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四联四解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汇款解讫通知”中的“解讫”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的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惊喜若狂,极度兴奋之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直抒胸臆,用直叙的手法,抒写他在听到胜利消息后的激动心情。起首一句写突然来胜利消息,劈空而来,提起全篇,很有气势。第二联以两个很有特点的行动具体表现诗人听到胜利喜讯的表现,生动的表现了作者极其欢悦的心情。最后两联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举酒痛饮,放声高歌的无限欣慰。同时想像将在鸟语花香丶明媚绚丽的春光中穿三峡,下襄阳,返回久别的洛阳故居。全诗轻快开朗,一扫沉郁苍凉的词风,所以前人评为杜甫“生平之一首快诗'。
“汇款解讫通知”中的“解讫”是什么意思
讫是完结的意思,会计上有收讫,付讫的用法,解讫通知是银行通知某项票据结算完了的一个单据,如银行汇票,办理时是100万,实际结算是只有90万,余下的10万元在外地某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外地银行将余款打回企业开户银行,银行就给企业一个收款的结算票据,企业就将上次办的银行汇票在帐务上处理完,这个事就是解讫,银行的这个单据就是解讫通知。具体说明:银行汇票一式四联,之一联为卡片,由签发行结清汇票时作汇出汇款付出传票;第二联为银行汇票,与第三联解讫通知一并由汇款人自带,在兑付行兑付汇票后此联作联行往来账付出传票;第三联是解讫通知,在兑付行兑何后随报单寄签发行,由签发行作余款收入传票;第四联是多余款通知,在签发行结清后交汇款人。汇款单位财务部门收到签发银行签发的“银行汇票联”和“解讫通知联”后根据银行盖章退回的“银行汇票委托书”之一联存根联编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结算”就是资金收付的意思
近体诗的“对”和“粘”,是什么意思
语言的音乐美是修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汉语近体诗音乐美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平仄字音的错综安排,也就是诗律所谓的“黏对”。那么,近体诗诗律上的“黏对”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内涵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黏对”条说:近体诗格律之一。“黏”与“对”合称。“对”,主要指近体诗同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反。……“黏”,广义指一首诗的平仄皆合格律,狭义指近体诗的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语言学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粘对”条则说:近体诗协调本联间和上下联间平仄的规则。上下两联闽,下一联出句之一节拍点所在字平仄必须与上一联对句之一节拍点所在字平仄相同。……由于节拍点五言诗在二四字,七言在二四六字,粘也即为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二四或二四六宇相同。在同一联中.出句如系平头(节拍点所在字平声),对句必须仄头;出句如系仄头,对句必须平头。对,即出句和对句的二四或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对。以上两本辞书的释义显然不同。前一辞书强调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为“黏”,同一联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为“对”,后一辞书则既说第二字的平仄相同或相反,也说第二、四、六字(五言为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同或相反。这种释义上的矛盾也反映在其他讲解诗词格律的书中,如王力的《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2版)说:出句如系仄头,对句必须是平头;出句如系平头,对句必须是仄头。这叫做“对”。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仄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也是仄头。这叫做“黏”。这里所谓的“平头”、“仄头”,就是指句子的第二字的平仄。涂宗涛的《诗词曲格律纲要》、郭锡良等的《古代汉语》和蒋绍愚的《唐诗语言研究》等也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与此相反,张世禄等的《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则说:所谓粘对,“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反,“粘”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同。朱承平的《诗词格律教程》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由此,我们不禁要问,近体诗格律上的“黏对”究竟应该怎样来下定义?我们知道,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一、七言诗每句七个字,五言诗每句五个字,律诗共八句,绝诗共四句。二、按照《诗韵》押韵,不可邻韵通押;偶数句句末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三、黏对:黏对不合,则须拗救。四、中间两联对仗。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如果黏对只看句子的第二字的平仄,能否做出合律的近体诗来?先以孟浩然的《送吴悦游韶阳》为例:五色怜风雏,南飞适鹧鸪。楚人不相识,何处求椅梧。鷃去去日千里,茫茫天一隅。安能与斥,决起但抢榆。此诗押《诗韵》平声虞韵,中间两联可算对仗,句数字数也符合要求:如果黏对只看第二字,那么“色”与“飞”对,“人”与“处”对,“去”与“茫”对,“能”与“起”对,又“人”与“飞”黏,“去”与“处”黏,“能”与“茫”黏,这样一来,此诗就应该算是律诗。但是实际上,此诗首联对句第四字“鹧”与出句第四字“凤”失对,颈联出句第四字“千”与颔联对句第四字“椅”失黏,所以人们公认此诗是古风,并不是律诗。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二十七节也是把它作为五言古体诗的。这样的诗其实还很多,例如薛据的《冬夜寓居寄储太祝》: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爱义能下士,时人无些心。奈何离居夜,巢鸟飞空林。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陵砧。“此”与“下”失对,“居”与“此”失黏,“月”与“空”失黏。又如王昌龄的《宿裴氏山庄》:苍苍竹林暮,吾亦知所投。 *** 山斋月,清溪闻远流。西峰下微雨,向晓白云收。遂解尘中组,终南春可游。“斋”与“所”失黏,“微”与“远”失黏,“云”与“微”失对。这两首诗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三十二节都认为是“字数偶然和律诗相同的古风”。由此可见,以上这些五言古风,它们的第二字都符合黏对的要求,可是诗句中的第四字却失黏或失对,所以人们并不把它们归为律诗。由于这些古风同时也符合对仗和押韵的要求,因此,如果按照上述关于黏对只需看第二字平仄的观点,就很容易把它们错误地判断为律诗。我们再看七言诗。以杜甫的《暮春》为例: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此诗押《诗韵》平声东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句数和字数符合要求,如果黏对只看第二字,那么“湘”与“病”对,“峡”与“天”对,“边”与“上”对,“子”与“春”对,又“天”与“湘”黏,“上”与“峡”黏,“春”与“边”黏,这样一来,此诗就应该算是律诗。但是实际上,此诗首联对句第六字“映”与出句第六字“峡”失对,颔联出句第四字“断”与首联对句第四字“庭”失黏,颔联出句第六字“时”与首联对句第六字“映”失黏,颈联出句第四字“阁”与颔联对句第四字“吹”失黏,颈联出句第六字“新”与颔联对句第六字“里”失黏,尾联出句第四字“鹭”与颈联对句第四字“池”失黏,尾联出句第六字“洲”与颈联对句第六字“欲”失黏,所以人们公认此诗是古风,并不是律诗,王力《汉语诗律学》第三十二节也说它是“全篇古体”。这样的诗其实还很多,例如杜甫的《雨不绝》: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草”与“飏”失黏。又如黄庭坚的《次韵外舅谢师厚喜王正仲三丈奉诏》:汉上思见庞德公,别采悲叹事无穷。声名籍甚漫前日。须鬓索然成老翁。家酿已随刻漏下,园花更开三四红。相逢不饮未为得,听取百鸟啼匆匆。“叹”与“见”失对,“开”与“随”失对。“四”与“漏”失对,“鸟”与“饮”失对,“饮”与“开”失黏。以上这些七言古风的第二字完全黏对,诗中也有对仗和押韵,可是它们的第四或第六字不黏或不对,因此不是律诗。由此可见,七言诗句单看第二字也是行不通的。其实,王力在有些地方也曾谈到律诗第四字必须黏对,如《汉语诗律学》第三十节说:“但是,五古的黏对和律诗的黏对也不尽相同:律诗第二第四两句平仄都对,五古则第四字可以不管。”他的《诗词格律概要》第64页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他还说:“本来,在原则上,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字字相对(我们在第九节里也如此说),为什么现在我们只谈第二字呢?因为以第二字为准,其他各字可推而知;又有些地方为了特殊原因,平仄不必相对的,如所谓‘一三五不论’,又如特拗的腹节,又加入韵的首句的末字,等等,所以为免语病起见,只谈第二字,其余各字则请读者依照各种情形,分别加以判断就是了。”(《汉语诗律学》第十节)原来王力是从做律诗的角度来谈黏对的。我们知道,律诗的平仄变化有固定的甲乙。当句子的第二字确定以后,诗人就可以确定这一句采用什么句型,而确定了什么句型以后,其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也就可以推知了。这当中当然还有一些变化,但是第二字确实是关键,所以诗人们常用“平起”、“仄起”的说法,也就是所谓“平头”、“仄头”。但是既然在说“第二字”的时候,还包含着“可推而知”的其他字,那么在下定义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说“第二、四、六字”呢?而且我们现在往往还要利用关于“黏对”的定义,来判断古诗是否律诗,这就更不能只提“第二字”了。蒋绍愚在《唐诗语言研究》一书中也提出了关于“黏对”的定义,他说:“唐代形成的近体诗讲‘粘对’。……所谓‘粘’,指的是上一联对句中的第二字要与下一联出句中的第二字平仄相同。”之所以这样认为,他的解释是:唐人关于各联之间“粘”的规则,已经有理论上的说明。《文镜秘府论·天巷·调声》:“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这里所说的“一管”,就是一联。这段话是说每联中上句第二字不得与下旬第二字同声。但上去入可算为一声。如果之一联中上句第二字是平声,则下旬第二字是上去入,而第二联中上句第二字就应是上去入,下句第二字是平声;第三联中上句第二字就应是平声,下句第二字是上去入;第四联中上句第二字就应是上去入,下句第二字是平声。这样轮回用之,直到一首诗完了。显然,这说的是近体诗“粘”、“时”的规则。这里的“或日”,可能指是是王昌龄。如果是那样的话,就说明在初唐时期“粘”、“对”的规则就已形成了。(《唐诗语言研究》)我们知道,“对”的规则,确立年代比较早,所以唐人的律诗中失对的现象极少发生。可是,初唐时期格律未严,黏的规则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一直到盛唐时期,近体诗才逐渐定型。王昌龄所处时代较早,即使是杜甫,也是“晚节渐于诗律细”,因此王昌龄讲的应该是近体诗形成过程中的规则,与近体诗成熟时期的规则是有区别的,我们给“黏对”下定义,还是应以成熟期的规则为准。综上所述,我认为近体诗的“黏对”定义中还是要考虑到诗句的第二、四、六字,即“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同,“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反。考虑到历史上黏对的发展,则定义中还可以加上“黏对规则是逐步发展严格起来的”这样的意思。
唐诗中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有什么区别
七言绝句有四句,每句七个字,也叫七绝。七律也叫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在七律的基础上,去掉中间四句,就是七绝。
在七绝的基础上,中间加四句,就是七律。但是,中间的四句不是随意加的,必须是对仗句。
什么是对仗?
简单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这种对法就是第四句对第三句,第五句对第六句。在相应位置的字词一一对应。
七绝有相应平仄规律,七律也有相应的平仄规律。都押韵,均符合马蹄韵。韵字一般押平水韵,也可以押中华新韵。
以上就是区别和联系。
具体格式可百度学习。
望岳四联的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原诗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评论列表
的甲乙。当句子的第二字确定以后,诗人就可以确定这一句采用什么句型,而确定了什么句型以后,其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也就可以推知了。这当中当然还有一些变化,但是第二字确实是关键,所以诗人们常用“平起”、“仄起”的说法,也就是所谓“平头”、“仄头”。但是既然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