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什么样的老子什么样的孔子和用合适的词语分别概括孔子和老子的品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的更大区别是什么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更大区别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老子说起,再说孔子。俩人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有为,一个无为。
老子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认为,他所认为的大道,没人懂得,没人依据道之德来行事的时候,那么仁义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仁义的准则,就变得不可或缺,也为人所重视了。这个世界,很多人在崇尚智慧的时候,那么伪劣的丑态也就跟着也出来了。当人们失去了亲情了,那么就得提倡孝慈了。当国家昏乱不堪了,那么忠臣的出现,就也表现的尤为重要了。
老子是提倡无为的,那才是他的社会理想。可是呢,人越来越发展,心就越来越多,所必须提倡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这其实就是在补救。可是这样补呢,补来补去,未必有用,相反,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不易,更加的苦。
孔子
孔子呢,提倡周礼,六艺......这用我们现在话讲,叫人文,文化文明。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乃至作为君子,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学会这些,为人所用。用来干什么?用来处理这个败坏的社会,拯救人们于水火。和老子所走的路线,正是一正一反。
孔子非常重视礼,重视仁义礼智信。之所以重视,也正是因为缺失之故。
孔子和老子呢,俩人是见过面的。孔子曾经跟老子请教,老子让看看自己已经掉的所剩无几的牙齿,说牙齿虽硬,可是都坏掉了,舌头虽软,但完好无损。这就是老子所认为的道吧,是长生之法。
孔子也曾形容过老子,说老子是龙,他对其是难以望其项背了。因为孔子奔波一生,所重视所提倡的,虽说出于好心一片,一片冰心在玉壶,天地可表日月可鉴。但忙来忙去,其实都是在补窟窿。而老子的理想呢,是无为,无为之治,不是要去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老子的境界就高了,他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如同家常便饭。
俩人呢,都可以涉及到修身问题,老子是反观自性,那就是道了,懂得此道,可以长生。孔子呢,是修身,约束,所以非常的重视周礼。这也是有为何无为的俩个截然相反的状态。
这些反差,实在是天壤之别,也可以说是他们俩人的区别吧。
用合适的词语分别概括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可以用德高望重dégāowàngzhòng【解释】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结构】联合式。【用法】用作褒义;多用来称颂老人。一般作谓语、定语。
你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怎么看
答: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古代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为,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为,这个内在规律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谓“道”之所在。所以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掌握事物内在规律顺势而为,顺其道而治之则可:民安,心安,社稷安,天下可安耳。这也就是老子无为而治哲学思想的精髓之处。
什么样的孔子
伟大
孔子本名孔丘,生于前551年,卒于前479年,享年73岁,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曾经问道于老子,编撰了我国之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收集整理民间歌曲,编制成诗经,生前曾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思想。
孔子的言行思想经孔子的弟子们收集编辑成论语,他的思想也被后来汉朝董仲舒整理后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与道家佛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认为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关于什么样的老子什么样的孔子,用合适的词语分别概括孔子和老子的品行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列表
用德高望重dégāowàngzhòng【解释】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结构】联合式。【用法】用作褒义;多用来称颂老人。一般作谓语、定语。你对老子
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古代的哲学思想。无为而治并不是不为,而是要顺应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为,这个内在规律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谓“道”之所在。所以老子告诫统治者要掌握事物内在规律顺势而为,顺其道而治之则可:民安,心安,
头虽软,但完好无损。这就是老子所认为的道吧,是长生之法。孔子也曾形容过老子,说老子是龙,他对其是难以望其项背了。因为孔子奔波一生,所重视所提倡的,虽说出于好心一片,一片冰心在玉壶,天地可表日月可鉴。但忙来忙去,其实都是在补窟窿。而老子的理想呢,是无为,无为之治,不是要去搞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
,他是治大国若烹小鲜,如同家常便饭。俩人呢,都可以涉及到修身问题,老子是反观自性,那就是道了,懂得此道,可以长生。孔子呢,是修身,约束,所以非常的重视周礼。这也是有为何无为的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