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滤食 *** 鱼类鲢、鳙为主养鱼,适当混养其他鱼类,特别重视混养食有机腐屑的鱼类(如罗非鱼、银鲴等)。
由于罗非鱼属杂食 *** 鱼类,幼鱼期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则以有机腐屑为主,因此在食 *** 上与鲢、鳙有矛盾。生产上可采用以下 *** :1.罗非鱼与鲢鳙交叉放养。上半年罗非鱼个体小,还未大量繁殖,密度稀,对鲢、鳙影响小,此时必须抓好鲢、鳙的饲养,使它们能在6至8月份达到上市规格捕出。下半年罗非鱼大量繁殖,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必须抓好罗非鱼的生长。2.控制罗非鱼的密度,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鱼及时捕出。3.控制罗非鱼的繁殖,如单养雄 *** 鱼或放养凶猛鱼类等。4.增加投饲、施肥数量,保持水质肥沃,缓和饲料竞争。
饲养过程中主要采取施有机肥料的 *** 。由于养殖周期短,有机肥来源方便,故成本较低,但这种养殖模式优质鱼的比例偏低。目前该类型的优质鱼的放养量已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该混养类型的特点是:
(1)鲢、鳙放养量占百分之七八十,毛产量占百分之五六十。其大规格鱼种采用成鱼池套养 *** 解决。鲢、鳙鱼种从5月份开始轮捕后,即补放大规格鱼种,其补放鱼种数量与捕出数大致相等。
(2)以施有机肥料为饲养的主要措施。一般池塘较大(6670~20000平方米),适宜于施用有机肥料肥水。
(3)为改善水质充分利用有机腐屑,重视混养有机腐屑的罗非鱼、银鲴等,它们比鲤、鲫更能充分利用池塘施有机肥后形成的饲料资源。
(4)实行鱼、畜、禽、农结合,开展“综合养鱼”。如湖南衡阳的“鱼、猪、菜”三结合,江苏南京的“鱼、禽、菜”三结合,循环利用了 *** ,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保持了生态平衡。
长江流域开钓十多天了,对湖北十堰的钓友来说,空军是比禁钓更苦的折磨。连日来,十堰地区烈火一般的天气,本就给钓友带来中暑的风险,空军更给钓友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犹其鲢友们。
都说鲢鳙傻大胖,高温天,十几斤几十斤的大胖头,在高温季节特别好钓,是这样么?其实不然,野钓靠的是资源,如果资源较好,还是空军,钓友们就会把空军的责任推给气压上了。在笔者看来,钓鲢空军的最终原因是水情。
一,鲢鳙鱼的涉食习 ***
鲢鳙自出生以来,无论是幼苗期还是成熟期,都是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们的食物链就是过滤水中的微小浮游生物,再吞食,鲢鳙鱼只要在呼吸,每时每刻都在过滤浮游生物,理论上来说,无论是睡觉休息还是水里缺氧壮态,对鲢鳙鱼的吸食都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除非鲢鳙停止了呼吸。
二,鲢鳙鱼回游
鲢鳙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成群结队的沉或浮在水的中上层,它们沉或浮,游走或回游也多在百来范围内,不会轻易游很远,当一群鱼游到与其它鱼群相近时,会折回或自觉向其它方向游走。其主要原因是鱼群家族 *** 群体旳 *** *** ,再就是群体的区域范围内的浮游生物的稀少改变,或者说,鲢鳙鱼沉浮游回是追随水生浮游生物的更恰当。当鱼群与其它群体近距离时,浮游生物少了,鱼群回游。
三,鱼场鲢鳙密度与水情
鲢鳙被称为淡水过滤器,是说一定体积水域所放养鲢鳙密度对水的的净化效果,密度大,浮游生物的生长被逆制,反之,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这种关系对钓鲢鳙鱼的钓友来说很重要,例如,邓刚先生的大量 *** 的是私人养殖场场地,这里鲢鳙密度很大,小浮游生物被逆制,鲢鳙缺少食物,只要 *** 作正确,连竿爆护不奇怪,当然邓刚先生的 *** 作技术比一般人高,但不论鱼资源在野钓环境,大水域浮游生物丰富的环境下,想爆护会困难重重。
四,钓鲢鳙看水情
钓鲢鳙鱼要看水情,这一小节才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钓鲢鳙钓友会空军的更大原因。正与前文所说,鲢鳙自幼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野钓环境中,别看有一群群鲢鳙半沉半浮的游来游去,它们其实是在放牧寻食,野钓的水面更大,气温高,浮游生物繁殖更快更密集,笔者曾随便取一小盆水洗手,只见盆中密密麻麻的全是油菜籽大小的半透明黄绿颗粒,当日钓鲢八小时空军,当然所有钓鲢鳙鱼的钓友都是空军。这说明当鱼活跃度还可以,鲢鳙鱼群也很活跃,不吸食饵料的主要原因就是天然饵料太丰富。
鱼水情深。水情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关键,当天气恶劣时,水中缺氧严重,在水生养殖场,不开增氧机,鱼会抬头或翻白死亡,而野外环境中,很少有抬头翻白现象呢?这也与浮游生物有关,因为浮游生物中的浮游植物也靠日光能量来繁殖生成,当浮游植物吸收光能后,会在其体内形成大量氧气供其繁殖后代,这时大量植物会浮在水的中上层,鲢鳙鱼吸食浮游植物不但饱腹,还能补充氧气,这就是野外环境鲢鳙鱼的生存优势。高温天浮游生物丰富的情况下,鲢鳙鱼不开口吸食钓饵的秘密就在这里,不论什么新款浮钓鲢鳙,还是其他任何品牌神仙饵料,都不会有效,任何神丹妙 *** 都是空军。所以,钓友们开钓前,务必先取一盆水,仔细看看水里的浮游生物密度,再决定是否钓鲢鳙,以免钓空军。有新钓友可能会问,为什么别人能钓到而自己钓不到,这是钓技和经验的问题,理论上,鲢鳙鱼全年都可钓,冬季仅活跃度差,鱼张口小,鱼的代泄小,对钓获量有影响,秋夏季,当自然水域水质清,所取水里很难发现浮游颗粒时,只要选择位置对,钓大胖不是难事,这样饵料的贵贱并不影响钓获量,所以,笔者作为爱钓者,以自己的认知告知钓友,钓鱼要细心,多观察水情,不要去追求饵料的好呆盲目乱添加 *** 物类,这个世界没有万能的灵丹炒 *** ,钓者知水情才能喜获丰收。
全球都放弃的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他却成功做到还让鱼变成了白菜价如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菜市场买到鲜鱼,可是在以前,这却是一种幻想,因为以前并没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如果想要吃鱼,就必须前往河流进行捕捉,或者在河流捕捉鱼苗,再进行养殖(这些鱼苗无法繁殖),人工加上运输费用,让鲜鱼的 *** 变得更加高昂,尤其是对于缺少河流的北方来说,普通人吃鱼就变的更为困难,鱼纯粹是奢侈品。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中就有一个“鱼刺事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双水村田海民夫妻办起养鱼场,给了全村每家几条鱼,引起“轰动”——村里绝大部分人没吃过鱼,认为“过去皇上吃的就是这东西”,有些人家没来,因为不敢吃这面目狰狞的怪物。
这其实也是形象说明了在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加上距离 ***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鱼,更不要说吃过鱼了。中西部甚至有许多人甚至连鱼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在那个时候,很多商人会把鱼腌制成鱼干拿到北方售卖,但是 *** 也非常高昂。
可以说,以前对于不是生活在沿河而居的人家或者是靠海吃海的渔民,想要吃到鱼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吃大闸蟹,也只有沿海才行,而且这穿着也不是 *** 孩子
这不仅仅是中国,对于海外也是一样,日本欧洲经过多次实验,都宣告了失败,鱼苗的供应不足尤其是鱼类人工繁殖问题没有解决,是导致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日本欧洲甚至宣布说不可能完成鱼类完全人工繁殖。
我们这里说的鱼类,主要指的是四大家鱼,家鱼原本是指相对自然生长、分布广泛的鱼类,这类鱼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容易捕捞,后面更是诞生了“四大家鱼”的说法,分别指的是青鱼、草鱼、 鲢鱼、鳙鱼 。
我国淡水养殖的鳙、鲢、青、草、鲮等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都是在长江、西江等河川装捞的,渔农必须到鱼苗产地购买,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购回鱼苗成活率低,受限于距离与运输的问题,不能惠泽全国各大区域,北方的很多缺水少河的城市就没有办法吃到这样养殖的鲜鱼。
民以食为天,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于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30 年代的时候,我国学者开始利用江中的家鱼进行人工授精和孵化试验,获得成功。但是要克服长途运输和鱼苗供应不足的问题,需要实现家鱼的完全人工繁殖,也就是以池养的鱼作为亲鱼进行产卵、 *** 、孵化。
这在当时可以说深深困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这个时候,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那就是钟麟。钟麟曾因为 *** 爆发,迁居进入 *** 参加 *** 救亡运动,在这个时候,他加入了港英当局的水产研究所,拜我国鱼类学家林书颜为师。但是, 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被许多人看不起,他发誓一定要振兴中国的渔业。
1935年广东省立高级水产学校成立,钟麟是之一届(1935~1938年)就读 *** 。图为1938年首届高级渔捞班毕业合照,前排右3为钟麟。可以说钟麟是纯国产的渔业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成立了“广东省人民 *** 水产管理局水产实验所”,全力以赴开展 *** 带海洋资源调查和淡水渔业的研究。
这个时候,钟麟就开始着手解决家鱼的完全人工繁殖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鱼苗的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四大家鱼”在食物充足的江河湖泊生长发育到 *** 成熟,之后需要进入江中回溯到产卵场才能进行繁殖。它们的感觉 *** 感受江水温度和上涨时水流的 *** ,通过中枢神经 *** 指令下丘脑产生 *** 释放激素,进入脑垂体诱导产生 *** ,这种激素进一步诱使 *** 腺分泌甾类 *** 激素,促进 *** 细胞发育成熟。在产卵 *** 后,它们的 *** 卵随水流向下游漂流、孵化,幼鱼再回到湖泊生长发育。
而当时,中外专家都普遍认为池塘养殖没有江中的自然环境,家鱼 *** 腺不能发育达到 *** 的要求,不具备人工繁殖的条件。
针对当时有部分专家提出将池塘自然环境模拟江河湖泊, *** 脑垂体诱导产生促 *** 腺激。但是钟麟认为这样治标不治本,没有办法在全国进行统一推广,适用于广大渔农。
所以他想要去解决家鱼的 *** 生理,把池养的家鱼用人工 *** 繁殖鱼苗,采取相应手段实现全人工繁殖。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钟麟在观察家鱼胚胎发育
这个时候,西方对于 *** 和 *** 释放激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54 年 5 月,水生所的朱宁生利用鱼脑垂体悬液尝试对尚未完全 *** 成熟的“四大家鱼”进行 *** 试验,其结果显示在青鱼和鳙鱼有效,其中青鱼的结果更为确切,一条鱼最多可产卵达百万粒。
1955年,他首次发现满三龄的鲢、鳙能在池中成熟,这个发现 *** 了过去认为池养的家鱼不会成熟的论断,但是池中的雄鱼全部发育成熟,雌鱼卵巢也发育良好,就是没有繁殖。这个时候,钟麟就特意跑到湖北向朱宁生学习了脑垂体 *** 的技术。
钟麟与助手、家鱼人工繁殖发明者之一,刘家照在观察家鱼 *** 腺发育
1956 年,钟麟给池养成熟家鱼注射鲤鱼脑垂体作催产试验,但没有成功。这个时候,钟麟意识到只有进一步掌握野生家鱼生长发育繁殖情况,比如产卵 *** 洄游现象等,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所以钟麟跋山涉水,还特意广西的浔江、郁江和柳江及西江沿岸主要鱼类产卵场调查观察研究,对之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
这个时候钟麟也不是青壮后生了,他在一条特别破旧的小渔船上整整呆了两个月,背着一个四方形、里面放着酒精、 *** 和解剖刀一类浸泡鱼类标本 *** 物工具的锌铁皮箱子,一边测量水文情况,特别详细观测和查询了产卵场的变化规律、过去和现在的流速、温度、水位等许多生态因子。这些因子对江河家鱼自然繁殖是至关重要的。
在经过特别仔细的观测之后,他发现江河家鱼的自然繁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 *** 反射过程。从这点分析,家鱼无疑是需要有一定的繁殖生态条件 *** ,如流水加速、水位骤增等等。而池养家鱼 *** 腺接近成熟,恰恰因为缺乏了上述外部条件的 *** ,所以不能在池中自然繁殖。
找到症结的所在,1957年,他依据当时盛行的米丘林学说,即“生物与环境统一”的原理,决定进一步用流水条件 *** 产卵,他在惠州和肇庆分别设计了两个生态 *** 催产池。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只有一尾雌鲢产了少量 *** ,但不 *** ,又失败了。
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天佑钟麟,这个时候天降暴雨,产卵池涨水水流加速,观察到一条 5 龄鲢鱼成功产卵,但卵被冲走。受此启发,1958年6月3日,钟麟用流水 *** 加上脑垂体 *** ,之一次实现了鲢鱼、鳙鱼的人工产卵、授精和孵化。获得了3万多尾体质健壮的鱼苗。从此结束了淡水养殖鱼苗世代依赖江中装捞的历史,开创淡水养鱼历史的新 *** 。
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后的1958年6月7日《羊城晚报》率先报导了这一重大科研成果
也就是从今天开始,鲜鱼开始走上了每一个普通人的餐桌,成为了普通人天天都可以吃得起的美味。1962年全国人工繁殖鲢、鳙鱼苗10多亿尾;1987年,全国人工繁殖鱼苗超过2000多亿尾,比历史上从江中捕捞鱼苗更高纪录的1957年234亿尾提高近10倍。
1958年 *** ,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图为家鱼人工繁殖发明者(自右到左):李有广(1935年毕业)、钟麟(1938年毕业)、刘家照(1957年毕业)、张松涛(1955年毕业)当年在北京推广期间,在 *** 前合照。
钟麟成功实现了家鱼的全人工养殖,在世界上创造了一个奇迹。钟麟又与科技人员,相继突破了草、鲮、鳊、青等鱼类人工繁殖关,使我国淡水鱼类全人工繁殖技术及其理论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钟麟的“鲢、鳙鱼的亲鱼生理生态培育法”更是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发明证书。
1965年颁发的发明证书
1978年钟麟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大会奖励。
不仅如此,钟麟还把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推广到了全世界,1975-1987年,钟麟又先后主持 *** 粮农组织委托我国(珠江水产研究所)举办了五期淡水养鱼培训班,主讲鱼类人工繁殖技术课程。为 *** 、非洲、大洋洲15个国家和地区培养渔业官员、技术人员160多人,可以说推动了全球的鱼类完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大发展。
钟麟为 *** 粮农组织举办的淡水养鱼培训班学员上课,戴 *** 讲课者为钟麟。
之一届学员结业留影,第二排右6为钟麟 。
他把长期从事鱼类繁殖经验升到理论,写成10多万字的专著《家鱼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他还主编《中国池塘养鱼》一书并与别人合著《青、草、鲢、鳙在我国的发展和成就》等专著和 *** 30余篇。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淡水鱼类人工繁殖的理论体系。钟麟也被称为“家鱼人工繁殖之父”。
可以说农业 *** 先生,渔业钟麟先生是我们都不能够忘记的人!
当然,在钟麟的基础上,我们对于鱼类全人工养殖技术取得了进一步突破, 像后来我国学者又研发出地欧酮等催产剂和复合 *** 剂,使催产效果逐步提高。
除了钟麟之外,“鱼圣”刘筠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1959年,他也实现了人工催产草鱼成功!继草鱼人工繁殖成功后,刘筠和 *** 们又开始研究青、鲢、鳙鱼,经过理论研究和无数次艰苦的对比实验,1963年,刘筠带领的团队对四大家鱼人工催产排卵终于都获得了成功。
刘筠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在理论上建立了 *** 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 *** 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刘筠在国内外建立了之一个遗传 *** 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首次研制出了异源四倍体鲫、鲤。他们也被命名为湘云鲤和湘云鲫。他还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湘云鲤和湘云鲫
2008年美国粮食研究所的学者 *** 来华,他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道: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淡水渔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斯特· *** 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渔业在增长方式上发生了质的转变和突破,从以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从“牧渔”变成“家养”,这是其他农业产业要花费上百年、上 *** 才完成的过程,我国才花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改写了世界渔业的发展史和文明史,是了不起的贡献。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科学家的付出,正是他们,让鲜鱼走上了普通人的餐桌。为了纪念他们,我决定今天晚上去吃烤鱼!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吃过鲢鱼。在众多鱼类中,花鲢鱼应该算是比较普通之一种。同时,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花鲢。
在一般的养殖市场中,基本上都有花鲢鱼的存在,并且 *** 十分低廉。对于很多养殖者们来说,养花鲢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花鲢在生长的过程中,对环境要求并不是很高,并且生长很快,个头也比较大。
鲢鱼
在养殖花鲢的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下这四个步骤:
一.建立鱼塘
建立一个完整的鱼塘是最基本的条件。而鱼塘建立的环境将变得非常重要,不能太嘈杂,不能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干扰。整个养殖过程应该是比较安静的,因为鱼虽然在水中游荡,但是它却非常敏感。
鲢鱼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鱼塘深度不要太深,一般不超过2.5米,同时还要在鱼塘中放一些有机肥肥料,这样才更利于鲢鱼的生长。
二.放养鱼苗
放鱼苗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是要在鱼塘建立完善的基础之上。一般放鱼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一养殖,另外一种是混合养殖。
打捞鲢鱼
单一养殖的话,一般只是一种鱼类,主要是以鲢鱼繁殖为主,增加产量。而混合养殖的话一般是将不同品种的鱼类放养在一个鱼塘里。不同品种的鱼有不同的生存环境需求和生长特 *** ,将不同种类鱼放在一起,更有利于鲢鱼的生长。
三.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在养殖鱼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鲢鱼在生长的时候,最基本的生长需求就是食物。而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饲料和水中的一些微生物,浮游生物。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鲢鱼能正常存活下去,定期更换饲料。
四.越冬管理
最后这一部就变得非常关键了,冬天的季节温度很低,鱼在低温的环境中新陈代谢将变得很缓慢。在有些北方地区,温度太低甚至会造成鲢鱼死亡。在养殖鲢鱼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对鲢鱼进行越冬管理。
鲢鱼市场
一般情况下,水中温度不能低于10摄氏度。如果温度实在太低,可以将鲢鱼打捞起来,进行市场处理。
不知道你对此怎么看呢?你是有更好的鲢鱼养殖技巧建议吗?不妨说说你的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 是我国华东地区更大、最有名的人工水库,因其水质优良、透明度高而被选为“中国好水”水源地。2019年9月, *** 开始向杭州市供水,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战略水源地。
保护 *** 的水质是库区环境治理的关键,而水质又和营养盐含量、藻类密度息息相关。当营养化加剧、藻类发生异常增殖时,部分库段就有可能出现水华现象,酿成生态危机。例如:在1998~1999年, *** 就曾连续2年爆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引起社会关注。
*** 为何会产生“蓝藻之困”?
*** 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库中岛屿星罗棋布,遍布绿植,是鸟类栖息的天堂。据测量和统计,库区面积 *** 0㎡以上的岛屿多达1078个,平均水深30.44m,最深处达100多米,正常水面580平方公里,蓄水量178亿m3。从环境、水深、水面、蓄水量来看, *** 似乎并不容易爆发蓝藻。
90年代末的两次水华,到底因何产生?专家组通过实地调查探明了原因,发现水华的出现和鲢鳙生物量的锐减有关。鲢鳙俗称花白鲢,二者通过鳃耙滤食浮游生物,可减轻藻类密度。尤其是鲢鱼——国内公认的“除藻专家”,和蓝藻之间具有很强的捕食关系。
鳙鱼
但上世纪90年代,库区渔民为追求经济效益,普遍选养价高味美的高档食肉鱼,降低了对鲢鳙的放养量;另一方面,当时水库中存在大量的鳡鱼、翘嘴鲌、鳜鱼等凶猛鱼,天敌的捕食也降低了库区鲢鳙的储备资源量。
找到原因后,当地制定了严格的鲢鳙放养计划,并针对 *** 地清除鳡鱼等凶猛鱼,以此提高鲢鳙鱼种的成活率。
鱤鱼
从1999~2000年, *** 渔场连续2年开展“除野”行动。其中,捞出的鳡鱼就有9000多尾,总产量超过 *** 吨,有效控制了库区的食肉鱼种群。2000年至今,库区的鳡鱼仍存有小部分群体,但和之前相比已经大幅减少,不足以对鲢鳙构成威胁。
*** 鱼类繁多,为何鲢鳙的生物量更高?
*** 的鱼类远不止鲢鳙两种,优质的好水、宽阔的水面孕育了数十种不同的鱼类。根据1984年展开的鱼类资源调查, *** 中有多达83种鱼,四大家鱼、鲴等都具有相当的捕捞产量,经济效益显著。
以1983~1986年的捕捞生产为例。资料显示:这四年间库区共捕获鲜鱼 *** 2吨,平均每年产出3148吨。其中,鲢鳙占总产量的70.4%,野杂鱼占29.6%(鲴是占比最多的野杂鱼,总产量为1069吨,占58.1%)。
*** 鱼类繁多,为何鲢鳙的占比这么高?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一格局和自然繁殖无关。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水库的水文 *** 质由此发生变化,库区缺少长距离的敞泄流水环境,鲢鳙的 *** 腺均无法自然成熟。因此,鲢鳙数量占比高其实是人工放流的结果。
*** 鱼种投放/杭州网
鲢鳙坐拥“家鱼”的尊贵身份,天然具有无与伦 *** 产能优势。1958年,我国刚好攻克鲢鳙的人工繁殖技术,一尾亲鱼可产数十万乃至上百万枚卵,人工孵化率高,极大地降低了苗种成本。
新安江一成库,当地渔场就无缝衔接,放流了大量的家鱼。比如:1960年,库区共放流了309万尾鱼,鲢鳙独占2 *** 万尾;再如:1965年,全年共投放2426万尾鱼,99%以上都是鲢鳙。据观测,投放的鲢鳙生长速度喜人,鲢鱼每年最快可长5斤,鳙鱼则为7斤,投放2~3年就可起捕上市。
2020年以来, *** 每年的鱼种投放量趋于稳定,高达1000多吨、1000多万尾,平均每尾都是10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
鱼苗投入得多,成鱼的捕获量自然也多。捕捞队利用“赶、拦、刺、张”的联合捕鱼法,普通一网可捞5~10万斤鱼,最多的一次在许源大港渔场捕获了82万斤鲢鳙,创下高产纪录。2015年10月,捕捞队还曾捕到过一条重180斤、长175cm的“青鱼王”!
据统计, *** 鲢鳙的年产量超过6000吨,“淳”牌有机鱼成为了全国著名品牌。“鲢鳙治水”既保生态又促经济,一举两得,堪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范式。
生态治水60多年,“蓝藻病”为何仍有隐患?
根据湖泊的生态演化特点, *** 的生产力/生物量的比值为3. *** 9>1,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的比值为74.29,这意味着该水库正处于发育状态,生态 *** 仍在完善当中。那么,被视为生态隐患的“蓝藻病”,再次爆发的风险又有多高呢?
有了鲢鳙坐镇,蓝藻水华似乎一去不复返,但事实并非如此。从2006年开始, *** 从贫营养水库转变成了中营养水库,湖区的曲壳藻、束丝藻时常出现异常增殖现象。来对比一组数据:1998年,库区藻类密度的测量值为108万细胞单位/升,2010年时提高到1152万细胞单位/升,增幅不可谓不明显。
7-8月, *** 蓝藻呈剧增态势
种种迹象表明, *** 的水质仍存在富营养化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价:一是水体的透明度和藻类的密度,二是实际的蓝藻爆发事件。
首先,一份长达26年的采样调查发现: *** 坝前水体的透明度下降了2.05m,主要原因正是藻种密度的提高。2020年8月, *** 东南库湾的蓝藻异常增多,生物密度达到6.571mg/L,水体透明度只有2.24m,其中有1/3的水质监测点位透明度低于2m。这表明,藻类密度的确影响了水质和透明度。
史鹏程、朱广伟等学者发表在《环境科学研究》上的一篇 *** 显示:2020年5月~2021年4月期间, *** 的叶绿素浓度平均为5.1μg/L,密度更高的水域位于西北库湾,平均密度高达11.4μg/L。该水域属于 *** 的上游库区(下图红圈标注区域),农业、生活废水排放压力高,总氮、总磷含量显著高于东南库湾。
其次,从实际案例来看, *** 的水华确有“复发”迹象。例如:在2016~2019年,西北库湾的街口断面至威坪断面发生过多次蓝藻水华,规模不大,但应引起重视,相应水域富营养化的风险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夏末秋初(8-9月)是最容易发生水华的时期。 *** 蓄水量多,热容大,水体交换频率高,水温增加缓慢。在春季,库区水温较低,蓝藻繁殖受限,不易形成水华;但当梅雨过后,面源污染携带大量的营养盐入库,加之高温热浪席卷而来,上层水体升温迅速,藻类繁殖活跃,最易诱发水华。
2020年5月-2021年5月, *** 的降雨量和气温
总体来看,在 *** 的不同库区,富营养化的程度不尽相同。根据Carlson提出的湖泊营养状态指数计算,污染最严重的是西北库湾,营养指数达到了51,东南区域水质状态较好,指数为41,其他水域的指数多为43~46。
因此,治理“蓝藻病”、提升水质重点在于西北库湾,有必要加大截污减排力度,提高尾水的排放标准,加强市政排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做好二次净化。
*** 的未来
*** 岸线高度发育,湖岸蜿蜒曲折呈树叉状,流域内江河纵横,共包揽1江33溪。其中,新安江是 *** 更大的入库径流,供水量占总水量的60%。
新安江从安徽省流入浙江省境内,是一条典型的跨地域径流,污染源头多,水质存在管控难点。为此,可沿江设置水质自动监测站,覆盖流域主要河流,避免污水入库,确保清水永续。至于鲢鳙,则可起到辅助净水之功用。
大量研究表明,野生鲢鳙的饵料系数可达40以上,是理想的净水鱼。鲢鱼每增重一斤,可从水中吸收0.85克的磷以及14.9克的氮;鳙鱼每增重一斤,相当于吸收了0.5克的磷以及14.5克的氮。利用好这两条保水大鱼, *** 的未来就有望圈定在“生态半径”之内。
自1960年建库以来, *** 的鲢鳙已栖息定居62年,“人放天养”成效显著。大水面该如何兼顾生态与饭碗? *** 交出了一份经典答卷。未来,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协调的新模式也同样值得期待!
一半喜一半忧:芜湖江湾出现鲢鳙鱼群,长江鲥鱼却匿迹销声?大家还记得安徽芜湖出现的壮观鱼群吗?2022年4月8日,芜湖十里江湾出现大规模鱼群,当时恰逢江水上涨,浅滩的深度在0.5~1m左右,水草刚好处于淹没状态,且水温适宜,溶氧丰富,为鲤鱼、鳊鱼、鲫鱼提供了天然的产卵条件。
这批鱼群据说达到了“近五十年不遇”的规模,当地有数十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也表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鱼”。神奇的是,就在日前,十里江湾再次出现了野生鱼群的身影,看来芜湖真的要成为长江鱼群的家园!
安徽芜湖十里江湾:野生大鱼再度 ***
7月7日,芜湖传媒中心旗下账号“大江资讯”发布了一支航拍 *** ,从 *** 中可以看到,体型巨大的野生鱼三五成群,在水中 *** 游动,不少大鱼还排起了长队。鱼的种类以鲢鱼、鳙鱼为主,有镜头还特写了草鱼的摄食活动,鱼种比较丰富。
除了数量与种类,这批鱼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规格普遍偏大,目测体长多在50cm左右。按照鲢鳙、草鱼的生长发育规律,半米级的大鱼应当都属于成年的亲鱼,大概率具备自然繁殖的能力。因此有网友认为,鱼群 *** 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繁殖产卵,传宗接代。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很多鱼类在繁殖期都有聚群的习 *** ,或是一同洄游,或在浅水中追逐交尾。
繁殖期间的聚群行为也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躲避天敌的捕食,提高个体的存活率;增加产卵的规模效应;便于亲鱼寻找配偶;提高 *** 与 *** 卵的相遇概率;有利于维持基因的多样 *** 等等。因此,繁殖是鱼类聚群行为的一种合理解释,也符合自然现象。
但对于这种观点,也有网友持不同的看法,理由是鱼类的繁殖讲究时令节律,今年的情况和去年不一样,时间上错过了主要的繁殖季节。
按正常情况,在自然水域中,草鱼、鲢鱼、鳙鱼的繁殖期都在4~7月,鲤鱼一般为2~7月,5月份是繁殖盛期。2022年,芜湖十里江湾在4月份迎来了鱼群,以产卵较早的鲤鱼为主,再加上涨水时间较早,所以才出现了大批鱼群。
网友认为,现在已进入7月,长江鱼类的繁殖盛期已过,产卵现象将近尾声,因 *** 而 *** 的可能 *** 并不高,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觅食 *** *** 。
但综合来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具体来说是“因鱼而异”。
对鲢鳙两种鱼来说,繁殖的可能 *** 确实不高。这两种鱼都产出漂浮 *** 卵,产卵场一般位于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矶头型河段,要求流速湍急,水流量大。只有在急流环境中,水流在上述河段才容易形成“泡漩水”,即水流上下翻滚、垂直交流,使鲢鳙的 *** 不至于下沉,保证 *** 正常 *** 、孵化。
当前的十里江湾虽然水位略有上涨,但水流相对平缓,并不符合鲢鳙产卵所需要的急流条件。
对于鲤、鲫等鱼类来说(假设鱼群中有这类鱼),则不排除有繁殖的可能。这类鱼对产卵环境的要求并不高,一是水温达到18℃以上,二是有茂密的水草作为鱼巢,静水或缓水中皆可繁殖。以鲫鱼为例,其繁殖期从4月持续到8月,一年多次产卵,理论上1~2个月就能繁殖一次,在浅滩中很容易甩籽。
长江鱼群爆发式增长,为何不需要担心泛滥?
野生鱼群在长江水域 *** 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在2021~2022年,安徽黄湓河、江苏镇江、重庆万州、四川宜宾等地都出现了鱼群,虽然规模大小不一,鱼种各异,但都体现出长江禁渔的成效。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发现若以10年为期限,长江中常见的鲢鱼、鳙鱼、草鱼恐将“泛滥”!计算 *** 是这样的:通常雌鲢的怀卵量为20~160万粒,鳙可达70~170万粒,草鱼一般在30~138万粒左右,这些亲鱼年年都能繁殖,且怀卵量逐年增多。按更大怀卵量×10计算,一条亲鱼最多可产生千万级的直系后代,其后代3~5年内成熟,届时便能单独繁育后代。这么一计算,长江中的野生鱼将迎来大爆发,甚至可能局部泛滥!
但这种推论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要知道,长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 *** ,大小支流数以千计,另有鄱阳湖、洞庭湖两大通 *** 泊,水生环境复杂,幼鱼的成活率无法达到100%。
作为 *** 之一大河,长江的年径流量超过9500亿m3,堪称淡水鱼的天堂和水生生物的博物馆,丰沛的水量也为鱼类的栖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鱼类的密度并不会过高。
此外,长江还拥有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滤食 *** 、草食 *** 、杂食 *** 、肉食 *** 的鱼类相互影响,彼此制约,最终会形成动态平衡。据统计,长江中的淡水鱼多达425种,占全国总数的近30%,营养结构完善,生态 *** 健全,单一鱼种同时受到捕食和竞争的抑制,并不存在泛滥的情况。
可能有人会拿三峡大坝下的鳡鱼举例子,这种鱼 *** 凶猛,食量贪婪,自然状态下缺少天敌,能随意捕食包括黑鱼在内的鱼类。日前,三峡大坝下的鱤鱼 *** 成群,数量多到数不过来,很多人担心这将 *** 生态平衡。
但事实上,鳡鱼的 *** 行为只是在繁殖期才有的现象,在整个长江中,鳡鱼的种群密度远低于其他鱼类,其数量符合营养级的自然规律。此外,鳡鱼的存在还能淘汰鱼群中的老弱病残者,保留优质的基因,有利于维持鱼群的健康状态,加快新陈代谢。
长江鲥鱼匿迹销声
芜湖江湾的鱼群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其中有位网友留言:“长江现在还有鲥鱼吗?十多年前在芜湖吃过一次。”
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则道出了芜湖和长江鲥鱼之间的渊源。芜湖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区城市,相应江段长约24km。在历史上,长江鲥鱼的洄游水域是从长江口延伸到江西的鄱阳湖、赣江一带,因此,安徽芜湖是鲥鱼上溯产卵的必经之地,也是天然的渔业产地。
鲥鱼是鲱科鲥属下的名贵鱼类,外形神似鲫鱼,但远比鲫鱼健壮,常见体重为1~4公斤。鲥鱼颜值颇高,身披银白鳞片,色泽温润如玉,鱼身具有肉嫩、鳞鲜、脂厚的特点,是古今中外广受赞誉的长江名鱼。20世纪70年代,鲥鱼还是长江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安徽江段的渔民对此深有感触。
据渔民反映,在1973年时,安徽江段的鲥鱼非常多,平均每只渔船在1个捕捞季能收获1000多尾,1张网每次能捕到1~8条左右,产量相当可观。可惜在1985年后,鲥鱼的洄游量迅速减少,1986年,整个安徽江段的渔获数量已不到20尾。
据调查,安徽江段距离现在最近一次发现鲥鱼是在1994年5月,无为县(当时还未升为无为市)新沟乡的一位渔民在芜湖江段捕到了一条1公斤左右的鲥鱼,这也是安徽江段最后一次目睹鲥鱼的踪迹。由此也可推断,网友称其在“十多年前”吃过一次鲥鱼,所食对象大概率不是“真鲥鱼”,因为芜湖段的鲥鱼已消失近30年!
最后回到网友的提问:长江中现在还有鲥鱼吗?根据20年来长江的渔业调查,野生的鲥鱼一直未见踪迹,但这并不 *** 鲥鱼已彻底消失。长江中暂未发现鲥鱼,可能是资源密度过低所致,数量恢复后就有望重现,曾经的“神秘物种”鳤鱼就属于这种情况。此外,峡江的下游还存在鲥鱼的产卵场,自然繁殖依然暗藏生机。
从禁渔至今,鱼群回归、刀鱼增多、鳤鱼重现等现象不断出现,这表明曾经衰退的物种通过保护还有机会再次恢复。长江鲥鱼也是如此,当前正处于恢复的更佳机遇,未来重现长江未尝没有可能。
5月难钓鱼?肯定是你饵料错了,用对这“3步”,大鱼滚滚来? 钓鱼一直是个技术活,而且钓鱼要多多钻研、学习,这样才能钓上更多的鱼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能坚持下来就能有巨大的收获,但是也怕有些钓友一味的去钓,而不是好好钻研,所以才导致了怎么钓都不上鱼的现象,所以今天给大家讲究一下5月钓鱼的干货,如果说5月难钓鱼肯定是你饵料错了,用对这“3步”,大鱼滚滚来!
一般在谷雨过后,鱼类越来越喜欢靠岸了,尤其在5月之后更是大鱼靠岸产卵的黄金阶段,由于草鱼、鲢鳙不能在静水中自然繁殖,所以这一阶段我们更佳垂钓鱼种是鲫鱼、鲤鱼,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对症下 *** 。
用饵精确
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鱼的体能也逐步恢复,进食量增大,对蛋白质的需求较大。因此,这个阶段的钓饵应该用动物蛋白含量高的鱼饵,添加了虾粉、鱼粉、蚕蛹粉、红虫粉、螺肉、海鲜贝类等的商品饵,也可以用商品饵做窝,以红虫蚯蚓作钓,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此时无论窝料还是钓饵投放量都应该适当加大,增加一些大颗粒的饵料用来诱钓大个体的鱼,鱼饵饵团适当加大一些。
配方针对 ***
目标以大鲫鱼为对象时,鲫鱼套餐、麝香底窝、颗粒粉、拉丝粉、 *** 酒米等。目标大体型鲤鱼时用超诱、螺鲤2号、雪花粉、颗粒粉、 *** 酒米等。其中各部分比例、味型需根据地域、温度、水域、鱼情来变化调整。
对应调漂
由于目标鱼都是大鱼,而且这一时间段小鱼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为避免因小鱼闹漂频繁提竿惊到大鱼,通常应该把浮漂调的目数比较低,钓的比较钝一些。例如调平水钓两目、调两目钓两目,调两目钓三目等。
这些都是新手需要了解的地方,如果你们能将这3步做到了,那就一定可以达到“大鱼滚滚来”的程度,同时祝愿每一位钓友都能在5月钓上大鱼!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坐拥水面2427.8平方公里,一湖秀水宛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下游南岸。作为著名的大型淡水湖,太湖聚拢了丰富的河湖 *** ,东部湖泊星罗棋布,阳澄湖、淀山湖点缀其间,以众星拱月之势包绕太湖;西部和西南部则是丘陵和山地,溪流山涧众多, *** *** 的河流有南溪、合溪、苕溪等水系。
密布的河湖和发达的水网成就了长三角更大的淡水汇集地,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据《太湖鱼类志》记载,太湖共有鱼类107种,湖区盛产的“太湖三白”闻名遐迩,鳜鱼、鳗鱼、河蟹等高档湖鲜供不应求,在全国享有盛誉。
其中,部分鱼类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洄游的习 *** ,比如:太湖白鱼、鳡鱼等,自然种群往来于河湖之间。近日,太湖的鱼群就出现在了西苕溪水域,河面再现“千鱼飞跃”的景象。据当地居民介绍,过去的苕溪水系很少出现鳡鱼的踪迹,鱤鱼鱼汛已经消失多年,直到最近,苕溪再次迎来了久违的鳡鱼繁殖群体,规模罕见,场面令人振奋。
鳡鱼位于水生食物链的最顶端,擅长高速追击 *** ,食 *** 颇为贪婪,民间称之为“水中老虎”。鱤鱼成群出现说明苕溪的小型饵料鱼在增多,食物资源丰富,也说明苕溪水质优良,环境适宜,满足鱤鱼产卵场的生态条件。在安吉江东电站附近水域,科研人员还监测到了28种土著鱼的产卵场,连续10多天不断有亲鱼跃出水面,产卵信号十分强烈。
事实上,苕溪鱼群增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背后离不开太湖生态的改善。研究发现,湖泊的生态承载能力远高于江河溪流,太湖水位较浅,平均水深仅有1.9米,单位面积的生产力高,是太湖白鱼、鳡鱼的主要育肥场。此外,白鱼、鱤鱼的洄游特 *** 和鱼卵的孵化要求有关,二者产下的 *** 需在水质清新的流水中孵化,客观上亲鱼有洄游上溯的必要,而苕溪就是一条重要的洄游通道。
例如在2022年6月下旬,苕溪安吉段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白鱼洄游潮,白鱼、黄白鱼的数量创下了数十年之最,而这些鱼群就是从太湖远道而来。
因此,鳡鱼鱼汛从无到有,白鱼鱼汛信号增强,这都是太湖禁渔所带来的生态成果。按理来说,太湖是全国生产力更高的大型湖泊之一,本应该是野生鱼类的天堂,可为何在过去几年,太湖及上游河流很少出现鳡鱼、白鱼成群的现象呢?
这还要从太湖渔业的变迁说起。20世纪50年代之前,太湖还是一个天然的流动 *** 湖泊,湖水和长江干流直接相通,水体交换率高,因而水质优良,生态优美。从1950年开始,太湖沿江沿湖掀起了兴建闸坝、围湖造田的 *** ,人为活动切断了湖水和长江的联系,而没有了长江水的冲洗,太湖的换水周期提高到208天,水体交换能力显著下降。
伴随着环湖地区的经济发展,氮磷等有机质不断在湖底沉积,导致湖水越来越肥。同时,静水环境加剧了泥沙沉积,改善了透明度,更有利于藻类的繁殖,这为湖水的富营养化埋下了隐患。
到了20世纪70年代,太湖逐渐演变成了富营养型湖泊,一是因为太湖的自净能力有所下降,无法消解、转移入湖污染物;二是生活废水排放量增多,同期出现的围网养殖使内湖水质状况雪上加霜。80年代,太湖由天然湖泊过渡成了兼顾养殖、捕捞的生产 *** 湖泊,渔业总量连年高产,但高产的基础却是过度开发。
养殖活动导致太湖水质污染加剧,提高了“水华”的发生几率,不利于鱼卵的胚胎发育和幼鱼的生长。过度捕捞则主要影响太湖白鱼、鳡鱼、鲢鳙等中大型鱼类,这些鱼类 *** 成熟周期长,太湖白鱼需要4~5年才能发育成熟,鳡鱼需要3~4年,鲢鳙至少需要2~3年。理论上,要持续利用太湖的大中型鱼类资源,在一次捕捞季结束后,至少要禁渔2~5年,为鱼群的恢复预留充足的时间。
而现实情况是,太湖在禁渔前是年年捕捞,投入的渔具有飞机网、地笼网、丝网、高踏网等不同类型,有些渔具的网目设置不合理,比如兴盛一时的高踏网,网眼细密,小到湖鲚、银鱼、秀丽白虾,大到鲢鱼、白鱼全被一网打尽,单网产量可达3~5万斤,捕捞能力惊人。
据统计,在2006~2015年,太湖渔获总产量高达3.5~5.6万吨,而相关研究指出,太湖每年最适宜的捕捞量应控制在2.8万吨左右,超额捕捞的问题突出。长期的捕捞遏制了鱼类种群的发展,降低了渔获的质量,也降低了太湖的生物多样 *** 。
首先,太湖鱼类存在“量大而不质优”的尴尬局面。根据2017年的调查,湖鲚是太湖中更高产的鱼种,产量占比高达52.77%;以高产著称的鲢鳙只能屈居第二,占比只有17.93%。而太湖的鲤鱼、鲫鱼、青白虾等土著物种,占比均不到10%。
2019年的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结果显示:在渔获中,湖鲚的数量占比高达49.58%,是排在第二位的大鳍鱊的6.83倍,优势度为全湖之一。太湖中的鱼类除了翘嘴鲌、鲤、鳙以外,剩余个体的平均体长都小于20cm,小型化的特点相当明显。
湖鲚是一种小型鱼类,一年 *** 成熟,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产量很高。有专家指出,湖鲚占比增高和 *** 度捕捞直接相关,滥捕导致鱼种趋于单一化,个体趋于小型化,长生命周期的食肉鱼大幅衰退,最终能持续贡献产量的只剩下太湖湖鲚、银鱼等短生命周期的小型鱼。
其次,太湖鱼类的多样 *** 也有下降的趋势。1963-19 *** 年,湖区共采集到 *** 种鱼类标本,1987年减少到67种,2018年再度减少到37种。在多次调查中,鳤鱼、鯮鱼、松江鲈、暗纹东方鲀等历史鱼种已多年未见,花鳗鲡在个别调查中偶见一尾,多种珍稀鱼类销声匿迹,生物多样 *** 有所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湖区的鱼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小型鱼当道,大型鱼集体衰退,鱼种丰富度下降。直到2020年10月1日太湖全面禁渔,环湖省区抓住捕捞空白期,大力投放人工鱼苗,加紧恢复渔业资源。
禁渔十年为鲢鳙、太湖白鱼、鳡鱼等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10年平均可覆盖2~3个生命周期,有利于提升大型鱼在资源中的比重,还有利于优化鱼种结构。比如:太湖的白鱼和鳡鱼,这两种鱼食 *** 凶猛,可协助控制湖中近乎泛滥的湖鲚,降低其种群密度,优化鱼种的年龄结构,最终使滤食 *** -草食 *** –杂食 *** –肉食 *** 鱼类向“金字塔型”结构演变。
这一过程和20世纪70~80年代的过程相反,不再施加围网养殖、过度捕捞等人为影响,而是任由鱼群自然繁殖,通过禁渔将太湖再度转变成天然的生态湖泊。
当然,禁渔的成效也离不开资源放流的努力。太湖西部的入湖河流发源于浙 *** 区,在2022年,浙江全省往淡水水系 *** 投放了约1亿尾鱼苗,为苕溪产卵场的白鱼种群增多奠定了基础;而在太湖东部的无锡、苏州、常州等地,增殖放流也是年年举行,沿湖三市累计投放鲢鳙等净水鱼近9.4亿尾,为维护太湖生态做出了贡献。
这里要补充一点,太湖东部放流的鱼种以鲢鳙为主,这是因为鲢鳙是半洄游 *** 鱼类,需要在江河等流水环境中才能自然繁殖,而太湖自20世纪50年代就变成了封闭 *** 湖泊,水环境不再适合鲢鳙的自然繁殖,只能通过人工放流补充资源。同时,太湖水质肥沃,饵料充足,鲢鳙的投入不仅能巩固其作为土著鱼的地位,还能控制湖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对改善水质也大有裨益。
总体而言,太湖是全国著名且重要的淡水鱼乡,如今湖区生态显示出好转迹象,这是生态保护的巨大胜利。此外,引江济太工程也为太湖注入了新的生机,换水周期缩短到了180天,优质江水不断改善太湖及周边河网的水环境,“绿水青山”和“天然鱼库”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我国培育的杂交鱼,不能繁殖后代,1年长两三斤,却常冒充土鲫鱼鱼是我们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一道佳肴,因为鱼的营养价值很高,而鱼肉富含大量的动物蛋白、鳞质等,要比其它肉类更容易消化,对智力、体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来自溪流里的精灵:溪石斑鱼
鱼是一种栖息在水里的水生动物,大致可区分淡水鱼和海水鱼,全球已知道的鱼约有36000多种,而我国的江河、湖泊众多,水资源非常充沛。据调查发现,我国淡水鱼的种类多达1000余种。
其中以“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最为常见,也是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其实还有一种鱼,除了西部高原没有,而广泛分布在江河、湖库之中,这就是钓鱼人极为青睐的鲫鱼。
*** 在水库钓获的“四大家鱼”当中的鲢鳙鱼
说到鲫鱼,看似普通但又复杂,因为我国的鲫鱼品种实在太多了,就连一些资深老钓鱼 *** 未必认得全。其中,有一种是我国自行培育的人工杂交鲫鱼,名字叫湘云鲫。
这种鲫鱼不仅生长速度快,且颜色与土鲫鱼非常像似,所以经常有人拿它来冒充土鲫鱼,因此上当的人不在少数。那么,湘云鲫和土鲫鱼如何区分呢?
鲫鱼
杂交鲫鱼:湘云鲫
湘云鲫,又叫工程鲫,是用四倍体鱼作父本与二倍体鲫鱼母本,通过人工杂交而产出的三倍体鲫鱼,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 *** 物系刘筠教授培育成功的一种三倍体的鲫鱼。
湘云鲫同样也属于杂食 *** ,但这种人工杂交鲫鱼的摄食力,要比本土鲫鱼强很多,在自然水域环境当中,湘云鲫主要以水生昆虫、水蚯蚓、以及各种虫卵,同时它还兼顾摄食一些浮游生物等。
湘云鲫的生长速度是相当快,可以用飞一般的感觉来形容,因为它的生长速度都已经超过了鲤鱼的30~50%。据观察发现,一尾当年孵化的湘云鲫鱼苗,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当年可长到2~3斤左右。
这样的生长速度,是野生的土鲫鱼5倍左右。湘云鲫之所以能快速生长,其重要的原因是,这种人工杂交的鲫鱼不能够繁殖,所以它所摄食的食物,全部都用来长身体了。
那么,杂交的湘云鲫到底能长多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在2020年,江苏丹阳的钓鱼人,在当地的野河里钓获一条,重大10斤的“野生鲫鱼”,就连旁边的钓鱼大爷都不敢相信,鲫鱼居然能长这么大。随后,经过仔细辨认,原来这是一条“工程鲫”,也是杂交的湘云鲫。
丹阳钓鱼人钓获的巨型湘云鲫
杂交鲫鱼如何冒充土鲫鱼
众所周知,在我国除了名贵的鱼种以外,鲫鱼是非常普通又亲民的一种淡水鱼,由于经济实惠,且营养价值高,所以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野生的大鲫鱼,通常是有价无市,因此 *** 也在逐年攀升。
然而市场上销售的湘云鲫,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一些人看到野生鲫鱼的利润后,就利用湘云鲫生长速度快的优势,在鱼塘里种植水草,从而达到模拟野生环境下生长。
其目的是为了养出来的湘云鲫,鱼鳞体表的颜色呈现出淡 *** ,让人误以为这是野生鲫鱼,如果对鲫鱼的品种不太了解,恐怕是信以为真。因为野生的鲫鱼的 *** ,与人工杂交饲养的湘云鲫,其 *** 差距较大。
野生鲫鱼是按照三两一个规格,半斤至八两又是一个规格,而要想买到一斤以上的大货,只能提前预订了,因为正宗的1斤重以上野生土鲫鱼非常少, *** 高达大几十一斤,而杂交的湘云鲫通货才十来块钱一斤,所以两者无法媲美。
土鲫鱼
杂交的湘云鲫与土鲫鱼如何区分
1.湘云鲫
湘云鲫在幼苗期与土鲫鱼几乎相同,但当湘云鲫长到三两至半斤是,此时就能够区分谁是李逵与李 *** 了。湘云鲫从外形上看,之一眼给人的视觉是像鲤鱼,而鱼头部位和鱼尾部位,都带有肉眼可见的红色,鱼嘴两角出略有短短的胡须。
总而言之,如果你在挑选鲫鱼时,而这些鲫鱼之一视觉给你的感觉像鲤鱼,那几乎就是杂交的湘云鲫。另外,湘云鲫的体表颜色相似土鲫鱼,但仔细看与鲤鱼的鳞片青 *** 更为接近,还有湘云鲫一般长得都很大,而土鲫鱼普片偏小。
杂交的湘云鲫
2.土鲫鱼
土鲫鱼又叫野生鲫鱼,它的体型呈细长,体表鳞片多为黄金色(有时与生活的环境有关),鱼的身体侧线约有28~30个细点;土鲫鱼从侧线数只有28~30片鳞片,鱼整体偏瘦不肥,鱼肚子里的肠子细而长,鱼肉紧实不散。
另外,土鲫鱼的生命力较强、野 *** 大,即便是离开水里,一时半会也不易死掉。在自然水域,土鲫鱼通常是栖息生活在江河、湖库、池塘、湖泊和河沟等环境。土鲫鱼更大的特点是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一条土鲫鱼从鱼苗长到三两左右,至少要1年多的时间。
土鲫鱼一眼就能看出偏瘦且细长
最后
从目前自然水域钓到鲫鱼情况来看,现在自然水域里有不少杂交的湘云鲫,除此之外,还有高背鲫和日本的白鲫,以及澎泽鲫等。由于洪水和养殖逃跑等原因,导致现在的自然水域里鲫鱼的品种混杂,一般人还真分辨不不出来鲫鱼的品种。
虽然大多数不是土鲫鱼,但由于长时间在自然水域生长,我像如今也能算得上是土鲫鱼了。不过,也有人认为除了土鲫鱼,其它的鲫鱼品种鱼肉不好吃,但事实上也并非那么一回事。
*** 在水库钓获的土鲫鱼
就拿湘云鲫来说,如果是在自然水域长大的湘云鲫,鱼肉要比土鲫鱼的细刺少,非常适合红烧,而土鲫鱼的缺点是细刺太多,通常不适合老人和小孩食用,所以一般只能用来煲汤。
不过,对于钓鱼人而言,无论是哪种鲫鱼,在自然水域钓上来的一律按野生鲫鱼处理。但如果是在菜市场买鲫鱼,那可就要留意了,因为经常有人用杂交的湘云鲫,冒充土鲫鱼而高价卖出。
鲫鱼的品种你了解过吗?
不是珍稀鱼种,但它却是首位严禁垂钓的鱼,鲢鳙的地位这么高?鲢鳙四大家鱼之一,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型鱼类之一,产量位居全国淡水养殖鱼之最。
鲢鳙是鲢鱼和鳙鱼的统称,属中上层鱼类。鲢鱼又称为白鲢,鳙鱼被称之为“包头”、“花鲢”、“雄鱼”等!鲢鳙在水产养殖领域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几乎任何养殖水域都不缺少它们的存在。
同样是淡水鱼,但是,在多地却一度成为严令禁止垂钓的鱼种,甚至于某些水域都到了钓鲢鳙罚款、拘留的地步!为何鲢鳙的地位会如此特殊?
保水专家鲢鳙,国产版水中“清道夫”?!
鲢鳙之所以有着特殊的水产地位,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鲢鳙有着诸多的别类称号,“水中环卫工”、“水质净化器”、“国产清道夫”!
之所以如此称呼它们,这也因为鲢鳙有一个不同于其他鱼种的特殊功能,它们的腮腺细而密,很难摄食<10 um的食物颗粒。所以,鲢鳙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等!
一个水域一旦有着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的控制水质变肥,水华泛滥!
鲢鳙的这一特殊存在,可不是空穴来风的。
案例一:
上世纪80年代, *** 的蓝藻现象爆发了,不仅那次,在随后的1998~1999年两年里, *** 更是连续爆发蓝藻“水华”。为此, *** 每年投入60万斤鲢鳙鱼苗,在多年的尝试之后, *** 的蓝藻病得到了很好的整治。也是因为鲢鳙的存在, *** 才有了如今的国家I级水质标准!
案例二:
2007年的太湖水危机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直接催生了当地对太湖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水危机爆发后,无锡市 *** 和当地居民在之一时间采取了治理措施。为了清除蓝藻,无锡市还出动了上百艘打捞船,每天有上千人不停地打捞浮在水面的“蓝藻膜”。
为此,太湖方面就想到了“以鱼治水”的方案,在统计太湖水域面积之后,依照比例投放鲢鳙。最终,在2009年~2014年间,太湖流域放流并回捕的鲢鳙累计消耗了35.5万吨的藻类,平均每年消耗5.9万吨。在这些藻类中,蓝藻累计被消耗了19.2万吨,平均每年被消耗3.2万吨,效果颇为理想。
?鲢鳙为何会成为各水域禁钓鱼种?
鲢鳙能成为多地水域的主要养殖目标,净化水质不是之一位。之所以能被大量投放养殖,最主要的原因是,鲢鳙有着极强的成长速度,较低的患病率低,超高的成鱼产量,而且鲢鳙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是值得养殖的优良鱼种!
而对于钓鱼人而言,鲢鳙也是垂钓的热门鱼种。它不仅垂钓手感极佳,而且它的垂钓类型简单,出鱼几率较高!
垂钓爱好者都知道,只要 *** 得当,只要是水域鲢鳙稍微有些密度。那么连杆真的不是梦想。
鲢鳙属于群居鱼类,所以,一旦有一尾进入窝点,那么就说明,鲢鳙大军即将到达,只要线组鱼竿够结实,爆护绝对不是梦!
在钓鱼界,鲢鳙的垂钓思路一直都有一个共同特 *** ,那就是连钓带锚。由于觅食习 *** 关系,鲢鳙一旦遇到粉状雾化带,它们就会睁开大口,争相吸食粉妆饵料。
由于一进就是一群,同时嘴大吐、吸力度强,这也促成了浮漂漂相很乱的原因,增加了钓鱼人漂相的判断难度,所以,才有了很多小伙伴经常垂钓锚到鲢鳙的现象!
其实,想要钓好鲢鳙也不是难事。只要各方面都做好调整,正口鲢鳙也不是很难的。
- 之一:饵料雾化状态调整好,鲢鳙的觅食方式是吸食,所以,饵料的状态不能太散,也不能太粘。太散容易脱落,太粘缺少雾化剥落状态,不利鱼入口即化的特点!
- 第二:水层找好,钓鲢鳙说简单也简单,但是,难起来也是让人头疼的。由于是中上层鱼类,所以,垂钓的时候,找鱼群水层很重要。所以,垂钓之时,一定要根据水深,一层层去搜鱼层。通常垂钓习惯都是以浅往深找。通过浮漂漂相,以及中鱼位置控制深浅。一般是漂相较乱,有口打不到,那就说明水深不够,要适当的增加水深!
- 第三:浮漂调目调整,钓鲢鳙一直都是以钓浮为主,所以,这时调漂尽量以带饵调为优先选择。通常的垂钓习惯就是,带饵调2~3目,以抓浮漂上顶后的那一个下顿动作为准!
之所以鲢鳙会成为禁止垂钓目标鱼种,净化水质,好钓是一方面。同时,鲢鳙的经济价值也是原因之一!
而很多中小型水域,鲢鳙几乎都是以人为投放为主,很少有水域能够促成鲢鳙繁殖的,因为鲢鳙的自然繁殖条件苛刻。所以,基本就是钓一条少一条,禁止垂钓也成了必然选择!
?总结
作为淡水鱼最为普遍的存在,鲢鳙虽不是珍稀鱼种,但是,它却因为其自身特点,最终站在了很多珍惜鱼种都无法超越的存在。这也许就是为何很多水域禁止垂钓,和多地小型水域垂钓鲢鳙,老板出价超高的原因了!
我是啊峰,喜欢的点赞,关注,谢谢大家的阅读!!!