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姜维为什么打不过邓艾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姜维为什么打不过邓艾的知识,包括为啥姜维不投降邓艾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 为啥姜维不投降邓艾
- 姜维和邓艾谁更厉害假如蜀国有荆州,姜维北伐能赢吗
-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
-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
为啥姜维不投降邓艾
一,姜维是诈降,所以,投降笨一点的钟会,姜维的胜算更大。
二,钟会比邓艾更有野心,利用钟会想拥兵自重,自立为王的心理,姜维假投降、真卧底的计划更容易上手。
三,姜维和邓艾是战场上的生死对头,两人交手,姜维基本败多胜少,姜维很不服气,尤其是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直接导致了蜀国的覆灭,让姜维恨得压根直痒痒,要投降这样的人,即便是诈降,姜维心里也转不过弯来。
姜维和邓艾谁更厉害假如蜀国有荆州,姜维北伐能赢吗
谢谢邀请。按照《三国演义》,姜维比邓艾厉害。按照历史,邓艾比姜维厉害。如果有荆州,姜维依然很难赢。
姜维和邓艾都是三国后期的名将。按照《三国演义》的设定,两人属于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但是作为主角的姜维整体是比邓艾高光一些的,多次在战场上占到上风,而邓艾则是因为国力和运气逃过一劫。
两人在演义中交手记录如下。首先是毛本110回合,姜维打败王经后,与邓艾初次遭逢:
命夏侯霸引兵迎陈泰。维自引兵来迎邓艾。行不到五里,忽然东南一声炮响,鼓角震地,火光冲天。维纵马看时,只见周围皆是魏兵旗号。维大惊曰:“中邓艾之计矣!”遂传令教夏侯霸、张翼各弃狄道而退。于是蜀兵皆退于汉中。维自断后,只听得背后鼓声不绝,维退入剑阁之时,方知火鼓二十余处,皆虚设也。这里姜维被邓艾用虚兵之计吓退。但原本之前夏侯霸就劝姜维见好就收,这里退了也没啥损失,算是姜维小败一次。
然后111回,姜维北伐,被邓艾提前识破,设下埋伏:
魏兵一声喊起,将姜维困在垓心。维人马困乏,左冲右突,不能得出。荡寇将军张嶷,闻姜维受困,引数百骑杀入重围。维因乘势杀出。嶷被魏兵乱箭射死。维得脱重围,复回汉中。这次损失惨重,算是姜维大败。
112回,姜维北伐遭遇邓艾,先是与邓忠大战一番,然后屡次挑战邓艾不出,最后姜维粮尽,又听说东吴撤退,于是收兵。这次是平手。
113回姜维北伐,双方四次遭遇。这次邓艾虽然初期劫营占了便宜,随后就在八卦阵被姜维大败,先锋郑伦被斩。最后用反间计让黄皓召回姜维。这次姜维大胜。
114回姜维北伐,识破邓艾部将王欢的诈降计,差点干掉邓艾。但因为王欢临死反噬,烧毁栈道和粮草,导致姜维也只能退兵:
维虽然胜了邓艾,却折了许多粮车,又毁了栈道,乃引兵还汉中。邓艾引部下败兵,逃回祁山寨内,上表请罪,自贬其职。整体来看肯定算姜维胜利,但因为代价较大,可以设为小胜。
115回姜维北伐,虽然折了夏侯霸,却把邓艾围困住,最后还是因为黄皓的牵扯才迫使姜维收兵。这次又是姜维取胜。
由此可见,演义中两人交锋六次,姜维三胜二负一平略占上风。且姜维的获胜,有围困邓艾,最后因为后方牵扯才退兵的格局。相对而言,邓艾更大的战果是让姜维损兵折将。所以,演义中姜维表现比邓艾更加出色。
不过在正史上又不同了。正史上,姜维面对邓艾基本没有占到便宜,更好的战果是打成平手,还有败仗。所以从历史来说,可以认为邓艾表现更好——当然,也要适当考虑姜维背后的蜀汉本身国力较弱的原因。
至于说荆州,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荆州当然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域。但到姜维时代,即使加上荆州,对蜀汉与曹魏双方的强弱格局也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了。从演义而言,姜维时代蜀汉除了姜维自己,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方面统帅,增加一个荆州只是增加了后勤经济资源,两路出兵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主帅。而在历史而言,姜维时代魏国和蜀国的国力差距已经达到四五倍,这时候就算把之前被东吴夺取的荆州给蜀汉,也难以扭转回天了。
当然,如果这里说的荆州,是指把整个东汉荆州,即包括东吴占领的荆州中南部和曹魏占领的南阳、襄阳一带全部给姜维,那倒是确实可以大幅度增加蜀汉国力的同时,制造出蜀军逼近洛阳的天然地理环境。那样的话,姜维北伐获胜的希望会比历史上大不少。当然,要完全成功依然是小概率事件。不过5%增加到20%也是很大的提升嘛。
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一两万疲惫之师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邓艾能够以一支偏师迫降刘禅?堂堂蜀国难道就抵挡不了一支深入蜀国腹地的孤军吗?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为什么会崩溃?邓艾到底带了多少人呢?让我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团!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邓艾入蜀到底带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马昭制定伐蜀大计。兵分三路,其中邓艾领军3万余人,从狄道进攻姜维。诸葛绪领军3万余人,从祁山进兵至阴平,断姜维归路。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维,使姜维不能东进回汉中。第三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十万人,目标是夺取汉中。
汉中最重要的关口是阳安关,看下图,防守汉中,之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条栈道,其次是据守阳安关。当姜维知道魏军到来时,急忙甩掉邓艾,急行军奔赴阴平,在这里遇到诸葛绪堵截。没有办法,姜维佯装向北进军,攻击诸葛绪尾部敌军,诸葛绪掉头回击,姜维急忙率军回撤从阴平急行军通过,等到诸葛绪回过神,姜维已经早于一天前过去了。
姜维没有料到的是魏军的主力,大概十万余人已经进入汉中腹地,正在攻打阳安关。姜维还没有到达阳安关,就已经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军。阳安关失守,没有办法,姜维和张翼和董厥汇合之后退守剑门关,据险防守。至此,魏军和蜀军进入对峙状态,我们可以在此时分析一下双方的兵力布置情况。
先说魏军,魏军的情况很简单,此时邓艾率领三万余人追击到阴平后停止,诸葛绪率领三万余人奔赴剑门关和钟会合兵。也就是说,此时魏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邓艾的3万余人,后来偷渡阴平,另一部分是钟会的12万余人,在剑门关和姜维对峙。那么蜀军兵力分布是什么情况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蜀军的兵力分布司马昭最清楚,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蜀军共兵力9万人,姜维领军5万人,当时滞留在沓中。汉中的汉城、乐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余3万人分布在成都、绵竹、江油、涪县、雒城这几个地方。
(司马昭)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馀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考虑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应该不少于2万。也就是说绵竹、江油、涪县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几千人而已。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邓艾三万人偷渡阴平到达江油后,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了。魏军太多,马邈没有准备,而且兵力严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败是必然的。
回到问题,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和邓艾大战,双方兵力到底是什么情况呢?刚才讲了,成都守军大概不少于2万。但是等到刘禅知道魏军进攻汉中时,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维,张翼和董厥去支援阳安关,这三人带走的兵力不会少于1万。因此,此时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至多为1万人。
而邓艾率领的3万余人和姜维几乎没有交战,因此也没有什么损失。偷渡阴平后仍然是原来的3万余人,而非题目中的一两万人。那么双方交战是什么情况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邓艾让自己的儿子邓忠和师纂率军迎战诸葛瞻,结果之一战失败而归,两人还感叹道:打不过蜀军呀!邓艾气急败坏,怒喊道:千里行军,只为最后一战,哪里有打过打不过的道理!于是下令,再有敢于撤退者,格杀勿论。于是魏军再次进军,胜利,斩杀诸葛瞻及所有蜀军。
那么为什么诸葛瞻率领的蜀军以逸待劳,反而打不过千里行军的疲惫之师呢?有个词叫哀兵必胜,刚开始的一战,魏军疲劳,蜀军士气高昂,因此不敌。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只会全军覆没,没有别的路可走。
因此,邓艾才如此气急败坏的大怒,邓艾为了鼓舞士气,让全军战士置之死地而后生,他亲自擂鼓,激起了全体魏军的求生欲望和士气,因此第二战,魏军取得了胜利。
这就是当诸葛瞻列阵于绵竹城外和邓艾军一对一对敌时的真实情况,那么诸葛瞻只能这样打吗?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有。
按照实际情况分析,蜀军人数不敌魏军,应该据险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带和魏军对阵,是非常吃亏的。早在诸葛瞻率领御林军出兵时,黄崇就建议,应该迅速抵达涪县,据险防守,不能让魏军进入平原地带,但是诸葛瞻没有听,反而率兵退守绵竹,在绵竹城外和魏军对阵,焉能不败?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之所以打不过疲惫的魏军,首先是因为兵力不足,根据分析,御林军人数只有1万余人,而魏军有3万余人。其次是诸葛瞻军事指挥能力堪忧,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据险防守,反而退守绵竹,把优势让给对方。第三是魏军深入蜀国腹地,一旦受挫,会全军覆没。因此求胜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军必须胜,哀兵必胜,最后全军奋力拼搏,终于击溃了蜀国最后一道屏障,诸葛瞻的御林军。迎接他们的是刘禅的投降,也算是险中取胜吧!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
诸葛亮一生谨慎,在治理国家上很少会出错。他掌权多年,随着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也开始培养接班人,毕竟蜀汉政权要一直延续下去,需要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可他一开始看人的眼光却不是非常好,他选择的马谡能力是有,可这个人太过高傲自大,在街亭之战中毁掉全局。马谡被杀之后,诸葛亮也在物色着其他人选。其中他在后来攻打天水的时候遇到姜维,打那以后,他就把姜维看作是自己的门生,将他一直带在身边来培养。
后来诸葛亮病死,姜维也成功掌握军权,之后更是承担起北伐的重任。一开始姜维打得还是非常不错,和邓艾等人交战也是互有胜负,可在他的带领下,蜀汉政权也失去了之前的优势。
随着邓艾等人不断集中军力入侵,蜀汉从原本的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姜维一开始还可以利用地势挡住他们,可他还是丢掉汉中等地,自己退到剑阁来防守。由于他被钟会压制在剑阁等地,无法抽身,还集中了全国的军队,这就让邓艾有机会偷袭成都。
姜维在应对曹魏进攻的时候,表现得也是有些保守,他的几次北伐和诸葛亮也有明显的不同。自己不仅没有什么成果,军力损失也非常大。其实从军事能力来分析,姜维并不比邓艾他们差多少,可问题是他的战略能力实在是有些糟糕。这也是他后期越打越被动的主要原因。
当初诸葛亮起兵北伐,是由于曹魏并不重视西部的防御,在雍凉地区没有什么防备,诸葛亮就抓住他们的防守漏洞,成功打下雍凉很多地方。可姜维掌军的时候就不一样,在邓艾的建议下,他们已经更加重视雍凉的防御。随后曹魏在这里集中大量的资源,蜀汉全国的力量也没有办法与曹魏比。当他们在雍凉地区做好防备,姜维再想打就很困难。他的几次出兵都没有实际的战果。他没有看到这种局势,自己还认为有机会夺取雍凉。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姜维并没有掌握国内的军政大权。他虽然是得到诸葛亮的重托,可费祎这些人才是真正掌握国内大权的人,他们能够节制姜维。姜维几次想趁着曹魏平定内乱的时候出兵,可他的几次请求都被费祎给否决,这些人都不太同意姜维的战术。国内有人掣肘,真的很难让他去贯彻自己的战略。
诸葛亮在当政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阻止他,可李严还是有一次在后面牵制他,结果导致北伐的失败。可见有人在内部掣肘,对北伐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姜维在军事能力上已经没有办法与诸葛亮去比,再加上他在国内也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权力,在费祎等人死了之后,黄皓又出来牵制他,逼得他不得不到外部去屯田。因此姜维掌兵的时候,蜀汉就这么一点点丧失主动权。
不过我认为,不能说姜维真的就不行,而是到他当政的时候,蜀汉大势已去,曹魏的实力本身就要比他们更加强大,只是他们一直无法解决内部的问题,这才给诸葛亮这么多机会。等姜维掌兵的时候,曹魏内乱已经被解决,司马家开始掌握国内的权力,并且他们还不断侵蚀着蜀汉的领土。失去汉中之后,曹魏灭掉蜀汉就是时间问题,当时的环境不要说姜维了,就是诸葛亮活着也很难再改变,这就是实力的差距。但在放弃汉中的问题上,姜维是犯下大错,这也导致国家的最终灭亡。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
仔细回顾偷渡阴平前后的细节,我们就能消除以讹传讹的误会,接近真相了。
邓艾的设想:并没想到能直接灭蜀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
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
就在伐蜀大业眼看陷入困境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设想。他说:阴平小道人迹罕至,蜀军无备。我出军从此下涪城,姜维一定要回援涪城,这样,钟会大军就可以通过剑阁天险,方轨而进了!如果姜维不回援,那涪城兵不足,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这个设想,我们看出,邓艾的企图,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攻破绵竹、直下成都,一举收全功。该方略的初步企图,只是要解决姜维据险而守的问题!
邓艾的组织:山地行军经典之作“既然是偷袭,不可能带太多人,最多几千人”,这是目前流行的看法。
果然如此吗?
中国史书微言大义,西方史书对汉尼拔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描写或可参考。早先,邓艾约诸葛绪一起走阴平小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向钟会靠拢。假如最多只需要几千人,手握三万精锐的邓艾,为什么还要邀请诸葛绪呢?
再说,几千人逼近涪城,能调动姜维大军吗?
出去驴过的朋友知道,爬野山,不怕地形险阻。既然有这么条小道,自然就是走得通的。
最怕的是三点:1、迷路;2、粮食和水匮乏;3、受伤;
哪一条都是致命的。
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1、探路。这是废话。
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
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
中间营地是运输队和向导队,也是后续部队行军休整处(十月,山区已经很凉);也能充当一些野战医院等临时营地职能。这样,前队开路后,后队进来的速度会很快。
喘息可是,越往深处,粮食运输的沿途消耗就越大,运粮就越困难。在前方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这些中间营地的部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们前进了,大家吃什么?
因此,当邓艾前军气喘吁吁爬出群山时,他们是没有多少人的,而且个个饥肠辘辘。此时,邓艾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遣田章率军前来支援(关于这支援军的规模,我没有查到原始出处,但在当代大陆和台湾的一些权威战争史文章中,都提到有五千四百人)。小编不确定究竟多少人,但能轻松击败三校伏兵,小编以为五千多人是合理的数字。
邓艾以田章为先登,一路向前。田章军不出百里,就击败了蜀军三校伏兵,并直下江油,江油守马邈投降。
进入江油后,气喘吁吁的邓艾军终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疲惫之师?因此,这里有两点:1、邓艾军后军是可以陆陆续续沿前队小道前来支援了;
2、即使只是邓艾军前军,在得到王章的援军后,兵力也理应超过一万!
小编以为,兵贵神速,既然邓艾是要威胁涪城,邓艾很可能没有等到后队到齐,就发起了新的攻势。
因此,对于后来的绵竹之战,邓艾军的参战兵力,小编以为在1-2万之间。而后来抵达成都时,后续部队可能陆陆续续已经跟上不少,兵力很可能在2-3万。
更重要的是:到绵竹,面对诸葛瞻时,邓艾军已经不是那支死里逃生、饥肠辘辘的疲惫之师了,而是得到补给和休整后,精神焕发的虎狼之师!诸葛瞻军,二代们组队邓艾走出阴平小道,如鬼神一般攻破江油,对蜀汉君臣的威慑是可想而知的。
蜀汉立即下令诸葛瞻领军抵御。
诸葛瞻带去了多少军队呢?小编以为:大约为2-3万人。
从魏军入侵到对峙剑阁时,蜀汉一直在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廖化、张翼、董厥,甚至在永安防御东吴的阎宇,除了实在太远的南中方面,能抽掉的部队都压上去了。
诸葛瞻所带的部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禁军,羽林右督卫李球所部就参与了此战;一方面是临时征集的囚徒。
《士民志》记载,蜀灭亡时,“带甲之士十万二千”。《晋书》说司马昭时期,蜀“有兵九万”。姜维在剑阁有五万余,永安罗宪有两千(主力被阎宇带去支持姜维),南中有万人。
也就是,当时其他地方部队加成都,约有4万兵。除去其他地方部队,派出2-3万部队给诸葛瞻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因此,诸葛瞻军理应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但其素质上的差距,就不可以道理计了。
邓艾军不说了,原本就是与姜维周旋的老兵。在陇西时,又募集了胡羌矫健五千,可谓兵强马壮。
而诸葛瞻呢?囚徒啥的就不说了,禁军呢?结合后面的战事再说。先说说将吧!
诸葛瞻所带的,黄崇、张遵、赵广、李球,这些人的父亲都是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样的猛人,可是,这些二代哥哥,确实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我们若在,岂容你邓艾胡来!进退失据的诸葛瞻诸葛瞻可来不及想那么多,国难当头,岂容顾虑?领军抵达了涪城后,停了下来。
此时,黄崇建议:应该赶紧占据险要,不要放邓艾进入平地!诸葛瞻不听,黄崇痛哭不已。
为什么诸葛瞻不听呢?
或许,他是为邓艾军不可思议的山地穿梭能力所震撼?又或许,他为蒋舒、马邈等人的投降所震撼?。不知道!
诸葛亮神鬼莫测,诸葛瞻也神鬼莫测!反正,诸葛瞻是没有去占据险阻。结果,邓艾军进攻,诸葛瞻前锋交战不利,退守绵竹。
决意在绵竹关外野战既然退守绵竹,应该是诸葛瞻认识到两军野战能力的差距,准备凭关自守了。
可是,诸葛瞻再次拒绝劝阻,准备野战迎敌。
个人认为,诸葛瞻的这个安排,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
1、涪城失守后,剑阁的后路已暴露。邓艾已完成了初步设想:危胁姜维后路。而如前所说诸葛瞻军死守绵竹,困不死邓艾!(邓艾占领江油、涪城后,日子已经很舒服了)!
2、列阵城外,依托关口作战,即使战事不利,也可以退回关内,再凭关自守也不迟!
不管什么想法,诸葛瞻列阵城外,进行了他人生中之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野战。绵竹死战诸葛瞻激昂地说:我内不能出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晋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这三罪,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黄崇等人也纷纷激励士卒,拼死一战!禁军李球担任临阵指挥。
蜀军中的新兵蛋子们一起高声呼喊,青春洋溢的脸庞露出必死的表情。
邓艾令邓忠、师纂领军分别进攻诸葛瞻的左、右翼。显然,邓艾的目的就是从侧翼切入,切断邓艾军与关口的联系。
可是,诸葛瞻军的新兵蛋子们却如开了外挂一般,在诸葛瞻等人的带领下,奋勇死战,邓忠、师纂败退!
邓忠、师纂找到邓艾,这波敌人不好打!
邓艾深知,此时绝不可气泄!高呼:“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管什么好打不好打!来呀,把这两个临阵退缩的人斩了!”邓忠、师纂大惊,马上带队杀了回去!
战场上,刀枪相向,杀声震天,两支打了鸡血的部队激烈地碰撞着!
此时,蜀汉禁军的老问题,决定了战局。
蜀汉禁军战斗力如何,说不好,但能击退邓忠,应该就还可以。可是,他们有一个老毛病:坑领导!
当年,这支禁军在中领军向宠的率领下在南中平叛时,向宠就挂了。
而此战中,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都在激战中扑街了!看来,禁军兄弟缺乏实战经验。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才能激励他们奋勇而前,但这也让他们的领导身处危机当中!毕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叫关云长!
诸葛瞻等战死后,蜀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魏军把握机会,彻底击败了蜀军,并趁着混乱无序,趁势攻破了绵竹!
成都,就在前方!
参战的二代都战死了,他们也许没有他们父辈的破敌之策,却依然满怀忠义之情!
诸葛瞻确实并非将才。企图让毫无军事经验的他独领大军,救蜀于危亡已是无可奈何,更何况是让他面对邓艾这样的鬼才呢?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但是,与其夸大事实,视胜利者为赌徒,失败者如草包。何不仔细复盘,以求客观?
关于姜维为什么打不过邓艾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评论列表
所带的,黄崇、张遵、赵广、李球,这些人的父亲都是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样的猛人,可是,这些二代哥哥,确实没有什么战斗经验!我们若在,岂容你邓艾胡来!进退失据的诸葛瞻诸葛瞻可来不及想那么多,国难当头,岂容顾虑?领
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中间营地是运输队
受伤;哪一条都是致命的。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1、探路。这是废话。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