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什么是四六句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文学中的四六指的是什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文学中的四六指的是什么
四六即骈句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乘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王勃滕王阁序为什么叫骈文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
怎样断句
断句的 *** :
基本 *** :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
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跟谁对话,讲的什么话。
2、说理性文章,就要弄明白讲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示例一:有老姥于路遇劫/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
一:找名词(或代词),标主宾,定句读。
1、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之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广故数言欲亡”,有时还会承前省略主语。
常用名词和代词:
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
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他们)
例: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代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做六尺簟
例: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二:看虚词,找位置,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常用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奚、焉、孰等词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少顷”“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可以断句。
例: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教师指导:找出虚词,就基本可以断句了)
例:曰/我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老师支招三:看对话,找标志,定句读
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
示例四: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陈胜者/阳城人也
阴影部分的字是什么词:“如……何”是反问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
四:看语法,找句式,定句读。
常用典型句式有:
判断句式:“…者…也”,
反问句式:不亦…乎、何…之有、安…哉(也)、孰与……乎、岂…哉、奈何……乎等。
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买鸭捉兔》
(找出语气词、代词、反问句式即可)
示例五:
1、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以上句子的同之处:运用了修辞。分别运用哪种修辞?答:1、顶针、2、对偶、3、排比)
五:明修辞,定句读。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 ***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岳阳楼记一共有多少句
此文共七十九句,对偶二十二句,占百分之二十八,散句占百分之七十二。
关键是,唐宋骈文多用四六句,这是这个时期骈文的最重要特征。
所谓"四六句",指"四言对句"和"六言对句"。
四六之制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四六之制是骈文。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格律愈严;句式上形成严格的四六句,散句不复存在。因此四六文的形成比骈文晚,它起于齐梁,盛于唐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评论列表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找到人物对话的标志,可以断句)示例四: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陈胜者/阳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在于: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注重辞采,句法整齐,多用典故,讲究声律怎样断句断句的方法:基本方法:读全文,通文意,确定文体。1、叙述性文章,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