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鲤, *** 鲤怎么做好吃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13
中国濒危物种青海湖 *** 鲤进入洄游期

“根据今年5月气温、水温、降水量、水流量等监测数据综合分析,6月10日青海湖 *** 鲤开始洄游,7月中旬达到洄游高峰期,‘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已经显现。”11日,青海省 *** 祁连山生态气象分中心主任马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资料图: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河畔,成千上万的青海湖 *** 鲤经过生命洄游,来到此地繁衍生息。

当日,第十二届青海湖 *** 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在中国更大咸水湖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举行。当 *** 族民众及外地游客,将人工培育的100万尾湟鱼苗种,放流到青海湖主要注水河沙柳河中。

湟鱼,学名青海湖 *** 鲤,是高原土著鱼类,也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旗舰物种,2004年青海湖 *** 鲤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

据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志亮介绍,2002年,青海湖 *** 鲤资源不足0.26万吨,2018年已经恢复到8.8万吨。2002年至今,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青海湖 *** 鲤12638万尾,使青海湖 *** 鲤资源得到快速恢复。

据悉,截至今年8月底,将有1200万尾 *** 鲤苗种陆续放流入湖。“这些苗种放流对恢复青海湖 *** 鲤资源、保护青海湖渔业生态、以及环湖地区经济、社会都有良好效果。”王志亮说。

湟鱼每年洄游产卵在5月底至8月初期间,从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是其重要的洄游产卵场所。

但在湟鱼洄游产卵季,部分湟鱼会在河道内搁浅。为此,青海官方修改建7座台阶式的洄游通道,当地民众和僧侣也用脸盆、水桶等工具,发起拯救搁浅湟鱼的行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此鱼身材苗条,线条优美,在钓鱼人眼中它是“高原精灵”

众所周知“高原 *** 鲤”是咸水鱼,但是 *** 鲤也有淡水鱼,其身材苗条,线条优美,对于钓鱼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高原精灵”。

这次游钓高原之行,车行一百多公里,来到草原,蓝天白云绿草地,骑马,拍照,尽情抒怀。喝完美酒,吃完肉。拿了钓鱼杆和钓鱼饵去钓鱼。

金色池塘是 *** 地区唯一可以野钓的地方了,小鲫鱼多,出大物的可能 *** 也很大,经常有人在这里被十几二十斤的巨物打断子线,最吸引人的要属这里的高原 *** 鲤鱼了......

我也跟着去看,那些笨拙的钓鱼技术,就像我小时候钓青蛙。实在看不下去了,拿起杆子现场示范。 高原的气候,一般人确实很不容易适应,太阳照射得人 *** 都睁不开,偏偏还得穿4件衣服,因为这风吹起来可不是一般人能抗得住的,一个字,冷! *** 两重天。

这里的水色确实让我看上一眼就舍不得离开,那是真的清澈见底,还能看到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下玩闹嬉戏。由于是流水,所以去掉浮子,以加深水线,然后,挂上羊肉,在洄水边逗钓。示范着逗了两三下,突然感觉到杆梢一沉,这触电的感觉一下由手传遍全身,向上一提一条大约一斤重的怪鱼就被带出水面。

后来一查资料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尖 *** 鲤,冷水 *** 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中国特有的高原鱼种,生活在海平面上3600米的高海拔地区。不敢怠慢,放归水中。

黑坑偷驴钓 *** 鲤,连钓三条却停口,更换钓位调整钓法后效果显著

前言:

五一假期,我们这边很多黑坑都放了鱼,有一个平常出鱼还算不错的黑坑,放了2000斤的 *** 鲤,一号是正钓,标准收费 280,但放鱼前报名只要260,前15位报名者送5斤土鸡蛋,另外还有10条价值50~100的标鱼。理论上来说这个价的话在我们这边不算高,这是我对比其他几个我所知道的黑坑的收费标准得出的结论,但我因为这段时间资金比较紧张,所以没有选择报名,准备是过两天去偷驴的。昨天也就是五月三号,我和朋友去到这个塘偷驴,据老板说正钓当天没有一人上岸,然后截止到二号晚上,大概是出了一半左右的鱼,也就是还有一千斤的样子,这还不算塘里的底鱼(有银鲫、太阳鱼等)。

该黑坑塘面不大、按照里面鱼的数量来算密度还是可以的,而且垂钓当天加上我也才五个人作钓,理论上钓况应该会很不错,但实际却并不怎么样。我和我朋友都是下杆很快就来口,而钓了两三条鱼后就直接停口了,中途也没锚鱼、跑鱼。大家在黑坑偷驴的时候应该也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吧,下面我就以本次的作钓经历为例,来讲讲偷驴时钓几个就停口的原因以及我的一些处理方式。

黑坑偷驴钓 *** 鲤,我的装备选择及钓法

很多人不知道 *** 鲤是什么鱼种,其实它就是一种鲤鱼,是欧洲鲤鱼的变种,学名为镜鲤,又称德国鲤鱼、三道鳞。叫它镜鲤是因为它的表皮比较光滑,就像镜面一般;叫它三道鳞是因为这种鱼不像咱们常见的鲤鱼那样全身都有鳞片覆盖,它只有背鳍两侧、腹部、以及侧线上有鳞片分布,从身体一侧看也就是三个地方有鳞,我想这就是被称为“三道鳞”的原因吧。当然,也有一部分鳞片极少,可能只在背鳍附近有少数分布,要不怎么叫 *** 鲤呢。

对于这种鱼我并不是太熟悉,其实说实话黑坑钓鲤鱼我本来就不太擅长,因为我们这边鲤鱼放的特别少,主要是以鲫鱼为主,夏天可能会放罗非。钓鲤鱼不擅长、对 *** 鲤又不熟悉,那如何选择装备、制定钓法呢? *** 鲤虽然长得比较奇怪,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鲤鱼,另外我对钓黑坑鲤鱼是不擅长,但不是不会,而且鲫鲤的习 *** 有共通之处,尤其是工程鲫和鲤鱼的各方面都很像,所以我就按照自己的经验制定了装备和钓法,同时给自己定的目标也很小,不空军就行。

饵料及散炮配法:

因为平常不玩这个鱼,手上就没有专门针对黑坑鲤鱼的窝料和饵料,只有一些野钓常用饵。我选择的底窝料是西部风的成品散炮,偏向综合 *** 的一款窝料,因为我只用它单开,怕味型比较单一,所以就加了少量的小 *** , *** 酒十几滴、大麦红薯膏一毫升、再加了半毫升的果酸。饵料用3份小鸡饲料,2份螺鲤,这两个混合后加水提前泡开,等没有硬芯后再加一份918和一份速攻,饵料里没有添加任何小 *** ,开的是搓饵。

线组搭配及浮漂调钓:

公告上写着的是放1.5~3斤的鱼,但我给记错了,记成了2~4斤,所以线组上稍大了一些用到了2+1,鱼钩是七号的袖钩。浮漂选择在2克多一点,调的是五六目,钓目不固定主要是三四目为主吧。按照1.5~3斤的个体,如果是正钓在放2000斤鱼的基础上,你用2+1甚至2+1.5都没有问题,但偷驴的话应该1.2+0.8就够了,要鱼口很差可以缩小至1.0+0.6。

具体的钓法

一号正钓,我三号去偷驴,为什么还要开散炮加小 *** 呢?我以前写过文章,不一定偷驴的鱼情都是难钓的,只要鱼的数量多、愿意开口,聚起来以后还是会很好钓,滑鱼也能连杆。而且这个鱼虽然老板会回收,但不会重新再放入该塘中,所以不存在回锅鱼,当然了在作钓中切线脱钩的鱼肯定有,但一两次不会导致变得很滑。

当天我和朋友6点多到的钓场,整理装备、调整浮漂,全部弄好差不多7点左右吧,可是都已经这个时间了,整个塘还是只要我们两个人。我立马感觉到有些问题,恐怕这个鱼不会很好钓,否则不可能没人来的,而且按老板说的塘里还有一半的鱼,怎么可能没人来捡漏呢?所以在钓法上,我并没有按照常规的铅皮带窝加小散炮抽频率的钓法,而是直接用搓饵+小散炮的方式开钓,散炮我开的是底散,要求其在中下层散开,每次装钩的量不大,频率也不快,只把节奏把控住,半分钟一分钟换一次饵的样子而且不是杆杆带散炮。我的想法是,只要把节奏保持住,让鱼在经过时能发现,进窝后有得吃就可以了,万一后期口好再大量补没有问题。

钓了几条就停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开钓后,鱼进窝倒是很快,但是在钓了三条以后就再也没口了,我朋友坐在我左边,两人相隔一个钓位,他钓了两条也停口了。这种现象我相信很多钓友都碰到过,正钓有、偷驴更多,原因大概有几种。

之一种是锚鱼、脱钩引起的炸窝:这个主要发生在偷驴的时候,因为正钓时鱼容易大量聚群,即使不聚群口也比较生、警惕 *** 低,你锚几次、脱钩几条问题不大。但偷驴就不一样,鱼口没有像正钓那样好,如果是被钓放几次的鱼,它们的警惕 *** 比较高,你可能只脱钩一条,就把其他鱼一起带跑了。

第二种原因是窝料饵料的味型太大:这个在正钓偷驴都有可能出现,正钓的鱼口生、警惕 *** 低,有时甚至偏爱味道大、雾化强的东西,但钓友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用量上会额外地多,而且会使用那些工业香精制成的小 *** 。量一多鱼就会躁, 可能刚下杆会连着上几条,但几条上来后就没鱼了,要么跑掉要么被别人诱去。

第三种原因是窝量太大、饵料雾化太强:这是针对鱼少、鱼滑的情况,像这样的鱼情,鱼进窝不会是十几条二十几条,通常是一两条、三五条,鱼数量越少吃口越谨慎,鱼越滑就不太敢轻易进窝、大口吃食。如果你钓到鱼了,但嫌上的不够快,然后狂抽散炮、铅皮带好几团窝料下去,那么势必会惊到鱼,反而没口

我昨天的饵料没加小 *** ,散炮味型也不大,同时雾化少、窝量小,又没有发生锚鱼跑鱼的情况,为什么钓了三条就停口了呢?我个人的理解还是钓位问题,这个黑坑我去过好几次,但都是在其他几个塘钓,而昨天钓的那个塘我并不熟悉,也不知道哪里出鱼好。根据以往的经验,我选择在了靠近增氧泵附近的地方下杆,刚开始钓风平浪静的,可自从上鱼后就起风了,而且刮的是西南风、风力在四五级的样子。所以我的猜想是,天气原因导致鱼 *** 在其他地方,增氧泵下面鱼肯定是有,但4.5的杆子够不到,路过的几条也已经被我钓起来了。

对于停口,我的应对 *** 是换位、换钓法

老板人不错,各方面规矩都不是很严,换钓位、手抛窝都是可以的,所以在我发现鱼停口以后并没有死等,而是去其他地方又做了个窝。第二个钓位我选择的是下风口,最东面的一个位置,在测完水深后我用铅皮带窝的方式大概捏了三四团鸡蛋大小的散炮下去,做好底窝后并没有钓,而是回到原来钓位,对于这样比较慢的鱼情,如果做了底窝直接开钓,我怕鱼短时间不敢进来,所以还是要“晾晾窝子”。大概二十多分钟以后,我才拿着杆子过去钓,没想到下去就有口,非常漂亮的一记下顿,起杆中鱼。再抛一杆,再中,但可惜给脱钩了,还好没有脱在窝里,否则这个窝子可能就毁了。第三杆下去后,等了一小会儿又中,这时我果断把钓箱给搬了过来。

好景不长,钓箱搬过来以后又中了几条,随后就没口了,怎么钓怎么没口,钓窝边也没用。于是我再用了一遍前面的套路,抽了几杆散炮后,拿着杆子去刚开始下杆的位置,同样也是一下竿就中鱼,虽然口不快,但至少能钓到鱼。再后面我就一直这样来回钓,到了十二点多的时候口是更好的,几乎是下去就来,但没办法老板告知时间到了只能遗憾收杆(其实已经超了时间,老板人还不错,没有那么严格)。

补充:这种多做几个窝轮番钓是黑坑偷驴常用的套路,尤其针对一些滑鱼、老鱼效果很好。有人问万一不允许换位呢?其实也一样,你只要在最初的时候在你窝点前后左右各做几个小窝即可,一般是两三个的样子,每个窝钓个三四条鱼,然后搓几杆大饵补补窝,换下一个窝子钓。

最后关于鱼获

钓了五个多小时,渔获共14斤,钓费是120,回鱼 *** 3.5,这样一算我还亏70。但当天总五个人作钓,我是钓得最多的一个,我朋友钓了六七条鱼,鱼的个头没有像公告说的那样大,小的就六七两。还有三个人,一个空军、一个钓了一条,这两位早早收杆了,还有一位钓得不错,我走的时候他钓了大概10条左右,但他来得晚,我们走的时候还在钓,不知最后如何。对了,这位钓友也坐在下风口,我的斜对面。


【作者简介】:小飞,一个90后钓鱼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记录垂钓的美好、把心得留给需要帮助的人,欢迎渔友们关注

青海放归10万尾花斑 *** 鲤

图为启动仪式现场。 李江宁 摄

中新网西宁4月1日电 (记者 李江宁)1日,“中国渔政亮剑2023”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行动青海分会场活动在青海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启动。当日,10万尾花斑 *** 鲤被放归黄河上游区域。

据介绍,多年来,青海省渔政执法工作成效显著,长江、黄河、青海湖渔业资源得以有效保护。近年来,青海全面启动全省重点水域渔政 *** 和雷达 *** ,加强增殖放流规范化管理,高位推进长江、黄河和青海湖全域禁渔管理。同时,不断加快养殖渔业转型升级步伐,守牢渔业安全、养殖环境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黄河流域增殖放流规模日益扩大,土著鱼类持续恢复,16尾川陕哲罗鲑回归青海玛可河,弥补了青海长江流域唯一缺失物种,青海湖 *** 鲤资源量更是恢复到11.41万吨,全面步入良 *** 恢复态势。”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吴晓东表示。

图为当地群众参与增殖放流活动。 李江宁 摄

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马苗苗告诉记者,自2009年起该中心成功繁育花斑 *** 鲤苗种以来,截至目前,已放流1800余万尾,为黄河上游水生生物多样 *** 及生态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后,黄河禁渔专项执法要同步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活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和监测,推动落实生态补偿措施,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维护好黄河流域生物多样 ***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栗倩云表示。(完)

裸鲤,裸鲤怎么做好吃-第1张图片-

新华全媒+|直击青海湖湟鱼洄游高峰

新华社西宁7月1日电(记者范培珅、陈杰)盛夏时节,青海湖特有物种湟鱼(学名“ *** 鲤”)迎来洄游产卵的高峰期。洄游之路充满艰难险阻,从产卵到孵化,湟鱼鱼卵出苗率往往不足百分之一。

沿青海湖北岸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泉吉河畔,大批湟鱼 *** 在水势平缓的河道两侧,一只小鱼摇动着 *** 的背鳍,奋力逆流而上,眨眼工夫便潜入水底,消失在视线中。

6月30日,在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泉吉河中,一条湟鱼跃起向上洄游。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在河畔浅滩处,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宏翻开碎石,一颗发白的鱼卵映入眼帘。“这是由于河流水量下降而搁浅的鱼卵,已经停止发育了。”

张宏介绍,洄游过程中,除了过鱼通道上的层层考验,湟鱼还会面临断流搁浅、候鸟捕食、天气变化等生存风险。

6月30日,泉吉河中的一群湟鱼正在逆流洄游。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洄游期间,一条半斤大小的雌鱼可以产下数千枚卵,但能够发育为成鱼的却寥寥无几。张宏说,湟鱼生长缓慢,平均一年才长一两,“借助人工手段繁育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后再放归青海湖,可有效保护湟鱼种群数量。”

6月29日,在泉吉河河道中,工作人员捕捞亲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狭窄河口是湟鱼通往上游淡水河的必经之路。一到6月,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的捕捞队便会来到泉吉河等主要通道守候。拉网、捞鱼、采卵……捕捞队分工明确,平均每天要在现场完成数十万颗鱼卵的人工授精。

在青海湖 *** 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的繁育车间,当天采集的 *** 卵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呵护下度过关键的一周。临近破膜时,鱼卵会被转移至圆形破膜缸,缸中的装置不间断地喷水推动孵化盒,以此模拟野外的水流条件。

经过两周左右时间,鱼苗开始主动摄食,工作人员要准时给鱼苗喂食蛋黄、黄豆粉等搭配的营养液。张宏说:“这些‘鱼宝宝’育龄满一个月之后,将被运输到条件更好的西宁市进行培育,满周岁后放流到青海湖。”

据介绍,在湟鱼洄游季,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要采集约3000万颗 *** 卵,才能实现每年增殖放流2000万尾鱼苗的目标。

6月29日,在青海湖 *** 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的繁育车间,工作人员将采集的鱼卵放入孵化盒中。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以来,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13名队员分赴主要洄游通道扎营,日夜蹲守,对重点湖区、路段、河道开展执法检查。

“发生河水断流、湟鱼搁浅等情况后,我们会立刻联合当地群众开展救护,采取提桶端盆等方式将搁浅亲鱼运送到主河道中。”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队长格日尖措说。

通过洄游路上的一场场“生命接力”,更多的湟鱼得以顺利产卵。截至2021年底,一度濒临灭绝的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达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湟鱼数量增加是青海湖生态改善的一大缩影,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的生态平衡。”张宏说。

青海湖 *** 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西宁12月7日电 (杨启红)近日,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数据,2022年青海湖 *** 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11.41万吨,较上年增加0.56万吨,增长5.1%。

青海湖 *** 鲤(湟鱼)洄游。周元峰摄

青海湖 *** 鲤是青海湖中唯一的大型野生经济鱼类,在青海湖“鱼鸟共生”生态 *** 中发挥着独特、核心作用,对确保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年起,青海省启动青海湖封湖育鱼,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湖区主要河流以及支流 *** 鲤主要产卵场捕捞 *** 鲤,销售 *** 鲤及其制品。同时,疏浚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河道,专门设计科学合理的“过鱼通道”,保证 *** 鲤的“生命通道”更加畅通。

截至目前,青海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 *** 鲤鱼种1.97亿尾,青海湖 *** 鲤资源蕴藏量已由2002年的2600吨恢复到2022年的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到23%,“草-河-湖-水-鱼-鸟”共生生态链更加稳固,“半河清水半河鱼”景观得以重现,青海湖更成为展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窗口。

(责编:况玉、张莉萍)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濒危物种青海湖 *** 鲤恢复到10.85万吨 是保护初期42倍

图为民众正在放流青海湖 *** 鲤鱼苗。 李隽 摄

中新网青海刚察6月18日电 (李隽)“我们全力推动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工作,青海湖 *** 鲤资源量恢复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 *** 循环生态 *** 正在形成。”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18日在致辞中说。

当日,第十五届青海湖 *** 鲤增殖放流暨观鱼节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幕,青海各族民众和省内外游客共同参与到青海湖 *** 鲤增殖放流活动中。截至目前,青海省今年已开展增殖放流活动4次,总计放流青海土著鱼类260万尾。

图为青海湖 *** 鲤增殖放流暨观鱼节开幕。 李隽 摄

青海湖 *** 鲤俗称“湟鱼”,为高原土著鱼类,也是青海湖“水—鸟—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2004年青海湖 *** 鲤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中。

海北州人民 *** 州长多杰介绍,海北州地处青海湖北岸,近年来不断提升当地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亲身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具体实践中,推动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向生态价值有效转化,取得了良好效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与放流节的民众们将一盆盆的鱼苗小心翼翼地放流。来自甘肃的游客李林富告诉记者:“很幸运能够参与此次活动,可以为保护青海湖 *** 鲤资源,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为即将放流的青海湖 *** 鲤鱼苗。 李隽 摄

据悉,青海省高度重视水生生物养护工作,多年来通过内陆湖泊禁捕封育、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强化执法检查、实施水域环境监测等举措,水生生物养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以来,青海省相继发布《长江流域青海段禁捕通告》《关于实施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鱼的通告》和《黄河流域青海段禁捕通告》,分别实施为期十年、五年的禁渔期 *** ,全面构建起该 *** 江、黄河、青海湖重点水域全面禁捕的管理体系。

图为青海湖北岸沙柳河鱼鸟共生。 李隽 摄

该省发布《关于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民间放生活动的通告》,永久禁止三江源区域放生外来鱼类,维护水域生态原真 *** ,推动在全省重点区域建设固定放流点,引导群众科学放流、文明放生。(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三十年见证万千 *** 鲤成长路

图为祁洪芳取青海湖 *** 鲤鳞片,进行年龄鉴定。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供图

在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的推广研究员祁洪芳。 *** ,祁洪芳从西南农业大学水产系淡水渔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工作至今。30年来,祁洪芳一直致力于青海湖 *** 鲤原种保存、资源救护、青海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科研项目编报等工作。

每天,祁洪芳接触最多的就是一尾尾 *** 鲤幼苗,几厘米长的小鱼苗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经过捞鱼、人工授精、胚胎发育、出膜、平游、幼苗放流这一整个过程,一年后才能慢慢成长为一条成年 *** 鲤。

“每当看着湖里一群群湟鱼游来游去,我都特别欣慰,因为救护中心每年都要放归鱼苗2000万尾,在这些湟鱼当中,差不多有23%的鱼苗是从我们中心培育出去的。”祁洪芳动情地说。

青海湖 *** 鲤又称“湟鱼”,是青海湖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然而由于湟鱼生长慢,加之此前过度捕捞,2000年青海湖的 *** 鲤资源不足3000吨,通过多年的保护,2021年,青海湖 *** 鲤资源达到10.85万吨,是2000年的42倍。从不足3000吨到10.85万吨,数字背后是从濒临灭绝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生态美重现,是祁洪芳与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祁洪芳告诉记者,她所从事的这份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毅力。由于工作的特殊 *** ,20年前,祁洪芳和同事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住帐篷、吃河水是家常便饭,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们从无怨言。

2001年11月,她和同事利用GPS *** *** ,沿着青海湖360公里的水涯线,经历徒步沙滩、沼泽,夜宿荒漠等种种险境,埋设了200余块标石,建立了湖泊拐点坐标系,此后,每年都对青海湖湖泊面积、海拔高程、湖水深度、容积以及湖水理化因子、湖泊生物、生产力、入湖资源量、 *** 鲤生活史、生物学特 *** 进行调查和检测,积累了资料,搭建起较为翔实的青海湖 *** 鲤基础数据资料库。

每年8月,祁洪芳都要“出海”,对青海湖全湖的 *** 鲤资源进行监测。每次都要在监测船上吃住5到6天,除了对24个监测点进行昼夜监测,还要克服风浪天气以及晕船带来的不适。

2005年9月11日夜晚,“突如其来的 *** 刮断了监测船的锚链,4米多高的风浪,将监测船从三百多米外的抛锚地,刮到海心山附近的暗礁上搁浅了。当时船舱已经进水,我急忙喊大家穿好救生衣站在甲板上,当时特别慌张,觉得回不去了。”时隔多年,祁洪芳回忆起来依然心惊。最终,渔政人员在风雨交加中用安全绳拴住橡皮船,她们才得以脱险。

“海上历险记”事件后,有人建议取消探测或将探测时间改为几年一次,但祁洪芳坚决反对,那次经历并没有让她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因为她深知 *** 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一线工作中是无可替代的,此后至今,连年开展的监测工作都由祁洪芳带队开展。

从2002年的之一次“出海”,至今已经整整二十个年头。祁洪芳和同事们为准确探明年度青海湖 *** 鲤总尾数、条体重量、资源总量,建立连续的资源监测体系,为青海湖封湖育鱼效果评价和 *** 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祁洪芳说:“几十年来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组织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近年来,祁洪芳先后荣获“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第六批学科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祁洪芳表示,坚守很重要,一辈子坚守做一件事更不容易。正如湟鱼洄游一样,即使水流再急,都要努力力争上游。未来将继续在工作中创新与进步,结合个人所在行业领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刘 祎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 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 湖里竟然存在多达8亿公斤的鱼,至今没人敢吃,究竟是为何?

现如今,像小龙虾,罗非鱼,还有非洲牛蛙等外来入侵物种,都能被吃货们给吃到需要人工养殖才能满足需求了,现在竟然能有一个地方有多达8亿公斤的鱼没有人敢去吃?很难想象现在还有我们不敢吃的鱼,而这种鱼究竟是什么情况,才能让它长到如此数量都没人敢去吃?

8亿公斤的鱼怎么来的?

这种多达8亿公斤的鱼就是生存在 *** 三大圣湖之一羊卓雍措湖里的高原 *** 鲤。而羊卓雍措湖是个低浓度的咸水湖,里面的环境非常适合高原 *** 鲤等鱼类的生长,本身就是一个富饶的天然“鱼库”。

而高原 *** 鲤也叫瓦氏 *** 鲤,主要聚居地就是高原湖泊,这种鱼主要就吃一些小型硅藻类和轮虫类,每年差不多在5~6月份就繁殖,并且高原 *** 鲤虽然体型瘦长,但是肌肉丰满,味道鲜美,算得上是羊卓雍措湖的特产。

这种 *** 鲤为何能发展到如此规模?

首先就是这种鱼的繁殖能力很强,雌鱼每次怀卵数量甚至能达到1086~11400粒之间,所以每次繁殖期过后,湖里便会出现大量的鱼卵,而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种鱼类能大量繁衍后代,那么附近就一定会有它的天敌,比如别的大型鱼类来控制其数量,但偏偏羊卓雍措湖是个例外。

因为由于羊卓雍措湖独特的地理结构,以及湖水的水质问题导致湖里的物种数量变少。所以高原 *** 鲤几乎没有什么天敌竞争对手也少,生存压力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原 *** 鲤鱼群数量便逐年增加。

且羊卓雍措湖是 *** 三大圣湖之一,所以湖里的鱼也跟着享福,而且每年还都有不少人买鱼苗到湖里放生来祈求平安。再一个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圣湖在当地人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羊卓雍错湖名字在藏语中的解释,按字面意义翻译的话就是:上面牧场的碧玉之湖。而实际上它在当地 *** 心中的解释是天上神女掉下来的绿松石耳坠,由此可见其珍贵。

而为了保护羊卓雍措的生态环境, *** 当地 *** 还编制完成了《羊卓雍措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3-2015年)》和《羊卓雍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现在中国已正式将羊卓雍措纳入100个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工程项目之中,可见当地人民对羊卓雍措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所以当地人基本上不会大规模捕杀鱼类,这也让鱼群数量能够飞速增长。

现在这种鱼多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已经到了站在湖边就能直接看见里面大量鱼儿欢快畅游的情景。

泛滥至此为何不吃?而没人去吃的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就是藏族人民的饮食结构比较单一,因为高原地区气候寒冷,而为了抵御严寒,藏族人民对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要求很高

而满足这种条件的就是各种牲畜,禽类的肉,但是高原上气候严寒,并不适合驯养禽类,反而一些 *** 倒是生活得很好,一个个长得膘肥体壮的,所以羊也是藏族人 *** 要的经济来源。

为了生存,藏族人民就选择了能够适应高原生活的牦牛肉和羊肉来作为主食,并且因为地域差异并没有其他地区生活那么便利,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方式,直接白水煮熟再配上当地特有的蘸料来吃,既简单方便又原汁原味儿,而这种烹饪方式也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而鱼肉吃起来,就没有 *** 肉方便, *** 肉吃不完的就可以风干成腊肉,鱼肉就比较麻烦了,也不好大量储存,所以说藏族人民一般不会花大力气去特意去抓鱼来吃,也没这个必要。

还有就是 *** 问题,自从 *** 传入藏族之后,藏族便认为杀生就是杀孽,会有业果报应,而杀的越多,那么业果就会越多。

如果吃鱼的话,而鱼的话体型较小,如果非要吃的话,那么就要 *** 很多条,这与 *** 们的 *** 相悖。特别是在5~6月份产卵的鱼, *** 一条鱼就相当于 *** 成千上万个生命,而这样的方式是西 *** 民所不能接受的,而只 *** 一头牦牛,就可以提供一家人将近一年的食物,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这样只算一个杀生,相对来说这样已经是很好的选择了。

最后就是藏族独特的送葬习俗,比如 *** ,塔葬,水葬等等。而水葬习俗,是藏族一直以来都有的将逝去的亲人放在木筏上,再送入水中,最后让鱼吃掉遗体的送葬习俗。

所以他们认为吃鱼的话可能会吃掉离世亲人的血肉,这样的想法让他们一般不会去捕捞羊卓雍措里的鱼来吃。

所以主要就是因为 *** 奇特的地域特征和藏族人民独有的饮食文化,才导致了8亿公斤的鱼没人吃这种奇特现象。

但不管是吃鱼还是不吃鱼,这都是别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我们尊重就好。而且正因为有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才更能体现出我国的民族多样 *** 和文化多样 *** 。

作者:真菌道友 校稿编辑:川川

云看青海|100万尾青海湖 *** 鲤今日回家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海北6月18日电 (张皓芃)6月18日,在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举办了第十五届青海湖 *** 鲤增殖放流暨观鱼节,活动当日,共计100万尾青海湖 *** 鲤被放流到沙柳河流域。青海湖 *** 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青海湖特有物种。这批放流的 *** 鲤全部由人工孵化,在经过一年的饲养后已经具备了野外生存的能力,符合放流条件。

据介绍,今年青海湖流域计划放流 *** 鲤共计2000万尾,此举将进一步丰富青海湖流域的 *** 鲤种群数量,助力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

标签: 好吃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