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米水饭的家常做法,高粱米水饭的家常做法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27
今日立夏|来一碗闻名关东的高粱米水饭

春夏更替,天渐炎热,万物生长茂盛。初夏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人脾胃的消化功能也会随之变弱。中医认为,高粱米具有健脾护胃、渗湿止痢的功效,此时来一碗高粱米水饭,可谓对症下 *** 。

又恨又爱的高粱米水饭

与对玉米面饼子的感觉差不多,每当想起高粱米饭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又爱又憎的情绪,因为它真实地伴随了我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是滋养我们茁壮成长的最重要食粮。

和玉米一样,高粱是童年时生产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小时候帮助父母劳动的主要对象也是它们,包括初春的整地播种、初夏的间苗除草、初秋的施肥撒 *** 、秋末的收割储存。

五六岁的时候,更爱做的事情就是秋天帮母亲在田地里收割高粱。生产队当时实行的是计件方式,即每个人每天分十垄的劳动任务,从地的这头割到那头就可以收工回家。

我每次都拿着一把小镰刀,帮妈妈分担两垄的任务,把远远高过自己个头的高粱秆放倒在地有一种成就感,偶尔能遇到一根甜甜的高粱秆(我们叫“甜秆儿”,和正常的高粱秆有明显的不同),可以像吃甘蔗一样 *** 到甘甜的汁液;有时也会遇到“乌米”(是一种生长在高粱秆上的真菌,形状类似细细的茭白,口感和味道都不错)。因为工作热情和效率高,我和母亲往往先于别人在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完工回家。

父母劳作一年的工分,最终表现为分到几袋子高粱,这便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粮。高粱要到生产队的碾米厂脱壳,轰隆隆的碾米机把带着壳的高粱籽吞进去,在分离出红色米糠的同时,把里面红白色的高粱 *** 儿吐出来。

如此反复,经过两三遍的脱壳分离,高粱米最终除了带着一点儿黑色的米脐外,已变得珠圆玉润、雪白干净。分离出来的米糠也一定要收好,那是用来喂猪的更好饲料。

因为父母每天从生产队回来得很晚,禁不住饥饿的煎熬,我从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做饭了,而更先学会的就是做高粱米饭。

一般的情景是这样的,弟弟们负责烧火,把干透的玉米秆一根接一根地添到大锅下面的灶膛里,我则负责灶台和案板上的工作,比如淘米、做饭,洗菜、炒菜。做高粱米饭很简单,先是把适量的高粱米舀到铁盆里,用水淘上三遍,直到见不到太多的米糠。

之后,把淘好的高粱米放到锅里,加入适量的水,这里的关键技术是水放多少,水多了米汤经常会溢出来,少了则可能干锅而米又没有煮熟。经过多次尝试,我找到了一个窍门,就是把水瓢竖放在锅里,看看米上面的水到瓢的哪个位置,最终再看看饭的效果如何,经过不断调整最终掌握了放水的量。

把锅盖盖上,在煮饭的过程中一般还要打开几次锅盖,要防止米汤溢出来,另外也要用铲子刮一下锅底以防煳锅。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把菜洗好、切好。

大约半个小时,高粱米饭就做好了,打开锅盖,原来米水分离的状态变成了米水一体,饱胀的 *** 在略显黏稠的米汤中上下翻腾,犹如跳舞一样,浓郁的、特有的高粱米香充斥了厨房和小院内外。

高粱米饭一般有两种出锅法,一种是连米带汤一起淘出来放在盆里,我们称之为高粱米粥饭,具有养胃的功效,冬天一般是这种吃法;另一种是用笊篱把煮好的高粱米捞出来,放到盛着凉水的铁盆中,再用凉水投几遍,这便是闻名关东的高粱米水饭,夏天一般是这种吃法。

在夕阳西下的夏天晚上,燥热的暑气还未完全退去,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四周,母亲端上来一大盆用井水刚刚拔过的高粱米水饭,每人盛上一大碗,就着茄子大葱叶拌土豆、辣椒焖子、各种蘸酱菜,更好再有一碟子虾米小鱼酱,来上一口凉爽的高粱米水饭,顿觉暑气全消,淡淡清香的 *** 会同各种青菜在口腔内相互碰撞形成极其美妙的组合,在大呼过瘾中胃口全开,一般能够连续吃上五六碗。

城里的表哥偶尔在放暑假时来我们家住上几天,居住环境尚能凑合,但接受高粱米饭却有一定困难,他常说这种饭“拉嗓子”。但城里人不明白的是,正是高粱米的这种粗糙和痛快吃法才养成了东北人的豪迈之气与不拘小节。

转眼自己进城多年了,偶尔吃一顿高粱米水饭也似乎有一点儿表哥的感觉,是城市饮食弱化了我的消化 *** ,还是那种豪放之气越来越远离自己了呢?

(本文写于 2013 年 12 月 6 日,北京飞深圳的航班上)

童年渐远,故乡很近,东北人的集体纪念。

《旧食记》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高粱米水饭

#夏日生活打卡季#

三伏天,高粱米水饭约起来。

东北民间俗语:“高粱米水饭咸鸭蛋,给个村长都不换”。把新煮出来的高粱米饭用井拔凉水过几次,投投吃,所以也叫过水饭。高粱米水饭颗粒分明,清清爽爽,吃起来凉汪汪的,伏天容易下饭。与高粱米水饭标配的除了咸鸭蛋,还有咸盐豆、酱茄子、小咸鱼等。

高粱是我国传统的五谷杂粮,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等,有补中益气、收敛止泻的功效。在粮食匮乏年代高粱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因为高粱米属于淀粉类食物,更好趁热吃,因为凉水反复过水后容易导致淀粉老化回生,不易消化。

高粱除了做米饭,炒饭,还可煮高粱山楂米粥。磨成面粉可做高粱野菜窝窝头、高粱米糕、高粱白面两掺馒头、烙饼等。当然,高粱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酿酒。


重新开始的减肥第八天,体重157.6,距离目标体重还差37.6

2021年8月8日,重新开始的减肥第八天, 体重157.6斤,距离目标体重还差37.6斤,体重终于又动了,比昨天轻了0.4斤,很开心,明天大概不能去快走了,本来以为膝盖已经好了,结果快走两天膝盖又开始痛,还嘎吱嘎吱响,要好好研究研究究竟有什么运动是可以不用膝盖的,今天早上有一点点阴天,没有拍到日出,不过还是拍了一张风景。

今天早餐吃了高粱米水饭+茄子土豆拌鸡蛋酱,鸡蛋酱做法很简单,先把鸡蛋炒熟,然后放入葱花和辣椒炒出香味,放入黄豆酱翻炒一下就可以了,茄子和土豆去皮蒸熟以后用鸡蛋酱拌匀,很好吃,东北特色的高粱米水饭和鸡蛋酱小伙伴们吃过吗?


午餐做了蒸豆腐,不过没买到嫩豆腐所以用了老豆腐,不如原来的嫩豆腐好吃,做法也很简单,生抽+辣椒油+蒸鱼豉油调成汁浇在豆腐上,然后再放上一点点肉沫,开水上锅蒸十分钟就可以了,喜欢吃的小伙伴记得要选择嫩豆腐。


下午做了一个小甜品,把香蕉剥皮以后放空气炸锅200℃烤十分钟,不过我觉得还是原来做的带皮烤的更好吃,没有空气炸锅或者烤箱的话可以放微波炉加热两分钟,或者开水上锅蒸五分钟,减脂期也可以吃的小甜品,烤香蕉永远的神,烤了四根香蕉,自己吃了两根,家里人吃了两根,推荐给减脂期又想吃甜品的小伙伴。


今天的晚餐没有吃,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周末愉快小伙伴们。

母亲节快到了,夏天也来了,想念童年时妈妈做的高粱米水饭

童年时的味道,都是妈 *** 味道。一碗香喷喷还解暑的高粱米水饭,至今让我难以忘怀,因为那里面有着妈妈独有的味道。关于高粱米水饭,还有一段难以忘记的故事。

红彤彤的高粱

那时,我的家还在东北,那里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时家乡的小河还有潺潺的流水,一个中午就能捞起二十条小白鱼。我还上小学,妈妈很早就去地里干农活,给睡觉的我留了一张纸条。

当我醒来时,发现了纸条上写着:“中午我回来的会很晚,按照纸条上的 *** ,做一下午饭。……”后面是高粱米水饭的做法。我当时有点蒙,但还是按照妈妈留下的纸条上写的步骤,早早地就开始动手做了起来,到妈妈回来时,我已经做好了。虽然不是太成功,但是那是妈妈用纸条教会我做的之一顿饭。

香喷喷的高粱米饭

现在的做法就要简单多了。把高粱米放到盆里洗两遍,泡半个小时,期间你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半个小时后,把米洗净,放到电饭煲里,加上足够的水,开始煮饭(要点是水一定要多放,像煮稀饭一样多)。

一定要多过几次水

在煮饭期间准备好凉白开或 *** 里的纯净水,记着一定要凉的。大概半个小时至四十分钟后,捞出高粱米饭,用准备好的凉水冲洗两到三遍,装入碗中。

加了芸豆的高粱米水饭

一碗香喷喷又解暑的高粱米水饭做好了。小时候我们都是用井水冲洗的,吃着非常凉爽。也可以提前煮好一小把绿豆或者红芸豆,和高粱米同时下锅,更加清香呢。

一样好吃的配菜

小时候妈妈会薅一把小葱和小水萝卜菜,用来蘸酱吃;如果有茄子的话,会提前做一盘蒜茄子或者酱茄子;更好的时候是如果哪天我们去河边玩,能抓住几条小白鱼,就可以煎上一盘,别提有多香了。

高粱米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而且还有 *** 用价值。能够凉血解毒,治疗消化 *** 、脾虚湿困和 *** 不利等症,所以有解暑的功效。我也很久没有吃过了,真的想念童年时的高粱米水饭,还有那里面的妈 *** 味道。

送给所有我的母亲、我孩子的母亲,以及所有的母亲

母亲节快到了,愿妈妈健康快乐!预祝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

玉米碴咸鸭蛋,家常菜家常饭,家的味道!谢谢品读!

回忆录

老三届知青

1969年3月16号,我被“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强大口号一鞭子赶到了最艰苦的地方-盘锦曙光农场杜家大队第三小队。(现在的太平农场) 当年我们响应 *** 的号召“知识青年 *** ”所谓的知识青年我只念了9年书,就一鞭子赶到了农村,还有比我们还小的弟弟 *** 也都背起行李来到了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年我们豪情壮志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大城市离开了父母,单纯的不能再单纯了,不知道农村是个什么样子的,当时我们学校动员会上听了农场领导的动员报告后,美好的诗情画意在我们脑海浮现,决心建设新农村宏伟蓝图一定,打起行装就出发。

54年前的今天火车站前锣鼓喧天,人头涌动,亲朋好友,兄弟姐妹,爸爸妈妈都夹杂着复杂心情,摆手相送。

一声长笛,火车缓缓启动了,那时鼻子一酸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我们再也控制内心的不舍大声的哭起来。火车跑了一天一宿,有人说到了到了,我瞪大眼睛使劲的往窗张望,窗外一片凄凉,白花花的盐碱地上稀稀拉拉的堆起了凸起的土堆子,看不到巷子,不到瓦房,

看不到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有的同学就问房子在哪?带队军宣队指着土堆子说就是那,啊?当时在学校动员会上有人介绍说“盘锦是鱼米之乡,住的楼上楼下电灯 *** ,吃的是白米饭,种地机械化,我们挣工资,美好的憧憬一下子变成这样,那时真正领教了什么是上当受骗,当时我们心灰意冷,本来天就很冷,心一下子彻底的凉透了。

下了火车,队里马车拉我们到生产队,到了生产队的马棚把我们卸下,我们都坐在马棚外边的土地上,看着马棚是泥巴磊的墙,窗户纸糊在外,屋内土炕上铺的稻草,地是泥土地,住这?有同学差异的问,一个社员农民说是, 同学们相互对视的愣住了,不由得底下头来,没了来时童真的笑脸了,眼泪又一次的从眼角流了出来。开饭了一个中年男子在喊,中午饭?我们不约而同的朝喊声望去,高粱米水饭和鲫鱼汤,这时同学们看着从来没见过的饭菜一下子放声哭起来,那个委屈劲就甭提了,这时带队的老师说给孩子们换换饭菜吧,高粱米水饭他们都见过,更没吃过,鲫鱼汤他们也不曾吃过,最后生产队给我们换成白米饭和豆沫。

从此后大家就开始白天低头干活,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晚上就一起坐在河边思念家乡,想念父母兄弟姐妹,虽然我们有一肚子委屈,但是在那个年代受 *** 的教育我们知青还是积极向上的,能吃苦耐劳,当时的盘锦恶劣环境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一腔热血美好的憧憬一下子破灭。到了晚上更是凄凉,没有灯光,只能听到河水的湍流声,一点点月光透着河水,我们只有在煤油灯下给家里写信倾述,有的同学就守在河边唱歌来消愁解闷,刚去那几个月真的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豪情低落,壮志匮乏。

1970年我被调到杜家小学当老师,我又开琢磨模仿我的老师怎么教的我,自己开始向其他老师学习授课,摸索自己曾受到教育的过程来结合自己的教材备课,总算没辜负校长和社员和领导的希望。

在盘锦不管干什么苦点累点我都不怕,没有那么娇气,我一直收到杜家社员的好评,至今还结识了一些农民朋友。

没想到71年开始招工了,开始漫长的回城大战,为回城知青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啊天亮了,真的回来了吗?噩梦醒来泪水已经湿透了枕巾,忆往昔不堪回首。

54年前的今天烙印太深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慢慢的变老,那峥嵘岁月,我们这一代人酸甜苦辣涩都尝到了,当时就是没感到甜在哪里,那个年月没了快乐,没了希望。没有想到从1971年陆续开始进油田,进工厂,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二转折。

进城后我们时常都不敢想象那个年代,当时我们是一列绿皮火车一天一宿把我们送到盘锦,回城后好长一段时间里我看到绿皮火车时就触景生情,心里那个酸呀,经常噩梦醒来已经是泪流满面,梦中又回到盘锦,醒来自己定定神,安抚一下自己,用现在的话讲,那时的我都抑郁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的缓过神来,往日的恐惧没了,噩梦也越来越少了,日子开始平静了。现在回想起那个时光,莫名其妙的有了一些感悟,不再是那么暗淡和不堪了,反而一起同吃同住的同学友情更加深厚了。

再追忆下乡54周年,觉得苦中带点思思的甜味,最起码不反感了,那个年代也造就了我们这一辈人,这辈人给 *** 国增添了色彩,缩短了城乡差别,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缩短城乡差距加深了工农感情,同时我们更珍惜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年代把我们这辈人锻炼的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身板和斗志,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在不服输不甘心的驱动下,我们这辈人回城后边工作边补习文化,有的知情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同学还当上了大学校府的校长,我74年进了工厂,75年7月10日我加入中国 *** ,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了填补文化水平的不足,我自学高中,并考进 *** 本科大学,从此改写了一些人对知情的看法,我们骄傲我们自豪,用我们自身成长的经历来抨击那些对知情恶意中伤的人。

再见吧!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年代。

玲姐我爱你喽

2023年3月16日留笔


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盘锦,如今对“知青”二字至今褒贬不一,

岁月蹉跎真实的写照,

忆往昔盘锦荒野的盐碱大地,一大批风华正茂的小青年投身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历程,

一块“知青”的里程碑就这样竖起来了

看今朝盘锦鸟语花香,高楼大厦平地起,当年“知青”这辈人却衰老了,风华正茂的青春被历史吞噬了

五味杂谈,是心灵的创伤还是心里的不快,一句话就是大多数“知青”远大抱负就这样成为了泡影,这就是一代人青春的写照,至今老“知青”相聚的欢歌笑语中夹杂饱经风霜的老泪纵横 是喜悦、苦涩还是不舍

再追忆下乡的那些日子,觉得苦中带点思思的甜味,最起码不反感了,那个年代也造就了我们这一辈人,这辈人给 *** 国增添了色彩,缩短了城乡差别,带来了社会的进步,缩短城乡差距加深了工农感情,同时我们更珍惜那个特殊的年代。希望大家关照我们这一辈人吧,再有来世我们还会继续扛起我们肩上的重任为社会,为人们造福。

三伏天东北人都爱这道菜,不好看却好吃,酱香浓郁老下饭了

三伏天儿是一年里最热的季节了,苦夏是挺难受的事儿,看啥都没食欲。咱东北主妇有绝招儿对付它,一大早去菜市场买一堆新鲜食材,烀上一锅营养丰富的咸香下饭菜,哎哟,不好看可是真好吃,一闻到这个香味儿,减肥的妹纸都抵抗不住,它就是东北人夏天最离不开的酱油烀咸菜!

夏天开始各种青菜新鲜上市,以芹菜和豇豆土豆为主角,香菜尖椒也必不可少,讲究的煮点肉汤,牛肉或者猪肉都中,有人家偏爱放肉皮,随意的就用青菜加酱油来烀,尽管每家用的材料和做法都不尽相同,但那浓浓的酱香味儿却是一样的,大热天儿的配上一盆高粱米水饭,绝对让你吃个过瘾,用东北话说,老下饭了!

俺家的特色是放几个鸡蛋进去,吃的时候蛋不至于太咸又带着酱香,丰富咸菜的口感同时也增加了营养,别小瞧这么一锅菜,拯救食欲补充营养它真是棒棒儿的,新手下厨还不会做?详细做法手把手教给你!

材料:鸡蛋10个,猪肉 *** 克,芹菜,豇豆,土豆,尖椒,香菜。

调料:香叶,桂皮,花椒,大料,生抽酱油,老抽酱油,料酒, *** 。

做法:1-3,鸡蛋煮8分熟。猪肉飞水后切块。备好香料包。

4,深锅加开水,加香料包加猪肉,加入料酒。

5,小火煮10分钟后放入切好的土豆块,煮开。

6,加入切段的芹菜和豇豆。

7,鸡蛋剥去外皮,放入锅中。

8-9,加入生抽酱油,我这里用了两种薄盐和锦珍的,放入尖椒。

10-11,煮20分钟后,加入老抽和 *** 上色,加入香菜。

12,继续煮至软烂程度可口就行,关火完成。

TIPS:1, 酱油的用量比较大,稍咸一些更下饭,以适口为准,可以少量多次放,尝到合适为止。也可以加盐,但是没有纯用酱油烀的香。2, 因为烀的时间比较长,水量要一次放足,大约没过食材一寸左右。3,烀咸菜的锅要选深一些的,食材生的时候比较占地方,锅太小放不下容易扑锅。一次多做一点放到密封盒里冷藏,能吃好几天呢!

红高粱

#童年的时光故事#

我小时候在姥姥家,夏天吃高粱米水饭,冬天吃高粱米蒸饭,房子后面种着 *** 的杂交高粱,高粱杆是甜的,我常常像嚼甘蔗一样嚼高粱杆,嚼到腮帮子酸疼才肯停下来,高粱杆没有甘蔗那么甜,但比甘蔗更水灵……这让我觉得高粱就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作物,时至今日高粱已经成了东北乡村文化的重要象征。

然而,高粱的老家却是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这一区域有众多野生的高粱属植物,为栽培高粱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人类栽培高粱的时间超过80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高粱一直都是人类可靠的食物来源。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高粱一直与小麦、水稻、玉米扛鼎餐桌。

中国高粱的类型也是让人眼花缭乱,有四十几种,有紧穗型的高粱,也有做扫帚用的散穗型的高粱。高粱的周边产品有高粱酒、高粱醋、高粱饴、高粱淀粉、高粱篱笆、高粱扫帚……

尽管高粱米营养价值不低,含有丰富的 B 族维生素,但是口感比不上大米白面,产量也比较低。最近几十年来,高粱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以至于张艺谋拍 *** 《红高粱》时要花钱雇用农民种高粱。

如今,高粱有两个主要用途,之一是做牲畜饲料,第二则是酿酒,很多名贵的酒都是高粱酿造。你可能没有吃过高粱米饭,但是你不会也没喝过高粱酒吧?

十岁以前我主要在东北生活,至今还记得一首关于高粱的顺口溜:“公社高粱长得高,长到月亮嫦娥家。嫦娥出门去赏月,撞了一脸高粱花。”

童年的红高粱仍在记忆中摇曳,我们的生活从贫乏到富足的转变已经完成。

这个是正宗东北农家菜,离家在外就馋这一口儿,看看有多少人吃过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所以农家饭对于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农民祖辈都是土里刨食儿,自然吃的也就是自家种的这些粮食和蔬菜。小时候大米是稀罕东西,可不像现在一日三餐顿顿吃,那时候最受不了我妈老是煮大碴粥,就是玉米经过机器打磨后再煮成饭,吃的我是够够儿的呀!但说来也怪,等我长大离家以后那些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的反而是我现在最想念的,每次回家都跟我妈说别弄那些大鱼大肉的,麻烦不说也不想吃,就给我简单的来点农家饭,就馋这口儿呢!

现在这个季节园子里的蔬菜大丰收,特别是土豆都是刚从土里刨出来的,用手一撮外皮就能下来,感觉嫩的能掐出水儿来。农村用的是铁锅大柴灶,把土豆洗干净,再去摘几个茄子放到锅里烀上(我们把蒸叫烀),不想费劲炸酱的可以直接在锅里蒸上一碗酱,用的都是自己家做的大酱,加点辣椒进去,这味道超正点!要是正赶上玉米熟了的话再搁几穗进去,我们就管这叫“农家一锅出”!如果您现在到我们这的一些民宿吃饭,这可是必点的一道美食,非常具有当地特色。

茄子烀土豆+鸡蛋辣椒酱

所需食材:土豆适量 长茄子适量 农家大酱或者黄豆酱1袋 鸡蛋2个 尖椒1个 食用油适量

烹饪步骤:

1.准备好茄子和土豆,茄子更好用细长的紫茄子,比圆茄子好吃。土豆我用的新土豆,是朋友从农村带回来的,吃起来特别面。

2.用不锈钢的汤匙轻轻刮掉土豆皮,然后用水清洗干净。在老家烀土豆是不去皮的,我是嫌吃的时候麻烦,所以就去掉了,反正也很容易。

3.因为城市里没有农村的大柴灶,所以我把土豆切开蒸,这样容易熟,不浪费煤气。冷水上锅开大火蒸30-40分钟,把茄子和土豆分 *** ,先蒸土豆,大约过十分钟再放茄子一起蒸。

高粱米水饭的家常做法,高粱米水饭的家常做法-第1张图片-

4.利用烀茄子土豆的时间来炸酱,准备好要用到的食材,这种大酱估计就我们这里有,没有的话就用黄豆酱,至于辣椒如果喜欢吃辣就放,也可以放葱花。

5.将鸡蛋磕入小碗中搅打均匀,辣椒切成小丁备用。

6.大酱都会比较稠,要用水稀释成可以流动的状态,可以分少量多次的加水搅拌,达到适当的稠度。

7.锅中放适量食用油烧热,倒入蛋液炒熟后捣碎。

8.然后放入辣椒丁混合翻炒均匀,也可以将辣椒放到蛋液中搅拌均匀,然后一起倒入锅中炒熟,我习惯分开炒。

9.最后倒入稀释好的大酱翻炒两三分钟,盛入碗中即可。

10.酱炸好了,我们来看看土豆熟没熟,可以用筷子扎一下,能轻松戳进去就可以了。

11.用小碟子舀适量的鸡蛋辣椒酱,把土豆和茄子蘸着酱吃,再来点小葱、黄瓜这些蘸酱菜一起食用,主食可以搭配大碴粥或者高粱米水饭,绝对正宗的东北农家饭菜!

小贴士:

土豆和茄子能吃多少就蒸多少,如果炸酱剩了可以拌面条吃。土豆会比茄子熟得慢,所以先蒸土豆后蒸茄子,这样就能一起出锅了。

您吃过这道东北农家菜吗?如果我的分享对您有帮助就请点赞、收藏加转发,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章下面给我留言,大家互相讨论学习!关注辛墨墨的小食光,我会每天在这里分享各种优质美食,欢迎来访!

青未了/水上邮差

水上邮差

──跟河船邮差送信见闻

图文|田樱

悉尼北五十公里处偏远的霍克斯伯里河畔,散落着一些山村和渔村,交通不便,邮寄信件困难。悉尼邮政部门为方便居民寄送邮件和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为旅游业增添新颖的 邮政色彩,别出心裁地开辟了一个“跟河船邮差送信游”的邮路,可谓一举三得:既传递 邮件,又促进邮政物流业,还搞了邮政文化旅游。

作者邮船留影

我到悉尼时,曾跟着邮差随船出行,感受到澳大利亚邮政事业不断创新,广开邮路,既发扬邮政业的传统,又别开生面地拓展了邮政思路。通过水上邮路之行,也从中领略到邮政事业是 光荣而美好的事业,感受到邮政人员为民着想、与民和谐的风采。

霍克斯伯里河邮政码头在霍克斯伯里河火车站旁的河边上。上午九点多钟,当我来到邮政码头时,那里已 *** 了五十多人。邮政码头入门处写着“Riverboat Post *** n”,即水 上邮差之意。码头入口有一座白色墙壁、蓝色门窗的小木屋接待室。两艘白色蓝边的二层邮船停泊在河岸边。此时我看到邮差正在把邮件和物品搬运到船上,并备好为游人准备的咖啡、牛奶、饮料和点心。九点三十分开始,游人走过通向邮船的长木桥,登上邮船,船上邮差送来一份邮路说明书和一张水上邮路图。

船舱窗明几净,临门的一边放着许多邮包,还有一个里面装满了信件的邮箱,船中间还放着三箱代运的面包、一个大邮包和一大纸箱邮件;另一边是一间餐厅,服务台上摆放 着饮料。由一层船舱登上木梯来到二层的观景台,台前是邮差驾驶室。

邮船上共有三名邮差,一名驾驶员兼导游,一名跟船邮差兼服务员,另一名则是中途要下船到大河彼岸村落的邮差。邮船主要服务项目是提供沿河两岸社区的邮件、报刊和牛奶、杂货等的邮寄业务。他们既要把这些邮件和物品分送到各小邮政码头,同时从那里接回邮件和物品,又要为船上游人进行导游和服务,概括起来,是邮政、物流和旅游三结合。

邮船刚开动,邮船驾驶员兼导游就开始向游人介绍水上邮路和服务项目。从中知道, 这是一条蜿蜒弯曲的漫长的水上邮路,自一九一〇年就开始有了水上邮差的服务,经久不息,不断扩展,一直保留到现在,深受大河社区人们的爱戴。跟船邮路需三至四个小时, 从上午九点半至下午一点十五分,共经过十三个小邮政码头。

义务小邮差

霍克斯伯里河河水清澈,风平浪静,两岸绿意盎然。邮船行驶途中,两岸的美景映入眼帘,时而是几处整洁的住房,时而是依水而长的灌木丛,时而是葱郁茂盛的密林,时而是挺拔峻峭的砂岩。

船行三十多分钟,来到了之一个小邮政码头。放眼看去,这里周围住户较多,是一个小村落,邮件也较多。船到码头,已有一名男的水乡邮差驾车在此等候,船靠小码头,船上一名男邮差将缆绳拴好后,便将两个大邮箱送上车,交接手续简便,船走邮车也开走了。 船来到了第三个小邮政码头,说起来很有趣,来接邮件的是一个身着邮政人员工作背心、十多岁的小义工邮差,他从邮船邮差手中接过一个邮包,同时又送上一个邮包,交接很快,几分钟便交接了事。游人都为小义工邮差的举动感到有趣。到了第五个小邮政码头时,跟 船的那名男邮差拿上已准备好的邮件,背上邮包,与船上的女邮差话别,他要到河岸密林深处的人家送信。第六个小邮政码头是个很小的小邮政码头,几乎看不到小邮政码头的名字,河边只住着三户人家,邮船靠近小邮政码头时,船上女邮差并不拴缆绳使船靠岸,而是准确无误地将邮包扔到小邮政码头的木桥板上,邮船便又继续向前行驶了。导游介绍说,为方便邮船行驶,是当地用户建议这样做的。若有要寄送的邮件,这里会来人同样将邮包 扔到邮船上,便算交接完毕。第七个小邮政码头,邮船靠岸后,送上码头的是三箱面包,这是为这里小超市代运的货。从中可看出澳大利亚邮政事业经营的灵活 *** 和服务项目的多 样化。船到第十一个小邮政码头时,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小女孩等候在这里接邮件,小女孩笑声朗朗,嚷着自己去接,似乎要去感受一下当邮差的滋味。第十二个小邮政码头,来接 邮件的人更为有趣,从远处一眼就看到这是一位白发老人,头戴邮差帽,脖子上挂着哨子和钥匙。邮船导游介绍说,这是一位老邮差,已退休多年了,现在他担当义工 邮差,哨子是他用来穿街走巷为老乡送 信时用的。当走到有邮件的住户时,便吹口哨告知,听到哨声便有人出来取信。 老人面带微笑,谈吐诙谐有趣,当邮船离开码头时,他还吹起了哨子,引得邮 船上游人拍手致意。

义务乡邮员和邮件

一路河上风景,一路邮政码头,让 人欣赏到美好的风光,也让 *** 会到水上邮差的辛劳。 我观邮船经过的十三个小邮政码头,建筑格调大体一致,但大小不同,码头名字醒目,有候船亭或凳子,设施齐全。接收和寄送邮件者有的是乡邮差,有的是义工邮差,有的是 邮件收取或寄出者;有中年人、青年人,也有老人或孩子。从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人对邮 政事业的高度认识、邮差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与用户交往和谐纯朴的民风。

欢快而有趣的跟河船邮差出行结束了,许多游人游兴未尽,有的与船上邮差合影,有的在邮船旁留影。

跟河船邮差送信之旅,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邮政事业的浓郁文化内涵,体会到邮政事业 是人类美好的事业。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田樱,本名田俊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辽宁省散文协会理事,大连市 *** 协会常务理事,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会长,现为大连市作家协会顾问。

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岁月情》。

作者往期回顾:

田樱|传播海洋知识的大课堂

田樱|建筑 ***

田樱|芝麻香火勺

田樱|母亲节的农家乐

田樱|烟火人间最有情

田樱|泰国三素描

田樱|搓衣扳留香

田樱|泰国三素描

田樱|泰国三素描

田樱|澳宝镇探奇

田樱|美丽的家园 趣味的鹈鹕

田樱|水仙清芬

田樱|在艺术家家里做客

田樱|鲜活的鱼市场

田樱|“进淄赶烤”的联想

田樱|“千尺黄云错紫霞”

田樱|在动物世界观看表演

田樱|菜香家馨

田樱|香椿·韭菜·槐花

田樱|坐 垫

田樱|五 *** 际劳动节忆父

田樱|小铺往事

田樱|“算了卖,卖了算”

田樱|化作春泥更护花

田樱|红豆火勺

田樱|绿色的港湾

田樱|一对芦花鸡

田樱||海港情结

田樱||那支英雄牌金笔

田樱||油 条

田樱||梨花落如雪

田樱||那美丽的棒棰岛的文化符号

田樱||荞麦枕头

田樱||沙沙柔滑的油炸糕

田樱||海城馅饼

田樱||荞麦面

田樱||水灵的高粱米水饭

田樱||名人的呼唤

田樱||那棵高高的海苹果树

田樱||汩汩乡音的碴子粥

田樱||鸡蛋花开

田樱||春雨·桃花

田樱||四月天

田樱||老马蹄表

田樱||老石磨

田樱||春潮·花潮·人潮

田樱||清明柳青青

田樱||桃花 *** 暖先开

田樱||童年·槐花

田樱||光影记忆

田樱||诗画钻石湾

田樱||花 香

田樱||氤氲烟火

田樱||野菜宴

田樱|| *** 的那辆自行车

田樱||寸草春晖

田樱||双 槐

田樱||春天的味道

田樱||两棵大树

田樱||路灯留影

田樱|| *** 满目

田樱||骑车环游“植物王国”

田樱||那“呱哒呱哒”的风箱声

田樱||老街情思

田樱||玉兰绣花

田樱||诗话踏青

田樱||藏米罐

田樱||春花小品

田樱||莫斯曼采贝

田樱||一盏灯

田樱||穿梭画中景

田樱||踏访玛雅文化古遗址

田樱||左手悬崖,右手浪花

田樱||樱桃之都杨格纪行

田樱||春 草

田樱||农场乐

田樱||时光隧道

冬田 田樱||马 莲

田樱||加州红杉之乡行

田樱||小立枝头理晨装

田樱||山奇花艳

田樱||老友记

田樱||清香荠菜饺

田樱||妙手巧思

田樱||春暖苣荬菜嫩

田樱||城雕之美

田樱||迎春花开

田樱||细 语 枣

田樱||老《辞海》

田樱||货币记趣

田樱||春的节奏

田樱||剃龙头与吃春饼

田樱||春歌

田樱||蜡像馆里读传记

田樱||梅花细语

田樱||火柴人生

田樱||小人国里周游列国

田樱||南美的“高原之舟”

田樱||心尖上的蓝宝石

田樱||芽尖上的春

田樱||母亲的兔灯

田樱||大红灯笼闪闪

田樱||龙腾狮舞寓深情

田樱||香飘的国度

田樱||海外的龙灯·龙舞·龙舟

田樱||母亲的元宵

田樱||华风习习 色彩斑澜

田樱||根雕人庄园

田樱||斯里兰卡采风

田樱||印度三美建筑漫步

田樱||四海兔趣

田樱|| *** 游踪

田樱||打雪仗 吃灶糖

田樱||书店,温暖心灵的地方

田樱||交情深笃 友情殷殷

田樱||电脑情愫

田樱||荷兰纪行

田樱||波罗蜜·榴莲·牛油果(三)

田樱||波罗蜜·榴莲·牛油果(二)

田樱||波罗蜜·榴莲·牛油果(一)

田樱||三国行素描

田樱||马六甲,那座郑和文物纪念馆

田樱||菲律宾游记

田樱||意大利三看

田樱||牛车水原貌馆

田樱||亲情毛衣

田樱||棉猴儿与腊八粥

田樱||盘桓的花园街

田樱 田鸥||疫中迎新

田樱||沙捞越的故事

田樱||沙巴纪事

田鸥 田樱||“田家乐”小语

田樱||火锅

田樱|| *** 采风

田樱||那书柜那身影

田樱||营口情思

田樱||摩洛哥之旅

田樱||一往深情

田樱|| *** 掠影

田樱||世界杯 *** 赛夜话

田樱||巴拿马采风

田樱 唐生||那古莲那古莲人

田樱|| *** 素描

田樱|| *** 的虎钳子

田樱||花朵细语

田樱||羊上树

田樱||绿色的艺术人生——衣宝泰印象

田樱||南非纪行

田樱||瑞典采风

田樱|| *** 景致

田樱||回忆像一条河流

田樱||飘香幽记

田樱||寒冬里最美的花

田樱||“神眼”

田樱||在几维鸟的故乡

田樱||布鲁塞尔三题

田樱 冬田||贵相知心 殷殷情深

田樱|| *** 的保险箱

田樱||钻石之旅

田樱||兰麝清芬

田樱||海边木偶

田樱||五彩人生

田樱||沁韵笔墨,缘文友

田樱||忆起往昔的供销社

田樱||冬钓之乐

田樱||海浪花

田樱||世界杯,东方梦

田樱||西澳寻幽

田樱||大堡礁观鱼

田樱||橄榄绿

田樱||“城市花园” 锦上添花

田樱||广播站往事

田樱||想起母亲纳鞋底

田樱||昌莱园里读名著

田樱||朱霞焰焰山枝动

田樱||诗情画意游谊园

田樱||美的事物,终究是美的

田樱||家常味

田樱||那尊美利奴羊巨雕感怀

田樱||柿柿如意

田樱||在图书馆看大书

田樱||遥远的赤子情

田樱||将世界尽收眼底

田樱||手抓海鲜

田樱||名作家与花

田樱|| *** 的京剧乐

田樱||我在树顶漫步

田樱||品尝皇帝蟹

田樱||童年的海草屋

田樱||难忘那台“前进”牌缝纫机

田樱||奇美的花

田樱||西瓜灯

田樱||茶香壶韵

田樱||蓝铃花开时节

田樱||煮出的醇香

田樱||老木杆秤

田樱|| *** 兰

田樱||“仙客”翩翩来

田樱||“彩虹草树”

田樱||探梅小语

田樱||女儿是一本书

田樱||灯笼花开

田樱||墨兰清芬

田樱||秋兰馨香

田樱||画中蕙兰

田樱||春兰幽香

田樱||兰花留香

田樱||一本老字典

田樱|| *** 课 *** 史情结

田樱||那苹果那水的依依真情

田樱||画中马蹄莲

田樱||母亲的鱼汤

田樱||烟火筷子

田樱||携一缕菊香

田樱||《 *** 》引我学长征精神

田樱||小院柿红

田樱|| *** 员 *** 费 *** 旗

田樱||手风琴往事

田樱||腌菜香

田樱||搪瓷杯留香

田樱||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田樱||大马哈鱼火锅

田樱||野菊花开

田樱||战歌嘹亮

向上滑动阅览

《既望文学》编辑部:

图文顾问||一工摄影

诗词顾问||新愚公

编辑||陈晚晚 风玲 宋军 风尘璞人 一米阳光

既望文学 征稿启事

感谢您的支持,并投稿于《既望文学》我们需要这样的稿件:

(一)推陈出新,文采斐然,体裁多样。小说、散文、诗歌、楹联、配图美文等均可。

篇幅以少胜多,符合 *** 时代阅读习惯。

符合法律法规和主流价值观要求,拒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拒绝 *** 、 *** 等低级题材,拒绝抄袭,拒绝涉及 *** 、 *** 等敏感话题,文章适宜刊出。

(二)投稿后两星期内不推送,可另投他家

(三)赞赏金额7日后到账,10元以下不发放

(四)设立“人气奖”,对于阅读量超过一千的文章,给予作者10元奖励;阅读量两千奖励20元

投稿邮箱:1062525419@qq *** (须原创首发)

小编微信号:szh1062525419

壹点号 既望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吉农民俗」“酱”说新语:一缸黄酱吃一年?

曹保明说:“小时候,常听爷爷奶奶讲老话——一缸黄酱吃一年。”

秋风送走南归雁,科尔沁草原草黄了,苇甸子上的芦花白了,江河湖泊渐渐封冻了,时光告诉人们——一年要过去了。可对于查干淖尔来说,一场盛大的渔猎盛典冬捕就要拉开序幕了。

看得出来,家家都打起了致富的算盘,渔夫和渔场家属们都攒足了劲儿,要在从年末12月到来年3月这近四个月的时光里大干一场。男人们准备好了浑身力气要上冰捕鱼,女人们呢?在查干淖尔,渔夫的家属们各个都是厨艺好手,她们准备拿出自己的绝活手艺开渔庄、开渔店、开渔猎馆子,好给在冬捕期间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做鱼吃呀!

这样的日子里,渔猎文化发生地西山外屯家家饭店都在装修屋子,收拾店堂,村落街头巷尾的寒风里,打工的木匠和力工们不停地在村里走动着、吆喝着……

西山外屯北街口第二家饭店“关东渔庄”的老板娘尚影,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可当她打开自家酱缸时,傻眼了,原来缸里只剩下不足半缸酱了!

中国北方民间,家家户户有一个生活习惯,每年下一缸大酱,而且一缸黄酱吃一年。无论炸锅、蘸菜、熬汤,大酱是过日子的宝中宝,老百姓甚至说:“没肉行,没酱受不了。”

东北的纯豆酱,气味儿独特、纯香,不但炖鱼用它炸锅味儿令人叫绝,就连酱缸里腌的小茄包、嫩豆角、生瓜蛋儿、黄瓜纽儿、撇拉疙瘩………哎呀,咬一口咸脆可口!难怪说张作霖当年一有病就要高粱米水饭酱缸菜下饭呢。可是东北大酱要在每年的旧历四月初八下,最迟不超过五一,不然酱“不发”。

这一下,可把老板娘愁坏了,眼瞅着冬捕开始游客上来了,咋办呀?! *** 间,56岁的尚影牙床子就肿起来了。丈夫王家吉安慰妻子说:“别急,这都是咱查干湖的大好兆头啊!”

妻子说:“怎么还是好兆头呢?”

“怎么不是好兆头呢?往年,咱这一缸黄酱正好够了,可如今,咱查干湖火了!就 *** 节小长假这么几天儿,咱家的黄酱就下去大半缸!这是咱家预料不到的喜事呀!”妻子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一缸黄酱用一年,那已是过去的 *** 俗啦,现如今,真得改变过去的老生活习惯成啦,得跟上新时代新生活的新方式和游客需求才行。

四月下酱是靠自然发,于是,尚影两口子创造了返季黄酱制艺法,他们从长春、松原的“益民酱”社学艺,并带回“益民酱”做“酱引子”,通过自己泡豆儿做查干淖尔大酱,一天打六回笊子,屋里屋外搬三回缸促使发酵,终于做成了查干淖尔返季大酱,一品:哎呀,味道和品质与乡土酱一模一样!

尚影夫妇保留了查干淖尔大酱炸锅炖鱼的古老手艺,将这道舌尖上的美食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春天,尚影家种了半亩地辣椒,她和丈夫根据近年游客口味需求,又下了两缸辣椒酱,现在她家是120斤的返季土酱两大缸、80斤的鲜辣椒酱两大缸、20斤豆的豆辨酱一缸,总共足足五缸乡土酱……

一缸黄酱吃一年的古老岁月,有了动人的新解。

生活里,多少细微习俗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习俗是人们心底精神和理念的遵守,也是一种信念的递进和延续,它的改变,其实是我们的时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迁。

标签: 米水 高粱 家常 做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