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鄂温克吧,以及鄂温克人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鄂温克吧,大家都知道鄂温克吧我们国家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鄂温克吧,我们的民族与民族之间都是非常有爱的鄂温克吧,有的民族有非常独特习俗,那么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1
1、壮族-三月三歌节。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节,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2、壮族-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 *** 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
3、侗族-侗年。
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4、仫佬族-走坡节。
节日里,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三五成群来到预约的峒场或山坡上,对唱山歌,结交友情,寻找情侣。通过多次对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结同年,相爱定情。
5、彝族-火把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鄂温克吧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2
各民族春节风俗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 *** ,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 *** 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 *** 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哪些民族有独特的风俗3
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1、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对歌
对歌是云南少数民族青年人庆祝的一种方式,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寻觅情侣,选择配偶的 *** 和途径。
2、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哭婚
哭婚是壮、 *** 族等地的结婚习俗,在婚礼前几天或当天,由女方的母亲及家中女眷陪伴新娘哭,代表着新娘告别少女的悲伤、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有对婚姻不满的控诉。
3、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抢亲
在云南的傣、白、瑶等地都有抢婚的习俗,一般是男女自由恋爱受到阻碍的情况下发生。但事先要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邀请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看中的姑娘,姑娘即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
4、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丢包
在泼水节时,傣族年轻男女要盛装出席,面对面排成两排,女方将花苞丢向中意的小伙,若男方有意,就不接花包,愉快认输,将礼物赠给姑娘,双双离场去倾诉衷肠。
5、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剽牛庆丰收
在丰收祭祀上,独龙族会在村寨广场举行一个剽牛仪式,由族长主持,将牛绑在木柱上,然后由一位年轻妇女将珠琏挂到牛角上,再由一位年轻姑娘将麻织盖到牛背上,最后由一位有福的男青年将锋利的竹矛剽入牛,众人欢跃而上,开膛割肉,共庆佳节。
6、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踩月亮
踩月亮是苗族人的交友习俗,每到月明之夜,未婚男青年就会弹着月琴,吹着洞箫到村寨寻找中意的姑娘,通过吹拉弹唱,嬉笑来加深了解,建立友谊或相恋盟誓终身。
舞蹈鄂温克的拉玛湖是哪个民族的?用一段话描述一下这个舞蹈?
该舞蹈以鄂温克族舞蹈更具特色的“跟靠步”和“跺步”为主,充分体现鄂温克族人的勤劳、勇敢、豪迈和乐观的性格,表达出该民族对拉玛湖深深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鄂温克族传统美食有什么
鄂温克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部,多从事畜牧业,少数半农半牧。在纯畜牧业地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离不开牛奶,既以鲜奶作饮料,也常把鲜奶制成酸奶和干奶制品。常将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主食以面为主,一般为烤面包、面条、烙饼、油炸馃子。有时也食大米、稷子和小米,但均制成肉粥,很少吃干饭。肉类以牛羊肉为主。人冬前,要大量宰杀牲畜,将肉冻制或晒干储存。多将肉制成手扒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食用。生活在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 熊肉、野猪肉、抱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鱼类等,其中罕达犴、鹿、抱子的肝、肾一般生食在他部分则要煮食。鱼类多用清炖法 *** ,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汁原味。生活在农耕兼渔猎地区的鄂温克族以农产品为主食,肉类作副食,日常喜食熊油。鄂温克族以奶茶为主,也饮用面茶们茶。传统上用罕达犴骨制成杯子、筷子,鹿角做成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桦木、兽皮制成盛器。除春节等节日与附近其他民族相同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鄂温克族十分好客,客至,要用奶茶、酒、肉肴款待。
鄂温克族由于小集中大分散的聚居特点,鄂温克人受生产活动,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各地鄂温克族的饮食习俗有所差异,各有特点
(一)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从前,饮食以牛羊肉为主,米面为辅,牧民喜欢喝奶茶、奶茶是牧民的主要膳食品,用砖茶、程子米或炒米做的奶茶非常好喝。除奶茶外;主食米面、如小米、大米和白面,平时一般一日两餐,牧忙时一日三餐,蔬菜甚少。牧民爱吃奶制品,如奶油、奶皮子、奶干、奶豆腐等食品。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民族苏木牧民爱吃面包之类的食品。
鄂温克人在高寒地区生活,为了御寒、解乏而嗜好饮酒,特别成年男性喜欢喝白酒、牧区自留畜多的家庭自制奶酒,略有点酸味,自饮或待客饮用。鄂温克牧民热情好客,接待亲属和远方来的客人,十分注重礼节,先屈膝请安,请坐敬烟,敬奶茶。从前,主人宰羊,用“全羊”(煮整羊肉)招待亲友客人、用餐前主人用自己的刀先切小块肉,敬“火神”,然后割块羊尾巴肥肉敬请客人用餐,边吃肉边饮洒,认为这是最实惠的食品。鄂温克入有一句俗话:“外来的客人不会背着自己的锅走的”,认为来客是吉利的。老人常说:“有烟火的屋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因此,他们总是热情而真诚地招待来客。座位床铺也有长辈妇幼之别,吃饭的时候,等长辈先动手之后,晚辈才可动筷用餐,客人吃饭时,由女主人一碗一碗地用双手送到客人手里,直到客人吃好为止,以表示主人热情好客。
(二)从前,猎区鄂温克人主要以狍、鹿、野猪等野味为肉食,以米面为辅。猎民有爱吃“手把肉”的习惯,扦鼻、熊掌、飞龙肉等野味是接待客人的上品。猎人喜欢吃生抱肝、生野猪肝,他们认为吃生肝对人们的眼睛有益,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鄂温克人患眼疾的甚少,而且眼睛明亮,这也许是食用生肝的缘故吧,猎民还爱吃火烤肉或半生半熟的肉食。敖鲁古雅地区的鄂温克猎民喜欢吃自做的“列巴”(即面包),驯鹿奶做成的奶茶或红茶是他们主要饮料。煮肉时,火候要适当,煮的时间不易过长。肉才鲜嫩味美可口,肉煮烂后,营养价值会被破坏掉。烤肉时,人们围坐在簧火边,手里拿着削尖的细木棍,把切成的一片片兽肉串在木棍的顶端,在火上烤,待肉烤到外表冒油时,就可以食用:即八成熟,吃起来外焦内嫩,别有风味,扦肉干、鹿肉干,滋味甚美,是属于山珍一类。炖鱼时,先把鱼收拾干净,放入锅里,加上河水或泉水,放点盐粒并放一把切好的野葱,吃起来清香爽口。猎民至今还保持着用桦树皮做的炊具,如桦树皮筒,桦树皮楼子等具,以防潮湿、腐烂食物。
(三)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半农半猎区的鄂温克人的饮食,曾以稷、荞麦面、燕麦面为主,现在以玉米、玉米面、小米、面粉为主食了、蔬菜类有长白菜;大头菜、土豆、豆角、黄瓜、葱、大罗卜、胡罗卜等。野菜类包括野韭菜、野葱、黄花菜、柳篙莱、蘑菇、黑木耳、猴头等。野果类为山丁子、稠李子、越桔、杜柿、棒子、山里红等。据说,尤其猎区、山区鄂温克人患癌症者甚少,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每逢五月,鄂温克人,不论男女老幼离家去野外采集柳篙菜。鄂温克人每年的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全家团圆欢聚一堂,吃一顿“手把肉”,老人认为这有吉祥如意辞旧迎新之意。一旦老人病故便认为“上天成佛了”,忌讳说“死”,按鄂温克礼节送葬死者,而后大家“吃一顿最后的浑其”,死者的子女热情接待亲友,认为这是晚辈的福气。半农半牧半猎区鄂温克人的饮食习俗与牧区,山区基本相似,他们与先进民族杂居在一起,饮食习惯有所改变,但有些习俗仍保留着。解放初期,有的乡村还有原始的“努很克”,木制的捣米筒等工具。
(四)鄂温克人的节庆日,主要是“阿涅”节(即春节)、敖包会、米库勒节(又称伊木泊)等。从前,每逢节日、鄂温克人把牛、羊肉或兽肉、食品、糖、果、酒类等更好的食物,做为织品,将小块肉投入熊熊的烈火中,祈求家庭男女老幼得到“火神”、“玛鲁神”的保佑,四季平安。鄂温克人还有“祭熊”的习俗,有许多禁忌,把它的骨头堆在一起,举行隆重的树上风葬仪式,认为“熊是人们的祖先,人是从熊演变而来”。因此吃熊肉时,大家围坐在“撮罗子”内,一起“嘎、嘎……”的学乌鸦叫,意思是乌鸦在啄食,我们没有吃,认为熊是有灵魂的。
鄂温克族牧民、猎民都有养狗的习惯,几乎每家均养,放牧和狩措部需要狗,认为狗是“仁义”的动物。因此,鄂温克人忌讳吃狗肉,如果有吃狗肉者,受到家长和公众的遣责。
鄂温克人对奶制品很珍惜,经常教育子女爱惜奶食品,禁止把鲜奶、奶油、奶干、奶酒泼洒在地上或扔掉。如果你倒掉或泼洒奶食品,就被认为是把自己的福气丢掉了。
鄂温克人禁忌吃死兽肉或死牛、死马、死羊肉等,认为死畜肉对人体育害,不卫生的。
鄂温克人一旦得病,忌讳吃鲇鱼,(鄂温克语:达黑),特别是黄鲇鱼,认为对病人有害无益或引起犯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鄂温克族的饮食习俗是根据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由于鄂温克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鄂温克族饮食习俗有所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要发扬有益于民族的进步的部分,改革有害于民族发展的饮食习俗。根据鄂温克族的意愿,对本民族的饮食习俗,有些要保持和发扬,有的则要进行改革或废除。“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是可以改革的,但是这种改革必须由少数民族自己来解决”。不良的饮食习俗也要改变,这样才能提高鄂温克族的身体素质,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吃熊肉
按照古老的分配习俗,鄂温克猎人对猎取的熊的分配与其它动物不同。如果一个“乌力楞”的两个人打住熊,打死者不要熊头和熊皮,头和皮给末打中者。分到头和皮的人要熊的后半身,打中者要前半身。
之一天,要头和皮的人,把熊的前半身的肉,按“乌力楞”的户数,割成若干块,煮好,“乌力楞”所有的人,到这家来吃熊肉。第二天,分到熊的后半身的猎手,把熊的后半身按户数分割成若干块,煮好,请全“乌力楞”的人到他家去吃熊肉。
吃熊肉由有一套仪式和禁忌。开餐前,年岁更大的长者坐在“柱”、(撮罗子)东北角的种后旁,其余的人围着火堆坐成一圈。长者先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匙盛满倒进火堆祭火神。油在火苗上冒出光亮,大家随之喊:“火笑了,火笑了”。然后齐者学乌鸦的叫声:“嘎、嘎、嘎”。长者开始说:“这是乌鸦曲乞你的肉,不是鄂温克人吃你的肉”。说完把熊油分成每人一份,每个猎手喝熊油时,都要高声学起乌鸦的叫声:嘎、嘎、嘎。通常每人要喝三勺熊油,然后再给另一个人。谁喝得熊油多,就越表明这个猎手有力气和勇气。
猎人们很喜欢吃熊肉,但对于熊的头和内藏是不食用的。
鄂温克猎人的居室
鄂温克族是一个游动性很强的群体,特别是保持着古老传统,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猎人,他们一直保留着不定期游动的习惯。所以,鄂温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特征。
鄂温克把居室称为“柱”。古老的居室称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杆搭成的,可拆卸性帐篷。俗称为”撮罗子“。”斜仁柱“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温克语叫”希楞“,这是就地砍取落叶松细仔搭成伞状的架子。”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细杆,鄂温克语叫”苏那“,叉相交斜立,呈园锥形,再在立柱的间隔上搭20至30根辅助柱,这样基本构成了框架。杆子的总称叫”斜仁“。框架高约4米,直径3米。框架正端为门,门两侧的杆子叫”特翁“,内部中心稍偏近门处,埋一立柱”巧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端。由这立杆向门的反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专为挂锅和吊壶用的。”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盖物,通常鄂温克人在夏季喜欢用专门缝制的样皮围子苫盖,到了秋季气温下降的时候,改用特制的扦皮围子苫盖。因子一端系在门左侧的柱子上,另一端围在门的右柱,余下的部位,掀起来即为出入的门。门是开向日出的方向。样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8米。一般一个”斜仁柱“要用七块样树皮苫盖。”斜仁柱“内,门的相对方向是”玛鲁“(神具)的位置,”柱“的中间是火堆的位置。按照习惯,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许到火位以北。家里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孩,可到”玛鲁‘附近,但须取同一路线回来,即由那里去,就从那里回来。
有宾客来时,“斜仁柱”的主人,按照习惯,要把客人让到“玛鲁”神像的位置,也就是与门相对的位置就坐。“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许在“斜仁柱”内对火堆绕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通常,猎人们要在“斜仁柱”内生火做饭,当挂壶烧火时,禁忌挂锅或用壶不稳,前后摇动。鄂温克人“柱”内,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粮,炊具和妇女用的针线急,刀子1,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边。即在“柱”的两旁稍后处,没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暂时不用或闲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盖,小儿摇蓝等。 鄂温克人适应了严寒的生存环境,锻炼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内除用皮围子外,只是烧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盖一条毡子或一条被子,下面铺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秆皮垫子。皮褥子下边仅仅垫一些细碎的树枝。“斜仁柱”一般可容纳4至6人,更大的“斜仁柱”可容纳8人。
鄂温克族的民歌
大雁湖
歌词大意:
珍禽异鸟在湖面上飞翔大雁湖好风光(哦哈嗬);
雪白的天鹅在绿水中游荡,乌兰泉好地方。
伊敏河水乳汁般流淌过大山的胸膛(哦哈嗬)
俊俏的鄂伦在树林中奔跑,鄂温克好 *** 。
鄂温克人民悠扬的歌声在这里回响(哦哈嗬);
歌唱这风光秀丽的地方,我们的家乡。
《金色的雅鲁河》②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金色的雅鲁河金光闪烁,
清澈的辉河荡起碧波。
属于我们民族大众啊,
甘霖般的矿泉、辉河。
2、飞奔的枣骝马矫健活泼,
富饶的家乡美丽辽阔。
这是我们诞生的故乡啊,
鄂温克人祖辈在这里生活。
山歌体扎恩达拉嘎有时也做为长篇叙事歌曲。如:
《母鹿之歌》③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母亲啊母亲,
你那半边脸上为何发红鄂温克吧?
是什么沾在了上面?
是什么在流涌?
2、孩子呀孩子,
当我越过山峰翻过崖顶,
是山丁子的树叶,
沾上了面孔。
3、母亲啊母亲,
你的小儿子累得精疲力尽;
稍微歇息歇息吧,
可以吗,母亲?
4、孩子呀孩子,
为了看望我才紧走急行;
不跟妈妈一起,
怎能赶出路程?
5、母亲啊母亲,
刚才从我们身后传来怪声;
什么东西“通”的一响,
响得那么难听?
6、孩子呀孩子,
那是雷声隆隆;
暴雨要来临,
才发出“通”的轰鸣。
7、母亲啊母亲,
我看那不是山丁子叶子;
也不是红色的榆叶,
是不是鲜血淋淋?
8、孩子呀孩子,
你母亲因为没有留心;
被那黑头的东西,
一枪给击中。
《金珠和珠烈》④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骑上奔驰的枣红马,
飞过维特根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同欢共乐,金珠,
我在晨曦中来临。
2、骑上善颠的枣红马,
穿过哈拉图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亲密相处,
我在晨曦中来临。
3、你穿过维棚赶早来了,
珠烈,我煮的奶茶请品一品;
我煮的奶茶味道,
要比熟透的稠李还香甜。
4、骑上我那艾苏马,
穿过乌拉草地的早晨;
想起我们一直友好往来,
请你把递上的奶茶喝净。
小调体“扎恩达拉嘎”包括各类抒情小调、儿歌、风俗礼仪歌等;反映的生活内容十分丰富,⑤如:
《为什么把我嫁给鄂温克吧他》⑥
流传于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
1、在那不毛荒地上,
乌鸦为什么要栖落?
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
为什么把我许配出阁?
2、没有丛林的地方,
小鸟为什么要栖落?
从来不认识的人,
怎能和他一起生活?
《内胡楞》⑨
流传于鄂温克族自治旗辉河流域
1、在那黑龙江有根源,内胡楞,
雅鲁河畔有家园,内胡楞。
2、在海拉尔、呼伦贝尔有家园,内胡楞,
辉、伊敏那儿有亲眷,内胡楞。
3、在鄂温克、满两个民族,内胡楞,
享有伟大英雄的称呼,内胡楞。
4、年龄刚刚一十八岁,内胡楞,
在扎红杜拉尔有娘家亲属,内胡楞,
5、说起她那生长的家庭,内胡楞,
在左翼右翼旗都是有名望的。
6、衣领子用珊瑚装扮,内胡楞,
有十对珊瑚珠光灿灿,内胡楞。
鄂温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罗子蟹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
从前,鄂温克族中也曾遗留有群婚制的残余。一个氏族的女子同为另一个氏族的男子之妻,或一个氏族的男子同为另一个氏族女子之夫。现在这种婚姻习俗已经消失。“夫兄弟婚”和“妻姊妹婚”也曾在鄂温克族中流行。现在所不同的是妻子死后,可以续娶妻妹为妻,而弟死后兄不能纳弟媳为妻。此外,有些地区过去还实行过“小女婿。婚俗,即当孩子还很小时,父母就代为定亲,有时甚至“指腹为婚”。这给青年男女带来很多痛苦。
鄂温克人的婚前说媒和定亲习俗十分有趣。如果男方家相中了一位姑娘,就请一位能说会道又懂得婚礼规矩的人,带两瓶酒到女方家去说亲。媒人到了女方家,先拿出一瓶酒向女方家长敬酒,并说:“某某的长辈让我到你家来做客。”女方家长听了这话即明白来意,于是示意让自己的女儿回避。过了一会儿,媒人又拿出一瓶酒,跪着向女方家长敬酒说:“据某某长辈说,你家有一个金匣子,内装一把闪光的金剪子,还有使用金剪子的即将出嫁的爱女;我们那里有一位为皇室所珍爱,上帝所宠信,握有白玉箭环,手拿彩色弓箭,能射穿山崖的哈嘎(身强力壮的青年),想娶体的爱女为妻。”女方家长听完这些话,赶快否认,说自己没有这样华贵的物品。媒人又接着说:“某某的长辈说,和你们交往的木头马蹬踏坏了,也没发生过冲突:铁蹬虽被磨断了,也没有过冷热和矛盾。从古到今没断过姑舅关系,若有两匹马,平分着乘骑:只有一匹马时,一同乘骑。临走时长辈们嘱咐,等听到女方和悦满意的答复再返回。”
这时候,如果女方的父母表示同意,使会说:“客人既然这么坚持,我们没办法,只好从计珠尔庙一带找到一只羊羔交给你吧!”媒人高兴地说:“你说的羊羔将会变成女孩,可喜可贺。”说罢向女方父母磕头,表示感谢。
按照鄂温克族的习惯,当女方父母初步同意女儿的婚事后,男方家还要两次派媒人去女方家商定定婚日期和送彩礼的日期。彩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定。经济条件好的送大牲畜,如马、奶牛、羊等,或者送一些驯鹿、灰鼠皮和酒。
鄂温克族的婚期,一般由女方父母决定。快要举行婚礼时,男方无论离女方家多远,都要提前把自己的蒙古包迁移到与女方家靠近的地方,同时要将通往女方家道路两旁的树皮刮掉一些,表示给新郎开道。
举行婚礼的那天,通往新娘家的道路上,男方父母和“乌里楞”(村落)中所有的人,都要送新郎到女方家去度初夜。娶亲的人们排成一列长队,为首的长者手掉神像,新郎随后。男方父母和其他人紧随其后,最后是李驯鹿的人。与此同时,新娘和她的父母以及“乌里楞”的人们也列队前来迎接新郎。一对新人相遇后,先要和神像接吻,然后新郎和新娘拥抱接吻,并从新郎家送来的驯鹿中挑选两只,让新郎和新娘各牵一只,绕“撮罗子”(帐篷)转三圈。最后请大家进撮罗子吃喜酒,一直欢宴到深夜。
鄂温克人的婚礼很简单也很热闹。举行婚礼的地方往往不在室内而在室外。在早巳清理好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篝火,人们把新郎新
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旁,围成一个半圆。主婚人宣布婚礼开
始,并斟满两样树皮酒杯的酒,交给新郎新娘泼在火堆里祭火神,然后由新郎新娘次第向双方父母敬酒。这时,参加婚礼的人和新郎新娘一起手拉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
婚礼上跳舞,是鄂温克族的传统习俗。这种舞蹈大都不用乐器伴凑。有一种妇女们跳的舞叫做“啊罕拜”,舞者不时发出“啊罕拜”、哲呼哲”、“扎海!扎海!”的呼喊声。有时还跳一些摹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借以增加婚礼的欢乐气氛。之后,新郎新娘在女家度初夜。也有的地方歌舞之后,由女方家同姓妇女陪同,将新娘送往男家,在男方家举行婚礼。
[img]鄂温克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鄂温克人民、鄂温克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评论列表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
斜仁柱”一般可容纳4至6人,最大的“斜仁柱”可容纳8人。鄂温克族的民歌大雁湖歌词大意:珍禽异鸟在湖面上飞翔大雁湖好风光(哦哈嗬);雪白的天鹅在绿水中游荡,乌兰泉好地方。伊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