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汉族人没有民族服饰的问题,以及和汉服是汉族的服饰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 为什么中国传统服饰衰落,而西方服饰成为主流
- 为什么世界上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而人数最多的汉族却不会
-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早就没有纯粹的民族,为什么不能统称华夏民族呢
- 汉服是汉族的服饰吗
- 为什么总有汉族人反对汉服
为什么中国传统服饰衰落,而西方服饰成为主流
简单的来说,中国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中,只有汉族的服饰没有统一的规格,事实上谁能说清中国的传统服饰是什么,在经过了无数次民族大融合,汉族的服装已经经历了数次改变,汉族的血统都不纯了,然而少数民族仍然遵循着传统服饰和风俗,所以说并非中国传统服饰衰落,只不过经过民族大融合,汉族的文化就是融合包容的文化,您看有穿旗袍,有穿汉服也有穿马褂的,还有西装革履洋装飘逸的,这是文化包容不是文化衰落
为什么世界上很多民族都能歌善舞,而人数最多的汉族却不会
以前有个笑话,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考试加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能歌善舞,而不加分也不能歌善舞的,就是主体汉族。
很多人的既定印象当中,其他的民族基本上都是那种穿着独特服装,会唱会跳能歌善舞的样子,但汉族是个特例,汉族好像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
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印象,汉族也是能歌善舞的,但大多数人没有受到训练,看不出来。
汉族最早得名于汉朝时期,汉朝初期,当时的人们引吭高歌,而各种舞蹈也比比皆是,在典籍当中诸如此类的记载非常多,而且不管男女都是如此。
比如朱虚侯刘章,就曾当着吕后的面做剑舞,著名的鸿门宴上也有剑舞,这都是男子所舞,而刘邦的戚夫人,就是著名的舞蹈家,擅长折腰舞,刘邦回乡的时候,唱著名的大风歌。
另外,赵飞燕赵合德的掌上舞也极其出众,这些都证明, *** 从一开始就能歌善舞。
后来的朝代,也依旧延续着这样的特点,尤其南北朝时代大量的北方族群入主中原, *** 吸纳了诸多异域文化,音乐舞蹈方面发展更加迅速。
隋唐时期,来自于新罗、西域各地的音乐融入中原,像是胡旋舞、霓裳羽衣舞等舞蹈,也极其兴盛非常流行,虽然这些音乐舞蹈来自外域,但唱跳的却都是 *** 。
“ *** 不擅长歌舞”这种说法,仔细想想都不可能。
要知道古代的时候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宫廷之中,还有贵族大户人家的家里,他们平时的娱乐之一就是欣赏歌舞,而表演这些歌舞的,也总不可能以外族为主,肯定都是 *** 。
有人将 *** 不擅长歌舞这回事,怪到孔夫子身上,认为儒家思想压制了艺术发展,这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孔子自己都非常擅长音乐,祭祀的时候还跟着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也有人认为, *** 不擅长歌舞是因为宋朝,虽然宋朝重视文化发展,但宋朝咱们的文化从包容开放变得更加含蓄内敛,尤其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
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对的,宋朝时期程朱理学仅仅是诸多学派之一,并非主流,甚至长期受到了朝廷的打压,而且宋朝时期,各种音乐舞蹈技术成就,也是非常多的。
*** 真正变得不再能歌善舞,还是在明清时期。
曾经在两宋兴盛的勾栏瓦肆、市民艺术,还有元朝的杂剧等等,在明朝都被约束,在南宋出现的程朱理学被明朝发扬光大,对于百姓们的管束越发严苛。
在《大明律》之中,对于民间的各种艺术演出内容,都做出了诸多的限制。
《明太祖实录》中还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元明仁多恒歌酣舞,不事生产,明太祖于中街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歌饮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
朱元璋觉得,百姓们总是唱歌跳舞,都忘记了生产劳动,而且容易进行非法的聚会,产生各种乱象不好管,所以直接让人看着,但凡发现有人随便唱歌跳舞,直接给抓起来。
后来的朱棣,也继承了他爹的这一套,并且进行了强化。
长期的歌舞艺术紧固,导致很多的舞蹈、乐曲与戏剧艺术,在明朝一蹶不振,后来的清朝与明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烟花柳巷与宫廷等地,其他地方很难看到歌舞之类。
其他民族能歌善舞,自然是什么身份的人都能歌善舞,艺术没有脱离普通人才能繁荣,才能不断延续下来,整个民族才能能歌善舞,仅仅在极少数人身上传承,那是没用的。
明朝时期对于歌舞等音乐舞蹈的禁锢打击,清朝的剃发易服,导致 *** 大量的传统音乐舞蹈出现了断层,除了少数的专业人士,大多数的百姓们这方面的天赋也被彻底埋没。
任何能歌善舞的民族,都是平常有什么活动之类的就会唱跳起来,歌舞是生活的一部分,而 *** 长期不唱也不跳,歌舞基本与日常生活彻底脱节,自然让人觉得 *** 都不能歌善舞。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早就没有纯粹的民族,为什么不能统称华夏民族呢
中华民族是对我国56个民族的统称。民族的划分,以种族、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地域等等进行划分。其中,汉族是以华夏民族为基础,融合许多其他民族,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的民族, *** 是以共同的宗教信仰划分的民族,而新疆的塔吉克民族具有种族、地域、文化的同一性。我们的少数民族国家政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政策,即“和而不同”的政策,既坚持了各民族的平等,又尊重了各民族的特点。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政治问题,也事关国家社稷。中华民族“早就没有纯粹的民族“”,“统称华夏”是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否定,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华夏”具有历史、文化、地域、语言的统一性,具有“以大统小”的含义,严重排斥了边疆的少数民族。当然,民族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比如满族已经从文化语言完全与汉族融合,可以归入汉族。云贵许多少数民族只是地域、方言和服饰的不同,当时民族划分就有很大的争议,也可以合并。
汉服是汉族的服饰吗
答:是。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为什么总有汉族人反对汉服
因为他们已经遗忘了剃发易服那段惨痛的历史!!
让我们回到那个血腥的时代吧: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多尔滚即遣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同年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
满清的辫子绝不仅仅是一个头发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
顺治二年江宁巡抚土国宝:“剃发、改装是新朝之一严令,通行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动!”
于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就出来了。无数百姓,为了身上那件衣服,为了顶上那些头发,掉了脑袋。能留下名字的,永远是极少数。
有个叫周之兰的梨园人士——也许,在之前,他就是个被人看不起的戏子,但这事之后,他却成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当时剃发令急,诚心替清朝做事的官吏们,催得很紧。想保持原来的服饰发式已经完全没有指望了。他对妻子说,如果一定得剃,那我宁可死掉。他妻子说,如果你死了,我必不独活。于是二人投井而死。他们殉的是什么?是大明吗?是崇祯吗?都不是。他们只是无法接受文化上的羞辱。
江阴原本已降,清朝都派了县令。民愿交税而不愿剃发,于是血光之灾大起,阖城百姓,明朝遗官,“咸以先死为幸,而无一顺从者”——此句出自康熙十二年状元韩菼所著《江阴城守纪》,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未死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在嘉定三屠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尝”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是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研堂见闻杂录》:“功令严勅,方巾(汉服一种帽子)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从符号学来看,清朝统治者通过禁绝“汉服”的所指,来抹杀“汉服”的能指。形式层面的消亡最终导致意义层面的断缺。
满清这么做就是害怕本民族在文化上融合于华夏,那统治地位也就只是镜中之花了。再下一步就是统治权轻易地转到纯粹 *** 的手中。其结果是本民族彻底消失。
满洲统治者怀有更高的企图心。那就是既要保持满族对汉族的统治,又要务使不被汉族同化。从实际上考虑,确实不可能要数量数百倍于满族的汉族民众习满文满语,但却可以要 *** 丢弃自己民族的衣冠发式而依从满族的衣冠发式。民族文化的构成除了文字语言外还有衣冠发式风俗习惯等。如果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内涵,那么衣冠发式等就是文化的外观。满清征服者不得已从汉语汉文,但若能令使 *** 皆从满族衣冠发式那也差强人意。而且很多时候外观重于内涵。外观一眼便及,内涵须进入才知。更何况大量的汉族民众都是文盲、半文盲。对于他们来说外观几乎就是一切。
清初的北京居民见到身着汉式衣冠的朝鲜使臣,还痛哭涕泣,到清中叶,再见到同样的衣冠,反觉惊讶,认为自己的剃发垂辫、窄衣紧袖,才是“华夏正宗”。满清 *** 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光,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当剃发易服砍下了最后一个具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 *** 的头颅时,就决定了在华夏上大上葬送的不仅仅是一袭衣冠..........................
炎黄子孙请记住,你们现在想穿什么服饰就穿的权利,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又是多少先烈为之流血牺牲换来的!!
关于本次为什么汉族人没有民族服饰和汉服是汉族的服饰吗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评论列表
的一部分,而汉人长期不唱也不跳,歌舞基本与日常生活彻底脱节,自然让人觉得汉人都不能歌善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早就没有纯粹的民族,为什么不能统称华夏民族呢中华民族是对我国56个民族的统称。民族的划分,以种族、历史、文化、语言
盲。对于他们来说外观几乎就是一切。清初的北京居民见到身着汉式衣冠的朝鲜使臣,还痛哭涕泣,到清中叶,再见到同样的衣冠,反觉惊讶,认为自己的剃发垂辫、窄衣紧袖,才是“华夏正宗”。满清政府转战烧杀三十七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光,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当剃发易服砍下了
歌舞”这种说法,仔细想想都不可能。要知道古代的时候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宫廷之中,还有贵族大户人家的家里,他们平时的娱乐之一就是欣赏歌舞,而表演这些歌舞的,也总不可能以外族为主,肯定都是汉人
开放变得更加含蓄内敛,尤其在南宋时期,出现了程朱理学。但实际上这也是不对的,宋朝时期程朱理学仅仅是诸多学派之一,并非主流,甚至长期受到了朝廷的打压,而且宋朝时期,各种音乐舞蹈技术成就,也是非常
了,然而少数民族仍然遵循着传统服饰和风俗,所以说并非中国传统服饰衰落,只不过经过民族大融合,汉族的文化就是融合包容的文化,您看有穿旗袍,有穿汉服也有穿马褂的,还有西装革履洋装飘逸的,这是文化包容不是文化衰落为什么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