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州沧浪亭,以及苏州沧浪亭门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旧相册——苏州宋代园林沧浪亭
沧浪亭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三元坊沧浪亭街3号,是一处始建于北宋苏州沧浪亭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军节度使孙承佑苏州沧浪亭的池馆。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以四万贯钱买下孙氏弃地,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园林,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沧浪亭后归章、龚两氏,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曾居此,时称韩园。元时改为妙隐庵、大云庵。明嘉请廿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移亭于土阜之上;道光、同治年间又经修葺、重建,遂成现状。行至沧浪亭街口,一座石坊即入眼帘,坊上匾额“沧浪胜迹”。
沧浪亭园墙之外有河水紧傍,一座小石桥直通园门,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将园林内外融为一体。
进入园内,迎面有假山东西横卧,形成园内主景,假山之下有池水相伴,山水之间有复廊曲折相连,沧浪亭就位于假山之东的更高处。绕假山西行,迎面一座御碑亭,亭中嵌有康熙十二年康熙南巡至苏州时所书一诗一联碑刻。诗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官吏贤。联曰: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
县花:西晋潘岳在河阳当县令时,多植桃柳,号称“县花”,以表示自己的清高廉洁。
复廊依山环水,连接堂馆亭榭。
清香馆,又名木犀亭,位于明道堂西,为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所题。馆名取自唐李商隐诗句“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株。
沧浪亭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全园共有108个式样,镂空的花纹绚丽多彩,构思精巧,无一雷同。透过漏窗,使原来的景致得以拓展延伸,似隔非隔,似隐非现,形成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
由观音兜山墙形成的游廊小景
五百名贤祠,道光七年由江苏巡抚陶澍所创,祠中三面粉墙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重建。这些历史人物的时间跨度自春秋至近代共2500余年。堂上匾额:作之师。袭论语“作之君,作之师”,即敬仰之意。
仰止亭,为半亭,始建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有关,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抱柱联曰: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此君,指竹。
花瓶状门洞
翠玲珑,又称竹亭。主房三间,另连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前有芭蕉掩映,并植有竹子20余种。翠玲珑之名,取自苏子美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圆灵证盟,假山刻石,为林则徐草书。圆灵证盟,是悟禅之语。圆灵,指月亮;证盟,指对佛理之印证。
看山楼,同治十二年由巡抚张树声创建,其名取自元人虞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
明道堂,面阔三间,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所创,取苏舜钦《沧浪亭》中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门厅三层,为园中主厅,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旧为会文讲学之所。
面水轩,其名取自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此轩面北临河,轩东有复廊,两面可行,北出复廊即沧浪亭街,内外借景,将园林内外连为一体。这条复廊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
自复廊中观赏沧浪亭街景,石桥直通沧浪亭园林大门。
自沧浪亭街观赏面水轩。
自沧浪亭街观赏沧浪亭园林复廊。
观鱼处,原名濠上观,俗称钓鱼台,位于沧浪亭园林之东北角,是一突出河面的四角攒尖方亭,亭与复廊相连,坐落于河岸与水中石柱上。亭联: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
沧浪亭,为宋庆历四年苏舜钦所创,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抚宋荦移此山岭,拾级至亭,可尽览全园景色。亭柱刻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为清代学者梁章钜所题集句联。其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二、可园
出沧浪亭,街对面就是可园。可园,曾名近山林、乐园,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五代末年此处是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军节度使孙承佑别墅一隅。北宋时为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世忠宅院,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礼部尚书、著名诗人沈德潜在此重筑园林,名为近山林,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名“乐园”,其东为正谊书院,西为沈氏宗祠和宅院。道光七年(1827年),布政使、江苏巡抚梁章钜重修并将其划归正谊书院,易名“可园”。当时占地20余亩,有挹清堂、坐春舮、濯缨处等景点。因其园址与沧浪亭同源,故园名也是取自“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也曾在园内讲学。
可园大门坐北朝南,与沧浪亭相对,为苏州传统民居石库门式样,门楣上方有砖雕,刻有“可园”二字。
进门,门厅为沧浪亭与可园的售票处。出门厅,对面的粉墙上开一月亮门,砖额“四时风雅”。透过月亮门,可见一泓池水,名曰“挹清池”,又称小西湖。湖水对面就是可园的主厅之一“挹清堂”。
门厅檐廊与粉墙之间形成一长方形小天井。出天井,檐廊有门洞,天井有宝瓶门。檐廊东门洞题额“天光”,西门洞则为“云影”。门外接游廊沿湖岸蜿蜒向前。
沿游廊西行,前面有一半亭,名曰“陶亭”。
过半亭,园之最西为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后厅花园中也有一半亭,谓之“明强”。
冬合楼,是教师讲习之所,悬“正谊明道”匾。两边有额题书为“正者端也”“谊者义也”,解释苏州沧浪亭了正谊的含义。
一隅堂,为正谊书院前楼。一隅,既喻其所在园中的位置,也有借用《论语•述而》中“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寓意,即学习应讲究举一反三。
浩歌亭,位于主厅挹清堂之后的小山上,亭名取自王冕《梅花诗》“浩歌拍拍随春风,大醉惊倒江南翁”句。
坐春舮,位于挹清池西,取宋代词人黄庭坚《鹧鸪天》中“汤泛冰瓷一坐春”句之意而名。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一船舫式建筑。船头面东,是一小轩;船尾为一小室,是园中赏景的绝佳处。
挹清堂,位于可园南北景观主轴线上,挹清池北岸,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起名挹清堂,古时为书院掌教接待客人的场所。堂联:风雅轩昂三吴文士有行止;水源清澈千里川流无所求。
挹清堂对面景色
回眺挹清堂,面阔三间,四面通透,堂前一联:“检诗书百卷通今博古;赏池水一泓正本清源”,字句中透出了书院的古韵。
挹清池中蓝头鸭
沿游廊走出可园
中国有三个可园,除了苏州,还有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莞。论规模,苏州可园最小,但论历史,苏州可园则是最久,早在宋时就已建园,而且还是一座书院园林,处处透着书香气息,漫步其中,使人流连忘返。
[img]
苏州沧浪亭有哪些历史
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的沧浪亭,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
沧浪亭最初是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祜的池馆。
北宋庆历五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4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
“沧浪”的得名取自《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苏舜钦还作了《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
南宋时因为抗金名将韩世忠居住在沧浪亭,人称“韩园”。
元朝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寺。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寺建韩蕲王祠。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重新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
道光年间,增建500名贤祠。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
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
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
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
“韩园”清幽古朴,富有山林野趣。
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是世界文化遗产,在现存的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北宋的诗人苏舜钦结合自己被贬的遭遇,写就一篇《沧浪亭记》,为这个园林增添了书香气息;南宋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用他的英雄气概昂扬斗志为沧浪亭注入勃勃英气。
如今,这些风流人物都已埋入黄土中,而他们曾经朝夕相伴的沧浪亭虽几经磨难,依然留存,让来来往往的游人自己去品味历史的百味杂陈。
苏州沧浪亭介绍 沧浪亭有什么景观
1、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2、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园内除沧浪亭本身外还有印心石屋、明道堂、看山楼等建筑和景观。
3、沧浪亭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
一提到苏州,你首先想到什么?我想绝大多数人应当和我一样,更先想起的就是州园林啦。这个号称“园林之城”的地方,有大大小小的园林有60多座,几乎每座都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其中更有一些是世界级的遗产。古语有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园林里感受到苏州的小腔调,是属于苏州独一无二的旅行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原是五代吴越广陵王的池馆,如今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崇阜广水”、“城市山林”而著称。整个园林以清幽古朴见长,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巧于因借,将园外萦回之葑溪纳入园景,临水处建复廊,以漏窗通透内外景物,使内外山水融为一体,有未入园先得景,引人入胜之妙。沧浪亭外临清池古树苍苍,垒叠湖石,曲栏回廊,因此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又名“五松堂”,与拙政园隔街相望,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同时也是乾隆六下江南更爱去的地方之一。整个园区虽小,但以假山众多、形状怪异著名,拥有国内尚存更大的古代假山群,因此被誉为“假山王国”。且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山水园,其假山群深含禅意,因此又被称作是“禅意园林”。纵观整个园区,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墙深宅,曲廊环抱。全园布局紧凑,以中部水池为中心,叠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桥设亭,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苏州更大的古典园林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区以水为中心,山木环绕。东部开阔疏朗,西部建筑精美,中部以水池为中心,池中堆山,是全园精华所在。
园区南部是传统江南地区建筑格局,设有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
每年春夏秋季会分别举办杜鹃花节、荷花节,反季菊花展等特色活动。
建于清代的留园是我国的古典私家园林,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园虽不及拙政园大气深邃,却更注重对空间的利用,结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因此,在一个园林中你就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整个园内亭台楼阁、奇石曲廊,一汪碧水池塘,满园绿意,可以说是一步一景,虽然秀气但绝不小气。走进这里,你可以真切地体会一种园林山水之间的平淡气息,明白苏州这座城市独有的小腔调究竟是为何物。
沧浪亭导游词
作为一位出色苏州沧浪亭的导游人员,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苏州沧浪亭我收集整理的沧浪亭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沧浪亭导游词1
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这里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
需要提前先提醒大家的是,在我们游玩期间,将会经过很多美丽的景点。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请不要乱攀爬假山,也不要乱扔垃圾。顺便给大家留一个问题:我国建筑中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但苏州园林从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这是为什么呢好了,我们先去游览吧。
我们先来到苏州园林的南门。进门后往前走就是沧浪亭。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45年,那时候诗人苏舜钦流寓江苏中心,买了这块地,在水旁边建了一个亭子,取名“沧浪”。作《沧浪亭记》,自称“沧浪翁”南宋时变成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住,沧浪亭改名成“韩园”沧浪亭两侧刻着醒目的对联,上写“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意思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
接下来便是拙政园啦!它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更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你们看,拙政园建筑布局是不是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它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
狮子林同样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因园内石峰林立,形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大家可以细细的品味一下。
最后,让我们参观留园,始建于明代。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现在我们苏州园林的参观结束了,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那道题的答案啦!那就是因为苏州园林是艺术品,所以它不讲究对称。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可以随意拍照了,但是请注意安全和卫生。
沧浪亭导游词2
沧浪亭是苏州的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城南三元坊附近。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造了别墅。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后来又屡易其主。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又名韩园。
由元至明为佛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由文英和尚主持,文英好读书,爱做诗,常与人们交游,明代归有光也作《沧浪亭记》称他为“沧浪僧”;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小高层漏窗俗称花墙头,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
为了便于观看窗外景色,漏窗高度多与人眼视线相平,下框离地面一般约在1。3米左右。也有专为采光、通风和装饰用的漏窗,离地面较高。漏窗是中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向北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而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从北门渡石桥入园,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间,林木参天。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数株大可合抱,巨干撑天,枝繁叶茂,院墙表面嵌有多幅雕砖,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东侧为清香馆和五百名贤祠,祠建于道光七年,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
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人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园中西南
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由此折东,为园中更大的主体建筑三间的“明道堂”,格局严整,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宏敞,庄严肃穆。屋宇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
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山上古木参天,四周环列建筑,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竹子。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巴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建筑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沧浪亭导游词3
游客们:
沧浪亭位列苏州四大园林之一,虽数易其主,但损坏并修复的多为院内的建筑物,而园内的假山和园外的池水大多维持了旧貌,未经损毁。园内的景色多不加雕饰,以自然为美,山水相宜,表现得法,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假山上植以古木。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长廊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同时又可通过长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自然地融为一体,是借景的典范。
漏窗
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外观各式各样,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就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间隔多为相同或者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采用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形成了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漏窗的窗芯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还有一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离斑驳,使原来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真正产生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
复廊
复廊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的,在廊墙分隔内外的同时,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游人的赏景内容,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如此,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
沧浪亭导游词4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导游词5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园中更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沧浪亭导游词6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眼前这座石牌坊上有“沧浪胜迹”四个字,它是晚清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题写的。它告诉我们,这里有一处苏州的名胜古迹——沧浪亭。
沧浪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它是我们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最初为五代时吴越王外戚孙承佑的花园。孙承佑是中吴军节度使,曾出资为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修建过一座七级佛塔。到北宋庆历四年,经范仲淹举荐在朝为官的诗人苏舜钦因赞同革新,被革职后来到苏州,购得此园。此后,园子又几度兴废,屡更其主。南宋绍兴年间,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元、明两代成为僧人所居的妙隐庵、大云庵。今天园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均始建于清康熙、道光和同治年间,解放后修复而成。
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又被列为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之一。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到园中去领略一下沧浪亭的风姿吧。正门外石梁桥旁各位沿着水边来到这里,往东看去,水面渐宽,水边古树参天。亭、轩可见,一幅立体的画面已经呈现在各位的面前。在这里,大家虽然尚未人园,但已经感受到了沧浪亭的之一个特色,即: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水对我们苏州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也太重要不过了。从淘米洗菜到种桑养蚕,从以舟船代步到营造文人山水园,无一离得开水。水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之所必需,又是古代文人创造理想生存空间的文化素材。中国人习惯称“风景”为“山水”,可见水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是何等的举足轻重。比方说,眼前这片水面,它一方面构成了沧浪亭的园外景观,同时,它还让苏舜钦等官场失意的古代士大夫文人产生出“沧浪之水”的意境。据说,苏舜钦花了四万青钱(约合黄金十两)购得此园后,在这水旁建了一个小亭,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歌谣,将亭命名为“沧浪亭”,表现出一种超然世俗名利之外,归情自然的清高意趣。另外,从这里还可以看到沧浪亭的另一个有别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就是:打破高墙围绕,自成丘壑的封闭式格局,以临水的建筑群将园内园外的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色。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官绅宴饮、文人雅聚的场所,因此,一般认为沧浪亭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公共园林之一。
下面请大家到园中欣赏沧浪亭内园景色。碑记厅这里现在是沧浪亭的门厅。因为这里东、西两侧墙上嵌有旧时园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清代巡抚宋荦、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以及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等石刻,所以我们也把这里称为碑记厅。从这些石刻可以了解沧浪亭的旧貌和概况,因此,这些石刻极具史料价值。主山出碑记厅,迎面看到的就是横卧于园中央的主山。这是一座土多石少的土山,据考是宋代遗物。山上古树苍翠,藤萝蔓挂,婉若真山野林,游人来到这里自会有—种古朴幽静的感觉。这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造园重在立意,不事雕琢的特点。主山东部用黄石垒砌,山间小道高下逶迤,桥梁溪谷,引人人胜。西部是清末用湖石等重修的。西南面峭壁下,凿一小池,从山上望下看,有如临深渊之感。池边一石上刻有俞樾先生篆书的“流玉”二字,点出这小池之水犹如一块流动的碧玉。这里是沧浪亭园内唯一的水面。园内园外大小如此悬殊的两片水面在这里相互呼应,但又情趣各异。面水轩这里有一座紧靠沿河复廊的四面厅,因其临水而筑,故称“面水轩”。轩四面均设落地长窗,视野开阔,是品茶赏景之佳处。
沧浪亭导游词7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亭风景区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更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更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构作精巧,是苏州园林花窗的典型。园中有景点明道堂、见山楼、清香馆。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 灵感 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 文化 的捷径。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又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欢迎阅读!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 历史 最为悠久。全园布局, 自然 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 事迹 永垂史册.
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西北石柱上镌有 对联 “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从闲吟亭循廊南行,有一小巧的建筑,名闻妙香室,室外植梅十数株,室内布置典雅,为主人读书处。室名取自杜甫“灯影照无眠,心清闻妙香”。宁静之夜,在此静心读书,香气沁脾,俗念顿消.
看山楼在沧浪亭最南处,楼共三层,,楼下湖石崚峋,底层为印心石屋,四字为清道光皇帝所书。楼四周植有各类名竹二十多种。
沿竹林小道西行,便见一座以竹命名的小轩翠玲珑,取自苏舜钦“秋色入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珑”。室内布置简洁明了,家具均以竹节纹饰。室内对联一副“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
苏州沧浪亭简介
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南面的明道堂是园内更大的建筑物,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五百名贤祠中嵌有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五百多个人物平雕石像。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洄,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后园几经荒废。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移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外景为一体,园外水面宽广,自西向东,环绕园周之一半后向南流去。水流澄澈,鱼戏莲叶之间,夏日莲花盛开,一水皆香。水上有曲桥斜渡,桥头有“沧浪胜迹”坊耸立,坊两侧沿池北岸, 种植 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沧浪亭的面积约16亩,布局以假山为中心,简洁幽静,落落大方。沧浪亭在假山东首更高处,亭为方形,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树图案,建筑古朴,亭的结构形式与整个园林气氛非常协调。 在假山与池水之间,隔着一条向内凹曲的复廊。廊壁置花窗多扇,透过漏窗花格,既沟通了内山外水,也使水池、长廊、假山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沧浪亭花窗样式颇多,据说全园有108式,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构作精巧,是苏州园林花窗的典型。园中有景点明道堂、见山楼、清香馆。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沧浪亭街,是现存苏州最古的园林。其地初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诗人苏舜钦(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园址,傍水构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南宋时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人称韩园。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上,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道光年间,增建五百名贤祠,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沧浪亭面积约16.5亩,为苏州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泓绿水绕于园外,漫步过桥,始得入内。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耸。山上幽竹纤纤、古木森森,山顶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沧浪石亭。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廊中砌有花窗漏阁,穿行廊上,可见山水隐隐迢迢。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与明道堂东西相对的是五百名贤祠。园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楼,看山楼北面是翠玲珑馆,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园以清幽古朴见长,富有山林野趣。池水萦回,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名木,内外融为一体,在苏州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传说 到过沧浪亭的人都知道,在沧浪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环游世界网 全世界的网上 旅游 宫殿
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唱得动听,说得入情,有声有色,非常有趣,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气响彻江浙。苏州知府亲自去请王周士,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
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怕不响。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着不能说书!”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虎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内侍马上去搬座位,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心里着实不服气。
王周士可不顾这些,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铛铛”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 鼓齐鸣。乾隆听得是眉开眼笑。
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传》。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说起来。说到 端午 节白娘娘怎样误吃雄黄酒,怎样现出了原形吓死许仙,真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乾隆听得津津有味,点头晃脑,脱口喊出“好”字。
王周士字正腔圆,越说精神越足,一直说到白娘娘盗仙草,回到苏州,救活了许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讲一声“明日请早”!
这种好书,乾隆哪肯罢休。他连连摆手,“寡人兴致正浓,岂能扫兴?”内侍上前禀报:“皇上,已 是五更天了。”乾隆不得已,吩咐内待,将王周士留宿在沧浪亭。
乾隆皇帝听书听得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一天也不能断,成了一个道地的书迷。后来,他要回京,这样的好书又舍不下,就命王周士随驾进京,外加赐七品冠戴。
王周士到了紫禁城,住在皇宫里,真所谓平步青云。吃的顺口,穿的舒坦,住的宽敞,连走路的地面都是软乎乎、滑溜溜的。
可是,这么惬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过不惯。他觉得关在皇宫里弹唱,就像一只身陷金丝笼的百灵鸟,唱不出新歌,伸不开翅膀。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这正应了王周士说过 的话:“我们唱书,总想把书唱好,该怎样总是怎样呀!”
不仅是苏州的说书,沧浪亭更是以自己的特色吸引了乾隆皇帝。人微言轻宋代园林艺术的代表,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在造园艺术上,不落凡响,别具一格。
浅析沧浪亭漏窗艺术特色
一、苏州的 地理 环境和人文环境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与北方园林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精巧和雅致。而北方园林更多地表现出的是恢宏的气势和富丽的面貌。这其中造园用地的限制和随势制宜的思想促成了江南园林特征的形成。
苏州是一座拥有两千五百多年发展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城部分至今仍基本保留了建城时的原始面貌。历史的发展中这座城市基本上是与繁华和富庶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它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商业并重的城市。这些因素养成了此方水土人的优越的心理条件,并形成了苏州人闲逸、恬淡、安祥的文化气质。其典雅精致的园林古镇民居、清新秀美的太湖人文风光滋养出苏州一方独具韵味的江南文化——技艺精湛的丝绸 刺绣 精品、温软婉转的吴歌昆曲评弹、意境悠远的吴门 书法 绘画 和缜密细腻的吴地经史诗文等文化形态。
苏州的园林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滋 养生 成,苏州古典园林是封建士人审美情趣的外在物化,苏州的园林文化直接的来源就是吴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无为不争的文化心理在这里有了很大的继承。
苏州园林中的格局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院落的形成也是依照自然的地形因地制宜,由于园址的选择是在城市的内部,空间和地点都受到客观的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因此如何能够在原有的地址上发挥优势,避免空间的局促和狭小是苏州园林的园主在一开始就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积累下来的建造 经验 让建造者有了可以借鉴的依据,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他们理想中的园林。
二、沧浪亭园名的由来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位于苏州市城南的沧浪亭是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端,坊侧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阴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休息观景。
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1008-1048)初建,苏舜钦少年慷慨有大志,然由于 政治 上的斗争,被以“监守自盗”的罪名革职为民,于是带着郁愤之气于翌年移居苏州,偶然发现郡学东侧的空阔荒地,于是就购置来建园。取意《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并自号“沧浪翁”, 生活恬淡自适。濯缨濯足,进退自如,遂成为文人士大夫艳羡的处世哲学。后园主屡易,南宋为韩世忠拥有。元代为僧寺,明代该名“大云庵”。清康熙重修,名多取自苏舜钦的诗句。清同治重建,轩榭馆亭多用旧名,遂成现状。
沧浪亭更具特色的就是“借景”。园外一泓葑溪水,让园内的景物看起来似隔非隔,远远望去,埼上林木森森,深远空灵,具有古朴清旷的风格特征。而园里园外这道似隔非隔的溪水的作用就构成了苏舜钦精神上的一道屏障,起到了“隔尘”,“隔凡”的作用。这种以水代替园林高墙的做法,是他的独创,使得隔岸的景色更增添诗的意境。
三、开门见山的文学意境
沧浪亭的门开在园的北面,有一道石桥与外界相连,下有一湾池水,清晨和夕暮中烟水弥漫,景物朦胧,让人仿佛置身于烟波浩渺的湖岸边,而园中景物又仿佛是岛上的仙境。而这正是江南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苏州是国内城市中河道最多的城市,苏州园林又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沧浪亭进门即可见山,而这符合宋人的 山水画 理,正所谓“开门见山”,山上古木郁葱,藤萝蔓挂,箬竹丛生,间以桂花、腊梅等。用黄石包土垒成的山高耸,山上建造有沧浪亭,亭的檐角翼然,似仙鹤震翅欲飞。山的南部和西部围有复廊,并配有亭榭,山体高下陡峭,小径曲折变化,极富野趣。
沧浪亭原来是在山南曲廊的更高处的北埼上,前竹后水,后人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感皇帝恩泽,将亭移至土山之巅,淡化了沧浪亭的政治色彩。亭上对联云:“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句,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诗。
四、文化之美
中国的园林历来就是文人寄托精神情感的载体,从建园之初的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布局分割和景点的设置,无不和文人所求的画理有关,即文人的山水画。山水画经过隋唐的发展,到了我国的宋代,绘画的理论和做画的用笔 *** 已经成熟,由于宋人在审美上崇尚天趣和自然,因此宋代的山水画达到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新的水平。
在山水画的理论方面,中国的文化是把儒家、道家、道教和佛教一起来尊崇,因此我们能够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看到几者的并置,而这在世界上的其它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佛教传到中国后,和儒家文化结合,出现了佛教的禅宗。强调人的内心的体悟,宣称不一定出家,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而达到修成佛的目的。如沧浪亭中的“印心石屋”,所谓“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成熟的中国山水园林都有主题,园林中各个景点围绕主题而展开。山南有有“明道堂”,它是整座园林的主体建筑,庄严宏伟,为文人讲学之所,在假山古木的掩映下更显肃穆的气氛。堂名取自苏舜钦的《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已明”。 苏舜钦所明白的道就是离开充斥着沉浮得失的官场后所悟人生之道。
而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自然之道。认为天道无为,人性应与天道同化,万物皆应顺应自然,惟有自然的率性才是天道的本质。人应该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的。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所唤起的一种超越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① 而这正是园主内心的真实感受,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
中国山水园林是山水诗、山水画的物化形态,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如庄子的濠上观鱼、濮水 钓鱼 。② 山的北面建有复廊,沿廊西行即可见到一个临池靠山的四面厅,作为复廊衔接的转折和收头,周遭古树虬枝,面水而立,因此名为“面水轩”,临窗下瞰,一池碧水波光荡漾。
复廊的东端,有半亭与复廊连为一体,下空悬。称为“濠上观”,亭所立水面最为开阔,凭栏而坐,为观鱼的更佳地点,俗称“钓鱼台”。取庄惠濠梁观鱼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对尊位持竿不顾的 典故 。亭内有苏舜钦《沧浪亭记》全文。
苏舜钦有《沧浪观鱼》诗:“瑟瑟清波见戏鳞,浮沉追逐巧相亲。我嗟不及群鱼乐,虚作人间半世人。”
明道堂之南小轩三间,为“瑶华境界”,作为戏台,原为“梅亭”。南有茂竹掩映,北为大型天井,东西两侧为长廊,北端为明道堂,庭内宽敞,植有松柏和玉兰,两侧长廊和明道堂可做观戏用。
五、廊与窗
南方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是精巧、雅致,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巧妙多变的窗格形态,可谓变化多端、异彩纷呈,让你感受到江南苏州园林的精巧的韵味,窗景的借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变化丰富,通过迂回盘旋的廊的变化,让人身出其间感受到移步换景、层层迭迭的感觉,路线的曲折多变让人回味无穷。
廊
廊为园林的基本木构架制,分隔庭院,连接厅楼,遮风挡雨,调节游园的路线,变化园林的景物,从形状上看,有直廊、曲廊、环廊、回廊等;从功能上看,有楼廊、桥廊、水廊、爬山廊、叠落廊、暖廊等。廊的变化,丰富多姿,因地制宜,增添园林的气氛。闲庭信步花还在,一园春色两园分。
苏州怡园为东西两院,中有复廊隔开,廊中曲直结合,略作蜿蜒,通过漏窗变化,两面借景,步移景迁,上覆灰瓦卷棚,遮雨隔日,以做到“随形而弯,依势而曲”、“通花渡壑,蜿蜒无尽”的效果。实有“山水滋,老庄退;径路绝,风云通”的感慨。如苏州怡园的复廊。③
廊窗
廊窗是指园林中廊上的花窗,廊窗不仅能够起到通风换气的作用,同时对于园内的景物也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衬托作用,苏州园林的色彩是沉稳而素雅的,色彩主要是黑色、白色和青灰色,在园林中营造出沉静的气氛,同时由于空间的狭小,容易让人产生呆板的感觉,而廊窗对此有很好的调剂作用。
清风吹过,透过半遮半透的廊窗,摇曳的竹枝和斑驳的光影让我们感受到动静结合的美,动的元素让园林内的静谧的气氛表现的更加的强烈,而廊窗也加深了园内景致的深度。
苏州园林中的廊窗的形制可谓变化纷呈、结构和线条精致而优美。光是苏州沧浪亭就有廊窗近百种,当我们观赏廊上的花窗,它好象一幅幅美丽的图案映衬在白墙青瓦之间,与墙上的花草树木的光影仿佛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画。
廊窗的形制
廊窗的形制是多种多样,有规矩形的,如方形、圆形、六边菱形、十字花形;还有异形的,如梅花形、海棠花形、树叶形、扇形、曲边菱形、房屋形、水波形、葵花形、石榴形、簪花形等不一而足。如此变化莫测的造型为我国江南园林所独有。难怪日本的专家说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艺术创造能力无人能比。
六、借景之美
园林中有很多处景致是通过借用来完成的,沧浪亭中更具代表性的就是园中的“翠玲珑”,掩映在竹林中的翠玲珑呈曲尺形,三间房屋相连,取苏舜钦的“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诗意。从室内望去满目流翠,绿意顿生,脾肺之中仿佛满是清凉。室内摆有一琴案,上置古琴,墙上有清书圣何绍基的竹对:“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风吹竹叶,如长笛吹,流水淙淙,似琴弦奏鸣,一派天籁。
七、门洞之美
计成在《园治》中有:“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④
园林中的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自成一体,增加了园林的情趣,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常见的门形有圆形和方形,也有异样的形式,需与环境结合,才能够具有妙笔生花,画龙点睛的效果。如狮子林中的探幽花门,呈海棠花瓣形,温雅可人。素墙花门,古木新翠,花庭闲风,碧楼清影,本身就成为风景。如五百名贤祠东月洞门有“周规”和“折矩”砖额,取自“礼记·玉篇”,意谓名贤皆往返有规,进退有矩。而月洞门和墙边的芭蕉、竹篱、灌木仿佛组成了一幅恬静、闲逸的宋人工笔 花鸟画 。沧浪亭中门洞的形制主要有圆形、贝叶形、葫芦形、汉宝瓶形、执圭形、剑环形、六方形、八方形、梅花形、花觚形等形式。
八、云墙、铺地之美
俗语:文如看山不喜平。而游园读景,常常需要感受到别出心裁的景致,云墙为隔离园景的必备,往往园内园外,一墙之隔而景色迥异。云墙以高垣架瓦,犹如龙鳞片片,逶迤盘桓,上下飞舞变幻。⑤ 而墙上树影婆娑,动静相宜,风生化形。
《园治》中云:“园林砌路,堆小乱石砌如榴子者,坚固而雅致,曲折高卑,从山摄壑,惟斯如一。”铺地是对园林的路径、地面的一种基本装饰。用碎石、片瓦、鹅卵石、条砖等材料,花饰任意,图案变化,能够做到“长砌多般乱石,中庭或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的铺砌效果,可获得视觉的丰富感受。⑥
铺地成为花径,陋处顿生幽香。“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生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是。”也是这个意思。⑦
结尾
沧浪亭之美,在于它清逸、脱俗。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仿佛浸润了园主的品性和情操。园林如其人,它体现出了园主的性情 爱好 与审美情趣,品格的高低就全仰仗园林主人的对于人文山水画的领会及其诗词文学的素养。沧浪亭虽无拙政园的开敞、气派,也无留园亭台楼馆的鳞次栉比,风清花媚。但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气质古朴。开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之滥觞。
猜你喜欢:
1. 潍坊十笏园导游词
2. 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3. 苏州园林沧浪亭导游词
4.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苏州沧浪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苏州沧浪亭门票、苏州沧浪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列表
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后来又屡易其主。南宋初年(12
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整个园内亭台楼阁、奇石曲廊,一汪碧水池塘,满园绿意,可以说是一步一景,虽然秀气但绝不小气。走进这里,你可以真切地体会一种园林山水之间的平
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滋 养生 成,苏州古典园林是封建士人审美情趣的外在物化,苏州的园林文化直接的来源就是吴文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和无为不争的文化心理在这里有了很大的继承。 苏州园林中的格局是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院落的形成也是依照自然的地形因地制宜,由于园址的选择是在
退有矩。而月洞门和墙边的芭蕉、竹篱、灌木仿佛组成了一幅恬静、闲逸的宋人工笔 花鸟画 。沧浪亭中门洞的形制主要有圆形、贝叶形、葫芦形、汉宝瓶形、执圭形、剑环形、六方形、八方形、梅花形、花觚形等形式。 八、云墙、铺地之美 俗语:文如看山不喜平。而游园读景,常常需要感受到
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光影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