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望丛祠,以及望丛祠到成都东站地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追寻巴蜀文化之源——四川郫都望丛祠游记
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缘,在四川郫县一同学的同学家借宿两宿,其父带我走马观花般参观望丛祠了一下供奉蜀国两位先祖的祠堂——望丛祠,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依稀的印象。
这几日,正好在成都的郫都去参加一个学习培训,距离原来的郫县县城相距不远,曾经模糊的记忆被激活了,于是腾出半天时间,再次踏上了拜谒望丛二帝的寻根之旅。
8月2日上午,在淅淅沥沥的小雨停下来后,向宾馆服务生问询好乘车路线,便搭上开往郫县老县城的706路公交车,一路就来到了望丛西路路口。沿着望丛西路往西南方向步行近2公里,穿过一座小桥,望丛祠的外墙就在眼前。站在桥上看去,外墙上方赫然写着“古望丛祠”四个篆体大字,下方开着两扇圆拱形大门,墙围和门框为褐色,墙壁为白色,上面为金黄色的琉璃瓦顶棚,整个外观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沿着左侧门洞缓缓步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褐色的照墙,墙上是一米见方的三个蓝色楷体大字“望丛祠”,照墙前种植着造型别致的矮树。目光越过照墙,可见供奉望丛二帝的祠堂的金黄色屋顶和飞檐,为高大葱郁的树木所包围,呈现出一派静谧庄重的景象。
绕过照墙,豁然开朗,抬头便看见了十几级台阶上的望丛祠正殿,上面悬挂着三块黑底金字匾额,分别写着“造福海邦”“泽惠西蜀”“至德盛道”的字样,充分体现了后世子民对望丛二帝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的敬慕之情。台阶下方青石板铺成的地上,矗立着一个大大的香炉,两位女子正在虔诚地为二帝上香,寄托望丛祠他们对古蜀国圣贤的哀思。
沿着青石板缓缓走着,仔细欣赏着照墙两侧门楣的匾额和照墙上的楹联。东西两门的门楣上分别写着“天府先驱”和“西蜀伟业”四个大字,凝练地表达了望丛二帝在蜀国开创和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在照墙上,又刻着两幅楹联,分别记述着两位先帝的功绩。“蜀国破天荒,德高追尧舜”,当是颂扬的是望帝杜宇是蜀国的开创者,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他“教民务农”,于是蜀国始由畜牧业转为农业,后人颂扬他“功在田畴”。然而蜀国又常常受到水灾威胁,当时的丞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望帝“遂委以政事”,称为开明丛帝,这样的德行堪比尧舜。还有一副楹联写着“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记述的当是丛帝开明在治水方面所作出的重大开创性的贡献,而李冰的都江堰工程则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罢了。
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正殿,既可见到大殿正中供奉着望丛二帝的坐像。左侧是望帝杜宇,右侧是丛帝开明,二帝仪表堂堂,目光如炬,面色威严。今人为他们披挂红绸,彰显崇敬之情。在二帝坐像的两侧墙上,是一些古代蜀国的地形地貌图和他们丰功伟绩的一些详细介绍。
从正殿的后门走出来,就进入到了望丛祠的园林区,古树森森、小径悠悠,即便炎炎夏日也觉得清爽宜人。旁边的小池塘中,荷叶如伞,莲花朵朵,更有游人的一叶小舟在荷塘中穿梭;池塘中的亭台上,有数个老者身着飘逸的绸衫,或打拳、或起舞,尽享这炎炎夏日中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凉爽和安宁。三三两两的游人,优哉游哉走着,不时举起手中的手机拍照,欲把应接不暇的美景永久记录。
顺着幽静的小径往北行走,不多久就来到望帝的陵寝。陵寝座东朝西,封土堆呈近椭圆形,状若丘山,周长约250米,碑石上书着“古望帝之陵”五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十分的雄伟壮丽,不愧为四川地区现存的更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在望帝陵的西南一点,平行坐落着丛帝的陵寝。相较而言,丛帝陵略小,周长约100米左右,在道光十五年间所植的古柏的掩映下,依然庄严肃穆。
围绕着望帝和丛帝的陵寝,才苍松翠柏间穿行,心境也变得庄重,不由得对两位古代蜀国的明君充满着敬仰之情。作为一名四川人,特别想更多地了解古代的历史,更多地了解巴蜀文化的源起。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信步走入望帝陵后面的蜀都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细细地欣赏古代的文物和介绍,从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了一种洗礼。我深深感觉,就这么一次的参观不足以让我更深层地了解蜀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我期望购买图书或者音像的载体,拿回家细细研读,这样才能无愧于作为一个川人子嗣的身份。我向工作人员问询售卖此类产品的柜台,遗憾的是没有这样的服务。不甘心的我贸然走进了馆长办公室,说明来意,慈祥貌美的女馆长欣然送给我一本博物馆精心编撰的资料《望丛古今》和一张《望丛祠》简介彩页。它给我详细介绍望丛祠的前世今生和望丛二帝的丰功伟绩,让我深受教育。从她的介绍中,我也了解到望丛祠是全国唯一“一祠奉二帝”的祠堂,自豪感油然而生。
告别馆长,从幽静的望丛祠园林中穿行而出,再一次品味其中的一草一木,亭台轩榭,我忘记了外面的炙热的骄阳,完全沉浸在这清凉的世界里。寻一处凉亭,静静地翻阅《望丛古今》,我的心仿佛飘荡回了远古……
七律·望丛祠二首
其一
岷峨跌宕自西来望丛祠,驻邑郫都震业开。
始教农桑耕稻事望丛祠,复丰衣食哺童孩。
惊心啼鸟时时苦望丛祠,染血鹃花夜夜哀。
今际祠前瞻望帝,恩仪华夏耀英台。
其二
腾水天边霓上流,巴民苦济唤孤舟。
志平恶浪岷江鬼,斧断青山玉垒喉。
枉斗房虚妻室怨,得归位正帝王酬。
李冰所向君当记,接力人心岂莫由。
关于郫县望丛祠的历史
望丛祠位于成都市西北郫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千米,距成都市区23千米。
望丛祠是纪念古蜀国两位著名君主望帝和丛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殿宇陵墓之间,水池环绕,碧波荡漾。临水就势建有“听鹃楼”等楼台亭阁。墓地及周围二百多株古柏,郁郁苍苍。望丛祠附近还有子云亭、杨雄墓和杜鹃城遗迹等游览点。
建筑风格
望丛祠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祠庙。原祠是按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规划而建,祠门不是单开单向,没有大门,而是对称地开为东西二门,两门之间,直接照壁,照壁正北三个石刻涂金大字:“望丛祠”。现在新修的大门,一进门即见这三个大字。祠内园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务农、丛帝率民治水之意修建,精心安排楼台亭阁、池榭拱桥,布局小巧别致。特别是池中的水是岷江活水,更为增色。帝陵祠内有望帝陵和丛帝陵对峙,可说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二陵墓高10米、陵围长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树207株。
赛歌会
每年端午节,附近民众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是普通平民,带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场面热烈。
交通
从成都汽车站乘坐郫县方向的班车
2022年望丛祠文化园动工了吗
没有。
望丛祠还富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每年清明前后这里都要举行赛歌会,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并且都是普通平民。
望丛祠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更大的帝王陵冢,在这里可以不光能欣赏到美景和百年古树,还能感受到庄严肃穆的古蜀文化底蕴。
[img]关于望丛祠和望丛祠到成都东站地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列表
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望帝“遂委以政事”,称为开明丛帝,这样的德行堪比尧舜。还有一副楹联写着“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记述的当是丛帝开明在治水方面所作出的重大开创性的贡献,而李冰的都江堰工程则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罢了。 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正殿,既可见到大殿正中供奉着望丛
然机缘,在四川郫县一同学的同学家借宿两宿,其父带我走马观花般参观望丛祠了一下供奉蜀国两位先祖的祠堂——望丛祠,在脑海深处留下了依稀的印象。 这几日,正好在成都的郫都去参加一个学习培训,距离原来的郫县县城相距不远,曾经模糊的记忆被激活了,于是腾出半天时间,再次踏上了拜谒望丛二帝的寻根之旅。 8月
帝陵和丛帝陵对峙,可说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二陵墓高10米、陵围长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树207株。赛歌会每年端午节,附近民众都要聚集在这里举行“赛歌会”,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赛者都
一“一祠奉二帝”的祠堂,自豪感油然而生。 告别馆长,从幽静的望丛祠园林中穿行而出,再一次品味其中的一草一木,亭台轩榭,我忘记了外面的炙热的骄阳,完全沉浸在这清凉的世界里。寻一处凉亭,静静地翻阅
物馆精心编撰的资料《望丛古今》和一张《望丛祠》简介彩页。它给我详细介绍望丛祠的前世今生和望丛二帝的丰功伟绩,让我深受教育。从她的介绍中,我也了解到望丛祠是全国唯一“一祠奉二帝”的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