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格室,蜂巢格室生态护坡单价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4
贵阳白腊河:从居民掩鼻过到白鹭竞来栖

3月29日早上,明媚的阳光洒在白腊河上,清澈的河水汩汩流淌;孩子在河岸上玩耍,沿岸田地里,油菜花开得正好,市民结伴在花海中拍照留念……

全长1.04公里的白腊河,北起北京西路小湾河大桥,南至贵州理工学院蔡家关校区,是阿哈水库重要补给水源之一—— *** 河的支流。过去,由于沿岸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等直排入河道,河水发黑变臭,成为让居民掩鼻的“臭水沟”。去年以来,云岩区生态文明建设局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让这条河流摘掉了“脏帽子”。最新数据显示,白腊河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氨氮等指标全面达标。

河床变深 自净能力大幅提升

经过治理的白腊河,河水清澈见底。相比其他河流,白腊河一颗颗鹅卵石铺就的河床有些特别。

过去,白腊河由于生活污水乱排、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河道堆积大量淤泥,淤泥逐渐沉降为河床,长年累月下来,河水发出阵阵恶臭。

白腊河杀牛房旁治理前

2017年10月,云岩区打响白腊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之一炮——河道清淤。4个月时间里,共清淤5万方,给河道来了一次彻底的“清肠”。随后,云岩区生态文明建设局经过一系列考察、勘测,开始着手打造可以净化水体的生态河床。

“白腊河采用的是一种叫做蜂巢约束 *** 的先进治理 *** ,生态河床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云岩区生态文明建设局局长黄筑森说。

白腊河杀牛房旁治理后

生态河床是用于治理河流污染的一种生态修复措施,采用生态垫等覆盖于受污染的底泥上,防止污染元素再次释放到水中;生态垫上种植水草等,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附着点,并增大微生物与水中悬浮有机污染物接触的面积,增强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的能力。“在清淤的基础上,铺上一米深的石块和鹅卵石,能净化水质,还能为水中微生物提供附着点,长此以往,河道能自我净化。”黄筑森说。

河岸变绿 净化水质涵养水源

沿着白腊河岸边漫步,只见芳草如茵,微风拂过,小草轻轻摇曳。以前“找不到下脚的地方”“脏乱差”的河岸,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弯腰细看,河岸上铺满一个个10厘米见方的小格子。

据了解,传统河道护岸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修葺,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河道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阻碍了水生态循环,阻断了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

白腊河原水泵房旁治理前

在白腊河,河岸底层铺反滤层禁止泥沙进入,中间安装蜂巢格室固土,最上层填入酸碱度适宜的土壤,土壤上种植植物。“河岸对于治理污染河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看起来像草坪,但其中‘文章’多着呢。”黄筑森指着白腊河河岸,卖了个关子。

原来,河岸上种植的是一种具有很强抗冲刷能力的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水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些植物还能吸收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将其转化为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

白腊河原水泵房旁治理后

“过去我们来这里现场检查,用‘一脚泥、一身臭’来形容也不算夸张。现在河岸整治过后,现场检查像‘春游’。”黄筑森说。

河水变清 野鸭白鹭纷纷来栖

站在高处俯瞰蜿蜒的白腊河,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有白鹭掠过水面。

一位当地居民说,治理后的白腊河,水质清澈,闻不到恶臭了,常常还有许多野鸭和白鹭来这里觅食。

白鹭是国家濒危保护鸟类,对水质、植被等环境要求极其苛刻。它们为何选择在白腊河栖息呢?这离不开云岩区下“狠”功夫,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

白腊河杀牛房处治理前

近年来,云岩区从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着手,全面打响生态保卫战:先后投入5亿元保护阿哈水库饮用水源,并对 *** 河水环境污染进行了大力整治,作为 *** 河支流,白腊河也成为治理重点;开展以“车、煤、烟、气、尘”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大气质量持续向好发展;推进环境监测监察严格执法,强化和加快环评 *** *** ,多渠道遏制新污染源产生。

白腊河杀牛房处治理后

截至2017年年底,云岩区森林覆盖率达35.58%、空气质量达标率96.1%、建成区绿化面积达4198.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6.83%;白腊河水质由以前的劣5类改善为3类。

“我们将坚持生态优先,守住生态底线,继续治理环境污染,守护青山碧水蓝天。”黄筑森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晨

延庆赛区“绿色”美化月底完成

来源:北京青年报

生态修复工程历时6年 共计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

延庆赛区“绿色”美化月底完成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来临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世界级体育场馆融入生机勃勃小海坨山的优美画卷。据市重大项目办透露,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接下来将进入美化、优化、精细化阶段。

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介绍,突出“绿色办奥”,把建设 *** 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同小海坨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是延庆赛区场馆建设工作的重要原则。赛区内更高海拔2198米,建设条件艰苦,生态修复工作的难度不亚于新建场馆工程。

该项工作于2015年开始至今,历时6年。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从建设伊始的生态调查到保护标准制定;从边建设边保护,再到生态修复工程,延庆赛区以七条雪道和市政道路周边的边坡为主要修复区域,共计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按照计划,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

大美之地

延庆赛区山林场馆画卷扑面而来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海坨山谷内一片生机勃勃,七条覆满绿色的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已经与周边林草融为一体,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平台周边、高山草甸,花草树木依旧茂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这条巨龙静卧在郁郁葱葱的海坨山脚,延庆冬奥村与山地新闻中心背靠青山,中式庭院静谧地掩映在山林之间,点点野花点缀在绿茵如毯的山坡上,伫立于此,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

建设者将赛区内的一草一木都当作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在工程建设开始时,对于赛区内受到扰动的植物更是进行了“一对一”的人 *** 化服务,根据每一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以及植物特 *** 进行了“私人定制”的保护。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 *** 方案”。

最美天际线

地下综合管廊守护小海坨

建设初期,延庆赛区内无水、无电、无信号没有任何基础设施。为了将工程建设和各种管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更低,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防止输水管线、电力铁塔、通信光缆等18路管线,一字排开翻山越岭,给小海坨这座青山“剃头”,北京冬奥延庆赛区选择建设了国内首条大坡度地下综合管廊方案。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一方面更大限度地压缩施工占地,使得7.9公里长的隧道支洞最小占地面积不足两亩。建设者克服了种种施工困难,将延庆赛区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全部放到地下,成为国内首条高海拔山岭隧道。冬奥管廊全长约7.9公里,铺设冬奥会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排放、电力、通信和有线电视转播等线路,成为支撑冬奥会场馆建设、赛事举办及赛后运用的能源“生命线”,减少了地面施工给海坨生态带来的扰动,留住了海坨山脉那一抹美丽的天际线。

科技创新

生态建设留得住可降解

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景观工程师赵瑞勇介绍,延庆赛区生态修复的区域多集中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及市政道路的边坡周边。赛区内修复区域总体海拔高,坡度大,更大坡度超过70度,新覆盖的土壤在雨季坡道固定较为困难。建设者提出“随建随修”的生态修复策略,依据场地条件,因地制宜。

对于坡度较缓的地方,直接将之前搜集的表土铺上或覆盖新的土壤,而后按照原有的植被 *** 进行播种修复;对于坡度在35度至45度的场地,选择蜂巢格室和生态袋的方式进行修复。

据介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7条雪道,占总体修复面积的二分之一。雪道作为一种特殊的边坡,与一般边坡相比,其坡面长、且坡度大,春末融雪水、夏季连续降雨都增加水土流失风险。为减少修复过程中强降雨对雪道的冲刷,建设者在雪道上设置了横向间隔约5米的排水沟,同时在雪道两侧设置纵向排水沟,使其形成汇流,并在条件允许的地势设置顺接的排水沟,使雨水排出。

北京第二高峰

亚高山草甸完美回归

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介绍,亚高山草甸是赛区内重要的一种植被类型,内含多种植物种群,主要分布在山顶平台、比赛出发区和技术雪道周边等高海拔地区。它就像这座山脉的绿色大衣,可以更大程度地固化水土,一旦被 *** ,恢复难度极大。为保护草甸生态 *** ,建设者决心将施工中受到扰动的草甸整体移出,等到建设工作完成时再让其回归。但是植物是有生命的,剥离后的草甸至回铺,中间有6个月的时间差,且山上正值隆冬,七、八级大风更是家常便饭,更低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剥离的草甸如何存活,这对建设者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现在来到山顶出发区,绿色的草甸与原有植被融为一体,草甸上独有的红色胭脂花随风摇曳,天地一色,似人间仙境。

成效初显

狍子、猴子已经开始造访

此外,建设者对于赛区内的动物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方案。结合施工建设形成的自然空间,开展动物通道建设和栖息地重建。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动物活动的特点,利用涵洞作为动物通道,利用施工废石、湿地重建爬行类动物栖息地。

赛区内安装人工 *** 50个,架设29台 *** 相机,多次监测到大、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2020年,一只狍子误入高山滑雪赛道中,山地运行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其救出,并将其送回密林之中。施工人员还在延庆冬奥村附近偶遇猴子,而且小猴子连续数日来到赛区觅食、嬉戏。

文/周学帅 摄影/周学帅 统筹/汪浩舟

不可思议的蜂窝网格,修公路为何要铺满土工格室?未来将大放异彩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d8b0g10000c8bri8jc77u9rld *** e8g","d *** ation":213.903,"width":960,"height":540,"file_size":32147056,"thumb":{"web_ *** i":"tos-cn-p-0000/26a243b6168 *** 934a2ab60b7401eaf5d","width": *** 0,"height":360,"i *** 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 *** 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 *** l":{"d *** ation":213.903,"file_size":23942057,"w": *** 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8ec0f021f013695a2b335b1af3869036","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藏乡处处焕新颜——甘肃省天祝藏区高质量和谐发展纪实

“团结是不变的初心,幸福是永远的追随,养育白云般的 *** ,生长七彩的藜麦,和谐融入锅庄舞中,感恩唱在酒曲歌里,喜迎藏乡美好的明天, *** 华锐走向新的时代……”

隆冬时节,行走在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下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高山牧场、 *** 新村、社区乡镇,一首雄浑悠扬的《 *** 华锐》在各族群众中传唱,让人的思绪在“英雄部落”的历史与现实中不断闪回。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地处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端、河西走廊门户,是 *** *** 命名的我国之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聚居着藏、汉、土等28个民族,因青藏、黄土、 *** 三大高原在此交汇,有“青藏之眼”之称,是黄河中上游流域和祁连山地区重要生态涵养区。

“天祝藏区和谐稳定发展与新中国发展进步紧紧相连。”天祝县委 *** *** 说,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是天祝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战胜困难、团结奋进的进步史。特别是 *** 的 *** 以来,县委、县 ***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开启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了 *** *** 、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在自治县成立70周年之际,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产业结构成功转型、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一个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天祝正在三大高原交汇处崛起。

着力培育发展与资源禀赋、各族群众生活习惯、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实现人与产业发展和谐匹配

天祝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属国家确定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是天祝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之一道“坎”。

“坚决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兄弟民族、不让任何一名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天祝县委、县 *** 始终坚持扛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当好“一线总指挥”,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全县脱贫攻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4年到2019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3.38亿元,减贫14336户54616人,3878户15114人易地 *** ,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3.8%下降到0.07%,今年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从攻坚深贫到即将实现脱贫摘帽,沉甸甸成绩的背后,是天祝县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

“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农牧民生活十分艰苦,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天祝县县长马扎西说。

怎么办?经过反复研判,县里决心大力抓好易地扶贫 *** ,啃下这块“硬骨头”。众所周知,易地 *** 最难的是, *** 群众离开世代生活的地方后,常年形成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以及精神状态,与新地方难以适应。

“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必须让易地 *** 的各族群众在新环境共享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马扎西说,县里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基础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在建好 *** 新村的基础上,把 *** *** 和产业培育结合起来,着力培育与地方资源禀赋、各族群众生活习惯及生产能力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实现 *** 群众与增收产业之间和谐发展。

“刚开始我担心搬下来不适应,生活没来源,待不住。”55岁的松山镇德吉新村村民苏万禄原本居住在海拔2900多米的安远镇南泥湾村, *** 前他靠种植青稞、油菜花和养殖山羊维持生计,年收入不足1万元。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苏万禄决心搬下山:“ *** 帮助盖了新房子,建了新村,还给选好了我能干的产业。”

德吉新村是天祝县为解决高深山区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实施南阳山片易地扶贫 *** 工程建设的12个安置点之一。天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徐润全说,为解决好 *** 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县里及早制定了适合 *** 群众能力的产业扶贫方案,搬出群众人均分配耕地1.5亩,户均建成一座种植或养殖棚,着力发展以舍饲养殖、设施蔬菜种植、食用菌栽培等为主的产业,确保 *** 群众有稳定可靠、可持续的收入。

“现在我和老伴儿搞了两座食用菌生产大棚,种植了9亩藜麦。这些活儿对庄稼人来说,学起来不难,干起来顺手,在家门口就能收入近5万元,日子过得很舒心。”苏万禄说,搬到新村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培育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不光是在生态 *** 村。”天祝县发改局局长王海峰说,近年来,天祝县抢抓国家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完善落实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发展“ *** 鸡马菜菌藜 *** ”八大特色产业,争取各类产业扶持项目43项,总投资5.04亿元。全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56.02万亩,贫困户完成特色农业种植8.76万亩。扎实推进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引进培育德青源、纯洁高原、甘肃天美等31家龙头企业,建设天美白牦牛产业园、藜麦扶贫产业园、臣祥滑子菇产业园、金鸡产业园等12个农业产业园。

记者在投资3.58亿元的藜麦扶贫产业园里看到,除了刚刚收获的藜麦,还有藜麦饼干、藜麦茶等休闲食品产业,甚至有藜麦白兰地、面膜等,藜麦的秸秆也在做青贮养殖试验。“全县种植藜麦6.4万亩,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40%,年产值达1.26亿元,涉及贫困户7300户3.01万人,户均增收8000元,人均增收2000元。”徐润全说,园区里建设了种质资源中心、种植中心、生产加工中心、技术标准中心(研发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促进藜麦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发展。

“目前,在天祝,县有产业体系、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王海峰说,天祝县有“中国高原藜麦之都”“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中国高原夏菜之乡”的美誉;“天祝原生”区域公共品牌叫响藏区;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七届农交会上,“天祝白牦牛”入选了“甘味”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独一份”,“天祝藜麦”入选“特别特”。一大批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布局已经形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同时,天祝县坚持把法治扶贫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推进依法治理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农牧民群众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尊法守法、崇尚文明蔚然成风,天祝藏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以绿色发展理念守好祁连山生态屏障,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天祝县森林覆盖率达34.26%,61.4%的国土面积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十分重要。

“像苏万禄等德吉新村的村民一样,数以万计生活在林缘区、生态脆弱区、高海拔区的贫困农牧民群众搬下大山,既改变了‘靠山吃山’的传统生产方式,走上转型发展的新路,更减轻了迁出地区生态压力。”马扎西说,实施生态 *** 易地扶贫 *** ,减少人畜对迁出地森林草原植被的 *** ,人地、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久造福藏区各族群众。

“天祝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既发展了产业,又保护了生态,还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王海峰说,县里专门编制了《天祝县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农牧民、产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和农牧民致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现在,村里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和中 *** 材种植,家家户户都搞旅游服务和中 *** 材种植。”天堂镇本康村村民秦金花说,她种了7亩 *** 材,丈夫就近靠旅游务工赚取收入。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天堂镇充分发挥临近天堂寺大景区的优势,深入发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将文化、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我们坚持立足生态保护培育发展产业,发挥地域优势,发掘藏传 *** 文化、丹霞地貌、峡谷景观、藏土民俗文化等各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发展苗木培育、中 *** 材等特色产业,实现人、产业与自然的和谐。”天堂镇 *** 张晓宏说。

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试验区的石门新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占76.9%。“过去住在山沟里,以放牧为主。”村 *** 支部 *** 郁元更说,前两年村里实施生态 *** 易地扶贫, *** 到了公路沿线,交通方便了,村里除了发展特色种养业、跑运输外,还发展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全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各民族的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好祁连山生态环境绿色屏障,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 *** 责任。” *** 说,在构建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全县大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 *** 659户,推进安置区、迁出区防护造林、矿山恢复治理、废旧宅基地复绿等,切实修复了生态创伤。

在天祝县炭山岭镇境内的千马龙煤矿,记者看到,昔日煤矿作业区和生活区早已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区。天祝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任作鸿说,千马龙煤矿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古城保护站辖区内,矿区面积达1.0235平方公里,其中99.4%的面积为实验区。该矿历经40多年的开发,于2017年8月关闭退出,拆除了设施设备,封闭了硐口,种植树木进行了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仅是天祝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项目之一。”天祝县 *** 副 *** 、自然资源局局长赵明军说,为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天祝县还实施了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18类生态保护重大项目,实施了生态 *** *** 安置工程、废旧宅基地整治复垦工程、林业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重要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草原综合治理和封禁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石门水库库区道路保护和修复上,采用先进的叠砌式蜂巢格室和直接覆土种草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植被107亩,造林50亩。”天祝县水务局局长冯守杰说。

同时,天祝县对核心区59户农牧民群众进行了 *** 安置,对确权到户的4.76万亩草畜平衡草原全部实施禁牧;严格落实了草原休养保护政策,大力宣传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减畜和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使牲畜存栏量减少了4.11万头(只),存栏数同比下降4.2%。

“为打好全域生态文明建设主动仗,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天祝县坚持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 *** 。” *** 说,全县上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在华锐大地落地生根。

发挥好长期以来形成的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载体,实现各民族团结和谐稳定

天祝县地处河西走廊门户、丝绸之路要塞,是丝绸之路上 *** 东进、中原文化西抵的重要节点,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融合的鲜明地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华锐文化。

“回溯历史,察古观今。天祝各民族之间呈现着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不同民族成员在居住地上交错分布,在生产方面团结协作、经济互补,在生活中形成亲密的社会纽带,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包容与影响,在情感上相互交流交融,具有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显著特点。” *** 说,回顾自治县近70年的发展历程,在 *** 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坚持团结统一和依法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天祝县藏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民族区域自治 *** 对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祝县着力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环境,积极创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马扎西说,无论来自高原牧区还是来自河谷农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喜欢、与能力相适应的产业,相互尊重风俗习惯,相互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群众 *** *** *** ,形成了人与产业、自然和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局面。天祝县先后5次被 *** 命名为“全 *** 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18年被甘肃省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用发展的办法维护藏区稳定,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团结。”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镇,天堂镇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后盾,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筑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镇本康村居住着汉、藏、土、蒙4个民族的群众。村民马占彪说:“我之一个办农家院,先后带动村里各民族群众兴办了14家农家乐和7个农家客栈。”

一开始,村里鼓励各民族群众参与乡村旅游,马占彪带头办了农家院,一年纯收入达6万多元。然而,富起来的他并没有忘记村里的各族群众,他帮助大家办农家乐,并在自家客流量大时,主动将客源分流给其他农家乐,“我这样做就是要让村里各族群众共同发展、互助共赢。”

“我为全村的发展忙前忙后,就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本康村 *** 支部 *** 段全顺说,这些年村里人居环境好了,旅游、中 *** 材等富民产业发展起来了,各民族群众也富了,村委会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共乐,团结互助。

在华藏寺镇寺滩村社区的居民心愿栏里,记者发现双眼有残疾的土族居民韩存选的心愿是希望享受残疾补贴。社区干部王尕妹了解后,及时与 *** 门沟通,将韩存选纳入残疾人补贴范围。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云丹卓玛说,寺滩村社区坚持推动民族团结进小区、进楼院、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深化民情流水线,心愿栏让居住在社区的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民族团结的好处。

多年来,天祝县民族中学每学期开学都举办“民族团结开学之一讲”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 *** 的民族政策,提高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识,让民族团结工作进校园、进课堂,入脑入心。天祝县藏医院积极传承和发扬藏医 *** 文化精髓,以优质、价廉、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赢得各族群众的认可。为健全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天祝县在打柴沟镇创立了全县首家“道德储蓄所”,通过对道德量化积分,建立关爱回馈机制,激发各民族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厚植文明向善的道德土壤,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唱好民族团结好声音,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天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童瑜善说,目前,天祝县在抓喜秀龙镇、安远镇、教科局、民族中学、天堂镇本康村、寺滩社区、石门寺等20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上,进一步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展厅、文化长廊、文化墙、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法治书屋等实体化宣传阵地,各创建点依托乡镇 *** 校、道德讲堂、文体活动等平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宣讲、主题征文、书画展、文艺汇演、运动会及传统 *** 会等系列活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在藏区日益浓厚。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未来。天祝县藏区将依托地理起点优势,打造河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走廊展示窗,努力把我国之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建设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 的示范县,藏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蜂巢约束 *** ,土工格室工程如何应用

1、 处理半填半挖路基

在地面自然坡度陡于1:5的斜坡上修筑路堤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M时,分期修建或改建公路加宽时,新旧路基填方边坡的衔接处,应开挖台阶,高等级公路台阶宽度一般为2M,在每层台阶水平面上铺设土工格室,利用土工格室自身的立面侧限加筋效应,更好的解决不均匀沉陷的难题。

2、 风沙地区路基

风沙地区路基应以低路堤为主,填土高度一般不就小于0.3M.由于风沙地区路基修筑的低路基及重承载的专业要求,采用土工格室可以对松散填料起到侧限作用,在有限的高度内保障路基具有高的 *** 和强度,以承受大型车辆的荷载应力。

3、 台背路基填土加筋

采用土工格室可以更好的实现台背加筋的目的,土工格室与填料间可以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有效减少路基与构造物间的不均匀的沉降,最终才能有效缓解“桥台跳车”病害对桥面的的早期冲击 *** 。

4、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

在多年冻土地区修筑填方路基,应达到最小填土高度,以防止发生翻浆或引起冻层上限下降,致使路堤发生过量沉降。土工格室特有的立面加筋效应和有效的落实的整体侧限 *** ,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确保在某些特殊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并使填土具有高品质的强度和 *** 。

5、 黄土湿陷路基处理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过湿陷 *** 黄土和压缩 *** 较好的黄土地段时,或高路堤的地基允许承载力低于车辆协力荷载和路堤自重的压力时,还应按承载力要求对路基进行处理,这时土工格室的优越 *** 就彰现无疑了。

6、 盐渍土、膨胀土

采用盐渍土,膨胀土修筑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肩及边坡均采用加固措施,格室的立面加固效果是所有加固材料中更优异的一种,而它具有优良的耐腐蚀 *** ,完全可以满足在盐渍土,膨胀土修筑高等公路的要求。

建成后超2万人将受益!巴彦淖尔这项工程正加速推进中

初秋8月,在乌拉特中旗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项目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头顶烈日,选用表面平整粒径适宜且粗细均匀的石料按照干砌片石的标准进行摆放堆砌。


据了解,项目总投资27400万元,已完成投资11737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土方外运345万m3、河道清淤疏浚14.131公里,格宾石笼10450方,蜂巢格室145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650方……



在德岭山,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各标段近百名建设者正加班加点奋战,施工进度全面提速。


德岭山镇地处乌不浪口沟、海流图沟下游,每到雨季来临之际,特别是强降雨天气,由于乌不浪口、德岭山水库蓄洪功能不足,及下游的行洪道不畅,使得洪涝灾害成为制约农牧民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位于德岭山镇的四义堂村、大圣村、胜利村、苏独仑嘎查的乌拉特中旗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项目,主要建设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河道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岸坡整治,防污控污与人文景观六项内容。随着项目的逐渐完成,可以改善德岭山镇水库、乌不浪口水库2个水库泄洪区,修复乌不浪沟、海流图沟2条水系,共涉及1个工业园区和4个行政村,受益人数达2万多人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正徐徐展开。



来源:乌拉特中旗发布

编辑:乔鸿

生态修复完成近八成

人民日报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贺勇)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面积达到任务总量的77.09%,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作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赛区秉承“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场馆与小海陀山完美相融的自然之景。

延庆赛区位于小海陀山崇山峻岭之间,为保护赛区自然资源,减轻施工带来的生态干扰,延庆赛区从建设之初便开始规划生态修复。建设单位北控集团始终将生态修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组织专家针对延庆赛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核心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责任矩阵表》,涉及具体措施54项,力争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降至更低。

“生态修复是对受到赛区建设扰动的植被进行修复与复原。”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组总监梁德栋介绍,延庆赛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前先开展表土剥离和收集工作。表土中含有丰富有机物、有助于植物生长的微生物菌群、可能生根发芽的 *** 等。开展生态修复时,这些表土将被重新覆盖回修复区域,加速当地生态 *** 恢复。

梁德栋介绍,赛区根据不同坡度场地采取3种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在坡度较缓处,直接覆盖表土或新的土壤,此后按原有植被 *** 进行播种修复;在坡度35度至45度场地,使用蜂巢格室和生态袋进行修复。蜂巢格室是采用像蜂巢形状的网格对表土进行加固再进行播种修复,可自然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袋是将土壤和植物 *** 按比例混拌后装入环保袋,将环保袋铺在修复区域后,待到适宜季节长出植被;在45度以上的土石或岩质边坡区域,采用客土喷播形式将土壤、肥料、有机质、黏合剂和 *** 按适当比例混合后,由机械 *** 至修复坡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赛区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已修复区域植被长势良好,草木繁茂。 *** 监测发现一度消失的狍子和斑羚已经重新回到了赛区内。

「陇原环保世纪行」“蜂巢”护坡涵养水源 武威天祝保护生态有妙招

本网记者 宋芳科 文/图

走进武威天祝石门水库,岸坡上堆砌着密集绿色格子,上面长满野草,由于看上去像蜂巢,所以又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蜂巢格室。

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蜂巢格室的堆砌,为植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带来绿色护坡保护了石门一池碧水,为天祝县居民安全用水带来源头保障。

从一个小蜂巢格室出发,到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局入手,武威市天祝县正在用实际行动打响碧水保卫战。

蜂巢格室治理护坡(受访单位提供)

11月5日下午,武威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薛庭和同事来到天祝石门水库取样。

薛庭说,每个季度他们都会到水库取样送中心检测。2019年他们前三次取样检测,石门水库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这次是第四次取样,目的是保障天祝县居民饮水安全。

石门水库是天祝县城居民、工业园区、周边乡镇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好这片水源,对天祝人民来说意义重大。

工作人员在石门水库取水

天祝县水务局副局长王有忠说,2018年9月,依托祁连山国 *** 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难得机遇,天祝县对石门水库周边岸坡、道路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在祁连山国 *** 园体制区域生态 *** 进行整体保护和 *** 修复的同时,也提升了石门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而蜂巢格室的治理模式就是创新之一。

蜂巢格室岸坡治理负责人高兴平说,蜂巢格室更大的好处就是保水保土,别看岸坡外只有一个巢格,其实里面还有两个巢格填充了沙石,这样不仅具备稳定 *** 还能保水锁水,外面的蜂巢格室填土后就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空间。相对原来水泥护坡,蜂巢护坡则与自然融为一体。

据介绍,天祝县石门水库共完成蜂巢格式叠砌6.35万平方米,种植金露梅和山柳34万余株,有效解决了部分山体 *** 问题。

炭山岭,一个名字听上去都有矿的地方,一直以来都因为出产煤炭而著名,当地群众表示,以前从炭山岭沟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黑色。

天祝县千马龙煤矿就是炭山岭上的一家煤矿企业。在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中,这家煤矿由于部分在保护区实验区被关停。

天祝县自然资源局炭山岭所长王建全表示,在对该矿区关停拆除和生态修复中,他们先后共拆除房屋667间23287平方米、地坪25145平方米、围墙590米,拆除轨道500米、风机4座、集装箱11组、电线杆54根、输电线路7630米,清理垃圾35870立方米,覆土98000立方米,播撒草籽1200公斤,种植松树42000棵,拉设围栏8013米,治理恢复面积462亩。

11月5日,曾经的千马龙矿区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一条清澈的河流沿着山间流淌,据工作人员说,这条小溪流最终将汇入大通河。

千马龙煤矿整改前(受访单位提供)

千马龙煤矿整改后(受访单位提供)

同样曾经的天祝石门森林公园广场也被拆除不见踪影,取得代之的是云杉和野草。

据介绍,石门森林公园已清理拆除全部地面建筑物、构筑物。覆土面积18715平方米,种植云杉4070株,金露梅18000株,种植披碱草18715平方米,安装铁丝围栏323米。

这些保护祁连山的措施最终亦保护了水源。

天祝石门森林公园整改前后对比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

来源:新华网

9月27日,工作人员在延庆赛区将装有土壤和植物 *** 的生态袋植入蜂巢格室。 当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已完成67%,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为保护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延庆赛区从建设伊始便规划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9月27日,工作人员在延庆赛区内种植树木。 当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已完成67%,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为保护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延庆赛区从建设伊始便规划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是9月27日拍摄的延庆赛区的秋日景色。 当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已完成67%,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为保护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延庆赛区从建设伊始便规划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9月27日,工作人员在延庆赛区进行生态修复工作。 当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已完成67%,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为保护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延庆赛区从建设伊始便规划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9月27日,工作人员在延庆赛区整理装有土壤和植物 *** 的生态袋。 当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已完成67%,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为保护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延庆赛区从建设伊始便规划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9月27日,工作人员在延庆赛区内查看植被生长情况。 当日,记者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获悉,目前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已完成67%,预计明年夏季全部完成。 为保护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自然资源,降低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扰动,延庆赛区从建设伊始便规划启动生态修复工程。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曾经“四无”小海陀,如今这模样

山林之间,曾经亲手挖起的表土又回归故土,撒上 *** ,绿草如茵。山顶之巅,亚高山草甸剥离保护再回铺,长出嫩芽,鲜花漫山。夏日的延庆,一碧万顷,满目葱茏。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顶,更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延庆赛区生态修复是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一项工程,历时6年。成千上万的冬奥建设者、专家、村民,投入到庞杂的赛区可持续工作中,他们边建设边保护,完成修复面积214万平方米。让山依旧青、水依旧绿,是他们对这片山林的绿色承诺。

蜂巢格室,蜂巢格室生态护坡单价-第1张图片-

建设难度更大:几乎没有可供攀登的路

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中建设难度更大的,曾是无水、无路、无电、无通讯的“四无”赛区。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冬奥场馆建设没得商量的“铁律”,生态修复工作也一样。

如何践行“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理念?“要将因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更低。”市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泉介绍,2016年,在动“之一锹土”之前,林业、水土、生态专家先期开展了前瞻 *** 工作:生态环境本底调查。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和同事们就是其中一个团队。在建设前,小海陀山上几乎没有可供攀登的路,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为了尽可能充分地收集动植物样本情况,2015年10月,张志翔之一次徒步进入小海陀山顶。第二年,他们接受延庆区 *** 委托,正式进驻进行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 *** 摸底调查。100多人的团队先后加入。没有路,大家只有绕道河北,从小海陀山坡度稍缓的另一端登顶。

就这样,专家团队对赛区内动植物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摸清了赛区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征,以及土壤、水文等关键数据,为生态 *** 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随后,赛区核心区总体规划54项环保措施确定,其中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技术方案、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外来物种防控方案等。214万平方米、175处生态修复地块,全部落在了一张图上。

植物: “私人定制”,313棵树木“回迁”延庆冬奥村

2017年4月,延庆区张山营镇上板泉村8号地作为迁地保护基地,迎来了之一批“植物 *** ”,同时还移植了762棵树木至新修建的冬奥森林公园。

如今,在延庆冬奥村内外,榆树、椴树、核桃楸等313棵树木在此“安家”,它们是今年二三月份陆续移植回来的,现在被种在树池里精心看护着,每棵树都有编号。而在小海陀山脚下的冬奥森林公园中,从赛区移栽下来的300多棵珍贵树种正遍植其间。

这得益于“私人定制”的保护。根据植物特 *** ,冬奥建设者提供了人 *** 化“服务”。对于生态环境好,受施工扰动小的植物进行原地保护,使之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让的树木,则制定了“ *** 方案”。

建设方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的景观工程师赵瑞勇已在小海陀山奋战了700多个日夜,他和团队负责的工作就是踏勘、移栽复种树木、修复山地。

保证进入赛区的苗木质量和效果,是赵瑞勇日常工作最关键的部分。“什么气候条件适合哪个树种生存,都是有讲究的。”赵瑞勇说,虽然每个点位的情况在施工图纸中都标出来了,但延庆赛区地形太复杂,图纸上的信息未必精确,加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周边大部分山地边坡达到45度以上,甚至有的区域超过70度,这些全靠人工勘探。赵瑞勇和同事们就一步一个脚印现场走访,根据现场情况做好记录,再反馈给施工单位。

在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下,24272株乔木迁地移植,11027株灌草近地移植,目前这些植物都由专业园林单位在精心养护。

土壤:“全手工”回收8.1万表土再回用

山区表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剥离的表土进行回收,不仅可以恢复原有植被,而且能避免外来生物的入侵。建设者聘请专家编制各区域的表土剥离方案,首次提出高海拔全范围剥离,对施工影响区域能剥尽剥,最终实现了原土、原地、原样回填。

其实,表土剥离工作是一项精细活。“表土的下层是沙层,为了保留精而又精的黑色表土,大家全手工开挖,一点一点地将表土挖起,装袋、编号。”赵瑞勇说,建设初期赛区内无水无路无电,自然条件恶劣,有的地方施工机械无法上至高海拔地区,只能人力背出进行储存。历时一年时间,共计剥离表土8.1万立方米。这些表土现已全部回用,成为海陀山恢复原有生态的关键因素。

表土的“回归”十分有讲究。延庆赛区生态修复的区域多集中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道及市政道路的边坡周边。海拔高,坡度大,更大坡度超过70度,新覆盖的土壤在雨季坡道固定较为困难。只有“随建随修”,依据场地条件,因地制宜。

坡度较缓的地方稍简单,直接将之前搜集的表土铺上或覆盖新的土壤,而后按照原有的植被 *** 进行播种修复。对于坡度在35度至45度的场地,就以蜂巢格室和生态袋的方式进行修复。

赵瑞勇介绍,蜂巢格室是采用像蜂巢形状的网格对表土进行加固,再进行播种修复,这种蜂巢格均为可降解物质,不会对赛区造成环境污染。而生态袋则是将土壤和植物 *** 按比例搅拌后,装入环保袋,填满后的环保袋铺在需要修复的地区,待到适宜的季节就会生长出植被。

而对于45度以上土石或岩质边坡,只能以喷播的形式,将土壤、肥料、有机质、黏合剂和 *** 按适当比例混合后,按一定的厚度用机械 *** 至坡面。之后会被覆上一层植物纤维毯,既进一步保证减少土壤流失,又可以对 *** 起到保温作用,减少水分的挥发,利于后期生长。

草甸:移出再回归,剥离的草皮挺过了严寒

乘缆车进入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顶,这里也是高山滑雪中心的出发平台。一眼望去,绿色的草甸与原有植被融为一体,草甸上独有的红色胭脂花随风摇曳,美不胜收。

“这是亚高山草甸,赛区内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内含多种植物种群,主要分布在山顶平台、比赛出发区和技术雪道周边等高海拔地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介绍,这些草甸就像这座山脉的绿色大衣,可以更大程度地固化水土。

很难想象,这片草甸也曾离开过此地。“因为这个地方要修路。我们要将草甸剥下来,放到其他地方,等施工完了之后,再放回去。”张志翔说,为了将这片草甸整体移出、再回归,大家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剥离后至回铺,中间有6个月的时间差,且山上正值隆冬,七八级大风更是家常便饭,更低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

2018年10月,这项工作正式开始。在剥离过程中,草皮块的大小和厚度是掘取草皮的关键点,施工中保证所取的草皮块尽可能大,一般规格为35厘米×40厘米,厚度为20厘米至25厘米,以保证所取草皮的厚度大于根系深度,避免切割根系,保证回铺后的存活和生长效果。之后,将这些草皮堆叠起来,高度不高于1.5米,并用腐殖土填塞缝隙,存放在无草甸植被的阴坡平缓 *** 地表,草皮浇水封冻,用加厚无纺布覆盖。同时,选取合适规格的草皮进行装袋,周围用装有腐殖土的吨袋压实围在草皮的一圈,预防冻害。

2019年4月,经过一个冬季的考验,建设者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掀开了覆盖草甸的无纺布。他们激动地发现,这些草甸长出了新的嫩芽,技术终于取得了成功。之后,亚高山草甸实现了完美“回归”,3500平方米草甸全部回铺,这项技术还成功申请了专利。

动物:重建栖息地,安装人工 *** 建起动物通道

在冬奥赛区的 *** ,其实还有一个团队,密切监测着生态环境对周边的影响。

延庆区张山营镇村民刘大计和队友每天早上8点半出发上山,按不同的线路巡护,放置 *** 相机,输入 *** 里再传入办公群。“我们在相机里看到了斑羚、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刘大计开心地说。

结合施工建设形成的自然空间,建设者开展了动物通道建设和栖息地重建。考虑到动物活动的特点,利用涵洞作为动物通道,利用施工废石、湿地重建爬行类动物栖息地。赛区内还安装人工 *** 50个,架设29台 *** 相机,多次监测到大、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包括狍子、猴子、野猪等。

赛区周边的水质情况也是生态监测的重要一部分。刘大计自2017年1月就分配到塘子沟巡护站工作,而经过专业人员的科普他才意识到,平时见到的“杂草”原来是水毛茛。“水质好,它才能长出水毛茛。水质差一点儿它都出不来。”刘大计说。

眼下,延庆赛区四大场馆正在进一步完善中,生态修复工作也进入美化、优化、精细化阶段,看着北京2022冬奥会就要在家门口举办,刘大计和村民们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这儿风景一天天变美,我们对张山营镇、对延庆的未来充满期待!”

标签: 蜂巢 护坡 单价 生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