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观园(主题四文化大观园)

华衣锦 学知识 2

今天给各位分享文化大观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主题四文化大观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楚雄州享有什么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誉

楚雄州享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誉。

楚雄彝族自治州,隶属云南省,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北,区域面积28438.41平方千米。楚雄彝族自治州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2021年末,楚雄彝族自治州总人口2655301人。截至2021年10月,楚雄彝族自治州辖2个市、8个县。

楚雄彝族自治州主要景区(点)有武定狮子山(4A级景区)、元谋土林、彝人古镇、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州博物馆、黑井古镇、南华咪依噜风情谷、楚雄紫溪山、大姚石羊古镇、永仁方山、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牟定化佛山、大姚三潭、姚安光禄古镇、武定罗婺彝寨等。

楚雄彝族自治州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28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1A级旅游景区1个;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

楚雄的民族节日:

“火把节”、牟定“三月会”、大姚“插花节”、永仁“赛装节”、姚安“龙华会”、禄丰“花会”、武定“花山节”、双柏“虎笙节”等。

文化大观园对话刘梦溪说了什么话?

年逾古稀,稚子之心

蜗居书斋,心忧天下

心有梦想随溪而流

《梦公有梦》

2018年1月10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举行。在获奖人中间,有一位拄着手杖登台的老者,他叫刘梦溪。

老朋友都喜欢称呼他为“梦公”。

在北京冬日的一天,《文化大观园》摄制组来到了刘梦溪的家。

王鲁湘:梦公好,梦公好。

刘梦溪:好久不见你。

王鲁湘:对对对。刚才我上楼梯,发现这里没有电梯,那像您这腿脚怎么办?

刘梦溪:也还可以,现在还可以,将来很难讲。

在梦公的家里,房间角落里摆放的各式各样的葫芦和南瓜,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刘梦溪,1941年生于辽宁,原籍山东。1964年,年仅23岁的刘梦溪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红学论文《探春新论》,引起强烈反响。自此,刘梦溪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令人感觉意外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却转入思想史研究。

王鲁湘:梦公您看啊,我一进您的书斋啊,就感到有几个东西特别的有趣,和一般的这个学者的书斋有所不同。除了书以外,就是您这个房子里头,可以说是堆满了葫芦、南瓜这些农家的这些园圃里头的东西啊,那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种小金瓜,大葫芦这个堆满书斋呢?

刘梦溪:这个啊,我确实喜欢南瓜,确实喜欢。这可能跟我是乡下人有关系,这个有一种,我喜欢带有一种田园的东西。这个房间里,南瓜我特殊的喜欢,其实放多少我都不会厌弃。

王鲁湘:您看您还给它们很崇高的地位,您看这种红木的这个座子,上头搁一个这样的自然的干枯了的一个小金瓜,这个非常的好看,这个颜色、形状。非常好看。很多的这个做宜砂紫壶的,您要比如说过去做的这个壶,不就是仿一个这样的南瓜和仿这个东西吗?

刘梦溪:你这个妙解真是厉害了,是得有特赏的人能看出来干了以后的这个葫芦(南瓜)照样美。我很高兴。

王鲁湘:肌理色彩

刘梦溪:鲁湘兄居然你看到这个,你是知音那,不得了。

王鲁湘:梦公,我很奇怪,您过去我知道,包括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都知道读过您的关于红学研究,包括文学史研究的一些东西,您什么时候开始转到近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

刘梦溪:这个呢,当然你了解我是学文学出身,这个学文学出身呢,就慢慢产生一个对文学本身的一个厌倦,觉得它给不出问题,不能解决我关注的问题。特别我们都经过那些经历,那个经历的结果使我们想知道世界的真相,想探寻一些这个真理性的东西到底在哪里,而这个文学不能给你。这方面的这个追寻,必须借助于哲学和历史,历史可以给你提供真相,哲学给你一个分析的 *** ,所以这个转变呢,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1986年这个时期。有一阵我也很苦闷,这个苦闷觉得真是百无一用,我当时也出过了一点书,也写过不少文章,也应该讲还有一定影响之类的,但是觉得一无意思。那么这段引发我走这个转变的是这个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这个一旦读了他们的书以后,我们还写什么文章。

刘梦溪读王国维、陈寅恪、钱锺书三位先生的书,如醉如痴,足以忘我。他相信陈寅恪“文化高于种族”之言,认为人类的“同”必远大于“异”。

刘梦溪:80年代末还是什么时候,忘了,不是在那个哈佛大学有一个短期的访问嘛,我那次啊,哈佛的一些主要的教授,都有一个对话,这些对话,其中有一个教授是厉害的,费正清中心的史华兹教授,他一直这么追寻的,就是跨文化沟通,他认为人跟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这个正是解决当今这世界繁复问题的一个途径。他更妙在哪里,他居然提出来,他说这个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你说他这话厉害不。

王鲁湘:这个话很深刻。

刘梦溪:这个很厉害。我当时讲,我说当然我说我如果给你提供一个证据的话,语言不通可以谈恋爱呀,他笑,我说当然谈恋爱也有很多问题,可是语言相通,谈恋爱的问题跟不通问题很难讲哪个更多。还有一个,这个幼儿的思维被我们忘记了,他这个思维已经到相当程度,他不会说话就能思维,所以我觉得人类这个太标异,太标异了。不仅人类,学术也是如此。尚同的这个格局才是大学者的风范,大学者就是不需要立异,凡是标异这样的学者,他的格局都比较小。所谓“一隅之见,一得之见”他把它扩大成一个整体,这是学问的误区。

刘梦溪曾撰写两万字的长文《论和同》,他说“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话是中华文化给出的,解决人类生存之道的一种大智慧。

刘梦溪: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你想在今天的这个复杂的内外的这个背景下,这两个观念能够深入到所有人的内心,什么麻烦不能解决呢?在争什么呢?所以我近十多年的研究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人类的同远远大于异。

王鲁湘:对,您也说过,说研究同的思想比研究异的东西要深刻得多。

刘梦溪:对,那是《中国文化》创刊词,人类一个天大的误区,觉得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扩大了,扩大的结果我一个概念,我说这是文化陷阱,造成了人类的分歧甚至争斗,甚至产生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解说7:“对话”与“尚同”是刘梦溪的一个核心思想,他说人类最终总会走到一起。他反复引证北宋思想家张载的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王鲁湘:您好像也特别的提到这个张载四言教里头“仇必和而解”。

刘梦溪:这个厉害。

王鲁湘:是吧?最后转一圈最后是仇必和而解。

刘梦溪:他把这个思想用哲学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了,这个四句教你看,有象斯有对,他认为天地万物,宇宙之间到处都是象,生命也好,非生命也好,他们在流动的象,在流动当中,这个对就是不同,有象斯有对,而“对必反其为”,他是讲这个各个象的流动方向。由于不同的结果,它怎么能都往一起走,它走到各个方向去了,对必反其为。而这个“有反斯有仇”呢,是由于走的方向完全背道背驰了,就产生纠结,形成那种拉在一起,想断又不断的那种,所谓用一个哲学与现在的哲学,所谓张力在那里纠缠着。

这个有反就是这个仇,我主要解释这个仇,我这文章里讲的。你看这个仇,现在当然写的是立人一个九字,这个恩仇的仇的简化字,但古代这个字恰好是左边一个隹,那不是佳人的佳,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隹,中间一个言论的言,这个可以这个象形。

王鲁湘:两只鸟在那里对着嘴,喳喳喳喳叫呢。

刘梦溪:问题在于这个隹是尾巴很短的鸟。一般讲,这个子的它这声音容易比较高,两个短尾巴鸟在那里说话,我觉得它们吵得很激烈,对对对,对不对,那什么情况可能都有,但是妙就在最后一句,仇必和而解,或者是存异求同,或者是这个达成谅解,或者是取得一致,甚至没有取得一致也没关系。我常说这话,不是这个鸟把那个吃掉,两人很高兴,解了,或者一起飞到另外的地方,或者分地而飞都没关系,但是它不扭结致你死我活。这个思想恰好是人类现在在不断的犯这个错误,一点点东西都在这儿扭结,比如说这个巴黎协定,环保问题,你说要行,他说不行,这个东西,你只要着眼于人类的久远和未来,环境不治理,将来人要吃大害呀,对不对,等等等吧,所以这个思想这个“和同”的思想非常重要,而且这个“和同”的思想呢,具有普遍价值。

在刘梦溪位于北京的家里,到处随意摆满了各种书籍。刘梦溪夫人陈祖芬说,整个家都被梦公变成了书房。

王鲁湘:您这个书房,听说是您自己一手亲手设计的,包括这个房子,这个隔断也是您打的吗?

刘梦溪:对对对。

王鲁湘:这真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感觉了。

刘梦溪:我对这装修有特殊的敏感,你要是有时间可以看看,我那个《学术与传统》那本书的后记,讲了这个事儿。我小时候,我哥哥是木匠,我在乡下,哥哥是木匠,我对木工的东西特殊的喜欢,但是我觉得跟这个还是没关系。这个余世存他看了我那个后记,他说刘先生空间感这么强,这也是别人讲不出来的,这一句话就深获我心,我大概有一种结构性的空间感,对这个世界也好,对这具体的一个环境也好,我可能这个空间我会推得比较大。

刘梦溪常常蜗居在书房读书,他说他渴望的阅读是闲适的阅读,是不带功利心的阅读。这样的读书,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王鲁湘:刘先生,您看啊,这个顾廷龙先生给您写的是,我如果没有念错应该是无梦斋吧?

刘梦溪:无梦斋。

王鲁湘:无梦到徽州,汤显祖无梦到徽州,您这是无梦到什么地方了?

刘梦溪:这个很有趣,这个就是跟我(20世纪)80年代这个学术转折有关系,当时(20世纪)80年代,其实有一种孤独感,孤独感这个一言难尽了,就容易看破一些东西,觉得不抱太多的期待。但是我从现在的思想来讲呢,这个又不能满足我的这个想法了,因为说真的,讲无梦,实际上是有梦,有一次,德国一个汉学家,他研究王国维,到国内来,来找我来,他看过我写的文章,眼睛一看,老师有很多梦啊。你说这人厉害不厉害。

王鲁湘:他能知道意义

刘梦溪:就是看到无梦斋三个字。

王鲁湘:真正的一个白人是吧?一个德国人。

刘梦溪:那当然白人,德国人嘛。他说老师有很多梦,中文当然讲得很好。你说此人厉害不厉害?我国内有些朋友到我那儿去还没有人这么讲过,还觉得无梦,这个境界很,说老师有很多梦。当自言无梦的时候,恰好是有梦,自己说如膜妄心应褪净,恰好没褪净,要真正褪净了这个话都不会讲。

刘梦溪多年研究大师级人物,让他受益无穷。更让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必须得到传承和推广。

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尤其是西方文化,一时成为显学。而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当时已近中年的刘梦溪,在这场中西文化的此消彼长中,忧心不已。1988年在时任文化部长王蒙的支持下,刘梦溪组建中国文化研究所。并还多方筹集资金,创办了《中国文化》杂志。在创刊词里刘梦溪写出了创办这份杂志的初衷。

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

在刘梦溪书房内,挂有一副他最喜欢的对联,“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竟岂潺潺”。这是当年赵朴初先生送给刘梦溪的,从中可以看到梦公的处世心境,及学术造诣。

刘梦溪: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那一段我跟朴老有接触,那当然主要一开始请教一些佛学问题,就那个时候,我们容易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跟朴老一见如故,他觉得一个年轻人,喜欢这方面,如何如何,来往比较多,那恰好赶上一个四人帮后期比较肆虐的时期,但是整个这个阶段,我想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固然没减,我们精神方面的激励,我从朴老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就在这个时候,内心一派安宁,不肯与外界世人有所争个强弱,上下高低,没这个意思。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结果我就写了一封信,说我当时的心情,不久他就寄来这副对联。这个很厉害,就一直挂到现在,现在我的内心也还是这个,我们跟外界有什么可争的呢?在我们自己这里能做多少是多少,学问是有大有小的,能做多少是多少。

王鲁湘:心是淡的,但是学问其实是很活泼的。像川流一样。

刘梦溪:学问这个东西,无止境的东西,你还不敢说到了什么程度,就自己还有兴趣就是了。

刘梦溪简介:

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里,刘梦溪出文入史,由史入经,沉潜学术,传承典范;他用七年时间,编纂35卷、250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来寻找20世纪中国学者的精神家园的奥秘。2017年初,他出版了《学术与传统》,三卷本百余万言,慎思明辩,堪称年度具有指标意义的学人著作;“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则是他不惑之年过后学术造诣、道德文章、学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img]

北京大观园如何

北京大观园是以《红楼梦》为蓝本建成的古典式文化园林,以浓郁的古典文化特点,成为北京新十六景和中国旅游胜地四十家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南二环路,距天安门广场5公里。

原址为明清时期皇家菜园,明代曾在此设“嘉疏署”。1983年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依据原著描述而建造的古典园林,占地13万平方米。园中建筑格局、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匾额楹联均力求忠实于书中的风尚和细节。1986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处具有古典园林外观、红楼文化内涵、博物馆功能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大观园内有大小景点40余处。其中庭院景区含贾宝玉怡红院,林黛玉潇湘馆,薛宝钗蘅芜院,贾迎春缀锦楼、贾探春秋爽斋。自然景区含“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的秋爽斋,卧水双层湖心亭滴翠亭、“稻香老农”李纨的稻香村。佛寺景区含妙玉禅房栊翠庵。

北京大观园亭台楼榭、佛庵庭院,繁花名木、鹤鸣鹿啼,雅中有俗,静中寓动。“曲径通幽”为贾宝玉根据唐代诗人常建的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题;是迎南大门的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假山,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开门见山”特色。而寓意却是只有沿妙道曲径蜿蜒穿洞而过、方能领悟园中幽雅的景致,又艺术的运用了“藏景”的手法。

怡红院是贾宝玉的住所,悬“怡红快绿”匾额。“红”暗寓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蕉,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所。黛玉的书房建筑外观均为斑竹作,“斑竹一只千滴泪”正适合“潇湘妃子”以泪洗面、多愁善感的性格。顾恩思义殿——省亲别墅是大观园主景,元妃省亲活动的主要场所。玉石牌坊高8米、宽11米,宏伟瑰丽,正殿后为大观楼及东西配楼,整个院落充满了皇家邸宅豪威、华贵的气派。

大观园在发挥其园林功能的同时,多年来不断致力于自身文化品位的提高,努力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红学大观园”,体现了较深厚的文化内涵。目前全园共有展室 12处,收藏有工艺品、家具、铜器、陶器等各种文物、复制品近万件。大型固定陈列“红楼文化艺术展”包括元妃省亲、“红楼”文物精品、“红楼”文化艺术、 “红楼”资料研究、曹雪芹家世生平、今昔大观园等六部分,通过各种实物、资料,向人们系统生动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红学文化。

北京大观园在每年农历春节初一至初六举办“红楼庙会”。 庙会内容包括:文艺演出、民间花会、风味小吃、民俗活动等。其中“元妃省亲”古装巡游是大观园文化庙会的传统项目和独有的特色。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期间还举办“北京大观园‘中秋之夜’”。活动以文艺演出、赏月团聚、观赏夜景为内容,每届举办3至4天,是京城中秋活动的传统品牌项目。

更多关于北京大观园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文化大观园——丽江木府

——云南纪行之五

○  湖  山

穿过古城的石板小巷,来到著名的丽江木府。木府门前游客众多,门庭若市,木牌上用汉语和东巴文字写着“木府”二字。不少人原以为木府是大户人家的宅院,到了之后才知道是木氏土知府的官衙。这座距今有六百年的官衙,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被称为丽江文化的大观园。

进木府之前,先去看了旁边的老街。街上有一座飞檐翘角的木牌坊,牌坊上书“天雨流芳”四个汉字,汉语的意思是:天降润雨,滋生万物。正好与纳西语的“读书去吧”谐音,大意是读一部好书对于心智的滋养,就像天雨之于谷物的成熟。一语双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重视教育的灵心慧性,也体现了中原文化与纳西文化的交融。

                   木府旁的天雨流芳木牌坊

走进木府,迎面是一座纳西风格的照壁。照壁上写着“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木府的写照。木府始建于明朝初年,虽然只是一个纳西土知府的衙门,但规模和气派远胜于内地的许多古衙,导游称之为丽江的“小紫禁城”。尽管觉得有些夸张,可是言之有据。据《丽江府志》记载:木府殿堂巍峨、布局严谨,楼台亭阁,数不胜数,其总体建筑风格为“仿紫禁城而建”。可惜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木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的兵火。

             用汉字和东巴文字书写的木府指示牌

文化大观园(主题四文化大观园)-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徐霞客惊叹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世界银行官员来古城考察,看到大多数民居建筑保存完好,主动提出愿意提供贷款帮助修复重建。最初的贷款计划,并不包括木府的重建,因为木府不是民居,要重建这么大的一个古建筑,难的不是增加贷款,而是如何恢复历史原貌。在丽江人的心目中,残破不堪的木府依然是他们的文化瑰宝。重建工程如果缺失了木府,就会削弱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史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依据史料绘制出了木府的重建图样。办事严谨的世行官员,在听取了专家的汇报,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有感于木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意将重建木府纳入古城的修复计划。

                 重建后的木府恢宏壮观

经过三年的恢复重建,木府在废墟上浴火重生,从而为丽江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世行最为成功的贷款项目。重建后的木府,占地46亩,369米的中轴线上,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大殿依次排开,两侧房屋罗列,府内殿堂巍峨,高低错落,花园回廊,勾连穿插,溪渠纵横,活水长流。既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丽江古建筑古朴简洁、厚重敦实的风格,以及丽江特有的风水和建筑文化风格。

纳西民族有着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其建筑风水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鲜明的纳西族特色。木府坐落在古城的狮子山下,西河水东南西三面环流,街道临水而筑,民居依水而建,瓦屋栉比的民居群落,层层环围着木府。中原的官府大都建在城镇中心,而木府却地处古城的西南,因为西南方是古城的头部,而土司就是纳西族的首领。

中原的风水理论以“坐北朝南”为更佳,而木府却是坐西向东,这种朝向除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外,还因为此地风水绝佳,左有玉龙雪山为青龙,右有虎山为白虎,背靠狮子山为玄武,东南方向有龟山、蛇山对峙把守关隘,既有枕狮山而升阳刚之气,又有环玉水而具太极之脉。其次木姓是皇帝所赐,在五行方位中东方属木,喻意“迎旭日而得大气”,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

也是由于这个木姓,丽江成为了一座没有城墙的千年古城,因为木氏土司认为:如果修筑了城墙,木字加框就成了“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了。

                      木府民居环围,坐本朝东。

木府的前院,是土司的议事厅。厅外挂着三块“诚心报国”的匾额,分别由明洪武、永乐、嘉靖三位皇帝御赐。走进议事厅,正中是雕刻精美的红木屏风,屏风上刻有“励精图治”四个大字,屏风下是一个二尺高的台坐,台坐中间是土司的官椅,官椅上铺着一整张虎皮。台前摆放着两排明式木椅,两边红底黑字的执事牌上,写着朝廷赐予的官衔爵位,虽然格局与中原的官衙有所不同,但气势威严,排场豪华。

议事厅的天花板上有三个藻井,上面的图案雕刻精湛。中间的藻井是一条四爪金龙,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刻意避嫌,与皇帝的五爪金龙相区别,以示不敢逾越朝庭规制,同时又彰显了木氏土司“开门是小诸侯,关门是土皇帝”的地位。

两边的藻井则是披星戴月图案,与纳西妇女的七星羊皮图案相似,一个商议军政大事的地方,用这种图案来装饰,有用妇女的披星戴月,辛勤劳作,来勉励土司励精图治之意。不仅如此,木府的许多建筑的屋檐,都有凤在上,龙在下的图案,显示了纳西族妇女的崇高地位。

          木府前院的议事厅,是土司办公的地方

                  议事厅内的土司官坐

            木府天花藻井上的四爪龙图案

 纳西妇女的七星羊皮图案也装饰在议事厅的藻井上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边陲地区的土司家族,凭什么能够世袭元明清三代22世,统治丽江达470年之久?”用朱元璋的话来解释就是“为夷智识,足见摅诚”,意思是纳西土司虽然是少数民族人,但是很有政治智慧,善于审时度势,而且对朝庭非常忠诚。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木氏土司三次审时度势,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之一次审时度势是在宋末元初,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云南后,纳西土司阿宗阿良率兵迎降,并协助元军平定叛乱。元朝为了稳定西南边陲,任用土司为地方官,纳入朝庭的掌控中。土司阿良因协助忽必烈平叛有功,被封为“茶罕章宣慰司”,官居从二品,后又实授丽江土知府。从此纳西土司便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封建领主,又是地方官员。

第二次审时度势是在元末明初,1382年明军攻占昆明后,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如法炮制,率先归附,行人臣之礼。明朝在大研镇设立“丽江军民总衙署”,管辖丽江的四州一县,授阿得为丽江世袭土知府。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横,钦赐其“木”姓,以示汉纳一家亲,阿得正式更名为木得,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木氏土司对朝庭采取“亲和政策”,不断向朝庭示忠。明万历年间,木氏土司向朝庭进贡白银万两,万历皇帝御笔亲书“忠义”二字,并特许在木府门前建“忠义”石牌坊,以表彰土司对朝庭的忠诚。木氏土司以朝庭为靠山,借着协助朝庭平叛,不断扩张自己的统治,争夺矿产资源,使其家族在明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万历皇帝特许修建的“忠义”牌坊

第三次审时度势是在明末清初,雍正元年清 *** 实行“改土归流”,地方官不再由土司担任,改为朝庭派出“流官”治理。木氏土司知道这种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于是主动放弃权力,家族子女不任行政官员,而是到各个庄园去当庄主,以经营土地维持生计,从而实现了和平过渡。而另外一些抗拒改土归流的土司,抵抗前来镇压的清军,导致伤亡惨重。木氏土司的审时度势,不仅避免了残酷的流血斗争,而且保留了土通判的职务,一直承袭到辛亥革命后,成为云南“传世最远”的土司家族。

木氏家族的兴旺不是偶然的,与其倡导汉学,重视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议事厅后面的万卷楼,是木氏土司的藏书楼,一楼读书,二楼藏书,三楼写书,楼内陈列有中原的各种典籍,百卷大藏经《甘珠尔》,六公土司的诗集,还有众多名师的书画。木氏土司最早接受中原文化,而且汉学造诣很深,据《明史·土司传》记载:“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

丽江22代土司中,最有成就的当属木增。乾隆年间的《丽江府志》说:“增又好读书传,极群籍,家有万卷楼。”木增有《检书》诗云:“万卷浑如邺架藏,清藜小阁满云香”,生动描写了万卷楼的藏书之富。木增熟读经史书籍,而且文学修养很好,成就颇丰,其传世的诗词赋有一千多首,分别收在《云薖淡墨集》等六部集子中。

木增读书学以致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从唐王朝支持南诏吞并诸诏的惨痛历史教训中,明白了只有依附中央王朝,争取支持,才能在夹缝中生存发展。对中央王朝采取亲和政策,使明王朝视纳西木氏为能“节制吐蕃”、“辑宁边境”的“西北藩篱”,并多次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封赐,其中见之于记录的就多达28次。木增开创的亲和政策,巩固了木氏家族的世袭统治,使丽江进入纳西族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木增励精图治,积极倡导汉文化,他不仅送子弟到中原求学,系统接受汉文化教育,还聘请汉学教师到丽江,传授中原文化。除引进汉学教师外,还从内地引进了医生、画师、建筑师和开矿 *** 等各种人才,促进了丽江地区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木增与杨升庵、张志淳、董其昌、周延儒,张邦纪等名士诗书往来,互相酬唱,在与这些内地大儒的交往中,木增受益良多,眼界大开。

          木府更高的建筑万卷楼

               万卷楼内供着孔子牌位

             丽江古城的木增与徐霞客雕像

木增与徐霞客的交往,在丽江被传为佳话。1639年正月二十日,53岁的徐霞客抵达鸡足山,此时远在丽江的木增,已在朋友明代大儒陈继儒的介绍中,听说了徐霞客见识广博、才华卓绝,于是派翻译专程赶到鸡足山来迎接徐霞客。五天的风雨兼程,当徐霞客踏入丽江古城的石板街道时,已是华灯初上时分。木增盛情款待徐霞客,晚宴上“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为了使徐霞客在丽江的考察能够持续,木增先后送给他许多钱财、用品和食品。

徐霞客在丽江期间,木增与之“如切如磋”,请他圈点诗文,为自己的诗集《山中逸趣》作序,委托他校订《云薖淡墨集》,帮助木增的孩子评改作文。木增还写信给徐霞客,请求他帮助编写《鸡足山志》。就在这时,徐霞客由于劳累过度病倒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已使他无法行走。木增得知徐霞客病情严重,思乡心切,便派了8个纳西族壮汉,用滑竿将徐霞客从鸡足山抬送回家,辗转半年使其回到江阴老家。1641年正月二十七日,徐霞客回到故乡半年后去世。徐霞客在日记中回忆,若无木增的大义之举,必定客死他乡。

万卷楼后面的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商议家事和祭祖的地方。殿外高挂一块“为国干城”的牌匾,这是明嘉靖年间才子杨慎,送给丽江土知府木公的。木公虽生性骁勇,但也喜好诗文,他与当时流放在云南的四川状元杨慎关系很好,杨慎特送上“为国干城”的牌匾,意在是褒赞木公为国效力,捍卫边陲。这四个字,后来被木氏土司作为家教的信条。

护法殿类似于内地的宗族祠堂,正中的墙面上悬挂着东巴教诸神像,上面写满了神秘的东巴文字。中间的案台上,供奉着木氏先祖的牌位,两边墙上挂着六位土司的画像。旁边有长凳、棍棒,这是动用家法,管教子女用的。木氏家族的家教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法。

木氏的家教强调“德行”居首,木公在他的《建木氏勋祠自记》中,提出了以效忠朝廷、修谱牧民、追祖修德为根本的家教思想,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通,他要求木氏子弟仿效先祖屡立战功,世代受惠于中央,重视修德而名声远播。并提出了“四勿”“五至”的具体要求,“四勿”就是:内勿耽于酒色,外勿荒于犬马,勿亵尔神,勿怠尔心。以“五至”作行为规范:忠君至恳,爱民至专,孝亲至勤,祀神至诚,训子至要。

                  木府的护法殿

                     护法殿内的家法刑具

木公的家教思想薪火相传,逐渐内化为木府的家教文化,这种家教文化强调“不忘根本,以史为鉴”。木公认为,木氏家族能有今天的高官厚禄,全靠朝庭的“优典”,这是木氏兴起的根本。而关键在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鉴于滇西历代土司中,因家教不严导致内乱,失去统治地位的教训,木氏土司对子孙后代管教严厉,且具有严格的执行力,尽管在明代出现过篡夺土司之位的内乱,但都能依据家法及时平息,防止了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在木府重演。

建在木府后花园旁的三清殿,占地500平方米,为三重檐攒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三清殿中堂的神龛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神龛一边供着道教三清的神像,另一边是道家的八卦图,殿内有道士招揽游客看相抽签,但应者寥寥无几。

纳西族传统的宗教为东巴教,信仰者多为平民百姓。而丽江的上层人士,多信仰佛教和道教。这种宗教信仰与其政治需求相一致,木氏土司以朝庭为靠山,以学习汉文化为荣耀,通过佛教、道教,可以密切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而木氏土司对于道教的信仰,更多的是一种神仙崇拜,以及道家养生术的吸引。木氏土司除在木府建造三清殿外,还先后在丽江建过真武祠、大定阁、金刚殿、太极庵、大觉宫、元天阁等道教宫观。

                      木府的三清殿

          三清殿的天地君亲师牌位

玉龙雪山下玉湖边的迎仙楼,就是木公建造的道观。木公在紧张的戎马生涯之余,经常到迎仙楼观赏风景,吟诗作画。他写过不少学仙诗,其中一道写道:“餐霞饮洁学仙流,岂念人间万户候。出入烟尘随所欲,翱翔海岛任于游。笑擎云液千年酒,宴赴蟠桃七月秋。”表达了一种不恋功名富贵的出世思想,但他在现实生活中,木公过的却是积极向上的入世生活。

而木增土司则不同,他既崇信佛教,又笃信道教。他不惜巨资,在佛教圣地鸡足山建造了悉檀寺,并多次到悉檀寺朝拜,并在寺中住宿。为了弘扬佛法,他还委托徐霞客修编了《鸡足山志》。

            丽江附近的鸡足山是佛教胜地

                          木增土司

木增又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受道家归隐思想的影响,他36岁便放弃权利,隐遁束河芝山的“解脱林”,埋头读书写作,从事学术研究,并自号“滇西华马水月道人”。他在诗文中写道:“斗笠蓑衣情坦荡,短萧横笛任悠扬。昏夜归来恒醉饱,惟斯真乐在山庄。”展现了一种道家淡泊逍遥,自得其乐的境界。

木氏土司对各种宗教兼收并蓄的做法,形成了丽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促进了丽江周边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滇西北政局的稳定,也丰富和拓展了纳西族文化。

参观木府,使我们看到了纳西族文化的兼容并包,看到了木府“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而文化上的与时俱进,又使纳西族成为了滇西最为先进的少数民族。

关于文化大观园和主题四文化大观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大观园 文化 主题

发布评论 4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0-07-29 20:55:44

溪多年研究大师级人物,让他受益无穷。更让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必须得到传承和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尤其是西方文化,一时成为显学。而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当时

2018-08-27 22:41:00

    木增土司 木增又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受道家归隐思想的影响,他36岁便放弃权利,隐遁束河芝山的“解脱林”,埋头读书写作,从事学术研究,并自号“滇西华马水月道人”。他在诗文中写道:“斗笠蓑衣情坦荡,短萧横笛任悠扬。昏夜归来恒醉饱,惟斯真乐在山庄。”展现了一种道家淡泊逍遥,自得

2021-07-28 22:31:23

,一时成为显学。而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当时已近中年的刘梦溪,在这场中西文化的此消彼长中,忧心不已。1988年在时任文化部长王蒙的支持下,刘梦溪组建中国

2021-10-16 01:22:36

。像川流一样。刘梦溪:学问这个东西,无止境的东西,你还不敢说到了什么程度,就自己还有兴趣就是了。刘梦溪简介: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里,刘梦溪出文入史,由史入经,沉潜学术,传承典范;他用七年时间,编纂35卷、2500万字的煌煌巨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来寻找20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