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 *** ”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有些诗句就像是诗人的神来之笔,看似随意却浑然天成,读起来清新明丽,就如同走进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中,而你仿佛也成了诗中的主人公。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菩萨蛮五首》
【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 *** 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南乡子·路入南中》
【唐】欧阳炯
路入南中,
桄榔叶暗蓼花红。
两岸人家微雨后,
收红豆,
树底纤纤抬素手。
此词写南国水乡的风物人情。词中写了绿的桄榔、红的蓼花与红豆、雪白的纤手、艳丽的色彩,使风物人情充满诗情画意。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一藏一露”艺术描述,绝妙创造出一个美丽的诗的意境,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情感直率而不落于轻浮。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中的每种意象都是山林田野寻常可见,词人却能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却自然融合成一幅主次分明、远近有致、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情致盎然、意蕴深厚的田园早春图。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其构思之精巧,意境之优美,犹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艺术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开朗希望的情怀。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宋】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
天将离恨恼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
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
征人归路许多长。
相思本是无凭语,
莫向花笺费泪行。
这首词抒写了欢聚的疏狂,别后的孤独,流露出词人对离别的无限伤感。上片于室内的角度写离恨,下片紧承上片写景,并将视野延伸,以天地之浩渺,叙说归途漫长难寻,再见无期。
《暗香·旧时月色》
【宋】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小诗流露出的才子词人姜夔于音乐中的那丝陶醉与忧郁,使人不禁想去赏析这首“读之使人神观飞跃”的《暗香》,走进笛里梅花,走进姜夔的清刚幽冷之境。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 *** 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诗,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 *** ,却更隐 *** “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 *** 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唐朝诗人写一首词,中日韩名家竞相模仿,苏轼黄庭坚为此杠了半生唐代诗人张志和写了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词自问世以后,声名远播,曾经引发中、日、韩三国诗坛的帝王、名流竞相模仿,改编。
其流行的程度,不亚于如今乐坛之“霸榜金曲”。后来,宋朝的苏轼路过西塞山前,写下了一首《浣溪沙·渔父》,几乎是全盘照抄了张志和的原作。
进行如此程度的“洗稿”,苏轼怎么还好意思将其收录进自己的作品集呢?原来,他在词前写了个序告诉大家:我写这首词是“为往圣继绝学”,它原来的曲子失传了,我重新给它配了。
但是,改编之词始终还是“未若原句之妙通造化”。于是大诗人黄庭坚借着《渔歌子》的母题进行原创,不料苏轼却说黄庭坚把张志和写出了“人品问题”。
结果,苏轼、黄庭坚二人为此大吵了一架,从盛年一直吵到了暮年,仍是谁也说不服谁。同时,黄庭坚晚年仍然坚持“洗稿”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力证“我可以”。
整个吵架的过程,也被旁观者全程记录了下来,最后这个记录者自己也“手痒”难耐了,忍不住下场将张志和的原作,也改写了一遍……
一、“词祖”张志和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非常有名,大多数人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背过这首词了。因为这首词意思的浅显易懂,所以就不作白话翻译了。
个人非常喜爱词中描写的美景,以及“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鳜鱼”。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词在唐代,其实是一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行歌曲”。
这首词一经问世,立马就轰动了整个大唐。据说唐玄宗看到它以后,曾经下令四处去寻找作者张志和,但是那个时候的张志和,已经出家当了道士了,所以大家都找不到他了。
《渔歌子》原本是一个词牌名,所以《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刚出来的时候,其实是可以配乐进行演唱的。后来,它还传到了日本和韩国。
日本的嵯峨 *** 看到这首词以后,内心非常喜欢,还召集王公大臣一起开会讨论,并且写了五首《和张志和渔歌子》,其中第五首是这样的:
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
日本的萩原正树教授认为:最早流传到日本的中国词作,就是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除了日本以外,古代的韩国 *** 非常喜欢张志和的这首词。
不过,跟宋朝的人喜欢把唐诗的意蕴,直接挪用到词作里不同,韩国人是把词中的意思,用到了诗里面去,他们还特别喜欢把张志和杜甫并列。
*** 的金克己在七律《南浦》中写道:
黄鹂啭处杜工部,白鹭飞边张志和。泽畔恐遭渔父笑,朱颜颓玉莫辞酡。
*** 的李仁老七言绝句《西塞风雨》中写道:
秋深笠泽紫鳞肥,云尽西山片月辉。十幅蒲帆千顷玉,红尘应不到蓑衣。
除了上面这两首诗,当时 *** 人还有“绿蓑青蒻桃花水,苦忆山阴张志和”、“浮萍莫是杜子美,蒻笠还如张志和”、“孤舟风雨一青蓑,西塞依然张志和”等句子,都是和张志和相关的。
另外, *** 人还有一些诗里不用张志和的名字,却用了道号“玄真子”。可想而知,当时除了中国人以外,日、韩等国的人,一样非常喜欢张志和。
苏轼本身就特别爱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他被贬官之后,在路过黄石一带的时候,看到了西塞山,于是就想起了张志和的这首词。
但是,当时《渔歌子》原来的曲子,早就已经失传了,也就无法进行演唱了。苏轼心想,这么好的词,却没有曲子可以来演唱,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啊!
于是苏轼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就借了《浣溪沙》的曲子,来唱张志和的名作。但是为了能够合辙押韵,所以他在作词的时候就改动了了一点点。
二、苏轼、黄庭坚二人围绕《渔歌子》的干架
前面我们曾经说到,苏轼是因为偶然看到了西塞山,才联想到了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想把他的艺术经典传承下去,最后才填下面这首《浣溪沙·渔父》: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这首《浣溪沙·渔父》,意思和张志和的原作基本相近。只是加了一个七字句——散花洲外片帆微。另外,他还在“青若笠、绿蓑衣”这两个短句前面,各加了一个四字短句。
因为苏轼觉得张志和的原句已经非常完美了,本身并不需要去进行改动。他之所以要改,只不过是为了让这首词能够合辙押韵,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同时,古代的诗词 *** 并不认为这种改动是抄袭。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里面说:“词家多翻诗意入词,虽名流不免。”所以,苏轼只是干了当时所有名人都爱干的一件事。
可是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实在是太有名和出彩了,《艺概》的作者读了苏轼的词以后,就认为苏轼是把原来已经“妙通造化”的句子,改得不那么灵光了。
当时江西诗派的首领,大名鼎鼎的黄庭坚知道以后,就批评苏轼改得太差。他认为:“渔船哪里会有帆”?“散花”与“桃花”用重复了!于是,他就原创了一首《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黄庭坚这首词的大意是说:新妇滩就好像是一位 *** 一样,黛眉轻蹙,眼中含愁,女儿浦口的水,又像是一位妙龄少女眼中的秋波。
月光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之上,让水中的鱼儿错把水中月,看成了天上月;嘴唇刚刚碰到了吊钩,它就拼命地向水下倒着游去,结果反而还上了钩。
渔父头上戴一个青色的斗笠,身上披着一件绿色的蓑衣,安安静静地坐在船边,不知道过了多久。所有的事,都好像是转瞬间发生的一样。这时,一阵斜风将细雨吹过了他的船头。
黄庭坚这首词本来写得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他遇上了“杠精”苏轼。苏轼就挑他的毛病说:刚刚还在“新妇矶”,一会儿又去了“女儿浦”,“此渔父无乃太澜浪乎”?
意思是说,这个渔夫难道是一个花心的浪子吗?结果,两个人就这样吵了起来。苏轼、黄庭坚二人对张志和原作的改编,在后世大多受到了批评。
可是黄庭坚却一直不服气,到了晚年,他听他侄儿说《浣溪沙》的调子其实和《渔歌子》是不合的,还是《鹧鸪天》更像一些,于是他又用《鹧鸪天》填了一首《渔歌子》。
苏轼看到了以后,有一些气又有一些想笑,于是就送了他一句话说:“鲁直乃欲平地起风波耶?”意思是说:别了吧,这都多少年了啊,你还想和我继续吵架啊,我真是服了你了!
结语
据说,李清照曾经批评苏轼填词,多不合音律。但是谁也料不到,苏轼这一回和黄庭坚“大动干戈”,竟然是因为想让张志和的《渔歌子》“合音律”,才弄出事来。
苏轼本身的 *** 格就比较粗放,而且他原来填词的时候,也不太讲究什么“避复”等等。他在填写《浣溪沙·渔父》的时候,显然也没有掠人之美的心思,所以就填得更加随意了。
“自庇一身”、“相随到处”,的确也是有一些“画蛇添足”了。至于宋代的渔船上面,到底有没有船帆,现在的 *** 无从得知了。
当然,黄庭坚也真的是一个非常固执的人。因为他坚持要改写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而他和苏轼“干嘴仗”的整个过程,也被他侄儿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最后,弄得他的侄儿实在是“技痒难耐”了,也跑出来,用《浣溪沙》和《鹧鸪天》各填写了两首词,但是都不是太出名,所以很多 *** 就不知道了。
后来,当时的诗词 *** 纷纷效法,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风气。而且改写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作品,也多如过江之鲫,就算是说上个三天三夜,那也是说不完的。
在这些改编之作中,咱们中国自己的词人写得怎么样,就不用多说了。不过让人感到非常意外的是,日本和韩国的诗词人,居然也还写得不错。
食材文化:有诗赞美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桂鱼,是“四大河鲜”之一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咏写《渔父》中的诗句。
鳜鱼(头条推荐 *** )
曾见很多人问,“鳜鱼”的“鳜”怎样读,因为如果按有边读边的习惯,会按“厥”字作边,读成jué(决)。
按《集韵》的解释,“鳜”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的确是读作jué(决),书中说为“於月切”;另一个读音则读成guì(桂),书中说为“居逵切”。
所以,有些人会将“鳜鱼”写成“桂鱼”,是因音而讹写的名字,现在约定俗成又认可了这种写法(广东曾写作“鯚鱼”)。
“鳜鱼”虽然与“黄河鲤”“四鳃鲈”“兴凯鲌”组成中国“四大河鲜”,但古人对它的描述相当少,如果不是张志和咏写《渔父》,恐怕在文化界默默无闻。
清蒸鳜鱼(头条推荐 *** )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主要是古人所掌握的烹饪法使然。
古人所掌握的烹饪法,从受人称赞和传诵的“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可以知道,至少在唐代之前,用“脍”——将肉切成薄片作膳食的 *** ,与“炙”——将肉置在火上致熟作膳食的 *** ,是最常见、常用的膳食 *** 。
《齐民要术·作鱼鲊》有这么一段话:“取新鲤鱼,鱼唯大为佳。瘦鱼弥胜,肥者虽美而不耐久。肉长尺半已上,皮骨坚硬,不任为脍者,皆堪为鲊也。”
臭鳜鱼(头条推荐 *** )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吃鲤鱼以大的为佳,又以鱼瘦为好。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
关键是膳食的方 *** 以“脍”——将肉切成薄片作膳食的 *** 为首选,其次才是“鲊”——经盐等材料腌制并晒干才作膳食的 *** 。
从中可见,鱼品是否备受古人欢迎,是取决于该鱼品是否适合作“脍”。
笔者翻查以蒐集历史文献大全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都没有发现有关于鳜鱼作“脍”的记录。
也就是说,从作“脍”的角度,鳜鱼可能并不适合。
事实上,从淡水鱼的角度而言,鳜鱼的肉质是别具一格的。
按现在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咸水鱼,故而有“淡水石斑”的美喻,因为鳜鱼是少有呈现“蒜子肉”——肉质以窝形叠加组合在一起的淡水鱼,使之具有艮弹的质感。
而绝大多数淡水鱼肉质是片形叠加组成在一起,仅能呈现嫩滑的质感。
随着“脍”法被其他熟食 *** 取代,讲究味道鲜甜、质感软弹的鱼品开始惹人注目。
《清稗类钞·饮食类三·炒鳜鱼》就有“鳜鱼炒片更佳,片宜薄,先用酱油浸之,后用纤粉、蛋清搂之,再加素油、作料炒之”的经验之谈。
毋庸讳言,鳜鱼在淡水鱼众品种之中可谓高不成而低不就,高档不及嘉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同档不及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更别说与“四大家鱼”竞争了。
所以,除了在“臭鳜鱼”里作主角之外,大多都好像是当配角,可有可无。
例如以粤菜作为基础的《秘传食谱》虽有两道鳜鱼的菜式,但在介绍具体做法时犹如打酱油一般便窥见一斑。
《秘传食谱·鱼门·第七节·清蒸鳜鱼》云:
“预备:<材料> 除鳜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之一节清蒸鲈鱼一样。手术:一切做法都同本篇之一节清蒸鲈鱼一样。”
《秘传食谱·鱼门·第八节·红烧鳜鱼》云:
“预备:<材料> 除鳜鱼外,其余一切均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手术:一切做法都同本篇第五节红烧嘉鱼一样。”
笔者就此现象曾问询鱼业专家,专家的答复是鳜鱼有水中老虎之称,很难与其他鱼混养,而且需要以鲫鱼苗为饲,使得养殖成本高居不下。
与此同时,鳜鱼脊鳍及臀鳍的尖刺都有毒,被它刺伤会引起肿痛、发热、畏寒等症状,一般家庭主妇都会敬而远之,使市场规模无法放大。
笔者总结,作为专业厨师,小心处理鳜鱼脊鳍及臀鳍的尖刺应该并无太多障碍,相信正如唐代诗人褚载在《移石》的诗句“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匠未留心”说的那样,鳜鱼的菜式需要融入厨师的高能技术才能与其身价恰恰相配。
潘老师按:
注1:《秘传食谱》是 *** (1912年—1949年)时的烹饪书籍,共有两册,现已收录于《粤厨宝典·秘籍篇》中。
全文完
粤厨宝典
点击上方 “1号线上” 关注我们
👇 点击下方绿色小喇叭聆听古诗诵读
诵读者:云南广播电视台 杨延春
渔歌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名曲。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画作者:吴诗蕊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唐肃宗赐名为“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著有《玄真子》集。
张志和不仅工诗,还擅作山水画。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这首词极富画意,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仿佛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生机洋溢。两岸盛开红艳艳的桃花,想象中鳜鱼也应该是最肥美的时候了,冒雨垂钓的渔父,是这个季节的主人。这里既有季节之美,也有生活之乐。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你还读过哪些意境相似的诗词?欢迎在评论中给我们留言!
监制/陈真 主编/唐经刚
责编/张利英
编辑/崔其
美编/张津京
1号线上公共邮箱
yihaoxianshang@cctv ***
关注1号线上微信公众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1号线上”
二维码
点击二维码→保存 *** →发给朋友
九首渔父词:读一首《渔父词》,忘却尘世烦恼任何时候,我们都向往简单、宁静、自在的生活。
在古时,诗人们也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他们向往山水,在他们看来,似乎只有徜徉在山水之间,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平静。
能实现这个愿望的只有一种人,那就是渔父。故而词牌中有《渔歌子》,又叫《渔父》,历代诗人写就了许多渔父诗词,今天,隐娘要分享10首渔父诗词。
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渔父词》,丢掉人间的烦恼吧!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渔歌子》犹如一幅画,诗读完,画也就立在眼前了。
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父》
南唐·李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这是一首题画词,是词人为南唐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词开篇通过对江上和岸上两个场景的描绘来表现画中渔父的生活环境,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最后是词人对渔父的羡慕。全词语淡情疏,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渔歌子》
五代·李珣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此词表现的是渔人超脱尘世的闲情逸致。
上片是楚湘山水画, *** 秀美,风物可爱,语言流利。下片描绘了“渔夫”无拘无束、 *** 自在的生活情趣,从外到内,“不见人间荣辱”。
这正是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受压抑、打击、挫折之后的一种理想的追求,绝意仕进,与世无争。
全词淡淡写景,缓缓抒情,风骨俊逸潇洒,态度旷达超拔,语言清新流利,文笔洒脱豪放,无不洋溢着一种“清胜”之美。
《渔父四首·其三》
宋·苏轼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这组渔父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作品中的渔父饮而醉、醉而醒,于飞絮红尘中阅尽世事之沧桑悲凉与无常,正包 *** 苏轼对自己多年来迷于 *** 是非而致人生峻厄的嘲讪与悲悯。
被贬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此时写就渔父词,亦寄托了苏轼对世事的态度吧。
《西江月·渔父词》
宋·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 往事已沈沈。闲管兴亡则甚。
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由临安赴湖北任转运副使,舟行江上,过采石矶时创作了这首词。
白鸥来往无心,人则与世无争,不管风浪如何险恶都能泰然处之。以鸥鸟喻渔父,兼以自喻之意,写其有鱼堪脍,有酒可斟,过着悠然自得的闲适生活,自然不会去关心千古的兴亡。
身在红尘的辛弃疾,看到红尘之外的无忧无扰的渔父,也心生羡慕吧。
《好事近·其一》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羡慕渔父的生活,他辞官归隐后,生活嘉兴一带,闲时驾舟与友人玩兴,弹琴宴乐自娱,可谓神仙生活。
“绿蓑青笠”、“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
《渔父词二首》
元·赵孟頫
仲姬题云: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利浮名不 *** 。争得似,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
其一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其二
侬往东吴震泽州,烟波日日钓鱼舟。
山似翠,酒如油,醉眼看山百 *** 。
一只小船行在浩渺的烟波上,西风吹叶落,太湖上一片秋意。我和鸥鹭结盟, *** 王侯,管他什么鲈鱼能不能上钩。
我住在太湖边上,在烟波里每天划船钓鱼。青山像翠玉,美酒浓如油,喝醉了就看着山非常 *** 。
两首词表达词人身在 *** 而 *** 王侯,身虽富贵却向往 *** 云水的 *** 格。
《渔父》
清·纳兰容若
收却纶竿照落红。秋风宁为翦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出身贵公子的纳兰 *** 德也羡慕渔父的生活。
渔父收了钓竿,秋风吹落芙蓉花,落在水中。渔父淡淡的,水蒙蒙的,耳边传来短笛声,正好看到芦花被吹到水中。
这几首渔父词,隐娘读下来,眼前似有流水芦花,觉得清风拂面,闲适无比。果然隐娘也喜欢这样的生活呀?
你呢,你喜欢这些渔父的生活吗?
来源: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杨兴兰(实习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诗词丨我在春花烂漫处等你年年岁岁春又来,岁岁年年花又开。
春花, *** 了新的生机与希望。古往今来,诗人们总爱描绘万物复苏,春花盛开的场景,仿佛似要把眼中所见一一留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 前诗人眼中的春天。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 ***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在稀稀疏疏的篱笆小路上,一旁的树木还未长成遮天的大树,枝头的花瓣随风飘落。孩童奔跑着去追一只黄碟,可惜黄碟飞入油菜花中无处寻觅了。
篱笆小路,落花,活泼的孩童,蝴蝶和黄花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动静结合,将春天的美好一一展示在我们眼前。质朴的文字,却折射出作者对春日田野的喜爱。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春花开满了小径,千朵万朵的娇艳花儿将枝头都压低了。群蝶在五彩斑斓的花丛中翩翩起舞,枝头的黄莺 *** 自在的欢啼着。
繁华压枝,群蝶飞舞,黄莺歌唱,无一不展示着春天的美好。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也能像作者一样偶尔驻足,或许也能发现,转角处的盎然生机。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 。
去年春天,在这扇门中看见姑娘灿若桃花的面庞。今年再次来到此地,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摇曳,而姑娘却不见了踪影。
相逢容易,重逢难。不经意间发现的美,总是更容易让人影响深刻,但是刻意去找时,未必能寻到了。人来人往,人聚人散,都是常态。或许只有这漫山遍野的春花,才会年年如约而至。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抬眼望去,白鹭在西塞山前 *** 自在的翱翔,肥美的鳜鱼在水中欢快的游着。桃花落在水面上,随波漂流。而江岸上有一个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的老翁正在细细春雨中安然自得的垂钓。
青山绿水,桃花灼灼,斜风细雨,老翁垂钓,好一幅迷人的风景。或许只有春天,才能有这样的意境。每每读到此诗,似乎能看到鳜鱼跃出水面的动态之景,实在是妙不可言啊!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更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眼望去,湖面春水刚刚与堤齐平,远处的白云似乎与水面相连。几处早莺争着飞向温暖的枝头晒太阳,还有不知道谁家的新燕在衔泥筑巢。春天长出的草刚刚才能淹没马蹄,繁多的春花已经开始占据人们的视线。我更爱西湖东边的美景,特别是杨柳树下的白沙堤。
春天的西湖,被作者描绘的恰到好处。春潮初涨,春燕衔泥,春花渐开,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春意盎然。若能在春天,和作者一样到西湖的湖边走一走,一定能令人心旷神怡。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亲近自然,才能发现自然的独特之美;感受自然,才能感受内心深处的宁静与美好。
春意渐浓,我在春花烂漫处等你。
来源:晨起读诗
唐代李白写过《晚 舟 必 归》的诗吗?在一朋友群里,有网友发了下列这样一段话:
《 晚 舟 必 归》
李 白 (唐)
晚霞伴鹭飞,
舟泛桃花水。
必有笠翁在,
归来鳜鱼肥。
孟晚舟女士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实诗仙李白早在千多年前就用一首藏头诗预言了孟女士的必定归来! 怎么世上有此巧事应验?
小编我对诗不太懂,初看,感觉神奇!后来觉得不对劲,便寻找李白的诗来看,找了多本诗集也查不到这诗。特别是诗的标题,感觉很不对劲。便感到是搞笑的诗,网上一搜,搜出这篇文章:
辛丑秋, *** 传名诗《暮年》,称杜甫新作,吹捧者众,赞其甜美有加,惊艳大唐,其文云: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
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
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有识者曰:此今人伪作也,粗鄙拙劣,迎合时人而已。
想一想,《 晚 舟 必 归》大约也一样, 也是一首迎合众人口味的诗吗?你以为如何?
木公
桂北游击队的故事岁月留痕之3:投笔从戎参加桂北游击队 桂北游击队的故事6:一位桂北游击队员生前唯一的遗憾 桂北游击队的故事7:我家有4名游击队员,有俩被敌人抓去杀害了 桂北游击队的故事1:忆往昔红色岁月
灌阳县文市镇月岭古村的石牌坊,广西四大牌坊之一,你去看过吗? 全州著名三大牌坊之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变成这个样子了 桂林古代永福县的三大关隘
被称为中国虎鱼的原生鱼,一样有虎鱼的霸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看老道文章,学老道养鱼,关注养鱼老道,关注更多观赏鱼实践知识,让我们简单养水、轻松养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首诗中所提到的这个鳜鱼,俗称花鲫鱼、鳌花鱼、桂鱼,在很多的鱼友口中,我们会把它们称之为中国的虎鱼,鳜鱼那个字念贵,我经常把它念成倔,看来得去找我小学的语文老师算账去了。
鳜鱼和泰国虎鱼,它们二者之间是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除了适应的水温不同以外,二者无论是在身形、花色、习 *** 上,都有很多及其相似的地方,同时,它们在原产地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作为食用鱼类饲养的。
鳜鱼也是我国有名的四大淡水鱼之一,它们的肉质鲜嫩,刺少而肉多,营养及其丰富,也被称之为水中的河豚,由此可见其食用价值,实为淡水鱼中之佳品。
鳜鱼的基本习 *** 和分布
鳜鱼在我国的南北方水系里皆有分布,很多地方或者水产市场里都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鱼类分类学上,鳜鱼是属于鲈形目的鱼类,它们对于水温和水质的适应能力都相当广泛,并且此鱼 *** 格极为凶猛并且生长极为迅速,在野生的环境中,鳜鱼的更大体长可达70厘米以上,是属于大型鱼类的。
鳜鱼生活在水质清澈的江河湖泊的底层区域,它们特别喜欢藏身于水草或者较大的石块之后,对于经过的其他小型鱼或者水中生物发起突然的袭击。
我们看到鳜鱼它们大大的口裂,就应该知道它们的凶残程度了,这一类的观赏鱼,嘴巴大、肚子大,对于和它们体型有所相差的其他任何鱼类和生物,都可以被它们看作是食物来对待,嘴巴既能吞的进来,肚子也能装的下去,和大嘴鲸倒是有的一拼。
估计真正要是打起来,雷龙鱼可不一定玩得了它们。
鳜鱼还是可以耐低温的,到了秋冬的季节,它们就会潜身于深水处进行越冬,来年春暖花开,它们又恢复了活力。
大多数的鳜鱼品种,在白天的活力不旺,它们主要以夜间的活动为主,有夜行鱼的诸多习 *** 。
鳜鱼的背鳍较为发达,长有很多的硬刺,这些硬刺具有一定的毒 *** ,我们在捕捉时要小心,所以说它们是一种嘴尖牙利、身形巨大,可以在野生环境里横中直撞的大型淡水鱼类。
主要品种简介
我国的鳜鱼品种其实有很多,它们在外形和色泽上区别并不是很大,只不过有的体型较大,比如翘嘴鳜,有的体型稍小,比如暗鳜,另外还有斑鳜、长体鳜、波纹鳜等等。
虽然说鳜鱼的 *** 格较为凶悍,但是它们对于食物的清洁度要求很高,它们也是肉食 *** 观赏鱼中比较有洁癖的种类,即使是摄食鱼虾,它们也会把虾壳或者鱼儿的硬刺给吐出来,只是单纯吞食鱼肉,这在肉食 *** 观赏鱼中可并不多见。
所以说我们在饲养这类原生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物的清洁度,尽量提前剔除掉各种食物的坚硬外壳,不要让它们在水体中吐来吐去,以免污染水质。
对于个体较小的长体鳜、波纹鳜和暗鳜等品种,它们是可以和其他中大型观赏鱼混养的,也是需要绝对清澈的水质,再一个它们并不是耐受高温的品种,不适合长期生活在30度以上的高温下。
而对于斑鳜和翘嘴鳜,这两种大型的鳜鱼,我们饲养它们更好是使用到大型的鱼缸,至少也需要一米以上为好,它们需要凉爽清洁、溶氧量丰富的水质,只有维持高水质和高溶氧的水体,它们才可以抵御住短暂的高温环境,在炎热的夏季我们要尽量减少它们的投喂量,并且加强过滤和供氧。
由于这些大型鳜鱼的口裂巨大、 *** 凶猛,我们更好还是选择单独饲养为好,即使想要混养其他的观赏鱼类,在个体上也不要低于鳜鱼体长的四分之三,以免被它们直接吞食。
可以 *** 缸饲养也可以造景饲养
鳜鱼的习 *** 和虎鱼类似,会有一定的神经敏感度,但是它们的体色并没有泰国虎或者印尼虎那么的亮丽,充其量也只是与花老虎比较接近,因此进入鱼缸后,鳜鱼也会发生到处躲藏或者体色过暗的情况。
如果我们选择 *** 缸饲养,就要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过 *** 缸饲养环境明亮,它们的体色也会相应的变浅,不会太过昏暗,只是适应的周期可能会延长,我们在驯食工作上就要相对仔细,也可以选择使用暗背景来饲养它们。
如果我们不是采用 *** 缸饲养,喜欢造景养殖也是可以的,由于它们的攻击力和身形的缘故,就不要在鱼缸里栽种水草了,简单的铺设些底沙和石块即可,熟悉环境后,它们也能够正常的发色,只是一开始体色会过暗。
体型较小的鳜鱼,我们可以投喂小虾喂养,体型较大的鳜鱼,我们可以投喂饲料鱼,它们的体质强健,一般也很少患病,在水温上保持住22度以上,它们都可以比较正常的生活。
鳜鱼虽然是肉食 *** 鱼类,我们可以通过投喂小虾、小鱼、鱼肉到鱼饲料之间,慢慢过渡,不喜欢投喂鱼饲料,还是以新鲜的鱼虾肉为主,它们也会和主人有很好的互动 *** ,但是不会有雷龙鱼更为和主人亲近。
很多饲养有龙鱼、虎鱼的鱼友,也会在这样的鱼缸里混养小型的鳜鱼,欣赏效果也是可以的。
养肥了可以欣赏,拜拜了可以上餐桌
其实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必要去避讳,鳜鱼本来就是很好的一种食用鱼,鳜鱼肉本身就是可以入 *** 的,有补虚劳、益脾胃,治疗肠风泻血的功效。
所以说,我们中国的虎鱼比起泰国虎又多了一层功效,我们把它们养肥了,就可以在鱼缸里欣赏,万一把它们养拜拜了,还可以整上餐桌嘛,物尽其用也是一种美德。
当然了,如果使用过各种治疗鱼病的 *** 物,那么我们就别去轻易品尝了。
我是养鱼老道,更多观赏鱼问题敬请关注,谢谢!
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点明地点;“白鹭”是 *** 、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一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 *** 、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每一寸河山,都饱含文人 *** 客的诗情画意和浓烈情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一片孤城万仞山,晴川历历汉阳树,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知道这些诗句都是写哪座城吗?洛城、渭城、锦官城、姑苏、浔阳又是现在的哪座城?赶紧来诗词中一探究竟 !
1.成都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2.重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3.苏州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4.武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5.南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6.北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7.洛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西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9.南京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 *** 恨,隔江犹唱《 *** 花》。
——杜牧《泊秦淮》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10.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11.金华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兰溪棹歌》
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12.常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 ***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13.镇江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14.咸阳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即秦代咸阳古城。
15.池州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
16.绍兴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17.宣城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 *** 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 *** 花》
宣城:郡名,今属安徽省。
18.岳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19.九江
浔 *** 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浔 *** :据考证,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0.扬州
落魄 *** 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 *** 薄幸名。
——杜牧《遣怀》
21.马鞍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山:位于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两岸,东为东梁山(又称博望山),西为西梁山(又称梁山)。今当涂隶属马鞍山。
22.湖州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3潍坊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24.襄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汉江临泛》
25.赣州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26.滁州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7.徐州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汉高祖十二年(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28.武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9.宜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 *** 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0.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1.泾县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32.峨眉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33.黄山
平时游此每雍容,掩袂今来对晚风。
白首同归人不见,黄山依旧月明中。
——黄庭坚《宿黄山》
34.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35.江油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戴天山:亦名大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大康镇西北,其山势如筐,谐音匡山。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36.昌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 *** 《观沧海》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 *** 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7.开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38.永州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39.永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40.黄冈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41.邯郸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2.夔州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43.仪征
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
斜日孤帆相次泊,笛声遥起暮江楼。
——王士祯《真州绝句》
《真州绝句》是作者在扬州做官时来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时所写的一组诗,共五首。
44.铜陵
我爱铜官乐, *** 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
——李白《铜官山醉后绝句》
铜官:铜官山,在今铜凌市,盛产铜及其它有色金属矿藏。铜官山矿历史悠久,唐以前就开采,唐时在此设置“铜官冶”、“铜 *** ”,铜官山由此而得名。
45.兴平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郑畋《马嵬坡》
马嵬(wéi )坡:即马嵬驿,因晋代名将马嵬曾在此筑城而得名,在今陕西兴平市西,为杨贵妃缢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