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恩俊
我的家乡没有茱萸,不过在上小学前我就读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的名句,熟悉了“茱萸”这两个字。后来知道它是一种了不起的植物,不仅能入 *** 祛病、制酒养身,古人还把它作为祭祀、佩饰、避邪之物,和菊花并举风行于重阳节俗。
今又重阳,望着盛开的菊花,自然也想起茱萸,便在重阳诗词里追寻它的影子。发现唐之前,描写茱萸的诗很少,文献的记载却较早。
早在《周礼·内则》中就有“三牲用樧”的记载。周代祭祀之制,是把 *** 猪“三牲”放在祭板上,将煎过的茱萸等八种美果放在祭盘中用于祭祀,可见那时人们就视茱萸为非凡之物了。
说起茱萸的 *** 用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吴晋本草》等著作中,已有记载和赞美之词。后来东汉“桓景带一家人于九月初九戴茱萸囊、登高山躲过灾难”的故事传开后,这一情节被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过,茱萸又被当作辟邪驱 *** 魅的护身符,被称为“辟邪翁”,它和“长寿花”的菊,一花一果夺艳于重阳。
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成犒赏全军的奖品,有诗曰:“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储光羲《登戏马台作》)。
可见,茱萸在中 *** 俗中的地位与菊花相比并不逊色。既如此,茱萸在唐之前怎么没能像菊花那样灿烂于诗人的字里行间呢?
疑惑之时,就想起了翻阅余光中先生的文章《茱萸之谜》,见文中有云:“重 *** 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渊源颇深,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我想,屈原曾在《离 *** 》吟唱“椒专佞以慢幍兮,榝又欲充夫佩帷”的诗句,把榝(茱萸)斥之为恶草,许是与之影响有关吧。而到了唐朝,被屈原斥之为恶草的茱萸陡然变成了芬芳之物。此时的诗人都喜欢用茱萸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心境,一首首关于茱萸的好诗目不暇接。
张说作《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中两首提到茱萸:“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杜甫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也三次提到茱萸。
唐朝诗人中关于茱萸的诗句数不胜数,从诗中也能看出,重阳节 *** 茱萸之风,在唐代民间很普遍。用王维诗中的“遍 *** 茱萸”四字盖之,恰如其分。
宋代以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衰减,但从明代申时行《吴山登高》诗中的“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登高胜事夸。郡人齐出唱歌曲,满头都 *** 茱萸花”,以及清代吴伟业的《丁亥之秋王烟客招予西田赏菊》中的“秔稻将登农夫喜,茱萸遍 *** 故人怜”的诗句来看,茱萸之风在明清时期的一些地区依然盛行。
那么,古诗里说的“遍 *** 茱萸”,是往哪里 *** 呢?那遍 *** 可不是什么地方都 *** ,究竟在何处 *** ?怎么 *** 呢?这在唐诗里看得很清楚。
朱放的“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 *** 茱萸”,权德舆的“他时头似雪,还对 *** 茱萸”,耿湋的“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那敢 *** 茱萸”等,由此可知唐朝 *** 茱萸是 *** 在头上的,是 *** 在发际之间。发际间哪里呢?再看卢纶的“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簪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原来唐人是将茱萸 *** 在发簪上的。
白居易在《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诗中也说:“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清学者郑珍注:“谓盘鬟如环”,即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的环形髻。王昌龄的“茱萸 *** 鬓花宜春”、戴叔伦的“ *** 鬓茱萸来未尽”、李白的“ *** 鬓伤早白”等,都说明茱萸是 *** 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的环形髻上的。
在唐之前,茱萸作为重阳节特有的辟邪饰品,更多的不是“ *** ”在头上,而是臂缠或是身戴。众所周知,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里记载的一个传说,那个传说里的细节是将装着茱萸的彩色布囊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躲避灾祸。
可见茱萸“ *** ”在头上,是后来的事情,至于从何时起,无考,但见晋时周处的《风土记》中有语:“九月九日折茱萸以 *** 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综观古诗可见,“ *** 茱萸”之风唐朝最盛。
茱萸主要分吴茱萸、山茱萸两种,风俗里的茱萸又究竟是哪种呢?这在古诗里同样能找到依据。早的有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宛转歌》:“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五代徐铉《茱萸诗》:“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等,这些诗句,均写出了茱萸气味芬芳的特点。
吴茱萸果实成熟期散发明显的香气,正符合诗中描述,而山茱萸几乎是无味的。尤其是司空曙在《秋园》诗中的描述:“强向衰丛见芳意,茱萸红实似繁花”,更说明茱萸果实分瓣、熟似花开的又一明显特点,这正像吴茱萸具有果瓣形状,而山茱萸却是单一核果。据诗所见,古人重阳节 *** 的正是诗中所说的有芳香气味的吴茱萸。
沿着茱萸的诗韵节律,步步深入,就嗅到了茱萸的酒香。从宋朝苏舜钦的“欲言无上策,且复醉茱萸”里,可以感受痛饮茱萸酒的醉容;从唐朝白居易的“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里,可以分享重阳小酌茱萸酒听竹曲的那份惬意……最后,我的目光惊讶于唐朝张谔《九日宴》的诗句:“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原来古代的重阳节,是如此醉人的节日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是如何被人抛弃的重阳节这天,有网友诗兴大发,赋诗一首发在群里,其中有“茱萸”云云。我忍不住问了一句:茱萸是什么?你见过么?网友很不高兴地反问:“遍 *** 茱萸少一人”你都不知道么?那是王维的名诗,特别是因为选编进了语文教材,而且是必背篇目,自然要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问题是,唐朝的王维在重阳节 *** 茱萸,跟我们现在过重阳节有什么关系?你不要说 *** 茱萸,就是连茱萸都没有见过,你写重阳诗也来一个 *** 茱萸?看来,无论是 *** 还是成年人,动笔为文,生搬硬套,都是通病。
我从小生活在乡间,对山乡的花草树木应该是熟悉的。特别是小时候,经常上山砍柴,对于山中的草木野果,可以说非常了解。可是,对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遍 *** 茱萸”,从当 *** 到后来当老师,读到此句,都会对茱萸感到陌生。说实话,我从来不知道山上哪种植物叫茱萸,是不是我生活的乡间,就没有茱萸这种植物呢?可是,经过查询,又说茱萸在江西也有分布。我怎么就从来没有见过茱萸呢?话说,真 *** 过茱萸的人,又有多少呢?
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最早可能见于《西京杂记》,后来,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也有记载,可能是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唐诗中,重阳节 *** 茱萸的诗句最多,宋诗中也有不少。在元代以后,在诗文就很难见到重阳 *** 茱萸的习俗,时至今日,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早就被彻底抛弃了。
在古代,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可能与驱疫辟邪有关。现在看来,端阳、重阳,都带有一个“阳”字,似乎是寓意吉庆。事实上,恰好相反,古人认为端阳、重阳,都不是吉庆之日,而是会招致灾祸,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凶日。看来,节日与吉日,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重阳登高的习俗,就是为了登高以辟灾祸。因此,古代过重阳节,一定不会有今天这种喜庆热闹的氛围,而是心怀不安,小心招灾惹祸。
作为驱疫辟邪之物,重阳 *** 茱萸,可能还是取其辛香之气。跟端午节挂菖蒲艾草类似。随着社会发展,人在自然面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们在特定时节中对灾祸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弱化,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哪有什么灾难,有什么好怕的?驱疫辟邪的习俗就会渐渐淡化。
现在,端午节挂菖蒲、艾草的习俗依旧流传下来,饮雄黄酒,因为雄黄有毒,人们抛弃这个习俗也才是近几十 *** 。可是,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则早就不存在的。这可能就是我们对茱萸感到陌生的重要原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风俗在流传过程 *** 现重要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事实上,古代一些重要的节日,都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比如,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比清明节还要重要得多。可是,寒食这个重要的节日,今天还有谁会去过这个节日呢?现在, *** 茱萸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也就毫不奇怪了。
顺便说一句,重阳敬老的习俗,是现代人造出来的新民俗,追根溯源说起来,距今不到40年时间。
知否· *** 中国节丨重阳节是“敬老节”又是“茱萸节”,你见过真正的茱萸么?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西部网讯(记者 王慧)今天(10月4日)是重阳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又名“茱萸节”,王维诗中就有“遍 *** 茱萸少一人”,那真正的茱萸长什么样呢?古代的重阳节有什么样的敬 *** 俗?它们有着什么寓意?一起来听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怎么说。
编辑:刘思雨
本文来自【西部网(陕西新闻网)】,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九九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一些讲究,你知道吗?为啥要 *** 茱萸呢?重阳节记忆
九月的冷风拍打在脸上生疼,独自徘徊在异乡的马路上,看到小贩在吆喝:卖香囊了,卖香囊了。这才蓦然醒来,身在异乡又一载,又到九月重阳节,突然想起了家乡的 *** 亲,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
诗人王维写诗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小时候不懂,觉得登山望远,都是为了看看家乡的面貌而已,我记得爷爷拉着我从山脚一直爬到山头,看见小小村落在狭长的山谷中孤单而立,像极了漂泊的孩子。爷爷告诉我: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想在大山外面的亲人了。
我嘟囔着小嘴问爷爷:为什么呀,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从那时候起,就永远记住了,九九重阳节,想念的亲人,在外面还好吗?如今,爷爷早已经离开人间,每到一个节日,都会给爸爸妈妈打个 *** 问候一声,吃饭了吗?今天怎么样?
简单的问候背后,是深深的思念,在重阳节这天,更会加深这种情感,默默道:孩子不孝,身在异乡,漂泊在外,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你们。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到孩子学有所成,等到孩儿功成名就回乡时,希望你们一切都好。如今,陪着朋友登高,携着茱萸草,尝着菊花酒,更想家了。
重阳节释义
重阳节又叫“重九节,顾名思义,因为这天是九月初九。也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古人眼里,“九”谐音“久”,这是一个好日子。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北师大的萧放教授曾说,重阳习俗的原型是古代人们祭祀的一种仪式。那么最早是来源于哪里呢?
据《后汉书》记载,农历九九重阳节的形成,传说和汉代费长房及 *** 桓景有关,费长房学医会道,可治重病,有一天费长房看到 *** 谓景身上有灾,就说: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九月初九这天,你家里会有灾祸发生,想要消除此次灾祸,就要去登山,还要带着茱萸草,喝菊花酒才可解。
这位 *** 就按照师父的做法每年如此。这对后人的影响很大,慢慢就流传了下来。也有人说,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在古代还有拜神祭祖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不仅有思念亲人的情感,还要敬爱老人。
重阳节历史
关于重阳节的历史在史料中记录较广,宋朝《武林旧事》中详细描绘了南宋皇宫隆重地过节的场面,书中写道:“于八日作重九排当”,清朝的时候,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在九九重阳当天,皇帝要亲自登高。
隋朝诗人崔善为写道: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诗中写了诗人在九月九的所见,重阳节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唐代,诸多诗人把以重阳作诗,最为著名的有王维。
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
诗中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到了重阳又急切思亲的情感,可以看出,在唐代就已经有登高祈福, *** 茱萸等习俗,可见在唐代,重阳节已经成为了重要节日,当天会和朋友一起登高,在高山之上,触景生情,倍加思亲。
宋代诗人苏轼也在诗中写道: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苏轼用豪迈的诗句字里行间表达了在重阳节的日子里,对古今友人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中经常出现的茱萸到底是什么呢?
重阳节习俗
随着重阳节的传承,如今重阳节已经变得和冬至节,清明节等同等的重要,也流传下来了诸多的习俗。
登高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所作的大量诗篇中都描写了在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相传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出门尽可能到高的地方,才能得到平安,根据费长房和桓景的故事,也只有登高才能化解凶祸。
*** 茱萸
茱萸到底什么呢?据史料记载,茱萸是一种中草 *** ,并不是一种草类植物,而是一种大树。据说云台山有座茱萸峰,在九月九日众多游客都会去登高,会看到诸多的茱萸树,而且还会开花结果,茱萸果也是一种 *** 材,茱萸果是红色果实,大部分都有 *** 用价值,可以补肾健胃等,那么在诗句中“遍 *** 茱萸少一人”说的应该就是茱萸的叶子。
戴香囊
传说茱萸叶有很浓的香气,古人会把茱萸叶塞到香包内,做成香囊。据说将这种东西带在身上有辟邪的作用,如今流传下来,现在的人不管是在端午还是重阳节,都会习惯买一个香囊带在身边。
喝菊花酒
菊花是秋季更具有 *** *** 的植物,古人把菊叫做“候时之草”,在古人眼里,菊花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在道教的思想里,菊更被尊称为不老草,所以赏菊和菊花酒就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所谓菊花酒,就是用菊花和糯米等酿制而成的酒,古 *** 称为长寿酒,不光有健脑养身的作用,也有延缓衰老的点滴功效,所以在现在被人尊称为吉祥酒,
如今,重阳节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样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登高 *** 茱萸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更多的游子都会在重阳佳节,给家人打个 *** 问候一声,或者回家和家人团圆一下就已经非常幸福了。再想起来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乡情更加的强烈了。
重阳节:这些习俗你记得多少?寒露过后,黄花红叶,妆点秋光,重阳来到,又是一年登高望远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为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1
重 阳 来 源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民间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在 *** ,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2
重 阳 习 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 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 *** ,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 *** 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 *** 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更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 *** ,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 *** 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3
重 阳 谚 语
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风吹满天哮。
4
重 阳 传 说
九九重阳节是传说中轩辕黄帝逸仙之日,也是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祭拜人文始祖的传统 *** ,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传说呢?
【传说一:求寿说】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传说二:辟邪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
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
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 *** 了瘟魔。
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每到九月初九,人们就把茱萸 *** 高处,洒上菊花酒,慢慢的,这个风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金秋黄花格外香。
又是一年重阳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别忘了陪伴家人,登高望远,吃糕赏菊,把酒话桑麻。
来源: 丽江市气象台
重阳节登高敬老 *** 茱萸,要了解节俗背后的历史,莫将复兴变成表演今天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茱萸节、老人节。这一节日的确定与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有密切联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节日才定型。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宴饮和 *** 茱萸,后来,重阳节又与仲秋养老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奉养老人成为重要节俗。这些节俗都是怎么产生的?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一、重阳节的节日流变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每逢重阳节,人们都会进行登高、饮宴、赏菊、敬老等活动。但提起重阳节的起源,具体细节已经不太清楚,但还是可以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勾勒出一些线索。“重阳”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楚辞》当中,书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宋人 *** 祖注解道:“余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所以这是指九重天的意思。
《楚辞》中的“重阳”还没有跟节日挂钩。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节日的产生已经有了理论基础,即阳与九建立联系。其实早在《周易》中,就已经将九定为阳数,书中写道:“以阳爻为九”。而且从汉 *** 始,人们对于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等阳数(中国古人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重叠的日子都十分重视。西晋时期葛洪记载汉代时,“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并祓禊登高。”
到了三国时期,将九月九日视为重阳日是可以确定了的。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意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解释了上文提到重阳的来源,那就是将双“九”都视作是阳数。而且强调在民间,百姓更看重其长长久久的含义,所以进行宴饮活动。
影视剧中的曹丕
三国以后,重阳节就很流行了。《晋书》中记载了“孟嘉落帽”的故事,九月九日这天,当时的大司马桓温召集众部下在龙山 *** 。突然一阵风吹过,孙嘉的帽子被吹落了但他自己没有察觉,桓温发现了并命令左右不要声张,私底下教孙盛作文嘲弄孙嘉,但是孙嘉当场以文回击,文章十分美妙,令在座的都啧啧称赞。同时《宋书》还记载陶渊明九月九日这天无酒可饮,于是走到家门旁的菊花丛旁并等友人送酒来。友人送到酒后,陶渊明直接打开就喝,直到醉卧于菊花丛中,并对友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由以上故事,可见在当时,登高宴饮、饮酒赏菊等重阳节的因素已经具备了。而且可以说从魏晋南北朝后,重阳节的习俗就没有经历太大的变化。
陶渊明采菊图
二、重阳节节俗与其渊源
南朝梁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时,一个叫做桓景的人,曾经追随他的师傅费长房在外游学。但一日费长房对他说:“你们家九月九日家中会有遭灾祸,你赶紧回去应对一下。应对之法是你们全家将茱萸系在胳膊上面,并且登高饮菊花酒,那此灾祸就可以消除了。”桓景听了之后赶紧回家照做。等到他们登山晚上返回之后,发现家里的鸡犬 *** 都死掉了。他咨询其师傅时,他师傅告诉他这些动物成了替代的物品。然后作者推测道:“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他认为这是重阳节习俗的起源。但重阳节的习俗应该是漫长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不是突然之间风行的。
茱萸
上面的故事中,桓景避祸,进行登高和 *** 茱萸的活动是师傅指导的避祸之法。但是这种说法明显带有很强的道教色彩,可能是一种人为的演绎。学者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古人的自然观念有关。中国古人是十分看重天象和星宿的变化轨迹,在季秋九月,一个重要的星宿——大火星退隐,而古人利用这颗星来判定时节。古人认为这是火神去休眠了,而世间的各种阴邪之物就会出现,甚至威胁人的健康。所以在此时间进行登高活动,登高了意味着离天神更近,就可以得到天神的保佑。
同时在晚秋时节,天气逐渐转寒,一些抵抗力弱的人经常因季节变化诱发疾病。古人把这种侵害身体的寒气认为是 *** 魅邪气,为了祛风逐邪,古人的选择是茱萸。茱萸最早带有巫术的色彩,《杂五行书》记载:“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祸害也”。古人认为将茱萸挂在屋子里就有“ *** 畏,不入”的效果。古人还茱萸起另一个名字“辟邪翁”。所以 *** 茱萸逐渐成为重阳节的重要节俗。
三、重阳节和敬老节俗
尊老敬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仲秋养老的习俗。《礼记·王制》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周代养老、敬老的的举措是遍布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周代礼法规定人越老,就会在更方面予以更多的优待。如在犯罪惩罚方面,八十岁以上的老者犯罪可以不受罚。在饮食方面,五十岁以上要改吃粗粮,六十岁以上要经常 *** 的吃肉,七十以上要有佐餐,八十岁以上要尽量多给提供一些珍馐美味。
为了宣扬尊敬老人的主旨,每年的仲秋之月,国家都会进行盛大的养老仪式和养老活动。那为什么古人要在仲秋时节进行养老活动呢?这源于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中国古人认为季节变动与阴阳变换有关,春天昼变长夜变短,万物生长,古人认为 *** 阳;秋天昼变短夜变长,万物衰败,古人认为 *** 阴。而古人认为青年人 *** 阳,老人 *** 阴。所以将秋和老人相对应,认为是顺应了天地阴阳。
古人宴会
而且从农事的角度出发,仲秋之月正好是一年农事结束,五谷丰登的季节。一年的祭祀等活动也基本集中在这个季节。《礼记》记载:“季秋之月,……是月也,大飨帝,常牺牲,告备于天子。”在用丰盛的食物和酒水祭祀完天地和祖先之后,古人并不会将其丢弃掉,而是用来孝敬和供养老人,因此在结束大的祭祀典礼后,养老成为一件重要的事情。
东汉开始,随着重阳节日的产生,原始仲秋之月奉养老人的活动逐渐与重阳节结合在一起,利用重阳节举行的宴饮活动同时进行奉养老人的活动。
重阳节看重菊花,其实与古代的养 *** 俗也有一点关系。菊花又有“万龄菊”、“延寿客”的名字,一直带有长寿的花语。在《荆州记》中记载了有个菊花源的山谷,谷中的小河岸边长满了菊花,当地人就喝河中的水,而当地二三百岁的老人有数百人。作者感叹道:“菊能轻身益气,令人久寿”。可见古人认为菊花是与长寿联系在一起的。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史君说:
重阳节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自然时序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其最初源于古人因为时节变化,而产生的避祸心理,并逐渐结合了秋忙丰收之后的祭祀和聚会活动。在发展中,晚秋养老的习俗也加入重阳节中,使这一节日内涵更加丰富。
唐代诗人王维写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重阳节,是亲朋好友一起郊野聚会的节日,正好寄托思乡游子的的抑郁情感。近几年,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倡导下,重阳节也与其它很多传统节日一样,出现了复苏的景象。诸如登高、敬老等习俗,也在各地开始重演。但中国古代的很多节日习俗,背后其实都蕴 *** 悠久的历史以及古人的自然观念。抛开这些历史和观念,单纯的去重现习俗活动,文史君觉得这只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演”而已,算不得真正的文化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
萧放:《重阳节俗漫话》,《文史知识》,1999年第10期。
郭佳:《寿星崇拜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 ,2013年。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 *** ,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 *** 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更好的支持!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作者:张 娜
菊与重阳节的紧密联系由来已久。广为传颂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已透露出菊花是重阳节核心意象的事实。在登高、赏菊、 *** 茱萸等典型重阳节俗中,毫无疑问菊花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菊”为核心发展出赏菊、咏菊、簪菊、饮菊花酒、吃菊花糕等一系列关于菊的重阳习俗。尽管各朝代、各地重阳风俗各异,但对菊花的重视却是较为一致的,甚至重阳节有“菊花节”之称。这使得菊花成为 *** 重阳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雅俗共赏的互动文化模式中,从屈原、陶渊明等文人雅士开辟出的雅文化,到市井百姓所代代相承的节俗文化,菊文化的发展不仅为重阳节注入了文化品格,也使得重阳节开拓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
菊花酒为古时重阳“标配”
所谓“菊”,本字为“鞠”,根据郭璞的注释“今之秋华菊”,则意为秋天 *** 的菊花。菊花的别名繁多,因早期野生菊花多为 *** 、金色,常被唤作“黄华”、“黄英”、“黄蕊”、“黄钿”、“金英”、“金茎”、“金蕊”、“金钿”等,例如《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梁代萧统《七契》曰“玉树始落,金蕊初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黄英》篇以“黄英”来指菊花。
从重阳节俗的记载来说,自汉代起菊花就在重阳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西京杂记》记录了饮菊花酒的习俗及其做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实际上,在重阳节宴会上饮用菊花酒早已是汉代以来的流行做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有这个说法,“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杜公瞻对此注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重阳节注重饮用菊花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内在的驱邪与保健理念。关于重阳节俗最广泛流传的一则传说故事就保留了这种理念,《续齐谐记》载有“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 *** 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显然,在民间文化心理中,菊花酒具有辟邪的功能,对于化解九九重阳的凶灾具有重要作用。这在许多唐诗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如“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至唐宋时期,菊花的延年益寿的说法仍经久不衰,所谓“延年菊花酒”、“献寿菊花杯”等诗句都意味着人们深信菊花的“延寿”作用。南宋《梦粱录》更是声称“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重九之厄”,可见菊花同茱萸一起成为禳灾延寿的重阳“标配”。
事实上,菊花所具有的 *** 用保健作用也得到 *** 物学家的认可,陶弘景《名医别录》指出菊花可“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神农本草经》称“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流中轻体,神仙食也”,食用菊花基本等同于服用太阳的精华,有益增长寿命,因此菊花也被称之为“日精”、“更生”等,其反映出民间社会对于辟邪长寿的深切渴望,尽管随着后世的发展饮菊长生不老的色彩越来越淡,但饮用菊花酒的民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种昭示重阳民俗心理的文化意象。
赏菊、食菊糕等习俗愈发兴盛
在“此花开尽更无花”的萧杀秋日,人们对怒放菊花的喜爱也体现在重阳节里的簪菊、赏菊等民俗活动中。从晋代兴起的簪菊之风到了唐代愈发兴盛,据《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 *** 菊花,民俗尤甚”,杜牧、白居易等诗 *** 描述了头 *** 菊花的盛景,“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 *** 满头归”(《九日齐安登高》)、“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九日宴集》),可见从宫中到民间,人人以簪菊为时尚。这股重阳节以菊装扮的风潮直到宋朝也未曾消退,《武林旧事重九》也记载了宋代临安人“饮新酒,泛萸簪菊”的普遍风气,可见菊花之于重阳装扮的重要 *** 。
此外,重阳赏菊亦是宋以后的例行民俗活动,随着菊花培育技术的发展,菊花的种类更加丰富繁多,《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赏菊品种,“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者曰木香菊; *** 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品种的增多为人们赏菊增添了许多乐趣,到现在重阳节日欣赏姿态百异的菊花也是一项审美趣味无穷的活动。
至于吃菊,除了饮菊花酒,还可以将菊花做成重阳糕予以食用,有着补偿登高心愿、“步步高升”的寓意。基本来说,围绕着菊花而开展的赏菊、饮菊、食菊糕等节俗到明代大致定型,从中也可看出重阳节的菊花民俗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菊”成为重阳节的一个独特而又鲜明的象征符号,被寄予着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消灾、延寿、美丽、高升等民俗愿望。就其文化层次而言,此为“菊”于广阔的民俗世界所生长出来的民间文化,拥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
文人雅士赋予“菊”文化内涵
不过,“菊”之意涵并不止于此。作为一种古典文化意象,文人群体对“菊”的吟咏赋予其深远的精神意义。傲霜而立、凌寒不凋的菊花往往被视为具有极其坚韧、顽强的品质,钟会的《菊花赋》深情赞颂了菊花的五种美德,“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
自古以来,菊花就在层出不穷的诗词文章歌咏中成为一种君子精神的象征,因其所呈现的风骨、节气也被赐予了“节华”、“傲霜”、“贞花”等名称。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从一开始就是以高洁的文化形象进入中国文化语境,先天 *** 地带有超脱的气质,尤其是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文学书写更让其具有了一种隐逸的特质。陶渊明对“菊”之喜爱,乃是一种根植于精神品格的推崇,他将菊花与闲居、重阳联系在一起,所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并以身体力行的隐逸生活来构建出精神王国的 *** *** 。不求名利、饮酒遣怀、与菊为伴的生活为“东篱菊”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力量,并在与重阳节日的融合中呈现出雅俗互动的特点。
作为集中体现民间文化心理的节日文化,通过不断吸收人文精神传统将世俗 *** 的节日与精神 *** 的追求融为一体,特别体现在重阳节对高洁、隐逸文化意象“陶菊”的吸纳。在重阳节,市井阶层所流行的热闹的赏菊、簪菊、食菊等活动与文人雅士的咏菊并行不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篱菊”、“陶菊”的出现将重阳节的节俗品格推向了一个高峰,展示出重阳节隽永独特的文化精神魅力。在后世流传的咏菊作品中,可以看到重阳陶菊的审美意象反复出现,例如王昌龄的“茱萸 *** 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满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 *** ”(《九日登高》),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以及白居易的“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等等,皆将陶潜东篱菊花作为核心意象表达,其呈现的乃是对“篱菊”所 *** 的悠然旷达人生的热烈追求与渴望。进而言之,正是因为文人群体对重阳菊花的深刻挖掘及其所蕴含的高雅隐逸、坚贞不拔的文化象征的表达,才使得重阳节充满着厚重的文化意味。“菊”既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也成为一种文化隐喻。
在现代社会,重阳辟邪的意图越来越淡了,不过传统的重阳菊花节俗并没有就此消失。就南京来说,如今赏菊有了更多的去处,《金陵岁时记》所记载的“山后花农多以种菊为业,紫艳黄英,垄亩相望,游人载菊而归”的赏菊景象依然兴盛。重阳菊花不仅集中体现着重阳节本身的民俗文化意涵,也凝聚着坚韧不朽的民族气节与高洁淡泊的文化精神,对于现代人而言,对重阳菊花的文化体悟将激励个体以菊比德、以菊明志,锻造自我的内在精神与追求。而对重阳节日文化与菊花文化的重新审视、提倡,也将进一步促进重阳文化内涵的提升与现代发展。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研究员)
来源: 南京日报
重阳节戴茱萸 茱萸本是中 *** 材 温中理气不可少 种植收益也不错九月初九重阳节,唐代诗人王维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告诉了我们佩戴茱萸的历史。孟浩然《过故人庄》则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说出了茱萸和菊花是重阳节的两大植物。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其中之一茱萸。
四川新禾成吴茱萸
传说中,最早记载“茱萸”之名的是据推定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中已有“吴茱萸”和“山茱萸”两味 *** ,均列为“中品”。《新修本草》又新收一种“食茱萸”,指出它和吴茱萸相似,但 *** 效“少为劣尔”(稍微有点差罢了)。不过,历代学者对于吴茱萸和食茱萸的关系一直有争论,大体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吴茱萸就是食茱萸,另一派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植物。明代李时珍主张吴茱萸和食茱萸并非一物,食茱萸是上古所说的可以做调料的“藙”,又有“欓子”、“越椒”等别名。
过去,民间就盛行重阳节 *** 茱萸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
民间茱萸的通途。
四川新禾成吴茱萸幼苗
避难消灾。人们认为农历九月初九是凶日,茱萸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有吉祥的意思,重阳节人们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人们用茱萸带着果实的枝条用布缝成香囊,随身携带,用来避除 *** 之气。思念亲人。古人喜欢在重阳节和朋友一起出去登高、赏茱萸,重阳节有思亲的含义在里面,因此重阳节 *** 茱萸还有思念亲人的意思。
“茱萸”主要有三种: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前两者属于同科植物,三种在外观和 *** 质也有相似之处。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干燥果实。别名:辟邪翁。
吴茱萸亦称为茱萸、吴萸。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食茱萸又称榄子、艾子。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用食茱萸替代辣椒做调味品,或 *** 用。山茱萸属山茱萸科,与重阳茱萸完全不相干,只因果实色红类似芋类,由“朱芋”转讹而来的,至今仍有“山芋肉”的叫法。除了这三种常见的茱萸外,名字含有“茱萸”的还有多种,但与重阳节所用的茱萸不属于一类的科种。
四川新禾成吴茱萸成长中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山茱萸的干燥果。别名:萸肉、 *** 枣、枣皮。主产于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 微温,味酸、涩。入肾、肝经。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 *** ,功能暖胃燥湿,为名 *** “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
《本草纲目》记载:气味辛辣芳香, *** 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具有补 *** 、涩精、止汗的功效。主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 *** *** 、 *** 过多、自汗盗汗等证。入 *** 时须加黄酒蒸至呈黑色。
现代医 *** 学研究,其果实中含山茱萸甙、番木鳖甙、莫罗忍冬甙、山茱萸新甙,并有维生素A样物质、熊果酸、没食子酸、石蜡烃等化合物。 *** 理作用:利尿,抗组织胺,抗菌,抗白血球下降,抗糖尿病,抗失血 *** 休克,降低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调节免疫功能、升高抗体、增强抗病能力。
四川新禾成吴茱萸幼苗
吴茱萸生长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吴茱萸喜阳光充足、温暖的气候环境。虽然也较为耐寒,但冬季严寒多风且干燥的地区则生长 *** 。在阴湿地带病害多,结果少,亦不宜生长。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除过于粘重而干燥的黄泥外,中 *** 、微碱 *** 或微酸 *** 的土壤都能种植生长,尤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为好。不耐涝、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生长。
吴茱萸移栽后2-3年开始开花结果,5-6年大量结果,一般可以连续高产20年以上。果实由绿转为橙 *** 时就可采收,采收时间为7月上旬到8月上旬为佳,我们可以选则晴天上午有露水时,将吴茱萸果穗成串剪下,注意不要折断果枝,以免影响来年开花结果。
以干燥、饱满、坚实、无梗、无杂质而香气浓郁者为佳。
吴茱萸的交易 *** :28.00—38.00/Kg.
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 *** 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资料图: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此时的黄山已进入更佳赏秋期。 张强 摄
溯源: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资料图: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它在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此时出游登高、观菊赏景,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民间还有“辞青”的说法,也是因为“九月九”之后,天气更加寒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的“辞青”正好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资料图:各类菊花争相 *** 。 杨艳敏 摄
古代,还流行重阳节 *** 茱萸的习俗。过去医疗条件差,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在饮食上,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民俗专家王娟介绍,“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古代,重阳节还叫‘菊花节’,人们会搭菊花山、灯下赏菊,古代各家商铺还会买很多菊花装饰庭院。”王娟介绍。
现代社会,重阳节怎么过?
过去,重阳节习俗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实践,某些旧节俗慢慢消失了。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现代社会,重阳节该如何度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现在“空巢老人”也比较多,多举办一些老年文化活动,也能让老人感到温暖。
“对传统文化,老年人有很多切身感受。”萧放认为,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 *** 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另外,萧放说,古代有些习俗也很好玩,比如登高望远等,可以和现在流行的户外运动、健身等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心情也会愉悦。(完)
九九重阳:祈健康长寿 弘敬老美德来源:四川日报
传统节日
九九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在唐代与元日(春节)、寒食、上巳位列四大传统节日。历经1200余年的演变发展,重阳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国家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敬老节”“老人节”。2006年,重阳节被 ***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年 *** 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源远流长东汉始
在阴阳五行 *** 中,世间万物分成阴阳两类,数目之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日,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月与日均逢九,亦称“重九”。
重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起源于东汉,记载最为充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明示东汉时九月九日就有采菊之俗。唐人虞世南辑《北堂书钞》载:“(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秋,朝廷以九月九日赐公卿近臣饮宴。”说明汉献帝时朝廷已有重阳赐宴规制。最准确者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此信明确提出“九月九日”,“俗嘉其名”,且提到“享宴高会”活动,以及“思飧秋菊之落英”以求“辅体延年”之理念。东汉末期,重阳已实现了节日化和世俗化。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各种习俗已基本形成。重阳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 *** 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南北朝至唐宋,还流行重阳节骑马射箭游戏。宋元明时期,重阳日朝廷祭祀、民间祭神之俗渐起,朝廷祭祀三皇、城隍神等,而民间遍祭土地神,也祭天神,拜谢风调雨顺、谷黍丰收。
登高赋诗多佳句
古代中国重视对山川的祭祀,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乃秋的祭礼。古老的登高活动,源于山神崇拜,迷信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登高是人沟通天地的直接方式,天人相通,神佑人安。秋高气爽,高阜之处空气清冽,可强身健体,又延年益寿。重阳登高是重阳节的标签之一。
重阳登高始于东汉,成于魏晋,盛于唐宋,淡于明清。西汉《长安志》有重阳日京城士民游玩观景的记载。东晋有“龙山落帽”故事。说是重阳日,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在观赏山景时,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春秋战国及汉代,“升高能赋”被认为是文人士大夫应具之才,对形成登高赋诗的文学风尚影响深远。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众多,李白游历名山大川,每逢重阳,多登高赋诗,安徽宣城的响山、湖北江陵的龙山、湖南的巴陵(今岳阳)等地都曾是他的登高之地。杜甫留下了很多重阳佳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其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风格雄浑苍莽,抒发羁旅愁思和爱国情感,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成千古绝唱。
菊花茱萸延寿年
菊花有高洁隐逸、卓然 *** 的人格魅力,乃“花中隐士”。菊花象征长寿长久,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成了重阳节重要习俗。
晋陶渊明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宋李石《续博物志》说:“真菊可以延龄,野菊可以瀉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因此称菊为“寿客”“延龄客”或“长寿花”,在长期食菊饮菊中,人们祈望着生命的长久和人生的吉瑞。
赏菊是文人雅士最偏爱的重阳习俗。陶渊明对菊花尤为钟情,常陶醉于菊花盛开的园圃之中。王勃“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
酿制“菊花酒”在汉魏时期已盛行。《西京杂记》载菊花酒的酿造 ***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以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眼中的上等菊花酒,就是去岁的重阳酒。
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子香味浓烈,有驱虫去湿、逐风祛邪作用。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糕”“高”谐音,寓意生长、向上、进步、高升。
敬老人间最温馨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九”是阳数,与“久”谐音,暗合了国人对生命长久的期望。在漫长的演化中,重阳节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的孝道伦理相融合,生发出敬老爱老的重阳节新主题,增加了重阳的节日寓意。
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不仅敬老养老,而且贵老,老人的资历、见识、经验得到高度尊重。先秦儒家认为礼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重要手段,“礼者养也”。儒家提倡孝道,敬老的内容在礼文化中也有条定。《礼记·乡饮酒义》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在民间,很早就在重阳节期间供奉寿星、 *** ,认为这些神灵是长寿的保护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成为中国人修身立德之根本。重阳节成为老年节,是岁时节令的节日习俗与尊老爱幼、讲孝重德、报本思源的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
古老的重阳节,由个体的登山避祸演化为群体的辟邪祈寿,由传统的长寿节再到全国的敬老节。如今,蝶变新生的重阳,正焕发出绚美的夕阳红,丰富着亿万中国人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