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在哪个省哪个市,青海湖在哪个省份啊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79
中国更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历时31天完全冻结

图为青海湖湖面冻结。(资料图) 赵海梅 摄

图为青海湖湖面冻结。(资料图) 赵海梅 摄

中新网西宁1月28日电 (孙睿 李素雲 祝存兄)记者28日从青海省气象科研所获悉,据卫星监测显示,青海湖已完全冻结。

青海湖是中国更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对柴达木盆地、三江源、祁连山等地区均有较大影响。

青海省气象科研所专家介绍,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2年1月21日,青海湖已完全冻结,此次冻结过程历时31天。与上一年相比,青海湖完全冻结日期推迟3天,冻结历时延长7天。与近十年平均相比,完全冻结日期推迟1天,冻结历时缩短5天。

图为青海湖冰冻期的晚霞。 赵海梅 摄

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11月8日青海湖水体周边开始出现零星结冰,12月20日,青海湖西部边缘、北部湖岸区、鸟岛、尕海、沙岛湖和海晏湾均出现成片结冰区,青海湖进入开始冻结期。2021年12月下旬,青海湖体结冰面积迅速扩大;2022年1月5日,仅在靠近黑马河镇东北侧、石乃亥镇东南侧及海心山附近的零星区域存在未结冰区域。2022年1月15日,青海湖湖面虽已被结冰覆盖,但1月16日青海湖西部近岸出现大冰缝,1月21日,青海湖第二次被冰面完全覆盖,至1月25日湖体结冰面积保持稳定,表明青海湖已于2022年1月21日完全冻结。

气象条件分析表明,2022年1月中旬气温的回升和整个冻结过程中极大风速的偏小导致了2022年青海湖完全冻结日期较上一年推迟并且冻结历时延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高原明珠——青海湖

作为中国更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中国西部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安全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这是6月5日拍摄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 *** 拍摄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2017年5月11日拍摄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3月30日拍摄的青海湖开湖景观(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6月5日拍摄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2019年1月17日拍摄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2020年7月28日拍摄的青海湖沙岛一隅(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2020年7月28日拍摄的青海湖沙岛一隅(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 ,游客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游玩。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大湖见证——持续保护让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

新华社西宁10月21日电 题:大湖见证——持续保护让青海湖生态华丽“蝶变”

新华社记者吕雪莉、李琳海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青海湖景色。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烟波浩渺,碧波荡漾,我国更大咸水湖——青海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北部。

从青海湖 *** 鲤(俗称湟鱼)资源濒临枯竭到“鱼翔浅底”;从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到种群不断扩大;从面积持续缩小被担忧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到水位十多年连涨大湖王者归来,青海湖实现了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见证了青藏高原生态改善和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青海湖景色。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生态·生活

清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碧波荡漾,一道泛着红晕的光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徐徐“跳出”。

此时的青海湖畔,游客们正沿着湖岸线,寻找拍摄日出的更佳地点。湖面波浪起伏,赤麻鸭、棕头鸥等鸟类在半空中不停地翱翔、欢叫……

刚刚过去的 *** 长假,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码头,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整齐的浮箱上漫步,不时有水鸟掠过,成群的小湟鱼密集排列着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畅游……

“这儿很美,特别安静,让人的心也很安静。”来自安徽宣城的年轻游客王宣说,“感觉这里生态环境保护得特别好,水特别清,听说这里的水是咸的,很想尝一尝……”

说着,王宣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很享受的样子。看着蔚蓝色的湖水,她意犹未尽地说:“真的特别美,跟明信片上的一模一样。”

游客在青海湖畔游玩(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正午时分,高原的阳光慷慨地播撒着温暖,衣着鲜艳的游客们各种摆拍,不少游客坐在防浪墙上,晒着太阳、看着湖水小憩。来自上海的两名老年游客告诉记者,这里空气特别清新,蓝天白云,非常美!不虚此行!

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青海湖旅游控股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曾建宇介绍说, *** 长假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不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旅游收入,比去年同期都有增长,比今年“五一”小长假更是大幅回升,并且呈现出人均消费略有上升的喜人态势。

守着好山好水好风光,环湖周边的牧民群众也从青海湖收获了好日子。

万玛东主是海南藏族自治州 *** 县江西沟镇莫热村村民,他在青海湖南岸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共有27间客房,2019年,他家的旅游收入近20万元。刚刚过去的 *** 长假他收入不菲,一边跟记者聊天,一边进进出出忙碌的他,脸上尽是“丰收”的喜悦。

莫热村老支书才群告诉记者,靠着美丽的青海湖,村上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以前住土房、瓦房,现在住进了楼房,开起了家庭宾馆。

“2019年莫热村人均纯收入17740元,在环湖四个乡镇村庄中更高。”江西沟镇镇长叶太加说。

挑战·行动

青海湖横跨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湖岸线360公里。这片独特的水域成为青藏高原上宝贵的物种基因库,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

然而,受气候变化、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曾出现严重退化。青海湖 *** 鲤资源濒临枯竭,周边草地沙化退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濒临灭绝,湖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体面积持续缩小,外界一度担忧青海湖会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措施和项目持续实施:

——1975年建立青海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首个;

——19 *** 年经 *** 教科文组织批准,青海湖鸟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997年经 *** 批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为期10年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

——2019年6月,青海省 *** 与国家林草局共同启动了青海以国 *** 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将青海湖全面纳入以国 *** 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生态 *** 的原真 *** 、 *** *** 、完整 *** 得以存续,生态环境整体持续向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这是9月23日的青海湖卫星遥感 *** 。监测显示,9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88.81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又增大59.51平方公里。新华社发(青海省气象科研所供图)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孙伟介绍,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显示,9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88.81平方公里,比上年同期又增大59.51平方公里。

他说,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和青海省各项生态项目的实施,青海湖流域降水偏多,蒸发量减小,青海湖水体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水位持续上升,15年水位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青海湖生态好转表现为“三增、三减”:湿地面积持续增大,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 *** 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累计减少7736公顷。

每年6月到7月中下旬,青海湖主要水源——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等迎来河水暴涨期,湟鱼逆流而上,开始洄游之旅。

这是7月30日在青海湖拍摄的水鸟。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青海湖 *** 鲤,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类,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至关重要。

青海湖 *** 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说:“曾经的大面积捕捞使 *** 鲤资源一度锐减。1980年,青海省开始对 *** 鲤 *** 捕捞。2003年起,全面实施封湖育鱼,实行零捕捞。之后又成立 *** 鲤救护中心,研究 *** 鲤人工繁殖,使 *** 鲤得以有效保护。”

目前,已陆续向青海湖投放人工繁育的 *** 鲤鱼苗1.3亿多尾,到2019年底,青海湖 *** 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历史更低值2002年的25 *** 吨增长了三十多倍。

这是2019年9月11日拍摄的青海湖水鸟和 *** 鲤。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如今,青海湖已成为中亚-印度、 *** -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越冬地,不断转好的生态让众多候鸟在青海湖筑巢安家。”何玉邦说。

“青海湖水-鱼-鸟生态 *** 共同构成了青海湖独特的生物多样 *** ,这片湖泊已成为特有物种分布区的交汇处,成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 *** 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恩光说。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野外进行监测(2019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乘坐了约2小时的监测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和其他几位监测人员爬上青海湖海心山,监测岛上的植被生长情况。

“每月一次例行环湖 *** ,每年一次青海湖生态资源本底调查。今年雨量比较充沛,青海湖优势草种产量增加,我们的保护工作也更有干劲了。”孙建青说。

由于水位上涨,过去青海湖鸟岛旁的 *** 沙丘被淹没(7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涛 摄)

契机·希望

57岁的吴永林是青海湖南岸保护站站长,2003年来,他专心做了一件事——普氏原羚监测、救护以及人工驯养繁殖。

这是8月7日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保护站拍摄的普氏原羚。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历史上曾分布于 *** 、甘肃和青海等地,如今仅存于青海湖地区,成为青海湖旗舰物种,得到 *** 保护。

秋风吹过,半米高的牧草轻轻摇曳,生 *** 胆小的小羊在草丛间嬉戏奔跑。“依依,东东”随着吴永林的呼唤声,几只被吴永林像孩子一样喂大的普氏原羚向他跑来,围着他跳跃着。他曾亲自为4只难产的母羊接生,多年的陪伴养护让这些野生动物与他十分亲近。

由于水位上涨,过去与陆地相连的青海湖鸟岛已四面环水(7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涛 摄)

“以前我们的保护站在青海湖北岸,由于水位上涨被淹没了,不得不迁地保护,来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吴永林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的繁殖季,又有15只小羊出生,普氏原羚家族在不断壮大。

如今,在环湖草原上,共有14个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从不足300只增长到2700多只。

在青海湖沙岛,过去的景区栈道、观景平台等旅游设施已被全部拆除,黄沙之上已长出绿色植被(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吕雪莉 摄

作为国家5 *** 景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如何在保护和发展中取得平衡,当地 *** 也在不断探索和努力。

为保护生态,青海湖鸟岛和沙岛两个景区先后关闭。在沙岛,过去的景区栈道、观景平台等46处旅游设施已被全部拆除,黄沙之上已长出绿色植被。

这是2019年9月24日拍摄的青海湖鸟岛景色。新华社记者 李琳海 摄

而鸟岛,则仅保留了科普宣教基地及水鸟监测设施。今年夏季记者曾乘车上岛采访,鸬鹚岛上一片寂静,成群的鸬鹚、棕头鸥筑巢栖息,这里真正成了鸟的天堂。

青海省在上半年发布相关规划,正式提出建设青海湖国 *** 园。青海省主要负责人表示,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重要名片,青海将以国 *** 园建设为契机,努力推动青海湖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 *** 园是美丽中国皇冠上的明珠,正如我心目中的青海湖最美的模样。希望国 *** 园建设让‘高原明珠’更加璀璨。”何玉邦说。

青海省5个大湖,青海湖1050亿立方米,你去过吗?

旅游风物志,揽四海胜景,博人间风华。

青海省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境内大部分属青藏高原,众多的河流、湖泊,让这里成为水草丰茂、风景迷人的人间胜地,下面盘点一下青海主要的5个大湖,其中青海湖1050亿立方米,不知道你去过吗?

1、青海湖


青海湖闻名遐迩,是青海之一大湖,也是中国更大的湖泊,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拔高度在3000多米,东西长约104千米,南北最宽处大约62公里,总面积4549.38平方千米,形状有点像梨子。


因为历年来的数据不同,所以说青海湖的面积是在变化之中,平均水深19米左右,更大深度在28米~32.8米,像这样的大湖,蓄水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当更大水深32.8米时,青海湖的蓄水量达到1050亿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以丹江口水库为例,丹江口水库被誉为“ *** 天池”,蓄水量接近300亿立方米,青海湖高峰的蓄水量大概是3个丹江口水库那么多,不愧为中国之一大湖。

2、扎陵湖


扎陵湖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属于黄河源头上的高原大型湖泊,与另外一个湖——鄂陵湖,并称为姐妹湖。

扎陵湖在藏语里意思为白色长湖,又称查灵海,湖面海拔4294米,这比青海湖的湖面海拔又要高出个1000米。

高原湖泊有高原湖泊独具特色的魅力,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湖滨多为亚高山草甸,风景美不胜收,更是重要的牧场。而扎陵湖本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就是天然的渔场,曾捕获渔业资源2000多吨,不过当时的交通不便,难以保鲜,所以很多人无缘尝到这里的美味鱼鲜。

现在这里是三江源国 *** 园的自然保护区范围,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21.6千米,面积大约在52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9米,蓄水量在46.7亿立方米。

3、鄂陵湖


上面说到,鄂陵湖是扎陵湖的姊妹湖,都是黄河上游的高原大湖,这里的风景,可谓是纯净,美的沁人心脾。

该湖在藏语里意思是蓝色长湖,又称鄂灵海,古称柏海,地处玛多县西部凹地处,湖面海拔4272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31千米,平均水深17.6米,蓄水量达107亿立方米。

4、哈拉湖


哈拉湖属于咸水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又称黑海,此黑海非彼黑海,不过从哈拉湖的面积上看,也当得起一个“海”字,该湖面积达625.0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在4077米,更大水深65米,蓄水量高达161亿立方米,不过这个湖在萎缩,周围出现了很多子湖。

5、可可西里湖


可可西里湖在青海省的玉树州治多县境内,从大的地理位置上看,这里介于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之间的断陷盆地处,湖面海拔在4878米,属于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其面积大约在299平方千米,东西长约37.8千米,宽约13.5千米,蓄水量不详。


可可西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作为自然保护区,还是不要以身试险,毕竟这里被誉为“生命禁区”。

青海湖泊众多,以上五个大湖,各有千秋,不知道你去过哪些?

欢迎关注旅游风物志

高原明珠——青海湖

来源:新华网

*** ,游客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游玩。

作为中国更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中国西部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安全的天然屏障。青海湖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这是6月5日拍摄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

这是2017年5月11日拍摄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无人机照片)。

这是3月30日拍摄的青海湖开湖景观(无人机照片)。

这是6月5日拍摄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无人机照片)。

这是2019年1月17日拍摄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无人机照片)。

这是2020年7月28日拍摄的青海湖沙岛一隅(无人机照片)。

这是 *** 拍摄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无人机照片)。

云游青海 | 总要去一趟青海湖,去看看沁人心脾的蓝色

总要去一趟青海湖去看看沁人心脾的蓝色

"

青海湖,是中国更大的内陆湖,也是更大的咸水湖。藏语称它为“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湖”。蒙古族称它为“库库诺尔”,是“蓝色的海洋”之意。

有一种说法:

去青海,不去青海湖,等于没去过青海

青海湖美在她浩瀚缥缈

它的波澜壮阔,它的碧波连天

它的鸟语花香,它的四季变化

还有她环湖三百六十公里千变万化的景色

成群 *** 、绿野黄花、沙漠绿洲

在这里你都能看的到

夏季的青海湖

湖水碧波倒映着蓝天白云

湖岸四周绿荫如毯

各种野花争奇斗艳

湖畔 *** 整齐如画的农田

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

每到过一处都足以给人震憾的惊艳感

群鸟栖息、翩翩起舞

从湖面、岸边、到草原

成群结队的鸟儿们

或翱翔于蓝天

或嬉戏于碧波

或游弋于草原

蓝天之下

草原上 *** 结对,湖面上候鸟成群

只一眼,便震撼于它摄人心魄的美

“中国最美五大湖之首”、“高原蓝宝石”

是对它更好的阐释

众多湖泊都是以瑰丽秀奇为人所爱

青海湖单单把瑰丽舒展为平淡

把秀丽换成一种壮阔

在这里,草原和湖得以对接

草原的优美

湖的浩瀚交织在一起

成就了青海湖的博大之美

青海湖,实在太美太大, *** 也太多

有时在它的面前

文字都会显得很苍白

待到云开“疫”散时

等你来到她的面前

才能真正感受她无边的魅力

我,在这里等你!

祁连山下青海湖畔,绘就大美生态画卷

祁连山下青海湖畔

绘就大美生态画卷

青海海北: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

守护绿水青山

【 *** *** 到青海考察】

2021年6月7日至9日, *** *** *** 、 *** 、 *** *** *** 在青海考察。 *** *** 先后来到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深入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农村等进行调研。 *** 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介绍。他强调,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 *** 。

盛夏时节,青海湖仙女湾清澈的湖面上波光粼粼,名贵鸟类成群结队在湖面展翅翱翔。不远处的泉吉河畔,成千上万的青海湖 *** 鲤经过洄游来到此地繁衍生息。祁连山下、青海湖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让驻足在这里的人们仿佛走进画中、身处仙境。

2021年6月, *** *** 来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殷殷嘱托犹在耳畔、神圣使命牢记心中。一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检察机关贯彻落实 *** *** 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不断更新理念、完善机制,为服务保障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检察智慧。

全方位呵护青海湖 *** 鲤

刚察县坐落于全国最美五大湖之一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是环湖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据统计,这里有30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数以万计候鸟在此栖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青海湖 *** 鲤的美好家园。

2021年4月,张某等7人多次前往青海湖水域非法捕捞青海湖 *** 鲤,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损害。办案检察官经过全面 *** 、分析研判,最终成功追诉漏犯7人,追加犯罪事实1起, *** 在判处张某等7名被告人相应刑罚时,还判令张某等7人承担生态损害赔偿金8.7万余元,为国家及时挽回 *** 生态环境带来的损失。

“我们在惩治犯罪的同时,还努力保障被 *** 的生态环境全面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取得实效。同时,庭审邀请县 *** *** 、 *** *** 、行政执法单位人员旁听,并在某 *** 平台上直播。公诉人在支持公诉过程中以案说法,开展法庭教育,被告人通过 *** 向社会赔礼道歉。庭审效果超乎预期,唤醒了社会公众对青海湖生态的保护意识,达到了多赢的效果。”刚察县 *** 检察官山成斌介绍道。

据悉,近年来,海北藏族自治州各职能部门全力推动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工作,青海湖 *** 鲤已增长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 *** 循环生态 *** 正在形成。

倾力守护特有品种小叶杨

小叶杨又名祁连垂枝小叶杨,是青海特有的品种,也是中国的独特品种之一。小叶杨的保护也一直是祁连县 *** 密切关注的问题。

今年3月,海北州检察机关“红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巡回检察组”在祁连县开展巡回检察工作时发现,祁连县八宝镇龙麟公园内部分小叶杨树木存在病虫害问题,立即将该线索交予祁连县 *** 办理。该院派检察人员实地查看情况,同时发现部分小叶杨因外力作用产生树皮大面积破损,对树木健 *** 长构成威胁。经检察机关协调督促,该县林业部门针对公园内小叶杨存在的树皮受损和病虫害问题,聘请专家调研,尝试采取技术治疗手段,使用植物伤口愈合剂等 *** 物进行救治,有效解决祁连垂枝小叶杨长势衰退问题。

今年5月,祁连县 *** 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该县八宝镇红崖湾道路两侧人行道上小叶杨生长空间受限。经查,某建设单位于2018年实施道路改扩建工程,于2020年9月竣工验收。施工单位在作业过程中,未严格按照使用林地可行 *** 报告和青海省林业部门批复文件要求落实林木管护措施,对道路两侧人行道上的60棵小叶杨树木根部周围地面做了硬化处理,致使树木生长空间受限,严重影响小叶杨正常生长。

5月26日,祁连县 *** 组织该县交通、林业、住建、施工单位等部门召开磋商会,确定由项目建设单位督促施工单位进行问题整改,林业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督促整改。林业部门对施工单位负责人进行了责任约谈,督促其严格按照林木管护要求,对60棵生长空间受限的小叶杨根部的砖块和水泥硬化物进行清理,修建具有蓄水功能的沟槽,同时督促加强对小叶杨树木的日常管护和 *** 监管工作。

青海湖在哪个省哪个市,青海湖在哪个省份啊-第1张图片-

立足区位优势

打造公益保护检察品牌

“生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检察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 *** 生态文明思想和 *** 法治思想的引领下,践行‘国之大者’,能动履职、勇于创新,创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公益诉讼品牌。”今年3月,海北州 *** 在中国之一个 *** 研制基地举行的“红色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启动仪式上,该院检察长开晓青说。

此次以“检察蓝”守护“英烈红”、助力“生态绿”为主题的“红色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分别在该州4个县设立巡回检察组。巡回检察组以召开座谈会、听取专题汇报、调阅档案资料、现场实地查看、整改“回头看”等方式,对州域内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纪念馆、 *** 遗址、旧址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情况,以及祁连山南麓海北片区、环青海湖北岸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开展全面巡回检察。

巡察组在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之一个 *** 研制基地旧址四分厂时,发现因年久失修,四分厂已出现墙体渗水、漏水情况,可能对内部设备造成不可挽回的 *** ,而且若长期放任不管,建筑本身也会遭受 *** 。鉴于文物保护的重要 *** ,海晏县 *** 及时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并向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对四分厂进行修缮。

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采取整改措施。目前,四分厂修缮工程招投标工作已经开展。海晏县 *** 也在持续跟进监督,确保四分厂修缮工作顺利开展,文物保护取得实效。

“这是海北州检察机关首次采用巡回检察的方式对辖区红色资源进行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延伸公益诉讼检察触角的积极探索,也是打造‘海北公益诉讼检察品牌’的创新。”海北州 *** 第四检察部主任李立中说。

一直关心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 *** *** 、海北州 *** *** 白加扎西看到了检察机关的努力:“海北州检察机关强化公益保护职能,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加大检察监督力度,在助力海北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贡献了检察力量。”(检察日报 李维 王丽坤)

鄱阳湖急剧变大,超青海湖成全国之一?分析:有可能,但不是好事

这两天,一个奇怪的新闻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中国之一大湖泊或成鄱阳湖”,有部分网友还觉得奇怪,难道之一大湖泊不是鄱阳湖吗?当然不是,鄱阳湖只是之一大淡水湖,大家此前公认的中国之一大湖泊是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

那么最近为什么鄱阳湖要取代青海湖成中国之一大湖泊呢?这和最近长江流域的持续暴雨有关。近日,随着长江流域的猛烈暴雨,鄱阳湖面积增大到4200平方公里左右,而对比起来近年鄱阳湖的湖面平均约3500平方公里,这段时间扩大得特别明显。

如果继续涨水,鄱阳湖可能超过4583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成为中国之一大湖泊,很显然,最近长江流域的暴雨很频繁,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仍有继续增长的可能 *** 。这种情况体现了鄱阳湖的湖泊特 *** ——和青海湖相比,位于季风气候区的鄱阳湖湖水可以在雨季得到雨水补充,因此冬春、夏秋差别很大。

比如2016年11月,鄱阳进入枯水期后,水位下降得极为明显,导致都昌县湖底露出,原本的鄱阳湖成了鄱阳大草原,但到了雨季,鄱阳湖的水位又能迅速上涨 。而今年的这种上涨、水域迅速扩大,可不是好消息。虽然之前有很多人惋惜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范围缩小,并且指责这种情况带来的生态问题,但鄱阳湖此番迅速扩大是降雨过多,上游多条河流已经超警戒水位运行,上游来水导致鄱阳湖水位迅速上涨,湖面范围快速扩大。

对于长江干流最近洪水的情况而言,鄱阳湖此番水位迅速上涨,使得鄱阳湖暂时失去了调控长江洪水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了长江干流的防汛防洪压力,这么来看的话,的确不是好事。

?

这里是青海湖

校媒记者 刘鉴仪

青海省内既有青海湖大海般的风光魅力,又有青藏高原的雄壮、河湟文化的辽阔。春天的青海百花争艳,夏天的青海清清爽爽,秋天的青海凉风习习,冬天的青海雪花纷飞。而青海湖的天空,有着城市天空不曾见过的透明;青海湖的湖水,有着城市江水不曾有过的澄净;青海湖的湖边,有着令人向往的千亩高原油菜花。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 *** )

这个大湖如此多娇……

来源:中国新闻社

作者:潘雨洁

金秋十月,青海湖万顷碧波荡漾,天高云淡,湖天相接—作为中国更大咸水湖,青海湖一直是游客眼中浪漫与壮阔的化身,是长假出行的人们心之所向的“诗与远方”。

图为航拍青海湖。马铭言 摄

从地图上看,青海版图像一只兔子,而蓝宝石般的青海湖恰似玉兔的眼睛。怀抱近4600平方公里的浩瀚烟波,青海湖比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还要大一倍,它的辽阔超乎想象。

然而,大湖之“大”绝不仅限于辽阔,曾面临资源枯竭、面积缩小、生态退化,而如今重现静好,“高原蓝宝石”—青海湖在多年修复保护中完成“蝶变”,向世人展示着她的丰富“大美”与和谐“大爱”。

图为青海湖景区。马铭言 摄

大湖之美:变化莫测“她的脸”

青海湖的“ *** ”因四时而异:秋日的辽远恬淡正当时,水鸟的嬉戏与人群的喧嚣都渐行渐远,大湖打着瞌睡,预备着冬日的寂静冰封;而来年春日,冰消雪融,暖橙色的夕阳给湖面“镀”上温柔滤镜;到了盛夏,湖水则湛蓝无边,呼吸,仿佛能将一“朵朵”蓝吸入肺中;伸手,仿佛可以拥抱一夏天的风。

大自然在这里打翻调色盘,青海湖的“撞色”层次丰富,“无缝拼接”中又不乏活泼生气:天蓝与水蓝渐次递进,白云“无心出岫”,悠悠荡荡;风从祁连山吹来,辽阔草原翻卷着柔软的绿意,星星点点的 *** 四散,好似珍珠;黄灿灿的油菜花尽染山野,与湖蓝相衬,置身其中,豁然开朗……

图为青海湖景区。马铭言 摄

除了变化不定的“ *** ”,青海湖还有很多张面孔: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眼中“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诗人海子笔下“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浪漫而富有想象力;岸边,金银滩草原上的 *** 研制基地旧址,诞生了中国之一颗 *** 、 *** ;早已淹没在湖水之下的中国首个鱼雷试验基地,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大湖深藏功与名的过往;依傍湖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车轮飞驰而过,吸引全国、全世界的运动爱好者来此,开启“速度与 *** ”的梦之旅。

图为青海湖边的水鸟。马铭言 摄

大湖之爱:我爱你,与你“无关”

尽管每天吸引成千上万天南地北的游客,但大湖的真正“主角”并不属于人群,而是长久以来在此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们。

初夏,青海湖周边各大淡水河河口处湟鱼逐渐聚拢,它们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向着产卵地进发。为了保护湟鱼洄游,青海官方拆除拦河大坝,修建阶梯式洄游通道,帮助鱼妈妈们顺利上溯产卵。河道上空,棕头鸥、渔鸥翱翔盘旋,不时俯冲向波光粼粼的河面。

距离河道不远的哈尔盖镇,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普氏原羚的栖息地。

图为青海湖岸边奔跑的普氏原羚。马铭言 摄

何玉邦和孙建青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了十几年,每年2月起,他们会对环湖周边鸟岛、海心山等24个鸟类栖息地、15个普氏原羚种群区域每月巡护监测一次,夏季还会对湿地、物种、植被等进行综合考察调研。

谈及多年来与水鸟、普氏原羚相处的感受,二人觉得有句话最贴切:“我爱你,跟你没关系。”

“候鸟孵化季,我们提前在栖息地布设 *** ,通过 *** 鸟类孵化、破壳的时间,”何玉邦介绍,有时,他们会根据环境变化做些必要干预,“随着暖湿化趋势,从前的沙地长出了草,但斑头雁、棕头鸥都喜欢在沙地筑巢,沙子是它们的‘席梦思床垫’,”他笑着比喻,“所以,我们会提前除草。”

“我们通过监测掌握普氏原羚的生活习 *** 、种群数量变化,但会避开 *** 期、产羔季,就是为了不打扰它们,”何玉邦说,“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户拆除了自家的围栏刺丝,我们还人工打井、修饮水池,方便它们的栖息和迁徙。”

孙建青介绍,这些年随着普氏原羚数量上涨、栖息地扩张,逐渐与周边人类的生活区域交叠,有时会与家养牲畜抢食。

“越来越多牧民自愿减少养殖,保障普氏原羚的草场。”他说,“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们争取资金给老百姓补饲,未来国 *** 园建成后,将从机制上进行规划、按市场价核算补偿,保障牧民的利益。”

此外,青海 *** 检察机关还建立首个普氏原羚保护通道,避免因国道横穿栖息地而发生的车辆碰撞致普氏原羚死亡事件。

“游客在公路边看到普氏原羚,都拿出 *** 拍照,但对我们来说,不一定要亲眼看到它或者离它很近,只要通过技术监测知道它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很 *** ,就可以了,”孙建青说,“喜欢而不干扰,对野生动物来说,更好的亲近方式,是远离。”

据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结果,普氏原羚种群数量14年间增长约9倍,目前年均种群数量稳定在2700余只。

同时,青海湖的水鸟总体数量已达40余万只,鸟类由1996年的1 *** 种增至目前225种,青海湖成为中国候鸟种群最为集中的栖息繁殖地,并作为中亚、 *** 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交汇点、重要停歇地与中转站。

图为航拍青海湖。马铭言 摄

大湖“归来”:尊重、平衡、共生

除野生动物外,环湖地区植被覆盖度逐年提升,沙地、 *** 地、盐碱化土地减少,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增强,湿地、草原、森林、荒漠生态 *** 功能显著改善,多年来持续实施的封育、禁牧轮牧、退耕还林还草、水环境治理等综合 *** 生态修复措施成效明显。

“从前,鸟岛附近的旅游公路、科研监测码头、停车场,如今都‘消失’在水下;”“小时候,湖水就在离家不远的山崖下,此后多年间慢慢退去,现在又重新漫过山脚…”目睹青海湖不断“长大”“长高”,何玉邦和孙建青都有种“大湖归来”的感觉。

图为航拍青海湖景区。马铭言 摄

据统计,15年来青海湖水位上升3.65米,水体面积增加344.31平方公里,湖泊水域面积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水平。

未来,将进一步巩固青海湖生态旅游品牌,完善周边乡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在环湖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以及湖泊草原观光、观鸟观鱼、民俗文化风情等活动基础上,综合利用巨大水体衍生出的生态资源禀赋,将自然教育、生态研学与旅游深度融合。

图为游客在青海湖景区拍照。马铭言 摄

水鸟翱翔、锦鳞浅底、河清湖宴、山青草绿…中国更大咸水湖的辽阔不止水域,还有包罗万象的胸襟。在这片万物和谐的天地,青海湖用自己的“成长”阐释自然的“大美”与“大爱”,也向世人传递着尊重、平衡、共生的启示。

侮辱“冰雕连”英烈的罗某平被检方立案调查

标签: 青海湖 哪个 省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