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太原留守是什么,以及李渊太原起兵读后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后晋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后晋是公元947年灭亡的,石敬堂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在其帮助下建立后晋。石敬堂死后,石重贵继位,他试图摆脱契丹控制,但后晋于947年被契丹所灭。
郭威为什么会传位给义子柴荣,他没有侄子吗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 *** ,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
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
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
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
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
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
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
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
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
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 *** 。”
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
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
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
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
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
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
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
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
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之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
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
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
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
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
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
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
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之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
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则封为内殿直都知、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之一军都指挥使。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
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
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
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之一明君。
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五代后晋之后是什么朝代
后汉
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
李世民的父亲叫什么
李世民的父亲叫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他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四子李元霸。
李元霸是天上的灵物转世,擅使一对八十多斤的铁锤,是隋唐之一条好汉。
李渊太原起兵读后感
大家都知道李渊起兵最终成立了大唐帝国,起兵的时候恰到适宜,本来李渊在隋朝就相当于一方霸主,过的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子,在关键时候敢赌敢冲,最终在群雄逐鹿下夺取政权,也反映一个人如果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不去把握机会,会平庸一辈子的,关键时候就要变!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评论列表
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
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
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