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江北四镇?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华衣锦 学知识 2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叫江北四镇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2. 为什么桃花扇意义超越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3.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
  4. 江南是指哪里什么江哪里以南
  5. 为什么在清朝占领山海关以后,推进速度那么快

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

少看南明史,能多活好几年。因为南明的内斗是一绝的,不管局势有多么危急、事业如何难做,南明的内斗愣是没停过。读这段历史,能把人气的吐血。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瓦解。

之后,趁着李自成与吴三桂产生矛盾,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八旗兵和吴三桂的军队与李自成军在北方缠斗时,南逃的部分明朝宗室以及部分文武大臣拥立二代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凑出了一个小朝廷。这个小朝廷就是南明的之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按理说,朝廷有了,皇帝也有了,拥护明朝的部队也有几十万之多。南京小朝廷此时应该趁北方空虚,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了吧?

即便说,不北伐中原,啥也不干,就平平稳稳的巩固统治基础,休养生息,那也行啊。

然而,朝廷有了,皇帝有了,明朝大臣的传统技能——内斗。

又莫名其妙的开始了。

斗啥呢?

之一,东林党和弘光帝互看对方不爽,因为当年东林党死活不让弘光帝的爹,也就是老福王朱常洵继承大统。弘光帝很反感东林党人,东林党人也怕他携私仇泄愤。所以朝廷内部斗得是一地鸡毛。掐得最狠时,有人甚至以朱由崧不配继位为由,让他主动退位。

第二,马士英等人拥立朱由崧,所以东林党跟马士英一派也掐的你死我活。

第三,李自成被清军赶到湖北,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打不过,就以清君侧的名义,顺长江攻打南京。弘光朝廷那帮人当然不允许他来摘桃子了,就调集镇守江北的几十万大军去迎战。结果左良玉走到九江时,突然莫名其妙死了。他儿子左梦庚在铜陵被南明军黄得功部击败,不得不退回九江。之后清军多铎部杀到九江,左梦庚进退不得,便带着二十万大军直接向清军投降。

当时,清军渡过淮河,已杀至扬州城下。左梦庚在九江投降,再加之原本驻守江北的明军西调,朝廷内又内斗不止。所以时局是显而易见的——南京不仅是空城一座,而且还腹背受敌。

最后,南京陷落,群臣出降,弘光帝逃出南京城,没跑远,又被逮到。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就这么没了。

弘光政权玩完后,逃出南京的部分明朝宗室和部分大臣迅速分裂,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拧不成一股绳。所以清军继续南下后,两个小朝廷都被打残。鲁王朱以海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福建更大的海盗头子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

隆武朝完蛋,鲁王被打残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二代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

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南明那帮人应该消停了吧?认真对付清军了吧?

然而,还是没有。

首先,他们仍然固执的认为农民军是自己的大患,拒绝合作,仍然不重视清朝的威胁。

其二,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

广州到肇庆,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当两个小朝廷火并,打得不亦乐乎时,清军前来清场。永历小朝廷被清军打得西遁广西,绍武小政权直接灭亡。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的兵力基本上是十不存二了。此时,清军已消灭了在湖广地区及四川北部地区的各路抵抗势力,巩固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仅存还有余力(指有与清军进行野战实力的部队)抵抗清军的只有张献忠和李自成余部,即孙可望、李定国、郝摇旗等部,以及在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部。

所以永历小朝廷在认清形势后,终于承认了孙可望、李定国等农民义军领袖是可以合作的盟友,表示愿意与其合作。

但是,当永历小朝廷和农民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比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内讧这一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首先在湖南战场,南明督师何腾蛟看投降过来的陈友龙不爽,就在陈率军攻长沙时,急令部下郝永忠猛攻陈有龙的背后,导致陈有龙溃不成军。之一次攻击长沙失败。

之后忠贞营李过、高一功部二次攻长沙,长沙眼看要被攻破,又是何腾蛟,当机立断下令撤军,长沙又没攻下来。

搞死了所有政敌,何腾蛟亲自出马,但在湘潭被清军主力包围,被俘后不吃饭,最后绝食七天而亡。他倒是成了宁死不屈的爱国英雄,可湖南的抗清大业也是毁在了他手上。

第二,李成栋率部叛清归明,令广东全省反正后,永历小朝廷瞬间分裂为两派:一派以马吉翔、庞天寿等为首,号称“吴党”;另一派以瞿式耜、丁时魁等为首,号称“楚党”。

这两派人在朝内斗的那叫一个厉害。

吴党主张与残存的大顺军、大西军联合,共同抗清,但楚党不同意,坚持认为这些人全都是流寇,是逼死崇祯帝的“国仇”,咱们不能与之合作。

而且在这两大派中,还各有小派系。比如当时的吴党中,有一个人叫陈邦傅,他虽然也同意联合农民军,但他联合的初衷是觉得李成栋太厉害了,南明官军打不过,需要联合农民军制衡李成栋。如果没有李成栋,他也就不在乎是否还联合农民军了。

想想看,南明拢共也没几个人,就这些仨瓜俩枣的,还分成了若干派,内斗之厉害,简直是令人发指。

第三,准备联合南明抗清的孙可望向向永历朝廷请求封他为秦王。这个请封很合理,因为孙可望之前已经自封为王,如果永历朝廷不封他为王,他不好带队伍。而且想让牛耕田,就得先喂饱,不给点实惠,人家凭什么给你卖命。

然而,永历朝廷经过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王的先例,就拒绝了,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兵部尚书堵胤锡(吴党)觉得这杀价也未免杀得太狠了,就力劝永历帝还是封孙可望为平辽王,以结其心。可是,礼科给事中金堡(楚党)抨击堵胤锡,说孙可望是贼啊!你这么偏袒农民起义军,你是不是跟他有勾结?

堵胤锡被骂蒙了,就不再一言。而孙可望没有得到想要的封王,也懒得给南明卖命。

明朝过去的党争,只局限于朝堂内,而且很多党争是皇帝故意挑起的。为的是让群臣相互内斗,没时间跟皇帝掐架。

南明倒好,皇帝成了摆设,大臣都以军阀为后台,党争烈度比以前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清朝和南明,实力本来就有碾压优势,南明内部还相互掐。就南明朝廷这副德行,打不过清军,再正常不过了。和清军打了这么几年,没被打死才是奇迹。

公元1650年,各路明军皆遭惨败,什么吴党楚党,都把自己玩死了。这个时候,唯一还能协助永历帝的,只有孙可望、李定国等远农民军势力。于是,永历帝就成了孙可望事实上的傀儡。

李定国当时领兵在外,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窝在老巢的孙可望听说后,心里很嫉妒,就屡次设计杀他。结果一来二去的,两人最后闹掰。

公元1657年,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李定国,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

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将西南底细全部告诉清军。得知南明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

李定国在清军攻陷昆明后,曾经部署了自己人生最后一局:磨盘山伏击战。

拟一举歼灭吴三桂主力。

吴三桂果然上当,但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得到消息,下令急退,李定国下令追击,此役,是云贵会战以来,南明与清军规模更大的一场恶战!有三分之二的明军战士战死,清军虽然提前撤军了,却也是死伤无数,连退三十里。

此战之后,南明大势已去,永历帝带着残余势力逃亡缅甸。李定国虽然有杀贼之心,但也无力回天了。

所以说,想多活几十年的作者,一般都不愿意写南明(还有靖康、晚清),想多活几年的读者,也尽量少看这段历史。看多了,爆肝折寿气吐血,那就太不值当了。

为什么桃花扇意义超越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

先说结论,桃花扇意义超越明清一代的兴亡,自卑的原因如下,桃花扇所要讨论的是人类人性当中的深层次悲剧,桃花扇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作品,他以候方域和李坊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出了一副在民族存亡之际的爱情故事,与个人家国之间的情感。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什么不写南明而只写到1644年

南明史,犹如一场闹剧。写这段历史,容易气血上头,把作者气个半死。

崇祯殉国后,在史可法、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年号弘光。

这个名义上由弘光帝朱由崧统治,实际由马士英等人控制的偏安小朝廷,就是南明的之一个政权,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建立后,按理说,皇帝有了,朝廷秩序也恢复了。应该趁着北方混战之际,出兵北伐克复中原了吧?

就算是缺兵少粮,无法出兵北伐,也应该君臣精诚团结,巩固统治基础,力图保住这剩下的江南半壁江山吧?

然而,弘光政权在解决了内部问题后,却立即又开始了明朝的传统技能——内斗。

具体斗啥呢?

先是朝廷内部相互撕逼。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史可法,马士英排老二。

为了增加自己在朝内的话语权,把史可法排挤下去。马士英推荐好友阮大铖出山。

而由于阮大铖与东林党有仇,所以当听到阮大铖被启用后,东林党骨干,如钱谦益、吕大器等人,立马就不干了。

他们以阮大铖曾经攀附魏忠贤为由,纷纷上奏章弹劾。

当时,由于左良玉支持东林党,马士英不敢对东林党动武。于是一时间,党争复起,在南明的朝堂之上,互骂之声不绝于耳。

这场骂战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江北四镇开始内讧,才消停下来。

那么,江北四镇又因何内讧呢?

为什么叫江北四镇?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第1张图片-趣味目光

这场内讧,简单地说,就是镇守徐州的高杰认为自己地盘太靠北,太不安全了。为了安全起见,他就带着人马,私自下南下,打算退到扬州驻防。

这种调防,说白了就是造反。如果搁在正常时期,高杰早就人头落地了。

但南明时期,朝纲崩坏,朝廷根本约束不了已经是军阀的江北四镇。

所以当高杰纵兵把扬州祸害一番后,史可法也只得同意他南迁,让高杰带兵驻防到镇江北面的瓜州,并让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进驻仪真,监视高杰。

听说移驻瓜州,高杰很高兴。但听说黄得功来监视自己,高杰又不乐意了。由于他担心黄得功会吃掉自己。于是他就半路设伏,偷袭黄得功。差点打死黄得功。

幸亏黄得功命大,侥幸逃脱,才免于一死。

事后,黄得功派人到南京告状,希望朝廷能为自己做主。史可法知道后,就让马士英管管自己的部将(黄得功是马士英部将,高杰是马士英招抚的。马士英正是因为能约束江北四镇,所以才担任内阁次辅)。但马士英压根不管。

那么,为什么马士英不管呢?

因为马士英这时候很忙。

当时在阮大铖的倡议下,马士英搞了一个分六等定投降大顺诸臣罪的名单。把早先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大臣、将领都定义成了罪人。

而因为这件事,马士英又成了众矢之的。不得不专心在朝内与政敌展开新一轮的互骂。

那么马士英、阮大铖为什么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又要莫名其妙的来这一出呢?他是怕朝廷还不够乱吗?

他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他和阮大铖当时已经是南明的高官了,他不想北京投降李自成的大臣、将领也下到江南后,来取代自己的位置。毕竟他在崇祯一朝,只是区区地方官,地位远不如北京的达官显贵。

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初衷,于是他就先下手,把北京的大臣、将领通通定罪,给他们都扣上了有罪的帽子。让那些人以后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都矮自己一头。

看看,这是正常人能干出的事吗?

半壁江山都没了!且外有强敌,清军随时都会杀过来。而这些人还为了一己之私利,还打来打去,斗来斗去。这样奇葩的朝廷,怎么可能不完蛋?

1645年正月,清军在潼关击败李自成。

随后,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南京,一路追击李自成。

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就往湖北方向转移,准备对左良玉动武。

听说顺军朝自己杀来,镇守武昌,号称拥兵80万的左良玉感觉打不过,就打着铲除马士英的旗号,沿江东下,也想带兵退至南京。

左良玉的企图,马士英当然知道了。他一贯就防着左良玉。

于是,当左良玉发兵后,他就命令最听自己话的黄得功去阻击。同时还让高杰和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北伐,抵御南下清军。

事实求是地说,马士英的操作没毛病。

一把烂牌,这时候也只能这么打了。

然而,高杰刚到前线,就阴沟里翻船,被早已经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设宴杀死。

眼见高杰被杀,刘良佐索性也投降了清军。

由此,南明的江北四镇瞬间就瓦解了两镇。

听说高杰、刘良佐二镇的事后,史可法痛心疾首,连忙调黄得功回援,并征调江北四镇刘泽清部(仅存的机动兵力)驰援扬州。可黄得功一时之间回来不了,刘泽清此时也暗中投降清军。压根就无人增援。

因而,清军可谓顺风顺水,毫不费力的就攻克了扬州,并收编了南明近30万大军。

听闻扬州陷落,弘光帝立即出逃。

听说皇帝跑了,南京城内人心惶惶,守城士兵不战而降。南京沦陷。

弘光帝逃出城外后,投奔黄得功。

当时左良玉已死,其子左梦庚率残部于江西投降了清廷。黄得功实际处于一种被清军两面夹击的境地。

所以弘光帝的出逃,实际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

后来,黄得功拒绝投降,率军抗清,在混战中阵亡。其部作鸟兽散。

眼见大势已去,负责护驾的总兵田雄等人挟持弘光帝,向清军投降。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以及明军仅存的有生力量,就这么没了。

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到浙江的明朝宗室、官员找到潞王朱常淓,请求其监国。但潞王生性懦弱,不敢监国。

随后,清军杀到,潞王举白旗投降。

不愿意投降的宗室官员则继续逃命。

按理说,皇帝被活捉,江浙沦陷,形势已经极度危急了。余下的人应该摒弃成见,精诚团结才对。

毕竟敌强我寡,已经没有内耗的资本了。

但直到这时候,南明那帮人仍不知悔改。继续撕逼,并且进一步分裂。

怎么撕呢?

一部分人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继位,是为隆武政权。这是南明的第二个小朝廷。

另一部分人在浙江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

南明的这两个小朝廷,互看对方不爽,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形同水火。

1646年,趁着两个小政权互撕之际,清军一波攻击,攻下福建。两个小政权一并被灭。

鲁王朱以海被迫逃到海上。隆武帝则被郑芝龙绑了,送给清朝,沦为阶下囚。后与弘光帝和潞王朱常淓一起被清军斩杀。

在隆武政权、鲁王政权陆续被歼灭后,剩余的南明宗室和大臣继续逃亡至广东,拥立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继位,组建朝廷。这便是南明的第三个小朝廷——永历政权。

按理说,都惨成这幅模样了。总该可以消停了吧?应该要认真对付外患了吧?

然而,还是没有。

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这一派人不承认永历政权,同时永历政权的人也不承认朱聿鐭的监国身份。两边都视对方为伪政权。

广州距离肇庆很近,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

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且都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内战。

1646年底,见南明又在火并,还打得不亦乐乎。清军再一次出兵清场。

在清军的这波攻势下,绍武帝兵败自杀。永历政权则遭重创,被清军驱赶到了广西。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控制的武装,基本是十不存一。也就万余人了。可以说,再不与农民军联手,怕是连大西南的土著部落都能把所谓的南明朝廷给灭了。

于是,在认清了形势后,永历政权终于承认了大顺军、大西军是可以合作的盟友,并与之合作。获得了近20万人的生力军。

但是,当永历政权和大顺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南明内讧的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而内讧的结果,就是收复不久的地盘,再次沦陷。并且大顺军还自成一系,独立在三峡地区抗清,号称夔东十三家,只在名义上接受永历帝册封。不再直接听命于永历朝廷的指挥了。

可以说,永历帝在做了四年皇帝后,被一帮作死的大臣作成了光杆司令。

1650年前后,见永历政权摇摇欲坠,盘踞在滇黔地区的大西军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对于要不要与永历帝合作,大西军内部其实有两种声音。

一是主张把永历帝骗来,然后杀了。免得日后麻烦。

二是主张迎奉永历帝,联明抗清。必要时候可以软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是否尊敬永历帝的问题上,孙可望和李定国有分歧。孙可望很想挟持永历帝。

但由于无论是否尊重,都得先迎奉永历帝到贵州。且永历帝此时也没有拒绝大西军的资本了。于是,大西军余部与永历政权也就展开了合作。

前面说了,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前,已经是光杆司令了。他与大西军,名义上合作,实际上是寻求庇护。

所以合作不久后,孙可望就派人请封,要求永历帝正式封他为秦王。

孙可望的这个请封,其实很合理。因为在与永历帝合作前,孙可望与李定国,就已经自立为王了。大西军平时都是以“国主”称呼孙可望。

合作前是“一国之主”,合作后,如果连王爷都不是。孙可望还怎么带兵?大西军的将士会怎么想?

然而永历帝身边的人大臣在一番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为亲王的先例,竟然直接拒绝孙可望的请求,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这简直是作大死!

从这件小事上就不难看出,南明灭亡,真不是清军有多能打。而是南明内部实在是太过于腐朽了,完全不懂变通。

大明养士276年,只是养出了一群废材。

相比之下,多尔衮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敢连封几十个侯爵、公爵,一个王爵,借此收买人心。这才是干大事的人!

后来,经过一番折腾(孙可望派人杀了三十几个反对他封王的大臣),孙可望被永历帝正式封为秦王。

借着封王的春风,孙可望提出了一个三路北伐中原的方案,并派人联络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的领袖李来亨,共同北伐。

1652年,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大西军的北伐正式开始。李定国率部,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

这是继1648年后,南明抗清的又一个巅峰。

但在李定国节节胜利的同时,孙可望却感到不高兴了。他对李定国很是嫉妒。屡屡设计坑李定国。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李定国兵出广东,两次失利。孙可望经营湖南,被清军击败。

外战不利,内部又有矛盾。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了——内战。

1657年,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李定国当时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了李定国。于是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

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并将西南的底细和盘托出,告诉了清军。

得知大西军的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而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

1658年,清军多路出击,捷报不断。原大西军部众被迫缩入云南。

等到所有人都回到昆明后,永历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

讲官刘范首先发言,他主张杀回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

李定国主张杀回湖南,若不胜,再转移。实在不行,就退入越南,获取东南亚诸国的反清义士的支持,走海路到厦门,与郑成功汇合,共同抗清。

刘范、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但永历帝身边的官员多为云南本地人,如黔国公沐天波、权臣马吉翔等,他们都力主退守滇西,不愿意背井离乡。还认为一旦事急,就逃入缅甸。

永历帝认为沐天波的建议好,便做出了留在云南的决策。

见永历帝决心已下,李定国只好少数服从多数。派出一部分兵力护送永历帝向滇西撤退。自己率仅存的万余人,阻击清军。

随后,清军攻陷昆明。李定国部署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局——磨盘山伏击战。

按李定国的想法,就算抗清无法成功,也要一战灭吴三桂的主力。

但这次伏击战,由于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在得到消息后,火速下令急退,没有成功。伏击战变成了追击战。

而打追击战,清军兵多将广,李定国才万余人,根本没优势。

因此一番追击战下来,清军损失惨重,李定国的部队也是损失惨重。

此战后,南明大势已去。永历帝带着残余逃往缅甸。李定国寻找永历帝无果,从此两人再也没碰面。

就在清军集中全力攻打云南的同时,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在浙东与张煌言会师,两次大举北伐长江流域。

其中1659年的北伐,郑成功包围南京,打得江南为之震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郑成功的北伐,全部以失败收场。

李定国和郑成功,如果能有联动,或许南明不会那么快灭亡。

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1661年,在屡次北伐失利后,郑成功被迫转战台湾,并成功 *** 。

但就在郑成功 *** 不久后。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遇害。

1662年6月23日,在听说永历帝遇害,儿子郑经在澎湖与四弟的乳母私通等噩耗后,郑成功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一个多月后,李定国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后,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

又半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李定国,病死于滇缅交接的勐腊。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至此,南明抗清的领袖级人物,全没了。

1663年,清军集中兵力,对大陆上仅存的抗清武装,夔东十三家发起总攻。

经过一年激战,大部分人战死。清军攻陷夔东十三家。李来亨拒绝投降,自缢而亡。

李来亨死后,虽然郑经在东南沿海又坚持了近二十年。但南明史,早已经在1662年就画上了句号。

回看南明18年,会发现这是一段混乱至极且毫无亮点可言的历史。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明月没写南明,但是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没写南明,甚至完全没提南明,真是为了读者好。否则,心血管功能不好的读者,会被气出高血压。

江南是指哪里什么江哪里以南

以精准的地理概念来说,江南是以秦岭淮河这条线以南为江南;另外一种以字面意思来说长江以南为江南。后一种说法也符合前一种说法的概念,因为秦淮以南属长江水系。

为什么在清朝占领山海关以后,推进速度那么快

1.清军入关之前,李自成已经把华北广大地区来了个翻天覆地,大顺军与大明 *** 军早拚了个鱼死网破。大明成建制的部队从山海关到京城已经一支不剩,像样点的几乎都在江淮一线。尽管山西保留了宣府大同的守军,但人数有恨,且早已投降了李自成。

2.而李自成在山海关与吴三桂的争战中,早筋疲力竭、疲惫不堪了。清军铁骑突如其来,胜利的天平直接向吴三桂一方倾斜。李自成被吴三桂与满清联军打出了心里阴影,只有一路溃逃的份。由于以前刘宗敏等人在北京搜刮的金银财宝早就运回陕西了,所以退到北京后,李自成也没有停留,更没必要了扺抗了,他直接往老家跑。这极大地鼓舞了清军的士气,加速了他们的推进。

3.南明初立,南明朝臣痛恨李自成者大有人在。是他逼崇祯上吊的,所以很多遗老遗少都蛊惑南明皇帝联合清军夹击李自成。南明朝廷对清军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保不定认为,清军就是来帮助他们灭李自成的,灭了高回去了,他们都顾着看闯贼的逃跑路线去了。莞尔一笑吧,容许我如此推断!待清军到了江淮一线的时候,“四镇余部”面无表情地直接投降了。

自古,守江必守淮。江淮失守,明军残余军事力量就形同虚设了。所以,过江之前,清军基本上如入无人之境,处于跑步接收的状态,根本就没有遇到规模性的抵抗。

4.过了江之后,零星反抗时有发生,但是呈现此起披伏的态势,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随着战争的深入,后来遇到了点像样的抵抗,却不过是几个原本降清将领的突然倒戈。因为这个时候只有他们还保留着成建制的部队,有点武装力量,但在火炮面前也不是很厉害。

5.多尔衮不仅是军事家,还是杰出政治家。清军打着替明朝皇帝报仇的旗号入关,这样,明朝军民望风而降者比比皆是!推进速度快就可想而知了。

总结:清朝是摘了李自成的胜利果实,清军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应该面对的劲敌,都被李自成打掉了。清军不过是全副武装来接受地盘罢了!

文章分享结束,为什么叫江北四镇和南明时江南还有那么多军队为啥这么快就垮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明时 江南 为啥 军队 那么

发布评论 4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3-08-17 04:13:10

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并将西南的底细和盘托出,告诉了清军。得知大西军的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而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

2023-08-17 05:13:21

在混战中阵亡。其部作鸟兽散。眼见大势已去,负责护驾的总兵田雄等人挟持弘光帝,向清军投降。建立才一年的弘光小朝廷,以及明军仅存的有生力量,就这么没了。弘光政权覆灭后,逃到浙江的明朝宗室、官员找到潞王朱常淓,请求其监国。但潞王生性懦弱,不敢监国。随后,清军杀到,潞王举白旗投降。不愿意投降的宗室官员

2023-08-17 01:26:24

互掐。就南明朝廷这副德行,打不过清军,再正常不过了。和清军打了这么几年,没被打死才是奇迹。公元1650年,各路明军皆遭惨败,什么吴党楚党,都把自己玩死了。这个时候,唯一还能协

2023-08-17 00:44:58

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窝在老巢的孙可望听说后,心里很嫉妒,就屡次设计杀他。结果一来二去的,两人最后闹掰。公元1657年,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