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吃什么?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

华衣锦 学知识 2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代军队吃什么和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代军队吃什么以及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有哪些酷刑
  2. 在战争期间,军人都吃什么食物
  3. 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
  4.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5.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可以吃的东西有哪些

古代有哪些酷刑

刑罚之中以死刑为最。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刑罚,比如凌迟、斩首等,更有甚者扒皮、菹醢、车裂等,不过电视剧是为了热闹,真正历史中,死刑花样多的很

从古到今死刑的方式不断汇集进步,可以形成一本百科全书了。

如火烧、杵、炮烙、剖心、剔刳、醢、脯刑、腰斩、车裂、磔、磬、踣、阬、定杀、戮、凿颠、绞、枭首、烹、凌迟等,有些称呼不太一样但效果差不多。

1、杵

看着刑罚名字就知道是上古时期的特色刑罚,具有质朴的感觉,杵刑顾名思义就是把人放到臼中,用杵捣到死。

火烧、炮烙、剖心看名字就知道,老妖也不多说

2、剔刳

剔:把肉从骨头上剖下来;刳:剖开。

这也是剖杀的刑罚,割取人肉。《封神演义》中纣王与妲己,让人剖开怀孕女人肚子猜男女,这种刑罚就叫剔刳。

3、醢(hai)与脯

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酱,汉代之后菹醢刑罚不写入常法,但是作为非常刑罚,也从没断过。

《新唐书》中:剧贼高玉啖人数千,后擒获,会赦,代宗将贷其死,公卿议请为菹醢

脯刑:就跟果脯一样,果脯是把水果晒干,作为刑罚就是把人杀死后做成肉干。

这么说的话,我们吃的牛肉干都是对牛实施脯刑了?

4、磔

看这个字,就算不认识也知道也是一个酷刑。

zhe,就是肢解的意思,俗称剐刑,剐的多了就成凌迟了。

5、磬

磬应该是这些刑罚中唯一从字看上去就不像酷刑的刑罚。

磬就是缢死,为什么叫磬的,因为古人看着缢死之人,像乐器磬一样挂在那,就非常形象的取了一个名字。

6、踣(bo)

陈尸展览

7、定杀

这个刑罚不常见,从字面也难看出是什么刑罚。

实际上这是秦朝专门对麻风病人犯罪后,实施的一种刑罚,即投入水中淹死。

8、凿颠

这个也不太容易从字面看出刑罚来

据说这是商鞅定下的刑罚,用铁器从人头顶凿入。跟菹醢一样虽然后世不见于常刑,但是作为杂刑或非常之刑一直没有断过。

从汉朝开始,很多非常残酷的死刑基本不作为常刑使用,使用最多的死刑如斩,弃市(在闹市中执行死刑),枭首(砍下头挂起来示众)腰斩,绞等。从宋仁宗开始凌迟正式上场,从此作为重大罪行的特别刑罚一直存在。

而明朝时期发明的如弹琵琶、梳洗、抽肠等刑罚并不是正常刑罚,明朝常规死刑只有绞、斩、枭首、凌迟四种。

还是后世花样多,城会玩

在战争期间,军人都吃什么食物

我们看看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都吃什么食物。作为世界公认最“出手阔绰”的美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起初美军是带着轻视散步一样打到鸭绿江边的,随即被志愿军平推到三八线。志愿军之所以能打退美军,甚至在二次战役创造了几乎全歼两路联合国军的战役局面,靠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至高无上的军人荣誉感,钢铁一样坚定的战斗意志,以及炉火纯青、至臻化境的步兵战术。假如,志愿军的武器和后勤补给能够再强一点,美军没准就被撵下海了。

美军的野战伙食一直是世界军队里最顶尖的。在伙食补给十分匮乏的志愿军来看,美军的战场伙食简直是钟鸣鼎食的奢华。然而美军并不满意,二战后的美国大裁军导致极为严重的部队缺编和未就绪状态,在战争爆发之际,美军并没有考虑过这会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财大气粗”的美军也之一次体会到补给不足的痛苦。

在战争初期,美军大量配发的战场食品主要分为A、B、C、K四种食品。这一分类并非创新,早在二战开始前就已经投入使用。美军通常将野战厨房使用新鲜食材 *** 的食品称为A型食品。一般来说,美军会在较为安全稳定的部署地点采购当地新鲜食材并 *** 成热食,配发给部队。然而,由于美军在战争初期的快速推进,极为恶劣的道路状况,异常寒冷的天气,裁军导致的运力缺乏,美军前线部队在早期没有机会部署大型固定式的食堂,士兵很难得到A型食品。

作为A型食品的补充,B型食品则由经过一定加工的罐头组成。这些罐头往往是半成品,例如汤料、果酱、碎牛肉、肉饼等等。虽然经过一定的烹调,但往往没有足够的调味,风味较差,没有自己妈妈做的晚饭可口。美军往往会在野战厨房中将这些食材进行快速的二次加工(就是大锅煮),而后配发给部队。而在战争初期,由于当地民众对美军并不十分欢迎,半岛的农业水平也没有进入机械化时代,很难供应足够美军需求安全可靠并且数量充足的面粉、肉类、新鲜蔬菜。美军不得不从日本的后勤基地大量采购蔬菜和肉类,进行简单加工后,封装为B型食品送到战场。在整个战争中,半成品的B型食品是美军二线部队和后方最主要的食品来源。

而C型食品则是日后MCI口粮的前身。C型食品在二战前就已经完成开发,当时主要分为不含肉类的B餐和含有肉类的M餐。C型食品的种类是比较丰富的,包括饼干、午餐肉、煮豌豆、脱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和果汁。此外在大包装里面还有口香糖,5支香烟,火柴,针线盒和剃须刀片!对于美军中数量颇多的各种宗教信徒,美军使用素食口粮统一处理对于某些肉类由于宗教信仰无法食用的人群。然而,C型食品的主食设计很差劲,主要热量来源仅仅是巧克力和饼干,偶尔吃一次还凑合,天天吃显然无法满足一线士兵的需求,往往需要为士兵配发另外的口粮作为补充。

这是艾森豪威尔在视察前线,与美军第三步兵师第15步兵营B连的官兵在一起用餐,新闻报道说吃的是普通野战食品,实际上吃的是用新鲜食材由大食堂厨房加工成的热餐,也就是A型食品。实际上,在运动战期间,前线的士兵是吃不到A型食品的。

由于运力的缺乏和二战库存品过量,美军在战争初期往往都是使用二战期间生产的口粮。这些C型口粮生产日期较早,也没有补充后来多样的食物。餐谱较为单一,味道并不十分理想。为此,在大量一线美军的要求下,美国陆军军需部开始为所有一线部队配发X口粮。X口粮并非某种特殊的口粮,而是直接用来购买食品的资金,类似于现在美军自行采购部分装备。相比于标准化的口粮,自行采购的X口粮往往风味更好,也更加符合士兵的需求。但是在食品安全等问题上有着较大的缺陷。

美军第八集团军在面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曾经广泛的采取X口粮配发方案,而在补给能力逐渐恢复后,依然采用了常见的标准化口粮。

随着战争的长期化,美军对于口粮的需求也在持续变化。由于半岛战场上交火烈度较高,双方冲突极为惨烈,美军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饮用水。为此,在战争中后期,美军陆军军需部改变了配发速溶咖啡和果珍粉的传统,为一线部队配发了相当数量的饮料罐头。相比于常见的果珍粉,饮料罐头不需要冲泡就能够饮用,但是运输成本提高了20倍以上。从1950年12月开始,陆军军需部要求每运输100份C型口粮就必须包含12份的水果饮料罐头,用来解决无法寻找水源时解渴的需求。虽然饮料罐头并不能作为日常消耗完全满足部队需求,但是往往士兵和连队会积攒大量的饮料罐头,用来应对不时之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还为前线供应了大量的可口可乐等饮料。1952年的夏天,在战场上,美军士兵们甚至还能到虎牌啤酒。这时候美军一度还为士兵供应免费的啤酒,后来因为美国国内舆论的反对而取消,此外还有诸多奢侈品的享受,飞机运送香烟和口香糖,每周可以享用冰淇淋等等。而我们的志愿军的伙食供应则比较艰苦,有很多人知道志愿军最著名的食品是炒面,其实在战争初期,长津湖战役,那时候炒面还没大面积应用,战士们没法生火,就是直接吃生米。后来,志愿军进行入大范围的机动作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由于中国人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以馒头类为主,缺点是含水量太高,不适合储存,而且需要挖灶生火,在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战场,志愿军做一顿热食很不容易。于是炒面诞生了。炒面的成分为70%的小麦粉,30%的大豆粉,或者高梁面,玉米面等杂粮为原料。加一点食用油,炒熟,然后加食盐。

那时候全体志愿军官兵吃的都是炒面,每次作战在身上背着几个炒面袋子,能够维持大约一周的伙食,由于饮食太单调,志愿军患有夜盲症的比例很高,增加维生素的供应,甚至要靠煮松枝水。到了1952年转入坑道作战后,战线比较固定,志愿军的后期条件才大为改善。直到停战前,在1953年夏季攻势时,我们志愿军甚至把前线阵地吃上肉馅饺子,都当做后勤伙食保障的伟大胜利。

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

汤饼也是中国著名的节令食品,唐代有许多节日都有食汤饼之习俗。今述之如下:

(一)正月初一食汤饼

正是过年佳日,北方陇西地区辄食汤饼过节。《清异录.馔馐门》云:“冬既大寒……用制汤饼……”言因元旦时,天气寒冷,汤饼是连汤带面同食,身体容易发热,可以保暖,所以唐时陇西一带,盛行于正月初一举办汤饼宴。

西安长安县南里王村中唐壁画《野宴图》

(二)六月六日食汤饼

六月六日正是三伏天,天气炎热,此时食汤饼,必定大汗淋漓,可以驱邪,宗凛《荆楚岁时记》云:“六月伏日,并作汤饼”方干〈赠山阴崔明府〉诗云:“平叔正堪汤饼试。”

用此典故称赞崔明府人物风流。古人在炎热六月吃汤饼,似与气候有关,天气炎热,湿气大增,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在大热伏日食汤饼,身体湿气及毒气会随大汗淋漓排出体外,可以达到避恶的效果。

(三)七月七日食汤饼

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七月七日……今北人惟设汤饼……说明七月七日食汤饼是当时北方的一种民俗。

(四)九月九日食汤饼

唐人对重阳节颇为重视,李颀有诗云:“汤饼茱萸香。”人们将吃汤饼、插茱萸、饮菊花酒一同作为重阳节的活动内容。

长寿面

(五)生日食汤饼

唐人生日宴会时常吃汤饼,取其年寿长长久久,朱翌《猗觉疗杂记》卷上记载:“唐人生日,……世所谓‘长命面’……谐“长寿”(长瘦),故唐代以来有吃汤饼祝寿的习俗。刘禹锡有诗云:“引箸举汤饼。”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以汤饼来祝寿,取其长寿之意。

古代士兵的军饷多不多没有银行储蓄的当时,牺牲了军饷归谁

听过零军饷的吗?

此计便是明朝的“卫所”,这是朱元璋创出的妙计。

他给军人们专门设了一个户口本,这些人世世代代都要当兵,称为军户。

他们的家人也是军户,全部军籍在身,包括后代都不准改行。

明初军户每人得了十五亩地,田产中的十二石归自己,其余全部给卫所。

军户们每户出个男丁当“正军”,这个正军需要去卫所服兵役。

当了正军,就可以免除“差役”,也就是说,他可以不给卫所“纳税”了。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拉一个“军馀”做马仔,这种人平时叫“馀丁”,是正军的替补。

军馀也会免掉差役,但他地里的收成是要供给正军和自己的生活的。

也就是说,卫所的1个正军靠军馀这十五亩地加自家十五亩地养活。

这看上去很美,官兵们只需要繁衍生息,每户出个人当兵,就能屯田戍边,岂不美哉!

按照这种方案,军户其实也不存在什么军饷不军饷,需要他们打仗就拉去战场,需要他们守边疆就直接在边疆建个卫所。

反正有土地就行,卫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还是摔不破的铁饭碗。

这种卫所兵打仗哪里需要揣钱在身上?

服役是他们的纯义务,随户赠送的十五亩田地已经将他们世世代代的人生都买断了。

所以朱元璋美其名曰“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是啊,不仅不费百姓一粒米,连朝廷的米也省了。

猪头皮就没多想想,这军户们就不是百姓了吗?

这无比美丽的方案,需要背负起明朝灭亡一半的罪过。

自军户制度执行起,卫所的头头便开始以权谋私。

底层军户被欺压,私田被侵占,军户失去土地,便只能给上司当佃户。

卫所的军户过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完全成了卫所头目的农奴。

没有地,没有粮,连人身自由都是别人的,再去当“正军”?那不是白要命么?

军馀更惨,明明是个无产阶级,就算免了差役,自己也没土地呀?

正军死了、残了、失踪了,那就得军馀顶上。

想转行都不行,有户籍限制。

呀呸!这太坑爹了!

于是大量的军户开始逃亡,他们既守卫不了国土,也维持不下这种扯淡的建制。

即便是个最公正的卫所,按照那十五亩地十二石的提留来算,这也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明朝一亩地的产量大约340多斤,明一石为153.5斤,12石就是1842斤,算下来5亩到6亩地的样子。

也就是说,按照朱元璋的构思,15亩地,拿5亩给军户当口粮,剩下的卫所拿走。

然而这并不科学,地域、气候、生产条件有差异,怎么可能每年都340斤?

遇到不好的年景,提留都不够,怎么上交?

不上交,上面没钱赚,还想种地?

江南地区到清朝也才400斤,这还是加了玉米、番薯在内的结果。

北方地区呢,有的地方200多斤,有的地方才110斤的亩产。

明朝末年还经历了小冰河期,那就更扯淡了。

当时老百姓的税收是多少呢?

轻徭薄赋的时候,普通的田地,不过官田八升五,民田一斗二升。

即便是张士诚曾经统治的地方,课了重税,也不过每亩收个2-3石。

可见,这种子孙全买断的“军饷”是真心黑,明面上“为你好”,实际却是敲骨吸髓。

就这,还是有地种的军户,没地种的真是没法活。

卢象升给大明当缝补匠,去了卫所后惊呆了。

他气得破口大骂,说塞上的军田都被豪强们给侵占肥家了,军户没地种,种军田的不是军人,这还搞毛线!

实际上,明中期因为卫所糜烂不堪大用,早就开始花钱募兵了,什么“戚家军”之流,其实都是募军,也叫营兵。

这些营兵主要也是从军户中抽的,也有去地方上招的,或者主动投效的。

其实营兵们所谓“饷银”也并不存在,只有“粮饷”。

英宗时期每个募兵每月能得到4斗口粮,就跟餐票差不多,他靠这活命。

部队如果缺粮,或者粮食太贵吃不起好粮,那也只能欠着、忍着。

当然,卖身银子倒是有的,五两银子,再减去此户五石税,免2人徭役。

这还是主动投效的,从军户中抽的募兵就没这待遇了,他们只有银三两五钱,免户内1人徭役。

正德年间,这个标准又改了,给募兵增加了每月1石月粮,安家费降为三两。

嘉靖年间,口粮换成了银两支出,一日为三分三厘,出去作战的话还给一分二厘的行粮,起码戚家军是这个标准。

一年不出意外,不被长官喝兵血的话,能得到十八两银子。

万历年间营兵饷银又涨了,安家费还是给三两,但行粮增加到二两,每月还有一两多的月粮银子。

还不都是给打仗闹的,万历三大征嘛。

天启年就更高了,去辽东打仗的军队,月粮达到了二两,云贵川等地部队过去给三两。

但是!不要对大明做太多美梦,旧时说好男不当兵是有道理的。

这些明面上的所谓“粮饷”,其实根本发不到多少到士兵头上来。

大面积的贪腐已经是常态,这饷银还没出库房呢,就已经被分完了。

有时候甚至发的就是空气,皇上喊发饷,地方说给饷,到军队武将那儿啥都没有。

武将也纳闷,钱呢?

文官就骂:“狗一样的东西!还敢要钱?你打胜仗了吗?”

有时候朝廷也脸红,那就干脆明说了,欠着。

不是不给,是先欠着,至于什么时候给……

1.你花银子打点上面,先给你拨付了。2.确实发不了,继续欠着。

所以,这愈发造成了部队军纪、战斗力的毁坏。

什么杀良冒功,什么劫掠地方,闹饷,啥事儿都做的出来。

部队要去打仗,又没钱,那我就坚决不动。

肯定的!没钱我怎么动?出去饿死在路上?

那我就是饿死,死外边,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开拔一公里!

所以便只能靠另一种银钱来帮忙了,这便是“开拔银子”。

开拔银子自古就有,多用于那些催士兵出发打仗的情况下。

它的原意是事先给部队发上一笔钱,让军队能好吃好喝好好准备一下,提高出征时的效率,还能让士兵给家人留点钱,好免除后顾之忧。

但实际上呢,开拔银子在那些贪腐成风的年代,基本全都叫长官们贪污走了,士兵顶多也就碗里能见点干货。

募兵的饷银,再加上开拔银子,让本就不富裕的明朝 *** 财政雪上加霜,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朝百姓摊派各种苛捐杂税。

比如万历年的“辽饷”,为了对抗努尔哈赤,全国加赋从200万辆增加到520多万两。到崇祯年又摊派出去660多万两,简直刮地皮一样。

但是这些钱真心没几个落到募兵手中,既没有推动经济,也没有消费回流,实际上大部分都让官员们拿走了。

于是,募兵虽然越来越多,战斗力却也越来越差,到了几乎儿戏的地步,最终也像卫所兵那样开始了逃亡。

还是卢象升说的话:“今逋饷愈多,饥寒逼体,向之拿钱借债,勉制弓矢枪刀,依然典卖矣。多兵摆列武场,金风如箭,馁而病、僵而仆者目纷纷见告矣。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椅者,有少鞋袜者,臣见之不觉潸然泪下。”

还有:“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领也。各军兵虽复摆墙立队,乘马荷戈,而但有人形,全无生趣。”

陕西巡抚胡廷宴也描述过:

“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

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迯。始犹沙中偶语,今则公然噪喊矣。乞将前欠银两速发以奠危疆。”

瞧瞧,还军饷呢,士兵都穷得失去尊严了,他们典当了军服,卖掉了弓箭,卖掉了自己的妻儿,像叫花子一样沿街要饭,最后不是做了逃兵,就是公开的吵嚷闹事。

所以,胡廷宴在面临流寇暴乱时,说出“此饥氓也,掠至明春后自定耳”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能有什么办法?那些饥肠辘辘的士兵派出去不是让人砍杀,就是跟着对方一起造反,倒不如大关城门,让流寇们抢个够,抢饱了,人饿死完了,也就不闹事儿了吧。

指望这样的饿兵保卫国家?指望军人荣誉?做梦呢!李自成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当然,除了月银、安家银、开拔银外,还有烧埋银,也就是抚恤金。

不过,明军的抚恤金其实也是见鬼的事,卢象升都没拿到的钱小兵能拿到?

也就万历援朝的时候执行的还算有这么回事儿,指挥以上有10两银,千总八两银,家乡路远的给加二两,还挺人性化。

下面把总六两,百总五两,军丁三两,不多,聊表心意。

对小兵而言还算凑合把,只要钱没被贪走,也算是给家人一点活命钱了。

但对营兵的百总、把总可就亏了,他们一个武职正八品,一个正七品,还缺这俩银子?

实际上,很多人死了、溜了,他们的名字还留在花名册里,为的就是吃空饷。

倒霉的卢象升,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被御赐尚方宝剑,总督天下援兵。结果因为宣、大、山西三总兵吃空饷吃得太狠,十几万的部队只剩两万人,比关宁军人还少,害得他让高起潜瞧不起,不愿接受其指挥。

后来满清是怎么做的呢?那些投效的新军能领到白银4-5两,连伙夫都有3两多,如果是炮兵、骑兵,基本工资6两起,徭役每户免三十亩,战死者按其两年饷银付烧埋银与家人。

这钱都不用士兵自己拿,想自己揣着自己揣着,不揣着直接送你家去。

清军初期实行的制度其实与卫所制度很相似,他们是八旗牛录制,每个牛录300人,5个牛录为一甲喇,每5甲喇为一固山(旗),牛录的士兵们一样分户口,战时壮丁全部披甲作战。

所以,清军的花名册其实很明晰,而且有同一牛录的人负责照看,即便死了,也能确保抚恤到位。

清初那些年,因为劫掠的财物、人口众多,清军专门有跟随的商队负责清理战利品,要么将一些东西换成钱,要么帮忙送回家去。

打仗打的久了,早先那些八旗战兵便拥有了大量的包衣奴才,这些人忠心的便会被拿来使用,帮助打仗和收拾战利品、运送钱财回家。

等清军打完仗,回到家就可以躺在战利品堆里,抱着劫掠来的女人暖炕头。

这样的部队,自然是人人争先,人人奋勇,全是拼死敢战之士。

但清军的这些好日子也没享受太久,还在顺治年呢,清军官兵就已经开始入不敷出了。

户部侍郎林起龙在奏疏中表示:“今城守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步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五钱。马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二两。除扣克外,一月之中日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整修器械鞍辔所需,一人之身仅德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则艰难甚矣。”

这还不算,清军官兵们进行火枪训练时需要用的火药、铅子,都得从自己的军饷中扣。搞个演习自掏腰包,这不越练越穷?哪个长官要是多拉人出去练几次,恐怕下属都要用杀人的眼光看他了。

按照《清实录雍正朝实录》记载,清朝官兵们还有个“赔桩银”,“凡有倒毙马匹。俱系兵丁出资买补。”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大清得“弓马娴熟”嘛,那就必须得保持大量的马匹,可养马的钱哪儿来?上面拨款不够吃怎么办?简单!抠士兵的荷包就行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摊派,从将领到士兵,这个扣几钱,那个扣几分,凑个小金库养马喂马。

什么?还有多的?你马养好了吗?如果有马3年内被养死了,那还得赔钱!这就是“赔桩银”。

合着官兵们都是二傻子,自掏腰包养的马,莫名其妙变成公家的了,死了还要自掏腰包赔钱。

这么摊来派去,再加上各部门吃拿卡要,清军也是穷得叮当响。偏偏遇到闰年他们还得被搜刮一遍——闰年13个月,但朝廷只认12个月。

古代军队吃什么?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那这第13个月的饷银怎么办呢?自然是凉拌,遇到有闰年的年份,清军就得自己凑银子,称之“小建银”,以供大伙能熬过那第13个月的难关。

所以不然为什么在封建时代建立不起军人荣誉呢?朝廷是真没把这些丘八当什么东西,想宰就宰,想割就割,自掏腰包养自己,穷苦的日子简直一眼望不到头。

什么饷银,牺牲后身上能扒出一块馍都算不错了。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可以吃的东西有哪些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饮食结构与商周一样,仍然是以谷物为主食,以蔬菜、肉类、水产、果类为副食。

主食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主食,但是比重有所变化,如商周时期文献中经常提到黍稷,到春秋战国时期则更多的是“粟菽”并重。

粟是小米,自春秋战国以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还成为口粮的代称。菽就是大豆,在粮食中的地位也比过去提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石磨的发明,改变了大豆的食用方式。过去是直接将大豆煮成豆饭吃,而大豆又是很难煮烂的,食用就很不方便。有了石磨,就可将大豆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很方便。同时,大豆又是一种耐瘠保收的作物,青黄不接之时可以救急充饥,此外,大豆的根部有丰富的根瘤菌,可以肥田,有利于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大豆的种植就日益广泛。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小麦。

作为南方主粮的水稻,虽然早在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已有种植,但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很小,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珍贵的食物,只有上层贵族才能食用稻米,其种植自然不广。

副食

由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畜牧业和园圃业以及水产养殖与捕捞业都很发达,所以这一时期的副食品也非常丰富多样。

肉类食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相当发达,当时的“六畜”是指马牛羊鸡犬猪。牛马主要作为农耕和交通的动力,肉食主要靠猪羊鸡狗等小牲畜。当然这肉食也和锦衣稻食一样,是统治者才能终日享受,所以“肉食者”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同义词,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中,就大骂“肉食者鄙!”(《左传庄公十年》)此外,战国秦汉时期的肉食中还有一突出特点,就是盛行吃狗肉。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以屠宰狗为职业的屠夫,如战国时期的聂政和荆轲。这么多人以屠狗为职业,可见当时食狗肉之风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致的陶餐具一套

当然,肉类食品中除了家养的畜禽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狩猎而来的野生动物,种类与商周时期的猎物差不多。

水产品

鱼、鳖是人们喜爱的副食品之一,孟子的名句“鱼者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与熊掌相比,鱼是日常易得之食品。相对而言,鳖的饲养和捕捞较为不易,故鳖类比鱼类更为珍贵些。鳖被称为“异味”,是难得的珍味,又是作为赠送王侯之礼品,可见其珍贵之程度。

OK,关于古代军队吃什么和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什么 唐朝 军队 平常 古代

发布评论 5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2:01:55

是炒面,其实在战争初期,长津湖战役,那时候炒面还没大面积应用,战士们没法生火,就是直接吃生米。后来,志愿军进行入大范围的机动作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由于中国人日常饮食的主食,以米饭为主,面食以馒头类为主,缺点是含水量太高,不适合储存,而且需要挖灶生火,在美军掌握制空权的战场,

2023-08-16 20:09:53

所辖之军,其饷银自去年十一、二月到今,分毫未领也。各军兵虽复摆墙立队,乘马荷戈,而但有人形,全无生趣。”陕西巡抚胡廷宴也描述过:“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至二十余万。靖卤边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镇京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则鬻子出妻。始犹沿街乞

2023-08-17 04:32:26

粮,或者粮食太贵吃不起好粮,那也只能欠着、忍着。当然,卖身银子倒是有的,五两银子,再减去此户五石税,免2人徭役。这还是主动投效的,从军户中抽的募兵就没这待遇了,他们只有银三两五

2023-08-17 02:54:22

称之“小建银”,以供大伙能熬过那第13个月的难关。所以不然为什么在封建时代建立不起军人荣誉呢?朝廷是真没把这些丘八当什么东西,想宰就宰,想割就割,自掏腰包养自己,穷苦的日子简直一眼望不到头。什么饷银,牺牲后身上能扒出一块馍都算不错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可以吃的东

2023-08-16 21:52:08

条件才大为改善。直到停战前,在1953年夏季攻势时,我们志愿军甚至把前线阵地吃上肉馅饺子,都当做后勤伙食保障的伟大胜利。唐朝百姓平常吃什么汤饼也是中国著名的节令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