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雍正和老十四不和,以及雍正跟十四阿哥是亲兄弟却不亲,为何跟十三阿哥关系好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 雍正和十三阿哥关系更好,为啥自己亲弟弟十四阿哥却和雍正不合而偏偏喜欢八爷党
-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 雍正为什么没有杀十四
- 雍正14弟为什么不帮雍正
- 雍正跟十四阿哥是亲兄弟却不亲,为何跟十三阿哥关系好
雍正和十三阿哥关系更好,为啥自己亲弟弟十四阿哥却和雍正不合而偏偏喜欢八爷党
导读:历史不是肥皂剧,这是一篇探究历史和人心的文章,会有些残忍没有那么多温情!导读:八爷党和四爷党斗的势同水火,雍正与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老十四本来是应该打虎亲兄弟的关系,为什么却投入别人阵营?
背景:这一点展开来说的话不得不提一下九子夺嫡,康熙一生有共有儿子24个,而且活得又够久,他的儿子陆续成年后他仍然在位,孩子大了不由爹,何况皇家亲情本来就寡淡,所以康熙一家人为了夺皇位有他有9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九子:老大爱新觉罗·胤禔、老二爱新觉罗·胤礽、老三爱新觉罗·胤祉、老四爱新觉罗·胤禛、老八爱新觉罗·胤禩、老九胤禟、老十爱新觉罗·胤?、老十三爱新觉罗·胤祥、老十四爱新觉罗·胤禵。《一》:兄弟同怀登顶之心老龙是一个比较阴暗的人我先假设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老十四也觊觎着皇帝宝座,两人一母同胞老十四和老四心里如果都有这个念想,那注定两人不可能走到一起,毕竟两人同一母亲所生,如果老四和老十四一个派系,那么于情于理老十四只能支持老四,而如果老十四不甘心做个附庸那一切好像就都能说得通了!
简单介绍一下:太子和大爷党倒台后实际争夺权利的就只剩下了,老八老九老十四以及老十几人形成的八爷党,虽然名义上说是八爷党其实他们实际支持老十四做皇帝(老八由于能力突出又不会藏锋一直被康熙所忌所以他们的核心其实是老十四),以及老四的四爷党!《二》古言有理:人不患寡,患不均!兄弟不睦:看看这兄弟两人的成长过程,所以我还有一个观点还是比较阴暗的猜测兄弟感情不和!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雍正皇帝是在养母佟佳氏膝下长大的!
《清世宗实录》第十一卷:“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而弟弟老十四则很幸福的是从小养在生母德妃膝下,历史上的雍正其实没有什么值得黑的地方,他雍正确实和自己生母关系不融洽,毕竟一个雍正一定非常羡慕自己兄弟可以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人就怕比较,所以老龙认为老十四和老四关系不好,而且雍正生母对雍正和老十四的态度截然不同,雍正继位后做了几件事儿说明,他和自己生母一家关系非常疏远!
1:雍正继位后,立即封赏了自己养母佟科氏弟弟隆科多为国舅,而把自己亲舅舅放在一边!,2:雍正继位后,其生母德妃拒绝出席雍正加封自己为皇太后的典礼,甚至公开说,雍正继位是她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事情!3:雍正继位后之一件事情就是派人接管老十四的兵权怕他反了自己4:还有一点可以佐证这个说法那就是雍正继位后巩固了统治地位后,将自己这个不亲的亲兄弟老十四圈禁了半生。兄弟两关系如此恶劣,加上母亲对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两人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兄弟两人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再加上兄弟两人本来就是对方更大的竞争对手,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雍正继位后,在外拥兵的老十四胤禵,为何按兵不动?而且雍正叫他回来,他就乖乖的回来了。实际上不是老十四按兵不动,而是根本没得动了。雍正想当皇帝的野心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了这一天,他早就做好了准备,等到康熙驾崩时,所有的事情都已在他掌控之中了。
雍正的权谋之路在漫长的储位争夺战中,当他的兄弟们为此争得头破血流时,雍正却是冷眼旁观,从来没有强出头,而是选择了礼佛参禅,所以兄弟们并没有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那么,雍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觊觎皇位的呢?
如果追溯雍正称帝的野心,至少要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禛为康熙的第十一子,但因前面的兄长夭折了不少,所以胤禛的排位就到了第四位,前面的三个哥哥分别是胤禔、胤礽和胤祉。
在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后,胤禛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太子出局后,很快大哥胤禔因魇咒太子胤礽,谋夺储位,也被关进了牢里。这样一来,比自己年长的就只有三阿哥了,那么与先前的局势相比,他继位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胤禛有个心腹叫戴铎,在形势发生变化之后,也斗胆给胤禛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就是怂恿胤禛回入争储行列,并且说此事事关系荣辱。康熙当皇帝虽然圣明,但并不是一个英明的皇阿玛,在太子人选上始终没有定夺,导致诸王钩心斗角,有不并立之心,如果其他人当上皇帝,将来受损的就是胤禛。
对此,戴铎还提了三个重要的建议:之一,搞好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第二,搞好跟朝廷官员的关系;第三,培养人马,收拢人心,壮大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是,戴铎给了他四字箴言,即孝、诚、和、忍。只有左右逢源,各方都不得罪,才能赢得更大的机会。
对于戴铎这封信,胤禛给予了回复,大意是说,他知道戴铎是为自己好,但他根本没有争储之心,还提到继承皇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无祸无福才是人生更大的福气。不过在信的末尾,他却连用了两个“慎之,慎之”,实际已透露了他的想法,对于这种事应非常谨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可以了,切不可妄动。
从此之后,胤禛就开始处心积滤地谋划起了自己的帝王之路,但越是心急,他越不会表露出来。比如,康熙要封他为亲王的时候,他表示想降低自己的爵位,以便和其他阿哥平等。尽管这种行为有作秀的成分,但很容易引发地位较低的阿哥们的好感,也更容易引起康熙对他的赏识。
我们常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除了对内博得好感,对外他也没闲着。在胤禛的集团里,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此外,还有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觉廷正、武会元金昆等。
而且从一开始,胤禛在驭人方面就是恩威并施。比如年羹尧有段时间对他不恭敬了,在写给他的信中没有自称奴才,而是自称官职。胤禛很生气,因为当时三阿哥和十四阿哥也在拉拢年。于是,胤禛便大骂年羹尧,还吓唬他说,年的信中所言“今日不负后皇上,即异日不负王爷也。”,单凭“异日”两个字,他就能抄了年的家灭了年家的门。
在笼络人才的路上,胤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隆科多,时任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原是八阿哥胤禩的成员,后来八阿哥没戏了,胤禛便把他拉到了自己的阵营。说起来,隆科多与胤禛还算是有点关系的,隆科多是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孝懿仁皇后)的弟弟,而佟佳氏是胤禛的养母。所以,隆科多是加入胤禛的团队也算是有渊源的。
此外,胤禛还有一个铁杆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对胤禛的顺利登基也直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到康熙暮年的时候,胤禛在众多阿哥中已成更大势力,门下掌握军政大权的人遍布四方,朝中也大有人在。老十四胤禵虽受康熙宠爱,也有一定的兵权,但他在政治权术方面则是弱势,党羽远不及胤禛。
由此可见,当康熙驾崩时,胤禛对即将发生的形势已然了如指掌,并且相应的做出了部署,那么他是如何制服统兵在外的老十四胤禵呢?
如何挟制统兵在外的老十四?胤禵与胤禛是亲兄弟,按照年龄来说,胤禵原本在争夺储位上是没有优势的,但自打胤禩受到康熙打压后,胤禵就变得异常活跃。对此,他也展开了很多工作。
比如,他曾试图拉拢过大学士李光地,但李光地这个人原则性很强,胤禵没有得逞。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又去拉拢李光地的门人陈万策。
可以说,胤禵为了扩充自己的影响力,对官员和士人都进行了大肆笼络,因此,才有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
*** 发生叛乱后,胤禵请求带兵平叛,实际上,胤禛也同样提出了这个要求,但康熙把这个机会给了十四阿哥,而且康熙给老十四的权力相当大。
胤禵这个大将军,其权势甚至超过了当年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时的大将军,康熙将十几万大军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了胤禵,还封他为亲王,可见对胤禵的信任和重视,真可谓是位高权重。
胤禵到前线后,又不断扩充实力,延揽人才,将打仗反而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以至于到后来,胤禛曾说他:“妄自尊大,做出种种不法的行为,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闻之······”。
实际上,当时在很多人眼里,胤禵的这个大将军位不过是登上太子之位的跳板,康熙希望他立下战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他为王,之后再过渡到太子。
在西洋人马国贤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康熙皇帝崩逝后数日,当大丧仪注正在进行,新皇帝雍正同时宣布了大行皇帝的遗诏,正式宣布由他继承皇位。这在整个帝国,兴起一阵惊诧。”
从马国贤的记录中,可以感受到,雍正继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时不少人都在对康熙的人选持质疑的态度。
很明显,雍正也感受到了这种诡异的气氛,因此,在康熙死后的第二天,他就命令隆科多关闭了京城九门。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下掌管着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而胤禛本身兼任领侍卫内大臣,可以管理和调动皇宫里的侍卫部队,皇宫随时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只要关闭九门,对内基本上大事可定。
但是,还有一个地方不能忽视,就是驻扎在城外的丰台大营,这时老十四也派上了用场。在康熙皇帝活着的时候,胤祥对丰台大营的控制就非常强,丰台大营中的很多的将领,都是胤祥的老部下。
这么看来,雍正在继位时,对形势的预判非常充分,从皇宫里的警卫队到京师的内卫部队再到郊区的野战军,都在胤禛的控制之下,其背后所反映出的也是胤禛的谋划能力和拉拢人才的能力。在雍正即位后,老十三胤祥、隆科多、年羹尧等这些人,也都因此而受到加封。
但奇怪的是,同时受到雍正加封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胤禩,他也被提拔为总理事务的大臣。这当然是雍正的一种策略,当时人心不稳,稳住八王党也是势在必行的。另外一重目的,与统兵在外的老十四也有关系。
康熙死后,对于制服老十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尽快回京,削夺他手中的兵权。雍正写信给胤禵说,让他回来奔丧,如果他不回来,恐怕心里不安。
雍正一面写信召胤禵回来,一面已经派辅国公延信赶到了甘肃,接管了胤禵的帅印,同时还让川陕总督年羹尧对延信进行监督。
那么如果胤禵不回去,而是选择挥师直捣京城,会有什么结果呢?实际上,他根本也就到不了京城,因为雍正早就安排了年羹尧来牵制胤禵,只要胤禵敢造反,年羹尧必半道阻击,更何况,胤禵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胤禵之所以最后选择回到京城,雍正对胤禩的加封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让他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他以为雍正没有加害兄弟之心,因而失去了戒心。由此可见,雍正重用胤禩的用意是何等的深远,真不愧是权谋大师。
胤禵在回京的路上就给雍正写了一封信,请示皇帝他应该是先去景山拜谒先皇灵柩呢,还是先祝贺新君登基呢?这话里是满满的讽刺,分明就是在说雍正得位不正。
雍正回复让胤禵先去拜谒先皇,巧的是,雍正也像算好了似的,也偏偏在那里。两人虽是同母所生,但此刻相见却如仇人一般。但是出于君臣礼仪,胤禵不得不向雍正行礼,但又不情不愿,于是就远远地身雍正叩头,祝贺的话一句也没说。
之后雍正便借机剥夺了他的王爵,将他降为贝勒。后来,雍正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时,又再次下旨教训了一番胤禵,最后安排他留下看守景陵,还让李如柏监视他,这实际上就是软禁了。之后,雍正又收拾了胤禵的部下,甚至将那些部下们十六岁以上的儿子们都关押了起来。
如此一来,胤禵的势力也就彻底被瓦解了。雍正这样对自己的亲弟弟下手,最伤心的人莫过于他们的母亲德妃。因此,德妃在雍正称帝后,对于儿子的工作极为不配合。
雍正让他搬到宁寿宫,她以服丧为由拒绝了,给她上封号,也是推三阻四的。不过同样的,德妃为了胤禵向雍正求情,雍正也是不为所动。而胤禵也相当的心高气傲,始终不肯向雍正低头。
德妃眼睁睁地看着大儿子把小儿子整得生不如死,做母亲的又无能为力,最后于雍正元年便死了。
德妃死后,雍正作为补偿,将胤禵封为郡王,但仍旧把他囚禁着。胤禵的厄运一直持续到清高宗乾隆继位。乾隆继位后,胤禵恢复了自由,被封为辅国公,最后活到了六十八岁,比雍正活得还长。
雍正为什么没有杀十四
雍正的布局
谢谢悟空邀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走到今天,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康雍乾盛世”中承上启下的雍正王朝,以及九子夺嫡前后,老四胤禛的布局,这个问题一旦解决的话,我们也就能够清楚,雍正最终没有杀掉老十四的个中缘由。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在雍亲王邸,一个隆冬深夜,面对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四阿哥不知所措的局面前,以弘历弘昼师傅身份掩人耳目的师爷邬思道,客观公正的分析了当前两大夺嫡阵营的形势,明确提出四阿哥一方,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的方略,而且要义无反顾主动站在废太子胤礽的一方。
不待邬先生把话说完,四阿哥已然成竹在胸,真正的夺嫡布局拉开帷幕。
随后,四阿哥用冰水浇头,再跳进滚热的浴桶里,发烧称病不上朝,在家养精蓄锐,精准设计,既骗过了康熙,又得以置身事外,等待最有利的时机。
我们不禁要问,胤禛到底布的什么局,以保胜算呢?!
请允许鹅鹅以象棋对弈述之。
己方,帅,四阿哥;双士,头一个,老十三胤祥,另一个,就是九门提督隆可多;外围的双象??,应该是废太子余党,和儿子弘历。
陕甘总督年羹尧,是毫无疑问的 *** 马,供应粮草,而最重要最有力的车,由谁来承担呢?
更佳选择,就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老十四。有道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可惜不是你,老十四!
历史总是波谲云诡。这??从老四的身上说起。
生母,乌雅氏,只是给了他硬件;抚养教育老四提供给他软件的,却是没有孩子的皇贵妃,佟佳氏。
这就直接导致老四与亲生母亲乌雅氏的母子情仇,乌雅氏把全部身心给了小儿子老十四,亲手造成了俩亲生儿子的势不两立,反目成仇。
即便在老四成功取得皇位的登基大典上,乌雅氏硬是不肯接受皇太后的受拜礼,逼得雍正王朝一开始,就出现史上闻所未闻的不和谐局面,让八爷党看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使胤禛其情何以堪?脸往哪里放?气往哪里撒?
人们往往说雍正心狠手辣,没有情商,以鹅鹅看,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您想,雍正王朝来之不易,一开始的局面岌岌可危,换作任何人当这个皇帝,头等大事就是剪除异己,八爷党的覆灭,那是必须的。
一开始站错队的老十四,最终在雍正王朝四年后,从看守皇陵之地回到京城被圈禁,已然是四哥做出的稳定大局,维护自身百年之后名声的最为睿智的考量,也是不识抬举,不识大体的老十四,天大的幸运。
说到底,这应该感谢老爸康熙没有看走眼,感谢老娘乌雅氏,用自绝的方式,为这个小儿子换了的赌注。
雍正14弟为什么不帮雍正
不是同党。
雍正和十四弟胤禵虽然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是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太近。雍正早年和十三弟跟随太子,胤禵则跟随八爷胤禩。雍正继位后,胤禵也无法尽弃前嫌帮助他。
雍正跟十四阿哥是亲兄弟却不亲,为何跟十三阿哥关系好
在所有的影视作品里,关于“八子夺嫡”都有很明显的说明,就是当时的四阿哥胤禛,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关系不好,反而跟十三阿哥胤祥关系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就连他们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也是很讨厌四阿哥的样子,让人看着真心疼雍正啊。
其实原因之一就是,四阿哥出生的时候,母亲乌雅氏还没什么身份,所以就把他给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收养了,小时候就没怎么见过亲妈,导致四阿哥跟亲妈德妃很是生疏。后来乌雅氏被封为德妃,然后生下了十四阿哥胤禵。小儿子自然就是跟着自己身边长大的,关系自然不同。加上这是德妃名义上真正自己养的之一个儿子,所以更是宠爱有加。
那个时候的四阿哥养母佟佳氏已经病逝,加上生母已经是德妃了,四阿哥可以光明正大的跟母亲相聚。但是分隔已久,关系培养需要时间,况且那个时候的德妃有好几个孩子,而且特别宠爱小儿子胤禵,根本没时间理会四阿哥,而且四阿哥自小离开生母,养成了安静孤僻的性格,也不讨人喜欢。所以德妃就一直冷落胤禛,却疼爱胤禵,让胤禛心里很不是滋味,打心底里羡慕嫉妒这个亲弟弟能得到母亲的所有疼爱。
孤僻的胤禛跟同样失去生母的十三阿哥胤祥,就这样惺惺相惜玩到了一起,这是一种互相取暖的兄弟关系。当时“四爷党”跟“八爷党”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十三阿哥自始至终没有想要争夺的心,反而全力支持胤禛。
十三阿哥胤祥生性洒脱,只喜欢结交江湖上的朋友,无心政事纷争,让一直很敏感多疑的四阿哥很有安全感,所以就算是即位称帝之后,也一样对十三阿哥信任有加,不仅封他为和硕亲王,还下令只有十三阿哥可以用原来的“胤祥”之名,其他人都要改掉,足以见得恩宠之足。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评论列表
禩的用意是何等的深远,真不愧是权谋大师。胤禵在回京的路上就给雍正写了一封信,请示皇帝他应该是先去景山拜谒先皇灵柩呢,还是先祝贺新君登基呢?这话里是满满的讽刺,分明就是在说雍正得位不正。雍正回复让胤禵先去拜谒先皇,巧的是,雍正
是老十四),以及老四的四爷党!《二》古言有理:人不患寡,患不均!兄弟不睦:看看这兄弟两人的成长过程,所以我还有一个观点还是比较阴暗的猜测兄弟感情不和!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雍正皇帝是在养母佟佳氏膝下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