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帝寿命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南北朝,南朝普遍寿命短,而北朝的朝代更迭慢?

华衣锦 学知识 3

很多朋友对于北魏皇帝寿命为什么那么短和为什么南北朝,南朝普遍寿命短,而北朝的朝代更迭慢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皇帝为什么大多数都不长寿,是操劳国事引起,还是其他原因
  2. 为什么南北朝,南朝普遍寿命短,而北朝的朝代更迭慢
  3.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4. 北魏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
  5. 以物易物北魏的原因

古代皇帝为什么大多数都不长寿,是操劳国事引起,还是其他原因

上官敏学举手回答??

我们都知道皇帝是一国之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枕无忧,生活质量也是很高的,但为什么皇帝大多不长寿呢?

是国事操劳,还是?

首先,作为一国之君,权力越大,压力就会越大。若是国泰民安,那还好。毕竟管理着一个国家,但时不时的,总会有一些天灾人祸,篡位谋杀。每天还要与一帮大臣们斗智斗勇,下朝后还要批阅奏折,长期处在压力之下,饮食作息不规律,对身体伤害很大。

再者,后宫佳丽三千,其背后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妃子之间的争宠,出现矛盾,有时候也需要皇帝亲自去处理。后宫佳丽争奇斗艳,皇帝宠幸妃子,有时候难免会“纵欲过度”,佳丽有“三千”,而皇帝只有一人,若夜夜如此,皇帝怕是身体都要被榨干。

还有,不少的皇帝追求“万万岁”,为达到长命百岁的目的,他们会找来一些医术高超的御医,命令他们研制出类似于长生不老的药,御医们创造出许多种“灵丹妙药”,让皇帝服下,以现在科学的目光去看,这些药只会对身体有害,久而久之,皇帝的身体自然就垮了。

最后,古时候的医疗条件跟现在是没法比的,现在一副药就可以治好的病,古时候又有多少人为此丧命?瘟疫、流感、病毒性感染…(病毒性感染不分国界,不分姓氏种族,现在医疗条件如此发达,尚且有许多许多人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去世,更何况是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呢?)古时候没有疫苗,有多少皇子死于“天花”?又有多少皇子从小被一些“怪病”所折磨,即使或嫡或长或贤继位为王,也难以摆脱病痛,生活中难免也会小病小灾。寿命自然不会长的啦~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哦~[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为什么南北朝,南朝普遍寿命短,而北朝的朝代更迭慢

这是你的错觉吧,北朝也就北魏统治时间久一些,其他的无论东西魏,北齐北周时间都不是很长,南朝更迭的原因是内部混乱,宗室之间不团结,地方世家可以左右朝局。北朝明显没有这类比较强势的世家存在。所以可以说南朝是成也世家败也世家。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

北魏对南朝确实有很大军事优势,自统一北方后,就不断得蚕食南朝的领土。但是这并不表面北魏就有统一全国的实力。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这一年是南北朝的开始。

当时统一的主动权在南朝手里,因为当时的北方还处于分裂状态。除了北魏外,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也都颇有实力。

公元422年,刘裕筹备北伐,但筹备还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

刘裕去世后,刘宋王朝内部因帝位之争发生火拼,北伐一事告吹。然后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机南下,把势力推进至黄河南岸。(之前以黄河为界)。

不过正当魏军准备进一步南下时,公元423年,拓跋嗣突然病死了。

拓跋嗣死后,拓跋焘继位。他原本打算进一步南下,趁刘宋内战之际浑水摸鱼。不过他还没行动,北方的柔然听说拓跋嗣死了,就南下侵魏,捅了北魏的后背。

柔然大举南下,拓跋焘不能不还击,毕竟北魏首都平城就在草原南侧,一个不小心,国都就会被柔然人端掉。

于是公元424年,拓跋焘抽调北方精锐,御驾亲征。

拓跋焘也是一代雄主,他的才能是有的,不过这时候的他还太嫩,实战经验不足。魏军杀入草原后,很快就被柔然人重重包围。拓跋焘左突右冲,好不容易才杀退柔然人。

就在北魏和柔然血战之际,刘宋王朝的帝位之争终于结束。宋文帝刘义隆继位。他一继位,刘宋内部立时稳固,北魏浑水摸鱼的机会没有了。

看到刘宋内部稳定,拓跋焘扼腕叹息,他很清楚侵宋的时机已过。于是他就把主力全部转移到了北方,决定先打死柔然。

公元425年,拓跋焘派遣五路大军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直接北遁。

北魏与柔然开战的时候,刘宋方面进一步完成中央集权。刘义隆是被权臣扶上位的,权力受限制,所以他继位后,就韬光养晦,慢慢清除权臣,逐步大权独揽。

此后,他鼓励耕织,休养生息,南方的生产秩序得到了恢复,国力也小有增长。

公元429年,北魏与柔然再次开战。拓跋焘派遣远征军突入草原四千里,把柔然杀了个鸡飞狗跳。

第二年,已经大权独揽的刘义隆逮住这一机会,抢在魏军还没有南归之际,发动大规模北伐。

这一战,宋军前期取得大胜,把国境线又推回到了黄河一线。然而魏军反应神速,很快就展开了反击。宋军不敌,铩羽而归。之一次北伐就以失败收场。

431~439年,南北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北魏主要在黄河以北活动,先后消灭了北燕、胡夏。刘宋则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不过在此期间,刘宋内部也有小规模的内讧。有刘宋之一大将之称的檀道济被杀,这极大的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为后来刘宋屡次北伐失利,埋了个大坑。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至此,南北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北魏皇帝寿命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南北朝,南朝普遍寿命短,而北朝的朝代更迭慢?-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公元440~449年期间,南北双方依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彼此都在积蓄实力,都在等待第二轮交手。

在这一期间,刘宋人口增长到了600万,这是南朝人口的巅峰。(南北朝期间,人口隐匿情况很严重。刘宋官方统计的人口是600万,但实际人口应该远超1000万)

公元450年,狼烟骤起,这一次是北魏抢先出手,拓跋焘亲率大军10万南进,连克刘宋数郡。刘义隆听说后大怒,遂发动反击。

这一战,宋军30万,起倾国之兵。然而由于准备仓促,决策失误,所以开战之后,宋军很快就全线溃败。

北魏军队击溃宋军后,遂即发动反击,拓跋焘指挥五路魏军伐宋,总兵力40万,也是以倾国之兵出击。

魏军击破宋军防线后,长驱直入,饮马长江,兵锋推进到刘宋王朝的国都建康。

不过由于魏军也是仓促南下,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次南征,魏军杀到长江北岸后,过不了长江,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战后,由于刘宋江北地区被肆虐一空,元气大伤,于是围绕着此次北伐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这个问题,刘宋又开始闹起了内讧。刘义隆和太子刘劭相互敌对,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刘义隆哀怒交加,动了废太子刘劭的念头,这让刘劭非常不满。

公元453年2月,太子刘劭先发制人,派军攻入王宫,将刘义隆杀害。

刘宋王朝至此由盛转衰。

刘宋在内讧,北魏也一样在内讧。

由于魏军在南征期间遭遇瘟疫,死伤也是极其惨重,拓拔焘非常郁闷。再加上北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所以大战之后,北魏国内暴乱此起彼伏,拓跋焘也是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在内外交困之下,拓拔焘神经兮兮,他觉得太子对自己不利,再加上一个叫宗爱的太监跟太子有点矛盾,频繁告太子黑状。于是太子就又气又怕,一病不起,吓死了。

太子一死,宗爱担心自己告黑状的行为会被拓拔焘发现。于是他就在公元452年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拓跋焘。

就这样,拓跋焘和刘义隆这对冤家就在几乎同一时间,都离开了人间。

两个斗了将近30年的冤家先后去世后,南北朝也各自继续着内讧。

先是北朝。太监宗爱杀死拓跋焘后,立拓跋焘的另一个儿子拓跋余为帝。没多久,宗爱看拓跋余不顺眼,就把他杀了。

宗爱杀拓拔焘时,北魏一些大臣因为害怕拓拔焘,便默认了宗爱的行为。但此时宗爱又杀拓拔余,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宗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就组了个团,拥戴拓拔焘的孙子拓跋濬(jun)登基。

拓跋濬是前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曾经被宗爱气死的那个皇太子的儿子。他上位,宗爱这一下是彻底完蛋了。被拓跋濬下旨咔嚓,尸体切了喂了狗。

接着是南朝。刘劭弑父上位,灭绝人伦,作了大死。于是他的三弟刘骏发动叛乱,把他赶下了皇位,并把他脑袋剁了。不过刘骏比刘劭更残酷,他当了皇帝后,为了防止兄弟们以自己为榜样,他就大开杀戒,几乎把对他有威胁的兄弟们杀了个精光。

拓跋濬和刘骏各自登基后,南北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大家还时不时开启双边贸易,做点儿互通有无的买卖。(拓跋濬和刘骏的在位时间也大抵相同,拓跋濬上台的时间是公元452年,去世于465年;刘骏上台的时间是公元453年,去世于464年,两人执政时间基本重合)

公元464年,刘骏去世,他的皇位继承人叫刘子业,是他的儿子。这个刘子业堪称是刘骏的加强版,简直是畜生皇帝的典范。

刘骏当年大肆屠杀手足,没有做得太绝,有几个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弟弟都活下来了。可刘子业上位后,觉得这些人碍眼,便把他老爹当年没杀绝的叔叔又搜罗到一起。有的被关押,有的被杀头,有的被肢解。刘裕的子嗣因为此次屠杀,几乎被杀绝了。

刘子业胡闹了一年多,宫里的一些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便发动政变,杀了刘子业,扶持被刘子业整得奄奄一息,但还留一口气的“猪王”刘彧登基。(刘彧被刘子业当猪狗一样折磨了半年时间)

几乎与刘子业被杀同时,北魏的拓跋濬也去世了,他儿子拓跋弘继承帝位。

这一年,拓跋弘才10岁出头,大权把持在权臣手中。拓跋弘人小志大,隐忍不发,在中国历史上著名女强人冯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诛杀权臣,重新夺回了大权。

刘彧上台和拓跋弘发动政变,都发生在公元466年。又是这么巧。北魏和刘宋皇帝堪称是三代好基友。

刘彧上位之后,刘子业的三弟刘子勋对他很不满。刘子勋在刘子业被杀之前,以诛杀昏君为由,率军进京,准备杀了大哥上位。

但是他还没到京城,刘子业就被杀了,让刘彧捡了便宜。所以他很不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了。

一开始,局势对刘彧非常不利,刘宋王朝的版图,刘子勋至少占据了80%。但是为了保住老命,刘彧爆发了惊人的潜力。他逆势而上,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就把“飞龙骑脸”刘子勋打死了。

搞死刘子勋后,刘彧自信心爆棚,他下旨北伐中原,决定玩票大的。

然而,刘宋搞内斗是一把好手,搞外斗却都是怂包。

公元467年,也就是刘彧干掉刘子勋的第二年,宋军精锐北上,向魏军挑战,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丢城失地。

就是在刘彧手里,南朝最重要的北伐前哨站山东丢了。也是在刘彧时期,北朝的实力彻底压过了南朝,此后再也没有扭转过来。

刘彧被北魏揍了一顿,心灰意冷。他害怕担责任,就大开杀戒,也学刘子业一样,铲除了所有可能威胁他地位的皇室宗亲。

公元472年,刘彧病死。他死后,他9岁的儿子刘昱继承了皇位。

四年后,23岁的拓跋弘忽然驾崩,死因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他同样也是9岁的儿子拓跋宏继位。

拓拔宏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刘昱继位后,别看年纪小,但他的心机非常毒辣。他小小年纪就凶残成性,发明了一大堆锤子、剪子、凿子、刀子之类的东西,看见谁不顺眼就命令随从把他们杀死。并且刘昱还有解剖尸体的怪癖,吓的人人自危。

大臣们见刘昱小小年纪就如此凶残,长大了那还了得。于是在公元477年,以萧道成为首的权臣发动政变,杀了这个小变态,拥立刘昱的弟弟刘准继位。

废立皇帝,这是大忌。所以萧道成废了小变态刘昱后,他就下定了篡位的决心。

公元479年,萧道成清除异己,于是在同一年,他强迫刘准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萧齐。

刘宋王朝至此灭亡。

刘宋灭亡后,天下终于消停了。南齐首任皇帝萧道成与其子萧赜都是贤君,他们都不喜欢打仗,热衷于搞建设。于是南朝在乱了二十多年后,终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盛世,史称“永明之治”。

南朝在恢复建设的同时,北朝也在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在冯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锐意革新,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为游牧色彩浓厚的北魏过渡为农业大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在他的主持下,北魏迁都洛阳,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同一年,萧赜病死。其孙萧昭业继位。他又是个小畜生,继位之后倒行逆施,南齐接二连三地发生政变。南齐因此实力大损。

南齐陷入内讧,北魏则在稳固前进。经过汉化改革,国力大大提升。

公元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汉化改革之后把姓由拓跋改成了元)大举南下,声势骇人,大有灭了萧齐之势。

面对魏军的南下,萧齐将领团结一致。北魏在南征过程中,虽有一些小斩获,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极大,可谓是伤亡惨重。

同年9月,眼见南征无望,元宏撤兵北归,途中他染病不起,于次年春季去世。继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不过这次逼退北魏后,南朝又陷入内讧,将领被杀者甚多。

公元500年,趁着南朝闹内讧的机会,元恪再次兴兵南下。魏军这一次势如破竹,占领了南朝的荆州、扬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盘,几乎全丢了。

眼睛南朝要完,公元502年,萧衍篡齐,改国号为梁,史称南梁,而萧衍本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菩萨皇帝”梁武帝。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军与魏军在淮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虽然说,梁军没能击退魏军,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蚕食。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其子元诩继位。

第二年,北魏再度南征,与南梁在安徽寿县一带剑拔弩张,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梁武帝大耗民力,兴师动众地兴建浮山堰,意图用水攻的计策迫使北魏撤退,结果杀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击退北魏后,梁军也是元气大伤,只好各自罢兵。

这次大战之后,北魏陷入内乱的泥淖,民族问题和解阶级问题一次性全爆发了。

民族问题就是鲜卑人、匈奴人、 *** 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问题就是孝文帝强推的汉化改革,导致了鲜卑民族出现了边镇和朝廷阶级分化的情况。由于元诩当时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胡太后又没什么本事。所以这个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后,就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PS:北魏建国初期,为了抵抗北方柔然人的南侵,就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支力量庞大的边防军,由鲜卑贵族当中的能征善战的人才统御。随着柔然的衰落,边防军的地位渐渐有所下降。孝文帝推进汉化改革时,老派贵族扎堆的边防军又极力反对,元宏说服不了他们,就把他们扔在边疆。此后这些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对朝廷越来越不满。

六镇起义爆发后,边防军纷纷树起反旗脱离朝廷控制。当地有些地方豪强大族也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其中有一个叫尔朱荣的土豪实力很强。当他配合朝廷镇压完暴动之后,他便成为北魏头号大军阀。堪称是北魏版的曹操。

公元528年,元诩与胡太后的矛盾爆发。元诩密诏尔朱荣进京,诛杀胡太后及其党羽。

胡太后得知消息后,抢先下手,命人毒死了元诩。当时尔朱荣已经出发,不能退缩,于是他几乎打着为元诩复仇的旗号,直扑洛阳城,把胡太后淹死在河里,并立元子攸为皇帝。紧接着,他又以为祭奠元诩为由,把北魏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杀。这次事件史称为“河阴之变”。

之后,尔朱荣返回太原大本营,并在朝中广布亲信,在太原遥控着洛阳的政局。

当时元宏有一个侄子,叫元颢。尔朱荣在洛阳大肆屠杀的时候,元颢恰好在外打仗,逃过了一劫。听闻洛阳惨案,元颢害怕被尔朱荣追杀,便南下投奔了南梁。

北朝人来投,这是新鲜事。梁武帝本着恶心北魏的初衷,派遣陈庆之率领一支7000人的军队护送元颢回国夺位。

梁武帝一开始,其实没有对陈庆之北上抱有太大的期望,他的目的仅仅只是给北魏搞个小动作,恶心一下对手。可他没想到,陈庆之居然那么能打。

公元529年5月,陈庆之率七千人,居然攻入了洛阳,并扶持元颢称帝。这是南朝历史上之一次扶持北朝人建立傀儡政权。

不过陈庆之的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被元颢那个坑货给坑了。

元颢继位后,手里有点实力,就跟陈庆之对着干。尔朱荣率军杀向洛阳,陈庆之建议元颢允许梁军主力北上助战,却被元颢以怀疑南梁会吞并他为理由,一口拒绝了。

梁军主力不来,陈庆之腹背受敌,内外无援。无奈之下,陈庆之只好撤退。元颢见陈庆之撤了,他也仓惶逃出洛阳,但被尔朱荣率军追上,一刀杀死。

之后,尔朱荣在中国北方横扫群雄,荡灭其他割据势力。

到了公元530年,尔朱荣已基本上把中国北方收入囊中,一跃成为能够与南梁分庭抗礼的人物。

不过成功的背后是尔朱荣树大招风,成了大家的眼中钉。

公元530年11月,被尔朱荣扶立的傀儡皇帝元子攸受够了窝囊气,便密谋了一次暗杀事件,在宫中埋伏武士,召见尔朱荣进宫,然后亲自上阵,乱刃齐下,在大殿里砍死了尔朱荣。

尔朱荣死后,尔朱氏一家人发飙,攻入洛阳,手起刀落,砍死了元子攸,改立元恭为傀儡皇帝。

元子攸一死,尔朱荣活着时的头号大将高欢立刻变脸,他打起为先帝报仇的旗号,脱离尔朱家族,宣布与弑杀皇帝的尔朱家族不共戴天。

公元532年4月,高欢击败尔朱家族,进入洛阳。他杀死元恭,又另立了元修为帝。

与之同时,在关中一带,还有一股势力强大的军阀,领头人叫贺拔岳,他原先也是尔朱荣的战将,地位仅次于高欢。尔朱荣还活着时,他曾力劝尔朱荣杀高欢。所以贺拔岳和高欢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傀儡皇帝元修见贺拔岳可以利用,就下密诏让其讨伐高欢。不过贺拔岳还没准备好,高欢就抢占先机,在关中策动内乱,杀了贺拔岳。随后他派遣尔朱荣时代的三号大将侯景到关中接管贺拔岳的军队。

侯景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大摇大摆的去关中,结果却发现贺拔岳的部下已拥立宇文泰当了大哥。侯景只好灰溜溜的又逃了回去。

公元534年,元修与高欢的矛盾激化。他在著名大忽悠斛斯椿的建议下,逃离洛阳,跑到了关中,投奔宇文泰。(元修投奔宇文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宇文泰娶了他妹妹,他是宇文泰的大舅子)

高欢一看皇帝跑了,索性随手就立了元善见为傀儡皇帝。然后继续用大魏的国号——史称东魏。

高欢拥立元善见的同一年,宇文泰杀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傀儡皇帝。然后他也继续用大魏的国号——史称西魏。

至此,北魏一分为二,正式灭亡。元善见和元宝炬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权都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南北朝也进入了最后的收关阶段。

北魏灭亡时,画面有多惨烈

北魏帝国是南北朝时代北方最强大的一个王朝,可以说“北魏慈禧”皇太后胡仙真是导致北魏灭亡的红颜祸水。

北魏孝文帝元宏亲政后,陆续开展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不仅富国强兵,而且还加速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等到宣武帝元恪在位时,北击柔然、南伐齐梁,使得国势盛极一时。

宣武帝虽然在开疆拓土方面成就很高,但因为笃信佛教,取消了“立子杀母”的祖制,导致皇太子元诩的生母胡仙真活下来,结果给北魏帝国埋下灭亡的隐患。

公元515年,32岁的宣武帝英年早逝,年仅5岁的皇太子元诩继位,即孝明帝。由于元诩年纪尚幼,所以他的生母胡仙真消灭了嫡母皇后高英,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成了北魏帝国实际上的主宰。

皇太后胡仙真文武全才,不仅是著名女词人,而且武艺高强,她临朝听政13年,好射箭,爱登山。她临朝听政初期,颇有政绩,使北魏帝国发展到巅峰,后大肆崇佛、骄奢淫逸,重用奸臣宦官,使得全国庙院激增至3万余所,僧尼多达200余万人。如此穷折腾,很快便将孝文帝、宣武帝时期积攒下来的家底全部败光,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此外,胡太后个人私生活也荒淫无节制。清河王元怿容貌俊美,胡太后借故将其召入后宫,不但与其私通,且将朝政大权委托于他。她又私蓄很多面首,深恋一帅哥杨白华,与之宴饮玩乐不休。

胡太后不顾当时全国连年发生自然灾害,竞强迫预征6年赋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抗。公元520-529年,北方六镇和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北魏王朝前往镇压的军队多次遭到惨败,北魏的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年纪渐长的孝明帝对母亲 *** 后宫及迟迟不归政的行为很不满,并对她推行的祸国政策忧心忡忡,为了避免帝国崩溃,便密诏宠妃尔朱英娥的父亲大将尔朱荣领兵入洛,以胁迫皇太后交权。不料消息泄漏,胡太后震惊之余,竟丧心病狂伙同情夫郑俨、李神轨等将18岁的亲生儿子孝明帝毒死,而立年仅3岁的临洮王子元钊为帝,时在武泰元年(528年)二月。

消息传出,天下震惊,朝野愤慨。军阀尔朱荣乘机兴兵作乱。胡太后见大势已去,便自行削发为尼,再入佛寺。

“荣遣骑拘送太后及幼主于河阴。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并沈于河。”《北史·卷十三》

公元528年四月,尔朱荣闻讯怒不可遏,发表慷慨激昂的宣言,勤兵拥众,直指京师洛阳杀来。胡太后的爪牙四散而逃,尔朱荣大军顺利入京,胡太后见了尔朱荣还想利用自己的绝色美貌诱惑尔朱荣,昔日连见皇太后胡仙真玉颜机会都极少的尔朱荣牛气冲天,拂衣而去,派军士把美若天仙的胡太后和她立的三岁小皇帝扔入黄河淹死。

尔朱荣又拥立孝文帝之侄元子攸为孝庄帝,挟天子令诸侯,以太原王、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朝政,此时,尔朱荣已有篡位称帝的野心,而为了剪除忠于北魏朝廷的王侯公卿,他便以祭天为名,将包括丞相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等人在内的皇族宗室、文武百官两千余人,全部骗到河阴的陶渚(今河南省孟津县东),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阴之变”。

尔朱荣有些像曹操,在挟天子令诸侯以后打败南梁,平定关中,在尔朱荣基本统一北方之后,他和傀儡皇帝孝庄帝矛盾也日益尖锐。

北魏朝政均由尔朱荣在晋阳控制。孝庄帝左右大臣、内侍,全是尔朱荣安插的眼线,皇帝一举一动这些人都会禀告给他。

而且尔朱荣还要干涉孝庄帝的私人生活。尔朱荣的女儿尔朱英娥貌美如花,她本是北魏孝明帝的侧妃,但尔朱荣却强迫孝庄帝立她为皇后。

皇后尔朱英娥也不是善茬,她经常和皇帝过不去,发脾气耍性子。她常常说:“我在天子面前放肆一些有什么关系?他本来就是我爹所立,我爹把帝位让给他已经很不错了。”

孝庄帝外有权臣尔朱荣逼迫,内有悍后尔朱英娥威吓,经常怏怏不乐,随着境内的敌人被消灭,尔朱荣又申请入朝,准备进一步控制中央,为下一步篡位做准备,双方摊牌的时候终于到了。

于是孝庄帝开始与一些皇族近臣密谋诛杀尔朱荣,其实做的本不严密,也传到了尔朱荣那里。

因此尔朱荣的亲信都劝他抢先下手,但尔朱荣自信得很,认为女婿孝庄帝决计没有这种胆量。

堂弟尔朱世隆怀疑孝庄帝举动有异,自己派人在自家门上写个匿名贴子:“天子与杨侃、高道穆密谋,要杀掉太原王!”然后他自己假装发现匿名信,揭下贴子呈送给尔朱荣。

尔朱荣此时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唰唰几下撕毁匿名贴,往地上狠狠吐了口唾沫:“世隆真是胆小鼠辈,谁敢生杀我的念头!”尔朱荣的妻子也劝他不要去洛阳,但尔朱荣不听。

尔朱荣入朝,当面问起外面传言,孝庄帝说:“外面的人都说您也要杀我,难道是真的?”这样的巧妙反问使尔朱荣无言以对,以后每次入朝觐见,左右从人不过数十,还都空手不带兵器。而帝党方面刺杀尔朱荣的行动却加紧进行。

公元530年九月戊戌日,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然后遣使飞报尔朱荣。声称尔朱皇后刚刚生下太子,皇宫内文武百官络绎不绝地到府上道贺,祝贺尔朱荣荣升为外公。

尔朱荣并不起疑,遂进宫入殿。见到孝庄帝,尔朱荣未等开口道喜,忽然见孝庄帝手下两个人手里提刀从殿东门跑进,他马上惊起,直奔御座想挟持孝庄帝抵抗。孝庄帝膝上早已横备一刀,见尔朱荣冲上,直刺入腹,一代枭雄应声毙命。

众人举刀乱砍,尔朱荣的亲信元天穆也死在乱刀之下。跟随尔朱荣入宫的十四岁儿子尔朱菩提以及从人三十多个全被伏兵所杀。

后来,尔朱荣的堂侄、即尔朱英娥的堂兄汾阳刺史尔朱兆和雍州刺史尔朱世隆共谋,推戴太原郡守兼并州事长广王元晔即位,随后闯入宫中污辱妃嫔、虏掠财物,并将尔朱英娥的新生儿子抢来,当面摔死在床下。她的丈夫孝庄帝元子攸,押送晋阳拘禁缢杀于佛寺,同时杀死河间王元宽及其妻子(尔朱英娥的妹妹),将尔朱英娥软禁宫中。此时,距尔朱荣被杀仅三个月时间。

尔朱氏家族的暴虐引发各地军阀的集体声讨,在这种情况下,高欢、宇文泰等新兴军阀相继崛起,并在讨伐尔朱氏的旗号下,实力得以迅速壮大。

新兴军阀高欢击败尔朱兆,杀死尔朱世隆和新皇帝元恭,尔朱兆兵败自杀。

被困后宫的尔朱英娥则被高欢军队俘虏,高欢提着剑就进来了,尔朱英娥说:“你是贺六浑么?我父亲一手提拔,使你富贵,怎么恩将仇报,杀死我伯叔兄弟?”高欢见她柳眉耸翠,杏脸涨红,秀丽中透出威严。

高欢对国色天香的尔朱英娥一见倾心,把她纳为侧室。高欢很宠爱嫁过两位北魏皇帝的尔朱英娥,并且对她敬重超过正妻娄昭君,每次见尔朱英娥必束带请安,自称“下官”,尔朱英娥为高欢生下二子高攸、高凝,颇得高欢喜爱。高欢欲改立她为正室,其子高攸为世子,但因近臣司马子如等人劝谏而作罢。

与此同时,北魏境内的戍卒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而南梁也趁机北伐,使得整个中原地区的形势乱成一锅粥。

此时,无论是尔朱兆扶立的元晔(建明帝)、元恭(节闵帝),还是高欢扶立的元朗(中兴帝)、元修(孝武帝),亦或是南梁扶立的元颢(建武帝),全都沦为各大军阀手中的傀儡皇帝,不仅无力夺回更高权力,而且最终全都落得被杀的下场。再加上之前遇害的孝明帝和幼主元钊以及孝庄帝元子攸,短短7年时间里(528-535年),北魏王朝竟然有8位皇帝死于非命,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空前绝后”。

北魏王朝的亡国进程持续7年时间,伴随着孝武帝逃奔宇文泰,这个存续148年的北魏帝国正式灭亡,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政权。其中,高欢占据河南、山西、河北等地,扶立元善见为皇帝,史称东魏;宇文泰占据陕西、河陇等地,先是拥立孝武帝元修,在将其杀害后,又改立元宝炬为皇帝,史称西魏。

其中北魏最后一个皇帝孝武帝元修完全是自己作死,元修即位后,与权臣高欢的长女结婚,但元修却与自己的三个堂姐妹 *** ,将她们都封为公主。其中,他最喜欢风情万种的平原公主元明月。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与老丈人高欢决裂。元修带着元明月私下逃走去长安自投罗网,依附军阀宇文泰。

权臣宇文泰有心换个傀儡皇帝,公元535年2月,宇文泰以孝武帝元修与堂姐妹 *** 有伤大雅为由,先后把元明月和孝武帝元修都杀死,改立元宝炬为皇帝。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547年正月,51岁的东魏权臣高欢病逝于晋阳。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是雄才大略又荒淫狂暴的一代暴君,公元556年,高洋竟 *** 徐娘半老的庶母尔朱英娥,42岁的尔朱英娥抵死不从,被高洋一刀砍下人头杀害。

以物易物北魏的原因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并长期统治北部中国的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灭亡值得深思。

北魏不能解决统一货币的流通问题,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北魏孝文帝虽一直因促成迁都,而被后世学者判定为促使北魏灭亡的元凶。但实际上北魏过去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不统一才是其迁都的根本原因,迁都本身是正确的选择。

北魏皇帝普遍寿命较短,导致皇帝登基年岁较小更存在大量不正常死亡的案例。这些原因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北魏王朝的国运发展,侧面注定了北魏灭亡的命运。

而针对这些影响北魏灭亡的原因,需从北魏的货币体系、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不匹配、北魏诸帝寿命均太短这三个部分进行了解。

一、北魏的货币体系

1、太和五铢

北魏从建国初到太和年间,社会上并不流通钱币,贸易往来都是“以物易物”,各地土产不同,贸易方式也不一样。直到高祖太和十九年才开始铸造“太和五铢”钱,并且诏令京城及各州县镇都通行这种钱。

然而实际上,“太和五铢”只局限流行于京城,像徐、扬等地市场就没有流入,同时京城西面、北面各地州镇也没有使用钱币。不仅如此,到了世宗永平三年,又铸五铢钱。肃宗初,京城及各州镇有的铸新钱,有的不铸,有的只用古钱而不另外新铸钱。

2、永安五铢

孝庄帝永安二年再次改铸“永安五铢”新钱。这种货币的不统一使得商业贸易往来不畅通,商品贸易流通受到相当程度的阻隔。

再加上交通运输的限制,各地区之间不能建立起稳定的地区间贸易和交流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成为地区间联合或统一的经济基础。

3、杂乱的货币体系

北魏后期,徐州使用当地土钱,河北各州镇没有新铸五铢钱,旧钱币又被加以禁止,只好使用单线的缣、粗疏的布,河南各州通行钱币,不过不在禁限之列。

终北魏一朝,始终没有统一的货币通行于国内,太和钱、新铸五铢钱、古钱以及缣、布等同时并行,货币的杂乱使得民间私铸成风,屡禁不止。

货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价值越来越贱,极大地扰乱了经济市场,而经济市场的紊乱则会动摇国之根本。

二、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不匹配

1、平城

平城作为都城,一直是北魏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它的经济实力却不足以支撑它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如果一个首都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那么一旦遇到经济上的大困难,对于立于首都的国家政权来说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平城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较多,是农牧混合区,“牧区大多无法辟为农区,而农区却一般都能变为牧区。所以农牧界线往往随着游牧民族的南迁而南移,却不能随着农业民族的北上而向北推进”。

因此,随着北魏王朝封建化的深入发展,以平城为都城已经不能达到北魏王朝“以农立国”的根本要求。

2、洛阳

与平城相比,洛阳水源充沛,土壤肥沃,一直是生产力极为发达的高度农业区,即便经历战乱,战后也能很快恢复元气。

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一事,众多史料均认为该事件是促使北魏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以为孝文帝此举正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使北魏王朝长治久安的正确举措,是百年大计。

3、六镇地区

平城脆弱的经济链无法保证作为政治中心的都城所拥有的庞大人口的粮食供应,更没有辐射全国的经济实力,甚至辐射平城周围地区都无法办到,每当发生饥荒,京城饥民就得去别处就食。

六镇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其将士的军粮供应一直是北魏王朝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平城并非北魏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有限,再加上运输粮草的困难,六镇已经成为北魏王朝巨大的经济负担。

北魏前期, *** 对六镇地区投入了大量经济援助,北魏朝廷也为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所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也不便利,这些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会限制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而政治中心也必定要控制经济中心才能维持自己的存在,孝文帝迁都的用意也正在于此。

三、北魏诸帝寿命均太短

1、短命的北魏皇帝

了解北魏历史后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北魏从帝国的建立者道武帝开始到末代帝王孝武帝等诸帝均很短命。其中,寿命最长的太武帝拓跋焘也不过才45岁。

寿命最短的孝明帝元诩则仅仅只有19岁,而北魏诸帝的寿龄平均值也仅仅是29岁,这比中国224位已知确切寿命的帝王的平均年龄39岁还整整少了10岁,实在令人有些吃惊。

2、非正常死亡数多

北魏诸帝中,非正常死亡的有九位,恭宗拓跋晃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非命,但也是因受奸臣迫害而过度忧虑而死,而敬寿帝拓跋余由于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魏书》里也没有作纪而只做了传,且生年不详。

因此没有统计在内,不过他比他更大的哥哥拓跋晃晚死一年,而拓跋晃生于428年,由此可以推知,他最多活25岁,也是他杀,属非正常死亡。

其他朝代因为变故也有短命的皇帝,但却不像北魏这样,皇帝短命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王朝或政权,皇帝的寿命肯定会影响政权是否长久。北魏诸帝的英年早逝,也使得北魏的国祚不能持续更久。

北魏向上澄清“五胡十六国”遗留下的北方乱局,向下奠定了隋唐盛世的根基,它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从立国伊始,由于没有选择经济中心作为都城,而且迫于六镇的重要地位而在财政上采取“输血模式”供养六镇,所以逐渐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北魏国内货币的杂乱以致未能形成统一的商业贸易市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不匹配以及诸帝的短命是北魏灭亡的重要原因

关于北魏皇帝寿命为什么那么短,为什么南北朝,南朝普遍寿命短,而北朝的朝代更迭慢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寿命 为什么 北朝 北魏 南朝

发布评论 3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2:51:59

言,孝庄帝说:“外面的人都说您也要杀我,难道是真的?”这样的巧妙反问使尔朱荣无言以对,以后每次入朝觐见,左右从人不过数十,还都空手不带兵器。而帝党方面刺杀尔朱荣的行动却加紧进行。公元530年九月戊戌日,孝庄帝埋伏兵士在明光殿东序,然后遣使飞报尔朱

2023-08-16 23:13:46

武帝虽然在开疆拓土方面成就很高,但因为笃信佛教,取消了“立子杀母”的祖制,导致皇太子元诩的生母胡仙真活下来,结果给北魏帝国埋下灭亡的隐患。公元515年,32岁的宣武帝英年早逝,年仅5岁的皇太

2023-08-16 18:01:47

了沉重的经济包袱。所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也不便利,这些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会限制政治功能的有效发挥,而政治中心也必定要控制经济中心才能维持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