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什么叫洪堡模式和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什么样的建筑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什么叫洪堡模式以及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什么样的建筑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什么样的建筑
二战德军造的防空塔是一种集火力与防护于一身,变态到极致的超级钢筋混凝土防空工事,在整个二战中,只要被这种庞大防空塔保护的区域,盟军的飞机就不敢来袭,即使到了二战末期,苏联百万大军围攻柏林,也从来没有成功占领并摧毁过一座德军防空塔!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BUG级存在呢?跟随吐槽君一起了解一下。
在二战中后期,随着战争的推进和盟军火力的不断加强,特别是1943年起,随着美英盟军开始对德国本土极其占领区发动高强度的空袭,希特勒意识到需要建造一种坚固而又火力凶猛的防空建筑来对付盟军空袭,于是他就授意手下的御用设计师德国军工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以及大型防空塔设计师设计并修建了闻名于世的德国大型防空塔。1940年到战争结束,总共修建了8座大型防空塔,3座在柏林,2座在汉堡,还有3座在希特勒的故乡维也纳。
这种防空塔一个战斗单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L塔(指挥塔),一个是G塔(炮塔),G塔为39米高,75米宽的正方形结构,L塔则更细长一些,为55米长,宽高43米。不管是L塔还是G塔,整座建筑均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外墙厚度达到3.5米厚,可以抵御250公斤航弹的直接轰炸和当时250毫米口径以下大炮的正面轰击。
在L塔上通常布置有一部大型防空雷达以及测距仪和无线电等侦查指挥设施,防空火力则不是太强,一般装备16门20毫米四联装高射机关炮,主要用于近距离防空保护雷达。而在G塔上那火力就变态了,前期每座塔塔顶四角各布置一门105毫米Flak38防空炮,这门炮射程达到了12公里,105毫米口径的炮弹,别说是英国兰开斯特,就是美国人的B29,挨上一发那也是有去无回。而到了1944年,德国人更是换上了战斗力爆表的双联装128毫米Flak40高射炮,射程直接增加到14公里,射速也提升到可怕的12发/秒!除了这几门主炮外,在G塔上还布置有为数不少的88毫米防空炮以及四联装的20毫米小口径防空炮,基本上组成了一个涵盖远中近各个距离的完整防空体系,布置在柏林的三座防空塔成三角形相互支援基本上将柏林核心区全部覆盖!在战争期间,L塔与G塔分工合作,可以在五秒钟以内打出一个长宽240米的立方体弹幕,进入弹幕的轰炸机就相当于进入了地狱!
而除了防空外,防空塔还是一个大型的战时避难所,其内部储存有海量的弹药食物药品,还有医院、餐厅、生活区,以及独立的供电供水设施和两座电梯,保守估计可以容纳八千人同时生活,战时每座防空塔平均涌入超过两万人!
也正是因为德国防空塔的防护水平太高,火力过于凶猛,盟军飞机在轰炸机时经常选择避开,即使到了战争后期,依旧不敢对其进行正面轰炸。而到了二战末期,苏联围攻柏林期间,防空塔更是成为了顽抗红军的关键火力支撑点,其128毫米防空炮平射,一发就可以直接打爆T34坦克,而苏军20毫米的重炮却不能动摇其分毫,无奈之下,苏军只能选择精确炮击防守薄弱的装甲窗户,但是仍旧无法攻克任何一座防空塔,最后只好跳开这些巨无霸进行“跳塔进攻”。在1945年4月30日苏军对国会大厦的进攻中,侧翼的“动物园”防空塔进行递近火力压制,打的苏军直接抬不了头。
而到了战争结束,德国投降,英国人在爆破这些防空塔时也发生一个小插曲,证明了德国制造确实过硬。1947年8月,英军工兵部队使用25吨 *** 从内部进行爆破作业,结果防空塔只是垮塌了一角,大部分结构根本没有损伤,这也让当时的德国人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把。而灰头土脸的英国人最后无奈,只能在塔身钻了几百个炮眼,最后填充了35吨 *** ,才将防空塔炸塌。也正是因为爆破防空塔吃力不讨好,至今在德国境内依旧留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防空塔,不过现在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区。
爱因斯坦为什么那么牛
说起爱因斯坦的聪明,估计大家之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大脑开发了20%,智商高达160,而普通人的大脑仅开发了10%,智商超过120已经算是非常聪明了。这么高的智商,取得这么多惊人的成绩也是成正比的,可以说爱因斯坦是老天赏饭吃,天生就是开了挂的。虽然爱因斯坦的成绩和他的努力分不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通人即便付出了百倍、千倍的努力也无法企及爱因斯坦百分之十的成绩。
爱因斯坦为什么那么牛的问题,不光我们想知道,科学家们也想知道。
所以在爱因斯坦去世之后,他的大脑就被科学家们拿去做研究了,这一研究就研究了好多年,科学家们拿着爱因斯坦的大脑和我们普通人的大脑进行了数据比对,其中包括构造和重量。当然,外观上是没啥区别的,这证明爱因斯坦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人类。
不过爱因斯坦大脑的顶下叶要比正常人厚了将近有一厘米之多,要知道大脑的轻微变化,就会影响整个人的身体机能,或许这个厚出一厘米的顶下叶是让爱因斯坦头脑如此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家认为,爱因斯坦独特的大脑构造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可以让他在思考问题时跳脱出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他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事物,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千个人里找不到一个天才,一千个天才里有又九百九十九个是疯子,被世人所熟知的天才们大都偏执,天才画家梵高、天才喜剧大师卓别林都因过度焦虑追求完美患上抑郁症,爱因斯坦的人生也并不完美,都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获取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吧。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镁客网~智利的国家特点是什么
智利共和国地处南美洲西南部,这个国家地形的更大特点就是地形非常狭长,从上空望下去,就宛如一条海带一样贴在沿海边域地带。
智利人口1860万,国土面积756,715平方公里,整体来说,人口密度比较小。早在十六世纪之前,曾属于印加帝国,后来又一度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直至1818年2月12日才独立成为真正的共和国。不过,虽然已独立,但是在早期独立的一段日子里,智利国内曾出现多次动乱。
智利国家的特点是什么?除了前面说的地形狭长,智利国家还有以下几点常见的特点:
1.山多
智利位于安第斯山脉西麓,西临太平洋,周边与玻利维亚、秘鲁等国家地区相壤,这个国家的海岸线长达上万公里,这若是放在我们国家,得从北方最北端开始,一直延伸到南方西沙群岛。为何海岸线如此漫长?主要还是因为山多。智利全境内有很多的山,其中尤数北部山最多,且多火山。
2.自然灾难多
受维度位置、安第斯山脉等影响,智利的气候比较复杂,这里常常面临着干燥的挑战,也随着可能面临着洪涝灾害。另外,智利火山多,地震多。火山、地震均可引发海啸,这更是加重了灾害程度。1960年智利大海啸,就曾夺去了两百多万人的生命。
3.人民生活富裕
智利国家的地形、地理位置虽然不太优越,但是这个国家的人均收入都比较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比较高。智利拥有着相当自由的经济环境,这里的清廉度也比较高。
4.世界边缘的国家
智利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是的,这个国家地处于南美大陆西南边缘,西临太平洋,南和南极洲隔海相望,从地理位置看,远离世界中心闹区。正是如此,所以被称为“世界边缘之国”。
文|一木君
【以上仅个人观点,若有不同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一木MU。】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因为基督教需要培养牧师,还需要保存文化知识,所以在他们的教区开始陆续设立一些教育机构。
1088年世界上之一所大学-博罗尼亚大学成立了。博罗尼亚大学在1200年建立医学系和哲学系并在1360年增设神学系。到14世纪末,各系基本上已经建立完备了。
到1500年,欧洲总共建立了79所大学。
这些大学都是由贵族和教会资助的,所以当时的大学最重要的内容是研究神学。随着社会的需求发展,在随后逐渐加入了法学系和医学系。
但是由于教会的禁锢,这几百年知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民间团体和资产阶级团体对学校的开始资助,各个大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思想变化。
在基督教的教义之争开始之后,欧洲的基督教乱做一团,各种教派林立。为了争夺更多的追随者,各方都非常重视普及平民教育。例如在英国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彼此竞争的教派,为了发展年轻的教徒,建立了一系列儿童教育机构。国家教会学校、英国国教学校、甚至还有罗马天主教小学等等开始建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国家到现在还有教会学校的原因。
在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力取代了人力,成为工厂里的主要劳动力。这时候资产阶级发现,有知识的工人,他们的产出比无知识的纯劳动力产出要更大。于是这些资产阶级就进一步的投资教育,小学教育基础教育也从教会教育开始向大众教育转变。
19世纪下半叶,整个西方世界的平民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教育开始普及,普通百姓和贵族阶级的知识鸿沟被快速拉平。
为什么猫头鹰总是闭一只眼
猫头鹰是少有的昼伏夜出的鸟类,而且在夜里它经常会发出叫声,正是因为如此,它在一些地方被人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但其实,这都是猫头鹰的习性而已,而且它的食物构成有超过90%是鼠类,因此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益鸟。除了昼伏夜出和晚上叫几声外,猫头鹰还有两个看起来比较特别的习性:“吐毛球”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今天我们就主要来科普一下猫头鹰为什么总是睁着一只眼睡觉?
在开始我们就说过,猫头鹰是夜行性鸟类,而在漆黑的夜里觅食,如何锁定猎物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也是夜行性动物,它们捕猎靠的是回声定位系统,这个系统非常的精准,精准到可以准确的锁定空中飞行的昆虫的位置。不过,蝙蝠并不是唯一一种拥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因为在水中生活的鲸类都拥有这种能力。
当然,我们仅仅是从猫头鹰那对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能看出,它夜间捕猎靠的就是这对大眼。那么,都拥有一对大眼睛,人为什么夜视能力很低,而猫头鹰却很强呢?
首先,猫头鹰是自然界中瞳孔比例更大的动物之一,这一点我们从上图中就能看出。瞳孔是眼睛接受光线的器官,而较大的瞳孔就意味着光线能够更大程度地进入眼睛。不仅如此,猫头鹰的瞳孔向内呈圆锥形,这样就能保证大量的光线进入一个较小的空间内,这就使得同样在黑夜里,猫头鹰眼中的世界要比我们清晰很多。
其次,任何动物能看到事物,与眼睛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有关,其中视杆细胞主要能分辨光线的强弱,而视锥细胞能够看到事物的颜色(对光的强弱也有一定的捕捉能力,不过仅限于强光)。猫头鹰的眼睛中,几乎只有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很少,只有在强光的 *** 下才会激活),视杆细胞的密度大,对光线的捕捉能力强(是人类的35-100倍),让猫头鹰可以在仅有微弱的光线的夜里看清楚地面上移动的物体。
猫头鹰的视力真的比人类的好吗?
从夜视能力上看,猫头鹰是人类的至少35倍,表面上看,猫头鹰比人类的视力要好,但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因为,视觉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夜视能力上,毕竟人类是昼出夜出的,而猫头鹰是昼伏夜出的。事实上,视力的好与差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视网膜中神经细胞的密度(cpd),早在1990年,科学家Waldvogel就对包括人、猫头鹰在内的十几种动物(主要是鸟类)做了cpd测试,发现在所有鸟类中,楔尾鹰的数值是更高的,数值为100-110,而猫头鹰的数值只有6左右,仅是人类的1/10。这也就意味着,楔尾鹰是视力更好的鸟,而猫头鹰的视力只有人类的1/10,由此可见,猫头鹰的视力并不比人类好,而它的夜视能力强的原因是因为对光线的捕捉能力更强而已。(下图为不同动物的cpd测试图)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猫头鹰在夜间活动时,双眼瞪大,头不停地转动寻找猎物,但是到了白天,猫头鹰就偃旗息鼓了。不同的猫头鹰栖息习性有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猫头鹰喜欢白天栖息在树洞里,有的喜欢栖息在岩石的缝隙里,不过大部分的猫头鹰都喜欢栖息在密林中的树枝上。而这些栖息在树枝上的猫头鹰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那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这些猫头鹰都是在睡眠状态下。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清醒和睡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但科学家们早已经发现有许多的动物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比如大多数树栖型的鸟类、一些爬行动物以及水生哺乳动物等等,在生物学上这种行为叫做“半脑睡眠模式”(又称单半球慢波睡眠)。想要进入这种模式,前提就是控制一侧眼睛的大脑处于清醒状态。
“半脑睡眠”对于动物来说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它们可以在睡眠的状态下及时地发现天敌。虽然大型的猫头鹰没有天敌,但是中小型的猫头鹰,尤其是树栖型的猫头鹰它们更大的天敌就是鹰科下的猛禽了。为了防止自己在睡眠状态下受到猛禽的偷袭,大多数中小型树栖型猫头鹰就想到了一个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警惕的 *** ,那就是“半脑睡眠”。
当然,并不是所有拥有“半脑睡眠”能力的动物都是为了警惕天敌,早在1964年科学家约翰·C·利利就发现海豚在白天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休息,但是当时受制于条件,科学家并没有深入的研究。直到1999年,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P·唐恩·戈利观察到了海豚睁着的那一只眼能够与同伴灵活地进行眼神交流,这才确定了海豚是在利用一种一半大脑运作的方式。
到了近些年,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才开始了用精密的仪器来测量鲸目成员的大脑研究,根据海豚的脑电波显然,它们在睡眠状态下,确实有一半的大脑是处于慢波睡眠状态的。而且这一半的大脑不但会控制眼睛来捕捉周围的环境,还能控制游泳和下下浮动。因此,科学家认为海豚的半脑睡眠是为了在睡眠状态下不至于窒息(及时浮上睡眠呼吸,毕竟鲸目是哺乳动物)以及维持身体的体温(调节体温)。
总结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睡眠方式其实就是半脑睡眠,在这种方式下,猫头鹰能够一边休息,一边警觉,而且它们还有一定的切换时长,这样就能保证在警惕的前提下轮流的休息大脑。至于开始说到的“吐毛球”,其实是猫头鹰吐出了难以消化的动物毛发以及骨骼~
当然,半脑睡眠并不是猫头鹰特有的,所有的鲸目以及大部分树栖型的鸟类都具备这个能力。目前,关于这些动物半脑睡眠的具体细节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当中,这个发现有望解决人类的失眠问题。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评论列表
自己在睡眠状态下受到猛禽的偷袭,大多数中小型树栖型猫头鹰就想到了一个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警惕的方法,那就是“半脑睡眠”。当然,并不是所有拥有“半脑睡眠”能力的动物都是为了警惕天敌,早
们最大的天敌就是鹰科下的猛禽了。为了防止自己在睡眠状态下受到猛禽的偷袭,大多数中小型树栖型猫头鹰就想到了一个可以一边休息,一边警惕的方法,那就是“半脑睡眠”。当然,并不是所有拥有“半脑睡眠”能力的动物都是为了警惕天敌,早在1964年科学家约翰·C·利利就发现海
现海豚在白天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休息,但是当时受制于条件,科学家并没有深入的研究。直到1999年,美国洪堡州立大学的P·唐恩·戈利观察到了海豚睁着的那一只眼能够与同伴灵活地进行眼神交流,这才确定了海豚是在利用一种一半大脑运作的方式。到了近些年,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才开始了用精密的仪器来测量鲸目成
头鹰吐出了难以消化的动物毛发以及骨骼~当然,半脑睡眠并不是猫头鹰特有的,所有的鲸目以及大部分树栖型的鸟类都具备这个能力。目前,关于这些动物半脑睡眠的具体细节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当中,这个发现有望解决人类的失眠问题。E
地转动寻找猎物,但是到了白天,猫头鹰就偃旗息鼓了。不同的猫头鹰栖息习性有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猫头鹰喜欢白天栖息在树洞里,有的喜欢栖息在岩石的缝隙里,不过大部分的猫头鹰都喜欢栖息在密林中的树枝上。而这些栖息在树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