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桂军没有出现过伪军?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 *** 军,而去了晋绥军?

华衣锦 学知识 1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只有桂军没有出现过伪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 *** 军,而去了晋绥军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八佰坚持这么多天,后面为什么没人支援
  2. 日本投降前一年的1944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
  3.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4.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5. 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 *** 军,而去了晋绥军

八佰坚持这么多天,后面为什么没人支援

电影八佰最近火爆上映,引爆了整个 *** ,抗日英雄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国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镇守四行仓库的中国勇士后继无援,援军在哪儿?

孤军没有后援

不得不告诉大家一个悲催的事实,那就是根本没有后援,这支部队被称为孤军,正是因为他们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在他们的四周三面都是日军,还有一面是苏州河,而当时国军早已经撤退,这支部队注定是被牺牲的。

战争态势

淞沪抗战国军的决心非常大,蒋介石认识到,必须扭转日军由北向南,逐渐蚕食中国的战略动态,于是中国统帅部决定在上海展开攻势,国民 *** 精锐尽出。

为了打好这一仗,蒋介石不惜血本,把刚刚编练成军的德械师全部派上了战场,四行仓库孤军,就是88师的一部分,别看各路军阀,平时和蒋介石不对付听调不听宣,但是面对外敌,他们还是基本做到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气节桂系,滇军,川军,湘军,纷纷派出精锐部队前来助战,上海被打成了一个血肉磨坊。国军士兵们有的甚至使用者清朝时期的武器,用自己的血肉之驱迟滞阻止日军坦克的前进,这一战无论结果如何,都打出了中国军人的气节,平时咱们中国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兄弟阋墙,但是一旦外敌欺侮,亮剑并不是李云龙的一个人的特质,那些拿着落后的武器誓死保卫国土的国军弟兄们,也有着自己的亮剑情节。只可惜日军的技术兵种实在优势太大,尽管中国空军殊死奋战,但依然不敌日军,淞沪抗战时期,我国会开飞机的,只有1000多人,合格的飞行员只有600多人,损失一个飞行员就少一份战力,根本无从补充,这怎么能和在诺门坎战役中连端三个苏军机场,一度压制苏联空军的日本精锐相比,更何况日军还有庞大的海军,靠着航母上的战机以及舰炮,中国军队逐渐不支,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不得不放弃阵地进入第二线防线,而著名影星秦汉的爸比88师师长孙元良将军所在的中央作战集群也获准后撤。

得有人留下来

当撤退的命令下达之后,蒋介石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情报,九国公约即将开会,这让急于结束战争的蒋介石看到了一丝希望,他认为,只要中国军人展现出足够的勇气,有可能感化老外,他可以在外交上做些努力,毕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看到日本人在中国独家经营,这就是 *** 和 *** 更大的区别,在很多事情上, *** 不是不努力,只是他们在努力之后,看不到效果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依靠外力,就像著名球星詹姆斯一样,在独自带队拿不到总冠军的情况下,他会选择和韦德波什抱团,组成三巨头冲击总冠军,蒋介石也是如此,国军在淞沪战场上打得不可谓不英勇,但是所取得的进展远低于国军统帅部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就会选择抱大腿,借助外力,而我们党则不同,我们向来就是不畏艰苦,排除万难,朝着胜利,坚定不移地进发,就是因为这种差距,最终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蒋介石想借外援,就不得不在淞沪战场上打出一点东西来,越惨烈越好,越催泪越好,蒋介石下定决心花血本将自己的嫡系王牌88师留在闸北,继续抗日。在 *** 的计划中,此时的扎被已无其他中国军队,88师将面临日军的汪洋大海,后援根本不可能有,其他的中国军队都在朝反方向运动,88师将成为一只被统帅部抛弃的军队。孙元良将军之所以是一个名将,它的著名在于他的腿长,是个著名的长跑冠军,孙跑跑这个绰号不是白叫的,当他嗅到了一丝不祥的气味之后,跳开了自己的直接领导朱绍良,直接联系老领导顾祝同,在她的理念里, *** 当局无非就是想在上海留下一点抗战的痕迹,那么留下一个师和留下一个团差别并不大,毕竟88师这种精锐部队是可遇不可求的。

顾祝同对于这个88师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把秦汉爸比的话告诉了蒋介石,说实话,蒋介石对于88师也是非常的不舍得,德械师,可是他的心头肉,能不全部损失,自然更好,于是蒋介石同意了孙跑跑的意见。

就决定是你了

可是孙元良颇有几分得寸进尺,他把一个团改成了一个营,留下了400多号人马在原来师部所在四行仓库之后,便率领主力部队扬长而去,开始了孙跑跑的生涯。

所以此时的谢晋元所率领的400多勇士就是这样一个孤立无援的情况,日本人其实也没有太重视这支部队,只派了一个大队的兵力,继续围攻,不过88师的兄弟们打的确实非常顽强,他们依托四行仓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节节抗击日军,而日本鬼子有些投石忌器因为日本此时并未和西方列强宣战,孤军所在的四行仓库背后隔着苏州河就是英美列强的租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日本鬼子不敢使用重炮进行轰击,双方的较量,其实就是轻武器间的比拼,国军的德械师在这一点上并不比日本鬼子差,所以双方激战四天,谁都没有太大的战果,但是四行仓库抗战的新闻,通过在租界的西方媒体的镜头与笔触传到了全世界,有人都为中国军人这种不畏艰险,孤军奋战的精神所感动。在精神上,孤军并不孤独,但是这些西方佬由于担心战火会波及他们的租界,向蒋介石施压,最终谢晋元带领400勇士退入租界,四行仓库战斗结束,在租界,他们没有国旗,就是孤军一人,每天朝着心目中的国旗敬礼,这只部队虽然被缴了械,但他们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国人,直至最后的胜利。

日本投降前一年的1944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

这场战役是一场非常丢人的战役。

1944年春天,日本已经快死了,他们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力量,来打这场没有十足把握的战役。

没想到,日军居然打出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这次战役的“豫中会战”中,37天夺取38个城市。

要说明一下,战场上的官兵都非常了不起,坏就坏在 *** 内部。“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一直是 *** 的传统,直到现在。

一、日军为什么要发动“豫湘桂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1944年,轴心国败局已定,意大利已经在1943年9月就投降了,德军被苏联红军的反击打得到处跑。

太平洋战场,日军已经没有海军可以用了;1943年4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被美军伏击,死在南亚小岛;1944年3月,继任的古贺峰一也在南太平洋摔死。

东条英机身兼首相、陆相和内相三职,也就是集日本“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日本实行恐怖的“宪兵政治”。1944年,东条内阁实在被办法支撑下去,他在找机会脱身。

日本国内的局势可以高压压制,海外战场不是东条英机可以控制的,美国对日本的封锁让日本岛内什么都缺,老百姓在野外挖树根吃;海外驻军更是得不到补给,舰船也在不断损失。

1943年8月,阿留申群岛上驻扎的日军被美国太平洋舰队全部歼灭,一个活口没留;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全部丢失;太平洋上的海战,日军海空军精锐几乎全部消耗掉了。

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在不断进行,恐怖的是日本不知道美军会从哪个方向来;也可能从东面的海上,也可能从西边的大陆。

而美军下一步进攻美国本土,最有利的做法显然就是依托大陆进行。

要为日本打通海外战场与本土的连接通道、要为下一步艰苦的防御建立态势、要为美军打到日本本土提前做好准备、要减少来自大陆的美军军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东条英机要做的事太多了,摊开地图,最理想的态势就是:打通中国南北的通道,连接大陆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交通线,这样,美军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就失去效果。

这样做的好处还有:1、明显让美军从大陆进攻日本本土变得不可行;2、日本即使丢失部分海上控制权,大陆也将是个巨大的战场;3、打通大陆南北通道,将有力支持中南半岛的日军作战。

为此,东条英机下令进行“阿号作战”,海上以马里亚纳方向为主,想用日军仅有的9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对美军第五舰队进行致命打击。

在中国战场部分,则是开打“豫湘桂战役”,一举打通从河南、经湖南、到广西的陆路通道,将中国战场与南太连成一片,这样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场态势。

想法很美好,唯独让日军不放心的是中国军队的反击。因为1943年6月8日,在河北宋庄,两个八路军连的兵力突然遭遇日军精锐“坂本旅团”;

结果,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八路军牺牲了73人;坂本旅团2500人,在拥有装备上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打死1100多人,旅团长坂本也被打死。

经过这一场战斗,日军也分析了八路军的战法,他们发现抗日部队战术素养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不管是夜战、野战,他们都是行家里手。

在这个认识下,日军为即将发起的战役做了充分准备,他们能动员的所有力量都动员了。

只是在后来的战斗中,日军发现:原来有美式装备的国军跟土八路不一样,日本人高估了 *** 的水平。

二、为了打“豫湘桂战役”,双方是怎么动员准备的

所谓“豫湘桂战役”,就是打通河南、湖南、广西的铁路线,这个纵贯南北的铁路线把大陆一分为二,铁路线以东就没法威胁到日本,还让日本能顺畅地得到南亚物资、资源南亚军队。

日本人也知道,这是日本最后的机会,海上消耗美国军队、陆地连通南北交通。所以,日本几乎把国内能上战场的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都征召了,还调来关东军、华北派遣军等,筹齐了50万人。

装备方面,也是尽了日军更大的能力,能拿出来的都拿了出来,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的是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他们要孤注一掷。

日本人想实现自己的企图,要打赢河南的战役,那里有蒋鼎文任司令的之一战区;还要打赢湖南的战役,那里是薛岳任司令的第九战区;最后还要打赢设在广西的第四战区,司令是张发奎,“小诸葛”白崇禧的部队也在这里。

看起来 *** 的几个战区很厉害,人数也占有优势,装备不比日军差,老蒋的嫡系基本都是清一色美式装备。

日本人积极准备“豫湘桂战役”的时候, *** 军队是知道的,但这时候从老蒋到基层士兵,都被二战形势麻痹了,老蒋在1943年11月23日跑到开罗开了个会,回来后就开始自己的新打算。

首先,他要平衡 *** 内部派系势力; *** 从“兴中会”开始就是派系林立的,内部为了权力争夺不断,暗杀不断。军队有派系、情报系统有派系、政治人物还有派系。

所以,对于日本将要发动的“豫湘桂战役”,老蒋根本没做什么准备,他在等日本自己死掉,或者美军打到日本,日军也就回去了。

为了让美军更好地打日军,老蒋放着国内危机不管,天真地把很多精锐远征军派到东南亚打日军。对日军,他要“固守待援”;对待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他绝不手软,这就是老蒋恶心人的地方。

在 *** 军队,老蒋自己心腹掌握的是“嫡系”,外围还有阎锡山的“晋系”、白崇禧的“桂系”、李宗仁的“闽系”等等,军官也分“保定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特务系统有中统、军统等;要平衡这些,老蒋很忙。

而 *** 内部大佬们,也知道战争快结束了,现在不抢占优先位置,将来就不会得到好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保存实力,不能傻乎乎的把实力打光。

老蒋很忙,何应钦、阎锡山、白崇禧、胡宗南、陈诚等等都很忙,他们要把自己的力量维持住、把自己的心腹按在关键位置、把自己的盟友拉拢好,都在等着吃胜利的“果子”。

基层军队的官兵实际是非常有牺牲精神的,但他们做不了主,他们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命,徐蚌会战是这样、武汉会战也是这样、这一次“豫湘桂战役”还是这样。

三、“豫湘桂战役”的主要三场会战

这场战役过程不复杂,主要是“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这三次会战。

“豫中会战”是1944年春季日军先发起的,日军计划先突破 *** 之一战区正面,将主力集结于黄河南岸,假装准备沿平汉线南下,扰乱之一战区部署后,主力突然向西迂回,围歼之一战区主力,这样“平汉线”不用打就通了。

这场会战没什么好说的,之一战区坐镇洛阳的是蒋鼎文,具体指挥的是汤恩伯。 *** 军队30万;日军15万,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这两伙计打定主意坚守重要城市,打防御战。

为了让日军不能轻易过河,汤恩伯还派飞机去炸黄河大桥,结果炸了三次没炸掉,炸死了不少当地老百姓。

日军的态势又让汤恩伯下不了决心好好打,导致从1944年5月开始不断地丢失城市,37天丢38城就是这一次会战的“壮举”。

在得不到友邻兵力的支援下,之一战区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奋力战死;等汤恩伯反应过来,组织兵力反攻时,已经来不及了;5月25日,洛阳古城沦陷,日军先头装甲部队直接开进洛阳时,汤恩伯带着卫队早跑了。

实事求是讲,“豫中会战”中, *** 军队在许昌保卫战和洛阳保卫战中打得很英勇,重创了日军。

一直在抗日战争中拼命搏杀的川军牺牲很大。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就是川军,他们不是“嫡系”。

“豫中会战”结束,日军稍微休整就接着南下,他们达到了作战目的:消灭之一战区主力,平汉线自动落入日军之手。

冈村宁次指挥的军队攻陷洛阳之日,就是“豫中会战”结束之时;因为洛阳是之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老窝都被端了,还打个鬼。

也就是在“豫中会战”结束时,“长衡会战”打响了,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把指挥所从南京西进到武汉,“豫湘桂战役”最主要的“湘桂作战”开始,进攻方向就是长沙、衡阳两个要地,这是铁路线的要点。

集中在长沙、衡阳的日军主要是日本第十一集团军,总人数约20万,指挥官是横山勇,这家伙1952年作为战犯,死于巢鸭监狱。

第九战区总司令是薛岳,他有4个集团军(共15个军)、两个直辖军,共约40万人,空军飞机181架。

薛岳

薛岳据说很能打,在湖南,他在日军进攻的各地到处设立阵地,打算固守阵地、消耗日军。还把这种 *** 起了个神叨叨的名字“天炉战术”,实际上这种战法就是“诱敌深入”的战法。

虽然消耗量日军很多力量,但这种保守的战法拦不住日军的,他们早就做好了攻坚准备,日军横山勇以优势兵力,加上有绝对的制空权,在1944年6月18日攻陷长沙。第九战区只有死守衡阳了。

“火车好坐,衡阳难过”,从6月20日起,日军就开始对衡阳外围进行攻击,到6月28日,日军先头部队第68、第116两个师约五万人,直面衡阳。

由于长沙失守,薛岳对“长衡会战”失去了信心,他把衡阳丢给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自己跑了;而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在前期大量牺牲,现在只剩下一万五千多人。

这些情况薛岳都知道,在他看来,衡阳将很快丢掉,日军五万、守军一万五,没法打;即使去增援,也意义不大,更何况他也组织不起任何增援。

方先觉是安徽萧县人,很能打的一名战将。他带着这不多的一万五千人,付出惨重伤亡,坚守衡阳47天;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举枪自杀,被副官打掉手枪,已经抠响的手枪打伤了手臂。

1944年8月8日,日军以六倍与守军力量,付出更多的伤亡,在方先觉为了保住大量伤兵生命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衡阳,日军才占领衡阳。至此,“长衡会战”结束。

“豫中会战”、“长衡会战”结束,剩下的就是广西了,主要方向就是桂林、柳州,所以叫“桂柳会战”。这一场会战实际就是乱七八糟的乱战,所谓的“第四战区”就是一盘散沙。

方先觉

因为预计到战争将非常激烈,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第31军、40军调走了,留下的都是非桂系军队,或非“白系”军队。搞得这场会战一开始就内部不和。

1944年8月10日,约16万人的日本第6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桂林、柳州发动猛攻,目的就是打通到越南的公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约20万人的军队进行分区防御。

10月28日,日军第23集团军主力逼近武宣、第11集团军主力逼近桂林城郊;第11集团军另外一部分向柳州进攻。

11月11日,桂林陷落、15日,柳州失守、24日,南宁沦陷。28日,日军打通了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

12月中旬,日军也打不动了,他们只能互相依靠地驻扎在漫长的铁路线附近,防备被打散的 *** 军队的反击,桂柳会战结束,“豫湘桂战役”也就结束了。

四、“豫湘桂战役”是如何震惊世界的

国家之间,尊重是打出来的。“豫湘桂战役”结束后,美国人、苏联人都惊呆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军还这么能打?

在八个月不到的时间里, *** 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从北到南的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都被日军控制;146个中小城市、36个飞机场全部成为日军的基地。

日军达到了自己的战役目的,但由于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那点军队照看不过来,最后的效果没有达到;而分散在铁路线周边的军队有不断受到打击,也苦不堪言。

仔细分析战役内容后,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再也不带常凯申开会了,他们对他失望至极,而“雅尔塔协定”,罗斯福和丘吉尔痛快地把很多东北亚利益给了斯大林,因为常凯申明显不是个值得投入的对象。

对于中国士兵,美国人史迪威这样说: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善战的军人,一点也不会比别国的军人差!军官太 *** 了。他指的是高级军官。

日军通过战役,缴获了大量物资:成堆的炸弹、稀缺的消炎药、白花花的大米、无数的弹药、被服、航空燃料、还没拆封的机枪、火炮。

日本还通过这次战役,成功地在美国和苏联那里取得一种“势”:在东亚,只有日军是最能战斗的,那么战后,要顾及日本的体制、保留日本的利益。

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二战结束前,就这么悄 *** 地打下埋伏

要不是朝鲜战争,不知道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会对东方大国蔑视到什么时候。

也许当年做出抗美援朝决定时,挽回这次战役的恶劣影响,也在伟人的考虑之中。

那些鼓吹所谓“正面战场”的,应该多看看“豫湘桂战役”,这还是日军马上要投降时打的战役。

日军军队中的军曹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么他能指挥一个炮楼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是俩问题,首先小编说一说军曹的事,然后再聊一聊炮楼的问题。

军曹

咋说呢?日本军队的编制体系,他和一般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让人看着特别的费劲,别扭。

对比一下您就明白了,一般的国家军队编制都是,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等,都是按照这套体系走的,不管是谁看一目了然,都明白是那个级别的。

回头您看看日本军队的编制,看一眼就感觉这编制有点乱套的样子,脑仁疼,什么曹长,军曹,大佐,中佐等等,看着看着就有点迷糊。

别的不说,有时候翻看历史资料的时候,您看到这种日本人的体系称呼,您还得感觉一下他这编制,对应一般国家军队的那个职务,然后才能仔细地看,平白无故脑子里头就得多一道手续。

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就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日本人咋就弄了这么一套体系呢?”

其实也简单,这种另辟途径自己搞一套编制名称,其实就是为了起到一定的保密作用。

说道这里,有些小伙伴要乐了。

其实您也别乐,真是这样的。历史上,日本军队为了对他们军队的保密,那是用尽了办法。

比如给同一支军队起不同的番号,那都是常有的事,常规操作。

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一般的国家,给自己部队番号就一个,按照数字顺序编就成。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这是一支英雄部队,战功赫赫,那么就会颁发一个名字来命名部队,比如红旗部队,英雄部队等等。

可到了日军编制中,他不一样了。

哪怕是一般的部队,他也会给同一支部队,起一大堆的名字。

举例说明。

就拿日军罪恶滔天的第五师团为例,正规一点的话这支部队应该叫第五师团,不正规一点他以师团长的名字命名,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叫板垣师团的叫法,注意师团长如果换人了这名字就得跟着换。

您以为这就完事了吗?不!他还以地名给师团起名字,所以第五师团也叫广岛师团。

当然后来也有结合着叫广岛第五师团,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后期日本人招兵太多,同一个地方出去的有好几支部队,所以用地方命名会出毛病。

好了,接着说事,那么一支部队已经有了三个名字,能起到混淆视听吗?

我们感觉这已经够多了,但日本人认为这显然不够,所以这个第五师团还叫鲤师团。

乱不乱?何止是乱啊!就连日本人自己有时候都搞糊涂了。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日本军队和我们作战的时候,被打死的军官那也是经常性的,有时候一连几天前后脚能打死好几个。

比如前脚有一个中队的中队长叫井田,那么这个中队叫井田中队,结果井田被打死了。

后脚上来一个叫吉田的,这个中队立马就被叫成了吉田中队,这位吉田 *** 没坐稳当呢?又被打死了。

再上来一位叫福田的,这中队又叫成了福田中队。

您看看,乱不乱?短时间内更换的名字多了,下边的士兵也蒙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这支部队该叫啥了。

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会弄糊涂了,就更加不用说其他人了。

所以日本人给军队弄了这么一套,目的就是为了起到保密的作用。

这是日本人给他们的编制起名字的一个原因,接着说军曹的事情。

话说军曹不是军官。

军曹算起来是士官,在日本军队的编制中士官有三类,分别是伍长,军曹,曹长,这三个位置对应的军衔分别是下士,中士和上士。

为什么只有桂军没有出现过伪军?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去中央军,而去了晋绥军?-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对应的职务分别是,伍长是班里头的小组组长,军曹对应的是班长,曹长对应的是副排长。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那么曹长为嘛不是排长呢?

首先在日本人的军队体系中,曹长不是军官,仅仅是士官,排长这个职务在日本军队的编制中,已经是更低的军官职务了。

所以曹长是不能胜任排长的,不够格,军衔不匹配。

这么和您说吧,在日军中,普通士兵依靠军功的积累,顶天了也就到曹长这里,算是他们的天花板,这辈子都跨不出去。

想要得到军官的职务,就只有一条途径。

按照日本军队的规矩,这就必须是从日军的军校体系中出来的军校生,这才能担当军官,哪怕是更低级的军官也必须是军校生才成。

您比方说从日本陆军幼年学校的毕业生,到了日本部队就给一个上等兵,锻炼一下,成绩不错,三个月后,再给个伍长适应适应,看着还成,再来三个月给个曹长当当。

有了这层资历,半年就过去了,哎,这就可以上日本士官学校,打这个学校一毕业,这就是尉官,更低给个小队长当当,这个小队长对应的是排长的位置。

那么不想继续学下去,从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到了大佐这个位置就顶天了,天花板就到了,爬不上去了。

如果还有野心,还想继续爬的话,这就得进入到日本的陆军大学学习才成。

想要进这所大学学习,还得具备几个条件,缺一个都不成。

首先必须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接着还得在部队锻炼,跟着得到联队长的推荐信,这才有资格进去学习。

当然有资格并不意味着能进去上学,被刷下来很正常。

如果被刷下来了,等着第二年再得到联队长的推荐信,再去好了。

再说另外一条路。

如果是普通的高中毕业,进入到日本军队,一进去就会给个一等兵(比日本陆军幼年学校低),这就得锻炼半年,弄个上等兵,三个月后来个伍长,再三个月这才是军曹,回头就能进入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当然了,如果不想去,那么顶天就到了曹长的位置了,给尉官做一个助理,往上走?别想了,日本是一个制度和等级相当森严的国家,不会留着缝隙给他钻的。

说个事您就明白了。

当年衡阳保卫战打得相当惨烈,打了四十七天,我军伤亡一万多人,日军被打死了两万多人,伤了六万多人。

其中日军一个113联队作为主攻进攻衡阳外边一个几十米的小山包,打了五天,就被击毙了五个大队长,您要知道这支部队才三个大队。

您都不知道,这支113联队之一次进攻就被击毙了两个大队长,五个中队长。

打到最后,113联队的联队长黑濑都快抑郁了,因为最后他手下的这个联队已经不到五百人了,您要知道一开头的时候,这支部队可是有三千八百五十人的。

当然不是这支部队太弱,而是他们遇到的对手太强了。

113联队算是日军的一支精锐部队。

就这么一支部队,被我军打得就剩下五个军官了,这个黑濑在战场上都升级到了少将。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个113联队下边的什么伍长,军曹,曹长就都开始接受原本尉官应该干的活。

战斗结束之后,兵员很快就补充上来了,而这些在战场上被提拔起来的军曹,伍长,曹长什么的,他们原来干什么,就继续回到原来的岗位上干什么,尉官以上的职务都得退出来,让委派过来的人替代。

所以说,日本军队的等级是相当森严的,他的军官体系都必须是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才成,而且学校毕业还得分等级。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做到大佐这就顶天了。

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出来的,这半只脚就已经是将官了,甚至大有可能进入到日军高级指挥圈里头任职了。

当然了,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人的战线拉得也长,最终那些个从士官学校毕业出来的,也就能突破大佐这个位置了,但也仅仅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的。

别的不说,当年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人的司令官有几十个,但不是陆军大学出来的司令官就几个。

这就是当时日本军队的一个体系现象。

接着说日本人的军曹。

那么这么一通叙述下来,其实您也有了一个感觉了,曹长这个位置很低,但这个位置对于日本人来说,这是一个预备军官的位置。

也就是说,他很重要,算是日本军队体系中的一个节点。

好了,有了这个印象,那么接着我们说炮楼的事情就方便多了。

一个军曹就能守一个炮楼。

话说,日军全面侵华之后,打到武汉这里,他就已经打不动了。

后来三次攻打长沙,都是强撑着打的,别的不说兵力就少得可怜。

之一次日本攻打长沙的时候,还有十万人,结果打败了,日本人怒了,详细谋划一番,就又来了一个二打长沙,这次准备了十二万,结果同样被打败了。

等到第三次攻打长沙的时候,日本人的兵力已经下降到了六万,被砍掉一半。

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日本人的兵力开始捉襟见肘了,兵力短缺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而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还想着在太平洋上和美国人较量较量,争取搞到更多的石油和其他的战略物资,期待能把战争给维持下去。

那么这个时候,中国战场上,日本人只能维持一个将沦陷区维持起来的样子。

当然这个维持,在整个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中国战场的日本兵都远远大于太平洋上的日本兵。

主要的原因,日本人占领的区域,一直就有八路军在活动,日本人害怕抽走的兵力太多,被反攻了。

而中国的土地大得很啊,在华北这一块,日本人的兵力还是有点捉襟见肘的。

说个数据您就明白了。

整个日本华北方面军,他管辖的区域足足有八十万平方公里,绝对够大的。

回头看看他的军队有多少?他的军队只有九个师团,外加四个混成旅团,一共是二十四万五千多人。

您一看这部队人数,挺多的吗?这比攻打长沙的部队都多呀?有啥问题呢?

有啥问题?把这二十四万五千多人,撒到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看看还有多少人?

每一平方公里连半个人都摊不到。

这也就算了,兵力不足,机动力量来凑也成。

但华北日军他们的汽车也就八千多辆,这还保不齐哪天就被八路军给炸掉一些,骡马也不多五万两千多头。

就这机动力量,怎么也摊不开的。

所以在1941年的时候,西尾寿造作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就开始吐苦水,总之一条就是兵力不够,赶紧派兵过来,不然就没法维持了。

西尾寿造给出一个数据,他们一个师团就要控制二百多个据点。

小据点就不说了,其中大据点,不可能放几个或者十几个日本兵,毕竟要联动起来,万一那个地方被攻击了,还能纠集起活动兵力进行防御的。

这也就算了,区域中还有县城,县城也得驻扎军队,少了还不成。

这么一算下来,一个据点开进去一个小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只能摊开来,这么一算,一个炮楼驻扎进去一个分队,也就是对应班的编制,十来个人。

那么曹长显然就是这个位置合适的人选,毕竟曹长对应的就是班长。

当然了,也有不太重要的小炮楼,会派一个伍长过去,甚至是几个日军过去。

这些部队布置过去之后,再召集一些个伪军进行维持,这么一个炮楼的守卫就齐了。

其实到了后来,这些个炮楼被八路军拔的多了,有些个炮楼压根就没有日本人,都是伪军在守着。

所以当时驻扎在炮楼里头的日军,有伍长,曹长,军曹,甚至于上等兵来主持局面。

至于尉官这一级别的,分队长,队长之类的都驻守在大据点中了。

那么题主说的,军曹指挥一个炮楼,其实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虽然这就是一个士官,对应中士,但在日本哪哪都缺人的局面,也就只能凑活凑活着用就完事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岂止是军阀会争,土木系“种子军”第18军的番号也曾经被陈诚抢来霸去,这个番号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所有,1929年初在全国军队整编时被裁撤。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陈诚的第11师率先攻入济南,蒋介石当天手令该部扩编为第18军。到1946年胡琏任军长时被压缩为“整编第11师”,18军的番号给了四川军阀的部队,然而到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时,番号又被陈诚要了回来,反正陈辞修权势熏天,其他部队尤其是杂牌军也没得办法。

(第18军首任军长陈诚)

第18军初建时只有一个师,但是陈诚最擅长吞并杂牌和扩充部队,到高峰期该军已经下辖8个师,后来陈诚自己都感觉不太好意思,于是分拆为第18军、第54军和第79军,号称“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队”。需要说明一下,在恢复成军的番号之前,曾经以整编第11师、整编第3师短暂组建了“整编第18军”,这是兵团级的番号,与第18军的含义是有区别的。陈诚抢这个番号用意倒是简单:用久了有感情,没有十八军的军事集团,叫土木系简直太丢人了。

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 *** 还是国民 *** ,都很清楚军费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负担,同时为了避免给民众造成“穷兵黩武”的感觉,至少在表面上,对全国军队的编制和番号都做了一定限制,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峰值时期曾经达到120万人,但却只有33个陆军师的番号,为了掩人耳目,其他大批扩建部队分别以混成旅、独立旅、骑兵旅等形式组建,到后期这些类型的旅多达97个。

(次任军长罗卓英)

比如张作霖的奉军是以北洋陆军第27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后拿下了冯德麟的第28师番号,到1922年奉军已经发展到17万人时,也才只有三个陆军师的番号,其他全部是东三省自己编成的旅级作战序列。因为正规的师级番号需要北洋 *** 的陆军部审批、拨发和校阅,走正规渠道根本无法获得,任何一个中央 *** 都不会支持地方军阀大肆扩建部队,直到1925年张作霖入主 *** ,终于说了算了,才一口气将奉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级番号。

*** 在二次北伐完成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四大集团军总司令曾经共同商定和通过了《军事整理案》,决定取消集团军和军的建制,选择最精锐的部队编成60个师,但蒋介石一心提高嫡系军队的番号配额,造成“分赃不均”,终于酿成中原大战。及至南京 *** 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国民 *** 军政部一度规定,在和平时期全国军队的师级番号不得超过200个,用以压缩和裁撤地方杂牌军队。

(土木系陈诚、周至柔和蒋合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规番号首先是部队取得“合法地位”的一个标志,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建武装,而军政部进行了数量限额后,其中的绝大部分又给了嫡系中央军,那么有限的剩余番号自然成为各路军阀觊觎的目标。只有取得合法地位,才能申请军费、征兵纳粮和扩大实力,否则就是公开武力对抗中央,甚至可以被扣上“拥兵自重”的帽子遭到讨伐。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战场上需要更多的部队,于是军政部开始授予独立师、暂编师、新编师、预备师等非正规序列的番号,其实中央军对这些是无所谓的,他们仍然能够获得足额的粮饷和弹药,比如罗奇的独立95师、廖耀湘的新22师、方先觉的预10师等等。但杂牌军如果不是正规番号的话,其兵员数量、粮饷军费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肯定要少于正规作战师,那么他们当然要进行争夺好看又好用的正规序列番号。

(宋美龄视察第11师,后排为胡琏)

管理全国军队编制和番号的军政部,同时还掌握军官任免大权,是军事委员会更具权力的机关,从1930年起一直由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担任,整整干了十四年,直到1944年被蒋介石的之一心腹陈诚所取代,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所有的规章制度其实解释权和执行权都在军政部手中,这两任部长不待见你,就算拿到了正式番号也白扯,一样得不到优先甚至正常补给。

八路军下辖的第115、第120和第129师之前都是东北军的正规番号,在蒋介石压缩东北军的过程中被裁撤,后来才拨发给红军使用,但是有什么用呢?从1940年起,重庆军政部不再给这三个师拨发一颗子弹和一块银元,所以说,正规番号的争夺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无非是看着顺眼听着顺耳罢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更高军事当局对某一部队的态度,第18军训练弹药是其他部队的五倍,你有什么办法?

(第18军阅兵)

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 *** 军,而去了晋绥军

在《亮剑》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 *** 中层军官中的翘楚,他的英勇表现可歌可泣,他就是楚云飞。楚云飞是抗战时期国军中层军官的代表性人物,在军事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战术指挥能力突出,有一腔热血,积极抵御日寇。抗战处于相持阶段中,蒋介石积极 *** 的前提下,楚云飞还能做到和李云龙部和平相处,对日主动出击,简直是国军中的异类。

以上说了种种楚云飞的优点,加上楚云飞是黄埔五期生,蒋介石的娇子。毕业之后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直接进到蒋介石的中央军里面就职,那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可楚云飞没有 *** 军,而是去了自己的家乡山西就职,成为了阎锡山晋绥军的一个见习排长。

其实这也好理解,楚云飞是山西人,毕业后去山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当时的黄埔五期生是最尴尬的一届。他们毕业于蒋介石之一次下野之后,之前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国共公开决裂,国内政治氛围诡异。楚云飞等人恰在此敏感时期毕业,仿佛成了无人要的孩子,楚云飞回到山西就职也就理所当然。

当时的山西被阎锡山统治,局势还算稳定。阎锡山的爱才之心必然也会使得山西的人才回流,被阎锡山所用。

以上这种看法是被大家最为认可的一种。

可当小编我看到楚云飞在抗战期间的种种行为,加上解放战争时期楚云飞进入蒋介石的嫡系第五军,后又批准去台湾,不免产生了另一种假设。

就是楚云飞是蒋介石特意安排到山西的眼线。

虽然楚云飞是山西人,理应去效忠自己家乡的长官,可是放眼全国,更大的实力派无疑就是蒋介石,楚云飞不是池中之物,野心勃勃,又是黄埔毕业生,自然有条件攀上蒋介石这颗大树。

蒋介石面对来自于山西的楚云飞,不免心生疑惑,蒋介石也担心这是阎锡山派到蒋介石身边的卧底,于是打发楚云飞去山西那里,给自己提供有用的情报。看楚云飞的表现,再安排楚云飞的职务。就这样,楚云飞开始了长达将近20年的卧底生涯。

说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楚云飞是蒋介石的人。

抗战时期,楚云飞已经担任了358团的团长,说是一个团,其实人数超过5000人,相当于一个师的编制,而且武器装备一流,后勤补给一条龙。李云龙看在眼里,馋在心里。

由于楚云飞手下之一营营长钱伯钧叛变投敌,李云龙抓住机会,帮助楚云飞清理门户,顺带把楚云飞之一营的装备全部拿走了。事后楚云飞虽然三番几次去要,可还是无疾而终,楚云飞丝毫没有受到阎锡山的责备。相反,很快武器装备又得到补充。

阎锡山说好点是精明,说难听点就是抠,他一块大洋恨不得当十块大洋来用,可是楚云飞丢了这么多的装备,还是给了八路军,可阎锡山就像不知道一样,没有惩罚楚云飞。不是阎锡山大方,只能说明楚云飞的后勤补给是另有其人提供。

是谁呢?必定是一直想染指山西的中央军提供。对于楚云飞的身份,阎锡山是知道的,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楚云飞在明面上还接受阎锡山的指挥,一切都好说。况且现在大敌当前,山西早已成为前线,何必还分的那么仔细呢?这也是楚云飞1927年毕业十几年后,还是一个团长的原因,这是阎锡山有意压制倾向蒋介石的人。

虽然是一个团的编制,但蒋介石给你足够的武器装备去扩编,虽然你还是团长,但不管是你的人数还是你的武器装备,都已经是师长的级别了。这也是蒋介石变相染指山西的一个 *** 。

楚云飞通过近20年的时间,就像一根钉子牢牢盯在了山西境内,监视着阎锡山和八路军的动向,此举得到了蒋介石的充分好评和认可。解放战争时期,楚云飞升任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八十七师长的位置。如果楚云飞不是蒋介石的心腹,这么重要的位置肯定不会让阎锡山的人来担任。说明蒋介石已经完全信任楚云飞,也认可了楚云飞的指挥能力。

这也就是楚云飞为什么毕业之后没有 *** 军,而是去了晋绥军的原因。这其实就是蒋介石的计谋。

对此,你认可小编的看法吗?欢迎留言评论。

为什么只有桂军没有出现过伪军和楚云飞黄埔军校毕业的,为什么没有 *** 军,而去了晋绥军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黄埔军校 云飞 晋绥 中央军 伪军

发布评论 5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2:14:12

应该叫第五师团,不正规一点他以师团长的名字命名,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叫板垣师团的叫法,注意师团长如果换人了这名字就得跟着换。您以为这就完事了吗?不!他还以地名给师团起名字,所以第五师团也叫广岛师团。当

2023-08-17 01:21:04

大陆的美军军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东条英机要做的事太多了,摊开地图,最理想的态势就是:打通中国南北的通道,连接大陆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交通线,这样,美军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就失去效果。这样做的好处还有:1、明显让美军从大陆进攻日本本

2023-08-16 20:47:15

蒋介石变相染指山西的一个方法。楚云飞通过近20年的时间,就像一根钉子牢牢盯在了山西境内,监视着阎锡山和八路军的动向,此举得到了蒋介石的充分好评和认可。解放战争时期,楚云飞升任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八十七师长的位置

2023-08-16 20:40:21

官中的翘楚,他的英勇表现可歌可泣,他就是楚云飞。楚云飞是抗战时期国军中层军官的代表性人物,在军事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战术指挥能力突出,有一腔热血,积极抵御日寇。抗战处于相持阶段中,蒋介石积极反共的前提下,楚云飞还能做到和李云龙部和

2023-08-16 22:24:01

当然要进行争夺好看又好用的正规序列番号。(宋美龄视察第11师,后排为胡琏)管理全国军队编制和番号的军政部,同时还掌握军官任免大权,是军事委员会最具权力的机关,从1930年起一直由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担任,整整干了十四年,直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