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就不强了?苏联解体后,很多地方纷纷独立,为什么西伯利亚没有被?

华衣锦 学知识 2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就不强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苏联解体后,很多地方纷纷独立,为什么西伯利亚没有被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呢
  2. 苏联解体俄罗斯实力下降多少
  3. 苏联败亡的原因
  4. 苏联解体后,很多地方纷纷独立,为什么西伯利亚没有被
  5.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呢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苏联从一诞生就具有的几个特点,而这几个特点,决定了在二战中,别的国家越打越弱,苏联却越打越强;并且这种变“强”,是全面的、迅速的。

所以,虽然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却在战后迅速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哪几个特点呢?

一、苏联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性质

苏联建立之前,俄罗斯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与欧洲其它国家格格不入。因为历史原因,欧洲人对沙俄是又烦又怕,还有点恨意。

而沙皇俄国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没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统治者是不可能自发地改变自己态度的,俄罗斯只能在封建的道路上虚耗时光。

正是因为苏联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性质,让这个国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1、沙俄已经很落后

俄罗斯民族以国家形式存在也有千年历史,因为地理原因,它吸收了多种文化、文明,13世纪初期,他们被蒙古征服,俄罗斯的社会和文化经历了东方化时期,并且这种东方因素被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族的灵魂之中。

1480年,俄罗斯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新的沙皇政权完全控制了俄罗斯社会的一切,这时的俄国采取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封闭的制度;他们与欧洲是完全不同、也完全隔绝的。

16世纪初期,彼得大帝出现,他感受到欧洲的变化和发展,他也承认欧洲国家比俄罗斯先进,于是,他开始向以西班牙、英国、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学习。

也为了让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一系列围绕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的冲突、战争在俄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爆发;这些冲突和战争客观上给俄罗斯带来了技术进步。并且,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上流社会的文化随后进入俄罗斯。

但是,涉及到社会进步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在俄罗斯却没有发展的基础。因为俄罗斯还是一个贵族统治的农奴制国家,沙皇还是东方式的帝王。希望帝王推动政治变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沙俄的平民文化也没有产生的土壤,因为他们没有平民,只有农奴。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时期,俄罗斯的农奴制受到冲击,国家的政治文化有改变的趋势;19世纪初,亚历山大一世在位,俄罗斯出现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政治体制的要求,这就是那个时期的典型特点:贵族自由主义改革。这也说明,欧洲的文化对俄国的影响已经从量变到质变,使其内部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这直接导致了1855年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要的两项改革是革命性的:废除农奴制、改俄罗斯“君主制”为“君主立宪制”。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生活已经具有资产阶级国家的特征和要素。

这时的俄罗斯其实是很有前途的,因为他们终于抛弃了落后的、影响国家发展的桎梏:农奴制和封建君主制。但是,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让这个国家的政治方针从“ *** 自由主义”转向保守,所有的改革前功尽弃,俄罗斯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陷入了停滞。

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呢?还是因为俄罗斯政治结构的原因。改革激发了活力,也催生了很多自由主义,但沙皇却用封建君主的专 *** 风进行残酷镇压,结果导致他被激进的、实行恐怖行动的“人民意志党”刺杀。说到底,俄罗斯的沙皇专制没法改变俄国落后的命运。

就这样,俄国一直瞎混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皇俄国惨败,国家乱得不能再乱了。1905年,为了稳定局势,沙皇尼古拉二世作出重大让步,废除君主专制,国家杜马成为政治斗争主要舞台。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俄国社会矛盾已经不是民主、自由的问题,而是社会阶层普遍不满,要彻底变更的问题。

这时的尼古拉二世仍然想用高压打击改革要求,最终导致沙皇俄国不可避免地崩溃。即使是之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俄国上下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也没有暂缓崩溃的步伐。战争一边在打,国内的动荡一边在加深。

1916年底,俄国前线几近溃散,国内经济崩溃,全国上下没有人对未来有一点希望,包括沙皇在内;革命、运动、沙皇下台,帝国或可有一线生机。1917年,在落后的、贫穷的、没有一点希望的沙俄,“二月革命”爆发。

2、苏联的建立改变了沙俄的性质

俄国的二月革命并不彻底,沙皇俄国的权力过渡到帝国议会,也就是国家杜马那里。新成立的俄国临时 *** 既没法压制工人阶级的革命浪潮,也不敢给“工人会议(即苏维埃)”更多的权力;而前线的军队在本来就不利的情况下,更加无心作战,逃跑、哗变、投敌事件不断地发生。

说到底,这个临时 *** 还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置国内混乱于不顾,坚持要把战争打下去;而由社会主义者所领导的国民组织苏维埃则想来个痛快的:放弃以前的战争投入,退出一战,专心把国内问题解决了再说。

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临时 *** ,强力夺取政权。为了快速掌控局势,他们设立契卡组织,镇压反对力量;为了给国家止血,他们1918年3月力排众议,付出巨大的代价,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一战。

应该说,“二月革命”后的临时 *** ,还是沙皇政权的延续,他们当然不是封建的君主 *** ,但他们也不是进步的、代表广大人民的政权。正是“十月革命”,为苏联的成立扫清障碍,让俄罗斯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让俄罗斯的国家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苏联刚建立时的麻烦一堆,但都不是根本性问题

苏联刚建立的麻烦一大堆,主要的有: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外国力量的干涉、布尔什维克内部的不协调、孱弱的新政权如何生存等。

1、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外国力量的干涉

资产阶级的临时 *** 当然不甘心失败,他们也有支持自己的军队,甚至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正规军都是支持他们的。比如有名的高尔察克上将,就是坚定反对新政权的。

刚成立的新政权四处冒火,城市内到处是叛乱,各地不断有支持前 *** 的军队,那时的布尔什维克被逼得朝不保夕,时时担心新政权突然死亡,很多人也不看好新政权的生存。

除了内部反抗以外,外国力量的干涉也让苏联苦不堪言,特别是英国最坏,他们一方面不想让苏联退出一战,因为这样,英国就要付出更多,他们最愿意俄罗斯打德国,他们坐收渔利。

另一方面,无论欧洲有什么变化,英国都想分一杯羹,何况苏联是它所厌恶的无产阶级政权。所以,一战还没结束,英国就抽调部队对苏联进行各种骚扰;一战结束后,以英国为首的14个协约国集体出兵,支持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对苏联展开疯狂进攻。

这时的苏联是最困难的,国内经济根本没办法恢复,内乱和外患联合在一起,想要新生政权的命。逼得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不顾一切地集中所有力量反抗内外打击,让新政权活下来再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有一个“余粮征集制”,主要内容是:苏维埃 *** 垄断全国一切粮食,禁止一切私人买卖粮食;农业税不要货币,只要粮食等实物。也就是说,个人不得有粮食了,家里够不够,苏维埃 *** 说了算,因为一切要保证作战,要让政权生存。

2、布尔什维克内部的不协调

不但有国内外的敌人,布尔什维克内部也不一致。孟什维克、左翼社会党人也趁机反叛,他们与敌人联手,更让布尔什维克显得摇摇欲坠。

孟什维克号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别,在早期的工人运动中有一定影响。他们是愿意和资产阶级临时 *** 合作的,虽然在苏维埃中,他们是少数派,但这帮人特别能说,把一个个理论说得天花乱坠,在工人中有不小影响。

但是,他们是坚定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的,更反对建立有严格纪律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21年,列宁被逼无奈,把他们列为“非法”。

在二战前,许多孟什维克人员见苏联已经站稳脚跟,他们又改变立场,加入布尔什维克;对于昔日的早期战友,布尔什维克还不好拒绝;一定程度上来说,苏联这时的 *** 高层对未来是不放心的、疑惑的。

3、新政权如何生存

打退内外部敌人,苏联也不是安全的,这时的军队,军官几乎都是沙皇时期的人,士兵要么文化程度不高,要么就是从小资产阶级来的。

二战之前,苏联的社会局面就是一个字:乱。旧的制度、法律、道德等等全部打破,而新的东西却一时间没有建立。斯大林为了强力建立新秩序,用起了自己的“斯大林手腕”。

总之,二战前的苏联是混乱的,困难的。他们用暴力夺取了政权,但如何对待这个政权,有点迷茫,也有点粗暴;对于国家如何发展,他们也没有一个成型的想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还要承受西方国家的谩骂、污蔑。

三、二战帮助苏联下了决心,苏联在战斗中越来越强大

是温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来,还是不破不立、大破大立,二战帮助苏联下了决心。就在苏联跌跌撞撞对内严格管理,捋顺内部问题;对外四处裱糊,维持政权不倒的时候,二战爆发。

如同一战时差不多,沙皇俄国在内外交困之际,一战爆发,激起了俄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感,二战爆发,同样的事情发生了。以前苏联大规模“肃反”、“甄别”,稳定了国内形势,但也埋下了人民对政权的反感,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具然一个小小的“苏芬战争”,都差点打得亡国。

但为了战争,这一切都不是个事,这时的政权对全国的掌控也不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可比。所以,苏联可以抛却一切烦心的稳定问题、发展问题、意识形态问题、阶级对立问题,他们一门心思把仗打好就行,工业、农业围绕战争建设就行。

是二战帮苏联下了决心。他们已经大破了,正在不知道如何大立时,战争到来,那就先打仗,再谈“立”的问题。

在二战中,苏联的工业围绕战争,西方国家不得不支援,重工业、军事工业得到惊人的发展。本来在二战前苏联就在这个方面用力,但是有人就觉得也要用一部力量发展与生活关系更密切的行业;战争开始后,他们更有加快发展的理由,所以成就一日千里。

在战争之前,苏联人的思想是不统一的,芬兰已经脱离,立陶宛闹着要离开,乌克兰天天骂俄罗斯,恨不得过去打俄罗斯;内部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乱,斯大林接班一直在党内形不成共识;斯大林铁腕政策,把军队里的军官几乎全部换成布尔什维克,社会上更是风声鹤唳。

骂布尔什维克的、骂斯大林的,什么言论都有,当然是偷偷的。实际上这时的苏联表面上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暗地里一盘散沙,人心四散;许多在国外的沙皇时期的遗老遗少天天想着反攻倒算、以前临时 *** 的人员则在欧洲到处生事、孟什维克一些人伺机再起。

战争来了,一切烟消云散,布尔什维克上层再也不用考虑这些看起来虚无缥缈、却又危害无穷的问题。一切为了打仗,别的少扯,谁在搞事,都不用 *** 出面,人民群众就出来收拾。

军队的问题更是在战争中得到完美解决。本来,为了让军队完全受控,布尔什维克做的非常决绝,他们宁可错杀,也不放过任何疑点;因为部队很多人都经过沙皇时期、临时 *** 时期、苏联初期,高级将领的忠诚度是个让人生疑的问题。另一方面,军队如何编成、现代化部队如何组织,都是个陌生的问题。

战争开打,问题统统不存在了,苏联军队从开始的节节败退,到站稳脚跟,再到坚持胶着,打得非常惨烈,部队也得到锻炼;尤其早期轮换的年轻的指挥员,在激烈的战争中成长为厉害的猛将。战争后期,苏联已经掌控局势,开始大反攻,三路大军围住柏林,一骑绝尘,让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瞠目结舌。

四、战后立刻匹敌美国

通过二战,苏联各方面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布尔什维克完全彻底掌握政权;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紧紧团结;苏联的工业在战争中得到极大发展,加上美国为了战争,对苏联的军工进行的援助;苏联军队在战争中越打越强,俨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能打的军队。

尤其重要的是,苏联 *** 在战争中取得巨大的威望,他所推行的任何政策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不要小看这个威信,这正是所以国家发展想要的东西。在封建王朝时期,能打胜仗的国王必定能带领国家富强;现代政治中,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没有微信,这个国家不可能好。

实际上,怎么样建设国家有很多道路,在于你选择了,人民是否愿意跟随。二战后,苏联全国上下都觉得:苏共靠谱,这么残酷的战争都赢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强。

俄罗斯又是个特别崇拜强人的民族,能打胜仗的苏联布尔什维克、有钢铁意志的斯大林同志······

尽管在二战中,苏联牺牲惨重,但是,俄罗斯资源无尽,在战争中各方面发展,所以,二战结束,他们迅速成为可以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一点不奇怪。

中国有句成语: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苏联当时的解体,也是非常的快速、突然,如同他快速的崛起、变强一样。

苏联解体俄罗斯实力下降多少

下降接近70%。苏联解体俄罗斯虽然继承苏联核武器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是其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失去乌克兰海军制造基地。待建航母只保留了一艘。国土面积从2200万减少700万。政治上从全球一级直接下降成一流大国。苏军战斗意志远比现在俄军坚定。

从政治,军事,经济综合来看缩水约70%

苏联败亡的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解体后,很多地方纷纷独立,为什么西伯利亚没有被

独立的加盟共和国都是非俄罗斯族的,它们和俄罗斯不是一条心,又人多势重,俄罗斯拿它们没办法。

但西伯利亚人口少,俄罗斯人又占了绝大多数,自然不会独立了。

苏联很强大,车臣人都不老实,现在俄罗斯弱了,为何变温顺了

这个问题本身有毛病,不太切合实际。真实情况是,从18世纪初开始,车臣和俄中央 *** 一路打打杀杀,几百年间,最和谐的时期就是苏联和现在的普京时代。

这里需要先解释一下,车臣与俄罗斯联邦的关系。苏联时期,车臣和俄的关系,跟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加盟共和国”与俄的关系截然不同。车臣属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虽然叫“国”但并非 *** 国家,类似于俄联邦内部的一个高度自治的民族自治区),所以,苏联解体后,自然也归俄罗斯管。

简单说,苏联时期,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跟俄罗斯联邦是毛熊和其他动物的联盟;俄罗斯联邦和车臣自治共和国是大毛熊和小毛熊的家庭内部关系。

因此,对于车臣分裂势力,单从历史传承和国际准则来看,俄联邦是有充足理由维护 *** 的。

咱们再看看苏联时代,车臣的境遇。

19世纪末,俄罗斯费了大劲,终于把车臣并入了沙俄帝国的版图。十月革命之后,车臣作为俄罗斯联邦内部的自治共和国之一,继续留在苏联。紧接着,在半诱导,半胁迫下,车臣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与新兴的苏维埃 *** 结下了不少新梁子。比如,集化体运动过于粗暴,侵犯了车臣部落利益;强行拿马列主义代替古兰经的行为也遭到了不少车臣人的反感和 *** 。此外,苏联高层对车臣人的歧视和不信任,也加深了双方的隔阂。

上世纪40年代的卫国战争中,大部分车臣人还是对苏联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积极的保家卫国。车臣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战斗英雄,像排名第二的王牌狙击手,被授予“苏联英雄”的阿布哈扎伊.德里索夫。然而,到了1944年,德里索夫毫无征兆的被一纸文书撤销了军藉,随后便被发配到哈萨克斯坦,与他一起被流放的还有几十万同胞。

这是因为,苏联的生死存亡之际,少部分车臣人曾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以谋求独立。因此,1944年斯大林把车臣人统统都看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叛徒”,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将几乎整个车臣民族强行迁出高加索。几年间,把大约40万多车臣人强行驱逐到中亚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境内。

此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苏联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高加索的车臣人,还有伏尔加河流域的德意志人,乌克兰地区的克里米亚原住民、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没跟着东归大清国的土尔扈特部后裔)等等。

车臣叛军的之一代首领杜达耶夫和第二代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都属于在流放中出身的孩子,这三位都在中亚的荒原之上渡过了流离失所的童年,早早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估计,半个世纪后,他们死也要独立的思想与其童年的阴影不无关系。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车臣人的境遇开始好转。1957年,在赫鲁晓夫较为温和的政策下,车臣人开始回归高加索。杜达耶夫、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此时都顺利回了老家。1960年,所谓的”车臣独立之父”杜达耶夫,进入了北奥塞梯师范学院物理与数学系,当了一名师范生。一年后,杜达耶夫又考进了坦波夫飞行员高级军事航空学校,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还光荣的加入苏联 *** ,成为了党的“储备干部”。到了七十年代末,杜达耶夫成了航空兵师参谋长。到了九十年代初,因阿富汗战场立了大功,被授勋为“苏联英雄”,晋升为空军少将。

整个苏联时代,杜达耶夫被认为是一位思想上进,业务精湛的好同志、好党员。作为党和军队的中层干部,杜达耶夫同志还责其麾下官兵的政治工作,经常搞组织生活会,学习更高苏维埃新精神,表达对党和国家的“忠心”。

老杜的家庭生活也很美满。妻子是俄罗斯族,白富美,官二代,夫妻和谐,儿女双全。(80年代初,杜参谋长全家福)

苏联时代,叛军二代首领,扬达尔比耶夫是个儒雅的“儿童文学家”兼诗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创作了不少“讴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诗歌;马斯哈多夫毕业于列宁格勒加里宁军事学院,此时是炮兵上校,苏联 *** 党员。

可以看出来,整个苏联时代,所谓的出身不好,或者少数民族身份,貌似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像杜达耶夫,没有托关系,找熟人,凭自己能力考上军校,然后通过工作业绩一路青云,迎娶俄罗斯族的官二代。

所以整体看,苏联时期,尤其是冷战的岁月里,社会主义红旗下,美苏争霸的局面掩盖了苏联境内的民族问题,各种矛盾被共同的伟大理想和西方恐怖的敌人给弥合了。除了卫国战争中,出现了个别“苏奸”外,车臣人对苏联还是有一定国家认同感的,高加索局势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然而,苏联始料不及的解体,让维系诸加盟共和国和诸民族团结的力量突然不存在了,加上西方的鼓动和各种明里暗里的“援助”,独立的念头才让车臣人开始蠢蠢欲动。

加之,与童年被流放的阴影有关,二战后出生的之一代车臣人骨子里面还是非常仇视苏联/俄罗斯的,在苏联轰然倒地之际,他们正是40来岁的壮年,掌握着军政、甚至宗教界的实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了分裂势力的“中流砥柱“。

一时间,无论是苏联空军少将、炮兵上校还是儿童文学家,都迅速的抛弃了马克思,拜起了 *** 。

而且,这些叛军首领还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在之一次车臣战争中,不少老百姓都自发武装起来,对抗俄军,大妈们都抗个AK47要去冲锋陷阵。

然而,到了本世纪初,分裂势力越来越不得人心。

因为,无论是杜达耶夫还是扬达尔比耶夫、马斯哈多夫,都既不懂经济、也不会外交与治国。他们人一条筋的认为:要不惜代价的坚持与俄罗斯正面战场对峙,后方搞恐袭,跟本不顾普通人的死活。

车臣的 *** 原教旨主义分子越做越大,女人都开始被迫黑袍遮面,各类绑架、暗杀和其他有组织犯罪肆虐车臣全境。老百姓生活水平比苏联时代不知道下降了多少个档次。

新上任的普京也放出狠话——“坐下谈不可能,对付你们的唯一办法就是武力”。

此时,审时度势大的车臣 *** 精神领袖,卡德罗夫断定——车臣在叛军手中已经没有未来可言。

于是,在普京的铁腕政策和卡德罗夫的里应外合下,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取得完胜,叛乱武装开始进入高加索山区,在俄军的绞杀下东躲 *** 。

在卡德罗夫父子的治理下,进入本世纪后,车臣常归于平静。

现在的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很会抓住一切机会表达自己对普京的忠心。他公开谦卑地说自己就是普京的一名“步兵”,每逢普京生日,小卡德罗夫都带领着车臣军民,宣誓效忠,激动的热泪盈眶。还曾在一次采访中激动地说,愿意为普京而死。处处与以普京的小迷弟身份自居。俄罗斯的高度“自治”充分顾及了车臣人的面子;更重要的是,俄中央 *** 源源不断地大笔的“财政输血”,让车臣人意识到了和平的好处。俄联邦 *** 卖武器、卖资源的收入,相当多的一部分都补贴给了车臣,帮助车臣的各大城市在废墟当中重建。

根据《Rosgosstrakh》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昔日惨烈的战场——车臣首都格罗兹尼,竟入选为“俄罗斯五大更舒适城市”之一。

其中,格罗兹尼最让受访者满意的是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管理、道路建设以及卫生保健事业。

在俄联邦 *** 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援助下,加上卡德罗夫的治理,车臣从本世纪初高达65%的失业率,目前已经降到15%(这个还是不低啊)。人民生活的改善让小卡德罗夫受到了绝大多数车臣人狂热支持,而小卡德罗夫的偶像又是普京大帝。所以,普京也俨然成了车臣青年的偶像。

车臣老百姓都明白,和平局面是卡德罗夫父子与俄中央 *** 合作的结果。美丽的城市是车臣地方 *** 与俄罗斯联邦 *** 一起建设好的,自己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来自莫斯科的资金。

毕竟,大多数车臣老百姓都是主要考虑“穿衣吃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 *** ,并不是咱们想象中的,一听到“圣战”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疯子。

不过,现在国际上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主要说法是“普京一死,车臣必反”。

持这种观点人认为,小卡德罗夫就是车臣版的越王勾践,大唐的安禄山。

小卡德罗夫的效忠对象总是针对“普京“个人,表忠心的说法是“愿意为普京去死“,而不是“为了俄罗斯联邦献身”。

字面上看,他认可的效忠对象是普京本人,热爱的是普京,而不整个国家。

但个人感觉,小卡德罗夫的效忠言论更多就是在表忠心,车臣本身就是 *** 教义下的部落酋长式的治理模式,宣布效忠某个具体的领袖也属于他们的传统表达方式。

此外,现在的车臣人尝到了和平的甜头,强行搞分裂,也不再会有群众基础;而且,真正的车臣分裂势力已经被定义成了“恐怖主义势力”躲在深山里,是小卡德罗夫的死对头,还有杀父之仇(老卡德罗夫就是车臣叛军炸弹暗杀的)。如果小卡德罗夫哪天真反了,就会面临俄联邦 *** 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两面夹击,分分钟就是在作死。

为什么苏联解体后就不强了?苏联解体后,很多地方纷纷独立,为什么西伯利亚没有被?-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实际上,分裂或者统一,往往不全在于一两个强人的功力。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当中央政权统一,国家强盛之时,才会四海归心;国家衰退,就会四分五裂。关于车臣的未来走向,貌似普大帝他老人家很有把握,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就不必瞎操心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苏联 解体 西伯利亚 为什么 纷纷

发布评论 2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6 15:20:52

麻烦一大堆,主要的有: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外国力量的干涉、布尔什维克内部的不协调、孱弱的新政权如何生存等。1、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外国力量的干涉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当然不甘心失败,他们也有支持自己的军队,甚至可以说,当时大部

2023-08-16 20:09:48

罗斯,恨不得过去打俄罗斯;内部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乱,斯大林接班一直在党内形不成共识;斯大林铁腕政策,把军队里的军官几乎全部换成布尔什维克,社会上更是风声鹤唳。骂布尔什维克的、骂斯大林的,什么言论都有,当然是偷偷的。实际上这时的苏联表面上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暗地里一盘散沙,人心四散;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