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9月,秋意渐浓,天气越来越凉了。到了秋季,一直都有秋季进补秋秋膘的说法。因为经过了漫长炎热的夏季,人变得消瘦,需要在冬季到来之前,在秋季的多补充一些营养成分!
以前贴秋膘都有吃羊肉、猪肉的习惯,但是这种肉热量太高,吃了之后很容易长胖,而且猪肉现在 *** 又特别贵!那么如何做到贴秋膘,又不至于长太胖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种美食,那就是清蒸鲻鱼。
鲻鱼在宁波的菜市场上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海鱼,宁波人最喜欢吃的就是鲻鱼了。它们的肉质鲜嫩,肉多刺少,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鱼类,相对鲤鱼,鲫鱼,鲤鱼这些河鱼来说,他的优点就是刺特别少,吃起来没负担,不用担心鱼刺会卡到喉咙。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特别适合吃鲻鱼。
好了,下面就说一下,这道清蒸鱼的做法吧。
所需食材有:鲻鱼一条,葱适量,辣椒适量,红酒生抽盐和香醋适量。
一:将鲻鱼清洗干净之后,刮去鱼鳞剖开鱼肚,去掉鱼内脏,把鱼 *** 上的黑膜清洗干净,鱼上面的黑膜味道很腥,一定要把它洗干净,做出来的鱼肉味道才会更加鲜美!
二:鲻鱼处理干净之后,把它放到碗中加入黄酒,盐,姜丝,香醋腌制半小时。这样能让它入味,做出来的清蒸鱼也会更加好吃一些,腌的时候更好把它们放在冰箱中,现在天气还比较热,怕 *** 变质。
二:辣椒葱姜等配菜切丝备用
三:鲻鱼腌制好之后,撒上葱姜丝就可以放在锅中清蒸一下了,大火烧开之后,蒸上15分钟的样子,这道美味的清蒸鱼就做好了。
四:一般的清蒸鱼在最后做好的时候都会淋上热油,这样吃起来口感会更加好吃,但是我们在日常吃饭时更好少摄入太多的油类,所以不用浇热油,直接上桌就可以了吃了!
做好的清蒸鲻鱼,用筷子轻轻夹起鱼肉,发现它的肉细嫩一点也不柴,而且一次鱼刺又少又软,吃起来相当的放心。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一定要经常买鲻鱼来做清蒸鱼吃,它比鲫鱼鲤鱼鲫鱼好吃太多,而且更加有营养呢!
好了,这道清蒸鲻鱼的做法就分享到这了,如果你喜欢的话,请帮忙点赞或转发,我们明天再见拜拜。
?
5月3日,易烊千玺工作室晒一组库存花絮图,并配文称:“小室“翻箱倒柜”找到一组库存花絮图,祝大家假期愉快”,照片中易烊千玺留鲻鱼发型戴墨镜,酷帅十足。
百鲻挑不出此一鱼,千鲻一条,因数量少而难得这鱼到底是什么鱼?有说鲻鱼,有说野草鱼、赤眼鳟
鲻鱼属于海鱼,淡咸水两栖,在纯淡水仍仍可生活,一般在河道放水时逆流进淡水。
在海中钓鲻鱼用鱼块,虾肉,沙蚕做钓饵。
我们垂钓的多数是普通的赤眼鲻。鱼眼白是红色的。
按当地说法鲻鱼群中的头鲻是更好的鲻鱼。
头鲻就是——白鲻,是与普通的赤眼鲻不同的一个亚种鲻鱼。垂钓中也很难钓到。成百上千的钓鱼人一年之中钓不上几条白鲻。
鲻鱼一般在刚上钩时不怎么挣扎,但拉到水面看到人后容易发狂,所以尽量一次 *** 拉出水。
白鲻聪明逃窜力气又十足,俗话说是鲻鱼中的头鱼,实是之一条跳高窜逃或钻出网的鱼。
全身银光雪亮发白,鱼眼白是银白色的。胸鳍长的高,吻短、鱼身相比稍短、稍凸背。鱼肉成溜条,味道鲜美。
俗话说百鲻挑不出此一鱼,千鲻一条。因而数量少而难得。
珠海人不能不知道的鱼!你认识几条?
别名:子鱼、白鱼、梭鱼、白眼棱鱼。
只吃鱼子不吃鱼肉?这什么鱼鲻鱼 *** 能:鲻鱼为鲻科动物鲻鱼。体粗壮,呈圆筒形,前部扁平,后渐呈侧扁。体长约40厘米。头部短平,背部宽阔。两侧略凸,吻宽而短,眼大并外被一层后膜,眼间隔宽调平,每侧生有两个鼻孔。口小,唇发达,除吻部外,全身都披鳞。尾鳍大,叉形。头及体背青黑色,腹部白色,体侧有黑色纵条纹,各鳍为浅灰色。多栖息于浅海中的有机质食物。每年3~4月份产卵,分布很广。
有一种鱼,出名的不是它的肉,渔民朋友说要想靠卖这个鱼肉赚钱,还不如吃土。而就算说出它的名字,你可能也是一头雾水,但听到乌鱼子你是不是有点耳熟了呢?(也没听过的朋友,假装哦一句,继续看就是了)
大名鼎鼎的乌鱼子 *** 来自:123rf *** ***
那么乌鱼子到底是什么鱼的鱼子呢?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下鲻鱼(鲻念 滋)吧。
生鱼片“指定用鱼”
三国时,吴国有位牛人,名叫“介象”。传说他法术 *** ,能让方圆一里内的居民全都做不熟饭,让家家的鸡犬三天内叫不出声,让全城的人都坐地上站不起来,是一位非常欠揍的方士。
不过吴国的君主很欣赏他,请他到武昌来,教自己法术。酒席上,二人聊到“鲙”这种料理。鲙就是切的很薄的生鱼片、生鱼丝。和今天的日本人一样,古代中国人曾奉生鱼肉为高级美味。哪种鱼做成“鲙”最美味呢?介象说:“鲻(音“滋”)鱼为上。”
如今生鱼片成了日本料理中的招牌。而和今天的日本人一样,古代中国人曾奉生鱼肉为高级美味。 *** 来自:123rf *** ***
当时人们一般用淡水鱼做鲙,而鲻鱼是海鱼,少有人做,而且武昌根本没有。吴主说你别闹了,鲻鱼“出海中,安可得邪” ?介象就让人在院子里挖了个方坑,灌上水,开始钓鱼。没过一会儿,“果得鲻鱼”。吴主惊喜,一边让厨子切鱼,一边念叨着“蜀地的姜做成的齑(音‘鸡’,吃生鱼的蘸料)更好,可惜现在没有。”介象一听,画了个符,塞在竹竿里,让一位仆人闭眼骑上去,再一睁眼,仆人发现自己被成功发射到了成都的菜市场。买了蜀姜再飞回来时,厨子刚把鲻鱼切完。
不愧是方士啊,果然魔幻,令人羡慕,简直是把如今的 *** 点餐业务超前实现了。
《海错图》中聂璜记载的鲻鱼
上面说的当然就是个故事,是东晋炼丹家葛洪在《神仙传》里记载的,大家都知道的聂璜同学在《海错图》的一幅鲻鱼画像旁引用了这个故事,不过他手抖了一下,把《神仙传》写成了《神女传》,不知道他当时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水獭鉴定过了,肯定好吃!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我没有再找到中国人生吃鲻鱼的记载。中国人更偏爱鲻鱼的内脏。它的卵巢叫“乌鱼子”,是最受重视的部位。
现在很多电商平台上也有售卖乌鱼子的,但编辑我没(钱)买过。
《本草纲目》说,鲻鱼之所以叫鲻鱼,是因为它身体是黑色的,黑者缁也,故名。然而“粤人讹为‘子鱼’”,这个讹变除了由发音相似所造成,还有一大原因就是鲻鱼以鱼子著名:“其子满腹,有黄脂,味美。”
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笔下的鲻鱼
鲻鱼的后背乌黑(缁色),故名。
更好的情况下,一条鲻鱼15%的体重都来自卵巢。李时珍还特意说,乌鱼子“獭喜食之”。水獭阅鱼无数,它喜欢的,错不了。
原图来自:123rf *** ***
堪比金砖的乌鱼子
乌鱼子的做法从古至今都没有变过。清代的《海错百一录》说:“以其子成片,用薄盐薨之,味丰。”今 *** 是一样用腌的 *** 。
刚捕上来的鲻鱼,被迅速剖腹取子。
“以其子成片,用薄盐薨之,味丰。” *** 来自:123rf *** ***
一条鱼的卵巢分为两个大长条,一端相连,像一个链子极短的双节棍。用线绑住“链子”处加固,然后去掉血管,裹盐腌渍,把它们摆在板子上,摆满后再压一层板子,一层层往上码,用重量把乌鱼子压扁、脱水。最后把它们摆在大空场上,让风和太阳完成最后的干燥。
***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 朋友们喜欢把乌鱼子称为“乌金”,以示其昂贵。我是不喜欢这类命名思路,过于功利了。不过光从外表看,这名字倒也贴切——做好的乌鱼子,就像大金条一样,走进卖乌鱼子的商店,简直就进了金库,立刻让人眼前一亮!
卖乌鱼子的 *** 老伯,好似开了一家金库,脑补效果如下图。
*** 来自:123rf *** ***
《舌尖上的中国》拍过乌鱼子的吃法:抹上酒,拿火燎到外皮微焦,切成片吃。还说“炙烤的时间差上几秒就会有天壤之别”,很高端的样子。
后来去台北玩,在宁夏夜市看到个摊位卖乌鱼子,我吓了一跳,这么高档的东西竟然夜市就有?再一看 *** 就了然了,别看在夜市,照样不便宜——一小块乌鱼子、一块白萝卜、一段葱,用一根 *** 串起来,也就一口的量,也不烤,就凉着卖,50新台币一串,合人民币10元。
台北宁夏夜市的乌鱼子,一个 *** 是一串,每串合人民币10元。
要搁以前,我绝对不买,10块钱来三串烤肉筋不比这带劲?不过当时我已经在考证《海错图》了,想起了书中的鲻鱼,心想总得了解一下研究对象吧,就买了一串,不,一 *** 。
一边嚼,一边努力推开捣乱的葱和萝卜,咂摸乌鱼子。口感就像月饼里的咸蛋黄,味道有点咸,有点香,有点腥,很一般。不过我这种夜市糊弄版吃法,能吃出惊艳感倒怪了。
***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 来自:123rf *** ***
除了卵巢,鲻鱼胃的幽门部特化成的球形肌胃(俗称乌鱼肫)和雄鱼的精巢(俗称乌鱼鳔)也很受欢迎。这些内脏都被掏空后的鲻鱼,被 *** 人民称为“乌鱼壳”。
乍一听很没道理,鲻鱼明明身圆肉厚,按聂璜话讲“腹背皆腴”,即使内脏没了,也到不了“壳”的程度。但在渔民眼里,这就是壳。采收乌鱼子的季节很短,只能在冬至前后集中捕捞,取掉内脏后,市面上一下涌入了海量的乌鱼壳,又得短时间内卖完, *** 一定高不了。有 *** 渔民在网上说:“要靠乌鱼壳赚钱,不如去吃土。”
*** 来自:《舌尖上的中国》
认清鲻鱼全靠瞳色
奇怪的是,不管是乌鱼子、乌鱼鳔还是乌鱼肫,聂璜完全没提及。为什么?我从他文中的两个字找到了点线索。
在画旁,聂璜写了首《鲻鱼赞》,说鲻鱼“目赤背丰”。再看画中鱼,眼睛也是黄里泛红的。并且眼睛很靠近头顶,头较扁,嘴较尖。这些特点都属于鲻鱼的亲戚——鮻鱼。而真正的鲻鱼,眼睛位置较靠下,呈青黑色,头较钝。也就是说,聂璜画的根本不是鲻鱼,而是鮻鱼。
鮻鱼和鲻鱼同为鲻科,但不同属。外形极似,更大的差别就是眼睛颜色了,鮻鱼眼红色或 *** ,鲻鱼眼青黑色。这一点古人早就知道。清代郝懿行的《记海错》里就说:“梭鱼其形与鲻同,唯目做 *** 为异,当是一类二种耳。”今天南方人管鮻鱼叫“红眼鲻”,山东文登人管鲻鱼叫“青眼”,鮻鱼叫“黄眼”,都是一脉相承的朴素分类法。
鮻鱼的内脏不名贵,只是普通的海鱼。它的优点是比鲻鱼更耐寒,所以北方沿海多养殖鮻鱼,南方多养鲻鱼,有“南鲻北鮻”之称。
这些知识,聂璜大概都不了解,所以把鲻鱼和鮻鱼混为一谈了。不过还好,除了形态上出了错,其他习 *** 记载还都是鲻鱼的,错得不离谱。
吃泥就行,还爱交际
好养,是鲻鱼的一大优点。聂璜说:“松江海民于潮泥中凿池,仲春,于潮水中捕小鲻盈寸者养之,秋而盈尺,腹背皆腴,为池鱼之最。”
古人很少养海鱼,但鲻鱼是个例外。它属于“广盐 *** ”鱼,就是说在咸水、淡水里都能活。正适合在江河入海口的淤积滩涂上养殖。今人养鲻鱼,用的还是当年松江海民的 *** ,在有淡水注入的港湾、滩涂上圈起池塘,称为“鱼塭”。随着涨潮退潮,塭中水的盐度变化很大,但鲻鱼依然活得开心。
鲻鱼经常聚成大群,活泼地跳出水面。
不少养殖的海鱼都是肉食 *** 的,要投喂小鱼虾。但鲻鱼吃的是浮游生物、淤泥里的有机物。《海错图》也指出:“鲻鱼啖泥。”养起来可太方便了。随便喂点饲料就行,养殖密度低的话,都不用怎么喂。
养殖户往往不会单养鲻鱼,而是把它和其他水产混养,这样经济效益高一点。它能和对虾混,和梭子蟹混,和海参混,和蛤蜊混,和其他海鱼混,甚至放进淡水池子和四大家鱼混……
能成为鱼塘交际花,一是因为鲻鱼吃有机物碎屑,不会危害其他动物,反而能吃掉其他动物的残饵,净化水质。二是鲻鱼很爱闹腾,要么跳出水面,要么集群吞食水面浮着的藻类残块,发出“叭叭”的声音,这些行为都能制造气泡,给水体增加溶氧,让其他动物呼吸更畅快。一旦它们不扑腾、不“叭叭”了,就提醒养殖户:水质出了问题,赶快检查吧。
*没承接乌鱼子的售卖广告,想吃的自己去搜索。
*另外谁吃过,告诉我啥味,好不好吃。
撰文 | 嘉楠
微信编辑 | 小饼
辽宁沿海地区市场上常见的鱼类您都认识吗?(之一)我们这些辽宁沿海吃货们常见的、爱吃的鱼类有哪些?其实我平时也没觉得会有几个品种,但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
也许平时去逛农贸市场的“海货摊位”时还真没发现竟然会有好几十种之多呀!
那么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归拢归拢”吧。
但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鱼类并不是产自我们辽宁沿海(黄、渤海),而且它们的俗称仅为辽宁地区的叫法,可能与其他地区不符。而且小编由于毕业好多年了,鱼类学的知识难免会有很多遗忘,如有遗漏或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1、学名:蓝点马鲛。俗称:鲅鱼,燕鲅。
是硬骨鱼纲,鲈形目,鲅科。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中华马鲛”,斑点马鲛,康氏马鲛等。马鲛鱼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厘米~50厘米,体重300克~1000克,更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公斤以上。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的日本诸岛海域、 *** 半岛南端群山至釜山外海和中国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
在外形上与鲐鲅鱼有些相似,但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鲅鱼体侧为许多深蓝色的小斑点,而鲐鲅的体侧分布着不规则的深蓝色花纹。另外鲐鲅鱼的眼睛较大,而燕鲅的眼睛较小,而且燕鲅的尾鳍类似燕尾,也是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蓝点马鲛的肉质鲜美,炖着吃非常美味。另外,大连地区的“鲅鱼馅饺子”更是一绝。
蓝点马鲛(燕鲅)
2、学名:鲐鱼(鲭科)。俗称:鲐鲅鱼,花鲅。
鲈形目,鲭科,鲐属。体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30cm。头圆锥形,体被细小圆鳞。体背青黑色,两侧在胸鳍水平以上有深蓝色的不规则斑纹,腹部白色或微 *** 。
鲐鲅与燕鲅的区别在上面有介绍。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 *** 、日本及 *** 远东地区,最北可达鄂霍次克海。可分为两个地方种群:一在日本海,一在黄海和东海。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鲐鱼为我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晒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
鲐鮁
3、学名:孔鳐。俗称:老板鱼,华鱼(化鱼)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鳐形目,犁头鳐亚目,鳐科鳐属。
体盘略呈圆形或斜方形、一般体长30~50厘米。体盘宽度大于长度,体重1000~5000克、尾平扁狭长,侧猪发达、吻中长,吻端突出。幼体和雌体成体前缘稍波曲,吻稍突出;雄体成体前缘波曲很显著,吻显著突出。尾较宽扁,侧褶发达。眼小,椭圆形,吻长比眼径大3.6~4.4倍。喷水孔位于眼后。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体尖锐,雌体平滑。
另外,与之相似的还有美鳐和赤魟,也可以叫“老板鱼”。其中赤魟与鳐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尾巴”,赤魟的“尾巴”非常细长,是它的体盘长的2倍多。
肉多刺少,无硬骨。其肉可鲜食,其中“老板鱼炖豆腐”是大连地区的一道特色菜。
但更多的是腌制加工成淡干鱼。“老板鱼干”是辽宁、山东等省沿海居民习惯而喜食的水产品。
孔鳐(老板鱼)
赤魟
4、学名:牙鲆。俗称:牙片。
鲽形目,鲽亚目,牙鲆科,牙鲆亚科,牙鲆属。
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又是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之一。它的个体硕大、肉质细嫩鲜美,是做生鱼片的上等材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十分广阔,经济价值很高。
其中炖牙片鱼、清蒸牙片鱼更是美味无比。
牙鲆
5、学名:大菱鲆。俗称:多宝鱼。
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鲽形目,菱鲆科,菱鲆属。
严格来说,大菱鲆不是咱们本地的“土著鱼类”,它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从引进到现在养殖做的很成功。
大菱鲆身体扁平,体形略呈菱形,由于背、臀鳍较宽,所以整体观又近似圆形尾鳍宽而短,背鳍与臀鳍无硬刺。两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呈灰褐色、深褐色,有黑色和咖啡色的花纹隐约可见,会随环境变化而变更体色的深浅,体表有少量皮刺(角质鳞)。无眼侧呈白色,光滑无鳞。
大菱鲆
6、学名:高眼鲽。俗称:偏口。
鲽形目、鲽科。高眼鲽系冷温 *** 近海底层鱼类。体呈长卵圆形,侧扁,左右不对称。头中大,长大于高,吻端钝尖。口大,前位,斜裂,左右对称。下颌稍长于上颌。齿小而尖锐,两颌齿各1行,有时下颌交错成2行。眼大,突出,两眼位于头右侧,上眼位于头背缘,下眼稍前;眼间隔窄,明显小于眼径。
油炸小偏口、炖偏口鱼的味道真是绝了!
高眼鲽
7、学名:黄盖鲽。俗称:小嘴。
鲽形目,鲽科,黄盖鲽属,比目鱼类的统称,产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两眼位于头右侧。欧洲黄盖鲽产量大,是重要食用鱼,体型小,一般在25公分(10吋)以下,体浅褐色,有或无暗色斑点。锈色黄盖鲽为大西洋种,体淡红褐色。具锈色斑,尾 *** 。刺黄盖鲽产于太平洋,体淡褐色。长头黄盖鲽也是北太平洋种,体淡褐色,具浅斑,体缘 *** 。
黄盖鲽
8、学名:许氏平鲉。俗称:黑鱼、刺毛子
鲉形目,鲉亚目,平鲉科,平鲉亚科,平鲉属。
体背部灰褐色,腹面灰白色。背侧在头后、背鳍鳍棘部、臀鳍鳍条部以及尾柄处各有暗色不规则横纹。体侧有许多不规则小黑斑,颊部有3条暗色斜纹;顶棱前后有2横纹;上颌后部有1黑纹。各鳍灰黑色,胸鳍、尾鳍及背鳍鳍条部常具小黑斑。
黑鱼汤绝对鲜美无比,另外黑鱼的肉是“蒜瓣肉”,口感非常好。
许氏平鲉
9、学名:六线鱼。俗称:黄鱼。
鲉形目,六线鱼亚目,六线鱼科,六线鱼亚科,六线鱼属,大泷六线鱼。
头较小,略尖突,背缘浅弧形,体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状,壁厚。肠长约等于体长,盘曲数次。幽门盲囊21个。无鳔。体黄褐色,赤褐色或紫褐色,腹侧灰白色。体侧具大小云状斑纹。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浅凹处有1黑斑。臀鳍灰褐色,末端 *** 。胸鳍、腹鳍和尾鳍具灰褐色斑纹。雄鱼成熟时有鲜艳的婚姻色。
10、学名:大黄鱼。俗称:黄花鱼。
鲈形目, *** 鱼科,黄鱼属,大黄鱼。
体延长,侧扁,体侧腹面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
体背侧及上侧面黄褐色,下侧面和腹面金 *** 。背鳍和尾鳍灰 *** ,臀鳍、胸鳍和腹鳍 *** 。胸鳍基上端后方具一黑斑。上唇的上缘在吻端为黑色,其他部分为橘红色。
大黄鱼
11、学名:梅童鱼。俗称:大头宝
鲈形目,鲈亚目, *** 鱼科,梅童鱼属
体侧扁,前高后渐细,尾柄细长、头大而钝圆,额头突起,头部约占全身三分之一,故俗称“大头宝’。吻部宽圆,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长。我国出产的有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两种。前者比后者个大,一般体长9~14厘米、体重 15~50克;黑鳃梅童鱼一般体长 7.5~9. 5厘米、体重 9~20克,其鳃腔上有一深黑色斑块而棘头梅童鱼则无黑斑块、此为二者的显著区别。
梅童鱼
12、学名:虾虎鱼。俗称:胖头鱼(海胖头)、楞吧
鲈形目 ,虾虎鱼亚目,虾虎鱼科。
虾虎鱼的一个突出形态特点就是腹鳍并成一体,形成了一个吸盘样的结构。这种结构非常适应于潮间带的环境,当大浪袭来的时候,能够使虾虎鱼紧紧吸附在 *** 或其他固定着的物体上不被冲走。
虾虎鱼的更大特征是寿命短。澳大利亚大堡礁中生活着一种虾虎鱼,其寿命只有短短的59天!当然,这种鱼长得也快,它们能在3个星期内长成成体, *** 产卵后死去。
虾虎鱼的虽然看似经济价值不高,但它的肉质还是比较鲜美的,烹调方式一般以:炖、炸、熬汤等为主。也可以用来腌制并晒干成“胖头鱼干”,蒸或烤着吃都很美味。
虾虎鱼
13、学名:鲬鱼。俗称:辫子鱼、老头辫子。
体延长而平扁,向后渐细。头宽、甚平扁,吻背面近半圆形,下颌长于上颌,两颌、犁骨及跨骨均有绒毛状牙群、前鳃盖骨后缘有2个尖棘,背面及体两侧均有带小棘的骨棱、体被小而不易脱落的栉鳞,全身大部呈黄褐色。
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100~200克;其肉质坚实,成蒜瓣形,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5克、脂肪2.0克。
鲬鱼
14、学名:半滑舌鳎。俗称:舌板、牛舌板、牛舌头
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另外还有“带纹条鳎”也属于“舌板鱼”
吻部钝圆,吻长小于上眼至背鳍基距离,吻钩不达左侧前鼻孔下方。两眼位于头左侧中部稍前方。左侧前鼻孔短管状,位于上颌中部上缘附近和下眼前方。右鼻孔位于上颌中部上方,远离。口歪,下位。唇光滑,右侧较肥厚。
半滑舌鳎属于近海大型底栖暖温 *** 动物,栖息于干泥沙质海底,只做近距离洄游。在自然海区中主要摄食底栖虾类、蟹类、小型贝类及沙蚕类等。分布于 *** 、日本、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渤海(在渤海湾北起河北秦皇岛,南到天津塘沽)、黄海、东海、南海(在黄、渤海较常见)。
半滑舌鳎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鱼类,其内脏团小,出肉率高,少刺,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老幼皆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半滑舌鳎
带纹条鳎
15、学名:花鲈。俗称:鲁子、鲈鱼。
鲈形目,鲈亚目,真鲈科,常鲈亚科,花鲈属。
体长、侧扁。口大、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长,末端到眼后下缘。两颁、梨骨、腭骨具绒毛状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后角有一个大棘,下缘向后下方有3个大棘,鳃盖骨有一个大棘。具两个背鳍,之一背鳍以第5鳍棘最长。幼体的体侧及背鳍棘部有若干黑色斑点,成熟个体逐渐消失。
鲜鱼背侧灰绿褐色,稀疏散有不大于瞳孔的黑斑;向下色渐淡,腹侧白色。奇鳍灰 *** ;背鳍有黑斑且上缘灰黑色。偶鳍淡 *** 。虹彩肌灰色,内缘银色或 *** 。
分布于北海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 到雷州半岛以西。在黄海流域仅见于济南以东黄河下游,沿长江曾见于江西省九江。鲈鱼为近海及河口附近中上层凶猛鱼类,亦进入淡水河内索食,以虾蟹及小鱼等为食。
花鲈肉嫩味美,其肉常做成生鱼片,余下部分则可炖汤,向来是上等的食用鱼类。除鲜销外还可以制成咸干品。
花鲈
16、学名:黄姑鱼。俗称:铜罗鱼。
体延长,侧扁,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裂大,端位,倾斜,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延伸达瞳孔后缘。鼻孔2个,椭圆形后鼻孔约为前鼻孔的两倍。
尾鳍浅黄褐色;臀鳍及腹鳍 *** 有褐色细斑;胸鳍浅褐色,鳍基内缘有黑斑。鳃盖青紫色。鳃腔黑色。口腔白色。
黄姑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水深70-80米、泥或沙泥底海域。具明显季节洄游习 *** ,具有发声能力,特是鱼群密集 *** 盛期。幼鱼主要摄食小型虾类、幼鱼和多毛类,成鱼以小型鱼类、虾类和双壳类等底栖生物为主。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 *** 、 *** 。
黄姑鱼系次要海产经济鱼类。沿海各渔场以春、夏两季为旺汛,产量以渤黄海最多,南海最少。味鲜美,油炸、清蒸、煮食皆宜。主要为鲜销及冰冻销售,部分制成干品。
黄姑鱼
17、学名:黄条鰤。俗称:黄犍子。
鲈形目,鲈亚目,鲹科,鰤属。
黄条鰤,属鲈形目、鲈亚目鲹科鰤属的一种海洋暖温 *** 中上层掠食 *** 鱼类。
体长椭圆形,稍侧扁。背腹缘微凸,背部凸出度较腹部为大;约在体 *** 处为体的更高部,头部的一端较粗,尾柄部细几乎成圆形,其两侧各有一隆起嵴。背部呈青蓝色,腹部为灰白色,从吻端经眼径至尾柄处有一明显的 *** 纵带,腹鳍 *** ,其它鳍条呈橄榄色,并有 *** 边缘。
黄条鰤生长速度很快,通常在表层水温20℃~25℃以上时觅食活跃,主食是鳀鱼,玉筋鱼等小型鱼类及头足类和甲壳类海生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各大沿海,日本, *** 半岛和澳大利亚周边海域远离岸边的外海岩礁区附近水域。
黄条鰤
18、学名:真鲷。俗称:加吉鱼。
鲈形目,鲈亚目,鲷科,真鲷属。
体淡红色,稍带绿色光泽。在体侧背部散布若干蓝色小点。尾鳍边缘黑色。体椭圆形,侧扁,背缘隆起,腹缘圆钝。头中大,前端甚钝。吻钝。口略小,端位;
真鲷为近海暖水 *** 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砾及沙泥底质之海区,平时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处。真鲷为杂食 *** ,主要摄食底牺甲壳类、软休动物、棘皮动物、小龟、虾和藻类等。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菲律宾。
真鲷个体大,肉嫩味美,为名贵食用鱼,经济价值高。除供食用外,肉及鳔可作 *** 用。肉甘、平,补肾益气、治血养血。鳔:清热消炎。
真鲷
19、学名:黑鲷。俗称:海鲋、黑加吉。
鲈形目,鲈亚目,鲷科,黑鲷属。
体高而侧扁,体呈椭圆形,背缘隆起,腹缘圆钝。头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颌约等长;体青灰色,具银色光泽,侧线始处有1不规则黑斑,体侧有若干条褐色横纹。背鳍、臀鳍和尾鳍鳍膜褐色,边缘黑色。
黑鲷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在沙泥底或多岩礁海区,一般在5-50米水深的沿岸带移动,不作远距离洄游。杂食 *** ,极贪食,主食软体动物贝类、多毛类、小鱼和虾类、蟹类、端足类海星及海藻等,并能用尾部挖掘海底的贝类及环形动物。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 *** 、 *** )、日本、韩国、 *** 、 *** 、 *** 沿海。
黑鲷为各地鱼市场上常见的高级食用鱼,味道鲜美,料理方式以红烧或盐烤为主,若为新鲜鱼体,亦可制成生鱼片食之。
黑鲷
20、学名:绵?。俗称:鲶鱼(海鲶鱼)
体延长,略成鳗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70--15克。眼小、口大、上颌较下颌略长,吻钝圆。全身鳞细小,深埋于皮下。体色通常为淡黄黑色。
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黄、渤海及东海北部产量较多。
绵?
21、学名:斑鰶。俗称:灵鰶、鰶鱼。
鲱形目,鲱科,鰶属,斑鰶。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腹缘具锯齿状的棱鳞,18~20+14~16个。头中大。吻短而钝。眼侧位,脂 *** 眼睑发达。鳃盖后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后有8~9列黑色小点状纵带。背鳍位于体中部前方,具软条15-18,末端软条延长如丝;
斑鰶为近海中上层鱼类,喜栖息于沿海港湾和河口,水深5~15米处。常结群行动,适盐范围较广,既可在海水又可在咸淡水中生活,有时可进入淡水中而不死。斑鰶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主要是各种藻类、贝类、甲壳类和桡足类幼体,有孔虫、沙壳纤毛虫等,有时也摄食底栖生物、浮游生物以及小型甲壳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自印度洋北部沿岸,东至太平洋中部玻利尼西亚,北至中国、 *** 半岛和日本列岛沿岸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斑鰶鱼肉蛋白质含量高,含有18种氨基酸,且赖氨酸含量丰富,是一种值得重视的蛋白质资源;
斑鰶鱼是烧烤店里常见的一种食材;另外,还有一种吃法:把它去鳞、清洗干净之后用盐腌制半天到一天之后(放冰箱冷藏室里),再撒上点葱花、姜丝放锅里蒸10分钟左右,拿出来就着苞米面饼子吃.......不说了,哈喇子已经下来了。
斑鰶
22、学名:鳀鱼。俗称:鲅鱼食、离水烂、晴天烂。
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梭鳞。尾鳍叉形。温水 *** 中上层鱼类,趋光 *** 较强,幼鱼更为明显。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mm,体重5~20g。
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是其它经济鱼类的饵料生物。温水 *** 中上层鱼类,趋光 *** 较强,幼鱼更为明显。小型鱼,产卵鱼群体长为75~140毫米,体重5~2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产于中国的主要是日本鳀,广泛分布于东海、黄海和渤海。
鳀鱼是一种营养美味的鱼类,具有一定的食用和保健价值,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极高。属于一种身价低,但营养价值极高的鱼类。
鳀鱼
23、学名:鮻。俗称:梭鱼。
梭鱼身体细长,更大的梭鱼可以长到1.8米长。梭鱼的头短而宽,鳞片很大。梭鱼的背侧呈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梭鱼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咸水中。梭鱼喜爱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机物为食。
梭鱼为黄渤海主要港养鱼种,鲻鱼为东海和南海主要港养鱼种。
民间有“食用开凌梭,鲜得没法说”的说法。开凌梭是指春暖冰开后被捕获的之一批梭鱼。
开凌梭是指春暖冰开后被捕获的之一批梭鱼。每逢冬季梭鱼便潜入深海越冬,处于休眠期的梭鱼极少进食,腹内胆汁、杂物少,春风送暖,冰凌,万物复苏,农历前后梭鱼游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内觅食,此时被捕捞到的开凌梭鱼鲜美,食之即不用刮鳞也不必剖肚,只须清水文火慢慢炖煮,其汤汁乳白、肉质鲜嫩、味美 *** 、营养上乘。当今步入小康社会的一族,不惜高价,以争相品尝开凌之一梭的鲜美为快,梭鱼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因而身价倍增。
鲻鱼,外形与鮻鱼比较相似,但二者的区别在于鲻鱼的眼睑发达,而鮻鱼的眼睑不发达。
鮻鱼
鲻鱼
24、学名:马面鲀。俗称:扒皮鱼、扒皮刀鱼
鲀形目,单角鲀科,马面鲀属。
主要品种分为绿鳍马面鲀和黄鳍马面鲀。体延长,侧扁,呈长椭圆形。体长为体高之2.7-3.4倍;马面鲀属于暖水 *** 中下层鱼类,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广泛分布于 *** 、日本沿海以及东海、黄海。生活在外海底层,栖息于水深 50~120 米的海区,最适生长温度 13~20℃。 *** 较迟钝,游泳能力弱,速度慢,不怕音响,喜群集,群体密度大。
食用前需将其外皮扒掉,故称为“扒皮鱼”。其肉质非常细嫩、鲜美。小时后更爱吃的“烤鱼片”其实就是用它做的。
马面鲀
25、学名:鮟鱇鱼。俗称: *** 鱼。
辐鳍亚纲,鮟鱇目,鮟鱇亚目,鮟鱇科。
鮟鱇鱼的体前半部平扁呈圆盘形,尾部柱形,一般体长40~60厘米、体重300~800克,生活在温带的海底下,鮟鱇一般底栖,静伏于海底或缓慢活动,鮟鱇鱼的胃口很大,它生长在黑暗的大海深处,身躯向后细尖成柱形,两只眼睛生在头顶上,一张血盆大口长得象身体一样宽,鮟鱇鱼属硬骨鱼类,嘴巴边缘长着一排尖端向内的利齿;腹鳍长在喉头,体侧的胸鳍有一个臂,大嘴巴里长着两排坚硬的牙齿,鮟鱇鱼利用头顶上的鳍刺作为诱饵。
鮟鱇头部上方有个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是由鮟鱇鱼的之一背鳍逐渐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灯笼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灯笼内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与氧作用进行缓慢的化学氧化而发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鱼都有趋光 *** ,于是小灯笼就成了鮟鱇鱼引诱食物的利器。
鮟鱇鱼随然“相貌丑陋”,但其肉质劲道、鲜美。富含胶质,可以熬制“鱼冻”。
鮟鱇鱼
26、学名:青鳞鱼。俗称:青皮子。
鲱形目,鲱科,小沙丁鱼属。
青鳞鱼又名青麟小沙丁鱼。体侧扁,长椭圆形,一般长10-12cm,大者可达15cm。头短小,头顶较平,体背侧青绿色,腹侧银白色。鳃盖后上角餐有具1黑斑。为温水 *** 中上层小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栖息于近海沿岸,在黄渤海产卵期为5-6月,产卵场为泥沙质海底。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我记得主要用它来晒鱼干.......
青鳞鱼
27、学名:太平洋鲱。俗称:青鱼
太平洋鲱,是鲱属的一种鱼类。并不是我们常说的淡水“四大家鱼”中的“青鱼”。它分布于北极海及北太平洋海域,头小,流线形体,体色鲜艳,体侧有银色闪光、背部呈深蓝的金属色,成体长20—38厘米。栖息在沿海海域,繁殖期时会洄游至淡水溪流,成群活动,主食桡足类、翼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的幼体。有鳕鱼、鲑鱼和金枪鱼等天敌。
这种鱼产量高, *** 便宜,但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都是冻品,所以烹调时如果用黄豆酱加重口味去炖的话味道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它的鱼籽很好吃。
太平洋鲱
28、学名:带鱼。俗称:刀鱼、海刀。
辐鳍亚纲,鲈形目,带鱼亚目,带鱼科,带鱼属。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 *** 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
带鱼分布比较广,主要分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在黄海南部越冬,春 *** 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 *** 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带鱼
29、学名:银鲳。俗称:鲳鱼。
鲈形目,鲳亚目,鲳科鲳属。
体侧扁,体呈近椭圆形,背、腹缘弧形隆起。头较小,侧扁而高。吻短而圆钝。口小,斜裂;上颌略突出;
银鲳为近海暖温 *** 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喜在阴影中群集,早晨、黄昏时在水的中上层。有季节洄游现象。成鱼主要摄食水母、底栖动物和小鱼,幼鲳主要摄食小鱼、箭虫和桡足类。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区,包括 *** 至日本的西部海域、中国诸海、太平洋印度洋区以及印度的孟加拉湾、波斯湾等海域。在中国以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分布较为集中,即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
还有一种跟它长得有些类似的金鲳,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多做介绍了。
银鲳肉质洁白、细嫩、少刺,蛋白质含量为16.76%、脂肪含量为5.03%,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3. 11~22.50%,EPA和DHA之和占脂肪酸总量的7.18~10.08%。
银鲳
金鲳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问题,先说这么多吧。其实还有很多种鱼类没有说到,例如:玉筋鱼(面条鱼)、叫姑鱼(叫古子)、日本鱵(真亮鱼、棒鱼)、狭鳕(明太鱼)、绒杜父鱼(先生鱼)、繸鳚( *** 鱼)........以后再给大家介绍吧。
史书上记载的子鱼是一种什么鱼?文/王清和
【作者简介】王清和(男),北京人。除历史论著、译著外,在海内外发表大量诗、散文、随笔、评论等,曾在多家报刊有专栏。近年出版有《 *** 揭密市井私生活》、《 *** 词话》(校点本)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秦桧耍心眼,扮猪吃老虎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有一则轶闻。
秦桧的妻子王氏经常进皇宫。一次,显仁太后说:“最近子鱼大的很少。”王氏说:“我家里有的是,马上就孝敬您一百条来。” 她回来后告诉秦桧。
秦桧责备她口无遮拦,无事生非。秦桧与幕僚商量一番,于是进献了一百条青鱼。太后拍掌大笑说:“我说这个婆子是个土鳖,果然不错。连青鱼和子鱼都分不清楚。”
秦桧拿出一百条子鱼不成问题,可皇太后吃不到的鱼,自己却随随便便就能拿出百条,让皇帝和皇太后知道那还了得!
秦桧耍了个心眼,糊弄皇太后,扮了回猪吃老虎。
二、闽中鲜食最珍者,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这里说的“子鱼”,是“鲻鱼”的别名,被誉为“闽中鲜食最珍者”。鲻为海鱼类,喜于咸淡水混合的江河入口处栖息,也有上溯至纯淡水江段的。渔汛期自10月至翌年12月。鲻鱼肉嫩味鲜,食法与梭鱼类似。
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载,“昔人以闽荔枝、蛎房、子鱼、紫菜、为四美。”(卷九《物部一》)宋王得臣《麈史·诗话》载:“闽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长七八寸,阔二三寸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莆田迎仙镇乃其出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鲻,色缁黑,故名。粤人讹为子鱼。”(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三)这里提到的“莆田迎仙镇”在今福建莆田江口。
“子鱼”亦称“通应子鱼”,或者“通印子鱼”。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或以为出于通应江水,或以为其地有通应侯庙。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兴化军莆田县去城六十里有通应侯庙,江水在其下,亦曰通应。地名迎仙,水极深缓,海潮之来亦至庙所,故其江水咸淡得中。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上下十数里,鱼味即异,颇难多得。故通应子鱼,名传天下。而四方不知,乃谓子鱼大可容印者为佳。虽山谷(黄庭坚)之博闻,犹以通印鮆鱼为披绵黄雀之对也。至云‘鮆鱼背上通三印’,则传者益误,正可与‘一麾’为比矣。以子名者,取子多为贵也。”
三、吟咏子鱼的诗词有许多名篇
此处引王安石、苏轼之事、诗有误。王安石《送福建张比部》诗为:“长鱼俎上通三印,新茗斋中试一旗。”苏轼(非黄庭坚)《送牛尾狸与徐使君》诗为:“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洪迈《容斋四笔》卷八亦有“通印子鱼”条,辨之甚详,可参阅。
宋代吟咏子鱼的诗词有许多名篇,如陈傅良《送鲍清卿教授莆中》:“闽中岂不好,莆中况多儒。其山有丹荔,其水有子鱼。”戴复古《莆中遇方□□邀出城买蛎而饮一僧同行》:“入市子鱼贵,堆盘牡蛎鲜。”
特别是刘子翚的《子鱼》:“旧闻通印名,海错珍莫逾。火气烁鳞鬣,卤香泛庖厨。泥泥子盈胞,鲜美祸所区。生如粒芥微,多若囊粟储。”仔细描述了 *** 子鱼的过程,尤其是鱼子鲜美,让人垂涎。
四、一条鱼使黄公度丢了状元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的有一件轶事。陈俊卿(后任宰相)考前去求神问卜,得到的 *** 是:“你的前程得之于黄公度之‘口’”。他便去问黄公度,黄回答:“我状元,你榜眼。”陈不高兴了:“你怎么这样高抬自己贬低别人?”黄即改口:“那就状元你,榜眼我吧。”
*** 黄榜公布,果然是黄为状元,陈为榜眼。当时的皇帝宋高宗接见他们, *** :“你们家乡有何珍奇,培育出你们二位这样的贤才?”黄答:“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陈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表示:“黄不如陈。”改让陈为状元。
这个故事只是后来人的野史演义。据史载,当年的状元就是黄公度,根本没有改为陈俊卿。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前言
导读:酷似草鱼的4种鱼,真有人分辨不出来,资深钓友也未必全认识
到了年底了,各地的菜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特别是农村的集市上,各种年货也是越来越丰富了。
其中鱼类就是年货市场上的“抢手货”,因为在南方很多地方,到了年底都会“干塘”。
就是把养了一年甚至是几年的鱼塘的水放干了,然后把鱼全部捕捞上来售卖掉。
而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在集市上所见到的鱼种类最多的时候。
大家对于草鱼应该很熟悉,这可是我国四大家鱼中知名度更高的一种鱼。
但是在淡水鱼中,长得和草鱼相似的鱼也有不少。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介绍4种酷似草鱼的鱼。
它们因为长得太像了,不懂的人就常把它们误认成草鱼,就连一些老钓友也未必能分辨。
青鱼
你知道在我 *** 间常说的“四大家鱼”是哪四种鱼吗?
我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家鱼分别是只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其中青鱼是四大家鱼之首,而且还长得像极了草鱼。
有些人会质疑,青鱼怎么可能是四大家鱼之首呢?平时在生活中都很少听说,或者是见到青鱼。
事实上确实如此,如今青鱼的名气是大不如前了,因为养殖它的 *** 很少了,在市面上这种鱼也不常出现了,自然就不如草鱼的知名度高了。
青鱼也叫乌混、黑混、乌青等,这是一种像极了草鱼的鱼,也常被人当成草鱼。
但是青鱼却是一种肉食 *** 的鱼类,它们更爱吃螺蛳、蚌等有坚硬外壳的水生生物,所以也叫它螺蛳青、螺蛳混等。
相比于草鱼而言,青鱼的体色更深一些,体色主要是青灰色的,尤其是背部颜色深,而各鱼鳍也是黑色的。
并且青鱼的体型更粗壮,近似圆筒形,腹部也是圆鼓鼓的。所以从这些也是很容易区分的。
另外一点就是 *** 方面相差较大,青鱼的养殖周期长,养殖成本高, *** 也要比草鱼贵上不少。
军鱼
估计不少人都没有听说过这种鱼了,但是它在钓友圈却是一种“网红鱼”,还被钓友称之为“淡水之王”、“水中精灵”等。
军鱼在民间也叫它坚鱼、黄娟鱼、砖鱼,光眼鱼、粗鳞鱼等等,它的学名叫光倒刺鲃,是鲤科倒刺鲃属淡水鱼类。
军鱼长得也很像草鱼,但是它的鱼鳞更为粗大,并且个头也不如草鱼大,一般也就几斤重而已。
不过军鱼对生长环境的水质要求高,只在水流清澈且没有受到污染的一些河流、深潭中才有。
这种鱼虽然个头不大,但是却力气大,这也是它被钓友称之为“淡水之王”的原因。有钓友说,如果是同等重量的军鱼和鱤鱼来较量,军鱼会更胜一筹。
目前野生的军鱼已经十分少见了,可是养殖的成本也高,所以这种鱼在市面上的售价可不便宜。
鲮鱼
北方的钓友们可能不知道这种鱼,但是如果你爱吃鱼肉罐头的话,就应该吃过它。像很多超市里面的鱼肉罐头,基本就都是用鲮鱼为主要原料的。
鲮鱼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淡水鱼类,它也叫土鲮、鲮公、雪鲃等,这种鱼长得像草鱼,但是身体不如草鱼粗壮,侧扁,腹部圆,无腹稜,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
尤其是在体色上有较大的区别,鲮鱼的上部是青灰色,而腹部则主要呈银白色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有两种外来的鱼类,它们长得也很像我国的土鲮鱼,甚至很多的资深钓鱼也是傻傻分不清。
它们就是麦鲮和泰鲮,尤其是卖鲮鱼,在引进我国养殖之后,一大部分就逃匿到了野外,并且适应了国内的生长环境。
目前在长江、珠江的一些水域都已经大量分布了,被钓友们称之为“水中一霸”。
只因麦鲮鱼虽然是入侵物种,可是适应 *** 和繁殖能力都比我国的土鲮鱼更强,它们早就已经“反客为主”了。
鲻鱼
笔者之一次在广州见到这种鱼的时候,就把它当成了草鱼,问了当地的人才知道这种鱼叫乌头,或者是乌鱼,乌支、九棍、葵龙等,它的学名叫鲻鱼。
鲻鱼是鲻科鲻属的淡水鱼类,它们的体型很像草鱼,个头是中等大小,头部、背部是青灰色的,而腹部也是白色的。
但是鲻鱼对温度较为敏感,适宜在水温12-35℃的环境中生活,如果温度低了就容易死亡。所以鲻鱼主要是分布在南方的沿海近岸、海湾和江河入海口处。
这也就注定了,鲻鱼不仅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也可以在咸淡水,甚至是在咸水中生活。
别看很多人都不认识鲻鱼,可是它却是我国南方沿海咸淡水养殖的最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结束语
当然了,长得像草鱼的鱼类还有不少,比如西南地区才有的青竹鲤,长得就很像草鱼,只是这是一种地域 *** 很强的小众的鱼类,如今野生的更是十分罕见了。
除此以外,还有赤眼鳟也长得非常像草鱼,它也叫“红眼草鱼”,只因这种鱼的眼睛上缘有红斑,有些地方也叫它红眼鱼、鳟鱼、参鱼等。
年底了,农村鱼市也热闹起来了。如果你去集市买鱼,就会见到好些鱼长得非常的相似。也因为它们长得太像了,所以很多 *** 是根本分不清楚。
再加上好些鱼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而且近些年在市场上也罕见了。所以即便是一些老钓友,也未必能全部认出来,或者是懂得如何区分它们。
各位网友们,以上这些长得像草鱼的鱼,你们认识几种呢?还知道哪些酷似草鱼的鱼呢?欢迎大家补充,让我们一起来涨涨见识吧!
码字不容易,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转发、分享,顺便点个关注,谢谢大家了
( *** 来源 *** ,仅供参考,侵权可删除!)
它被钓鱼人俗称为“假草鱼”一双红眼睛十分显眼冬季,对于钓鱼人实属煎熬。一方面是鱼儿都躲到较深水处过冬,尽量减少活动,以至于消耗过多的能量;另一方面,人对于寒冬的抗拒。
然而,一方鱼有一方脾 *** ,一方钓友有一方“绝活”。好渔者,多数不在获。那好在哪?在于渔。渔为一个过程,在于智慧的实践,每当实践成功,那份喜悦和成就,快乐无比。
其中赤眼鳟就是非常好的冬钓鱼种,赤眼鳟不是鳟鱼,而属于鲤科鱼类。此鱼近看似草鱼,中看像鲻鱼,远看像花骨鱼,简直是鱼届四不像。一双红色的眼睛十分惹人注目,源于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地方俗称红眼鱼、假草鱼等等。
它们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流缓慢的水体环境中,食 *** 杂,以水生植物为主,既吃野果,也食小虾小鱼。因为 *** 暴躁,游动迅速,逃窜力大,所以深受钓鱼人喜爱。垂钓此鱼时,遛与要收线放线及时。否则很容易脱钩跑鱼。
每年冬天到初春时,在家乡的江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钓获赤眼鳟。我之一次见别人用鳅鱼钓上了这种鱼时,于是也学样子,出去钓了一回,钓法“大定子,钩距定子20厘米,挂活鳅鱼,勾住尾巴,定底钓,不用浮子,看线,线有抖动收竿”结果真还钓上了一条,大约2斤多,后又上钩一条但没钓上来。
有的钓者用面粉和团,蘸以钓鲫台钓专用饵,所搓小粒比蚕豆大,挂钩施钓,鲫鱼吞不进,常有赤眼鳟前来光顾,效果很好。而且,赤眼鳟喜臭味,用面粉粒藤以臭虾水、钓鳙鱼的臭粉末钓赤眼鳟,吃钩率也很髙。
钓上来的鱼一看,跟草鱼十分相似,但鳞片要比同等草鱼大,嘴巴边上有胡须,头上有点点突出的样子,而且很好吃,特别是吃鱼生,又甜又脆,没什么大刺,味道鲜美。
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野生赤眼鳟日益枯竭,目前属于珍贵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