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是古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后逐渐演化为赏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得特别的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特别是以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1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之一—中秋节。
中秋节是亲人团聚·吃月饼的日子,于是我和妈妈去买月饼准备晚上给姥姥送去。在月饼摊上我看见各种各样的月饼,有草莓味·有哈密瓜味……我们买的是蓝莓口味,圆圆的,表示一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意思。
到了姥姥家,我们发现姐姐·舅舅·舅妈也来了,我们休息了一会,开始吃月饼了,妈妈拿出了月饼,每人一个,我急忙咬了一口,甜甜的·酸酸的,真好吃啊!我抬头望着天空,虽然今年没有皎洁的月光,但是我还是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八月十五那天嫦娥偷吃了仙丹,升上了广寒宫,当上了广寒宫之主,就在我浮想翩翩的时候,姐姐给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什么米不能吃?我想了想说:“是生米。”姐姐说:“恭喜你答错了, *** 是分米·厘米·千米·毫米。”我一笑而之。我们的话被姥爷听见了说:“我也给你们猜个谜语:明天日全食(打一字)。”我们说:“是月字。”姥爷说对了,我再给你们猜一个:拘水月在手(打一成语)。姐姐说:“不知道!”姥爷问我,我说:“是月亮!”姥爷说:“错了, *** 是掌上明珠,你们就是我的掌上明珠呀!”
今年的中秋节真快乐呀!
特别是以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2
中秋佳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今年中秋节,爸爸妈妈带我回爷爷家过节。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一派热闹的景象。原来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因为塞车,我们走了三个小时!
快到爷爷家了,我远远地看见爷爷在家门口张望、焦急地等着我们,看到我们,他的脸上笑开了花。进了爷爷家,一股饭香扑鼻而来,原来,奶奶已经为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有大螃蟹、有虾、有炖排骨、有焖兔肉。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于是我们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饭,边吃边喝边说边笑,真开心!
吃完饭,我和爷爷俩下象棋。爷爷一边下棋一边给我讲棋术,教给我下棋的知识,我们可开心了!
晚饭后,我们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望着圆圆的月亮,我仿佛看到了玉兔和嫦娥。古代诗人写了很多关于中秋节和月亮的诗,表达了他们的乡思乡愁,我可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因为我们是团圆幸福的。
第二天早上,我恋恋不舍地登上了回家的车。汽车飞奔在公路上,窗外的景色十分美丽,虽然已是中秋,但是柳树姑娘碧绿的大辫子仍然羞答答得快垂到了地面,松柏依然青翠挺拔,累累的大苹果压弯了枝头。远远望去,青山、绿树、白墙、红瓦。真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我明白了,诗人们思念的不只是浓浓的亲情,还有家乡的美丽景色!忽然,我想起诗人苏轼在信中写道:“明月明年何处看。”
我啊,明年的中秋节还要和爸爸妈妈回爷爷奶奶家!
特别是以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3
中秋圆月,寄托着远离故乡的人们的思乡之情。
——题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写出了北宋诗人苏轼远离故乡,在中秋佳节时只能自己一人饮酒作乐,心中却在怀念弟弟,这说明苏轼想要团圆。圆, *** 了团圆。
中秋月夜,挂在天上的月亮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河流,楼房全裹在了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点缀在星空里的繁星早已黯然失色。皎洁的月光如倾斜的清流,注满大地。圆, *** 了美丽。
中秋佳节,人们不仅可以赏月,有时还可以观赏 *** 。
在行政中心,周围的道路早已水泄不通。人们听从 *** 的指挥,整整齐齐,像在表演着什么节目。明月照着大地,人们也穿上了银白色的轻纱。不多时, *** 就像流星一样出现了。
天上的 *** 五彩缤纷,万紫千红,人群中的叫好声一片连着一片。看着美丽的 *** ,人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与寒冷,都陶醉在了美丽的 *** 之中。 *** 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又有繁花似锦的“菊花”布满星空。
远离家乡的人们看到这幅画面也会感到幸福。圆, *** 了幸福。
*** 结束后,人们迎着中秋的凉风井井有序地回家,天上的月亮还是那么圆,那么亮,好似一颗超大的夜明珠。
这时,街道上寂静极了,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远离家乡的人们也会忘记了烦恼。晚上的烟火让人一饱眼福,流连忘返。圆, *** 了快乐。
新月如牙,半月如瓢,而圆月如西子之明眸,照亮世界,独具情调。
特别是以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4
我喜欢吃月饼,但以前农村穷,平时吃不上月饼,只有在中秋前的一段时间里,才能到别人家自制的土烤炉上去打月饼。这种月饼是用白面、胡麻油、糖和在一起,简单的发酵后,揉成饼状,烘烤而成,有时候为了美观和提味,会在月饼上撒些芝麻,出来的月饼松软甜香,既好看,又好吃。
记忆中,打月饼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天堂”。同我一样期待早日吃上月饼的小伙伴,都会尾随着家人而来。一炉月饼出来,我们就会拼命挤进人群中,用鼻子使劲闻着月饼散发出的热气腾腾的香味,哈喇子也流了出来。一些叔叔婶婶,看到我们这副馋相,就会拿出一个月饼,掰成小块,让我们解解馋,现在回想起来,总觉得那是吃过最香的月饼了。
在中秋节当日,母亲会早早起来,忙着张罗一天的饭菜。 *** 则忙着摆弄供桌,摆放供品,我和弟弟 *** 则守在灶台边,帮忙拉拉风箱,烧烧水,传递盘子、碗筷等物品。等到中午,一桌由妈妈亲手烹制的饭菜端上来,我们兄妹几个也顾不上吃相了,很快就会把盘子里的肉菜一抢而光,有时还会因为抢肉和弟弟、 *** 生气,但现在想想那真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啊!
到了晚上,当皎洁的明月即将升起的时候, *** 会把月饼摆上供桌。把我们兄妹叫到供桌前,烧香、磕头,在简单的祭拜仪式结束后,我和弟弟、 *** 就开始期盼着对桌子上的供品进行“大扫荡”了。
特别是以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5
古人中秋节时的风俗有吃月饼、赏月、看星星,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思念亲人。今年我的中秋节过得有一些不一样。
吃完中秋节的团圆饭,我、妈妈和晓璐姐姐去琴台音乐厅观赏月亮。
到了琴台音乐厅,这时太阳公公没有完全下山,天上一朵朵的彩云格外美丽,像一团团的棉花飘在空中。过了一会儿,整个天空慢慢暗了下来。突然,起风了,天空 *** 现了几个孔明灯,这时我想:孔明灯一闪一闪的像星星一样,那么,真正的星星在哪儿呢?于是,我又在天上找星星,找啊找啊,还是没找到星星。我有一些失落。之后,我就和妈妈、晓璐姐姐散步回家了。
在散步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到汉阳造创意园的上空有星星在闪烁,我赶紧跑过去看。我看到了那些金光闪闪的星星挂在高高的树上,像真正的星星一样。
我们走上了江汉桥,玩起了成语接龙的游戏,有说有笑的,一会儿就走到了家。回到家,我和晓璐姐姐玩起了乐高。这时,妈妈走到了阳台上,猛一抬头,发现月亮就挂在空中,妈妈赶紧把我和晓璐姐姐喊过来看月亮。月亮好像被一层薄薄的轻纱盖住了,有一种朦胧感。云雾中的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圆盘,我恍惚看到了玉兔和嫦娥。
这个中秋节真不一样。我终于找到了月亮!
特别是以中秋节为题的日记500字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伴随着这么美好的诗句,我们又迎来了合家团圆的中秋节。
为什么叫中秋节呢?原来,八月是第三季度的中间,而十五日又是八月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名“ *** 节”、“月饼节”是合家团圆,象征团圆的日子。
今天晚饭后,我们一家去玄武湖赏月。那时,月亮姐姐躲在一片云后,慢慢地露出她美丽的脸庞。看,月亮出来了!远远望去,它是那么的圆,那么的亮,她那皎洁的月光撒满了人间,照亮了大地。天上一颗星星也没有,只有一个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看着这时的天空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月朗星稀”,真的是月亮很亮的时候就看不到星星了。
团圆中秋不仅要赏月,还要吃月饼,我们在草地上搭起帐蓬,铺上垫子,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月饼和水果,我们一边赏月,一边吃起来,月饼有豆沙蛋黄、五仁、水果……我最喜欢的还是豆沙蛋黄味的月饼,咬一口,甜甜的,还有蛋黄的香味,吃着月饼,看着时隐时现的月亮,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姐姐和玉兔正在看着我们,向我们打招呼呢!
赏完月回到家,我又想起远在外地的公公婆婆,这次中秋因为时间紧张没有回去陪他们过节,所以我又给他们打了问候 *** ,祝他们中秋快乐,身体健康,并祝公公婆婆“寿比南山”。
放下 *** ,早已快11点了,我喜欢这团圆中秋诗情画意的月亮,更喜欢一家人团聚时温馨的时光。
中秋节怎么来的?中秋节了,提前祝你节日快乐!
有朋友问魏晋名士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很遗憾,传世文献里找不到关于魏晋时期过中秋节的可靠材料,今天倒不妨顺便说说中秋节的来历。
前一阵在网上也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大不小的热点,说唐朝的时候,中秋节还是洋节,是从 *** 半岛传过来的节日,这事应该怎么看呢?
我的看法是:
之一,学术界确实有这个说法,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愤慨,说韩国人又来偷我们的文化了。
第二,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说法。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学术界会有这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来自韩国。这个说法主要依据两份材料:
一个,是《隋书》《北史》《旧唐书》这些正史里都提到, *** 半岛上的新罗国,八月十五日,有盛大的庆典,尤其是要比赛射箭。
另外一份材料,是唐文宗的时候,唐文宗是唐朝后期的皇帝了,一个日本和尚叫圆仁的,到唐朝来,住在一个庙里,人家款待他吃了一种面食,叫“餺飥 ”——这两个字很复杂,建议你可以对照文稿看看——请他过“八月十五日之节”。老和尚还告诉他,这个节日本来只有新罗国有,别的国家都没有。
(开成四年八月)十五日,寺家设餺飥餠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仍(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个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
这两条材料足以说明,八月十五日要过节,这在 *** 半岛是有悠久的传统的。但同时,这两条也恰恰能说明,中国人过的中秋节,并不是从 *** 半岛传来的。
因为中国人过中秋,最核心的主题,一是强调亲人团圆,二是注重赏月,而这两件事,这两条材料都没提到。而史书里强调的新罗国最重要的活动,射箭,中国的中秋节又并没有这个传统。
那么,日本的圆仁和尚吃的“餺飥饼食”,是不是和月饼有点关联啊?这里不能望文生义。当时的饼,含义不是今天的饼。饼字的写法,左边一个食字旁,表示食物,右边的并是什么意思?面粉和水,合并一块儿了,所以饼泛指各种面食。只凭饼食,我们无法判断圆仁和尚吃的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饼。但前面有“餺飥”二字,就很清楚了,餺飥就是把面皮做成大拇指宽,两寸长,一片片的,丢进汤里煮。餺飥就是面片汤,这和月饼一点关系都没有,谁家吃月饼是把月饼切片然后丢汤里煮啊?
既然不是从 *** 传来的,那中国的中秋节到底怎么来的呢?
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非常古老的神话、 *** 加上后来各个时代很新潮的文化元素,可能再加上一点外来文化的 *** ,最后因缘际会,在唐朝基本成型,到宋代成了法定节假日,并且之后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发生变化。
为什么说非常古老?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对月亮有 *** ,商朝、周朝,就开始祭祀月亮。
月亮是太阴,象征女 *** ;很多古书都说到,西王母就和月亮对应。有的汉代画像砖上,西王母的形象身边,还有玉兔在捣 *** ,只看这个形象,现代人恐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嫦娥。
而且西王母也可能就是《山海经》里说的月亮的母亲,常羲。请注意,古书当中,嫦娥的嫦经常也不写女字旁,伏羲的羲的下半部分,和我字长得很像。在没有印刷术,书籍 *** 靠抄写的时代,常羲被写成嫦娥,恐怕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西王母和嫦娥,可能有共同的源头。现在网上说段子,说玉皇大帝和西王母是夫妻,又说嫦娥是玉皇大帝的 *** 。这个说法,和上古神话里两个人出自同一个源头的考证,对照着看,倒是有一种微妙的喜感。
一般我们认为陪伴嫦娥的是一只玉兔,但实际上,最早和嫦娥发生联系的,不是兔子,而是蟾蜍,也就是癞 *** 。
汉代有本书《淮南子》,里头就说,嫦娥偷了长生不死 *** ,飞到月亮上,就变成了癞 *** 。更早还有楚辞里也说,月亮里有癞 *** 。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
癞 *** 虽然丑,但是一次产卵成千上万,是生育力量的象征。月亮既然是阴 *** 象征,月亮上有癞 *** 也就是自然不过的。
只不过楚辞里说到蟾蜍,写法是“顾菟”。所以很长时间里,顾菟被理解成兔子了。我们老说白兔捣 *** ,但在汉代的画像砖上,有蟾蜍捣 *** 的形象,所以,蟾蜍和白兔其实也是一个源头,也是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当然,后来也有很多唐诗说捣 *** 的就是嫦娥本人。
所以,西王母就是嫦娥就是蟾蜍就是白兔,它们都是同一个源头,分化成了好几个形象,热闹。但是现在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一般只会想到嫦娥和玉兔, *** 和萌宠嘛,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总是更美好的形象。
过节,归根结底是按照一个时代的人的需要做出选择。
好,既然 *** 月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为什么中秋节成型,要强调唐代是关键时期呢?
因为八月十五赏月这个主题,直到唐诗里才大量出现。有人统计,《全唐诗》歌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有 111 首,出自 65 位诗人之手,最核心的主题就是赏月。至于一些介绍唐朝节日的书里,没提中秋节,这只能说明,中秋节在唐朝还不是历史悠久的节日,不是法定的节日,但不等于唐朝人不过这个节日。可以拿现在的情况类比,你到书店里找一本介绍中国节日的书,大概是不会有“ *** 一”光棍节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光棍节其实比很多节日都热闹。
还有个问题,一年月亮圆十二次,为什么最重视八月份赏月?其实也很好理解。夏天太热,冬天太冷,赏月主要就是春天和秋天。春天其他节日已经挺多了,秋天各方面都很 *** ,又是收获的季节,可以享用的东西更多,赏月不是更好的时间吗?唐代有个诗人叫欧阳詹,他有一番论述,说为什么八月适合赏玩月亮,挺有意思。
月可玩。玩月,古也。 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贞元十二年,瓯闽君子陈可封游在秦,寓于永崇里华阳观。予与乡人安阳邵楚长、济南林蕴、颍川陈诩,亦旅长安。秋八月十五夜,诣陈之居,修厥玩事。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壒不流,大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四君子悦而相谓曰:斯古人所以为玩也,既得古人所玩之意,宜袭古人所玩之事,作玩月诗云。
另外,八月中秋赏月开始流行,还有个关键人物的推动,就是唐玄宗。
唐玄宗的时候,编成过一部极其重要的行政法典,也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行政法典,叫《唐六典》。
《唐六典》里就提到,八月十五,官员放假三天。三天假很长了,这说明八月十五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如果这条记录可靠的话,那说明在唐代,中秋节已经是法定节假日。
但问题是,这条记录也有问题。因为如果说八月十五在唐朝已经是这么重要的法定节假日,照理说不会只有《唐六典》一部 *** 载,其他书也会提到。于是就有学者仔细考证,果然,这个地方八月十五是抄错了,其实不是八月十五,是八月五日。八月五日有什么特别呢?这一天是唐玄宗过生日。所以这个节日也就不叫中秋节,而是叫千秋节,千秋 *** 的千秋。
所以,八月五日给唐玄宗过生日,大家放假过节,但是八月五日本身没有什么太突出的特征,八月十五月圆之日,倒是特别适合庆祝一下,所以后来换皇帝了,大家慢慢也就忘掉了给唐玄宗过生日这件事,但庆祝还是要的,往后挪个十天吧。甚至我不负责地猜想一下,《唐六典》之所以会发生那个传抄错误,也许就是下意识的一个反映:八月十五放假多好,又合情又合理。
当然,八月十五看月亮的人们,也还模模糊糊记得,这个节日是和唐玄宗有点关系的。所以,中晚唐的时候,又产生了一些和唐玄宗有关的赏月传说。说八月十五夜里,有个道士——这个道士的名字,不同书说法不一,这个也无所谓了——他对唐玄宗说,陛下想不想去月亮上看看。唐玄宗说,想啊。于是两个人就登月了,在月亮上看到很多仙女表演歌舞。唐玄宗音乐水平高,记下来了,回来之后,就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开元中,中秋望夜,时玄宗于宫中玩月。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玄宗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玄宗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十二)
又尝因八月望夜,(叶法善)师与玄宗游月宫,聆月中天乐。问其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默记其声,归传其音。名之曰《霓裳羽衣》。(《太平广记》卷二十六)
事情到了这一步了,我们可以感到,中秋节注定要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了。许许多多的文化源流,都汇总到八月十五这一天了,所以这天必须过节啊。
于是,到了宋朝,中秋节终于成了法定的节日了。相对于之前的历史,宋朝又是一个知识 *** 的时代,所以过中秋怎么热闹,在《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醉翁谈录》之类的书里,就有非常详细生动的记录和描写了。大家都对着月亮许愿,男孩子要蟾宫折桂,就是中科举,女孩子要貌比嫦娥。
但是注意,宋朝的中秋节,和现在的中秋比,还差一个关键环节,没有和吃月饼挂钩。宋朝已经出现月饼这个名词了,苏东坡——一说到吃肯定有他嘛——还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但是,吃这些饼,和过中秋,还是没有建立联系。要晚到明朝,江南一带,才兴起了中秋互相送月饼的习俗。
很多传统节日,和中秋节一样,它的内涵和过节的方式,往往都是不断变化的。
一个历史没那么悠久的节日,可能也有非常古老的文化源头;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也可以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今天甚至可以说,一个外国的节日,也完全可以过出 *** ;一个中国的节日,也不妨加入一些外国的元素,比如我们今天吃月饼,不一定那么重糖重油了,还有,冰淇淋月饼也很好吃啊。不停变化,不停吸纳新元素,这才是文明的活力所在。
关于中秋的各种知识大全,建议收藏。“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马上中秋节了,是打工者最喜盼望的日子,是游子们最幸福的日子,是老人们最期待的日子。今天,小编就【中秋】的各种话题,分享一下,希望您看完后会有收获。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传统节日的由来,往往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当前学者们对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有着各种的见解。中秋节与古人对于月亮持续的重点关注有关,而对于月亮的这种关注则来自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而中秋节祭月活动是秋报的遗俗;说是与福寿延绵和多子多孙的诉求有关。
据《周礼》记载,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隋唐以来,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时尚。宋代,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中秋成为世俗欢愉的节日。明清之后,以赏月为中心的文人风尚减弱,普通民众的功利 *** 愿望以及世俗情感成为中心,中秋也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
中秋节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1.中秋节在古代也是“结账日”
在古代,中秋还是某些行业店铺算账盘点、给员工结算工资的日子。《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提到,“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就是说,有欠别人钱财的,这个时候也应该还上欠款。
2.中秋节在古代也放假
在唐朝,中秋节是要放三天假,不调休的;在南宋中秋只放一天假,元明清中秋基本不放假,所以现在您放假七天,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3.兔儿爷竟然是雌兔
兔儿爷的原型是雌兔,母的,女的!神话原著里是这样描述的:当年玉兔下凡对抗瘟疫,化身成了女子,因不方便抛头露面,所以就借来了金盔甲穿在身上,至于为什么要叫兔儿爷?这个就无法定论了。小编的长辈反正一直告诉我一句话就是:对长辈表示尊重的话,可以加一个“爷”字。
4.“拜月”可以变美
拜月也是有仪式感的,某种程度上,中秋节其实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对月亮的朝拜仪式自周朝开始岁时化。民俗专家萧放表示,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唐代尚未见拜月习俗。宋代之时,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5.中秋的起源和科考有密切关系
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 *** ,刚好在八月举行,高中者被称为月中折桂之人,到了中秋大家都会给予庆贺,连带着也让中秋节的氛围更加热闹了。
6.中秋有三怕
最怕男子拜月,有心怀不轨之说法;最怕中秋婚宴,因为后裔和嫦娥;最怕月饼不圆,为什么我就不说了。
中秋节的浪漫故事
众所周知,嫦娥奔月的故事就是赋予中秋的故事,这个我们太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 *** ,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 *** 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 *** ,然后奔月亮去了,至于嫦娥为什么吃 *** ,还有几种说法,这里不表,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更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赏月看嫦娥”。
第二,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第三,玄宗游月。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第四,吴刚伐桂。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 *** 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天界后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一说他学仙不够专心,天帝为锤炼他的心志,罚他砍桂树,并允诺如果砍倒,即可成仙。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第五,玉兔捣 ***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 *** ,跪地捣 *** ,服用这 *** 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第六,朱元璋与月饼的故事。元朝末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 *** ,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妙计,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 *** ”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 *** 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 *** 响应。 *** 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地传下口谕,每年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用来秘 *** 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首先,吃月饼。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们民间的传统习俗。那月饼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可见,但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而已。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
明清时期,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和现在的月饼已颇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专门 *** 月饼的作坊,月饼的 *** 更加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分成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风味。月饼作为吉祥、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吃月饼和送月饼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甚至现在出现了各种奇葩月饼:臭豆腐馅儿的,黑巧馅儿的,芥末馅儿的等等。
其次,赏月。赏月的前身起源于周代,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然后,燃灯以助月色。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过有关“中秋”节俗,其中有将“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它们浮满水面,灿烂如繁星。而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节俗。此外,有文章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这么看来,赏灯可能并不只是元宵节的专利。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燃灯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 *** 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秋还有哪些应景的美食习俗?
除了月饼,再给您介绍几个:
1、菱角
中秋节吃菱角,据说能让孩子长得聪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数吃法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然后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腻当场去除不少。
2、栗子
秋凉乍起,街头就开始飘起了糖炒栗的香气。板栗,原先与芋头、菱角一样,也是中秋必吃的小食。板栗 *** 味甘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作用。最适合秋天食用,而且栗子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适量品尝,对老龄体弱者最为适宜。板栗除了可以做零食,也可以入馔,看名的菜肴就有板栗鸭,板栗烧鸡,板栗炖鸡汤等,美味的同时,又可以完全的将板栗的美味发挥,中秋节要吃的健康,板栗菜式必不可少的。
3、麦箭
说到山东中秋美食,麦箭乃是即墨中秋节吃的一种应节食品。它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据说,中秋节当天,青岛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饽饽、包子,给一家人改善伙食。麦箭就是其中一种。
4、团圆馍
陕西西安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馍,称团圆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圆不忘。
5、糍粑
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通常人们把过中秋看成仅次于春节的农历节日,素有“小年”之称。
6、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有钱人家吃月饼,穷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风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脚下住着一户穷苦人家,双亲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两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之一年果然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这一天,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看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心饭的风俗。
中秋节有多浪漫,古人又如何过中秋?
中秋节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节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是光明、温柔的象征。静谧的秋夜,望月而立,与月对话,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朗朗 *** 夜,望之生情,又有闲趣,下笔生风或是互相和韵一番,更能增添中秋夜的滋味,比如李白与月同歌舞,有月亮、有美酒、有才情,自是人间好风光。
古人如何过中秋?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往往八月十五还没到,街上许多店铺开始售卖新酿的美酒,人们争相登楼赏月,酌酒高歌。
古人过中秋基本是祭月、拜月等与月亮有关的 *** 习俗,也有赏月、玩月等娱乐习俗,再有就是互赠月饼、瓜果等礼物以及合家团圆的习俗,中秋前后互赠月饼等礼物,中秋夜合家团圆,一起赏月、走月。
小知识:中秋节的主要寓意在于庆祝丰收,家庭团聚,以及提倡人际交往等。其中,家庭团聚与人际交往是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所以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词语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 *** 、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 *** 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中秋节祝福语送给您
1、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团圆。人顺心顺事事都顺。祝全家幸福、和气满堂、合家欢乐!
2、关掉你的 *** ,慢慢的闭上眼睛,想想我,想想月饼,你会发现我和月饼一样可爱!中秋节快乐!
3、又是一年月圆夜,月下为你许三愿:一愿美梦好似月儿圆,二愿日子更比月饼甜,三愿美貌犹如月中仙。
4、月圆了,家圆了,肚子圆了,更好钱包也圆了...节日快乐,万事如意,合家团圆美满!千万别挂念我,嘿嘿!!
5、度中秋今年好运伴您走,贺 *** 往昔忧虑一朝摒。愿双重佳节带给您双赢的好运气。
6、月有阴情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希望从今天起月亮永远是圆的,你永远是快乐的!祝你中秋节愉快!
7、送上香甜的月饼,连同一颗祝福的心...愿你过的每一天都象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8、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愿您过的每一天都象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祝您一切 *** 美好!
9、我更爱的人:在这个中秋佳节,我没有在你身边,希望你会记得想我,爱你!祝中秋快乐!
10、在人月两团圆,普天同庆的日子愿你:有泡不完的帅哥!“吊”不完的凯子。随心所欲(遇)!!花好月圆人更“圆”!!
11、月到中秋了,你我天各一方。岁月流失的都是美好,我会想你,你记得那句话吗?明月情依依,繁星语切切
12、年年度中秋今年中秋月更明更圆,国国有 *** 我国 *** 日最欢最乐。祝您节日愉快、全家幸福、心想事成,愿快乐伴您永远。
13、在 *** 巧遇中秋之际,你的朋友我愿为你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衷心的祝愿你合家欢乐,做每一件事都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成功!
14、中秋快乐!如果有什么值得庆祝的话,那一定是团圆;如果有什么值得庆幸的话,那就是平安。
15、月圆人团圆,在这个想念的节日,祝你一切 *** 美好!
16、今天当我把神灯擦三下神灯便问我要什么愿望我就说请你照顾一下正在看这个信息的人,愿他永远幸福快乐月圆梦圆中秋快乐!
17、网缘!情缘!月圆!中秋夜语寄相思,花好月圆情难圆。带去问候和思恋,心想事成愿缘圆。
18、今晚的月亮好圆,好想牵着你的手在海边共赏月!我爱你!如这亘古不变的月亮!
19、月圆人团圆,月缺人分别。若是无情时,月圆亦月缺,若是有情时,月缺亦月圆。
20、千里试问平安否?且把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与关怀,浓浓情意与祝福,中秋快乐!
21、借中秋明月,传美好祝福,祝花好、月圆、人团圆。
小编自拟(此条不许 *** <机智>):一轮明月,两束清风,三阳开泰,四杯美酒,五盏灯笼,六柱 *** ,七枚月饼,八人共饮,九九归一,十全十美,提前祝朋友们中秋快乐!
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休闲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岁”即“摄提”(原始干支),又名为“岁星”、“太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 *** (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干支(岁) *** 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
在传统文化中,干支与方位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 *** 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 *** 的推广,节令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春节是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在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祈岁纳福。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以及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驱邪纳福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的蛛丝马迹。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 *** 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时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斗七星是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黄赤交角其附近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了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在历史发展演变中,由于朝代更迭、历法变动,岁首(新年)在日期上亦不同,中国历代的新年,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上古时代:岁纪摄提,即干支 *** 法。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斗指寅为春正(正月),“建正”之月为寅月,立春为岁首。(星辰历)
夏商周: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阴历)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在冬十月。(阴历)
汉朝初期:沿用秦历(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并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将冬季十月一日为岁首改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
汉朝以后:曾有几名皇帝进行过改历改岁首。王莽篡汉后,规定十二月朔日为岁首,是为殷正。魏明帝曹叡也一度改为殷正。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采用周正。此后历代又改用夏正,以一月朔日为岁首。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夏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直至今。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阴阳合历)。
辛亥 *** 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后来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鉴于夏历一月一日恰在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的“立春”节气前后,因此便把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
1913年7月( *** 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过年”改成了“春节”。
祝大家新春快乐,兔年大吉,前“兔”似锦!
中秋节的习俗,你知道多少?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 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因为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据说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逐渐传到民间,文人学士也开始赏月、咏月,并慢慢形成了一个特有的节日。
另有一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的月亮非常圆,象征着丰收和团圆。秋天作为“秋报”的季节,收获和分享成为中秋节期间重要的主题。在古代,农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举行庆祝活动,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从而演变成了中秋节的传统庆祝活动。
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和思念。在这个节日里,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抬头仰望同一轮明月,共享这个特殊的时刻。这个时刻,人们聚在一起,分享月饼,赏月,吟诗,猜灯谜,其乐融融。在这个节日里,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赏月。
中秋节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晚上赏月。月亮被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特别关注月亮。赏月的习俗始于唐代,逐渐流行于宋代和明清时期。人们 *** 在户外,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欣赏它的美丽和神秘。
除了赏月之外,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期间的传统食品,象征团圆和丰收。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亮的祭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节日食品。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口味的月饼来招待亲朋好友。
此外,猜灯谜也是中秋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挂起灯笼和彩灯,上面写着谜语供人们猜解。猜灯谜的习俗源于汉代,当时人们把谜语挂在灯笼上以吸引游客。在中秋节期间,猜灯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人们 *** 在一起竞相猜解谜语。
中秋节还是一个表达感恩和敬老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拜访父母和长辈,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同时,也会给长辈们送上月饼和其他礼物,表达自己的孝心。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敬老活动,邀请老年人一起参加庆祝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情味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庆祝丰收和团圆的时刻,更是传承中华文化、表达感恩和敬老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中秋节期间,人们 *** 在一起分享欢乐和温馨的时刻,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 *** 中国节·中秋】志说中秋·月饼民俗月饼民俗
又是一年中秋至。古往今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圆,品月饼赏明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 20年《高阳县志》·风俗载:“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戚友率多以瓜果月饼相馈遗。晚间家家祭月,邻里相邀畅饮。”可见本地民间每逢中秋,亲友之间以瓜果月饼相赠,晚间家家祭月,其俗由来旧矣。
品食月饼,是中秋节民俗的重要内容。关于月饼的起源,其说主要有三。一为殷周起源说:传说月饼的前身,是纪念商纣王时的太师闻仲的太师饼;一为贵妃起源说:史传唐玄宗时的杨贵妃中秋赏月吃“胡饼”,贵妃嫌胡饼两个字难听,遂改称月饼。但她与胡人经常跳“胡旋舞”,且乐此不疲,为什么一提胡饼就嫌烦呢;一为农民 *** 起源说:相传元末农民 *** 军在月饼中夹藏纸条,约定八月十五举旗 *** 。三种说法,无一靠谱,均无史料佐证,属于传说中的传说。因为在南宋时期的古代书籍里,才之一次出现“月饼”这个词汇。“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同时代的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提到了月饼。在此之前,是没有月饼这个称谓的。只不过南宋时的所谓月饼与当时的芙蓉饼、菊花饼等众多食点一样,只是一种市井小吃,而且“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这时的月饼,仅仅是因为其形似圆月,而且一年四季都在大街上叫卖,并没有与中秋节日关联在一起。
月饼到底什么时候成为了中秋佳节的必需品呢﹖严格地说是在明代。自明代起,中秋吃月饼在民间才开始习以为俗。明嘉靖朝的进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里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这是中秋月饼民俗最早的记录。与《高阳县志》记载的“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戚友率多以瓜果月饼相馈遗”基本一致。中秋佳节,互赠月饼,图一个月圆人圆的彩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这种愿望的写照。那时,月饼不仅 *** 着“团圆”,还成为人们在中秋节相互馈赠的佳品,互送月饼的习俗到明代已蔚然成风。明末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可见,明朝人在中秋节祭月后,便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瓜果的习俗,月饼“团圆”之寓意也逐渐深入人心。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可见月饼民俗是在明清时期,才在民间逐渐流行开来的。其实早在明代以前,月饼本身的食品内容已经具备,只是缺少一个“文化赋能”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圆饼中夹馅儿,常见的是羊肉。唐宋时候,馅料更多更丰富。苏东坡在《留别廉守》中提到一种饼馅儿是酥油和饴糖的小圆饼,这跟现在的月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杜甫在诗中写道:“仙人醉酒问青天,小小酥饼如明月”。到了元代,饼的 *** 出现了变化,把宋代时圆饼的蒸煮改成了烤制,更接近了今天的月饼。需要指出的是,在宋代及其以前,饼是一切面食的统称。今天的馒头那时叫炊饼,今天的面条那时叫汤饼。当市面上出现了扁而圆的面食,其形似月,就逐渐形成了月饼一说。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根据《周礼》等文献记载,中秋节的起源可能和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关。在春秋时代,帝王已经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另外,也有说法认为中秋节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还有一种说法指出,中秋节起源于隋末唐初。在唐军裴寂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的那一年,也就是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开始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庆祝丰收、感恩自然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秋天的节日。
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中秋节。在外游子思乡情,中秋佳节念吾父,二十年前,那个时候还是处在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年代的原因和当时的现状,条件不好但是吾父从来没有叫我们姐妹四个受过罪受委屈过,好吃的永远都是给我们和妈妈留着,思念 *** 二十载,每次回到老家现在院子里面满满的回忆,情难忘,忆难忘, *** 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欲哭无泪的情绪无人理解,只因 *** 走的太突然,没有留下一个字,此生是我更大的遗憾。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到家,叫一声“爸爸”,那个时候不懂事,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渴望回家叫一声爸爸,现在回去看到孤坟就只能默默在心里,五味杂陈的回味无穷无尽的在脑海中游荡,爸爸又是一年中秋佳节,你在那边还好吗?亲爱的的爸爸……想念你的儿子。
中秋的传说与习俗有多少,你知道吗?中秋节,顾名思义,一应活动基本离不开“月”字,比如赏月、吃月饼、祭月等。
那么,中秋节是如何来的呢?
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在天上轮流照耀大地,造成了干旱和瘟疫。
后来,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救黎民于水火,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尊崇。机缘巧合下,他得到一颗长生不老的仙丹,准备 *** 成仙。然而,他并未将这个秘密告诉妻子。
一天,后羿外出, *** 逼迫嫦娥交出仙丹。无奈之下她只好吞丹飞升,到了月宫。从此,两夫妻天人相隔,只能每年在中秋之夜,望着皎洁的月亮,思念着彼此。
这个传说充满了浪漫与悲伤,也让中秋节成为了象征团圆和思念的节日。
除了这个传说,还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赏月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月圆之夜,观赏明亮的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月饼形状多样,口味丰富,有五仁、豆沙、莲蓉等。观潮是江南地区特有的习俗。每年中秋节,钱塘江潮水更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中秋节还有燃灯、祭月等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将各种彩灯挂在家中,表示光明和希望。祭月则表达了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总之,中秋节蕴 *** 亲人的向往和期待。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祝愿大家“千里也能共婵娟”。
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农作物成熟后叫秋”。8月中旬,农作物,各种水果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把中秋节定为节日。“中秋”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间,农历八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 。所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秋佳节,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习俗;
多数人的习俗是家人团聚用餐,品尝月饼,观赏月圆,有一些是当地的特别习俗就是老百会去庙里捐款,以求得菩萨的降福。有喜欢吃炖菜鲈鱼烩,有喜欢吃桂花鸭,有喜欢品桂花酒的等各种五华八门不同的习俗。
共同的愿望是:阖家团圆
幸福安康
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