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夏相交之际,太阳当空,热浪灼人。
四川彭州来寿村的村民刘李杰,跟往年一样在水田里辛勤劳作。这个毗邻青城山的村子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稻田里的小鱼时不时从刘李杰的脚边划过。
刘李杰感受着脚在水里的清凉,刚开始也不甚在意。直到他无意识地往水下瞥了一眼,才看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鱼”在水下游走。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刘李杰,对水里常见的生物都如数家珍。唯独这个奇怪的“鱼”,是不存在他脑海里的东西。好奇之下,就抓了一条仔细观察。
只见这个怪“鱼”有着像乌龟的盖子,尾巴像蜻蜓,末端分着叉。翻过来看,腹部下面长着十几对蜈蚣似的脚。侧面看上去,活脱脱一个背着乌龟盖子的小龙虾。
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头上的凸起处,长了三只眼睛。
幸亏是个头小,如果是个大家伙,肯定得把人吓一跳。刘李杰想着虽然自己没见过,不 *** 别人没见过。就把抓的那条带回村里,让乡亲们看看。
乡亲们看完刘李杰手里的,又跑到他的田里看。无论是年轻的还是上年纪的,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大家根据自己的联想,给这个东西起了个名字。
“就叫三眼怪吧。”这个草率的名字,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同。
虽然名字起得凶,但看起来实在没什么危险,村里人就决定看一段时间再说。这个三眼怪的繁殖能力极强,没几天的时间就布满了刘李杰的稻田。
刚开始还担心会不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后来发现没什么危害,就随它去了。
稻田长到一定时节就需要把水放掉,等水抽干之后,满稻田的三眼怪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等第二年放完水没几天,又是满满一稻田,而且只出现在刘李杰家的稻田里。如此奇怪的循环,让来寿村的人,心里打起了突突。
这到底是是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为什么放水就出现, *** 就消失?
为什么只出现在刘李杰家的稻田里?
三眼怪的真身
为了搞清楚三眼怪到底是何方神圣,刘李杰给当地媒体打了 *** 。在 *** 里详细描述了整个奇怪的过程,记者听完十分感兴趣,迅速赶到来寿村。
记者到来的之一站,就是刘李杰家里的稻田。可当时是刚刚抽完水,稻田里一只三眼怪也没有。
幸好刘李杰早有准备,用杯子养了一条在家里。
记者拿起杯子详细观察,发现跟刘李杰描述得一模一样。不过这个三眼怪,也触及到了记者的知识盲区,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
随后记者去走访村民们,有的说是小龙虾,有的说是娃娃鱼,各有各的道理。
“还是找专业的人鉴定吧。”记者对乡亲们说着,话音刚落,旁边有个声音传了过来:“这个三眼怪应该是鲎,就算不是,起码也有亲戚关系。”
鲎,是一种在海里生活的虫子,形似马蹄,也是细长的尾巴。它在地球上活了很久,经常出没在北美洲和咱们两广福建沿海一地。
单从外形来看,鲎确实跟三眼怪有些相似。为了确定三眼怪的身份,记者找到了四川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赵馆长。
赵馆长听完,对这个三眼怪也十分好奇,就跟着记者来到了来寿村。仔细看了三眼怪物之后,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他迫切地想要回去印证自己的想法。
不过在此之前,他先指出了鲎跟三眼怪的不同。首先是生存环境,鲎是海水生物,而三眼怪是淡水。其次是个头,鲎更大能长大60厘米,三眼怪七八公分就顶天了。鲎的腹部只有五六对脚,三眼怪有十几对。
种种不同之处,说明两者之间没什么直接关系。这让在场的人都蒙了,又开始好奇三眼怪是啥了。赵馆长倒是胸有成竹,让记者跟他去都江堰市的昆虫博物馆。
到了博物馆,赵馆长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是块昆虫化石。
“好好看一下。”赵馆长指着化石对记者说。
记者蹲 *** 子,让镜头拉近,仔细看了起来。只见化石上那个虫子图案无比眼熟,几乎跟三眼怪一模一样。
“这,就是三眼怪吧?”记者有些不自信的问。
赵馆长笑着说道:“在村子里看到三眼怪的时候,我就想起来这块化石。这个化石是在 *** 发现的,根据地质专家的考证,是距今1.65亿年前,地球上的石头。”
“这个东西叫鲎虫,跟鲎一样,是比恐龙的存在还要古老的物种,所以又叫三眼恐龙虾。跟很多村子水坑里那些鲎虫,属于一种类型的上古昆虫。”
赵馆长详细地介绍了来龙去脉,又用专业仪器检测后,确立了三眼怪的身份。
那么问题来了,据村民所说,这个三眼怪在2008年之前都没有见过,它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2008年、 *** *** 、地壳翻动,难道跟这个有关系?
来源之谜
地质领域的问题,就不是赵馆长的专业了。为了印证这个猜想,记者又去找了地质专家万教授,跟他详细描述了这个事情。
“走,我带你去个地方就知道了。”带着 *** 的万教授说。
随后,万教授带着记者去往来寿村西北方向的白鹿镇,是当年 *** 比较严重的地方。白鹿镇上有个学校作为遗迹,一直没有修缮,至今还保持着 *** 后的样子。
只见两栋楼之间,原先平整的地面经过 *** 挤压后,有一半形成了台阶似的模样。也就是说那些平缓地带, *** 的 *** 力可以把地面抬升,但不足以形成翻动。
而来寿村正是属于平缓地带,不足以形成地壳翻动的现象。记者再次找到刘李杰问:“2008年 *** 的时候,您的稻田发生了什么变化嘛?”
“没变化。”刘李杰笃定的说。
这下,三眼怪跟08年 *** 有关系的猜想就排除了。目前为止,只是确定了它的身份和习 *** ,关于怎么突然出现的问题,依然没有 *** 。
鉴于三眼怪只在刘李杰的稻田里出现,记者觉得可能跟他家田里的水质有关。于是就采集了水样,送到成都理工大学检测。
结果很让人失望,刘李杰家稻田里的水十分普通,跟别人家的水没两样。
事情再次陷入了僵局,难道这个三眼怪真的是上古时代穿越过来的?
万教授思索了一下,说道:“这个鲎虫对生存的水质要求很高,而且这么多年,只出现在刘李杰家的稻田里, *** 可能跟这个有关系。”
专家们像是破案一样,又找到了一条线索。经过一段时间调查,发现刘李杰稻田里注入的水,来自于来寿村旁边的一条沟渠。这条沟渠,是所有村民灌溉稻田的水源,渠的源头,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水。
对灌溉路线深入了解后,专家们有了一个重要发现。
那就是在注水的时候,更先到达的稻田就是刘李杰家的。简单来说,就是三眼怪生长的稻田,每次都是之一个注水的。
三眼怪,是不是从山上的源头过来的?
有了猜测,就要验证。专家和记者跟着水源往深山里进发,可一路上没有发现三眼怪的任何踪迹。累得精疲力尽的记者,着实有些沮丧了。
跟 *** 没关系,跟水质没关系,跟水源也没关系,凭空出现又不符合科学逻辑。
桃花水母,打开思路
三眼怪,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出现,这种情况让记者联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那是发生在江西庐山西海的一次生物奇观,当地渔民在打渔的时候,在水面上发现了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不明生物。
不明生物呈白絮状,像水草一样在湖面上蔓延,没多久就是白花花一片。渔民们打捞上来一些摸了摸,确定是活物不是植物。
“没见过这么小的鱼啊,是不是污染的原因?”渔民们皱起了眉头,随即打 *** 给相关部门汇报情况。得知情况的环保部门也非常重视,派了科考队前来调查。收集了一些样本,送到南昌大学去检验。
结果发现,这是非常罕见的桃花水母。
水母一般生活在海里,桃花水母是唯一一个能在淡水里生存的水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濒危物种,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和观察价值,珍贵程度不亚于大熊猫。
专家对当时的记者笑呵呵的说:“这个桃花水母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就是你们看到的成 *** ,在水里跳舞似的游动。还有一种叫水螅体,属于幼卵的状态,小到放在手上肉眼都看不见。当外部环境不利于水螅体成长的时候,它就会以水螅体的方式存在。”
“这说明西海的水质不仅没有被污染,反而是变好了。所以桃花水母才会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爆发式增长。”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很多动植物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化。就像变色龙一样,为了保护自己,才最终进化成可以根据周围的颜色变色的皮肤特 *** 。
既然如此,三眼怪是不是也会有两种形态存在,有水的时候变身,没水的时候睡觉?
*** 大白
想到就干,记者再次找到专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专家对这个推测非常认同,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刘李家的稻田里,一定会有三眼怪的虫卵。
专家带上专业工具,又和记者一起来到稻田里,动手取了很多土壤样本。经过反复的淘洗、化验,终于在进水口的泥土里,发现了三眼怪的虫卵。
黑色的颗粒形态,跟泥土掺和在一块,肉眼几乎无法辨别。经过经验确认,三眼怪的虫卵,确实跟桃花水母的水螅体一样,具备相同的功能。
在外部环境不适合成活的时候,就以虫卵的形式长期存在。
有了确切的信息,专家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得知三眼怪的虫卵,以水螅体的状态可以保存生命的时间,能达到25年。
这就怪不得能见证恐龙的灭亡,度过上亿年的岁月活到现在了。
“我还有一个问题。”见大家笑得开心,刘李杰挠挠头打断后说道:“那这东西为什么只在我家的田里有,乡亲们的都没有?”
他说完,众人又一起看向专家。这也是大家都很疑惑的问题,难道刘家的稻田有什么猫腻不成?大家平时用的一样的水,也没见他家的稻子产量变高。
专家笑了笑说道:“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之前找水源的时候,就发现你家的稻田,是整个村子地势更低的。鲎虫的虫卵来的时候,到了你家就没办法往下面走了。”
“而且,雌 *** 鲎虫本来就有固定地点产卵的习惯,就把你家的地当成了固定产房。”
在一群人的大笑中,所谓“三眼怪”的前世今生,算是彻底清楚了。在确认了它不会给人和庄稼造成危害,反而证明当地水质不错后,村民们也就接受了这个新客人的存在。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一个亿年之前的生物,繁衍了如此之长的时光,跟我们这些现代人见面,颇有一种穿越时空对话的感觉。
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多生物都灭绝了。许多文献资料里记载的生物,再也找不到踪迹。
“三眼怪”的故事,让人联想到了前段时间,在 *** 平台上很火的一个作品。是在长江水面上尽情撒欢的江豚,渔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它了。
“长江真正的主人回来了。”网友们纷纷感慨,为环境的改善振奋不已。
长江禁渔可以改变水质,让江豚重新归来。西海清澈,能让桃花水母盛开。四川山泉,可以诞生新的鲎虫。这些现象都说明,只要我们用心去保护环境,在未来,那些消失或者潜藏的生物,就有可能出现在眼前。
地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与万物共处,才是自然之道。
海南渔民捕获2只“海怪”:血液是蓝色的,1升能卖到10万据媒体报道,2021年12月16日儋州海警局昌江工作人员在码头例行走访摸排时,接到渔民反应,有人在附近海洋捕获到两只外壳似蟹的“怪物”。等工作人员根据线索登上可疑渔船后才得知,这所谓的怪物原来是海洋节肢动物——中华鲎,2021年2月中华鲎由三有保护动物升级为了二级保护动物。随即工作人员和渔民将其放生。
别小看鲎,特别是它的蓝色血液,在国际市场1升鲎血价值10万元。2020年厦门王某因现场交易116只鲎时当场 *** ,单是生态修复金就判罚了16.5万元。我国对鲎的保护日益增强!
鲎血究竟有多重要?鲎血的成品为鲎试剂,可检测 *** 物的理化 *** 质,具有反应快速、精确度高的特点。2020年7月瑞士的龙沙公司研发出一种可用于 *** 临床试验的 *** *** ,该公司试图把 *** 打入新冠肆虐的美国市场,但被驳回。
美国 *** 门给出的理由是新研发的 *** 尚未经过鲎试剂检测,其安全 *** 存疑。龙沙公司以重组因子C(rFC)在2013年被欧洲卫生组织批准为鲎试剂的替代品为由提出 *** ,美国依然将其排除在外!
再说我国。我国 *** 门、医 *** 厂家大规模转投鲎试剂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自此对鲎需求量持续增加,如今每年鲎试剂更是达到1000万支,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从10万对鲎体内“抽血”。
在鲎试剂使用之前,我国一直采用始于1 *** 3年的老式兔法,检测 *** 物安全 *** 。将待测试的 *** 物注射到兔子身上,观察兔子身上是否有出汗、发热等症状,以此判断 *** 物安全与否。这种 *** 费时费力,准确率还低。
鲎试剂则不同,哪怕待测物中的 *** 、细菌仅为0.0001微克/毫升照样能被检测到,是普通试剂的10-20倍,而且反应快、 *** 作便捷,为此1977美国食品和 *** 物管理局正式批准鲎试剂可应用于 *** 物、卫生、科学实验领域,直到现在。这也是美国拿鲎试剂对瑞士发难的原因。
由于鲎试剂在 *** 物 *** 检测中的绝对优势,很快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那么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奇生物呢?
鲎是一种海生节肢动物,身体由头 *** 、腹部和剑尾三部分组成;外形像蟹有个硬质甲壳,身体呈暗褐色或青褐色。鲎的祖先最终追溯到古生代的泥盆纪,距今有4亿多年、比恐龙始祖还早。奇怪的是,考古发现的众多鲎化石与现代鲎的外貌特征几乎没有差异,所以鲎又被生物学家称为“活化石”。
蓝色血液是鲎的特殊之处,世界上另一个常见的蓝色血液生物是章鱼。原来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在输送氧气的过程中被氧化成了蓝色。1
956年是鲎的蓝色血液成名之年,美国医 *** 研究人员Fred Bang在鲎体内血液循环时,抱着尝试的想法向鲎体内注 *** 革兰氏阴 *** 菌,等再次观察时鲎的蓝色血液竟成了胶状,鲎也失去了活 *** 。
研究发现,鲎的蓝色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酶,平时处于休眠状态、遇到兰氏阴 *** 菌中的内 *** 而被激活,促使蓝色血液由溶胶态变成了凝胶态。经过对蓝色血液中的血细胞、血清分离、过滤等一系列复杂 *** 作,最终获得了鲎试剂!
鲎试剂诞生后的直接后果是对鲎的需求量暴增。美国新泽西特拉华湾是鲎的重要产区,起初制 *** 公司每年在这里捕捉50多万只鲎,1994年约150万只鲎跑到这里产卵、孵化幼崽, 2019年仅仅剩下33万对,短短几年锐减了4倍,如今更是跌到十几万对。
鲎在我国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北部湾沿岸是我国鲎最主要的分布区之一,从广西的北仑河口到广东的雷州半岛再到海南的西海岸,连绵不绝。80年代时每年繁殖季节大量鲎爬到北海沿岸滩涂产卵,密密麻麻的一片。
2010年后北部湾鲎数量已不及巅峰时期的10%,处境堪忧。造成鲎数量减少的原因也不复杂,一方面是海上及周边沿岸环境恶化,产卵地遭到 *** ,鲎生存受到影响。自然状态下,幼崽从出生需蜕皮16次9-12年才达到 *** 成熟,平均1万个幼卵只有不超过10个能活到成年。
二是用于生产鲎试剂;三是被人食用,东南沿海部分地区自古有吃鲎的传统,90年代30元能买到一只2-3斤的鲎菜肴。最近几年因吃鲎被 *** , *** 里鲎的 *** 暴涨到了300-500元/只,甚至更高。
网友疑惑,为何像取 *** 一样“适可而止”呢?事实上,制 *** 公司也是这样 *** 作的。鲎具有较强的造血机能,每次只抽取全身血量的20%-30%,几天后鲎会“满血 *** ”!但仍有一部分在48小时内死亡,一部分在采集过程中死去,占总量的10%左右。
2000年后研究人员发现抽血后的鲎死亡率达到了30%,更关键的是,抽血后的鲎繁殖效率大幅降低,要么 *** 热情萎靡不振,要么 *** 后却无法产卵,采血已影响到了鲎的体质及生理!
庆幸的是,我国对鲎的保护力度正在逐步增强。2006年广西发布了《关于加强东方鲎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提出“侧重保护、严格 *** 利用”的原则。2018年我国成功突破了人工繁育鲎的世界难题,当年产下了万只幼苗。2020年IUCN鲎专家组启动了“亚太区鲎观测站 *** 计划”,2021年我国海南儋州列入了17个鲎观测站点之一。
#海南一渔民出海捞回2只“海怪”!#海南渔民发现两只海怪
原创:老高
最珍贵的蓝色血液!每年60万只鲎被“强制献血”,1升能卖10万提到血液的颜色,我们都知道是红色的,不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地球上,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它们的血液颜色但是红色的,比方说一种诞生于奥陶纪的古老生物——鲎,它们的血液颜色,就是蓝色的。
而且因为鲎的这种蓝色血液极其珍贵,而且具有非常高的 *** 用价值,这也导致鲎被发现后,就一直被人类“疯狂吸血”,这种古老的物种也因为人类,在躲过了多次的大灭绝之后,最终被人类“抽血”成了濒危物种。
那么,什么是“鲎”?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
鲎,是一种诞生于奥陶纪的神奇生物,在地球上,至少有着4亿多年的历史,而且它们的模样,一直到今天,和4亿年前都不曾发生过什么变化,它们一直都保持着最原始的形态,这也让鲎看起来,就好像是“穿越”来到现代的生物一般。
从时间上来看,和鲎同期的物种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三叶虫”了,不过我们都知道,三叶虫早已经成为了历史,而鲎,却在地球上经历了多次的大灭绝,并且一直存活于海洋之中,成为了地球上最特别的“活化石”。
至于为何鲎可以在地球上存活这么久,研究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身上长有坚硬的甲壳,这对于鲎来说,就好像是身上随时都穿着一副“盔甲”一般,对它们有着极大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鲎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产卵都在200粒以上。
此外,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鲎是没有什么天敌的,而且鲎本身还具有毒 *** ,是一种不可以被人食用的生物,自然,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鲎也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生存优势,让它们在地球上存活了4亿多年。
不过,如今鲎却成为了濒危物种,4亿多年的自然生存,都抵不过人类发现它们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光。
在医学上,鲎的珍贵蓝色血液价值极大,它们比黄金还要珍贵,1升鲎的蓝色血液,至少能卖到10万元以上,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也让每年至少60万只的鲎,在全球被“强制献血”,其中我国每年对于鲎的需求,就多达20万只。
自然,即使它们繁殖能力再强,也是抵不过人类对它们这么“霍霍”的,所以,活了4亿多年的鲎,很可能在人类的原因下,就会从地球上灭绝了。
那么,鲎的蓝色血液,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地球上生物种类数也数不清,为何只有鲎成为了人类的“血库”,自从发现之后,就开始被人类“疯狂抽血”?它们的医用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是因为在地球现有的生物之中,只有鲎的血液中,发现了极其珍贵的“阿米巴样细胞”,这也让鲎的蓝色血液,可以对细菌起到免疫的作用,所以,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为了检测医学研发的过程中, *** 剂、 *** 等是否受到污染,那么,就需要用鲎的血液去进行无菌测试,这也是为何每年都有大量鲎要被抽血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中发现,鲎的蓝色血液对于癌症,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用鲎的血来研究癌症新 *** ,所以,从上个世纪60年 *** 始,事实上鲎就开始变得“供不应求”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少。
那么,一旦鲎灭绝了该怎么办呢?
如今,鲎已经成为了濒危物种,显然,它们是无法为人类长期提供蓝色血液的,很多科研人员也是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一方面开始寻找可以代替鲎的其它生物,或者是研发其它的制剂,可以取代鲎的蓝色血液。
另一方面,就是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开始进行人工的鲎养殖,希望以后都是通过人工养殖的鲎来进行血液提取,而不是继续大规模捕获野生的鲎来抽血。
拿我国来说,从2004年开始,我国就开始人工鲎的养殖了,目前整体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野生鲎在我国,也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为了防止它们灭绝,展开了相关的保护工作。
不过,人工养殖鲎也有一个难点,就是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在养殖的过程中,是需要完全模拟海洋生态环境的,因此,养殖的成本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也不是很容易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鲎养殖。
所以,长久来看,还是尽早找到可以代替鲎蓝色血液的化学制剂,才是最理想的,对此,你怎么看?
4万只中国鲎回归大海南方日报讯 (记者/林露 通讯员/孙诚志 钱佳慧)8月12日下午,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中国鲎自然保护区迎来一场增殖放流活动。4万只中国鲎由此地回到大海。
鲎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蓝色血液的生物,在地球上存活近5亿年,至今仍保留原始样貌,又被称为“蓝血活化石”。其中,中国鲎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00年,遂溪中国鲎自然保护区获批成立,这一带海滩干净整洁、水质清澈。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科普基地湛江依托单位负责人梁爱洲介绍:“保护区海域非常适合中国鲎的生长,这边有一种俗名叫包虫的生物,是鲎的天然饵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北部湾等地设有观测点,发现这一带的鲎存量更大。”
今年以来,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企业和技术推广机构开展多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品种包括海龟、中国鲎、珠母贝、东风螺、黄鳍鲷、黑鲷、真鲷、对虾等,进一步涵养渔业资源,增加海洋生物多样 *** 。
中华鲎实现人工繁育!“海洋活化石”为何如今濒临灭绝?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 据 *** 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最近在位于福建罗源中华鲎人工繁育试验项目基地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鲎实现了人工繁育。
鲎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生物,有“海洋活化石”之称,它蓝色的血液更是重要的试剂制品的来源。近年来,因为环境变化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中华鲎急剧减少,在201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出于保护和利用中华鲎资源的目的,2020年,福建淡水水产研究所对23对中华鲎进行了人工繁育。经过两年多研究和实验,项目已初步实现中华鲎在人工环境中的自然产卵和高质量孵化。
中华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古老生物?生存数亿年,为何如今濒临灭绝?中华鲎的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需要注意什么?
不折不扣的“海洋活化石”
中华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属于肢口纲螯肢亚门动物,被称为“海洋活化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翁朝红介绍,全世界的鲎只有4种,一种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其余三种均分布在 *** 。我国只有两种,其中,中华鲎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圆尾鲎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以南的海域。
中华鲎一生需要三种生活环境。在夏季,母鲎会背着公鲎来到 *** 区的海滩产卵,这些鲎成对出现,被称为“夫妻鲎”。卵孵化后,中华鲎幼体则到潮间带的泥沙里蜕皮成长,一生需要蜕皮16~17次,生长发育过程相当漫长。长大以后,中华鲎才会到浅海中生活。
鲎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期间经历了几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顽强生存了下来。一方面,鲎又称“钢盔鱼”,骨骼坚硬,其形态特点对自身起保护作用,即使是卵,也有一层厚厚的卵壳。另一方面,鲎的生长活动缓慢,需要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蜕皮生长,是相对长寿的物种。其次,鲎大部分时间隐遁到泥沙里,只有在退潮时幼鲎才会出来觅食,很少受到天敌的威胁。
生存数亿年的它为何如今濒临灭绝?
这样一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生物,如今在我国种群数量却急剧减少,翁朝红介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栖息地 *** 严重。中华鲎对栖息地环境有一定要求,必须要在含沙的 *** 区海滩里产卵,也必须在泥 *** 例适当的潮间带生活,这样的环境一般分布在沿岸的内湾里,但如今几乎被填海、围海等人类活动 *** 殆尽。
其次,中华鲎的过度捕捞现象严重。一方面,沿海都有吃中华鲎的历史,将其作为一种海鲜。虽然中华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隐蔽 *** 捕捞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中华鲎蓝色血液中的一种特殊细胞遇到细菌内 *** 会发生凝集反应,且反应尤为强烈。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将鲎的血细胞制成鲎试剂,这是国际范围内标准的内 *** 检测试剂,“鲎试剂”的出现与使用也是鲎被大量地捕捞的原因之一。
增殖放流 别想的太简单
要保护这样一个濒危物种,既要保护好栖息地,也要进行人工的增殖放流。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志介绍,中华鲎的人工繁育对环境的要求极高,水质、水温、饵料三者缺一不可,罗源能成为新的繁育基地,不仅是因为近年来养殖退养,沙场多、水质好,更为关键的两点在于:罗源本地养殖的贝类和沙蚕能够为中华鲎的养殖提供持续的饵料来源,且水温能够控制在28~30℃,制造恒温环境。
人工繁育的更大目的就是要将其放归大自然。翁朝红介绍,放流也需要遵守科学规律:一是放流动物要合适。比如圆尾鲎生活在南部海区,因此在福建只能放归中华鲎而不能放归圆尾鲎;二是发育阶段要合适。比如,要放哪一个阶段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是否能够放流?三是放流地点要合适。比如,幼体阶段的中华鲎生活在潮间带,因此不能放生到大海中;四是放流时间要合适。比如,冬季温度低于18℃时,中华鲎会进入冬眠状态,只能等到春夏水温升高时才能放流。放也不能选在涨潮时,而应该在退潮前后两小时进行。
目前,罗源实现中华鲎人工繁育孵化率可达60%。陈志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优化人工繁育,开展中华鲎种质资源恢复技术的研究,做好中华鲎栖息地的调查工作,并联合 *** 、科研院所等开展公益宣传,提高大众保护中华鲎的意识。
监制:梁悦
记者:富赜 杨扬
编辑:罗江 彭毓姬
5000只中国鲎“宝宝”回归自然 厦门市昨在集美大桥附近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来源:台海网
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放流中国鲎幼苗。(记者 王火炎摄)
台海网6月9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昨日是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四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昨日下午,我市在集美大桥附近海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5000只中国鲎“宝宝”回归自然。
中国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生物活化石”之称。中国鲎幼体主要生活在潮间带的泥沙滩,在厦门,仅能在集美大桥附近海域和鳄鱼屿看到中国鲎。
昨日的放流选在集美大桥附近海域。放流的中国鲎幼苗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和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合作繁育,头胸甲宽仅有五至六毫米,比 *** 的指甲还小,“别看它很小,但已经长了一年,中国鲎长势很慢,放流的幼苗属于一龄苗,是今年孵化出来的,相当于‘一岁宝宝’。”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翁朝红说。
此次放流活动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主办,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承办,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华侨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厦门市中级人民 *** 生态庭、厦门鲎试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记者 吴晓菁)
什么是“鲎血”?1升叫价10万,中国急缺,瑞士 *** 企也被卡脖子从2020年开始,一种名为“鲎”的生物受到了高度关注,因为其体内的蓝色血液是检测新冠 *** 的关键,由此研发出的“鲎试剂”为抗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鲎试剂起到了“安全诊断”的作用。为确保 *** 的安全 *** ,平均每50亿剂 *** 至少要进行60万次安全测试,鲎的血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指示剂。
最近两年,全球 *** 的需求量不断升高,鲎血的 *** 也跟着一路飙升。据调查,鲎血的国际市场价已达到每加仑60000美元,换算下来就是一升血液约合10万元!
生产 *** 为何一定要用到鲎的血液?鲎试剂不能被其他试剂所替代?
鲎是一种濒危的海洋节肢动物,在地球上存活了4.5亿年,被誉为海洋“活化石”。从鲎体内抽取的蓝色血液非常宝贵,对制 *** 企业来说已成为“卡脖子”瓶颈。
在上世纪60年代,鲎的血液开始受到科学家重视。1968年,美国动物学家F.Bang成功从鲎血中分离出了变形细胞,将细胞的溶解物冷冻后制成了之一支鲎试剂(Limulus Test)。鲎试剂具有无与伦 *** 天然优势:方便好用、快速灵敏、特异 *** 强,很快就受到了欧美制 *** 公司的追捧,目前已发展为一项热门产业。
鲎血的价值比人们预料中大得多。在检验新冠 *** 的安全 *** 时,鲎试剂是首选的检测试剂,其超高的灵敏 *** 让医学专家为之惊叹。据测试,鲎试剂的灵敏度高达0.0001微克/毫升,只需极少的含量就能验出内 *** ,比传统 *** 的灵敏度提升了10倍!
鲎试剂也有缺点,就是 *** 太高,资源稀缺,“卡脖子”问题严重。为此,欧美的制 *** 公司想方设法寻找替代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在鲎试剂之前,确实有一种成本更低的检测方式:家兔检测。
1 *** 3年,医学家Seibert首次利用家兔检测细菌的内 *** ,灵敏度为0.001微克/毫升。但家兔检测有很大的局限 *** ,比如 *** 作繁琐,灵敏度低,费时费力等等。更要命的是,家兔检测的重复 *** 很差(用不同家兔对同一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上有很大出入),而鲎试剂就完全不存在这一“致命缺点”。
从检测 *** 能来看,鲎试剂明显优于家兔的 *** 检测,这也是它至今未被取代的原因。如今,鲎试剂已被认定为内 *** 检测的国际标准,几乎所有 *** 的生产都要由它来“安检把关”。
鲎血液的稀有 *** 和不可替代 *** ,正在给“活化石”带来危机。
目前,国际上有能力生产鲎试剂的巨头主要有3家,其中就包括来自瑞士的龙沙公司。从2020年7月开始,龙沙公司开始生产用于 *** 临床试验的新冠 *** ,背后的目标则是销售给美国的医 *** 企业和卫生机构。
但鲎血的采集非常复杂,而且成本高,供应量少,因此量产的难度很大。
为保证 *** 的安全 *** ,龙沙公司人工合成了rFC(重组Factor C)试剂,成本比鲎试剂更低,更容易实现量产。2003年,欧洲的医 *** 市场上就已经能见到rFC的身影;2016年,欧洲 *** 典正式认可了rFC并将其列为细菌内 *** 的一项检测手段。
和鲎试剂相比,rFC属于新型检测手段,影响力更低,目前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尤其是美国。2020年6月1日,美国 *** 典拒绝承认rFC的效用,称其安全 *** 还未得到证实。这也就意味着:龙沙公司要想在美国销售 *** ,最终还是绕不开 *** 鲎,而且还必须加大捕获量、采血量才能维持订单量。
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全球新冠 *** 接种总量已达到43.6亿剂, *** 需求仍将长期处于高位。专家学者对此表示了担忧:鲎血是生产新冠 *** 的关键, *** 需求的增加可能导致野生鲎的资源遭到 *** 。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为满足我国的市场需求,每年生产的鲎试剂至少要达到1000万支,这需要10万只中华鲎来提供血液。在美国,只有得到授权的渔民才有资格抓鲎,每年的 *** 量高达57.5万只,其中约有5万只在“献血”时死去。
鲎血的采集 *** “简单又粗暴”:先用 *** 剪碎鲎的几丁质外壳,接着将消毒的玻璃管直接 *** 鲎的心脏包膜中,让血液流入装有抗凝剂的贮存瓶中。采完血后的鲎会被带到距离捕捞点100km以外的海域放生,以防止短期内同一只鲎被再次捕获、抽血。
为保证鲎的安全,每只活鲎的采血量不超过100ml,但实际的死亡率依然达到了3%~5%, *** 作不当时甚至高达10%~30%!
鲎资源正在衰退,中华鲎也不例外。
调查显示,鲎的资源量呈现出严重的衰退趋势。全球拥有鲎资源的国家并不多,中国、美国是鲎的主要分布区, *** 物种分别为中华鲎、美洲鲎。
先看美国。美国的特拉华湾是美洲鲎的重要产卵场,1990年时前往产卵的亲鲎还多达124万只,2002年时就减少到了33.4万只。从此,当地的鲎资源便一蹶不振,直到现在也不见恢复,2019年的统计数量为33.5万只,升幅微乎其微。
我国的中华鲎资源也不容乐观。广西北部湾是中华鲎的理想栖息地,当地很多渔民都曾见证过成千上万只中华鲎上岸产卵的壮观景象。文献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北部湾中华鲎的数量高达120万只;到了2010年再统计时,总量骤减到了60万只——20年之内,野生鲎数量减少了一半!
如何保护中华鲎?
为满足鲎试剂的生产需求,中华鲎的种群保护已迫在眉睫。为保护中华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采血规范,降低死伤率。
在我国,鲎试剂的抽血 *** 作还未实现规范化,缺少标准规范和生产监督。种质的来源、抽血的程序、动物福利以及海上回放等环节急需加强监管,提高采血的成活率,减少损失。
二是加大增殖放流,促进资源恢复。
2018年,我国南海所攻克了中华鲎的人工繁育技术,生产出了8万只体长0.8~1.2cm的鲎苗,为后续的放流奠定了基础。在北部湾等理想海域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目前最理想、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是加强宣传科普,提高渔民、消费者的保护意识。
中华鲎在广西、海南等地是特色海产品,当地流传有捕鲎、吃鲎的传统。2021年2月5日,中华鲎已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应加大继续宣传科普,提高渔民和沿海居民的保护意识,形成自觉守鲎、护鲎的良好氛围。
厦门市 *** *** :建议推动建立“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厦门
澎湃新闻( *** the *** *** )获悉,今年厦门“ *** ”期间,厦门市 *** *** 、市中级人民 *** 研究室副主任黄鸣鹤提交的《关于推动建立“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的相关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尽快启动“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持续推动厦门、金门两地共同保护厦金海域。
《建议》称,鲎(音同“后”)是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距今已近5亿年,祖先在五亿年前的奥陶纪就出现了,它今天仍然存在,模样和几亿年前无甚区别,被称为生物界真正的“活化石”。
“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种鲎,但是目前只剩下 4 种。世界仅存3属4种,中华鲎是其中之一,且全部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在中国 *** ,只有广东、广西、海南等极少数地方还有中华鲎的栖息地。根据广西生物多样 *** 研究和保护协会近几年调研中发现,中华鲎的野外种群数量在过去的20多年间,已经下降了90%以上。”《建议》称。
上述《建议》还指出,鲎也是世界上唯一蓝血的海洋生物,鲎的血液可以提取后 *** 鲎试剂,能准确、快速测试 *** 物样品中是否存有细菌 ***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FDA首先要求所有注射或者通过手术植入 *** 的 *** 品和器械需要通过鲎试剂的检测,鲎试剂后来也被中国及欧美各国的 *** 典定为法定的内 *** 检查法。
2020年,新冠 *** 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开始 *** 研发竞赛,鲎试剂能迅速发现被污染的 *** ,这使得在各国的新冠研发竞赛中鲎血成为一种重要储备。
“由于鲎无法人工养殖,且从孵化时的拇指盖大小到成年,需要15年,成长过程中,雌鲎要蜕壳18次,雄 *** 19次,鲎成年之前特别是幼体时,栖息在海间潮间带捕食潮间带的蠕虫、软体动物等作为食物,所以在海洋生态 *** 上,鲎的生存一直被作为海岸潮间带的生态健康指标。”
《建议》称,目前在 *** *** ,仅剩厦金海域、澎湖、平潭、东山等地,尚有中华鲎的繁衍栖息之所。金门县水产试验所已成功实现了鲎的人工育苗,并多年坚持人工增殖放流。另外,金门县水产试验所还建有小型的中华鲎文化馆,科普展示鲎的物种、生态价值和人工保育活动。
《建议》认为,近年来,由于人为捕食,中华鲎产卵、幼仔繁育地沙质滩涂及成年鲎生活的浅海被 *** ,造成了厦金海域中华鲎数量急剧减少,若不能尽快在厦金海域划定“中华鲎繁育保育区”,难以完成中华鲎的种群生态修复。
针对上述情况,黄鸣鹤提出如下建议;
之一、组织厦门海域中华鲎生存状态进行专项调查,并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邀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海洋三所等海洋生物专家,针对厦门海岸线、海域中华鲎种群的存量及保育环境进行专项调查,并将调研报告向社会公开。
第二、建议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举办一次关于“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专家论证会,邀请高校、研究机构专家、海洋环保公益组织 *** 、其他相关职能部门 *** 参加,就保育区建立的必要 *** 、可行 *** 及择址建议等工作,进行专家论证,形成 *** 。
第三、尽快启动“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会同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启动“厦金海域中华鲎繁育保育区”建设规划。
第四、持续推动厦门、金门两地共同保护厦金海域。由厦门市台港澳事务办负责,在 *** 缓解后,继续完成由于 *** 而未能实现的“加强厦门、金门两地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相关学术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厦金海域中华鲎科研基础数据库,实现厦金海域中华鲎科研数据共享,为厦金海域中华鲎保护合作提供基础数据、理论依据及科学建议。待 *** 结束后,支持科研部门组团赴金门考察交流,加强在中华鲎育苗及保护等技术的沟通和互动”等工作项目。
责任编辑:蒋晨锐
唯一拥有蓝色血液的生物!活了4亿年,救得了数万人却救不了自己世界上有一种最独特的生物,它的血可谓是“价值连城”。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血液不是红色的,而是蓝色的。这便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鲎了。是一种质量体积并不大的生物,从外表上看起来和甲鱼很相似!
自从1956年以来,人类开始捕捉鲎并将鲎带到实验室中,发现鲎的血液的颜色竟然可以杀除海洋中的多种细菌之后。科学家就发现鲎的血液似乎对细菌异常的敏感。紧接着科学家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将鲎的血液 *** 成试剂,用来检测细菌 *** 等等。
但因为养殖鲎是很大的成本,因此科学家们更倾向于直接从海洋中捕捉鲎,这让鲎虽然生存于地球上已经4亿多年的时间了,还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但最终鲎依旧没有强大到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鲎能活到如今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鲎肯定没有想到没有灭绝在大自然界内的生态气候变迁中,竟然,即将灭亡在人类的手中。由于鲎的血液每毫升都价值10万块钱人民币以上,因此每年海洋中数10万只的后都会 *** 到实验室中放血。
尽管放了一部分血之后,科学家还会将这些鲎继续放回到海洋中,但是这些鲎因为被采集了血液。身体会异常的虚弱,等回到海洋之后,又很容易被其他生物捕捉当成猎物。鲎如今已经成为了海洋濒危物种之一。
又因为一只成年的鲎,虽然每年都会排卵9万只以上,但成功存活长大的鲎不足1万只。1万只的鲎还很可能沦为其他海洋生物的盘中餐,这就更加促使得鲎最终有一天会消失灭绝在地球上了。
现如今人类对于鲎的试剂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很多大型的制 *** 公司都在不间断的 *** 海洋中的鲎。也让很多人从中谋取商机,私自捕杀鲎。这让后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的时间,和曾经相比,就已经锐减到不足10%的数量。
任是鲎自己肯定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这样的,所谓成也蓝色血液,败也蓝色血液!它让鲎从海洋极端的生存环境中存活了下来,也救了无数人,但最终却救不了自己,不知道大家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流着蓝色血液的鲎,是如何活过4亿多年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近日公布,发现了4.3亿年前板足鲎一新属种“秀山恐鲎”。而板足鲎的“亲属”——鲎(hòu),同是起源于恐龙尚未崛起的4亿多年前。不同的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生物和板足鲎一样早已灭绝,但鲎却一直存活到了今天。
志愿者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发现的中国鲎幼鲎。新华社记者陈露缘 摄
金秋十月,在广西北部湾沿海滩涂上,如果仔细寻觅,也许你能和一只“远古生物”的幼崽相遇。它们有着坚硬的外壳,身体分为头部、腹部和一根长长的“剑尾”。这些鲎的幼崽从哪来?原来,每年的4月至9月是鲎的繁殖季节,成年的鲎会到滩涂上产卵再返回海中。
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 *** 养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关杰耀是一名来自 *** 的学者,今年是他研究鲎的第10年。他介绍,鲎之所以能够存活几亿年,主要是因为它们有坚硬的甲壳质外壳包裹,常年生活在河口和近岸海域,对水质要求不太高。据目前的发现,它们的天敌仅有鳄鱼、猴子和海龟。而更重要的是“鲎拥有一套独特、有效的防御和凝血免疫 *** ”。鲎是地球上罕见的流着蓝色血液的动物,它们的蓝色血液对细菌非常敏感,可以抵御细菌入侵。
在广西北部湾沿海滩涂上栖息的鲎。( *** 截图)新华社发
目前,世界上仅存4种鲎,即分布在北美洲东岸至墨西哥湾的美洲鲎和 *** 地区的中国鲎、南方鲎和圆尾蝎鲎。由于栖息地 *** 与缩小、不可持续的采捕等原因,近年来中国鲎数量急剧下降。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国鲎在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调整为“濒危”。
广西北部湾海域及其沿岸滩涂是中国鲎最集中、最主要的栖息地与繁育地。为更好保护鲎资源,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中国鲎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 *** 发布了《关于加强东方鲎资源保护管理的通知》,按照“侧重保护、严格 *** 利用”的原则,对广西范围内的中国鲎资源加强管理。今年2月,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鲎被列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为了挽救鲎种群,一些机构尝试人工繁育、放流幼鲎。广西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瑞芳长期从事鲎的育苗和养殖工作。“2014年以来,北海地区开始增殖放流幼鲎。现在北海滩涂上看到的幼鲎数量比10年前有所增加。”陈瑞芳说。近年来,广西海洋研究所还为广东、福建、 *** 、 *** 等地提供增殖放流鲎苗。
广西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瑞芳与同事查看用于育苗的中国鲎的情况。新华社记者杨驰 摄
“鲎种群基线数据的缺失是横亘在鲎保护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关杰耀说,成年鲎生活在潮下带的浅海地带,要调查它们的种群数量比较困难。
为了更好地保护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鲎专家组于2020年启动了“亚太区鲎观测站 *** 计划”,根据 *** 地区鲎生境特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鲎资源监测体系,通过“中国方案”推动亚太区三种鲎种群的长期 *** *** 监测。目前,在福建、广东、广西和 *** 等沿海区域已设置25个观测站。
志愿者测量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发现的中国鲎幼鲎的头胸甲宽度。新华社记者 陈露缘 摄
一些环保公益组织也加入到保护鲎的行列中。从2014年起,每年夏季,广西生物多样 *** 研究和保护协会在广西沿海开展幼鲎的基底数据收集、“不吃鲎”倡导、走进校园科普宣传等行动。“当地群众对鲎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的大 *** 、社会人士和保护区一线从业人员加入保护鲎的队伍。
“走过数亿年的鲎是一类古老而坚韧的物种,只要为它们留下合适的栖息地,让它们过上不受干扰的生活,它们的种群恢复就有希望。”关杰耀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