要文件也在新学期落地了。在郑州八中,物理老师雷飞告诉记者,针对每一个章节,光课堂导入环节,他和教研组的老师们就经过了多次讨论。
据了解,这份新文件不仅让各中小学有了最基本的教学指导标准,也推动了新一轮的教学 *** 。
郑州市第八中学校长郅广武:新的《基本要求》更注重学科素养,比如以前更多是让 *** 识记,现在侧重于对为什么的探究。我们开学前就在抓紧落实,从打破传统教研开始,实现跨年级备课,打通多册教材,让知识学习更有 *** *** 。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研究部鲍聪晓:针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编写系列案例,印制学科分册,引导大家学有典范、做有示范、教有规范。
据了解,目前,全 *** 有上海、江西、河南等16个省份专门 *** 了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或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为了让课堂进一步提质增效,各地还通过精品课评比、知识竞赛、创新教学设计大赛等形式内化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来源: 央视网
教师资格 *** 面试 六年级下册 第2课 腊八粥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2)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 *** 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内容。再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聚焦课文主体部分,引导 ***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感受课文详略安排的效果。最后,结合课后“小练笔”,指导 *** 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
规定问题:
(1)如果班里有同学上课睡觉,下课却很有活力,你怎么解决?
(2)某老师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给 *** 布置很多作业,但是 *** 的成绩并没有提高,对此,你怎么看?
面试 *** :
六年级下册 第2课 腊八粥
六年级下册 第2课 腊八粥
六年级下册 第2课 腊八粥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腊八粥》是作者沈从文先生在早年时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选自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沈从文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儿八儿的视角写出了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
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穿越了 *** 的历史长河,孕育着祖国的传统文化,述说着着我们几代中国人的浓浓深情。
下面大家一起跟随杜du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吧。
一、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腻、咽、匙、搅、稠、肿、熬、褐、缸、脏12个生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的之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食物,并能写出它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沈从文,选作课文时略有改动。
沈从文先生(1902——1988),湖南人,中国著名的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的 *** 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沈从文被誉为“乡村文学之父”。
三、字词的学习
1.本文课后一共有12个生字,可以组词:
腊月、腊八粥、米粥、喝粥、油腻、细腻、吞咽、咽口水、汤匙、一匙、搅拌、打搅、浓稠、稠密、肿胀、消肿、熬夜、熬粥、褐色、深褐、水缸,鱼缸、肮脏、很脏。
2.词语解释
搅和:混合、掺杂。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惊异:惊奇、诧异。
四、课文分析
课文一共有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1.之一部分(之一自然段):简述腊八粥的食材、做法和味道。
2.第二部分(第2——19自然段):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情,其中等粥的过程写的比较详细,喝粥写的比较简略。
其中第二部分也可以细分成五部分,拟成小标题,分别是:
盼粥(2——8自然段);分粥(9——12自然段);猜粥(13自然段);看粥(14——17自然段);喝粥(18.19自然段)。
五、中心思想
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进行叙述,为人们展现出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恋,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
六、课后题讲解
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
同学们在读第九自然段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书上划分的停顿符号和重音符号来读,边读边体会八儿嘴馋、可爱的特点。
2.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作者详写了等粥,略写了喝粥。
这样有详有略的安排,会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重点突出了八儿的嘴馋、可爱,也反映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3.“花生仁儿脱了它的 *** 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像这样的心理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书中之一自然段还有“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朝嘴里塞灌呢!”
这样的写法让人读起来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很生动形象。把一锅粥当 *** 来写,这样的句子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觉得老师的文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积极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
关注后,看所有内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吧!
抢先看!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六年级下册目录四年级下册
之一单元
1 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清平乐·村居
2 乡下人家
3 天窗
4*三月桃花水
第二单元
5 琥珀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8* *** 梦圆在今朝
第三单元
9 短诗三首
繁星(七一)
繁星(一三一)
繁星(一五九)
10 绿
11 白桦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第四单元
13 猫
14 母鸡
15 白鹅
第五单元
16 海上日出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六单元
18 小英雄雨来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20*芦花鞋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22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铁杵成针
23“诺曼底号” *** 记
24*黄继光
第八单元
25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26 巨人的花园
27*海的女儿
标*的是略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
之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
村晚
2 祖父的园子
3*月是故乡明
4*梅花魂
第二单元
5 草船借箭
6 景阳冈
7*猴王出世
8*红楼春趣
第三单元
综合 *** 习:遨游汉字王国
汉字真有趣
我爱你,汉字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0 军神
11*青山处处埋忠骨
12*清贫
第五单元
13 人物描写一组
摔跤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两茎灯草
14 刷子李
第六单元
15 自相矛盾
16 田忌 ***
17 跳水
第七单元
18 威尼斯的小艇
19 牧场之国
20*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22 手指
23*童年的发现
标*的是略读课文
六年级下册
之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2 腊八粥
3 古诗三首
寒食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
4*藏戏
第二单元
5 鲁滨逊漂流记(梗概+节选)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第三单元
8 匆匆
9 那个星期天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12 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第五单元
14 文言文两则
学弈
两小儿辩日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6 表里的生物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第六单元
综合 *** 习:难忘的小 *** 活
回忆往事
依依惜别
古诗词诵读
1 采薇(节选)
2 送元二使安西
3 春夜喜雨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江上渔者
6 泊船瓜洲
7 游园不值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9 浣溪沙
10 清平乐
标*的是略读课文
转载自:公众号“统编新教材”
设计:刘 可(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部编语文六年级下册2《腊八粥》课文笔记【学习 *** 】
1.朗读:和同学分角色朗读,走进人物的内心。
2.梳理: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等粥,哪些段落写了喝粥。
3.批注: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学习难点:仿照课文之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它的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主题概括】
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充分体现了小孩子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展现了一幅淳朴、谐、温馨的图景,表现了浓浓的亲情。
注意:读文章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参考用书《状元大课堂》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腊八粥》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 *** 格特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 ***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 *** ,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
(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 *** 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
(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 *** 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把小课题和平时教学更好的整合,课的伊始我让 *** 先说出含有本课生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在与 *** 的互动中也尽量多地使用成语。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讨价还价、 *** 、一饱口福......
2.运用进修倡导的阅读“四读”模式,初读感知在之一课时已经完成,在这节课着重体现的是精读感悟、回读赏析和拓读升华。另外,把之一自然段放在之一课时处理,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使 *** 有更多的时间感悟文章的中重点内容。拓读阅读中准备了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
3.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 *** 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 *** 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实施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课后习题应该放在理解课文中去处理。
2.图文应该结合,这样更能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课后作业中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应该放在课前完成。
4.以读促讲应该面向更多的 *** 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不宜过多,应多给 *** 思考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