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唱腔随着黄梅戏整体发展而逐渐演变,黄梅戏历史有多长,其唱腔历史就有多长。百年黄梅戏发展史上,黄梅戏唱腔演变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也许黄梅戏唱腔确定以后的时期也可再细分,但总的来说,黄梅戏唱腔的变化已是在定型基础上进行丰富的道路上前进。
长江流域
黄梅戏的“无定腔”时期
黄梅戏最初被称“采茶戏”,现湖北省黄冈市下辖之黄梅县为黄梅戏发源之地,在鄂、赣、皖三省存在着数种黄梅戏起源的说法,占据相当比重的一种说法认为:黄梅戏是因黄梅地区大水泛滥成灾,人们祈祷上天的仪式上所唱的曲词,而后沿江东散于鄂、赣、皖。
最初的黄梅戏演员并非脱产的演唱者,而是在从事农事活动的空闲时间或灾荒年份演出,以演唱“黄梅调”获得生活收入来源。在交通不便利、观念落后的条件下,演唱者没有统一的组织,更没有统一训练。
洪涝
各自为阵的组织方式为丰富黄梅戏的唱腔、增加优秀剧目提供了条件,但也由于演唱者天赋能力、文化水平、发音吐字习惯、情绪把握能力等有差异,以致黄梅戏产生了“十腔九不同”的局面。更夸张的是黄梅戏在解放前只有“三打七唱”,即只有锣鼓伴奏没有胡琴伴奏,后来增加了一把胡琴,但却是以演员为主,胡琴跟着演员伴奏,伴奏台词全依照演员的表现进行,和现今演员和伴奏的关系刚好相反。
《闲情偶寄·演习部》中言“调平仄,别阴阳,学歌之首务也。”所有唱词都要一字一句念出味儿,唱出韵,发音吐字成了“四不像”就严重影响戏曲欣赏,甚至贻笑大方。
严凤英饰柳凤英
如黄梅戏的《小辞店》,内容说的是有妇之夫蔡鸣凤和有夫之妇柳凤英的婚外情,扮演柳凤英的演员需花一个多小时连续唱三百二十多句戏词,还要声情并茂唱出柳凤英的喜怒哀乐。同是扮演柳凤英,今天和昨天唱的大有不同,观众听不同演员唱这出戏相差也很大。简单地说,唱腔缺少细致规定,演出受个人因素影响极大,观众的欣赏很容易被 *** 在今天和昨天的不同、这个人和那个人的不同上,至于戏的欣赏则完全放在了一边。
*** 黄梅戏调 *** 《梁祝》
“无定腔”对长足发展是不利的,无法进行程式化表演,没有程式化表演便无法将表演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戏改”前的黄梅戏仅拥有地区 *** 名气,无法像京剧那样风靡全国、享誉海外,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唱腔“无定”。自然状态发展中的黄梅戏唱腔虽然丰富,可这种丰富为黄梅戏发展带来的益处远远少于弊处。这也成了黄梅戏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黄梅戏走向“定腔”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黄梅戏并未获得全国 *** 的关注,直到四五十年代,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和王少舫登场后,黄梅戏才迎来了发展史上的之一个 *** ,两 *** 因一曲《天仙配》而家喻户晓。
严凤英与王少舫
1951年,严凤英在安庆市行政部门的邀请下参加上海戏曲汇报演出,这一场令上海人为之疯狂的演出成为黄梅戏迈向新时代的起点。但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等艺术家所创造的承前启后的辉煌时代随着1966年的到来和黄梅戏的旗帜严凤英的 *** 而终结。
就在“戏改”和1976年之间的短暂时间内,在文艺高歌猛进的时代和百花凋零的时代之间,黄梅戏唱腔完成了一次大总结、一次脱胎换骨——“定腔”。
王少舫、严凤英版《女驸马》
促成黄梅戏“定腔”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时代发展黄梅戏本身唱腔已无法贴切地表现越来越复杂的情感;二是新中国“戏改”政策的推进。
参与黄梅戏“定腔”工作的人员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黄梅戏艺人,包括丁永泉、潘泽海、严凤英和王少昉等演员和一批乐师;另一类是,王少乾、王文治、石白林等“戏改”干部,这些都是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前者有丰富的演出经验,后者有良好的文化政策指引和突出的文艺创作才华,如此,“定腔”工作才有条不紊地进行。
前排右坐者为时白林
“定腔”工作约从1952年开始,这项工作完成后,黄梅戏唱腔基本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花腔、主调和阴司腔三大类型,三种类型的唱腔有不同的来源,表达着不同的情感。
其中花腔来自于民歌和民间歌舞,以活泼明快见长,通常用于生活小戏中,并且每部小戏里都有自己的专属腔调,如《夫妻观灯》里的“开门调”、《蓝桥会》里的“汲水调”。主调里又有平词、二行、三行、等腔体。阴司腔又称“还魂腔”,旋律低沉,多用于人物重病将死时的唱,此唱腔也因此而得名。
在“定腔”的过程中,既有因袭也有创新。“定腔”时对于长期上演的传统剧目的多种唱腔一般是经过专业考量之后选择其中一种而确定为此剧的标准唱腔,这个工作在黄梅戏传统艺人和专业的“戏改”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游刃有余。
黄梅戏“定腔”后的发展
黄梅戏的之一个发展 *** 随着1966年的到来而成为过去,但“定腔”的功绩并未被其抹杀,反而在1976年之后被发扬光大,1976年黄梅戏马上就因拥有一批成熟优秀的演员而能“梅开二度”。如安徽艺术学院在1975年所招收的三十九名 *** 中日后便有五位被冠以“五朵金花”之名而开创了黄梅戏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并享誉海内外,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五朵金花”
“定腔”后的黄梅戏拥有了平稳发展的自身条件,也随着大众媒体而出现在全国面前,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亦显出新特色。但在黄梅戏逐步丰富的过程中,少有为黄梅戏唱腔进行流派划分的艺术家和学者。柯万英将黄梅戏流派分为正统派、传统派和港台派——这完全是按照地域划分,丝毫没有考虑到不同行当和不同唱腔的差异。
现今还没有一种成熟的体系从黄梅戏唱腔上为其划分流派,也没有黄梅戏艺术家称自己自成一家。在严凤英和王少昉交相辉映的时代,有人称其分别为“严派”、“王派”,也成为黄梅戏旦角和生角的两派,但行当内部都只此一脉。如以王少舫为先的“王派”,公认的后继者是潘启才和黄新德,此外便少有上榜之人,行当内只有一派还叫派吗?
黄新德
风格的差异有形成流派的趋势,多位黄梅戏艺术家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马兰唱腔的大气,主要以情见长,吴亚玲唱腔细腻甜美,韩再芬唱腔婉约圆润,吴琼唱腔高亢激昂等等,这些艺术家的特点必定为后来者所研究、效仿。
结语:
黄梅戏本是安徽安庆市周边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其唱腔、伴奏、行当都经过百年的发展。其唱腔开始并无确定程式,演唱时因人而异,时时不同,这阻碍了黄梅戏的发展壮大;经历建国之后的“戏改”,在一大批演员与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下,黄梅戏形成了定式。唱腔定式是黄梅戏从地方小戏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重要条件之一。
侮辱国粹,文化败类,有辱斯文,这让我想起的大概是这样的场面。
最近黄梅戏火了,而且是一位网红唱火的,并且这大概是“黄梅戏”这个词在互联网上人气更高的一次。
起因是抖音五百多万粉丝的网红歌手小潘潘,翻唱了慕容晓晓的《黄梅戏》这首歌曲。
获赞两百多万,还带动了不少网红翻唱。文章里就不贴 *** 了,大家可以在抖音搜索一下。
其唱歌的风格属于可爱搞怪类型,人设略微做作,并且这首歌没有把握原曲的情感。
所以说这首歌虽然受欢迎,但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改得并不好。
“不行,改得不好。”我想评价到此也就够了。
因为平时比较关注传统文化,所以在抖音上这首歌出来的之一天,我就刷到了,刷到之后愣了一下,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看了几秒也就划走了。
后来好像这首歌逐渐热度就起来了,也没多想, *** 歌曲的特点就是节奏很吸引人,火起来很快。
连着就刷到其他几个版本,大多不喜欢,划过了,有一些版本确实不错,也点赞收藏了。
前几天开始看到有媒体批判这首歌曲的改编,说改得一塌糊涂,完全没有把握原曲的内涵,有些不尊重原作者。
我当时内心还想,这说得有道理,确实唱得不好,该有内行站出来说一说。
但是内行我还没等来,但是媒体发内容却开始发酵了,不但都开始抨击这个事儿,而且用词越来越严厉,目前发酵到的几乎都是在用“有辱国粹”“文化败类”“央视痛批”这类的词语。
试问,谁能承受得住这样的帽子?
其实这类歌曲能火,自然是符合大众审美,网红是一个工作,别人喜欢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就如同那些过度批评的文章其实也是迎合部分人的口味写出来的。
你可以觉得她风格错了,歌曲内涵也错了,这网红人家就这风格,不点赞不喜欢就行了,但讽刺 *** 却顶着两百多万的点赞量。
说人家有辱国粹,文化败类,央视痛批?这就过了。
抨击言论还在以极快的速度生产和传播,这让我开始产生一些思考。
1、所谓的央视怒批
这我找了一上午,大概就是六公主在抖音上发了原版的黄梅戏。
这叫怒批吗?官方在包容创新的同时为大家科普原版,在流量涌来的时候为传统引流,这是官方的正确 *** ,没毛病。
这种时候说“央视发文怒批!”是什么目的?
若是以同样的风格来评价,这简直是“诱导大众,其心可诛。”
2、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我说几个词大家想一下,这几年来这几个国粹的“巅峰时刻”是怎样的。
书画:注射器书法
武术:马 *** 武术
古琴:片段 *** 畜 ***
茶艺:已经不能正视这个词了,也就不放图了。
这当中,有一些是利益 *** 作,有一些是网友 *** ,并不都触及红线,但是都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众了解不够,也没机会了解,因为传统文化还在传统中,没有在人心里。
说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脱节了。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开始恢复了骨子里的热爱和自豪。
热爱,但不了解,这当中自然会产生出很多机会,有人为了利益敛财,有人为了热爱尝试。
涉及违规的,低俗的该封的封,该删的删。拍得不好的,该取关的取关,但是不能把帽子戴得太高,让人望而生畏。让大众和市场去打磨和提炼出好的文化。
文化艺术,需要创新,需要适应这个时代,因为你现在觉得古板的文化,也是千百年来不断创新和适应过来的。不发展,把他刻到石板上,那叫断绝。
最纯正的传统,可能得考察石器时代的文明,有几个人喜欢?
文化的创新中有一个悖论,不改良被批落后,改良了不尊重传统。
比如现在提起武术这个词,在人们印象里几乎和杂耍无异了。
因为早起人们把它供上神坛,将他与大众隔离开来,女人不可练,不是真传不可练,不是同族不可练等等。
最后呢,武术越来越小众,到近几十年以来,中国武术成为了一个让人们不敢笑的笑话,上不了擂台,打不过比赛,却成了“ *** ”捞钱的温床。
终于不少武术人开始积极创新,为武术的实战能力正名。
近些年为了提高武术的实战能力,符合现在的训练需求,武术人们带上了拳套,穿起了运动服,甚至戴上了阻氧面罩,配合 *** ,食物,机械知识,用起了更科学的训练 *** ,于是就成为了这类。
“这叫传统武术吗??”“这是崇洋 *** ,学习国外技术,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
是的,这就是传统,真实符合老 *** 思想的传统。不抛弃固有思维,没有更科学和高效的训练方式,你觉得靠什么打败国外格斗冠军,魔法和剑气吗?
武术要能打,戏曲要好听,书法要好看,泡的茶要好喝。这些才是传统朴实的思想。
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但客观来说,他就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它的博大精深源于它曾经的兼容包并和不断发展,它的伟大源于在于它的客观和包容。
回到这个事件上,你可以说她唱得不好,但是不好就是不好,也只是不好。
过度批评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变得不敢尝试,畏手畏脚,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侮辱国粹,糟蹋文化。未来谁还敢创新?
我们不怕试错,不怕出丑,现在璀璨的文化就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尝试和捶打出来的。
在文化创新中,官方把握方向,平台提供机会,大众保持热情,创作者积极创新,专业人员展现底蕴元素,好的文化才会被不断地提炼出来。
扣高帽,未来只会人人自危。将传统文化供于神坛不敢直视,让它孤立!让它消亡!
民谣歌谣!女歌手这首《黄梅戏》,旋律太甜了,越听越醉人{"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d8b0130000bs6u781f4iatm5tpp91g","d *** ation":50.875,"width":852,"height":480,"file_size":4966746,"thumb":{"web_ *** i":"tos-cn-p-0000/8f673c75b3904520903b7dab63aff7c4","width": *** 0,"height":360,"i *** 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 *** 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 *** ation":50.875,"file_size":4307877,"w":852,"h":480},"nor *** l":{"d *** ation":50.875,"file_size":307 *** 22,"w": *** 0,"h":360},"ultra":{"d *** ation":50.875,"file_size":4307877,"w":852,"h":480}},"is_encrypted":null,"md5":"56f7a74e260bd531be827c97360 *** d73","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加入歌单|抖音最火的10首戏腔歌曲#好腔 *** 曲季#戏曲因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被年轻人接受和喜爱,很多流行古风歌曲皆因融入戏腔元素而大放异彩,以下便是抖音最火的10首戏腔歌曲,快快加入自己的歌单吧!
《旧梦一场》
《吹梦到西洲》
《吹灭小山河》
《盗墓笔记十年人间》
《青丝》
《辞九门回忆》
《归寻》
《莫问归期》
《赤伶》
戏腔只是中国戏曲的沧海一粟,想要真正体会戏曲的魅力,还是要看戏曲本身,感受名家名段的演出魅力。为了更好的推广传统文化,今日头条文化频道联合浙江允中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特别发起#好腔 *** 曲季 活动,在活动页面收看来自国家级、省级院团、自营剧团以及难“学院等17个省市自治区通盖京别、昆曲、黄梅戏、粤剧、第仙戏、 秦腔、闽刷、 越刷等26个刷种的 *** 展演片設,可谓视听盛宴!#头条新人互助支持#?#新人小白求过百粉#?
黄梅戏与民歌的唱腔比较,大胆创新,促进了黄梅戏演唱艺术的发展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这样可以与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小编也会持续更新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蕴藏冬夏
黄梅戏唱腔的主要构成类型
“黄梅戏唱腔的的板式主要有:平词对板、平词、二行、三行、彩腔、仙彩腔、数板、阴司腔、彩腔对板、八板、火攻及花腔等:根据剧中人物的选定,有“散板、导板、播板、哭板”也是经常使用的: 根据剧中情节,一般采用齐唱、合唱、帮腔、重唱等唱腔的形式。”7作曲家们在黄梅戏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也促进了黄梅戏演唱艺术的发展。
由于演唱风格、音乐结构、节奏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有所不同。唱腔板型的不同节奏使唱腔速度发生变化,不同的音乐结构使唱腔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旋律,使唱腔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演唱和风格的掌握上,运用不同的板式,用不同的唱腔和润腔来修饰曲调。
“黄梅戏在所有生活小戏中的唱腔的名称为“花腔”: 由于这些戏曲的唱腔大多来自民歌中的民间小调,因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8歌唱的内容大多是民俗风情,虽然情节相对简单,但仍有一个开始、一个过程、一个结束,因此,每出小戏大约要唱两三首不同的曲子。例如,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花调”,“夫妻观灯”中的“观灯调”、“开门调”,“点大麦”中的“龙船调”等。
这些小戏中的传统曲调之间不会互相套用,在《打猪草》戏中,他们永远不会唱《女驸马》的调子。相反,它们也被专曲使用。随着黄梅戏的不断发展,作曲家们会依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从而突破戏曲的守旧观念,灵活运用这些活泼、简单、流畅的花腔,改编创造了更多深受观众欢迎的新“花腔”。如:“谁料皇榜中状元”、“眉清目秀美容貌”、“观灯调”、“椅子调”等。
彩腔
““彩腔’又称之为“讨彩调’,这是一种早期在乡村草地上唱歌跳舞时向观众索要讨彩钱的乡间曲调:它由四个基本乐句组成,根据歌词的长度,每一个词组可以扩大,展开或缩短,节奏也是一板一眼的形式。”由于“彩腔”在大、小戏剧中的广泛应用,因此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众多作曲家的创新下,“彩腔”的旋律也变得丰富多彩。如“我家住在大桥头”、“风吹杨柳”、到底人间欢乐多”等。
平词
““平词’是戏曲中正本戏的主要唱腔,是戏曲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平词”的唱腔风格由四个基本乐句、两个补充乐句“平词落板”和“平词迈腔”组成:有男女两种不同的调式唱腔,节奏形式为“一板三眼’。”1在“平词”的板式唱腔风格中,往往根据人物和内容的需要,在中间加上一些衬句,以增加生活的气息和叙述的趣味。由于速度的灵活 *** ,平词唱腔会根据人物情感的变化来把握歌唱的节奏。
在声音方面,应当结合好人物的欢乐、悲伤的感觉。一般悲伤的情绪,缓慢而稳定的速度,低沉的旋律,在表现的声音中更委婉而悲伤,大多是“慢板平词”:一般的欢乐、抒情的情绪,速度比慢节奏的平淡的话稍快,旋律的起伏更明显,大多是“平词多板”的演唱 *** 更为 *** ,而且放松,使用各种装饰 *** 声音更为频繁,它为歌声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平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表达欢乐、悲伤、 *** 等情感。
“平词”的演唱风格往往结合了情节的不同变化和人物情感的不同。经过作曲家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多种不一样的组合形式,对歌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胡金莲坐绣楼”、“春风送暖到襄阳”.“我的儿生周岁”、公差爷两边退”等。
安徽民歌的要成类型
民小调
“民歌小调,又称“俚曲’、“小曲’、“时调’等,是群众在集庆、娱乐时会演唱的民歌。它在市集上很受欢迎,广泛涉及各行各业人民的生活:民歌小调在音乐上旋律平和、叙事 *** 、抒情 *** 等特点。”11民歌小调随处可见,有的传遍全国,有的局限于某些地区。然而,各地民间小调都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使老百姓接受并且爱听爱唱。
说到安徽的民歌小调,不得不说的是影响力较大的凤阳民歌和五河民歌。说起凤阳民歌之一个想到的就是凤阳花鼓了,它与凤阳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音乐形式上凤阳花鼓属于曲艺类,而凤阳歌就是一首地方民歌小调。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为两个人唱小调,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伴奏乐器就是鼓和锣穿 *** 在其中,凤阳花鼓唱法以民间小调为主。而五河民歌形式多样,民歌小调更是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男女爱情对唱形式是极具特点的。
山歌
“山歌”主要在我省的江淮和江南地区较为兴起,主要有采茶山歌、放牛山歌等。安徽最有名的山歌就是大别山民歌,山歌就是人们在田野劳作或表达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内容广泛,结构简短,旋律清晰,意气风发,节奏 *** 。山歌由于地理特征起伏较大、音高较高、节奏比较 *** ,音域宽广、曲调拖长等特点。它们具有激扬、高亢和悠长曲调的特点。 *** 长调结合的前后曲调,以及歌曲开头和结尾的呼唤 *** ,是民歌的独特特征。句子之间和句尾使用 *** 延长,它往往形成一种长而 *** 的节奏,结合节奏密集的朗诵和抒情 *** 的延长,从而充分发挥民歌的抒情 *** 。
山歌大多都是用真音演唱的。歌声演唱明亮高亢,声音又强又饱满,呼出声来,情感单纯而真诚。而假声唱法常被用来反映这种跳动在旋律的大幅度波动中,山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也有对唱、一领众和等多样形式。山歌一般流行在安徽农村,当地的农民喜欢自娱自乐的唱着山歌,这也是安徽省一种特色鲜明的民歌形式。
号子
号子又叫劳动号子,是一种带有“喊号”的民歌类型,在演唱旋律上跟着与劳动的节奏一起律动,包括“船工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等。这种演出形式实在体力劳作的时候产生,真实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积极的动力。
它最常见的形式是“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相对固定,音色强烈,风格大胆粗犷。
号子的出现主要是用做发号施令,组织大家劳动,激发工人情绪的作用。号子的主唱也是集体劳动的指挥官,他所唱的歌词内容并发出命令,其曲调和节奏相对 *** ,而合唱部分是由所有的劳动者来演唱的。劳动号子一般没有什么歌词。主要都是跟着当时的节奏和感情相呼应的。节奏很强,曲调重复,变化不大。
在演唱劳动号子的时候基本都是用真声喊出来的,这样比较有爆发力,因此气息也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演唱者的呼吸饱满、呼吸深、声音大、控制力强:其次,演唱者的声音技巧也很高、范围广、音色丰富、表达力强:演唱者在艺术表现上也应有较高的造诣,演唱者必须有劳动的感觉,控制好全身,使之适应工作状态,通过歌唱的声音创造动力,使观众像在现场一样具有生动的感受,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安徽民歌作品中黄梅戏唱腔特征的体现
黄梅戏的发展源于民间的歌舞形式,认为黄梅戏早期剧目就吸收了民歌音乐形式,就像是化了妆的演员在舞台上演绎出有剧情的叙事民歌,将歌者所唱的歌曲形式改成故事中人物的叙述形式,把民歌作为主体,从中 *** 一些戏剧情节,逐步变成一部小戏,用民歌的曲调来概述生活 *** 现的真实故事。“由此可见,黄梅戏早期戏剧和民歌的深层渊源。通过对民歌音乐形式的的吸收和借鉴,黄梅戏音乐形式不断地扩展,从而使得黄梅曲调逐步向戏剧化的发展。”
陵民歌《牛歌》与黄梅戏《什么结子高又高》
铜陵“牛歌”主要发展在沿江、皖南地区,属于汉族民歌,是一种“民间童歌”的音乐形式。铜陵“牛歌”影响了安徽许多戏曲的发展,如黄梅戏、徽剧、庐剧等都与其有着诸多的密切联系。黄梅戏《刘三姐》选段“什么结字子高又高”就吸收并改编了铜陵“牛歌”,并成为了黄梅戏中的主要唱段。
黄梅戏《刘三姐》改编自同名广西彩调移植。这部戏的音乐创新很多:参照原著的特点,并大胆地采用皖南山区、江淮之间的民间曲调,还吸收了壮族民歌的许多音乐元素。1960 年,安徽黄梅剧团排演了这部戏。黄梅戏刘三姐选段《什么结子高又高》就吸收了铜陵牛歌中“对歌”部分旋律进行了改编。
从调式上来看,铜陵“牛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有着民族五声调式的特征,整曲分三个部分调式转换(a 羽一A 角一a羽),中间段的经典对唱部分为 A角调式:黄梅戏《刘三姐》选段“什么结子高又高”是 宫调式:从唱腔类别来看,铜陵“牛歌”属于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运用了花腔和平词,其中中对唱部分第 1-2 小节就运用了平词手法。“什么结子高又高”中第 1-2小节(旋律与“牛歌”中第 34-35 小旋律完全相同
五民歌《摘石》与黄戏《对花》
《打猪草》是黄梅戏的花腔小戏,也是影响力较大的一部小戏。《摘石榴》是安徽五河的民歌小调。黄梅戏《对花》与五河民歌《摘石榴》都属于男女对唱形式,节奏比较欢快明朗。其中黄梅戏《对花调》中的“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就吸取了五河民歌《石榴》中的音乐元素“呀儿哟呀儿哟~依个依个呀儿哟”。但是这两首作品其中的语言特色完全不同,有着不同的方言特色,不同的地方 *** 特点
从调式上看五河民歌《摘石榴》七声调式 (加清角和变宫),黄梅戏《对花》是五声徽调式:从唱腔类别来看,《摘石榴》是民歌小调,《对花》属于花腔。两首作品都是徽调式,因此其旋律风格都是欢快、活泼的音乐特点。
明清时代事关安庆黄梅戏(调)诗与歌日前,笔者就安徽安庆地方音腔黄梅戏(调)深入挖掘研究中,发现 *** 三年(1914)版怀宁“三让堂”《吴氏宗谱》中记载了怀宁洪镇名士吴应铉(曾与阮自华结“海门诗社”,吟诗作赋)有首《答阮坚之》(阮自华,字坚之,安庆怀宁人,一说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在怀宁黄梅山上建有石濑阁。因引进昆腔等进皖被后人称为“皖江戏剧鼻祖”)的诗:“池草伤零落,多君羡惠;临风惭玉树,流水念朱铉。解诵惊人句,因歌求友篇;十年贪共醉,欣赏忆当年”。这首诗佐证了当年阮自华为收集怀宁当地民歌、山歌而“因歌求友”。
(藏于国家图书馆的 *** 三年版《吴氏宗谱》中《答阮坚之》诗作)
阮自华在收集当地民歌山歌的同时,还为当地的“耕歌戏”、“夫子戏”、“冠礼戏”、“牛灯戏”、“守岁戏”等风俗戏创作了《饭牛歌》、《孤子生行》、《?食歌》、《出歌》、《子夜歌》等歌体诗(清.潘江所辑的《龙眠风雅》一书中有收录)。
(清版《龙眠风雅》中关于阮自华的介绍及其写的《饭牛歌》)
清顺治三年(1 *** 6)六月,阮大铖降清暴亡。在南京红极一时唱安庆音腔的阮家班也就此解散,大部分怀宁籍伶工返回家乡,为了生存,他们还是继续从事演唱职业。当他们在怀宁黄梅山及石牌周边用怀宁地方音腔唱着当地的民歌、山歌时,桐城的地方音腔的民歌、山歌也十分火热。
“桐城歌”在明朝时候就很有名,明戏曲家冯梦龙在其《山歌》一书中就收集了“桐城时兴歌”24首。明代人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云:“嘉、隆间,乃兴......《桐城歌》、《银纽丝》之属,......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清朝文人、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对桐城歌也情有独钟,他将桐城歌称为“ *** 田歌”、“樵歌”,他的诗句中多次提到。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侍读学士。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南书房,奉命入值,并得赐房第于西安门内。深得康熙器重。每逢康熙出行,张英必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后历任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康熙二 *** (16 *** ),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官。康熙三 *** (1699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 *** 温和,不图虚名。任讲筵官时,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康熙帝曾称赞道:“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桐城著名景点“六尺巷”就是因为他的一封家书而得名。
张英从小就对桐城歌耳濡目染。据记载,1681年,张英乞假回乡重新安葬 *** 。回乡安葬 *** 后,又在家乡龙眠山构筑房屋,居住数载。其间就写了多首关于桐城歌的诗:
《夏日山居杂诗十四首》其十二:
珠帘三面对澄波,小啜云腴午睡过,一部野人新鼓吹,山南山北 *** 田歌。
《龙眠著书》其二:
家山端合老渔蓑,柳墅松堤景物多,陇畔烟开春社近,明农共听 *** 田歌。
《山居杂诗八首》其八:
听罢桑音布谷催,蚤秔晚秫已全载, 水平秧齐柴门掩,齐唱樵歌入市来。
《石马潭》
结屋龙眠西,沿溪路偏好,峰峦莽回互,水石相环抱, 石马立空潭,洄波纷素缟,曲涧尽文鱼,幽径皆香草, 但闻樵歌声,相和白云蚤,曳杖蹑青鞋,期向此间老。
从上四首诗可以看出:两首写“山居”(张英中途回乡在桐城龙眠山居住)、两首写龙眠山(石马潭在桐城龙眠山),张英诗句中的“ *** 田歌”、“樵歌”就是桐城民歌、山歌。
张英在写关于桐城歌的诗中有首《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黄梅节近苦滂沱,正是山中力作多,雨湿短蓑泥没骭,农人犹听 *** 田歌。
(清版《文端集》中张英诗作《山中观农夫力田之苦》)
这首诗写的是黄梅季节,农民在山田中干农活,雨虽然很大,但是农民仍然唱(有听就有唱)着“ *** 田歌”(桐城歌)。
另一首《避暑》:
避暑亭轩傍水开,钓丝閒捲独徘徊。云根忽抱山腰起,雨脚遥穿松顶来。箸底新教尝苦菜,枕前时听落黄梅,人间清福谁能领,此际应无客与陪。
(清版《文端集》中张英诗作《避暑》)
这首诗写的是悠闲垂钓时光,吃着苦菜,听着优美的声音,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据初步统计,张英写有关“黄梅”的诗歌有八首之多。(宋海明 项结权)
作者简介:
宋海明:资深媒体人、作家、导演、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作协顾问,(曾先后供职于省级及 *** 主流大媒体)
已创作在全国院线、电视台、 *** 平台播放院线、网大 *** 多部。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报刊发表长短篇小说、影视剧本、戏剧剧本及其它文学、新闻、摄影作品6000余篇(部),黄梅戏起源发展史文史10余篇。
其创作成果曾受到过 *** 及省、市级以上多次表彰。并被《人民日报》社、新华社、 *** 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旅游报》、中国戏剧网等等全国及海外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
项结权:曾在《人民 *** 报》、《江淮文史》、《志苑》、《安徽 *** 》、《赵朴初研究》、《项羽文化研究》、《新安晚报》、《安庆日报》、《太湖县文史资料》等报刊发表历史研究类文章20余篇。
最近这首《黄梅戏》又被网友带火了!配上京剧元素太魔 *** 了!{"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57sambc77u8ooggtf9g","d *** ation":194.956,"width":626,"height":352,"file_size":1168,"thumb":{"web_ *** i":"tos-cn-p-0000/d539fc8204c941b0b37c949f984b *** 90","width":626,"height":352,"i *** 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 *** 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 *** l":{"d *** ation":194.956,"file_size":12850316,"w":626,"h":352}},"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2017黄梅戏经典名段北京演唱会创新形式汇集名家经典嘉宾助阵发布会 钟欣 摄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应妮)一场全新概念的黄梅戏视听盛宴——“名家·经典”2017黄梅戏经典名段演唱会将于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这次演唱会以“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古老与现代的融合”为创作宗旨,汇集了吴亚玲、杨俊、 *** 等10位黄梅戏领域中国戏剧更高荣誉“梅花奖”获得者之外,还将特邀戴玉强、白雪等歌唱家助阵。
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因其风格清新质朴、素雅自然,一直深受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欢迎。此次以全新的演唱会概念的艺术形式,来呈现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将带来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在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演唱会总导演叶龙表示,此次将在传统中融入流行时尚元素,会用更新颖的表现元素,比如电子乐、弦乐以及多媒体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姜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等经典剧目里的30余首黄梅戏经典名段都将全部被重新编曲,以全新的音乐风格及形式唱响,我们希望此举能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和喜欢黄梅戏曲。”他坦言,用“演唱会”来定义这场演出,而不是传统的唱戏,就足以说明这次的创新,“我们想尝试一次,看这条路是否走得通。”
作为受邀嘉宾,著名歌手白雪也出席了5日的发布会。她透露自己曾唱过四年越剧,“有传统戏剧的功底,特别有助于在台上的表演,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演唱会特别好。”据悉她届时将演唱《女驸马》片段。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第21届戏曲“梅花奖”得主、黄梅戏国家非遗 *** *** 传承人赵媛媛现场演唱了一首黄梅歌《孔雀东南飞》,现代感十足,尽显潮范儿。
据悉,吴亚玲、杨俊、 *** 、张辉、李文、赵媛媛、周源源、何云、王琴、程丞等10位中国戏剧更高荣誉“梅花奖”的获得者都将参加此次演唱会。(完)
徐善云 黄梅戏 戏曲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