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古代有什么家世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古代有什么家世的知识,包括形容家境殷实的成语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禹传子,家天下”。
这是古人说的。《汉书.盖宽饶传》曰:“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
“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这当然从大禹传位夏启开始。
古人认为,“三代”以前不是这样。还是《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官以传贤。”
所以,先是墨家,后是儒家,都大讲尧舜禹的“禅让”。
三人“禅让”的依据,一是《尚书》中的之一篇《尧典》;二是《尚书》中的第二篇《皋陶谟》。
《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的伪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曾把《尧典》中最后一部分分离出来,称为《舜典》。后来,从隋唐就有人质疑,至清代,《舜典》一般又恢复到《尧典》里去了。
那么,之一个问题就来了,“传子”和“传贤”有区别么?有。
从西周开始,“家天下”的“传子”,是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
这就是“传嫡长子而不传贤明”——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只能传给同姓嫡长子孙,不管其是否“贤明”,非嫡子孙只有在没有嫡系子孙可传的情况下才能考虑。
关于这一点,刚刚写过一篇问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出来看看。
《汉书》说是“三代”,严格说是从西周才明确形成这样的“宗法”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封建贵族统治阶层之权力和财产的顺利、稳定交接和传承。
这是私有制产生后,必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禹传子”,据《史记》说,多少还有点戏剧性。《史记.夏本纪》说,大禹,原来是准备“选贤任能”,把自己的“职位”,传给前面说到的《皋陶谟》中那个“皋陶”的。“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
皋陶早亡,于是大禹又想传位给伯益。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帝禹并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私心,争奈伯益的威信不够,诸侯们都拥护启,启也就“顺水推舟”作了天子。
这期间,表示“不服”的,只有有扈氏,于是,“启伐之,大战于甘”。发兵之前,夏启做战前动员,这就是《尚书》第四篇《甘誓》。
第二个问题,“三代”之前的尧舜禹,是不是“禅让”。前面说了,最早是墨家,随后是儒家,都极力称颂尧舜禹的“禅让”。
战国末年,已经有人质疑“禅让”这件事,比如韩国的韩非。
与韩非同时,在魏国发现的“汲冢竹简”中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也说尧舜禹之间没有“禅让”只有篡权。
《竹书纪年》,是晋国和魏国史官记载的历史。晋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所分。所以,韩非持与《竹书纪年》相同观点,很可理解。
现代学者认为,尧,很可能是处于氏族部落联盟兴盛至濒临解体前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禹,则在西周,就被周族奉为自己的祖先神,很可能也是氏族部落时期的一个重要领袖,当然。也不是帝王。
舜,情况稍显复杂,从王国维开始,若干甲骨文研究“大佬”,皆同意“舜”是“俊”的音变,而帝俊又是由殷商先祖“夒”演变而来。就是说,舜,是东夷族中“鸟夷”分支的祖先。
这样,一些学者即提出,所谓尧舜禹“禅让”,实际上是尧和禹所在的华夏族,与“俊”或“舜”所在的东夷族,在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轮流执政”。
这种推测,在氏族部落联盟的“方国”时代,向逐渐走向“大一统”的“王国”时代过程中,是有存在的可能的。
“禅让”,是正常的轮流执政;“篡权”,则可能是对破坏“游戏规则”的惩罚。两种皆可以说通。
第三个问题,禹之前的“五帝”是不是一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是,还排列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其“亲戚关系”有些乱。
他依据的,是《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和《帝系》。
顾颉刚先生就此做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这样的“五帝”系统,是“层累”的结果,就是一代一代人逐渐才形成的。
所谓顾颉刚“疑古”,主要指的就是他这个观点。一些人说顾先生“疑古”是否定中国上古史,这说法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了。
现在学者们已经“捋”得很清楚。现在能见到的西周文献证明,周族最早的先祖神是大禹,后来才叠加上尧和黄帝。
舜,不是周族而是商族的祖先,属于东夷系列。东夷最古老的先祖是少皞。
“颛顼”和“帝喾”都是后来,大约在战国时期才在人们的议论中出现的先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这样排列的“五帝”,直到西汉,才出现在《大戴礼记》中。
司马迁也不是照抄照搬,他做了不少实地考察和寻访。他说,关于五帝的说法太多,有学问的人也说不清楚,他依据《五帝德》和《帝系》,结合在各地听到的传说,大致把《五帝本纪》写成了这个样子。他这话,是在《五帝本纪》最后一段说的。
“五帝”成为一家人,既有一个过程,在当时又是一种必须。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之一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西周的统治者们,已经开始注重对以往历史的搜集和整理,于是才有可能形成《诗》《书》这样的文献。
虽然后来西周逐渐衰落,诸侯争霸日盛,但族裔融合及形成新的大一统的内在要求愈加积累和增强。
这样,在秦汉帝国形成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需要对历史和先祖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说法。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的儒学,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说,儒学,一方面“累积”地“书写”了历史;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后续的民族融合与统一,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曾在头条写过一篇《五帝之变迁》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出来看看。
日本战国都有哪些主要的家族,能不能介绍下
日本的战国时代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终结于1615年德川家康消灭丰臣氏,进入江户幕府时代。与日本战国时代同时期的,是1368年到1644年的大明王朝。这个时期,日本有很多大家族,有的没落,有的崛起。但对日本战国影响更大的应该是这六个大名所处的家族,织田信长、今川义元、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从家族势力、个人能力、统治面积这三个方面评断这些战国豪杰对日本整个战国时代的影响最为可靠。
一、“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的织田氏家族
织田信长1534年生于尾张国,是“尾张之虎”织田信秀的嫡长子。幼年时期的织田信长,不爱读书,到处捣蛋,不得家人喜爱,还得到“尾张的大傻瓜”绰号。1551年,信长接任死去父亲的家督之位,开始了征战一生的模式。
1556年,信长岳父,美浓国的斋藤道三,被儿子斋藤义龙杀死。见支持信长的斋藤道三死,信行攻击信长,被信长打败并放掉。1557年,信行再次谋反,被信长手下暗杀。后来,信长灭掉了尾张国的织田信友和织田信安,1559年,织田信长统一尾张国。1560年,信长在桶狭间之战中杀死了称霸东海道的今川义元,三河国德川家康向信长求和。后来,信长攻占美浓、甲斐等国,控制当时日本最繁华的京畿地区。1582年,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被手下明光智秀反叛而自杀,织田家族被丰臣家族取代。由于信长一生杀伐无数,而且与佛教交恶,故称“第六天魔王”。信长的征战直接促进了丰臣秀吉对日本的统一,对日本古代到近代影响都很深远。
二、“东海道之一弓取”———今川义元的今川氏家族
1519年生于骏河,在“花仓之乱”后成为今川家掌控人,与甲斐武田氏和相模北条氏缔结“三国同盟”后便开始征战。今川义元最强时期控制了骏河、远江、三河以及尾张南部,成为日本东海道之一大名。1560年,今川义元在上洛途中,在“桶狭间之战”中受到织田信长奇袭阵亡,之后今川家族一蹶不振。今川义元在军事和文化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只不过成王败寇,许多人只知道他是织田信长的手下败将。
三、“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武田氏家族
1521年生于甲斐,1541年,武田信玄流放父亲武田信虎到骏河国,掌控大权。1553年到1564年,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进行五次“川中岛合战”。1571年,攻略远江三河。1572年,讨伐织田信长,“三方原合战”中大败德川织田联军。1573年,死在了信浓。武田信玄死后,儿子武田信赖和信胜在1582年被信长攻击后自杀,武田家灭亡。回看武田信玄一生,从16岁开始都在进攻,打了80多场战,使用了孙子倡导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武田信玄具有非凡的军事政治成就,有“战国之一名将”和“战国之一兵法家”的称号。
四、“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的上杉氏家族
1530年生于越后,1550年成为越后的国主。1551年,22岁的上杉谦信讨伐了反叛和敌对势力,统一了越后。上杉谦信曾与武田信玄爆发五次“川中岛合战”,第四次合战中斩杀武田信繁、山本勘助等多个甲斐名将。1578年,讨伐织田信长途中,饮酒过度突发脑溢血而死。上杉谦信一生厌恶战争中使用计谋取胜,作战永远都是正面攻击。上杉谦信信佛,自认为是战神毗沙门天化身,终身不近女色,但他特别喜爱喝酒。上杉家族在上杉谦信手中进入鼎盛时期。上杉谦信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中央统治,从不恶意侵略他国,品质高尚,相模北条氏康和关东武将都称赞上杉谦信的为人。同时,上杉谦信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后世称为“军神”。
五、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的丰臣氏家族
1537年丰臣秀吉出生尾张国的贫苦农民家庭,后受到织田信长赏识成为手下大将。因为人狡诈常被信长叫做“猴子”。“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在与织田氏家臣的争斗中胜出,成为信长接班人。从1585年到1591年,丰臣秀吉经过多次战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统一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企图建立亚洲大帝国,计划先后征服朝鲜、中国、印度。在1592年,出兵20万征伐朝鲜,攻占汉城和平壤,直趋明朝边境,后被万历皇帝派兵打退。丰臣秀吉与织田信长、德川家康合称“日本战国三杰”。死后,丰臣氏家族被德川家族取代。
六、江户幕府建立者———德川家康的德川氏家族
1543年生于三河国,前期基本上是以人质或者下臣存在各大名势力争斗中,因为德川家康一直小心翼翼,积蓄势力。曾与织田联军击败强敌,也曾与武田家侵占今川家土地。在织田信长死后,向丰臣秀吉臣服,担任五大老。丰臣秀吉死后,1600年,德川家康率领东军在“关原合战”中击败石田三成为首的西路军,确定了霸主地位。1603年建立江户幕府,日本进入和平时期。265年后,1867年德川庆喜还政天皇,日本结束了将军和幕府统治的时代。
旧社会童养媳的婆家一般都是什么样的家庭
童养媳是旧社会,新社会虽禁止但有的虽不明说还是有,怕的是日后不好娶媳妇,早做准备,到时一起成长有了感情,到成熟法定年龄再园房。
被收养的多是沾亲带故,家境贫寒无力赡养的女孩,一方面是岀于憐悯,对贫困亲戚的邦助,一方面也是早早给儿子物色了个儿媳对象。我有个大伯就是。
大伯家原有四个儿子,土改划成份为中农,土改时原有家产不沒收,当时属家境不错的阶层。
大伯母是后妈末生育,他娘家堂兄有一女孩,家里是贫农,家境不好,她妈又有颠痫病没抚养能力,于是两岁时两家商量沿袭旧社会做被后伯母收做童养媳,准备日后长大给老二做媳妇。
可是长大后、老二和继母给他从小养大准备做媳妇的表妹不招沾放电,死活不肯圆房。无奈,最后家里给她找个人家当女儿样的嫁了。
这就是当时童养媳婆家,和童养媳原家庭的一种状况,听说旧社会也是这样,一般收童养媳的家境都还可以,有成功园房的,也有没感情两个不同意又当女嫁了的。
新中国土改以后有了婚姻法,青年儿女婚姻自己作主,因为童养媳多是父母家长意见与法不符,国家禁止童养媳,这种情况就渐渐少有了,现在人只是在电影电视剧见过,还以为是啥稀奇事哩!
形容家境殷实的成语
1、家财万贯,形容家里钱很多。贯,古代钱币单位,一贯钱为一千个铜币。
2、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3、名门望族,形容在当地有名望的世家。
4、家世显赫,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显著的。形容其家世名声很大。
5、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意为其家世颇有学风,出过有名望的读书人。
6、权官达贵,形容其家世中,有掌控权力,身份显达的权贵。
古代,有多少身家算是大户人家折合成现在是多少
所谓大户人家,不是说你有钱就可能叫大户人家,那叫暴发户谢谢。大户人家不仅要三合六院,还要有最少几个仆人,除此之外还要有势力,认识几个狠人,说话托关系办事儿好说话,达到这几点,我想才配叫做大户人家吧。
电视剧,历史书籍上名著上,古代的大户人家的典型例子太多了,比如胡雪岩啊,曹雪芹他们家没落魄之前,还有三国里面那些士大夫家族,什么宋朝时期杨家将啊岳家军的,你要抛开军事单从过日子角度讲,这都是大户人家。
如果从银子的角度来换算的话,这个其实挺不好说的,因为一两银子折合成现在的多少钱,这个不是个定数,还要抛开战乱年代,因为战乱时期物价飞涨,
银子的货币意义不大。况且古代没多少花银子的地方,古代人总不能交电费水费煤气费流量费吧,老百姓更不能说没事儿点个外卖什么的,毕竟那个时候,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可能买蜡烛煤油灯会花点钱。
为什么说不能从银子的角度来折算?先看看一两银子能干啥?《明史》中有一段当朝七品县令俸禄为45两白银的介绍,据《宋史食货志》提及“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30文”的记载,等方面我们可以大概猜测出当时的货币价值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急速上涨,在当时一两银子等于两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币。
要是清朝的话,要么是大户人家仆人半个月的工资,要么就是皇宫里面宫女太监十天的基本工资(当然了自己捞油水不算),50两左右能在京城好地段买上三间房子。
所以说一两银子不能简单地折合成几百块钱那么来衡量古代银子的价值,你要这么估算岂不是太片面了,衙门知县,那可是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大官,一个月十几两银子,你要单单换算成不到三四千块钱,那不都得跑咯。
既然银子不能说明问题,咱们可以借着当今物价说一下大户人家值多少身价。
首先得有好几套院子房子,就相当于当今你在北京二环三环那至少有两三套别墅,这就得好几千万了,仆人的话,就算雇十个人,月工资怎么着也得三千左右吧,反正现在北京饭店服务生大概就是这个月工资,
如果雇厨师司机这种技术类公众,工资会高一点,就当人均工资四千块左右,再加上过年过节发红包给赏钱,管他们吃住,房租水电,一年下来大概几百万又没了,剩下的再加上你要花钱打点,维护自己的势力,保持和狠人的利益关系,这可能就会花更多的钱,花多少就真的不是数字就能统计出来了。
大户人家要是放到房价物价这么高,钱都发毛的今天,要没个上亿的资产,我觉得都不配叫大户人家。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有什么家世和形容家境殷实的成语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评论列表
了尾张国的织田信友和织田信安,1559年,织田信长统一尾张国。1560年,信长在桶狭间之战中杀死了称霸东海道的今川义元,三河国德川家康向信长求和。后来,信长攻占美浓、甲斐等国,控制当时日本最繁华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